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本法”离二元即解脱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好,你们找个话题,刚来,找个啥话题,你们需要解决的啥问题?

弟子提问:师父,那个撞车,就现在是从弟子角度的话,可能是就觉得我赔钱的话,我好像是不甘心。因为他又说酒驾,又说干嘛,然后如果是不赔钱呢,还于心不忍,这个地方我怎么能用这个教法比较好来处理呢?无论我赔钱或者不赔钱我都能够坦然安心的那种状态?

师父:法本法无法。这个付法偈呢,这个法本法,实际人们学佛的就是法外有法,就是法外法,这个所谓的法就是事物,事相。事物一个发生,每个事物的本身就是法,那我们往往就是想在这个事物之外再找个法,再找个事物,那你很麻烦,所以佛说付法偈他特别重要的,这个付法偈,哎,付法偈。那我们在运用法的实践,付法偈就起到特别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我们能了解怎么来用法,现在大家谈的法基本上是法外法,不是法本法。这是个现在差异就是法外法。法外法他就会分裂性,分裂,或者涉外,这个就是一如,就是理也好事也好那都是一如的,这个法本法,法外法,不管这个就好思考。

我们这个违缘的人有矛盾 ,矛盾的心理包括选择就是矛盾,那这个肯定它是协调的,它是叫契合,契合。知行合一嘛,那这是契合的一个心理或者一个作为,它是本法,这个人思维模式呢,它这是个正见,无法是个正见,空见,这法外有法。我们在法外找一个一法,那就是所谓有法嘛,认为法外有法,他是无法呀,所以这称为邪见,或者说不正见,邪见。生诸邪见,法外法就是邪见,但我们平时谈论思考的都是用邪见来思考的。

要用正见那就行梵行行,那就是理事一如,这是很简单的问题,虽然他说的是我这个人,或者他就是一个善意去扶一个老人,对吧?善意扶老人反而被人等于讹你,对不对?恶果。被人去要求这个赔钱,对吧?他怎么能等呢?他不等啊,他不等。你认为是善意,老人跌倒了我扶去了,扶人,这个反而被人讹了,对吧?被人恶搞了,那这要5万民币,对吧?这时心里不平衡,这肯定是矛盾。

要是法本法就简单了,发生了这个事情,他的合理性就发生这个事情面对,不在其他地方找理由就很简单。那就是本来就无法,那就是说我怎么做的,那就唯心唯识的,那他这个唯心造的东西就出来了,并不是说我怎么做才对,怎么做才是什么,那就是唯心的,你看我心怎么做呢?他就不矛盾了,我选择了,一点不矛盾,那我怎么选择就怎么做,又没有后悔,没有对立。不受矛盾的苦,割裂的苦,二元的苦了。

所以怕人在说我是陪他呀,还不赔他呢,我这么好心怎么会变成一个恶事,很多人都会有好心换来恶事,像我们平时跟人提因果问题一样。因为很多人做的事情,他并不见得愿意担那个因果,但他现在愿意做这个事情,但要给他说果,他就很仇恨,为啥呢?明明现在不是这样的,明明是这样,他就会产生敌意。这个敌意实际就是邪见,你给我增加了一个恶果,所以不是,他因果是这样,所以这个不善观的人呢,那就会产生有法,就是你给了我个什么,这个没有你给我,他给我的东西,只是自己因缘展现出来一个东西,那我们用什么心情去面对就变得简单了,说的有贤圣心,就不对立心嘛,那这个地方就是对立心了,对吧?那怎么都是对立的。容易矛盾、容易对立。我善意怎么变成恶果呢?这就开始矛盾了,你这个怎么解决都不平衡。给钱也不平衡,不给钱也不平衡,不给钱,人家是个老人,就是你不忍心,他是穷人真需要钱,不给呢感觉连这一点善意都没有吗?给钱感觉我是善意帮助他,怎么会讹呢,对不对?这事频繁,可能我们周边实际频繁发生,人际关系特别容易发生,就是我们好意——好比说好意的去,善意的去提醒,实际人经常会有的,提醒,但有恶意引导这个没办法的,善意提醒、好意提醒反而产生恶果,什么恶果呢?对抗,甚至就是给你制造更多的麻烦什么。或者给你制造障碍等等,这都会有,我们经常会遇到此类事情。

那我们要是学习佛法就简单了,我知道你这个善意,你这个扶人呢,因为你没有考虑到你不知道对方在干啥,所以说你把你这个所谓的好意就附加在别人身上了,给人感到别人成恶意了,那他要是说我问你要钱,那肯定是有他的···。我们认为是恶果还是善果的,你要是帮助人是个善事的人,那你也是个善事,过去了,我认为你坑我的钞票了,那我们就是敌人了,那就成了恶果了嘛,对吧?其实恶果是我们的定义,善意也是我们的定义,那要是法本法无法,那这个知见简单的很呢,那我们这个正见就建立了,就说这是唯心唯识所现。那我们很好处理,很好处理。

