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问:
事相来了我们是念佛,还是缘于事相在往前跑?
是念佛来觉悟这个事相,还是以这个事相一直不断地以这种因果在相续?或者我们念佛来看着这个因果?
依着业习念业习、念佛,效果差不多;依佛力、佛愿来念佛、念业,差异就很大了。
阿玛达:
我们这个念呢,念所缘呢,就是这个分水岭——一个是业习,一个是念佛。
我们依着业习去念业习、去念佛,效果差不多;我们依着佛力、依着佛愿来念佛、念业,这个差异就很大了。
因缘法、因缘法,在作为中因缘法特别重要!因缘法!
业习中它不是着实不着实,它就会随这个业去流转,就像随波逐流一样,并不是你要着实、你不着实。我们业习中就以为这些现象是全部,把它……。
念佛这个方法就改变我们的这个因缘,改变因缘。
缘佛——这个外缘改变了,那你这个内因呢,就是我们的心念呢?心念不改变,那我们就随业习,还是随业习了。
业习,它的根源我们称为“我”、“无明”。这个“我”字实际是个无明,它两个是“一个身子,一个影子”。
无明可以说是一切业的启动,就是无明。大家很多人就接触过十二因缘,就讲这个无明生,生什么?生识。无明!无明会产生我执、业习。
阿弥陀佛这个愿呐,名号啊,他就是来破这个无明的。
你说无明有啥可破的?它没有自性。
要是佛法的运用,它就是主动运用这个现行,若觉悟若迷失。迷失者呢,就随业流了;那我们主动的运用它,在根源上来运用它,那就说念佛,果觉因心,佛力住持,真相缘起,性空缘起。
因为长时间我们在无明业习中,就像人酣睡一样,睡得很深沉,叫不醒的,很难叫醒。我们在无明睡的这个习惯中,沉睡得太久、太久、太久了。我们把这个睡梦中的被动境界、被动的一些现象,就认为那个就是生命的一个内容。
所以说佛是醒悟者,是觉醒者、大觉者,他已经出了一切梦,这种梦对我们的梦魇,对我们的制约,破除了这个无明。这个无明对我们就是举心动念那个……,随着举心动念的一个流转与迷失。
实际我们现行这个念头大家很容易觉察的,就是所谓的回心一观。你静一点点,你就能观察你的心念——若贪、若嗔、若痴、若慢、若疑、若不正见,我们称为“六根本”烦恼,也就是六个无明的一个主题表现,或称十根本烦恼,或称见思二惑,它就是一个无明最充分的表现。
那我们现在的举心动念,基本上离不开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基本上离不开。是不是这样子呢?我们就可以观察自己的举心动念。
你要是造作出来一个那就不是举心动念。就是你自己观察,你就静静地待着,你看看会冒出来一个什么?离不开贪、嗔、痴、慢、疑、不正见。
那是不是呢?你说这不是诋毁众生吗?
六道众生莫过于此啊!我们超越不了这些地方,这就是众生业,就是众生无明业,或者见思惑相续,或者利钝二使在驱使我们——贪嗔痴慢疑、不正见驱使着我们生命的意识、言说、作为,那就是所谓的无明业流,烦恼生死业流。
所以我们念佛、念佛,或者佛力住持。反过来就不是你念佛了,佛力住持来观察我们的举心动念,也不排斥它,也不用去压抑它,也不用随它跑,就观察观察它。
那能观察就成为自觉,我们这个自觉的过程观来观去、观来观去,就是“见思二惑”——你随它跑,就是“见思二惑”;你不随它跑,你就觉悟“见思二惑”,或者觉悟这些烦恼、无明烦恼。
念佛是个最简单的觉悟它的方法。所以“以本愿力故,忆佛念佛”,而不要把“佛的愿力”给跑了,那你念佛念不动。你念一个名字什么的,你感觉到、你会随着你的业习的习惯,就感到什么什么,有味道、没味道,有意思、没意思,那就跑掉了,那就随着业流跑掉了。
不在于念佛多少
在于念佛的真切我们每一天上网络课的时候,我们都会念“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会念这个。
阿弥陀佛的本愿如是,这个“本愿如是”特别、特别、特别地重要!就是所谓的果地觉!他的这种愿力,就是他的果地觉的一个作用力。
这个作用力在前!这个“前”是勉强说。在我们生出来那一念贪、嗔、痴、慢、疑、不正见那个“前”,就是我们主动来运用。
这个主动就是在业力发生、要发动的这样一个过程之前,我们用佛愿力来摄化它,来观察它,来分析它,来认识它,来体验它,但是一定离不开佛的愿力。
离开佛的愿力很奇怪,你念佛不起作用。因为啥呢?你是根据你自己的业习感知去念的这个佛,是你改造出来的,是你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无明习惯改造出来的一个佛。
那我们要随顺佛力,来观察自身的举心动念。所以“初发意菩萨”这个点要找准。什么叫初发意呢?就在这个地方要体验超越见思惑。
怎么超越见思惑呢?怎么来破除这个根本无明呢?我们怎么来用这个方法呢?称为初发意。就是我们怎么来实践这样一个方法呢?我们怎么来启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这个心智的作用呢?
