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内容:
导学14-1 真正做一个唯佛是念的念佛人
导学14-2 净土法门唯一的下手处
导学14-3 一切作为背后那个发心才是要关注的
真正做一个唯佛是念的念佛人
明悉法师:
好,各位菩萨,今天是2025年的第一天——元旦,首先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六时吉祥,福慧增长,安心自在。我们在新年的第一天一起来学法,也是很殊胜的因缘,开启一个好的缘起,希望大家这一年在法义的滋养下能够健康地成长。
好,我们开始学习,请继续读诵。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99页-第101页)
我们现在的作为不对等,带来了心理的扭曲,带来了感觉的痛苦、感知的落差,造成了失望、不舒适,没有等持现行。对等这种作为我们没有,修是修,性是性,所以不对等。不对等就造成了我们心理的落差、扭曲与错位,就造成了割裂的苦、对立的苦与扭曲的苦。它多有委屈,这个委屈就是九界众生皆有委屈之源。因为没有与性德完整地契合,就不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称为九界众生:三圣道、三善道、三恶道,加在一起就是九道,道道都是有委屈的。这个委屈就是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没有达到性修完整的不二。
你说是不是这些菩萨也有苦呢?在尘沙惑中、细微惑中,他亦是苦,在佛“但得诸乐,无有众苦”这种究竟、圆满、庄严的果报中,他也是少分苦、少分委屈,就是没有完整地整合。什么呢?性修不二的完整的整合,没有达到极致,没有像佛陀世尊一样,性修完全一如。
这个地方我们要抉择!我们在这几节课中一定要把这个地方抉择了!抉择了你就会生信。唯此一路,我们能但得诸乐无有众苦!为什么念佛忆佛无有戏论?攀缘于佛究竟成等正觉?为什么说念佛法门不可思议,圆顿圆顿、究竟究竟呢?就因为佛性修不二的功德彻底彰显出来了。除佛以远,都有委屈。那我们在择法之时不需要求一个委屈的法则,一定要找一个究竟的法则,不辜负此生。我们这一生的选择是生命中一个最佳的选择,法则是一个最佳的择取,没有遗憾。所以念佛人出生即压群臣。这是个事实,非比高低啊!教义、教理、教法、内容、结果,如实地在这儿放着!这一点怎么起信呢?我们要是没有对九界横竖观察、彻底了解,想在这个关键点上,就是择于究竟法则、远离戏论、一生成办的这个抉择上,我们会有迟疑,会有似是而非的东西。
为什么一说到“但得诸乐,无有众苦”,这么强调唯佛与佛亲证“但得诸乐,无有众苦”这样一个究竟、圆满、觉悟的事实呢?一定要强调出来!我们在这个地方一定要剥离得十分清晰!那这个忆佛念佛,我们心智就没有疑虑了,没有后顾之忧了。它真正是智者所择取,是一切法界生命必然的皈依之处。就像我们唱的《三宝歌》一样:今乃知,唯此事、唯此处、唯此因、唯此缘,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真正的择取处。那 “彼国众生,无有众苦”,我们就没有什么疑虑了,没有什么后路了,没有什么似是而非的东西了,真正做一个远离似是而非、相似法则的抉择者,真正做一个“唯佛是念”的念佛人。此处当反复认真地去思考、去观察。
明悉法师:
我们今天来看这段文,这段文重点在讲九界皆有苦、皆不圆满、皆是性修不二没有完全整合的的法界。
极乐世界彰显的是佛的法界、佛的功德,其实有很多人念佛并没有真正在这个地方抉择,就是说对佛法界的圆满并不亲切。
说明有一点我们没有认真地观察到,就是九界一切的无论三恶道,还是三善道,还是三圣道,其实都不圆满,也就是都有苦,这个我们要去如理地观察,如理地思维。
怎么思维呢?因为我们凡夫只能看到人界和畜生界,基本上只能看到这两道。其实就是要依佛的教言,依经典,去观察九道众生的因因果果它其实都是不圆满的。
彻悟禅师说过一句话,“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我们要观察三恶道的苦,包括观察三善道的苦,这些其实都是要依经典来作如理的思维。