那这个有法,邪见就是有善恶嘛,善恶就是个矛盾,一对矛盾。这是形成世间的这样一个心理,凡事本来没有啥,就是看他选择的东西,一个是知行合一,一个是事这个本身就是法,一个在这个事情之外再找一个所谓的合理性,那这个合理性就分开了,就是拿一个另外一个东西来参照这个东西,又很容易法外法,实际我们现在这种基本上都是法外法,法外法就矛盾。

我经常听到人问我这么做行不行啊,合适不合适,行不行?当然有人肯定也不问合适不合适,有人决定了,也是自己心里还是有矛盾。合适不合适,这样说行不行啊?都是有这个疑虑,这个疑虑就是法外法,有法外的参照,那我们要用这个唯心造,那你这个理事就契合了,他就不会产生疑见疑解,我们的疑见疑解都来自于就是——好比说我是好意,我是善意产生的,他人产生的恶果,他是法外的东西。把他隔开了,我有助人的心,对吧?我是正确的吧,扶人5万块钱一份,这个他人要求,这在中国很普遍。就是帮助别人呢,被恶搞了,又不是一个事,两个事,频繁发生,那为什么呢?就大家的心理是这样的一个东西,那你要是了解这个,发生也就发生了,发生了大家就终结了,这个地方可以终结业力。业相续,这个地方呢,那法外法就恶业相续嘛,或者是业相续,也可能有善相续。那这业终结,它会产生这样的一个效果,因为这割裂呢,割裂本身就在延伸,这个本身就终止了,一契合了就终止。

世间人就是俗世。就是法外法有法。这个法本法无法,那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知见去对比我们的心理,心理作为。然后我经常听到的就是我做这个事合适不合适,然后就是我很委屈,很委屈,我付出很多,很多,我得到的很少,我被人误解了,误解。别人伤害我,他人伤害,那都是他人伤害吗?这种东西多,经常听到被别人伤害,很无辜的人,经常看到付出很多,收获很少的人,很有意思,收获很少,有个怨言嘛。我付出多少,我收获多少,这是常话。我们耳边可能会讲这个会出来,因为啥呢?某某某误解我,谁谁谁误解我,总是被误解。被人家误解,为什么被误解?实际就是二元的。

所以我们反省自己,法本法容易反省自己、他人,一个作为马上就这个事情来审视这个事情,他就会终结,这个菩萨这个事里面无善无恶,说给钱给钱,实际我就讲一个这个东西,就是你善因跟善果是一样的,那你善于帮助别人,我就帮到底就行,要不然呢,就造成很大的矛盾,你说这个矛盾,就是一个话他不安,对不对?他反复说我给还是不给,给还是不给,给还是不给,你就反复。就是你昨天说这个事说得很辛苦,对吧?实际这个辛苦来自于分别,所谓二元,他用这个二元的这种实际是不正见,不正见造成的这种东西。所以佛这个付法偈很重要,这个贤圣的付法偈都很重要的。

现在人的思维行为——好比说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唯利是图的,唯利,这个地方是唯利的,就是对我好嘛,不是唯利吗?这个地方不是的,这个地方就是解脱,这个付法就是给付一个解脱。解脱到底的,这个悲智方便都在这里面。这里面就是个唯利,二元的所有的需求,所有的展示都是唯利的,唯有利益才能驱动它,就是世间的人们交往就是唯有两个人,就是名利之徒,不名就利,他要不然啥也不做。

因为啥?没有了解法本法的特质,就是正见未生起,世间这个事物就是常规的东西,一般这一类人说一句话,100个人和,因为啥呢?就是唯利是图的心。凡夫心嘛,所以一唱百和,这个事没有办法,所以很多人说,唉呦,这个你看人得到大家的同情,这个很正常,一唱百和就是这个东西,唯利是图,为名,你知道是一个用名利说话人,一个人说出来大家都同情,没有不同情。这东西来自于大家的心就是这样的心,这就是所说的对立,就是大家很容易说这样——什么亲则痛,什么什么仇则畅,很容易这么说,为什么?这就是利益,大家受的教育都是这个。我们世俗所有的教育都是为利,这个利有名有利,名利二法,逃不出去,但它是二元的,它不是事物的本身,事物本身我们会谈到本质,就会透过这个事情去涉及到本质,说法本法。

