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分享:
阿弥陀佛,师父好!
阿弥陀佛,弟子慈航,然后非常感恩最近有在三宝加持和阿弥陀佛佛愿摄受下,有机会现在能系统地学习《往生论》。
我们现在学到五念门前三门,看了师父之前在2014年乐至报国寺的《往生论》讲解,觉得在实践上还挺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但是在观察门这里,弟子现在有一点疑问。因为观察门里面其实讲得很多,之前感觉听了师父们的开示,大部分观察都是从日常现行中的烦恼习气出发,观察它的缘生缘灭。但是《往生论》里面观察门讲得更多的是从观察国土庄严、清净心庄严这里。所以想请师父开示,如何在现行和日常生活中能够更从易行的方法去实践观察门。
南无阿弥陀佛,感恩师父!
慈法法师:
不管是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还是回向门,我们不要忘记一点,皆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实践这些法则。观察门中,我们怎么了解佛果的庄严、佛果的内容与功德庄严?实际上就是通过了解佛的依正二报的庄严,来庄严自心。或者说,了解自心庄严,就是了解佛的果地觉的庄严。
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以佛的依正二报的庄严来庄严自心。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实践,是从缘起上观察。因为我们平常的实践观察,要么用世俗的观察方法,就是根尘的观察方法,要么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观察方法,要么用通途教法的思维观察。我们怎么来用佛的果地觉来做因地心,来观察这个世间?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不管是实践哪一门,都离不开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一根本法则。
作愿门中,我们看到了心常作愿毕竟往生安乐国土,实际就是以佛愿为己愿能看到果地觉为因地心。赞叹门与彼光明智相相应,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心智与光明智相相应,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功德相应,那赞佛的理由又回到果地觉的因地心上来。
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得生彼国就是身心安住,心可以安住,身也可以安住。身心安住,就是依正二报是相随的,相随相伴的。那我们在礼敬赞叹作愿中,能看得到观察门的实践。观察什么?观察十七种国土庄严、八种佛的主庄严、四种眷属庄严,所谓的菩萨正行庄严。这二十九种庄严展示了所谓的愿心庄严,也就是我们怎么来了解佛的果地觉的内涵,就是所谓的庄严功德。
通过十七种国土庄严的种种角度,性功德、量功德等等,来了解极乐国土的庄严,来了解阿弥陀佛与眷属这样的庄严功德,来庄严自心。庄严自心这个话就是体验。我们通过观察阿弥陀佛依正二报的庄严之行,来庄严自心。
这个弯转不转得过来呢?开始让我们用常规的思维、通途教法的思维修行很难,但要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观察本家本国的依正二报庄严就简单了。本家本国的二十九种庄严是自己家的珍宝。观音势至阿弥陀佛清净海众种种眷属的功德,来庄严自身功德,简单也简单。所谓的全他即自,成为愿心庄严,就是以佛的果地觉来引领众生心,得以庄严受用、庄严体察、庄严观察了解。
全他即自是观察门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全他即自,你才有观察的欲望与观察的耐心,要不然不愿意观察,观察不下去。
在《往生论》中,除了前四句与后四句,后面整个九十六句偈子都是观察门的内容。除了八句之外,全部都是观察门。观察门的量是最大的。所以说,人读《往生论》要想如数家珍,就根自己有关系,那就得去观察门才有乐趣。
我们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观察清晰了,以佛的庄严依正二报庄严为自心庄严,再观察娑婆世界,我们的心就简单了。所谓的对比世界的观察,总持庄严的观察,使我们的心得到安住。
《往生论》开始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这些所有的观察过程中,实际就是依正二报的力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熟悉了观察门,了解了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的庄严,我们再观察十方世界,就是“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在示佛法如佛如佛的正行中,你会了解什么?了解什么呢?了解原来我们在一个世界中,要么是在沉沦堕落、迷失,要么是觉悟世间、自力成就,要么是自利利他成就,要么是利他彻底圆满清净成就。净土教法是一个利他法,当然是前四门是自利入功德的,第五门是出功德,实际是以他为殊胜。
因为果地觉本来就是以利益他为殊胜,与以自利为导引众生,汇入本具功德的一个过程,走出迷失沉沦,汇入本具无量光寿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为什么要这个过程?要没有这个过程,许多修行者就索然无味,你就修行法则感到没有味道。