人道的众生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说他具备这种择法的能力,所以其实人道的众生在六道中是最堪修道的一类生命,所以佛说人身难得。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要充分发挥这样一个优势,就是我们要择法。这一大段重点就是强调我们一定要择法。
这个择法,就是(音频有中断)思考地去信一个东西。是你自己内心深处通过认真地观察思维,对自己生命负责任的态度,来选择你生命的究竟的皈依处是什么,这个才能建立起不动摇的信仰。这样一个不动摇的信仰,才能让我们怎么样呢?安心,才能彻底地解决我们生死的大问题。
所以在净土教法当中,观察、然后来建立信仰是很关键的。
所以这个地方一再地强调要抉择,说“唯此一路”啊,这“一路”是什么?就是要在佛讲的、圣言量所开显的,九界众生皆有苦、皆不圆满,极乐世界是一切众生的必归之处,是性德与修德整合的这样一个究竟的法则。(录音中断)也就是对佛的功德要生起抉择,也就是抉择就能生信。
你说这个“信”到底是个什么信呢?其实它还是随顺于佛的角度,来融入佛的功德,观察佛的功德,然后以佛的功德为参照,再回观三恶道、三善道以及三圣道。那就会有一种对九界众生站在至高点上的透视,不然我们如果站在众生业力的世界里,你去仰望比我们生命境界更高的众生状态,你是看不清楚的。
你说我们一个凡夫要是不仰靠佛力,不是随着佛的开示,你去观察声闻、缘觉、菩萨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境界比我们圆满得多。但是我们在净土教法当中,它是给了你一个阿弥陀佛所建立的极乐世界作为参照点,来看清楚世间一切都不是我们要彻底依赖的对境。就是“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所以说大家在生活当中要善于观察。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念佛,是因为我们在六道这些业相中有所挂碍,就是仍然有非分之想,觉得好像很多东西我还很想要,很想体验……他就是不能确信佛所开示的这个真相。所以佛说我们都是在“诤不急之务”。为什么“诤不急之务”啊?实际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去观察它,观察它的本质这个不圆满性。
那你可以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世间,那就是六道。六道就对称着我们众生的起心动念,无论是善,无论是恶,其实都是不圆满的,都是有漏的,也都是苦的。
你说我一念善心也是苦吗?其实它是有漏的善,它一定有苦。你比方说世间人的母亲,她爱自己的子女,这个爱本身是一种善的成分,但里面夹杂了太多的烦恼、太多的求不得、太多的要求、太多的贪著,所以她其实是苦的。你要是看到了苦,你就会在这个地方撒手,就不会在这个地方还那么强烈地执著、强烈地抓取、强烈地占有、强烈地不舍。
如果我们对这些有为法、对轮回中的这些事情仍然不舍的话,那我们就无法抉择极乐世界,无法彻底地取佛法界为所依,为安乐住的这样一个缘起。
所以其实净土教法这个观察修是很重要的,所以这部分就在讲观察修。
我们要反复地观察,反复地思维,然后内心无比的确认:只有极乐世界是唯一的皈依处,一切的世间都不可靠,以及出世间。其实岀世间三圣道的这些声闻、缘觉、菩萨,其实他们对称的教法仍然有它不够圆满的地方,与阿弥陀佛这个教法相比还是有差异的,在这个地方也要择法。
像小乘法,其实是求自身的解脱,求证阿罗汉,他只是断我执,疾速地要出离这个轮回,所以他发不起无上的菩提心。就是视生死如冤家呀,视烦恼如怨贼,就是很急切地去断这个烦恼,结果烦恼断尽了,轮回就出了。这个其实没有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仍然有惑,所以他其实也是不圆满的,而且是一种靠自力的修行方式。
那菩萨呢?菩萨其实虽然有广大的菩提心、慈悲心,也有空性的智慧,但是菩萨与佛相比,他有无明惑,包括有尘沙惑。这些惑还没有断尽的时候,他仍然要以佛为师,菩萨仍然不可能像佛一样建立佛国报土。所以他没有办法像阿弥陀佛这样,以成佛的功德、圆满的报土来利益九法界一切众生。他自身尚在不断地要进趣佛果的修行过程中,仍然要去努力地断惑,“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嘛。所以说菩萨所施设的教法,跟佛所施设的一佛乘的、究竟圆满的佛功德所展示的作用力的教法,仍然有差别。
