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释迦文佛解释阿弥陀佛这个教法中,说若人发三种心即得往生。观无量寿经中释迦文佛有这样清晰提示: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发这三心即得往生。“闻我名号俱来我刹,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阿弥陀佛所传递净土教法的实质,揭示法性平等的实际功德藏、功德相、功德的样子与作用力。他以报德来补偿我们往生的畏惧与障碍,使我们在往生因缘中或者教法实施、实践、认知中没有障碍,真正贴切法性的平等作用。
因为法性功德非修非证。我们一说法性功德,就好像回到冰凉的无情物上来了,没有作用。或者说回到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中来,造成业力还是业力、佛力还是佛力的分割。所以阿弥陀佛以报德来证实法性平等的作用,来展示、来证实这个作用,证实法性是平等一味,是清净无染;为我们开法藏,以他的修德展示一切有为如梦如幻的事实,让我们从一切善恶、凡圣、大小梦幻中走出来或者觉醒,真正作为大觉者、觉者、正觉者、圆满觉者,不是偏执的觉者,不是固执的觉者,不是迷失的轮回的苦难众生。
释迦文佛讲这三种心怎么解释?至诚心,至诚者莫过于无所对待地清净回归。我们能不能发至诚心?有没有这样机会?世尊说了很多教法,说你要是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就有至诚心的运用机会。所谓随顺法性,如实安住,远离造作,回归无生。没有这个,你即得往生不成为事实。往生就是无生安住,远离轮回纠结。
若人了解至诚心,深心的认知就得到巨大方便。深心,阿弥陀佛誓愿都是深心之妙用,知无一法可得,常接引众生,悲悯众生;知无一法可得,善用对机的善巧接引苦难友情,令迷失有情得以回归,清净回归。那是深心。
若于深心没有运用或者认知,回向心可以。我们了解阿弥陀佛顺性建立的广大法界、清净法界,愿意把自己的所有作为,不管善业恶业是非业等等,皆回向往生彼国,以往生彼国为事业。若要舍去身体往生彼国,是一种比较执著的心理,一样要有回向心,可以往生。回向心在现在汉传佛教中传播比较多。因为迷失有情比较固执于自己的身业,说无始以来我造了多少善业、恶业、是非业、人我纠结等等,我没有功德,没有做好人怎么学佛法?没有禅定怎么成就?对自己多生责怪与迷失。这样的人要把一切因缘“南无”回向于阿弥陀佛,回向于极乐世界,回向是个方便。
这是释迦佛对我们娑婆世界众生心业分所讲的三种心,往生的善巧。到龙树菩萨,他就比较直指,他怎么传?他说:“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你要愿意做佛,你就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念佛?你愿作佛,愿作佛就念阿弥陀佛;你要愿意作众生,就念种种众生业分。“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即现身,是故我顶礼。”这是他的传承体系,很简单。简单到什么程度?愿作佛是你的发心,念阿弥陀佛是相应,即现身是事实,我顶礼是修持这个法则。
龙树菩萨感到大家不容易懂,又说了一个传承,就是取三势念佛。在《十住毗婆沙论》中,龙树菩萨把一切念佛修行不离三种修行之取势。势力的势,大势至菩萨的势。上势者取其实相,中势者取其法则,下势者取其形象——我们依佛相好念佛是一种修持方法,依佛的不共法念佛是一种念佛方法,依实相功德念佛是一种方法——这是三类势的传递。
到天亲菩萨这个传承中,就比较清晰地从我们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中,依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来把从阿弥陀佛到释迦文佛、龙树菩萨等等这些诸佛世尊祖师们所传递的教法完整作了一个叙述,或者说传递。他传递的这个教法欲使我们通过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来了解阿弥陀佛教法的功德,使我们真正深入净土实践,得到这样一个清晰修行方法。因为不管是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这五个角度,我们都有,每一个有情都可以找到一个角度,都可以深入这个法益中。
比如说身业,有人贪图触觉,喜欢滑柔、美好颜色。每个人的因缘差异很大,也有人喜欢好的音声、好的味道、吃些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可以根据自己在五蕴法中或者自己业力最重、业力最轻的角度,来实践这样的念佛方法。
有人口业好一些,有人口业恶一些——口业好的人可以用赞叹门,口业不好的人也可以用赞叹门。有人喜欢思维,用作愿门,在意识上善观察、善修持、善了解。有人习惯打妄想,干什么都是妄想,也可以用作愿门,使自己的思维变成阿弥陀佛,把过去的习惯转化成觉悟的一种威德善巧。
有人有智慧,或者说有正见,随着智慧与正见,可以观察彼国种种实相的显现。我们可以观察种种世间如梦如幻的事实,可以运用这种事实,在每一个现行中无染无著地尝试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习惯是修行的最大支持者,但我们平常会把自己的习惯当成敌人而去排斥它、放纵它,迷失其中,或者被迫在其中。很多学佛人把习惯当成敌人,像癌症一样要把它杀死,结果没有得到修行的快乐,却得到很多痛苦与压抑,虚假与装饰给自己带来了更多沉重。
这个法的体系我们如果还不会用,他就讲回向门,善于悲悯自己,悲悯有情。他第五门中是回向。怎么回向?我没有啥东西可以回向,那尝试把佛法功德给予别人、给予自己,借助佛功德来温养自己的身心,来给予他人。
天亲菩萨五念门中比较完善解决了我们在接受与实践净土教法过程中一些具体的、可实践、可照做的方法,乃至其过程与结果。
![](http://blog.zhdh.org/wp-content/uploads/2025/02/ab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