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要解闻记》导学05

本讲内容:

导学5-1  究竟不退这个缘起

导学5-2  传承就是净土的根本依止经典

导学5-3  实践是重中之重

导学5-4  念佛就是“妙观察”

导学5-5  果觉因心就是毕竟不退

《要解闻记》导学5-1

究竟不退这个缘起

好,时间到,大家请合掌。

祈请阿弥陀佛加持,祈请本师释迦牟尼佛加持,祈请净土历代传承祖师加持,祈请上慈下法恩师加持,令大众共修如理如法、广利有情,南无阿弥陀佛。

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弥陀要解闻记》,继续读诵吧。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24页-第25页)

在这种无悲心中真正的悲心能唤醒起来,没有智慧的状态中展示了真正的智慧。因为它非造作建立,是阿弥陀佛已经成熟的圆满的修德,我们不过是同享这个修德圆满的回施、运用、传递罢了。这样念佛省力、精彩、安乐。因为此心究竟安乐,你不需要安乐。

为什么呢?此心无始以来从未增减,从未变化。就像我们读《心经》一样:“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说这就是个名言,你要知道名言是无所得的,这个无所得就令你的心安顿下来。什么不是名言呢?我们所有的交流都是名言。言语必然是没办法表达实相真正的事实的。那我们还要传递什么?通过一个名言的传递,能唤醒我们自然歇心的回归,那就是一个清净的传递。

这一段蕅益大师把他写《弥陀要解》的缘起,以及五重玄义的科判,给我们一个揭示的方便。这个力用中,三种不退的究竟不退,我们下手的方便处是要认真的!我们在这个地方若是认真了,再去念佛,那就是安心念佛。

安什么心呢?究竟不退的心!这个究竟不退,因为是顺性显示,是顺佛的愿力显示,也是顺我们十法界观中—你可以观观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人天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法界,对十法界做一个统观,那么生命最不可思议、最自在的作用莫过于佛陀世尊法界,就是究竟觉悟的法界。我们依止究竟觉悟法界的功德来念佛,人就会得到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行利益,就是究竟不退的利益。所以究竟不退是一个安心念佛的很好的方法

蕅益大师给我们推荐了三种不退,我们也可以尝试其他不退,但在究竟不退上,你可以着一着力,用一用心,你可以试一试。你再去念“南无阿弥陀佛”,倍感亲切,同一出处。你感觉到佛愿跟自己的愿望是没有差别的,你感觉到自己的愿望跟佛愿也不应该有差别。

因为我们真正地了解了十法界、十法界的源头,那就是真心、实相心所在。那这个究竟不退,我们无疑是取用了实相念佛这样一个实质内涵。所以下面的文字,我们在学习、实践、交流的时候,可以在究竟不退上尝试着去体验、交流、思维,它毕竟是一个安心的极大善巧。

明悉法师:

好,莲友们,我们今天继续来看这段文字。

上次讲到五重玄义,讲完了,就“究竟不退”这个点作为一个修行的契入点。也就是,蕅益大师的文字讲得很缜密、很全面,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善知识的引导,让你在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去实践的话,那很容易落到一种文字的理解上。所以善知识就通过他自身实践这样一个实相心来念佛,究竟不退的发心来念佛,一念充遍法界、以这个法界心来念佛的方法,传递给我们这个净土教法是如何去实践的。

这个地方的确是很重要。因为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学一个知识,不是为了仅仅就文字而学,的确是要落实到心行,落实到很踏实地去依这个法则去实践上,这个地方其实是重点。

那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个缘起上认知清晰的话,它会唤醒我们本具的智慧悲心,因为它不是造作所建立的,是阿弥陀佛的圆满功德作为缘起来念佛。那这样一个运用,它是省力、精彩、安乐。

所以我们下手处,要从这个究竟安乐处下手。究竟安乐,实是我们本心、本来圆满的这样的一个缘起,就是我们的心无始以来它从未增减过,没有变化过,说的就是这个本自具足的实相心,法性这一念心。在《心经》上讲它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是一个生命的底色,是一个事实,是一切众生本来现成的一个真实状态,或者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的这个事实。它不是名言能够诠释的,但是又不得不用名言来传递。所以语言文字皆为方便,也就是在我们这个世间传递法则要通过语言文字,但是语言文字本身它只是一个名言而已。凡有言说皆无实义,就是它没有一个实在的自性,它只是传递法则的一个方便。那我们要透过这样一个名言的传递,最终回到心地上的运用上来,实际上就是一个指路而已,指路的标、标月之指。