那现前这一念,你主动运用特别重要!这个主动运用就是随顺佛力,就是果地觉的随顺为因地心!
口诀讲得很明白,但我们要是不去认真地去实践,很多人貌似念佛了,实际念的还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一个业流相续,心中耿耿于怀的还都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
是不是这样子呢?大家去自己观察。
我们随顺佛力与随顺业力,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不同的内涵呢?它的同处、不同处又在哪一点呢?
这个就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地负起责任地去作为了。不在于念佛多少,在于念佛的真切!随顺佛力它是很真切的,过去人说棒打石头,你要招招着实。
这个地方你不能去欺骗自己,不能糊弄自己,不能应酬,不能说是我与别人做功课,我随众作功课,我要做什么什么,那做了没有意义,只是结缘结缘,不断地结缘。什么叫结缘呢?就是你看着跟它有缘,但是你没有用它。结缘、结缘、结缘……不知道哪一天这个缘,因缘成熟了,才能有因果嘛!要不然就没有因果,结缘结缘结缘,所以很多人处在一个结缘、结缘、结缘的状态,他就不去认真地实践随顺佛力念佛的善巧,就是方法。
“菩萨行此巧方便”,这个巧方便逾越人法二执,直下就破除了这个根本无明对我们的这样一个——把你给包围起来了,让你处在无明黑暗之中,就像大梦未醒一样,我们被迫于梦境。在梦中自在的人那就是醒梦人,那就是做梦也是醒梦人;我们就说没有醒梦的人——被业力所支配的人。很多被业力支配,并不是说我们要被业力支配,是无明业习在支配你,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什么是少善根福德因缘呢?我们以自己的自我意识的善心善愿精进等等,那就是少善根福德!
以佛力,随顺佛力佛愿,那就是殊胜强缘,只有此殊胜强缘才能破除我们的根本无明——就是你没有办法,你动摇不了的那个无明,扎得很深的那个无明,甚至于说,完全可以表述说众生来源于此。那不是来源于法身吗?但是观众生业相续,那一观察就是无明。无明产生见思二惑,见思二惑引发十种烦恼,贪嗔痴慢疑不正见。那我们处理它,就回到举心动念上来处理它。所以果觉因心就是让我们在举心动念上,了解那个因心,运用那个因心。果觉就是我们的因心,果觉就是我们的因心!
一说果觉,人就容易去抬杠,容易去迷惑自己。没有办法了,我们就说:直指佛愿,或者你发一个随顺佛愿的愿,来标明自心,标明佛心的作用。像我们现在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我等亦如是誓愿”,干什么呢?就是发一个随顺佛愿的实践的这样一个愿望,那就是果觉因心的执行的一个愿望。
怎么来执行
果觉因心呢
我怎么来执行果觉因心呢?总这么说,总这么说,给别人这么说,自己也这么说,怎么就用不上力呢?或者不得力于此呢?
无明业习牵制着我们呐!
你一张嘴、一动念,就是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而不是佛如何、佛如何、佛如何,随顺佛如何,随顺佛愿力如何,随顺佛功德如何呀!
所以这个念佛,是一个很准确的一个说法——念佛!
就是主动运用现行。干什么呢?觉悟于此。运用佛愿觉悟于现行,或者随顺佛的愿力觉悟于当下一念。
这不好做吗?好做为什么我们不做呢?
放逸!有些人也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放逸!什么放逸呢?不愿意念佛,还是随着业流——贪嗔痴慢疑这个主体烦恼,还有随烦恼,昏沉掉举,无惭无愧等等。
我观察,就是我说的这些东西,完全在我身上彻底都能显现——随顺着业习去流转。
那你说这么好的方法,能解决我们无始以来的生死烦恼,为什么不去用呢?