法外法,世尊在行法本法,迦叶尊者跟阿难说的付法偈:何于一法中,有法有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非法。怎么说在一个法中,为什么还有法非法呢?说万法,佛说的是万法,那万法,所有的法都是一个法,就是法本法,无法是他的正见的一个特质,那对错就不成立了,这无法没有对错,只有唯心所造,唯识所现的东西,他就不谈这些东西。他这些东西就没有意思了,变得没意思了,就是这都是纠缠的东西嘛,大家纠缠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解脱,佛说付法偈令众生解脱,历代的善知识说付法偈就是令解脱,那我们所讲的法呢?实际都是令我们解脱,令事相解脱,一令就法得到解脱,不是说法外有给你一个法,你看我们一谈这个事怎么处理呢?就是法外有法嘛,而不是说我就这个问题来纠察它的本质,了解它的实际的缘生缘灭的特质,那我就解决了。

历代的祖师的付法偈都很重要,过去我跟一些就是我们出家交往一点,向出家师父提最多是付法偈,必须得去经熟这个东西,因为你遇到法了,你思考就会有付法偈的支持。他这个支持,什么叫付法呢?就是你得法,你得法就得解脱呀,得解脱你是学佛的人,我遇事就黏着,遇事就生出邪见,就会变本加厉嘛,大家都知道。你看看变本加厉的人你感觉这人真是有意思,大部分是变本加厉,有一说二,有二说四,变本加厉,啥叫变本加厉?就是业相续一个轮回业一个推手,就是名利。那这个理他因为解脱了,“法本法无法,无法无非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成法”就是解脱,他不会讲其他东西,那世间人呢,这个事情就是这样子,这个人就在怎么样、怎么样,我就很委屈,我付出就是很多,我得到就是很少,这样、那样,你知道东西,因为这东西要坚持,他必须得坚持,不坚持,这名利怎么来?因为这坚持都是为了名利。

我付出很多得到很少,这话我那听到的是最多的。出家在家的朋友敌人都会这样说,这是最多的一句话,付出的很多得到很少,所以感恩心很少,人没有感恩心,对佛法,对师长,对国土,对养育我们的环境。不生感恩,没有感激,这只能烦恼。

因为你不断的得到支持,因为支持遇事解脱,遇事解脱也是支持的,遇事纠缠,遇事纠缠,你不断的负累嘛,那你怎么会能得到···?就像昨天这个事,你说一句话就解决了。那他可能10年一辈子,有的人就在一个问题上,一辈子好比有的人委屈,就一辈子就是咬着自己委屈。中国人尤其是咬着委屈的人,有千千万万个或者委屈或者压迫或者恐吓下面,恐吓下面,这个恐吓就会把人变得很委屈,永远委屈的样子,很多这样的人。为什么呢?无外乎还是在名利上被人制约了,没有,不是名就是利把你制约住了。

所以说佛法就是难遇,世人说佛法如优昙花希有出世,为什么呢?大家这个一唱百和的东西真是太难了,有时候我们在一个环境中不得不去让人去有一个正面的听闻,要不然很麻烦,过去叫声明,很多事情都要发表一个声明,就是桌面上发表一个声明,干什么呢?桌面上,要把它弄到桌面上来,要把它弄到桌面上来,要不然就麻烦。为啥呢?就什么话都可以说出来,委屈、颠倒,尤其是弱者的委屈,所有人都同情弱者,那法本法,怎么一个弱者、一个强者呢?割裂了,那大家都会同情弱者。

所有的战争,所有的人世间这个都认为自己受委屈了,受到伤害了,我才发动战争的。百和就是战争之源,好比说希特勒随便发动战争,他认为日耳曼整个人受到欧洲人的欺辱了,对吧?一战战败以后大量的赔款,大量的制约他们发展工业,发展什么什么什么都制约他们。军队制约,什么都制约啊,乃至文化教育都制约。这个在心目中的这种委屈,整个民族受到委屈。那二战呢,就经常希特勒悄悄的做很多事情,派大量人员去他其他国家去培养飞行员,去培养这个培养那个,做了很多事情,然后拉回来,报仇。百和嘛就是报仇。对吧?拉你的人都是报仇的人,你放心,越会拉人的人报仇的心越强,希特勒最会报仇,他引导整个民族去报仇,日本人也是一样,二战战败以后。也是很多东西被压抑,尤其被苏联打败以后,日俄战争嘛,那旅顺岛的战役怎样怎样。那他们为什么会报仇呢?因为大家对弱者,大家的委屈被唤醒了,一个民族都会为一个人的概念去报仇,因为我们太弱了,他就强大起来了,报仇业变本加厉,无限扩大。正见解脱,人得安稳。这个是我们的常态,这个大家都能看得到的。

要是摆到桌面上就简单,大家都在正面,那肯定没有战争,所以很多人喜欢谈判,大家谈一谈面上说能解决问题,一旦不愿意谈判就战争,说我谈判只是一个暂缓报仇,集结力量的一个暂缓,我集结力量,我聚集力量。我再聚集力量。还弱的时候我要聚集,这样的人面上谈谈,私下他保养军队,这下面更大一波战役又出来了。这历史,社会历史大家可以看得到,为什么人会走这个路呢?法外有法,法本身那就解脱了。