在这块儿我们不要去稀罕那么多的种种法,觉得好像就一句阿弥陀佛这么简单,就够了吗?佛不是说八万四千法门都要学吗?我们如果说这个也学一学,那个也学一学,你无法唯一抉择阿弥陀佛的话,其实就净土这个教法的实践来说,你就没有办法完全地唯佛是念。就是我们内心的选择太多了,就不能唯一地抉择,唯一地选择一个方法,那就不能唯一仰靠佛力。
所以说不能唯一仰靠佛力,在净土法门的实践上就会有缺憾,就不能一门深入。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剥离清楚,所谓的剥离就是唯一凸显弥陀大愿这样一个不共于一切因缘的殊胜方便,作为我们修行的自始至终不变的缘起,这叫唯佛是念。
唯佛是念,一旦你这样选择了,其实它不是说要求你念头不停、嘴巴不停,这句佛号要一直念一直念。它实际上说的是你的心愿,你在内心确立了这样一个不变的大愿,唯一选择阿弥陀佛、唯一选择极乐世界为你必归之处,建立了这样的愿,这个其实叫唯佛是念。这一点大家要搞清楚。
所以说当我们认真地观察,我们就能够确认这样一个随顺佛愿的一种不变的愿,仰靠佛愿为唯一的依赖的这样一个心态。这种心态一旦形成了,一旦稳定了,那我们就是一个极乐世界的人了,就是你时时处处都会以极乐世界作为你的本家本国,来看待一切事情,看待一切的因缘,那都会很超脱、自在、不染著。
你是极乐世界的人了,你还会把这个世间的得失、好坏这些东西那么当真吗?比方说我们在这个世间,一眨眼就过去一年了。如果你内心认为自己已经是极乐世界,已经是无量光无量寿,你不会感叹:哎呀,人生这么短暂啊,好可惜呀,我这么快就老了,对吧?就会很在乎这个短暂的一期生命的容颜的衰老啊,世间这些好东西很快就失去了……你不会在意这些东西,你也知道光阴是很珍贵的,我们只是用这个光阴来修行,而不是贪恋这个世间的寿命,贪恋这个世间你的年轻、美貌、事业、家庭。
这个就是信仰的力量,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的差别是很大的。
如果不能抉择极乐世界,那你每过一年就觉得又衰老了一年,对吧?而且很快我们这一生一眨眼就过去了,一眨眼很多你认为好的东西就失去了,你就会很伤感,就会觉得很失落。那就是没有信仰,就是没有抉择唯佛是念。
你要抉择了唯佛是念了,其实这个都是一场梦嘛。娑婆世界就是一种客居,我们只是在这儿做一个客人,就像住旅馆一样,旅馆到期的时候呢,你就该走了,你轻轻松松地就上路。所以这个心态是不一样的。
所以大家在这个地方要去体会,如何去抉择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报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这样一个佛圆满修德彰显出来的报土,作为我们的选择,建立这样的信仰,这就是所谓的抉择。
这样就真正做一个唯佛是念的念佛人。
《闻记》导学14-2
净土法门唯一的下手处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01页-第104页)
这个地方要用心,不用心,但听别人说是没有味道的。这个择法可以让我们往生彼国是为抉择,安心于彼国是为抉择,别无他途是为抉择。再不设立其他的方法、其他的因缘了,就这样一个择取了。我们并不是排斥八万四千法,那不是的。无诤誓愿里我们有讲,不排斥一切法,不诤论一切法,不轻视一切法,赞叹随喜一切法。但是你自己的抉择上要不彻底,你说你与一切法无诤,那是不可能的。你心中真正地回归了、安乐了,不再造作了,那你这个无诤心就成熟了、圆融了、圆满了、安住了,真正回到性德的事实上来了。了解了性具的事实内容,你会生起无畏的选择。没有畏惧的选择十分重要!没有后顾之忧的选择十分重要!真正安心极乐,安心于性德海中,安心在弥陀的修德事实功德海中。真正安心于此,不是似是而非。
实际大部分学习净土的人,说一句最不愿意听的话:就是没有真正地选择极乐。在摸索,在模仿,听别人这样说、那样说:我一定往生,喊口号。没有真正令自己清晰地、明确地依法安住。这样就会造成一个净土修行的误区:我念佛这么多年怎么不安心呢?我念佛这么多年咋还这么苦啊?我念佛这么多年……很多不相应的计较。