业力不可思议!就是我们在业力不可思议的地方,总是想用自己“思议”的习惯去解决它,而不是用念佛、果地觉为因地心来解决它。这很奇怪,过去人称为贼心不死!
这个贼心、盗心就在这一个地方,就是总认为自己聪明,想找一个更好的方法来解决,不断地在摸索、摸索、摸索,总是发心不了,总是不能发心去实践法则。
所以人们就会到处去找,心外找法也好,到处去找法,学了这个学那个,学了很多很多,但是实践起来——麦秸火,三天热度,一时的热度。后面,“哎,你还做不做呢?”“不做了!没意思,没味道,没啥效果。”
所以现在的人就是什么都会,结果什么都不会。就是认真实践者,一门深入者,称为专家者,那就是“专家”的事了,跟很多有情众生就不相干,大家不愿意去认真一门深入实践它。
所以过去一些善知识就想办法,让他出家,让他专修,让他闭关,给他一定的数量,慢慢地让他在数量的实践中感觉到质量……用一些方法去引导有情去实践一些方法,慢慢地成熟因缘,不在法外,能步入这个法流。
我们只要不实践这个法则,一万年你也是提这一个问题,说这一个话。什么一个话呢?就是无明烦恼来了,我们没办法处理,处理不掉,用不上力。
因为啥?你没有用过,你没有认真地去实践过。
怎么能用上力呢?那就需要实践。怎么实践呢?举心动念!
很多人向往超常、特异的力量,那都是业力。你这个举心动念你不处理,不行啊!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再向往神奇的东西,你得到了也是有为法,也是梦幻泡影,也没有质量。
什么质量?很快就过去了,就是缘生缘灭。
我们的心不老实,总是向往这个那个。所以平等安心,清净缘起,人不在意。要在意了,我们随时就可以觉悟它。
觉悟呢,我们都知道有种种果的成就,了义不了义的成就。我们大家经常谈的声闻的四向四果,菩萨的五十二个次第,或者四十一个次第,这些次第就是讲觉悟者的样子。
当然像净土,净土讲的是啥呢?净土讲的是果觉因心,讲的是了义中的了义之了义。就是彻底谈到了佛心众生心的一个直接的作用,它不谈让你去其他东西了,直接谈到佛心的作用,或者谈到三无差别心的作用。
果觉因心就是谈三无差别的妙用在哪个地方,就是所谓的让一切众生随佛力入如来会,体验诸佛如来会的功德内容,所谓的依正二报,称为往生彼国。
往生彼国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往生彼国故,成就阿毗跋致。
哪个往生呢?这一念能不能往生成佛度众生呢?这大家去要观察于你这一念。
要是了义之了义之了义之说,那就在这一念上能抉择三世,抉择无穷世,抉择一切世!
那在这一个根本的问题上,这一念,这一念诸佛菩萨、一切贤圣、一切有情,这一念是一样的,这一念。
哪一念呢?现前这一念!
你现前这一念是佛呢?是声闻呢?是菩萨呢?还是六道众生呢?这一念你当家不当家呢?是法尔如是,还是你造作出来的呢?
实际我们都能观察。它这个了义教,就是你直下可以去观察得到的。
了义呀,就把这个不可思议的力,直接地传递出来了,称为了义啊!不可思议!
过去古德们讲啊,“无知正遍知”。无知处得大安稳,就是远离造作得大安稳。那个无知不是众生无明无知,是了了分明。
过去那个话说,念佛人了了分明,了不可得。人实践法则,实践有一个口诀了,就了了分明,了不可得。
很多念佛人都有这样一些经历。因为啥?就在所谓的举心动念这个接口、这个节点上。任何人都有这个现前这一念。哪一念呢?你不用去鼓励他,也不用压迫他,你一放松那一念就出来了。禅宗那个话说:前念未生,后念未灭。
那我们怎么用呢?你就放放松,那一念生起来的时候,你就观察它就对了。你不要管它是众生念,还是佛念、菩萨念,还是声闻念。我们不管它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不管它是持戒、精进、禅定、智慧,也不管它是了义不了义,不管它!就看看这一念是个什么东东。念佛法门,终将我们会佛念世间,佛佛相念。
我们真能放松。因为啥能放松呢?很多人说你要放松,坐下来调身调意调什么的。
你要了解这一念,你要认知这一念,你就能放松。因为我们这一念跟诸佛菩萨贤圣……它就是法界的一个缘起,你不缺失什么。不管它是什么念,它都不缺失什么。它实质上也无来去,它没有质的东西,但它会表达一种作用。什么作用呢?现前的一个作用力。
天亲菩萨讲“作用有”。什么叫作用呢?你去觉悟它,还是随业逐流,随着业习去流转,这都没问题。你要观察,你要观察,你要观察……
所以这观察门,《往生论》这个观察门中,用了那么多的篇幅,除了前面四句后边两句,全部是观察门。整个《无量寿经》就是让我们观察、观察、观察……
以什么观察呢?以佛心观察;以什么心观察呢?以举心动念这个心去观察。举心动念不在别人那边,就在我们每一个有情这一边,不在别人那一边!