虽然这个菩萨这个事情实际很简单的事,但我们大家思考都是在这个地方,我凭什么赔他5万块钱,对吧?我善意的帮助他,反而他说我是酒驾,反而让我赔钱,反而陷害了我。这就变本加厉的业相续了。你恶我比你还要恶,那就打官司呗,一个人可能赔不是5万,对吧?可能是15万。对吧?可能更加恶那个什么都不出来,为什么呢?那大家就变本加厉了。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东西,我不会认错的,因为我是正确的,别人错误,你看法外有法。

至于这个对错是真的会自己心造出来,本来是一个清净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净的心。那为什么这个清净心会不起作用呢?邪见,邪见的炽盛,唯利是图,名利在驱使着你,名利驱使是会使我们很容易矛盾,很容易负累,很负累,很累很累,这一点呢,那个菩萨听懂听不懂?听懂,听懂了。听懂呢就是法本法无法,你的心怎么摆的是最重要的。其他的真都没有啥,我心摆在哪个地方,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最重要,他没有后悔,你要不然你给人钱也后悔,这个不给你钱也后悔。给人钱你感觉自己受委屈了。因为不是由心而发的,不给钱打官司,大家就无限地争下去,无限争下去,这个陷阱很大。

居士:那这个唯心的话,我的心可以去···

师父:对呀,你的心因为本来是无法的,就是这个心没有一个规定的东西,你看怎么安排自己的心呢?好比说十法界有十种心,那我们把这个心安到一个觉悟的心呢,安到一个菩萨的心呢,安到一个正念的心呢,安到什么心都行,你安到修罗心就斗争嘛,对吧?安到人心就徘徊嘛。

居士:这个时候就要安到本净的心。

师父:那要安本净的心,那这个事就解决了,你那5万块钱钞票一点点出来,那个事情就结束了,这个官司也不用打,这事也不用纠结了。

居士:是不是还需要给他写个什么声明之类的,别再纠缠下去了?

师父:对,要是这个桌面上,你要5万块钱,我付你了,你知道是搞的假没有问题的,让他就是签个字,写个收条,说这个事了了,私了了。这里面没有委屈,只有你有这个缘,你儿子遇到这个缘。对吧?我遇到这个缘,我就这么解决就好了。不光是这个事把你绕进去,还把这些出家师傅都绕进去了,对不对?他们天天学佛,学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法,皈依法,天天皈依法,结果还是绕进去了,对不对?

居士:主要是我们觉得遇到这种事情···

师父:不是,我们每天都在这样是对立的做,还是不对立的做,每天都这样,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不是说是遇到这个事呢才有事,是我们每天都在这个中间去选择的,每时每刻都在那选择。哪个时刻不在这个法本法无法或者法有法,法外有法这个地方选择的,是不是?我不知道,大家可以看自己的心念。

这个地方谈到唯心造,就回到最原始的时间,你就知道是唯心造,回到本,那就知道是唯心造。你不回到这个地方,就是唯识造,就是心外有法嘛,这个事故,说心嘛,心外有心。这很奇怪,对吧?

所以这个圣者与万事万物同心,凡夫心与万事万物对立,就是圣者的心胸就是法界心。这个凡夫心就是割裂心了,那我们用凡夫的心可以啊,但是实际一定要知道这个苦处从哪儿来的,对不对?那我这个万事万物的心为什么会对立呢?会负累呢?会矛盾、纠结?因为我用了凡夫的心,就是不正见,那这个正见呢,会使我们依本解脱嘛,依本得解脱,那这个法的本身它就是解脱,说显现就是生灭,生灭生灭就是灭,它这个作用力,实际上本质就坦露出来了。如梦幻泡影,你看那个梦幻泡影生起来的时候它本身就是无。如露如电,看到它的时候它就该灭掉了,它作用力,我们知道作用力了,它已经结束了,我们感觉到它作用力的时候这个事情已经结束了,每个事情都是这样。但我们不知道,我们会执着,就会变本加厉。

