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就是法
祈问:刚才师父讲的观察前面“归命尽十方”。归命尽十方前面一定有一个抉择,抉择归命尽十方,就是归命尽十方的一个落实,他落实的前面一定有个清晰的抉择。在这个地方更清晰一些。
阿玛达:
过去的人就会随文入观。他不会去想象得那么多,或者解那么多。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他就这么做了,不是理解。
世尊——要像在佛前一样,或者在十方法界,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他没有解,他就这么个行为,这么个思路,这么个体验。
过去人讲的是法,现在人讲的是解,是信。过去人讲的是法,过去人交流真是法。什么是法呢?就是马上执行,融入——就是法。法无我,融入就是法。
不能用信解,这个地方用信解,这个了义教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就是可思维法。
所以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这句话特别重要,特别重要。
世尊在《无量寿经》上交代最多的就是这个:“菩萨思佛智,犹如从生盲”。就是你亿劫思佛智,你总是没办法去……没有用,他不是那个量,他就是有……在等觉、妙觉这个极细微的、犹如细沙一样的蒙蔽中,那就是思维。极细微之惑!
极细微,细微到什么的程度呢?似乎已经消失完了,但还有那么细沙一样的东西在那个……不像十方诸佛如来那样一个,就是无量光佛剎,没有一丝的阴影,没有一丝似是而非的蒙蔽。
过去说菩萨法中有相似法,就是相似无生忍,他就这么讲。什么呢?就是我们还有那么一点解,有那么一点量的蒙蔽,他就会滞在那个地方,所以“勿住珍宝成就牢狱”。
“阿逸多勿住珍宝成就牢狱”,就是我们总要动那一念去令动念相续,而不是动这一念,我去观察它。
我去观察它,我不让它相续,我也不阻止它,我也不让它相续,我去观察它;就孤孤零零地我就观察它,过去称为观察门,也称为妙观智。
不是思维,不是思维!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结果就愿生安乐国。就是把身心安住于此,而不是思考这个东西。
像我们回到房间了,你还在念叨“我回到房间得安稳,我回到房间防风雨”。你不用这么念了,房间在起这个作用。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它就是个作用力。
它这个“法”没有道理,就是个“设置”,你进这个“设置”了,它就起到它的作用。
你看《心经》讲“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它这个法。大家说,“哎!是这么个意思,这么个意思。”这是无奈之说,对那些要用信解的人的一个无奈说。
但这个法就很直接,就是个心经。什么叫经呢?就是个路子,就是个法则,不需要你理解啊!
我领你进这个屋了,你说“我要理解这个屋子”,我说“你进来就行了,你进来看看就好了。”
你说,不行,我不理解,我不进这个门。怕里面藏着豺狼虎豹了,对吧?就是我们对未知的东西不愿意去实践!
你看,哪个真正的口诀都是没有解的,一解就完了,一解就出问题了。
那为什么要强讲呢?强讲是消除你的信解,让你的信解……你愿意信解给你一个对称的东西,让你那个信解休息了,如此而已。你那信解还起作用,那就产生疑惑了。
就是我们这个脑子总是在造作,像刚才那个菩萨,我讲的时候,她在想,“我过去看哪个经,他讲的和我哪个经典对,哪个法师讲的对……”我讲的一句话都听不进去。
你看“这一念用什么方法来做呢”?开始我就讲的这个方法,她听不到。因为啥?她在想自己的,拿出自己的东西来对比——他讲的哪个对,哪个不对。
想找理解,或者想找出来更高尚的东西,忙叨的很,对吧?听闻,你听不到的。
过去人呢,就是反对学教啊!尤其是达摩祖师来的时候,断臂神光,对吧?惠可。他正在他那儿讲经呢,讲《大涅槃经》,“天降曼陀罗花,地涌金莲”,就是天人、土地都生欢喜啊,那人类怎么不生欢喜呢?听众一眼望不到边。达摩站那儿听一听,说:哎!这人没了生死啊!