那么生信这一段文字,有这样一个实质内容,足以引起我们大家的高度重视。
怎么能够做到“但得诸乐,无有众苦”呢?每一时、每一事都是觉悟的当机,都是往生利益现前与不现前的一个念佛之时,都是就路还家的一个正因。我们修行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未来,也不在你无明蒙蔽那一刻钟,就在你运用的那一刻钟。哪一刻钟呢?你自己知道。那一定不是说,我临命终时“但得诸乐,无有众苦”。那你不叫修净土法门的人,你只能说是很向往死亡,认为死亡以后有安乐的一个人。那你说《阿弥陀经》有讲,临命终时啊!我们知道这个命啊,命有命相、命业、命心。我们的心在支使着这个生命,我们不了解这一点。所以你不在乎心地的熏修,依法的熏修,你只在乎这个壳子的变化。你这个五蕴身的变化能起到能生与不能生吗?你要知道这个五蕴身都是什么组成的?你能修出来个什么内容?所以我们实践净土教法的人要知道依法安心,依法往生,依法“但得诸乐,无有众苦”,这个依法给我们带来的内在的喜悦。
后面经典上会讲到,蕅益大师也会讲到,我们怎么能“但得诸乐,无有众苦”呢?会讲得到。实际以前很多人在实践中会偶得:今天念佛念得很好哦,很欢喜,染著这个喜悦了;今天很轻安哦,染著轻安了,后面就开始不轻安了。因为这是在对法中产生的。要是一切时处皆是觉悟的正机,皆是南无的正机,皆是安心不安心的一个自我体验,那就简单了。一切时处、一切行地皆是价值,那就不一样了。在这个了义教的周遍功德的事实托负下,我们的修持就变得自在安乐了。这个自在就是你不用造作地去设计修行:修行的时间、修行的模式、修行的什么……实在是每时每刻的业力都鼓励你觉悟,鼓励你“南无阿弥陀佛”,鼓励你了解三无差别,鼓励你了解众生性德与诸佛性德了无差别,鼓励你全他即自。阿弥陀佛的修德顺着你与他无二无别的性德一时回归一如的功德中,就是所谓的入弥陀修德海中、愿海之中。
因为在业报的作用差别下面,我们会有体验。但说性德,人就把心放在一个寂灭处了,往往没有作用力,人不知道作用的方式,所以说修德差别。阿弥陀佛的修德全显众生性德所在,你就起到作用了。哦!原来性德真正地圆彰出来了,阿弥陀佛把它彰显出来了!我们想让自己的性德彰显出来,那就去往生彼国就彰显出来了,念佛就彰显出来了,休息就彰显出来了,随喜就彰显出来了,感恩就彰显出来了。我们顺着阿弥陀佛这个修德的大圆满的依正二报,有一个契入,有一个随喜,有一个感恩,知道原来本质无二无别,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本家本国。那阿弥陀佛的修德就是全显众生心分需求了,我们心分的需求回归就好了。所以全他即自,因果互彻。因果是没有对立的。我们要把佛对立起来,我们就很坚固于众生的业分。
明悉法师:
接下来,就是讲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法门的下手处在哪里。
下手处,其实当你抉择了以佛功德为己功德的这样一个缘起,我们就已经运用了这样的一个佛力住持、佛力载负的因缘,在一切现行中都能够去体会教法的滋味,都能够体会这个利益。
我们如果不抉择于此,其实我们一定是建立在一种对待法中的修行,这个是不一样的。在对待法中修行,我们就是有取有舍,有要的有不想要的,就会设定很多的自我想象和造作。
比方说很大的一个自我想象和造作就是,我们会把往生设定为是临终时候的事,就是一切活着时候的作为都是为临终那一刻作准备的,他一直活在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当中,这是一种自我想象的造作。
那么我们如果在对待法当中,我们就会在乎自己的感觉。你今天念佛相应了,你就欢喜;明天念佛轻安了,你就染著了;后天你念佛又散乱了,念的那个数量没有达到你的预期,你就烦恼了,状态又找不到了。就是在不断地找感觉、找状态、要求自己,要求自己要保持一个好的状态,没有究竟法上作抉择,没有在这个究竟法上抉择而去体会它周遍一切的这样的一个承载的事实。
如果你一旦能够抉择佛力住持,抉择佛的功德周遍一切,其实我们会在一切的现行中都去体验这样一个佛力的周遍性,体验这个性德的平等,体验这个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全他即自。