好比说人做了一个假事。做了一个委屈事,这么说吧,做了委屈的事,他越想这委屈越大,越用力这委屈越大。越大越恨,越恨越大,说了一个谎话,一个谎话想变成事实,越来越多的谎话去把这个话说成事实,就成一个谎言者了。人都在这么做呀,我们刚刚···这个昨天咱们出家师父说这个出家前的这个准备这个问题,出家前的这个行为,所以说一个人谎言不得了,说他是受什么具足戒,受什么什么式叉摩尼戒,那这个不成立的,根本不成立,因为他这个没有准备,他这个不够这个因缘,谎话者就是妄语者,我们往往用大妄语编对来说,很多妄语不需要编对,很多妄语是意根缺失的人,说妄语的人认为别人都是傻子,我这么说别人会信,这是意根不备造成的,这样人是不能出家的。什么他用妄语来去跟别人交往,妄语是魔教的,实际上是欺人嘛,欺心欺人,对吧?欺人,这种欺人的心,出家了危害自己,危害更多的人嘛,对吧?这是不准出家的,所以这过去叫意根缺失,意根缺失,思维的方式不健康,意根缺失,这你们真该学啊,你们出家师父出家长,意根缺失就他思维是伤害性的思维,这就是意根缺失,没有出家善根,没有出家善根,这么说嘛,这最简单吧,出家人真是在真真切切的帮助人,觉悟这个世间。我们这个意根缺失,他就把伤害别人,欺骗别人当成一种聪明,这意根缺失。

所以我们讲为什么要开启性具这个话题,为什么要谈性具呢?大家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经常谈性具这个事,我要谈经常看一看这,啥是性具,这个话题就是啥,今天要看一看性具。性具这个话题很重要,性具的话题,我们善用这个性具,这是说众生的善根,真正的善根,假如我们知道这个善根呢,我们运用这个性具的善根,那人就很厚实,或者叫厚德。有个厚德,那个厚德载物,厚德载物那就真正的善根的一个启用,那你好比说我们经常用一种缺失的心去跟人交流,就是名利的心嘛,实际名利是缺失的一个特质,不管是名也好利也好,你渴望这个东西的时候,你对这个东西的渴望就是缺失,你缺失这个你才追求它,对呀,你追逐这个东西就是一个缺失,我们去看,对不对?追逐,那我们在追逐名利的这个过程,实际就是个缺失心在运用,那你这个东西太强了,太强了,那就是私欲过盛了。

私欲过盛了,私欲过盛,那就缺德呀,缺这个德呀,这不是骂人的话,我们看他就是说根缺,说私欲过强,那烦恼就大了嘛,对吧?那就缺德呀,缺德就是这个人的德——意根,显现的意根,他意识所依的东西的一个缺失,像这样的人很容易给人带来很大的一个烦恼,那自他的烦恼就出来了,不相信让我们就去审思呗,这个东西追逐,他这个烦恼,意根就很烦恼,就是很乱,矛盾,那烦恼就出来了,缺失过强的,那个缺失就把这个性具的给否认了。那就是缺失了,我们能看到这样子的东西,我们经常遇到这样名利的一个追逐者或者说那私欲越强的人,就不得了,这个会有无限度自夸,无限度的自夸,现在人讲自恋也好,无限度。没有任何一个限量的一个自夸,实际就是一个私欲过强的一个表现罢了,要是大家给你说谁平静呢?

说清净没问题吧,清净,什么平等啊等等,这都没有问题,这是大家都有的东西,那这个夸耀,他不会,这个无限的夸耀产生不了,那它没有理由去夸耀自己,也没有理由去贬低他人,他没有这个,他不存在这样一个动力。只有意根根缺的人,他会这样缺德,缺德干什么呢?那就索取嘛,大家都知道这个索取是什么意思,所有的作为都是为了索取,因为啥?索取就是个烦恼。过去叫贪嘛,得不到就瞋嘛,我们大家看看,对吧?得到了,得到了就痴嘛,对吧?就是成为一个链,这个链,这叫一个链,过去人如法行叫黄金链。这是个什么链?这是索取的链,最大的行为就是索取,不断的索取,一直让人就没法看,不忍受了,不断的去做这个。

那你看这些性具的人,像佛陀,这个大家都看到佛陀的行为了,僧人现在的也是这样的行为嘛,对吧?或者说佛陀的制定的法则,佛陀的这个它有两个点:一是最小的消耗,第二个是最大化的一个对世间的一个支持。我们看到这个点,那这个你看我们缺失这个东西了嘛,那就是反过来就是反佛陀的心里,那也就是最大的消耗,对人最大的减损,对人最大的减损,对自己对他人最小的支持,或者根本就不是支持,完全就是一个代名词,一个最大减损的一个代名词,那所有的作为都是为了索取,最终是索取。那这就是缺失。

那这个佛陀为什么这个才会这样做呢?因为他运用了这个东西:清净、平等,这个二本具,他运用了这些德行,说他的善根他厚德载物。那这些人呢?他是啥呢?过去有很多人说什么叫损人不利己啊,损人不利己,肯定是损人不利己,认为是利己的,实际是害自己的,这个就是说的意根缺失,过去是有这个判定,在这个遮难,十三遮难中是有意根缺失的一个教悔,就这人做出的就是损人不利己。很多人认为我占有更多,或者说我就是更霸道、更专制什么,实际都在损人嘛,都在损己嘛,对吧?你就恶意越来越重,你这个贪婪者是不是恶意越来越重,这个行为越多你就越重嘛,那不是自害嘛,不是自害吗?这不是想辩论嘛,那你的烦恼业就越大,这个烦恼就迫击到自己的头上,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可以看自己的作为,他人的作为,跟佛陀比,对吧?我来有一个比较,这个比较很简单。你是现在做这个东西,还是什么,还是结果是什么,这个是什么?说这个名利这个物件儿,它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产生这种效果在世间,我还是说人都洞察秋毫,很多人都是把别人当成傻子了,别人都是傻子,唯自己最精明的人,别人都是傻子,什么都不知道,可以为所欲为的,就是欺骗他人,那不可能的,这个世人都是洞悉秋毫,你一定要相信这个,因为啥?心是相连的,大家知道这个,很奇特。