所以我们这个心念,就是法界缘起的心念,你不缺什么,也不失什么。
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呢,不用修行的一个修行方法,就是无修修的修行方法,《易行品》中所讲的“上势”。
上势,“上”是上下的上,势力的“势”,就是实相念佛。无意识的,你在运用实相念佛;有意识的,人就不知啥叫实相了,就会越想越多。
现前这一念,不在任何人一边,就在我们每一个弥陀信仰的人当重视的这样一个——当观察、当体验。
可以从五念门中去观察它,就是入功德来观察它,出功德来观察它,往生彼国意上来观察它,作愿上来观察它,赞叹上来观察它,以智慧方便来观察它,反正你怎么观察都可以!
一旦运用果地觉,一旦运用果地觉,那我们就放松了——哦,原来佛给我们安心,让我们先放放松。在十法界这个业海中,这个大的业缘中,我们先把心放下,实际就是安心嘛,放心就是安心嘛!
我们心悬着呢,总想了生死,总想成就个啥,总想得到个啥,总想修个什么,总想出人头地!唉!心悬着呢,抓得很紧,揪着呢。不放心,就心放不下呀!
这里面没有啥,像某某师讲的“着实不着实”,没这个东西。就在这一念,你要干什么?问问自己,是主动还是被动?
那我们开始观察!你不怕它生不起来,你不要怕它生不起来,它会生起来的,你不用去着力,不去着力就是放心啊!放松啊!
现在人活得不放松,天天都紧张得不得了,不够放松。所以我们就随着业流去流转啊,老了病了死了,业流。死了就重新,此死彼生,又重新轮回啊!一生一世,不能去觉悟它,所以叫轮回众生啊!
我们的苦就在这个轮回上,无限度地运用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无限循环,没头没尾。所以无始以来,无明蒙蔽我们的心智,我们没有去观察它,没有去善于主动地运用它,沉浸在无明造出来的无量无边的大梦之中。
每个人在给自己编一个梦的故事,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造出来很多所谓的业习,不同的业习造成不同的人生。人生观不同,人的命运也就不同。大概差不多,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但是表达的现象状态中,真是参差不齐。
那这一念每个人都有权利呀,那就是平等缘起呀,这就是一个了义的法则,了义的法则会给我们一个平等缘起。
你说还有什么方法能给你平等缘起呢?很难,很多东西。三皈五戒?很多人没有信仰的机会,没有僧人来帮我三皈依;五戒没有人来教授。很多方法、很多方法,有几个人能给一个平等缘起呢?
那我们每个人这一念,大家都有缘起,这一念的缘起,人人都可以去极乐。
说佛教这念佛,它是把这“念”放得那么重要,佛排在它后面了。
所以说,念佛、念佛、念佛……哪一天一愣怔,成为佛念,就成观察世间的一个善巧。
念佛法门!终将我们会佛念世间,佛佛相念。
为什么我们不说是佛念法门呢?说佛念法门大家跑完了。
因为念佛你可以参与呀。佛念,你一摸自己不像个佛呀,没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啊,对吧?没有十八不共法、或者四十不共法呀,没有十力四无畏呀;除了腰酸腿疼,就没有啥好东西呀;除了我们有个样子、壳子,里面内容是啥,自己都很清楚啊。
一念、一念,念佛!
我们实在拐不过来弯儿了,就佛念。
“弥陀念弥陀”这个方法呢,为什么很多在念佛这个因缘中不多提呢?