但是过来人他们是在这个法则上有深刻的一个体验和运用的、确认无疑的这样的一种传承力,所以他可以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安心的方法。

那在《弥陀要解》,其实蕅祖也是为了要传递这个安心方法,他用很严谨的文字,把这个教法想要传承下来。经过了这么久的时间,大概从蕅祖到现在也几百年的时间了,我们后人再看这个文,其实是比较有它一定的困难。这个困难也就是语言文字本身它是个因缘法,它是有局限性的,的确就是需要善知识们一代一代地用他自己生命的体验,来亲自地教授我们怎么样来运用这个方法。

这个地方其实在三种安心有一个点眼之处,这个点眼之处是什么?那还是要回到果觉因心这个缘起上来,这是一个点眼之处,也就是“毕竟不退”呀,这是我们的一个下手的方便。

那这个毕竟不退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佛心。以佛心来作为缘起,它是顺性地展示的,是佛大愿业力所揭示的,也是顺应众生的十法界观可以圆满地做观察的。

那你在这样一个缘起下来用心的时候,我们对一切现缘会有一个圆满观、一个平等观、一个彻底的放心,一切众生皆得往生这样一个发心来念佛。也就是从佛的角度、佛愿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现行,看我们的世界,看我们面对的一切事事物物,这样就能得到一个究竟安心的缘起。那这样一个究竟安心缘起就是毕竟不退。

所谓的毕竟不退,就是你不要著在现象的好坏、是非、对立、人我。你可能认为这个人有功夫,这个人能往生;那个人没有功夫,他就不能往生;这个人烦恼习气很重,他不能往生;那个人念佛念得红光满面的,你就觉得他能往生。这些实际上它是一个分别心的投射而已。

佛眼观世界,佛心、佛愿它是顺性而展示来观察,其实他看一切众生是圆满的,看一切,他看这个本质而不着相,不迷失在相上。那这个念佛方法是很好的一个方法,你可以尝试着,切换到这个角度来看,看自己、看别人。

我们有时候不放过自己,其实是我们从业相上来作评判,从业相上去着实、去抓取、去排斥,这是我们的一个习惯、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念佛,其实要颠覆我们这个固有的一个认知和习惯的相续。你要怎么颠覆呢?其实就是从佛力这个缘起下手,从毕竟不退的这个缘起上来认知。你从毕竟不退这个缘起上来看,那你就能消融我们的分别心,消融我们的对立心,消融我们的是非心,这就是佛力的不可思议。

佛力把这个圆满的法界揭示出来了,它揭示的是一个圆满的法界,揭示的是实相的一个作用、实相心的作用,那也就称为实相念佛嘛。你看蕅祖在说《弥陀经》,他说“以实相为体”。所谓的“实相为体”而展现这个经的,那我们通过这个经的妙用,来回到“实相为体”这样的一个究竟安心上来。因为一切众生都有这个实相心,你就去用它就好了。

那你说我们自己也没有证悟这个实相心,对吧?我们也没有开悟,但是你有佛力可凭呀。净土就是靠佛力来完成的,佛力本身彰显的就是实相心。你只有在这个地方随顺,才是念佛;你不在这个地方随顺,你必然是念自己的业力,必然是图我们的好坏、功夫、烦恼的深浅,这些差别相当中去迷失掉了,就是不安,所以他无法找到这个究竟的安心。这个是一个安心的大的善巧方便。

这个地方其实大家要去反复地思维、观察、运用、学习、交流、确认,让它成为一个你尽未来际去守护的一个发心,那这就是真正的念佛人,这个是真正的专修,真正的一心,它讲的都是这样一点。

这就是究竟不退、毕竟不退这个这个缘起。这一段,重点就是在提示这样一个缘起。

《闻记》导学5-2

传承就是净土的根本依止经典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25页—第27页)