经典中讲就是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任何人的心都是相连的,哪怕是敌人,就现在人认为的敌我的一个东西,实际也是心心相连,人一动念,大千世界都知道,那人要知道这个东西,不知道这东西人就感觉到我在哪个地方,所以不到桌面上来,不相信也没办法,相信也是这样,相信的人就信因果了,不信这个,不信因果,认为我关到小黑屋里,···又搞出来个名堂,没有用,已经传遍大千世界。

在我们受戒的时候这个特别容易,这个羯摩法中特别容易提到这一点。第一羯摩,感动多少世间,这个能感动,为什么能感动世间?说有人发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为有人发着心呢,这个羯摩,这个四番羯摩。这四番羯摩形成什么样的功德的传递,实际就是戒体的授受,就是四番羯摩,羯摩是什么呢?动念,传递大家是什么呢?共誓。大家都这么认知了,都了解的,动念是什么呢?立誓就是。是人表达的时候都是在传遍法界,这就是因果,意业因果。不信那你当然口业也不信,你这个身业也不信,意业也不信,口业也不信,那就是没有因果。没有因果就生活在茫然一片的这个断灭中,戒律在这个由于受戒法中,就特别的就是意念的传递,他这个意念的传递就是人的这个四番羯摩是一种意念达成共识。某个人的善意发生共识,就是很奇特的是情,某个人提出来,和尚提出来的,或者是说给大家授受一个东西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传遍大千,不信这个,那因果就没法信,所以他这个性具的运用实际就是因果,深信因果,那就必然的启用性具,他就会有深信因果这样一个结果——厚德载物。

实际因果就是显现这个性具厚德的一个作为罢了,本来没有一法可得,但是他深信这个东西,所以这个戒法的传播的是一个因果的一个传递相,传递相,意业大家实施的一个过程,那我们要了解佛陀最小的消耗,大家都知道,这一餐的事情,他没有其他东西,三衣来护身,一餐来支持自己这个身体,干什么?就为了最大的一个付出。世尊这个付出对世间的支持,我们大家可以去读他的一些经历,看是什么。那现在的人就会把这个东西当成一种所谓的一个业相续的一个依止。依止这个东西,这是个常态的习惯,习惯依止。习惯依止了会走这个路,那我们在学佛嘛,大家现在都在学佛嘛,对吧?我们起码自称自己是个这个学佛者,对吧?大家学佛,学佛的这种作为,不是自己的作为,学佛的三业,身口意三业。要是我们要了解这个东西呢,人举心动念都会很注意,尤其举心动念。人的意业它特定于意业的这个,实际人最不在乎的意业,在诸佛菩萨来说是最在意的。

我们比较注意的就是···,口业、身业人注意不注意?人的身业,人前人后的东西,口业也是逢什么人的问题,这个意业不管你怎么做,这个意业它会里表一如,不管你怎么做都会一如,他这个会相信,那我们身口的可以给人造作,表现的可以给人一个假相,没问题,那你的意业咋跟假相呢?这可以那个假相,就是我说的东,我做西,这个没问题,但这个呢,影畅表里解释这个意德圆满,就是说的厚德载物的一个东西,他依止性具的,他的意志就丰厚、安稳、清净,那就没有这些追逐索取这些东西,无限夸大就是欺压弱者的。大家都知道欺压弱者,攀附强者。那是无限自夸嘛,人把这个攀附强者当成一个生命意识,是极大的一个贪心的一个追逐——攀附强者。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东西看到这,欺辱弱小,谁弱小就欺谁,欺负别人,这就是他的这个自夸的一种,你这个东西会无限作为。

实际上都由贪心与索取的东西来造成的,就是这几个东西在驱使着我们的这个烦恼,造成了意根缺失,为什么说缺失,意根缺失呢?他没有用无量性具嘛,都缺失,这话是不是有点武断呢?大家可以观察。他不用,他不值这个东西呢?是不是缺失,那个缺失,我们依靠的是总总的这个不满意的东西,就是缺失,我们大家每个人都可以观察我们自己的心念,观察这个共有的心念,观察佛菩萨的心念,是不是这样的一个状态,观察到了这个,我感觉很容易处理这些事情,很容易处理。因为这都是公正的东西,佛说的教法它是公正的,它一定是公正,这个公正是它的根源。