那如何体验呢?其实就是这里面说的,我们可以随喜,可以休息,可以感恩。那这些都是一种随顺佛功德所感受到的或者说去体验到的一种实践法的滋味。
其实如果我们顺着念佛这个缘起,普贤十大愿王这十门我们都能体验到,都能体验到。从第一个礼敬诸佛到最后一个普皆回向,你会不断地去在内心当中去感恩阿弥陀佛所给予的一切,礼敬于阿弥陀佛,赞叹于阿弥陀佛,供养于阿弥陀佛,以及推及到一切因缘、一切现行,都是礼敬,都是赞叹,都是供养,都是接纳,都是感恩,是这样的一种心。
那它时时处处都可以成为你一个实践教法的机会,你就会超越你对顺境的抓取和对逆境的排斥,超越你这种对二元对待的一种强烈的习惯,会超越它。
那这个超越是来自于法则的支持,而不是说我们自身的修为的功德。是来自于阿弥陀佛这个缘起力的支持,你躺平,躺平在这个缘起上,你就会休息。你不在你自我的业力上去挣扎了,你不再逼迫自己了,不再努力地要求自己要达到一个什么标准。
那你说这是不是放逸呢?其实不是放逸,恰恰你能够认取佛功德,认取自性的圆满,这是真正的精进。所以说这个精进,其实它是与法相应才称为精进,与正见相应才是精进,与正思维相应才叫精进,与正念相应才叫精进。
所以说我们恰恰呢,当我们与佛功德彰显一切现行皆平等的这样一个缘起相应的时候,那是真精进。而真精进恰恰就是会让我们心得以休息,得以安乐,得以自在,得以智慧观察而不染著,同时你又能够生起慈悲。
因为你感动于佛对我们的无上的大恩,你感动于此的时候,你必然有一个报恩的心。这个报恩的心就是慈悲,就是有一个愿意作弥陀之使传递教法、利益有情,你的心会越来越柔软、越来越开放。
所以说这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净土法门修行的一个关键之关键。极乐世界所揭示的这样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依正二报的环境、依正二报的这种境界,就是给我们——无条件地给我们这样一个下手处,给我们这样一个回归处。
所以,《阿弥陀经》它是佛彻底悲心所讲出来的一部经典。那就是无条件的不问自说,把这个甚深殊胜的缘起毫无保留地向一切众生做这样一个究竟的法的布施、法的供养。所以说佛陀视一切众生如罗睺罗嘛,他就把最好的东西、最圆满的佛力、最圆满的无上大利给予九界一切众生,平等给予。
只要你接受的人都能用,只要你愿意回归的人都能用。所以《阿弥陀经》当中就说,“汝等众生,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就是你们愿意接受的,愿意去体验的,都能往生。
所以佛一再地劝勉我们,要去信呐,要去实践呐,不要错过这样一个机会啊!《阿弥陀经》就是这样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圆满的极乐世界的家乡就是本家本国,告诉我们,我们都是多善根的人,才能……所以就是让我们去发愿嘛,劝勉我们去实践这个教法,的确是佛的悲心。
所以其实无论是佛陀还是历代祖师、善知识们,他们都是在这个角度上反复地或可以说是尽未来际的,都向众生毫无保留地展示这样一个功德、赞叹佛的功德,乃至于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也无尽地来赞叹这样一个功德。
所以你看《阿弥陀经》里面,佛说“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就是称赞佛的功德不可思议,然后我们众生接受这个事实,它就能够全显我们本具性德。
所以如果不从佛的修德这边来谈的话,单谈众生的性德,人的心就会落空,就会落到一个寂灭处,人不知道这样一个性德它如何作用。所以说必须要谈这个修德,必须要谈佛展现出来的修德的作用力,给我们一个契入、一个随喜、一个感恩、回归的机会。
这个地方就是净土的下手处,净土法门的可以说唯一的一个下手处。
《闻记》导学14-3
一切作为背后那个发心才是要关注的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04页-第109页)