的的确确蕅益大师那个时代,明朝那个时代,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是对宗教伤害最大的一个朝代。因为它第一个皇帝就是出过家的人,出了家后来又信明教,建立了大明政府,所以他对僧人、对教法的制约是十分严厉的。他有一个八字治僧方略:利用、分化、瓦解、打击,就是把僧人管理得绝对服从,没有一点点逃路。能利用就利用你,不能利用就分化你,不能分化就瓦解你,不能瓦解就打击你。我们都知道憨山、紫柏都是打击的对象,紫柏大师被抓进监狱不知所终,憨山大师被发配,大家都知道那段故事。很多人读过憨山大师的《梦游集》,他七十二岁再次剃发。为什么呢?他穿上白衣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蕅益大师在那个时代,治学必须要严谨。严谨到什么程度呢?就不能受分化、瓦解、打击,受打击了他这个东西就出不来。那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所以他的文句都特别细腻严谨。严谨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一读就感觉到什么都讲到了。但你要是没有一个下手的地方,什么都讲到了跟你没关系。所以我提议大家从“究竟不退”这个角度下手,你就想一想“究竟不退”再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众生毕竟不退”再念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心里就会生起一种喜悦,产生一种力量、一种支持,就是不退转的支持。这是一种力量,这个力量是我们要去体验过,才能了解这种喜悦,这种浩瀚无际、气势磅礴的内在的力量与作用。你不实践不行,不能听懂就算了,一定要去实践它!你实践要有一个下手的地方,要有一个重点,你泛泛地实践,反而不好下手。

蕅益大师的著作一定是头头是道,是那个时代璀璨的结晶,同时也是铜墙铁壁。因为他讲得太严谨了!我们用得上的时候,那是极大的善巧,若用不上就挡你的道路。好比说“一心不乱”,给你说个“理一心”,给你说个“事一心”,你一比。现在大家举举手,有没有人证到“事一心”?这个地方“事一心”比较好证,若一日证是利根,若中根三五日,差一点的七日。我们什么根?有没有“事一心不乱”的亲证?我们举举手?没有。那“理一心不乱”呢?那更难了!大家举举手,没有人举手。那文字就把你挡了。挡在什么地方呢?挡在“理一心、事一心”的大门之外了。

他说得严谨,你感觉他说的就是一个铁的事实。所以很多人就被名相、说法—本来是接引我们的善巧,反而成了阻碍我们道业的一种内涵。这种变故实在不是这些祖师们的初衷,他们的确是为了保护这个教法,他不能不圆满地、完整地、天衣无缝地去表达。近代的印光大德称赞这个《弥陀要解》,说是古佛再来,也不过是这样注解了,也超不过这样一个完善完整的内涵。这样一说,它更加坚固了。我们要是没有下手处,我们就突不破,就进入不了这样一个功德藏,反而被挡在门外了。

明悉法师:

好,我们来看这一段。这段在讲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任何一个善知识说法都有他的时代因缘,因为佛法讲缘起法。佛陀说法,他要应时代的因缘,应众生的因缘来引导众生。善知识也是一样,所以在佛陀的施化方便当中讲到四悉檀嘛,第一个就是世界悉檀。所谓的世界悉檀,就是应这个世界的众生的因缘条件而说,让他能够就现缘当中,如何来契入究竟佛法的一个方便引导。那蕅益大师那个时代,大家要了解一下那个时代因缘,你才能够更加清晰的理解他的教法为什么会这么讲。

我发现很多学佛的人缺少这种观念,就是这样一个历史背景、时代因缘和他讲法的一个方式,它是有影响的,就是缘起法嘛。如果我们忽略这一点的话你学习佛法,你会很生硬的照本宣科的那个方式来认知古人的东西,你就会学的很死,学的很僵化,不知道去从缘起的角度来观察、来认知。因为法本身是无自性的,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没有一个实在的、独存于一切条件之外的所谓的法。

所谓的说法者,无非是善巧方便引导众生嘛。他在那个时代,他会选择一个最适合那个时代人最大化的能够令教法住世,能够令众生得利益的一种方式来阐述。所以在那个背景下,因为大环境不好,政策方面对佛教的打压很大。那在这个不得已的情况下,其实蕅祖他的风格就是特别的严谨,他讲一个东西会讲的很圆。