你说我念佛那么多,什么庄严,什么观察,娑婆世界下胜过三界道,跟我什么关系?就像如虚空广大无边际,你跟我什么关系?正道大慈,出世善根生跟我什么关系?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跟我什么关系?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跟我什么关系?无垢光炎炽明镜耀世间跟我什么关系?都跟你没有关系。
所以他利他功德、自利功德或者清净圆满发现的功德,或者是说令一切众生入如来会的功德,你看不见,你也感觉不到,你也没有乐趣。所以全他即自很重要。
菩萨四种正行为什么在观察门四种正行列到最后?就所谓的眷属庄严放在最后。观察十七种国土庄严、器世间庄严,然后再观察佛八种功德庄严、菩萨四种庄严放在最后。为什么呢?实际菩萨正行也就是我们在观察了国土庄严、佛的庄严之后,我们应该正行的一些行为。
所谓“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这四种菩萨正行是干什么的?就是你通过观察佛的国土功德与佛的功德,来行菩萨正行。
把佛的果地觉作因地心,你来化佛菩萨,如须弥山王住持,无垢庄严光,一念即是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这么几段偈子说的是什么?他就是讲的你观察了佛的国土庄严了,观察了佛的庄严了,我们怎么来作为。你观察引导你作为,作为中观察,观察中作为。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这是什么观察,为什么放到观察门中?这跟我们什么关系呢?
天亲菩萨用一个流布我,这个“我”是什么?“我”就是谁用谁缘他,那就是谁的作为。“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这个我是流布我,谁这样做,谁参与这个事谁就是我。
把我们过去的对世间的沉沦的执着、十八界的执着、习惯的执着、逻辑的执着、知识的执着、通途修法的执着,这跟《无量寿经》中的二十二种庄严讲是一样的。
对,现前超出常伦,行普贤之德,全然地利益世间,行普贤之德,超诸常伦,行普贤之德,饶益四方有情。这个与自利全然不顾,这个全然不顾就是说的就是菩萨以利他为自利。
所有的菩萨四种正行全是以利他为自利,这就是观察。观察什么?原来我们要学习果地觉实践果地觉这个教法,那就全然地以利他为自利的实践。你要观察到这一点,你要去实践这一点。
观察佛的庄严,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个彼佛国土正觉花化生,远离三种讥嫌名,无有讥嫌名等等。所有讲的东西都是让你去观察什么?你也众生必生安乐国土的一个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摄受的生命性的性德本质所归,生命之本质必归。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的,满足一切众生之所喜是吧?众生所愿愿乐一切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为什么说众生愿生彼?阿弥陀佛国?他所有的观察门都是给你直接导引往生极乐世界这样一个角色。菩萨四种正行就是我们观做了观察门以后的一个抉择。
什么抉择?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你看我们在无边的尘刹海中像须弥山一样主持。你说一个凡夫你有什么住持?以本愿力故,就是以佛的愿力故,我们回向一切众生。
佛的本愿会令一切众生佛的果地觉。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无垢庄严光,一念即一时,普照诸佛会利诸众生。他一定是利益全体有情。雨天乐花衣,妙香等供养,赞叹佛功德,无有分别心。这个诸佛是一切一切众生,一切诸佛过去现在未来佛,那就是一切有情。
赞叹佛功德,合掌礼敬世尊,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这四种菩萨正行的是二十九种观察的二十种庄严中这四种观察就是我们怎么观察世间观察前面的十七种国土庄严、八种佛的庄严是让我们了解生命之必归。
所谓的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功德就是观彼世界相。观佛本愿力,功德能令众生满足功德大宝海。他是让你观察观察什么?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众生满足功德大宝海。
我们要不观佛的本愿力,要不管以佛的果地觉来观察世间,我们就没办法利益世间一切有情,也没办法实践净土教法。
今天我翻一翻,杨仁山居士是在民国初期倡印净土四经。那时候把《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加进去,它称为净土四经。
在印光法师的刻板印刷中,印刷多次。后来到改革开放以后,赵朴老写了一篇赞叹净土四经的重新印,就是杨仁山版重新印刷,写了一段关于净土。他认为汉传佛教实际全归净土。
我感觉赵老写的文字特别好,我把它抄下来了。对,我给大家念一念,我想说个啥?对,主要是文字写得好。他是这样写的:
“佛教东来,弥陀信仰及净土思想随之传入.传载安世高及支娄迦谶曾创翻弥陀大经,谶公且曾译《般舟三味经》明弥陀观法.之后罗什,玄奘两大译师又译小《弥陀经》.千八百年来,四字洪名,极乐世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历代各宗古德,亦多以称名持念,系心安养为指归.故汉土佛教实以弥陀信仰为最普,三根普被,凡圣同修,无机不应,功高易行,净土一宗之能盛传东夏,畅宏扶桑,非无故也.”