就怕大家堕入自己的自我知见上。“看我这个德行,还是弥陀念弥陀。”他就会在自己的业习业力的感知上去堕落,把佛也堕落成我的业习中了;把业习当作“哦,这就是佛”,放任自流,不能去深入那一念。
所以一般的成熟了,再提弥陀念弥陀。成什么?知见、法则认识清晰了,那就是弥陀念弥陀。
所以佛念众生啊,众生不知,心地就没有放心的地方,没有所缘,所缘不真实。
不知佛念者,大家就修着修着就迷茫了。你看很多人经常会说:我很迷茫,我很疑惑,我很烦恼,我想责怪人,我想攻击人,我被人攻击,我被人责怪……
佛念!
佛念些什么呢?我国无有地狱、饿鬼、畜生;
佛念些什么呢?往生我国不复三恶道;
佛念些什么呢?往生我国皆具五眼六通、三明四智;我国天人皆如诸佛菩萨,无极之身,太虚之体;闻我名号,得不退转;闻我名号,成就三种忍;闻我名号,即得总持;
佛念些什么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佛念些什么呢?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念什么呢?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听着比较亲切;
佛念什么呢?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佛念什么呢?一切众生,未离法身。佛住法界身,一切众生未离法身。
佛念的什么呢?《势至念佛圆通章》世尊举例子说“如母忆子”。
很多人说:我母亲对我不好,我母亲可自私啦,经常找我麻烦,打我、骂我……一下就把世尊这个“如母忆子”这个“母”,法身功德之母,出生一切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功德”之母,不是你想象的那个,你这个业缘世间的这个。
因为我们人类的母亲参差不齐。但他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呢是通途说。大部分的母亲对子女的忆念、关心,尤其是婴儿啊,还很小很小的时间那个状态的关心。
佛念!所以说我们要念佛呢,能了解佛念就好了。你还是不了解,我们多念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干什么呢?那是佛念。
佛念叨的是这个东西——消除不了你的障碍我不成佛,我成佛就是为了消除你的障碍,成佛了就是一定消除你的障碍,没有障碍了,已经消除了一切众生的障碍,那他就显现成佛。
他成佛的目的是成就一切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功德的回施,给予一切众生原来的一个样子,就是回施众生一个真相。
真相真相不属于任何人,谁用就在谁边。
真相,真相不属于任何人,没在佛边,也没在菩萨、声闻边,也没在众生边,谁用就是在谁边。谁来用呢?你不用它,就是个名言嘛;用它,就作用有。
作用有,你就知道作用有了。什么叫作用有了?就是我们实践这个法则有作用。
不实践这个法则怎么会起作用呢?所以很多人不实践,就说:“唉!学那么多没用。”实际就是自己没有实践过,不是没有用。
你认真认真地观察观察,你实践过没有?认认真真地观察,你实践过吗?
一念!
了义教中直指源头,它不给你扯其他东西,称为了义。就是没那么多装饰,直接把核心的东西给你了,没有包装,没有随着你的好恶来迎合你的东西,任何没有,要有这个东西,那不是了义法。
所以说净土教法称为什么呢?畅佛普渡众生本怀之法。称性之说!它就是直指这个核心,直指真相,没有花胡六哨的东西,没有包装。
所以“畅佛普渡众生本怀之法。”非一切众生所能启教,你启教不了。你心里没有这个东西,九界众生都没这个东西,就是菩萨、声闻、缘觉心里都没这个东西,就是在他的证量中没有这个东西,唯佛亲证。
那净土教法就是直指佛亲证的内容,其他都不谈论了。
《妙法莲华经》说“唯谈一乘”。这个地方只谈诸佛如来所有宣化的核心内容,把一切随顺众生说,随顺众生的欲望、愿望说的东西,彻底地变成了对所有众生给予的机会。没有那个迎合你的说了,彻底地接纳、给予,不迎合了。
所以说“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这就是随着你现在的作为,来满足你无上菩提的道业。
这个地方有个难处。因为啥?我们已经通途的,这个习惯说——我们自己要发心,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大家很难接轨,所以说果地觉为因地心,来这样有个转折。
干什么呢?就是我们一般的谈修法要谈自己的发心。一想自己的发心,业力就来了,习惯就来了,我们思维的习惯来了。那你那个发心太难去认知了,难认取。
果觉因心那就是直接地把发心这一关,以佛的果地觉,来解除了我们那个盲目地寻找、盲目地去攀缘、到处去觅寻的那样一个……把那个作为给省略了,直接把果地觉送给大家,就是因地心。
那你现前这一念,是不是在用果地觉呢?你好好审思,好好观察。
是主动用行呢?还是被动用行呢?主动行那最为方便;被动用的确是……
我烦恼来了,我去压它、打它,我去接受它,或者不接受它等等,那样念佛,被动念佛,不是了义教的修行方法,不是果觉因心的内容,大家要善于观察。不善于观察呢,把对治法当成念佛的一个动力了。
行不行呢?那常规的说法都是对治的,求功夫、求禅定、求三昧,求种种果位,这都不是果地觉为因地心的真正的内涵。
所以我们真正在这个地方放心、歇心,常观察自心,在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地方是不是放心了,歇心了?