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刚才法师的开示,关于娑婆的苦,极乐的乐,包括我们怎么去对待这种苦乐,我觉得非常的精彩,非常的精辟,非常的深刻,可以说是醍醐灌顶。我看大家都听得非常投入。我想问一下大家,刚才法师开示这么久,大家有没有安心?(大众:有!)有没有抉择?(大众:有!)抉择什么呢?唯佛是念!法师开示唯佛是念,随顺法性,不假造作,当下即是。从法师的开示中,我们感受到我们众生的烦恼,从佛法究竟的果地来说真是枉受其苦、自寻烦恼。我们怎么去安乐?怎么去安心?法师开示就在当下。如果说我们非要安立一个烦恼和菩提,非要安立一个痛苦和解脱,在这种二元对立当中,想刻意地去寻找,去求得一个安乐、一个安心,那就是了不可得啊!所以法师开示我们当下就是,当体就是,与佛的性德、修德无二无别。
我们还有十几分钟的时间,刚才有些居士提问,那我们用这段空闲来回答一两个问题。
居士:
顶礼师父!弟子想要了生死,一心念佛,诵经听经,不敢浪费时间,所以参加共修很少,怕影响功课。这种方法是否适宜?请法师开示。
慈法法师:
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未出生死之前是六道轮回。在这个六道中或为人、或为天、或为修罗,也可能是地狱、饿鬼、畜生。往往在三恶道中完全被迫,三善道中有少分自由、少分选择的能力,但大部分还是被迫的,被业力所制约、所困惑。所以六道众生最需要的就是解脱。这个解脱就是不再轮回,生命不在被迫中活着了,那就步入到觉悟的世间。
觉悟的世间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这三大类我们称为觉悟法界,有的人把佛陀也放在里面,称为四圣道中,或者说觉悟法界中。那究竟圆满觉是佛陀,其他的是已经出离了生命业报对他们的制约,获得了生命的自在与自由,获得了生命这种不可思议的作用力的驾驭的权利,就是智慧的生命的权利。他在情世间与器世间真正得到了自在!得到了大自在!得到了清净无染这种真正圆融、充盈的内在喜悦的亲证。这种亲证是不可思议的。
那在六道众生的心智中,或者说他的性德中,若隐若现似乎也有这种东西,但就是用不出来,被业习、烦恼、被迫性的东西不断地掩盖着。实际我们这六道众生是被导演的众生,被业力制约地活着的众生。虽然我们也在择取,我们的业力也都在自作自受着,但被迫性比较强,没有主动的、自在的力量。那四圣道或者三圣道中,他们这种觉悟法界的得到自在、自由、自尊、自用的善巧者,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各依愿力而导演着自己的生命,若依慈悲、若依智慧、若依方便等等,来展示在无尽的法界中,深入一切六道被迫生命的法界中,去辅佐那些迷失的有情。我们称他们为菩萨、佛陀、不可思议的功德者。我们敬仰他们,顶戴他们,供养他们。为什么呢?我们对那个东西有渴望!我们扮演的这个角色—你说你现在“我就愿意一直扮演着六道众生的角色。”有这样的人吗?要是做过生命的观察,我们会警觉这个事情。
那我们也可以扮演觉悟者呀!像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之类的菩萨们,以智慧、慈悲、方便行化于世间。他们的生命是以光寿做类比,我们的生命是以日月做类比,这寿命是不一样的。去年我们在这个地方学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大势至菩萨从座而起,顶礼佛足,说:世尊,我于往昔恒河沙劫前,有佛出世,十二如来相续一劫,其最后佛教我念佛三昧。“我于恒河沙劫前”,恒河沙是有多少呢?谁知道恒河沙有多少?举举手。这个大势至菩萨知道,要不然他说恒河沙劫前干什么?对不对?那他的生命是以什么来计算呢?以恒河沙劫数来计算!我们的寿命怎么算呢?你几十了?五十了,六十了,八十了,不得了!八十不得了,抓把沙子都比你大得多!就是我们这个业报生命太被迫、太短暂,若长若短都是被动的、无奈的。我们被生老病死欺辱着,所以说苦;要是我们善于运用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乐。不是说颠倒话,是你在享受着生老病死的庄严、变化、内容;还是你被生老病死制约着—怕老,还是老了;怕病,一样得病;怕死,哪个人不死呀?从古到今我们看看谁不死?秦始皇想不死,去求长生药,结果还是死了。中国历史上的故事可多了,记载的活得长一点的,彭祖八百岁,不过也就是一梦罢了!