他这一段文字写的特别我感觉特别好。对赵老的看法,说句实话,我们汉传佛教就把净土实际净土是汉传佛教的灵魂,要是把这个弥陀信仰丢失了,汉传佛教还有什么内容呢?其他的要是没有汉传佛教根本与灵魂,真是在我们汉地佛教会进入很多是似是而非的东西。
主要是观察门,我们应该观察我们这个世间。今天谈到观察门,我说这一段文字弥陀信仰实在是传到我们中国最早,因为啥?最早译的《般舟三味经》的确是译的最早,两近2000年了,近2000年了,1900多年了。
净土教法为什么在我们中国传这么广泛?大家对观察门为什么不那么了解?很多人就没有观察这一门的教育与修持,为什么在《往生论》中把观察门放在一个中心议题上的净土教法?
观察门的依止,你不得不以依,它以什么叫依止呢?它下手处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让你下手观察的。实际下手有对比观察,因为众生习惯于众生习惯的观察,众生习惯于凡圣修法的观察,众生习惯于逻辑,习惯于通途法则的观察,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观察不习惯,或者说这种教育很少接受。
我们真正的想去了解汉传佛教,真正的想实践净土教法,那都真是得有很好的一个观察。怎么观察?通途的人怎么观察?凡夫心怎么观察?贤圣心怎么观察?出家人怎么观察?通途的教法都是怎么观察的?我们通途教法中唯识宗是怎么观察的?三论宗是怎么观察的?天宗是怎么观察的,都不一样。判教不一样呀,那那律宗是怎么观察的?制化二教;那密乘是怎么观察的?大说显密差别,畅谈事部、行部 ,瑜伽部、无上部,当然在藏传还有什么续部,父续母续部。
这些教法太多太多的差异了。那在这么多教法中,显教、显说中,唯有净土彻彰诸佛本怀,直下令众生运用果地觉为因地心,直下来运用果地觉,体验果地觉的作用,这太不可思议了。这实在是九界众生所非能信解的,九界众生自力不能信解的地方,九界众生的心理、福德力 、法力、功德力都达不到这个地方。
什么地方?令十方有情平等的运用,不设门槛的运用,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直接来享受佛果,展示生命的妙用。这太不可思议了。
只有阿弥陀佛五劫思维,二十一十亿佛土的观察,对诸佛度化众生的甚深功德无穷的作为,做了一个彻底的纯粹的锤炼,设立了这样一个弥陀信仰教法。所以说,我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群苦,誓不成等觉。
他以这个名号功德来传播十方,作为大施主,会使一切众生无上心。什么是无上心?就是无上心的果地觉为因地心,令一切众生在果地觉上来体验生命。
若有果地觉,印契果地觉,启用生命,觉悟生命,观察情器世间,所以应该去观察门。为什么这九十六句偈子除了八句偈子之外,前四句”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包括后四句“我作论说偈,愿见阿弥陀,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除了这八句之外,全部都是观察门。这观察门我不知道我读过多少遍,我也不知道我这个很少读,但是会不断的会去默念它,心里就会对说”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一直都是观察门。后面都是观察门为什么这么多?这么多观察门?为什么这么大的量?大家应该去看一看,也就是有八十八句是观察门。
我希望大家多读文字,因为这个文字它本身就是在解释这个方法,就是你在解释这个方法。实际熟悉了我们把文字跟自己的心想起来自己一句心动念,就是文字的内容,它所指的作用,你也就能体验得到它引导的什么样的一个方式方法,也能体会得到。
中国人说温故知新,反正我感觉不管是文字念多少遍真是重复不了,真没法重复,因为时间不重复,人的感知也没法重复,除非你染着你的识心了才能重复,执着自己的识心意识他才重复。一旦不执着识心意识,你就去念一念这个文字,它不会重复的,没法重复,永远不会重复。
你就会体会到浩瀚的这种以无尽义的这种无尽义的妙用。要是没有一个导向,文字人就容易迷茫,不知道怎么思维怎么观察。有一个导向,你再去思维再去观察简单。
就像我们念“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你就这样去念。你在念的过程中你只要观注它,你只要熟悉它,你就能随文入观。
入观并不是说他真正你能观察到什么东西,还不是。他在这一个无量义的引导,在这一个文句的引导下,你会归入无量光佛刹,实际就是清净的一个刹土。什么叫清净刹土?你真正用歇识心,真正用佛心的方式,啥是佛心呢?识心一歇,佛心就现前。
过去禅宗的大德都会讲“前念未生后念未灭”,实际我们的妄心修行,识心修行,佛心就觉悟的心就生起了。尤其是在念诵文字,念诵真言念诵经典的时候,对你识心不去识心不去分析,他不去识心休息,觉悟就会感觉悟的感知又会随文入观,那又不可思议的,有不可思议的效应。