在这个地方放心,你会主动运用念佛,或者主动运用佛念众生之念,而不是众生念佛、众生念众生业的这种习惯。
为什么很多人念佛也会烦恼呢?
就是众生心念佛。
为什么很多人念佛也会烦恼呢?就是众生心念佛。众生心念佛,他用众生心念的这个念相续,佛不过是一个外在的一个包装,跟他没有啥直接的关系。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众生心念佛”,是世尊教授后的众生心,那个是有差异的。说“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教我念佛三昧”。那是佛教导下面的一个方法,而不是我们自己,用自己的意识去所谓的众生心念佛。
这一点我们大家要认清,认不清我们还用自己的妄想去念佛。“那是经典上写的呀?”但把我们前边的文字给丢掉了。
这一念大家人人具有,人人可观,人人可以主动、被动的运用它。主动的运用称为佛念,或者念佛;被动的念,大家就观察就行。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这个念佛法门呢,能使我们的法藏打开,而不是深深地埋葬在我们的业力、无明业力的底下,那个宝藏、无尽的宝藏,我们受着贫瘠,我们在这个贫瘠中去生活,去作为。
这一点点差异,就在这一念间。
善于把这一念,把这一念包含着所有的念来观察。说“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这个一心,这就是他现前的一念,主动念佛、佛念的一个方法。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这一开章——佛念。你看“世尊、我、一心”——心佛众生,先是世尊、我、一心。
我们要了解,每一个众生就是一个众生的代表,就是我们所有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没有差异的。表现的那一点点薄厚之说,差异甚微,差异很小很小。
像那些在种种位子上的,贤位呀,圣位呀,种种等觉妙觉,在位子上的菩萨,在现象中跟我们有差异,或者差异极大。但我们这里面有这样的菩萨,你也是莲友,你也要念佛,你也要放下你那些很大的差异去念佛。
所以“凡圣同修,九界同归”,这是个最让我们放心、歇心、休息的一个地方,让我们放松的一个地方。
要在这个地方不放松,我们那个想增上于自己的现量啊、现状啊,那个心理还会给自己带来很多苦,就是妄心啊躁动啊。
嗯,这“一念”给大家谈一谈。
这一念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运用妙观智。因为我们一旦拉回到这一念,把无始以来的一切业、一切因缘,九法界或者十法界的一切心念,放到我们现前这一念来审观它,那我们的大圆满镜智、妙观察智、法界体性智、平等智都会现前。
因为这是你带来的,阿弥陀佛的果地觉直下把它激活。什么激活呢?你敢在这现前一念彻彻底底地用功,彻彻底底地回归,彻彻底底地放心,彻彻底底地认知它,俱生智自然现前。
俱生智不是外来的,也不是自己生出来的,它就在法界中平等的摆在那地方,谁用它谁取它,谁取它谁用它,不增不减地,也不来也不去,非生灭法,称为俱生。
不是我们修来的,也不是因为我们烦恼它就消失了,无明烦恼它就消失了,不是,它只是没起作用,各个具足,称为具足、俱生。
那我们就不空过了,就有一个后得智,我们在作为中就不空过,那五智就会成熟。五智成熟什么呢?你就得大安乐,能觉悟世间,智观世间,多生方便。
净土教法再也不谈……只是列举个例子,他就谈我们这一念,一念,念佛还是念业。
我听某某师讲的可能就是这个问题:我们是念业还是念佛?这一念!
