了解极乐世界,或者说在生活中慢慢来了解极乐世界,这个话题是我们心灵深处的需要。因为极乐世界这个名词本身表达了一切众生的究竟需求,故名极乐。但有诸乐,无有众苦,是名极乐。不管是坏苦、行苦、苦苦,了不可得。苦之名尚不可闻,况且有实?
我们在娑婆世界难逃三苦,似乎每个人对三苦或者八苦都有了解,不断地在生活中体验它、认知它。生老病死苦,人人那么公正地在生命每一时刻与它握手,与它拥抱,与它相亲相爱,哪个人能离开?“求不得”哪个人能离开?“爱别离”哪个人能离开?“怨憎会”哪个人又能离开?色身的种种触觉感受哪个人又能离开?这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大的依报现象。有人说我是念佛人,深达法性,觉悟世间生老病死——那么生老病死就变得璀璨了。
使我们这些于依报中八苦三苦沉沦的有情就现行苦缘得到解脱,可能是十方诸佛的最大心愿,使我们悟入佛之知见,在现行中得到解脱。使我们舍弃一生的果报,趣向于极乐世界,这是一种缓冲的教法,是为了接纳固执有情——他认为此一生不绝,彼世界就不能生。对这一类有情,佛说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垂手接引。因为这一类人坚固执著于有、现有。这样的人群有着极大的量。深达法性,觉了法无我、觉悟正见之人,在我们这个阎浮提娑婆世界就是现行利益的守护者。
向往极乐,心中拥有极乐的事实若能启发出来,我们不离阎浮提即是极乐中人。何以故?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无我。法没有坚固相,娑婆世界苦是因为我们执著建立的坚固而产生苦的坚固。我们执著的坚固若散坏或者觉醒,苦也觅之不得。立这样一个题目,也是为了唤醒我们现行中得到极乐世界这个乐的事实。这个乐是无有众苦——八苦、三苦、一切苦觅之不可得,就是真正觉悟人生。
这样在极乐生活或者净土生活中,用净土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或者用极乐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或者随顺法性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我们的现缘一定会得到翻天覆地的调整。因为因缘改变了。过去的因缘是根据无始以来的业、业相续、记忆、记忆相续、习惯、习惯相续的自他共业交织,推动我们的生活、生命、意识,包括修行。现在我们缘阿弥陀佛果地觉为因地心,揭示一切众生平等法性,来清净平等地观察一切现行,我们所有现行的众苦了不可得——众苦只是妙用方便,生老病死亦是妙用,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亦是妙用,三苦亦是妙用。
我们能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八苦三苦变成极乐之妙用?反思起来,我们游戏自己的意识、游戏自己的知见、游戏自己的业力,你自己可以去游戏观察。你不要坚固地观察它,坚固地观察很难推动。因为你坚固于事相,就不了解因缘相,就没有调整方便,就没法了解实相的功德。所以我们通过实相功德了解因缘,就有调整的善巧;通过因缘来调整现行,我们的现行就变得活泼,法无我之事实就会运用在生命中、生活中。
净土教法的彻底、殊胜缘起我们终会认知,你只要放松自己,不把自己定在某个位子上,我们与阿弥陀佛去共同游戏,或者共同享受他的果德、愿力、圆满觉悟,回归清净法性,回归无自性性之事实。我们游戏其间真是但得诸乐无有众苦,这样的事实会在我们每一个生命中表达出来。
你要坚固自己的业力、坚固共业、坚固环境、坚固记忆,那么“但得诸乐,无有众苦”只是一句名言,净土生活不会相续,生活中的沉沦还是我们的要务或者作为。我们把娑婆世界现行中的苦,依阿弥陀佛殊胜因缘回归到法性事实安住上,不增不减不来不去地真实心地回归,住于清净法位上,以这个事实来展示我们生命的妙用,“但得诸乐,无有众苦”在我们生活中会由一点一滴变得充盈起来。可能我们也会真正了解世尊讲的极乐世界无有诸苦,苦的名字尚不可得。我们也了解了鸟——阿弥陀鸟在叫[15]——也是阿弥陀佛的化现,山河大地莫不是法王身,非业报所成。
我们这个色身也不是业报所成——若依殊胜功德,此身亦不能称为业报所生。我们父母虽然生了我们这个业报身,因为胜缘故,我们运用它,使它得到了彻底改变。这离我们一点都不遥远,我们只要愿意运用殊胜因缘,必得殊胜功德与利益。这不是假设,佛陀教法是如实的作用力,不是空泛的高尚的言说。他那么有作用,就是实践者必得其作用。若不实践,其作用对我们又有什么相干?
我们在这个时代会深思熟虑,每一个人会慢慢了解怎么对自己负起责任,慢慢了解怎么运用恰当法则,慢慢了解这个生命究竟多么广大!我们应该怎样把生命运用得当,或者说恰当地运用生命,不使它无端地被迫地浪费掉。那也就生起了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会观察整个生命的缘起、来往,或者轮回,或者诸佛如来的胜因是什么、菩萨的因缘是什么。十法界之心——我们这个心分出十法界,可以了解其种种差异与缘起所依。
我们明白了心地所依,心作心是会产生十法界的差别相。这个差别相原来无差别,心作心是故,心所依而产生差别,我们就会得极大的选择方便与选择之力,不再枉受苦难、枉受轮回、枉受苦业逼迫。枉受是什么?就是辜负自己心作心是的机会!我们在一个现行业力的现象上当作实质果报而昧在其中,不能出离。困惑于三界六道之中,被常见所埋没,所以沉没于生死轮回的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