你看这个《弥陀要解》,就是他讲的很全面,但实际上有挺多东西不是净土法门必须要讲的;比方说四种土,这是天台的一种说法;比方说“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些本身在净土法门当中是没有的东西,它是天台教里面含摄的。那他不得已地要这么讲,因为他一方面是要令这个著作天衣无缝;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他其实要面对的是“宗、教”人士。前面不是有一段说这个“宗教之士,何不思之呢?”他就是想让那些人能够了解净土,想要那些宗门教下的善知识们能够认知到净土的殊胜。

你看他说“宗教之士,如何勿思”啊?就是净土的这种超胜,它与通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他其实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对净土生起信心,不要轻视净土。他就用了这些说法,“一心不乱”呐、怎么样达到“事一心不乱”呐,说到什么上根的人一日就不乱呐、中根的人三日五日啊、什么顿根的人七日啊……实际上净土法门是没有这些的,你可以去读净土的根本经典五经一论,他没有讲到什么“理一心不乱”这些东西。那就是蕅祖有他的善巧方便。

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的话,我们会误认为你修行就是要“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才能往生,会产生这个误解。那就完了,那把我们就挡在门外了。因为现在的人,现在谁事一心不乱了,谁理一心不乱?都变成了名言,然后互相只是说,结果其实是永远达不到,那最后就造成了大家认为都不能往生,往生太难了、谁也做不到。那这么一个法就被挡,这个无上大利就被挡在门外了,这一点大家要看清楚。

一定要看清楚这一点。不然你对一个法则的传承认知你不清晰,你就会似是而非的用一些标准。出处搞不清楚它的源头在哪儿,然后就人云亦云,然后就以此为标准作为一个修行的评判,那我们就被挡在门外,就没有信心,大家越修没越没有信心。甚至有的人说“万修无一二”,一万个人没有一两个人能达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那就都不往生了呗。那既然这个法门都不能往生,我们还学它干啥呀啊?那我就学别的去了,参禅去了,打坐去了,持咒去了。就换法门了。

那这不是很普遍的一个现象,又是很悲哀的一个事实、现实,所以对一个法则的了解要认真。对一个法则的了解要认真,不然你很难避免盲修瞎练。你依这个法学,一定要把这个法的源头搞清楚,它的源头是最重要的,它的源头是要依经论来学习的。后面再大的祖师,他讲的东西都有时代的因缘。你要对照什么是这个传承里面不变的东西,什么是他应那个时代的根机所施设的一些方便,善巧引导的东西。那我们这次学其实重点是要把这些东西梳理清楚。这个对我们现在的净业行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支持。

其实《弥陀要解》确实讲的太多了,就涉猎的太广了。其实核心的东西他讲到了,但是他把很多东西,就是那些当时时代不得已的那些因缘所造成的,他要讲的内容把这个核心东西包起来了,包的严严的,很难看清楚。那以至于后人就“盲人摸象”,摸到哪儿他就认为是哪儿。

你摸到那个你认为,这个重点是“一心不乱”,那你就把这个“一心不乱”当成了净土的全部。其实它只是一个点而已,而这个点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它其实是天台宗的东西。这么一说,大家是不是觉得我们后人学法很可怜啊?你如果不能把这个全象把握住,你摸了一个腿、摸了一个大象腿,你一辈子就认为大象就是个柱子。你修了一辈子,实际上你没找到重点。那如果你的修行路径不清晰,你怎么可能越修越得力,越修越相应,越修越自在?怎么可能呢?你就会修了很多年都不受益。这是现代人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那到底怎么办?其实还是要回到传承上来,所谓的传承就是净土的根本依止经典。那要把这些法义辨晰清楚,这一点就是蛮重要的。


《闻记》导学05-3

实践是重中之重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27页-第29页)

所以“究竟不退”是一个很好的入口,就像一扇大门一样,我们能进到蕅益大师给我们带来的这个完整的教法体系,来信愿行,来持名,来得究竟不退,来以究竟不退的心信愿持名。这样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所谓的“不明发心,修行无益”,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换个角度来说发心,就是以究竟不退这样一个力用,来持名念佛,来安心念佛,来明发心修持。