所以八十八句九十六句偈子去掉八句,这都有八十八句,八十八句的这个都是观察门。所以《往生论》里我希望大家的认识,我以前要求跟我学净土的人起码《往生论》的偈子会背。
《往生论》因为还比较长,后面还有长行,往生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九十六句就是九十六句偈子对吧?四百多个字对。我们怎么说?好背!四百八十个字,这好记文句也好,这字字句都好记对。
你说我念佛,实际这就是最好的念佛方法了。我们背这个偈诵就是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背背每一句都是南无阿弥陀佛,一点不会缺失什么?这九十六句偈子中每一句都是南无阿弥陀佛,“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我依修多罗”一直到“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没有一句跟南无阿弥陀佛有差别的。
你背了九十六句,就把它当成六字洪名念,每一句每就当一句六字洪名念,一点问题都没有。觉得观察门在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很好运用。你说这不唠叨吗?你平常你说那些造业的话,你试问那些颠倒妄想,你做那些什么无益于生命无益于他人的事,你念这有啥?就在做事的时候也不影响你。
我说句实话,我经常坐下来去翻翻书,或者有时候看看新闻,但是忘不了忘不了佛经教上的这些话,忘不了。你一动念你思维,还会用这东西去思维。你看那个东西你也可能接触其他东西,但你心之所依你丢不了呀,养成习惯了就好了,这也是一种习惯,要在佛力的加持下一种习惯。
以前我们是颠倒妄想分别执着的习惯,现在是随着佛的果地觉养成成了一个观察的习惯,思维的习惯,这可以整都可以去实践。你说我们要用通途的教法来观察行不行?用通途的思维观察方式,我们能不能来学习净土,来实现净土。
过去说叫禅净双修等等,或者说禅教双修能不能?实际这里面的争论挺多的,我感觉学其他的教也好,禅也好,密也好,这些教义都没问题,但是你要知道净土是运用的果地觉为因地心,你一定把这个地方摆明与其他法门不的不共,所以起步高,这个高不是高低的高,是真实智慧选择这个高。
看到很多宗门,包括一些什么教下的人对净土的一些解释的,他就会他很容易归到所谓的自性弥陀上来,他把阿弥陀佛的报德而不顾,但是在说句实话,在净土的最重要的要义上,实际从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大师,他们都有这样一个话,“凡是生彼净土,即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佛如来本愿力故”,这是我往生论也讲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他也在讲。
像回向门中,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至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故,以本愿力故,以本愿力回向故,那离不开。龙树菩萨更是说“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即得往生彼国”。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即得往生彼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他所有净土的这些祖师们,古德们他们所讲的东西没有离开这一个要点。学习与往生所行的功德与往生的利益皆缘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一切往生皆仰仗阿弥陀佛大愿力为增上缘。
我今天翻《往生论注》,昙鸾法师的《往生论注》,又读到这文字,所谓的九界的只能说他力,唯佛说能利他。我们现在修行十年净土怎么能利他呢?怎么能利他?以本愿力故,谈佛力有利他方便。以本愿力故有利他方便,说的凡是生彼国净土即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佛本愿力故。这是昙鸾法师他在《往生论注》最后快结束的,说论及书重组功德,积德成就安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解释天亲菩萨这一段文字所注解的问题。
现在我们要了解这些其他的法门,它不在这个地方用功,只有净土这个教法,果地觉为因地心,对,为啥上一节课我们谈依经教来实现净土,实践法则。这样你没有这些经典论述来依止,你这么实践呢?那不是乱哄哄的,不是那是妄想吗?