这一念就是你没有打鼓那个时候,你没有自己去用贪嗔痴慢疑去设计它,随着这个习惯去想的时候,就是干干净净的那一念。它再冒出来,爱是什么是什么,都没问题。
过去人说:“前念未生,后念未灭”。这个就是前念未生。
啥叫未生呢?我们贪嗔痴慢疑不正见那个见思二惑还没有生起来的时候,你放放松;它再生起来的时候,不管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不管是什么,你观察它就好了。
你观察它怎么生的?它怎么灭的?你再用念佛去观察也好,你就平平静静地观察也好,都没问题。
有人怕失念,那就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没问题的。
20231004.佛念 02,
融入
就是法
祈问:刚才师父讲的观察前面“归命尽十方”。归命尽十方前面一定有一个抉择,抉择归命尽十方,就是归命尽十方的一个落实,他落实的前面一定有个清晰的抉择。在这个地方更清晰一些。
阿玛达:
过去的人就会随文入观。他不会去想象得那么多,或者解那么多。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他就这么做了,不是理解。
世尊——要像在佛前一样,或者在十方法界,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他没有解,他就这么个行为,这么个思路,这么个体验。
过去人讲的是法,现在人讲的是解,是信。过去人讲的是法,过去人交流真是法。什么是法呢?就是马上执行,融入——就是法。法无我,融入就是法。
不能用信解,这个地方用信解,这个了义教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就是可思维法。
所以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这句话特别重要,特别重要。
世尊在《无量寿经》上交代最多的就是这个:“菩萨思佛智,犹如从生盲”。就是你亿劫思佛智,你总是没办法去……没有用,他不是那个量,他就是有……在等觉、妙觉这个极细微的、犹如细沙一样的蒙蔽中,那就是思维。极细微之惑!
极细微,细微到什么的程度呢?似乎已经消失完了,但还有那么细沙一样的东西在那个……不像十方诸佛如来那样一个,就是无量光佛剎,没有一丝的阴影,没有一丝似是而非的蒙蔽。
过去说菩萨法中有相似法,就是相似无生忍,他就这么讲。什么呢?就是我们还有那么一点解,有那么一点量的蒙蔽,他就会滞在那个地方,所以“勿住珍宝成就牢狱”。
“阿逸多勿住珍宝成就牢狱”,就是我们总要动那一念去令动念相续,而不是动这一念,我去观察它。
我去观察它,我不让它相续,我也不阻止它,我也不让它相续,我去观察它;就孤孤零零地我就观察它,过去称为观察门,也称为妙观智。
不是思维,不是思维!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结果就愿生安乐国。就是把身心安住于此,而不是思考这个东西。
像我们回到房间了,你还在念叨“我回到房间得安稳,我回到房间防风雨”。你不用这么念了,房间在起这个作用。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它就是个作用力。
它这个“法”没有道理,就是个“设置”,你进这个“设置”了,它就起到它的作用。
你看《心经》讲“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它这个法。大家说,“哎!是这么个意思,这么个意思。”这是无奈之说,对那些要用信解的人的一个无奈说。
但这个法就很直接,就是个心经。什么叫经呢?就是个路子,就是个法则,不需要你理解啊!
我领你进这个屋了,你说“我要理解这个屋子”,我说“你进来就行了,你进来看看就好了。”
你说,不行,我不理解,我不进这个门。怕里面藏着豺狼虎豹了,对吧?就是我们对未知的东西不愿意去实践!
你看,哪个真正的口诀都是没有解的,一解就完了,一解就出问题了。
那为什么要强讲呢?强讲是消除你的信解,让你的信解……你愿意信解给你一个对称的东西,让你那个信解休息了,如此而已。你那信解还起作用,那就产生疑惑了。
就是我们这个脑子总是在造作,像刚才那个菩萨,我讲的时候,她在想,“我过去看哪个经,他讲的和我哪个经典对,哪个法师讲的对……”我讲的一句话都听不进去。
你看“这一念用什么方法来做呢”?开始我就讲的这个方法,她听不到。因为啥?她在想自己的,拿出自己的东西来对比——他讲的哪个对,哪个不对。
想找理解,或者想找出来更高尚的东西,忙叨的很,对吧?听闻,你听不到的。
过去人呢,就是反对学教啊!尤其是达摩祖师来的时候,断臂神光,对吧?惠可。他正在他那儿讲经呢,讲《大涅槃经》,“天降曼陀罗花,地涌金莲”,就是天人、土地都生欢喜啊,那人类怎么不生欢喜呢?听众一眼望不到边。达摩站那儿听一听,说:哎!这人没了生死啊!