我们真正想得到生命的自在,那就要像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这些菩萨一样,依愿力来令生命相续!那生命是什么呢?你就驾驭着生命,运用着生命,使生命做他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主动、积极、智慧、慈悲、方便、善巧。我们被动的生命就是无奈、自私、狭隘、残缺……太多的渴望,太多的需求,永远活在不满足的被迫中,蒙蔽住了。刚才这个菩萨提的问题,说我要诵经,我很忙;我要念佛,我很忙……你是背法了。行不行呢?也行,这都是自己的选择。
过去人都知道,我们汉地最基本的教法—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不是口号,这是菩萨行巧方便,令生命久住于世的一个大的推动、大的背景、大的原则,是智者所言说。我要为自己干什么干什么……你就做吧,你的背景很小,动力很小,作为很小,相续力也很小。“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实际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智慧者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我们拼命地为自身,这个生命很短暂。你再为他,为他……他对你唯一的报答就是骨灰盒里一装,就告诉你,你为他吧,他会死掉,他会报答你。你为他干什么?你说我们哪个人能逃脱这一关?有的人说:你看老和尚往那一装龛,人家六祖大师现在还在那坐着呢!你问问六祖大师,他为自己的壳子了没有?他要为自己的壳子,保证没那个壳子了!那我们要是为自求地去修持,本身违背了智慧观,是无智者,是缺欠心、迷失心所行为、所支持。但是我们太习惯了,人不为己,天诛……后面还有一句话,中国人都是清晰的,似乎这个说法太厉害了。
但有一点点,真正想究竟意义上为自己,那就是不为自求!我们下去可以把这两句话反复念念:“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你念一念,你会得到法界的支持,得到一切智者的支持、一切善巧者的支持、一切护法的支持。但你要说我就为自己、就为自己……你会得到天地的讨伐。那我们可以去念,可以去观察,可以去了解。所以“不为自求”是智者,是智者深思熟虑的一个极智慧的决定!我们念佛人要是不为自己念佛,为令一切众生同生安乐国土,究竟圆成无上菩提,念人人弥陀,你看是个什么心!说我念经为自己、为自己……结果如何?
在我们汉地的修行人中,把这个极圆顿的、以阿弥陀佛心来念佛的修法,扮演阿弥陀佛的修法,变成了一个极自私的、连声闻乘教法都不如的、连自解脱分功德都没有的这样一个发心,是十分不可思议的!这种引导就是民俗化的、世俗化的引导,令人不堪忍受,但是已经达到了极致。那是愚痴者所选择的。为自求,你可以去审观的。这个跟高尚、跟漂亮话丝毫不相干,跟智慧愚痴有极大的关系。念佛法门就是让我们扮演阿弥陀佛;你扮演不了,观音势至;还扮演不了,清净海众。你说扮演阿弥陀佛,这一大群阿弥陀佛怎么办?人家分明说了“化佛无数亿”,对不对?那你不干,不行;化菩萨亦无边,还不行;清净海众,咱凑个数。你一定要扮演“我就是个凡夫”、“我就是个具足烦恼贪婪的凡夫”,行啊!你准备扮演到哪一年哪一月啊?心作心是啊菩萨!没人怎么我们,你选择吧!
明悉法师:
这一段在回答一个居士的问题。这个居士说的这个问题也挺普遍的,基本上我们很多修行人都会有这样的,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就是说想要了生死,一心念佛,诵经听经,不浪费时间,所以参加共修也很少,说这种方法适不适合?
其实这个问题背后看到了他的一个发心。就是你一切作为背后的那个发心,这个才是我们要关注的,而不是说你作为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本身对不对、好不好。那这个发心呢,其实他没有观察到它是一个为自求的发心,是一个为自己修行的一个发心。
在大乘教法当中,它是“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发心,也就对应着我们《往生论》讲的第五门: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这一段其实重点在讲这个问题。
其实这一念心呢,它是没有自性的,你选择什么,它就是什么。你选择我为自求,那你就会一再地陷在一个狭隘的、自私的、一个只关注自我不关注别人的这样一个心态中去修行。那就会很紧张,就不敢放松,就怕这怕那,那这种就是很难安心的。
但是我们能够一念心转向什么呢?转向于去扮演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大愿就是给我们来随顺的,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愿的作用,所以学佛就是以佛为师。所谓以佛为师,就是你要学习他,要向他学习,他怎么用的你就怎么用,他怎么发愿的,你也尝试着这样去发愿、去体会。
很多人一说到这儿呢就会畏惧,就觉得:那你在把念佛法门不抬得太高了吗?我们这一群凡夫,你让我们直下去作佛?这个有点转不过来弯啊,因为大家习惯的思维就是我是凡夫、我有烦恼、我要了生死、我自己的问题都没解决呢我怎么去解决别人的问题,听上去都很有道理,其实都是凡夫的知见。
佛法修行,它不是用凡夫知见作为缘起来修的。从凡夫知见为缘起来修行,就像蒸沙煮饭一样。它是以佛知见为缘起,所以这个地方要尝试着去转这个弯。
你能够接受一点是什么呢?就是你要接受一点——这一念心是无自性的。那你就可以,你既然可以作凡夫,你也可以作佛,对不对?你这一念心没有自性啊,你这一念心选择什么是自由的啊。
你选择你自身的业力,坚固你自身的业力,那也没人管得了你,对吧?佛菩萨也不会强迫我们。但是如果你选择觉悟呢,你选择慈悲啊,选择运用佛的智慧啊,你选择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啊,作为我们的一个为回归的守护,你选择为一切众生念佛,这个也是一种选择啊。那干嘛我们不这样选择呢?我们不这样扮演呢?