再一个就是以通途的教法,自禅此行,心净国土净,利很容易造成那些没有彻悟的人,或者说彻悟的人没有佛力所依,进进退退。人真是了解自性如来,话是比较容易的。在业力向上,就是在事相向上在作用力上,人很容易进进退退。
缘阿弥陀佛的本愿是在事相上,就是所谓的以依正二报的功德上,就是佛的果地觉上,这个因果上,有不可思议的愿力摄受,令其安住不退转。这是个大事因缘,这是个大问题。所以我们实践净土的一定不能离开果地觉为因地心,一定不能离开佛的本愿力。
因为谈自性如来是比较人比较容易有那种感觉。很多人会对所谓的不习惯求法来把阿弥陀佛当成一个对立的佛。他不知道在事相向上的作用力上,你要是从心地的依止无二无别。事相向上,你河流就是河流,大海就是大海,滴水就是滴水,滴水就容易枯竭,小水容易枯竭,大海就那么浩瀚,这是事相呀。在事相上就是众生界就三恶道三善道三圣道,就有诸佛如来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用阿弥陀佛殊胜教法。所以心智无对立没问题,我们很好实践,心智无对立很好,事相向上也不要对立,那才是真是不可思议。
了解事业相上的差别有三种差别,就像是百川归海,细流归海,无有枯竭之忧,我以前写这句话,我感觉这个就很特别恰当的比喻了我们在事相上,随顺佛的果地觉无有退转之忧,无有三恶道之忧,无有六道轮回之忧,无有任何行法缺失之忧,无有委屈之忧。尤其是不退转之忧,这是最不可思议的。就是所以易行阿就在佛力住持得不退转,这是一个净土教法别于一切法的特定的一个点,十分特定的一个点。
我们要观察。实际平时我们交流基本上都引导大家在观察。什么观察?心之一念就是,生命根本依止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不过是彻底的彰显了再现了一切生命的根本依止,一切生命的根源,一切生命必归之处。这是不是很有意思的事?我们虽然了解了生命归依唯一归依之处,我们一定还要了解我们怎么来体验果地教于现行,这很重要!怎么体验现行而真正的行利他事业。所以说到佛法在世间作用就是净土教法,在世间作用就是怎么能会回施众生无上心,怎么令一切众生汇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教法中呢?或者说令一切众生运用佛的果地觉来做因地心,远离委屈业,也远离现行中缺失,给你带来的压抑缠缚与委屈,做清净圆满无碍的一个起步。就是与一切众生无上发现,一个无上心的发现,一个无上缘起的发现。给一切众生引导引到无量光佛刹这样一个光明的国度,就是极乐国度。
净土教法的易行就在于你实践这个法,佛力住持令心不退,令心业不退转。所谓的皆入正定聚,就是得往生彼国,阿弥陀佛本愿力故。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即得往生彼国,那个正定就是不退转,阿毗跋致。之所以正定之聚,远离诸不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混乱,邪定聚灾难。过去说邪定聚这三恶道是,不定聚者三善道是,对彼国没有邪定聚即不定聚皆正定聚,阿弥陀佛的愿力摄受,没有不定聚与邪定聚,皆正定聚。所以说称名自归即入必定,这是个易行道的一个根源所在。
我们一定要观察这一点,不断的实践观察,不断的实践观察。或者说你可以实践你通途教法,通途实践那些法则去观察。通途世俗心你可以观察,然后观察以佛的果地觉愿力加持,令心也不退,使步入易行道。觉悟者就是易行道,极乐世界是一个易行道的成就,就是究竟安乐处。许许多多的会人会拿这个东西来说,好比说身体不好,家里人又落入王难阿,有人负很多债务阿,有人有很多感情事业上的挫败,很多人就说你这个法佛那个法,你就不给我来一点真实的什么真实的,来点现钱,来点把病马上治好,我破产了马上我就是成为亿万富翁。
我欠债了马上债务消除,这个疾病马上恢复彻底的健康,比健康的还要健康。老年人就是要万岁万万岁。实际的极乐世界真这些东西都给予了,实际是给予了。你要真是知道一切业如幻,你真是归到无量光寿的这样一个缘起上,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观察你他病难,事业的败坏,身体的不好等等。你都会了解这些东西,如此幻生幻灭,皆是应该觉悟之处,而不是纠结深陷之处,包括债务,包括难缘,包括别人的侮辱、侵害、伤害等等。