这样对学子们无疑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支持。因为前边蕅益大师已经把净土教法讲到极致了,就是圆顿中圆顿,究竟中究竟,了义中了义,一定是讲到极致了。那么我们能不能在他这个究竟处、极致处运用一次呢?若人能运用,就会得殊胜方便。不要只把它当成理解与名言,当成实践的指导与推动。我们要去实践,要去思维实践,实践思维,不要空泛地理解理解,因为理解了——“道理我懂我做不到”——这个陷阱我们一定要走出来!我们宁愿不懂这个道理,而去实践它,可以顺着这样的说法去实践,再来看理解,可能真有行持后的方便。

我们中国人的“解悟”能力十分强!为什么呢?把别人的语言直接当成自己的了,取用得很快,但就是在心地上没有真正地把这种正见抉择运用出来、成熟起来。在早期翻译的经典中,古德们对我们本土化有一个特别大的解释。这个解释是什么呢?就是中国人这种聪慧、多解性,把一个问题解释出很多含义、很多角度,就像六信一样: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他列出来很多角度。原本的执行力不需要这么多,但他要以理说服人,否则你就感觉执行不了。

他们把中印的反差罗列出来:印度人性格朴实,种姓差别是很清晰的,它有四个阶层,很分明,基本上都听话得很,称为念性群体。你怎么说人家就回归了,怎么说人家就随顺了,没有那么多的理解不理解,执行力十分强。所以在早期的印度梵文经典中,基本上就是执行,讲一个方法,后面就是欢喜顶戴,依教奉行。

我们中国的经典,像《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干什么呢?先要给你解释一通。解释什么呢?实际上还是让你去执行。他最重要的是让你生信,不说服你,你怎么能生信呢?他就会有这样一个顾虑。因为我们这个汉民族的特质,是封建社会五千年来陶冶出来的情操、习惯,所以一定要说服你,不说服你,你怎么做?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文字、很多说法,像这个辨体、释名……实际跟你修行没关系,就是要说服你。

明悉法师:

好,那我们看这一段。

这一段其实又继续地就刚才讲的这个因缘法,法是由因缘而生的。那么我们要了解我们汉民族文化的一个特点,实际上我们汉人太喜欢用头脑、用辨晰力来接受一个法则。这个会造成一个什么呢?就是他只是想懂道理,不太关注我怎么去实践它。

我经常被一些人来问问题,问了无数个问题,左一个问题右一个问题,他觉得他——问题我听懂了,就完事了。他并不知道,其实我给他讲是为了让他去实践。就是我们太习惯于用我们的识心,罗列了很多问题,然后这些问题实际上只是在一些知识上、在一些理解上、在一些头脑的辨晰上,你想搞明白,但是你没有在心行上去运用,那就……

佛法其实它是心地法门,它所有的这些理解只是一个方便引导,是让你安心,让你生信,让你去实践的。它其实无非最后还是要你去实践,这个才是重点。

那么如果我们不是这种性格特点,其实我们祖师他就不会这么地总是出于一种悲心,面对我们这样一个人群这种特点,他不得不要先把这个道理讲的很清晰,说服你了,你就接受了,接受了,你就去实践了。那如果你天生就是一个从实践下手的类型呢?就像印度人一样,他直接就讲方法,你去实践,你就会体验到这个作用力,体验到这个事实。

这一点,我们要看到我们中华民族这种特点,性格特点。这个本身也是一个缘起法,我们也不能去评判它好坏,它就是这种因缘。

再就是这种因缘下佛法传到中国,在解的方面确实是汗牛充栋,中国人特别善解。唐朝的时候,道宣律祖也说过这个问题,中国人一解就解出很多很多章来,他也在感慨这个事。所以这些善知识们,他们其实对中国人的特点、文化是有所了解的。那面对这样一个民族,有时候也不得已要这样去引导他们,引导我们这样一个类型的众生。

所以其实本身,你比方说蕅祖在讲这个净土的发心,他实际上讲信、愿,无非是要把“发心”这件事情讲清楚,就是你“不明发心,修法无益”。这是修学一切教法都是一样,净土仍然是关键在于“发心”。“发心”清晰了,你往生是决定的,没有问题;“发心”不清晰,即使是你把这句名号——你一天念个十万,你也往生不了。它就是这样一个如是因如是果嘛。