他这个不是说张三有理没有理,他不是这样的,这无限的夸张索取的这个有那个没有就是法外有法嘛,这个是公正的,佛陀的所有的教法自始至终是公正的。什么叫公正呢?就是放在谁那儿都可以,就是一切有情皆合适,不是你对我好就合适,坏就不合适的。佛就叫胜义谛。第一胜义谛,合适一切众生。很多这个世间的作为他就是可能合适这个群体,合适这个人种,合适这个社会,合适这个层面,合适这个时代,合适这种文化背景,但是这个佛法的教诲都是合适一切有情,我们自始至终要盯住那一点,就是这些教法都是公正,不能说这些东西到我这来,我要做这些缺德事,这些事情我都不缺德,一样,一模一样,张三这么做也是缺德的。李四做是这么缺德的,王二麻这么做也是缺德的,那这个就远离了这样一个不公正的东西,那这个公正我们觉悟自己就能觉悟一切。

所以学习佛法是觉悟一切的,佛陀的教法它是支持一切,觉悟一切。那我们支持作为这个东西多一些。夸耀自己,强者了就去攀附,弱小人就欺辱,你说这样的人能利益社会吗?怎么利益社会?怎么利益自己?怎么利益他人?怎么让自己的生命能在面对着公正的生命这样一个基础,面对不了,没办法面对。

所以这个反佛陀的行为呢,是有依据的,不信因果,不信于这个事相,自己就是随意妄为。这个意业,里外你没办法,实际就是很多人受过很好的训练,他也没有办法把这个意业给泯杀,意业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是没问题的,意业,他这是里外没有办法不一如,你找一个我自己的意识想着其他东西,然后在意识中再找其他的,是吧?那你反应身口上那就另外一个状态,那我们意业实际是一个最容易把握,最容易丢失的东西,易难就在于它,说本无难易,关键就对于它的一个认知了,会出现难易的这样,有的人就管不住这个思想,实际就是意识就不断的矛盾,不断的自我消耗。那有的人管住自己的意识,不断的知道这个说的意思就是一个对你要能去如实的或者说我们去有一个真正的正见的依止,那人的意识很快就培养的就是自主独立,就是这个意识力的训练。

很多人都知道这禅修最主要是这个东西。身心一个配合,禅修,高度的协调这个东西,高度的主动把它变得完全是易行的一个业相。身业跟口业是大家所共同拥有的,你一旦做了,你一旦说了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所以引导的身口意很容易引导于他人。你的言说,那有的人是有意引导,有的是无意引导的,很容易引导影响周边,自身作为,然后影响他人,好比说爱憎的表现呢,暴力啊,扶持啊,就像那个菩萨讲他儿子去帮助别人,然后被说你要给我拿钱,要不然你又酒驾等等,但是这个实际就是很难的,意识很多混乱,很多麻烦,那这个禅修,这样的人禅修很难,那要去掉这些地方,启用这个东西。实际上就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呢,就是最著名的,在这个共业中的就是表现比较普遍,容易和,很多人就是一呼百应的人,你放心,这个应,多应于名利。要不是因为名利他不会应,他就观察这个事,他起码说是一个中立的一个状态,他不会因为这个名利会不顾一切的去响应,响应什么呢?它是一个共鸣的地方。我们大家对这个有认知了,那我们是选择什么呢?是以现在这个念头,这个主意,这个概念,我们都可以选择,就在这一刻中,在下一刻中,在每一个举止言行中,尤其你的意业究竟是什么呢?但是是用胸襟这个作为还是用这个东西作为,我们习惯性作为,习惯的依止。原本没什么,它不可怕。可怕是对它的放纵,可怕的是不知道它。这个本身也没有啥,因为它是提供的本具,但我们要知道这个是不可思议,我们要运用这个是最不可思议的。运用佛法是最不可思议的,那我们现在在学习佛陀的教法,要知道这些东西,它的特点。世尊说我法非见闻觉知,非修非证。有的地方说谁说我法非修非证那谁就是谤佛。他干什么,他要干什么呢?他就是法本法无法,付一个解脱的法则。付一个无所得性空的法则,让我们这些习惯于索取、染着、负累的人们得到解脱罢了。得到解脱,生起悲智,得到解脱,悲智的可以产生方便,有自利利他的方便。