你要是在清净圆满无碍的果地觉上作为缘起,来观察这些业,来观察这些负债疾病灾难王难,种事业的败破,种种人格道德的败坏,种种人类所不齿的因缘,你与这一切幻业不顾,你回到清净圆满无碍的这个缘起上,反身去观察那些事情,不是赖账,也不是说我们对业力熟视无睹,也不是说我们自欺欺人,实在是你心里的种子发生变化了,心业必变,心业必改。依报必然随着正报转。很多人老说我怎么负债,老是负债还不清还不完,有人说我这个疾病为什么老是你一直就不好呢?有人说我这违缘就为什么这么多,有的人说我为什么总招人伤害,为什么?就是正报从来没有改变过,正报永远随着依报转,现象转流转迷失无有穷尽。
所谓的净土教法是一个十分现实的,或者解决我们现实这些诸多不应该纠结的幻化业无常业,不该纠结的业,我们去纠结的了,就解决这些不该纠结的业,一个解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转换种子的一个殊胜方法。就是从心理上转换了一个方法,从正报来转换的一个方法,是不是这样子的?有待于我们大家实践。观察实践,好好的观察实践,这都是观察门,哪个不是观察门呢?我们一但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所有的作为主体还真就是观察。
你说我用回向门、作愿门、礼拜门、赞叹门,能不能观察呢?一样在观察。说阿弥陀佛妙观察智五方佛中来提示西方阿弥陀佛妙观察智,其实妙观察智是因为是众生本俱智。就是俱生智。俱生智是什么?佛不增,凡夫不减,很奇特的一个智慧,称为俱生。一切众生不可毁坏的,就是中国道教讲的就是先天的智慧。这就任何生命它都带有这个东西,就是生来具有的俱生的东西。这个没办法毁坏。
我们跟佛的所有智慧的差别就在于后得智,释迦文佛所实现的后得智称为不空智。唯一的就是后得智有别,事相相上有别。所以阿弥陀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令一切众生直接启用俱生智,因为你这个俱生智就是妙观察智与诸佛是等。法界体性智实际这里面都含有了,平等性智,大圆满镜智,在果地觉为因地心中直接都可以启用的,一但使之启用,开启我们我们本俱的智,不空成就就是后得智已不成问题了。
俱生智一旦开启,因为我们也把俱生智变成俱生烦恼了。把俱生智变成一种执着了,变成小聪明了,变成世间的技巧了,世间的那些什么的。所以我劝大家还是在《无量寿经》中把《往生论》的愿生偈《往生论》的偈颂与长行,对偈诵有解释的,多看一看。当然要是能翻一翻《往生论注》昙鸾法师《往生论注》,文字是有点大,我看这也挺厚的,三百多页挺多的,文字挺多的,可以翻一翻。当然《往生论》能读能背是最好呀,不要把背文,因为这个当成一个啥难事。
人应该学到活到老学到老应该学习。不学习不行。多学习开卷必受其益,这个没问题。要是没有时间看书或者什么真背九十六句偈子,再没有时间了,就念”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彼国,自至得不退转“。念一念”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或者念一念“安心起行作业之类”的,然后念一念“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念一念“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然后再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实际腾出一点点时间要是去翻一翻还是有意义的。不愿意翻也没问题,但是要善于观察,你的观察依止要是没有这个教法依止很容易混乱,所以就阻挡大家。像《观经》中的心作心是,说的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若众生忆佛,念佛时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
我们要知道念佛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你这个是没问题的,你这个就会习惯念佛。你要是感觉念佛有点累,你又多念一念那个东西,念一念称名自归,作开关性的一个修行。就是我念一句名号就是把这个开关打开了,闻号是为具足无上大利,这是打开开关的与南无阿弥陀佛。你你念了这一个是名具足无上大利南无阿弥陀佛,你就去体验这个是为具足无上大利的一个生命相续就好了。