但是这个发心要把它搞清楚,把它弄清晰,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啊!的确是要锤炼这个发心!蕅祖这里面,发心跟你的见地是有关的,就是你怎么认知它是有关的。所以蕅祖他就用“六信”——六个角度,来反复地阐释这个缘起,说的确实是很圆,可能在当时的人来说,他这么一听就能听懂他要讲的是啥;但是后来的人就很麻烦。以至于后来人其实就把这个“六信”当成是一个道理来学习。

当成是一个道理来学习,他抓不到重点,那这个时候就偏到了一个知识的学习上去了。造成了大家现在学净土,一直都是在这个理论方面试图说服自己,说服了很多年,也发现自己并没有真信,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

这是一个误区,他只是要引导你的发心,他并不是说你要在理论上学得多么深厚,你理解得多么深透,才能够建立信心,然后才能起修。净土不是这个路子,净土绝对不是说你要涉猎很广泛的理论基础,然后建立你所谓的信心,才能够起修,这是没有必要的门槛,是因缘造成的。

净土它是万修万人去,它是九界同归,它是佛力住持,你随顺佛力就好了。那你如果直接回到它的根本依止经典上来看净土的实践,《往生论》里面讲到的只是教你怎么去做,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作愿、智慧观察、方便智业回向。你在做的过程当中,这个作用力自然展现出来。

佛法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力用,不是一套理论,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它是一个超越了人类的业力范畴的一个佛的境界,佛的功德,佛的力用,佛的这样无尽的慈悲、智慧、善巧、方便所施设的这样的一个实践法门,这是佛法,它是法门。

那中国人容易把它变成学问。

这个如果大家知道的话,我们学习一个著作,你重点不是在于说你理解的多么地全面,重点是你要知道怎么去实践这部著作。怎么去实践它,这个是重点!重中之重!

真正的祖师他最终的愿望是希望众生能够依法去实践,只是他面对这样一种类型的民族,他的确不这么说也不行,不这么说这个著作流传不下来,不这么说众生也不接受,你等于没说。所以他必须要这么说,你才能接受,才能传递下来,才能影响深广。但同时它也容易……如果你没有一个明确的这个点眼处,如何实践的把握的话,我们容易学偏,这点大家要知道。

《闻记》导学5-4

念佛就是“妙观察”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29页—第30页)

那我们现在能不能学会去除一些跟自己修行不相干的东西?相干的东西,我们抓住就去用,慢慢就会变得简洁一些,使学佛人不要去负累。现在的生活、信息把大家搞得很累了。所以“究竟不退”这个方法,我们下去可以去实践。就像我刚才举的那个例子一样,我就念一声佛,来充满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处、依正二报、一切业缘、身口意业。不管是共业,还是别业,或者交织业中,一切业分一时充盈,没有疏漏,就像这一念法讲的一样。我这样去思维,去观察,去体验,我再去念佛的时候它的作用力,一定在这个作用力上去反复思观。这个妙观察智是个智慧,人人本具。你只要善用它,你就不会停留在分别迷失上;你就会把分别迷失的业习、识心,瞬间变成你本具的妙观察智,把它揭示出来,运用出来。

本来阿弥陀佛所传播的第一方便就是妙观察。依一佛名,普摄十方法界一切有情同归净土。本来就让你观察。观察什么呢?一个名号怎么能统摄呢?一句佛号怎么能统摄一切众生皆得不退呢?就让你观察思维、思维观察,在念中、了解中,去深入佛陀真正的正见与智慧。

人人都有这个智慧,但我们要是没有阿弥陀佛的支持—报德的支持、名号的支持,我们这个妙观察就捂在分别执著的业习上。那我们在持名的时候,这个妙观察就成就了。很多人都在运用这个成就,有的念佛人说:法师,以前我不念佛挺好的,现在我可烦了!我说你看,你观察到了,以前你很烦你都不知道,你现在很烦你知道了,你越来越敏感了。实际这都是妙观出来的东西,把我们内心的、封闭的、沉淀的、蒙蔽着的东西,全部揭示出来,再往里面深入,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深刻。你说我现在念佛念得这么烦、这么乱?以前你也是很乱,但是你看不到,你了解不到,你认知不到,你没有机会,你只能更乱,用更乱的东西代替你现在的混乱!你现在慢慢地清晰了,慢慢地了解了,慢慢地远离混乱,因为你了解了混乱给你带来的烦恼。