你说我刚开始扮演。我有点不习惯。不习惯,你久了不就习惯了吗?久了就会习惯了,这个不习惯不是问题。其实我们一生当中都在扮演,对不对?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我们习惯于一个作孩子的状态,突然间哪天你结婚了,你可能刚开始也不习惯,你演着演着不就习惯了吗?是不是同样道理?我们演佛菩萨我们不习惯,但是你演着演着就习惯了呀。
所以这个就是一个修行的窍诀,关要所在,关键所在,对于念佛法门来说。就是要去扮演,扮演观世音菩萨,扮演大势至菩萨,扮演阿弥陀佛。它一个关键在哪儿呢?就是佛以他的大愿作为给我们去用的一个强缘。
什么能代表佛呢?就是每一尊菩萨,不同的菩萨他会建立不同的名号嘛,其实都是他的愿所展示出来的。阿弥陀佛的愿就是以名号功德接引十方有情,所以他建立了这个名号就是无量光无量寿;观世音菩萨的愿就是千处祈求千处应,哪里众生有需要,他就以什么样的身去度他呀,所以就叫作观世音,他的名字就是他的愿的一个彰显;那大势至呢,就是广大的这种势、力,这种广大的势、力是从哪儿来的呀?从他的心量,从他忆佛念佛的这样一个实践所展示出来的。
其实这些功德,我们众生心都有,我们这一念心当中具备了这样的品质,具备了这样的德行,具备了这样与佛一样的心性一如的一个生命的根本状态,只是就我们从来没有用过它而已。
我们学佛,就是从这一刻、从这一生我们去用它,我们作一个真正的佛子,我们这样来发愿。其实从我们三皈依那一天,我们就已经开始发愿了,只是你没有当真而已,没有认真。你都已经发愿了“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不就是不为自求吗?“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不就是要作佛吗?
其实念佛法门就是这样,念佛就是要作佛,念佛就是要去用佛愿,就是要发利益众生的心——“愿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心。
那你这样来用心的话,你还会有这种问题吗?还会提这位菩萨所提这个问题吗?就不会了,对吧?所以其实那些所谓的问题呢,都是一个内心发心的一个表达而已。
我们自己也要学会去观察自己的心。一旦我们有问题了,就回观一下自己的发心,依这个教法为参照来看看自己的发心,那你一下就了然了,然后你再回到这个教法上来,串习这个教法,经常去忆念一下这个愿,那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就在念佛,就在扮演。
所以法无自性、业无所属,心是自由的,一念心生十法界。只有佛法界是我们当作的,只有佛法界是我们一切众生都要去皈投的,都要回归的,都必然要回归的。
所以说大家已经遇到了这个教法,遇到净土这个法门,那只有一条路,就是依法实践。
还有三分钟,大家有问题吗?
莲友:阿弥陀佛,顶礼师父!礼敬师兄们!师父在第103页最下面那一段第一行说“但说性德,人就把心放在一个寂灭处了,往往没有作用力,人不知道作用的方式”,这是不是说的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虽然有性德,但是我们自己就没办法彰显出来,所以没有回归处,就像那种自力所说的明心见性才可以吧?不然的话,不修到那个程度的话就没办法了,所以我们就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万德洪名,来彰显我们本身性德这个跟佛一样的这一点。是吧,师父?
明悉法师:是的。
莲友:感谢师父,弟子清晰了,阿弥陀佛。
明悉法师:
如果只说性德不说修德的话,性德你很难下手啊,它就会落空。除非你真的明心见性了,真的一起起大用,那就不会落空。
通常众生达不到那样一个彻见自心,又能够同时知道心具万法,然后展现这个心体的大用去广度有情、悲智双运。一般很难达到这种境界,所以说才建立了净土这样一个易行法门嘛。他就在说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