达摩祖师来,就是因为中国汉地这个,称为法席、法筵啊,到处都是讲经的地方,到处都是讲经的法师,都能讲,就是信解力强是我们中国人的特点。
这达摩祖师施无言之教嘛,对吧?无言之教。
我们可以去观察,不要去用脑袋瓜子去搅合它;一搅和,乱哄哄地就来了,就到处去找东西——在自己的意识法界中找东西,抓这一把,那捞一把,观察不了任何东西,就是所知障就来了。
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做教外别传。像我们现在所学的净土,都非信解之教法,不是信解的教法。
他给你一个佛果,你怎么要信解呢?你要去体验这个果地觉的内容是什么,体验不是信解。但很勉强,我们要说信、要说愿、要说行,很勉强;不这样说,大家心里就跟自己不联系。
说给你一个瓜让你吃,这个没有问题,它有形有相;说给你一个佛果,你感觉不到他的一个什么相,没办法,说往生彼国,给你一个依正二报回归的地方,往生的地方。
取向嘛,叫标方立向。干什么呢?熄灭你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惑乱,让你的惑消融在这样一个“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这一念,光明之念,未染之念,还未染之念。
你那个染着的念,本来也是光明之念。因为你觉悟它,就是光明之念,它的本质是光明之念。我们最主要用染污之念的习惯,染污自身,蒙蔽自心,习惯了。
他非信解的一个教法,给予没有这些啰嗦,就给你一个现成。
你敢接纳现成吗?现成是什么呢?佛果。不是我们贪嗔痴慢疑不正见那样一个相续,是佛果的给予。这个地方需要仔细,不仔细,真是就会……
“解”这个东西,这个解,我们脑袋瓜子里没有一刻钟休息的。你看你有多少解吧天天?人没有静下来,没有静下来不知道自己那个解像瀑布一样;静下来,人就知道自己有多少妄念了。
这一念把九界打包了
所以这一念、这一念,把九界打包了。
九界众生,只要念九界的念,都是一个问题,需要观察的问题,而不是需要随它去怎样怎样,辨它的真实、辨它的真假、辩它在哪一个位置上,不需要。
因为他是无有实质的,因为它是生灭法,你在那个地方再用功,是无效的,再用功也是无效的。
尤其是在了义教这样一个教法的照耀下,尽十方无碍光的照耀下,没有一个影子可得的。我们以为有影子可得的那个梦,梦中的那个影像、那个身像,就是我们到处在捕捉的东西,虚妄、不实。
所以现前这一念呢,我们不用信解,用观察——以佛的果地觉来观察,以佛愿来观察,以真相来观察,以顺性来观察,以性空来观察。
反正你怎么观察,都离不开念佛。没问题的,我们这样念佛,实相念佛也好,念佛名也好,来观察。观察什么呢?现前这一念。
观察来观察去,我们就会主动运用现前这一念。你就知道我们念佛或者佛念,他里面的内容究竟是些什么,我们怎么来体验他。
所以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安住净土。你在这浊恶的世界,你怎么能去念佛呢?你念的是浊恶世界的感受。
所以说念佛时就是往生时、成佛时、度生时,就是成佛的一个完成式。我们要用这个完成式,来审观、来观察我们的这一念,众生的这一念,世间种种这一念。
思维这个东西是……经典上讲得最多的就是:“劳虑永断”就证道了。
我们就是这个劳虑,把我们每个人拴得死死的。就那个妄想,妄想不断,颠倒妄想。自己收集了很多颠倒妄想的“好东西”,然后搁这颠倒妄想,而不让自己休息下来,休息下来。
所以《楞严经》讲“狂心一歇,歇即菩提。”《圆觉经》讲“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假方便,亦无渐次。”这就是举心动念呐,没有其他东西。
举心动念人人都有,人人都可以观察得到,人们为什么不用?一定要问自己!
我们用过几次,你要用过一次就尝到甜头了。你要是没有尝到这个甜头,你一次也没有用过,你放心了。
你说我天天念佛,学佛这么久,我听法这么久,怎么会一念没用呢?可能一念都没有用过,你仔细观察。
我们体会到这个法味了,那你就喜欢念佛了。没有体会到,那你还用你的信解去想象、想象,那就没有法味,没有净土法味。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就是正儿八经地体验它。“禅三昧”就是体验法的一个体验过程,就是稳定的体验、观察一个法则一个过程,经历一个过程。
切莫把自己的颠倒妄想当成学佛呀!没事儿打妄想,当成自己在学佛,你再忙叨没有用啊!
生命之光|第18课
节选自阿玛达2023年10月4日开示
《佛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