明悉法师:

下面提到一个净土法门实践的一个关键要点——妙观察。那也就是我们上面说到,其实我们所谈的这些也是一种观察智慧的运用。就是你依着一个法则,去对你的生活,你的现缘,你的起心动念,以及整个的世界、整个的教法,你都要去观察。这个是一个修行人很重要的部分。

就是我们常说的依正见思维,依正见妙观,依正见观察,而这个观察的能力是我们本具的。我们一切众生本具这样一个妙观察的智慧,如果没有一个法则实践的话,就会被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些业习、分别给湮没了,给遮盖了。你一直执著在你的一个错误的观念上,固执在一个固有的思维角度上,你的观察智慧就被封闭了。你就没办法用一个开放的心态,缘起的角度,宏观的一个视角来看待问题。就是我们会执著于你自我的一个偏见上,自我的一个思维习惯上,会不断的重复,那它就会遮蔽我们本具的智慧。

而净土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殊胜的方法,它实际上是让你去缘佛的功德,让你跳脱出来,从自我的业力的范畴当中跳脱出来。自我业力其实包含了我们的种种的思维习惯,种种的分别执著,种种的抓取,种种对见闻觉知的在意,这些都是遮蔽我们运用妙观察的一些障碍。

净土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容易下手的方便,就是你不要讲太多道理,你就去念佛。执行力,要作为一个执行力来去实践它,那用什么来执行力呢?你要立愿,你要真正的用愿来统摄你的生命。愿这个东西是不讲道理的,你说我发一个愿,像世间人说: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一个愿,它不是道理。就是当你的利益跟大众的利益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那你要回到你的愿上来,你既然发愿了要为人民服务,你要舍弃自我的小我的利益。这是愿,对吧?它不是道理。

那我们念佛人也是这样啊,你如果愿不立起来的话,你在事情来了的面前,你肯定是瞬间就用的都是你的习气,你固有的习惯,因为你没有愿。所以其实关键在于我们以愿来标心,以愿来让你的心从一种迷失、散乱、遮蔽、缺少观察的这种状态,回到一个清晰、明了、觉知、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有条理,回到这样一个本来的具备妙观的这个能力上来。

就好比说那个一弯湖水,它本来是能够映现出天上的月亮,很清澈;但是如果你一直搅动它、一直搅动它,给它搅的很浑,它天上的这个月亮就映现不出来了。我们众生的心也是这样的,我们心其实是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可以映射出佛的功德在我们众生心当中的一个对称显现。本来是可以的,但是由于我们一直搅动它、一直搅动它,没有停过的去搅动它,那它就映现不出来了。它所展现出来的都是什么?都是二元分别,都是对立,都是无间断的烦恼的逼迫。

那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我们要让我们的心由这种混乱变得有序,很重要一点就是,你要有一个清晰的归趋、归投的守护。净土它用一句名号,用一个佛的全体的功德,夺掉你九界众生的业习。它是很强的一个缘,以佛力来夺掉你的自力,以佛的愿力来夺掉你的业习;以佛的这样一个大愿的功德力来载负着你,让你走过这个生死的苦海,走出这个生死的混乱、不安。

那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去走上这条路,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你全体的一切交付于弥陀,去实践这样一个法则。它的确要去用你的生命去实践,你不要东学西学的学一大堆道理,其实一点用都没有。一定要就是所有的法、所有的说法,它是指引你去朝这条路去走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其实都是往这条路上赶,给众生都往这条路上、这条回家的道路上牵引,种种方便吧。

那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妙观察”,我们要善于去运用。在你的生活现缘当中去用,你通过念佛来回观自心,通过念佛来看清楚自己的心念所依是什么。因为人如果内心不是依法去训练的时候,我们人其实不知道自己在想啥,看不清楚自己内心它是怎么一个运作,怎么生的烦恼?我为什么就这么说话了呢?我说这话是要干啥?看不清楚,全是稀里糊涂的被无明驱使着。所以一个念佛人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能够洞彻洞察内外。所谓的“内”就是自己的起心动念;所谓的“外”就是外境。其实内外也是一体的。你慢慢的能够洞察秋毫,这种洞察力其实就是这里面讲的“妙观察”,“妙观察”的智慧。那么,我们大家要慢慢慢慢地去用,一点一点地去体会。