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样一个身心相续,你不在口上南无阿弥陀佛,你不需要这样的。你就可以像打开南无阿弥陀佛的开关一样,你把这个开关啪打开了就通电了,它就亮了。我们就去用这种开关的方式念一声十声都行。念十声一声你就去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去思维去感受什么?阿弥陀佛的佛力住持,阿弥陀佛的愿力住持你的身口意,不是我要念念去实践这个,而是佛力住持,我去体验佛力的住持。观察在佛力住持的光明海中我不再磕磕碰碰了,我知道把一些因因缘缘都变成一个在光明下面的清清晰晰的作为了。因为我们没有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这个愿力的作用,果地觉这个作用下,住在有幽暗冥的世界,很多事情就是磕磕碰碰的,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样的做事,或者在这个比较幽暗的环境中做事情一样,总是磕磕碰碰的,总是不那么顺畅,总是看不那么远,看不那么清晰,不那么广大。
我们念打开了这样一个光明法界,念一句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南无阿弥陀佛,我就这一句就够什么了。够什么呢?我就运用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这个打开这样一个世界去观察这个世界,体验这个世界,体验在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光明下,福德违缘因缘下去观察这个世界,审视这个世界,体验这个世界的种种因缘。
这就是打开开关的的念佛方法,实际就是开关式的念佛方法。过去的很多修行者真并不是说一定是唠唠叨叨的,或许人唠唠叨叨也是,他认为他不是唠叨,他真是念念未曾有,所以他不是唠唠叨叨。那些唠唠叨叨的是什么?认为是你老重复的念来念去都不愿意念的人,什么它开关没有打开,它也没有接受佛的愿力住持,没有在不退转的法则中实践,没有在大光明中得到看得很清晰,很广大很自在,什么东西,作为思维什么都很清晰很明了,那就是佛力住持下,你的事情完全歇心了,你都看得清看得远了,你纠结的心得失的心,计较的心凡夫的心者休息了,那就一片光明,就像我们黑夜过去了太阳出来是一样的。
太阳普照于阎浮提,你就会在整个阎浮提中你就你就没有黑暗的摸索了,你就不需要再去打灯,你就不需要去费很多事情了。很多磕磕碰碰,你认为危害你的东西都变成珍宝了,都变成支持你生命,支持你作为的一个资源了。所以佛的住持阿,这个易行就是让我们用打开开关式的一个念佛方式,就是说的歇心念佛,歇凡夫妄想执着的心得失,得失凡圣取舍对立的心,运用佛的果地觉佛的果地觉来住持我们的身口意,说言作为。这就是打开开关了,这种方法省力阿,易行呀,这种方法让你喜悦,让你从容,让你句句阿弥陀都是利他之事业阿。天天念南无阿弥陀不是负累,不是我要得到个啥,我要感知个啥,我要证个啥,我要累积个啥,我要准备个什么资粮,完全不是呀,让你享受佛果,得以世俗身心的休息,从世俗挣扎业力颠倒妄想业力中走出来,完全休息在光明藏中,运用光明藏,运用无量光佛刹给你带来的这种光明法界的种种庄严,所以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你去观察去了。
多一读一读,因为文字的引导力很美妙,习惯了,你就说它的美妙了,比你自己去想象很想象观想很累。你就说佛的住持下要与佛要相应嘛,所谓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他不是三界,他超胜三界道嘛。所以让你三界道的心休息呀,我们怎么去思维去观察去了解。
所以观察门很重要,我们一定要知道实践净土佛力住持在佛力住持的这样一个是为具足无上大利的这样一个支持下,我们再去睁开自己的法眼,慧眼天肉眼佛眼观察世间,再张开我们口吐莲华的嘴巴去说种种饶益有情的饶益语,慈悲语,利益语,远离伤害。好,时间到了,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谈这个事情。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