那我们要索取走这个路子呢,无源之法,你就是越来越苦,你放心,所有的生命你只要在这个地方去运用就是苦。前一段有菩萨来我跟他们说人最苦的就是这个东西,最苦。啥叫强者呢?因为名利这个东西它就会出现这个什么欺负弱小,什么叫弱小呢?什么叫弱小?就对你没有利益的是弱小。你看是不是?那我们这样的学佛就惨了,那就很悲惨,人就很被动,人到处就追逐。过去叫江南江北觅菩提,踏破铁鞋无觅处,你在外面找去吧,我们心外去找去吧,越找越迷失。那这都是一个缺失嘛,越找越缺失,那我们要在这个回心一念。古人讲这个路是什么呢?就是回心即往,回心即往,真要有提笔忘字,回心即往,啥回心即往?这些东西搅不了你,这都是踏踏实实的人,说他厚德踏实的人,说那个人很踏实很踏实。很踏实的人,做事有条不紊的,很踏实,那个人很虚很浮躁很浮躁,人很浮躁。很浅薄,那像骂人的话一样,是怕死浮躁。为什么浮躁?你没有用你本具的东西,你心不落地,你脚什么落地?就是我们在这个佛陀的这种公正的教法中的这种真实的教法中的如实的教法,大家能得到什么样的利益?怎么去实践?怎么去学习?这就是我们大家每一个人应该深思的,应该深思。应该去梳理的东西,其他的真没啥意思,对这些名利的追逐什么,这都烟消云散,你再大的努力,你再多的索取,你就是不断的索取,后面是烟消云散,就是过路客呀,你所有的东西都是过路客,你为这个过路的东西去付那么多东西是很辛苦的。犹如烟云,人费尽心机在这受罪,特别受罪。

那我们要用这个东西安稳深刻,就越来越明晰,越来越简单,人越来越有力,这个力量是啥呢?不是我无限的一个自夸的,是这个性德的展示越来越多。那我们这个习气的意识的东西就越来越薄少了,那他慢慢就薄少了,这个烦恼就薄少了,慢慢的薄少了,慢慢薄少了,慢慢薄少,那你慢慢的我们这个就不会被什么沉重的包袱制约了,这是个大苦处,世人只要在这个地方想清楚了,人就不被名利所鞭打,所以这东西真是害人无限,但这东西又特别吸引人。有很多人扮演强者,欺辱弱者,很多人扮演弱者,欺负强者,假强者,这都是一个扮演意识的演化出来。所以这个《无量寿经》最早的译本中就有清净平等觉经,清净平等觉这样一个经典有这个翻译。清净平等觉经。说什么清净平等觉就是无量光寿。不是踮着脚尖活人的那种东西,因为名利一定要把你踮起来,因为缺失你一定不能比较安稳的东西少,这一点我们在这个公正的因果法中啊,公正的佛陀的教法中,在这个短暂的人生中。我们是不是叫这个什么——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来珍惜它,运用它,还是就把这个大好的时光就浪费掉,浪费掉也是没什么过失。

像这个很多人读过这个比较自私的人,像我们中国的秦始皇,秦始皇他所有的作为都是倾国之力,建的墓也是倾国之力,做什么都是倾国之力,干什么就是围绕自己的一个信仰。他建立了中国这样一个环境,同时另外的这个负累痛苦,在什么泰山封完山就死掉了,很小的年龄死掉了,然后就是臭气熏天,没办法就把那个臭鲍鱼拉一车。跟车的行馆干什么呢?怕那个尸体臭味熏到他。啥叫遗臭万年呢?很多人读过秦始皇的故事,不能说他是一个无限夸张的人。

那人类对秦始皇的人性中向往还是多呀,这无始以来人争这个皇权,这样的人有多少?千千万万,对吧?是不是遗臭万年不知道。但我感觉人可以读一读秦始皇的历史,人就可以休息了。秦始皇俱往已嘛,他已经带我们做过去了,我们不要再去做了。看历史上这些作为者,多少生命在替我们作为,我们还要再这样去重复实践,它的意义是什么?所以说我们要让整个时代社会生命来支持我们,那就是觉悟,你要去让整个时代生命减损,你就去模仿他们这些。重复他们那些错误,浪费我们珍贵的生命,这样可以厚重踏实的生命,也可以骗人。

秦始皇我感觉是一个最苦的,世界上最苦的人,登到这个最高峰,就是我们说叫一览群山小嘛,就是那个玉皇顶,那很多人都登过那个玉皇顶一览群山小,然后就是最高的地方了,去封山,什么封山?告召天地,然后就死掉了,就是登峰造极,遗臭万年。我们可以读他的故事,我感觉他的故事对人类这种极贪极贪欲索取的确再也做不到他那个样子了,想再做到他那个样子,就是一四天下这个南瞻部洲的人都要为一个生命去作为,太难了,太难了。现在一个小团伙为一个人,这小团伙有多大的烦恼,大家都知道,况且是这样。所以说我们不要步入这些沉重的这个后尘,要能去学佛陀菩萨,佛菩萨这样的善学者呢,还真是一个可取的、一个光明的一个未来。谢谢大家!时间到了。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