学佛这件事情,它是一个丝毫偷不了巧的事儿。就是你不能投机取巧,你只能去点点滴滴的去认认真真地去体验它,去实践它,去依法去行。行了,自然就有味道,自然就会功不唐捐,自然就能够了解我们所有的混乱和烦恼,它都是无自性的。

那这一块儿就跟大家做这样一个提示吧。

《闻记》导学5-5

果觉因心就是毕竟不退

明悉法师:

今天讲的内容,大家有没有疑问?已经讲了好几段了,内容挺多的了,不继续往下学了。

莲友分享:(略)

明悉法师:

它不是说你第一个念头是啥,净土这地方它不是说要求你第一个念头必须是什么样,才是正确的。那个谁能做到呢?你一刹那就有无数个念头。我们很多时候事情来了,过了很久你才想起来念佛,那难道能说你不是在实践净土吗?

他这个地方讲的还是讲的是“发心”,讲的是“发心”,就算是你念头在跑,你也要去观察你的念头。你知道你起的是分别心,那其实就是觉悟。你知道他,你怎么能知道他呢?因为你念佛嘛,因为你依的是这个究竟不退的缘起。你所依的是这个、你发心是这个,其实不管来了什么念头都不可怕;不管你的念头的力量再猛烈,都没有问题,因为你能够透视它的本质啊。你能知道这些念头都是毕竟不退的,他所依是毕竟不退。

所谓的“毕竟不退”就是佛的果地的功德。佛的果地的功德来彰显一切法本自清净圆满,这样的一个抉择在你内心当中完成。你再重新来看我们的生活,你生活还是生活,烦恼还是烦恼,但是你要觉悟它呀,你有了毕竟不退的缘起,你就可以觉悟它了,你可以去观察它,你可以知道它,你可以不随着它跑,这都是毕竟不退的运用。

其实这些名言,大家不要去认为到底是个啥东西,它只是不同的说法。一会儿说“果觉因心”,一会儿说“毕竟不退”,实际上说的是一回事儿。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文字遇到这儿了,蕅祖这个地方讲了几种不退,那你总要就着这个文字来讲吧,对不对?你要把它关键的地方点出来呀。其实还是“果觉因心”,果觉就是佛的功德,就是阿弥陀佛给了我们建立这样一个平等缘起。你以这个缘起来安身立命,来回观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

不是说要求你第一个念头是啥,第二个念头是啥,知道吗?没有这种要求,你这种要求太高了。(你这边的信号不太好。我听不是太清楚。)反正呢,无论你跑多远,这个净土它的用心方法还是一念回归,它不要求你说你要保持一个什么状态。你这一念回归,就回到这个安心的事实上来。其实再来去觉悟它也不晚,它也不晚。这个地方是很宽松的,很易行的,很简单的。

你刚才说到的也都是觉悟啊,你回头再看,你会知道业习了不可得,那业习这么深重,他也会知道如幻的苦,其实也都是觉悟。所以净土跟通途讲的用心方法不一样,通途要让你的功夫越来越绵密。你刚才说那句话“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其实还是通途的一个说法。他有一个怕的东西,你知道吗?所以他要一再地提着一个功夫,一再地提着这个觉照的功夫。

净土这个不怕,它不是让你放逸,它是让你究竟安心。就是在佛的大愿承载下,众生的业习它是被佛所承载着的,这样一个安心的缘起来回观业习,这样的一个安心的缘起来透视业习。而不是说觉得业习是不好的、我要排斥它、我要消灭它、我要恐惧它、我要让我保持一个什么状态,不是这样一个用心方法。它是不顾你的业习,不在你的业习上去着力,不顾水火二河直奔王家,走在那个白道上嘛。

究竟不退,也可以说是一念回归。一念回归,回归这样自心本具之极乐,就是究竟不退。自心本具之极乐它也不增不减,对吧?他本来是具足的,本来是不退的,本来在自心本具的极乐的这样的一个事实上是没有生死的,那有什么好退呢?那在这样一个事实上,有谁能往生、谁不能往生的这些分别呢?对吧。在这样一个地方要抉择,抉择了,那你就时时处处都有安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