达摩祖师来,就是因为中国汉地这个,称为法席、法筵啊,到处都是讲经的地方,到处都是讲经的法师,都能讲,就是信解力强是我们中国人的特点。
这达摩祖师施无言之教嘛,对吧?无言之教。
我们可以去观察,不要去用脑袋瓜子去搅合它;一搅和,乱哄哄地就来了,就到处去找东西——在自己的意识法界中找东西,抓这一把,那捞一把,观察不了任何东西,就是所知障就来了。
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做教外别传。像我们现在所学的净土,都非信解之教法,不是信解的教法。
他给你一个佛果,你怎么要信解呢?你要去体验这个果地觉的内容是什么,体验不是信解。但很勉强,我们要说信、要说愿、要说行,很勉强;不这样说,大家心里就跟自己不联系。
说给你一个瓜让你吃,这个没有问题,它有形有相;说给你一个佛果,你感觉不到他的一个什么相,没办法,说往生彼国,给你一个依正二报回归的地方,往生的地方。
取向嘛,叫标方立向。干什么呢?熄灭你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惑乱,让你的惑消融在这样一个“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这一念,光明之念,未染之念,还未染之念。
你那个染着的念,本来也是光明之念。因为你觉悟它,就是光明之念,它的本质是光明之念。我们最主要用染污之念的习惯,染污自身,蒙蔽自心,习惯了。
他非信解的一个教法,给予没有这些啰嗦,就给你一个现成。
你敢接纳现成吗?现成是什么呢?佛果。不是我们贪嗔痴慢疑不正见那样一个相续,是佛果的给予。这个地方需要仔细,不仔细,真是就会……
“解”这个东西,这个解,我们脑袋瓜子里没有一刻钟休息的。你看你有多少解吧天天?人没有静下来,没有静下来不知道自己那个解像瀑布一样;静下来,人就知道自己有多少妄念了。
这一念把九界打包了
所以这一念、这一念,把九界打包了。
九界众生,只要念九界的念,都是一个问题,需要观察的问题,而不是需要随它去怎样怎样,辨它的真实、辨它的真假、辩它在哪一个位置上,不需要。
因为他是无有实质的,因为它是生灭法,你在那个地方再用功,是无效的,再用功也是无效的。
尤其是在了义教这样一个教法的照耀下,尽十方无碍光的照耀下,没有一个影子可得的。我们以为有影子可得的那个梦,梦中的那个影像、那个身像,就是我们到处在捕捉的东西,虚妄、不实。
所以现前这一念呢,我们不用信解,用观察——以佛的果地觉来观察,以佛愿来观察,以真相来观察,以顺性来观察,以性空来观察。
反正你怎么观察,都离不开念佛。没问题的,我们这样念佛,实相念佛也好,念佛名也好,来观察。观察什么呢?现前这一念。
观察来观察去,我们就会主动运用现前这一念。你就知道我们念佛或者佛念,他里面的内容究竟是些什么,我们怎么来体验他。
所以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安住净土。你在这浊恶的世界,你怎么能去念佛呢?你念的是浊恶世界的感受。
所以说念佛时就是往生时、成佛时、度生时,就是成佛的一个完成式。我们要用这个完成式,来审观、来观察我们的这一念,众生的这一念,世间种种这一念。
思维这个东西是……经典上讲得最多的就是:“劳虑永断”就证道了。
我们就是这个劳虑,把我们每个人拴得死死的。就那个妄想,妄想不断,颠倒妄想。自己收集了很多颠倒妄想的“好东西”,然后搁这颠倒妄想,而不让自己休息下来,休息下来。
所以《楞严经》讲“狂心一歇,歇即菩提。”《圆觉经》讲“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假方便,亦无渐次。”这就是举心动念呐,没有其他东西。
举心动念人人都有,人人都可以观察得到,人们为什么不用?一定要问自己!
我们用过几次,你要用过一次就尝到甜头了。你要是没有尝到这个甜头,你一次也没有用过,你放心了。
你说我天天念佛,学佛这么久,我听法这么久,怎么会一念没用呢?可能一念都没有用过,你仔细观察。
我们体会到这个法味了,那你就喜欢念佛了。没有体会到,那你还用你的信解去想象、想象,那就没有法味,没有净土法味。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就是正儿八经地体验它。“禅三昧”就是体验法的一个体验过程,就是稳定的体验、观察一个法则一个过程,经历一个过程。
切莫把自己的颠倒妄想当成学佛呀!没事儿打妄想,当成自己在学佛,你再忙叨没有用啊!
生命之光|第18课
节选自阿玛达2023年10月4日开示
《佛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