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内容:
导学23-1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含义
导学23-2 正发心与有出处
导学23-3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闻记》导学23-1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含义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73页-第176页)
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非常感恩法师精彩的开示!我看大家原来都是垂头丧气的,听了法师的开示之后,都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往生有份。所以我们的掌声也是此起彼伏,大家情绪非常高,对净土的信心大大增加!
那么法师刚才说到,我们百川归海,不分自己的清浊,入海之后咸同一味。我们是长江也好,黄河也好,还是雪域高原的雅鲁藏布江,只要向东奔入大海,那皆入佛之大海。这点确实解决了我们很多的顾虑、很多的麻烦、很多对自身业力的牵扯、纠结。
那在经文上,我还有一个小小的疑问,需要法师来汇通。就是我们在听法师开示的时候,会觉得信心满满,但是出了教室,回去一读《阿弥陀经》,读到“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会想我的福德不够,我的因缘不好,我的善根还差点。我怎么办?这个问题是我们凡夫反反复复的一种心态。在这方面,我们还是恭请法师做一些汇通。阿弥陀佛!
慈法法师:
在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中,有这段文字。隆实师给我们已经汇通过了,那我们再提示一遍。“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你看它有一个前因有一个后果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个经典中,九界所有的修为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为什么这么说呢?与佛功德比起来皆是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这就是决定说,毫不含糊!请隆实师把这段文字念一念。
隆实法师:
第三十二页第二行,关于多善根福德因缘,他说:“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德福业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
慈法法师:
这里提到万德洪名这个福德因缘了。在《无量寿经》中,世尊给阿逸多有个授记:“佛告阿逸多:如来所作、应作、已作,汝等应安住无疑。”安住在什么地方呢?若闻佛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若闻佛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我们可以查一查《无量寿经》,佛给阿逸多的嘱累中有这样一个清晰的授记。你怎么获得不可思议的福德因缘呢?怎么令心具足呢?闻佛名!听闻阿弥陀佛这个万德洪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这本身就是具足,就是内容,就是不可思议的大利现前之时。实际名号就能印契自心本自具足的事实,令我们的心生起无畏。
永真师给提出来,可能是希望我们能再次注意这一点。极乐世界皆是正觉华化生,皆是仰仗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接引与摄化,往生彼土,而不是我们自己作为那一点善根福德因缘。这在这个时代造成的误解特别多。很多人拼命去做所谓的善根福德因缘,就是为了往生彼国。
闻佛名往生无碍!人心作心是,本来无碍,障碍自设。佛的愿力又给予了一个无碍的接引,通畅的接引,九界普遍的接引。就怕遗漏你,怕你心中有顾虑。九界同归,了无障碍,皆是为了消除我们心中的疑虑,往生的疑虑。
阿弥陀佛成佛就是消除我们往生的疑虑的。他真正守护的八个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十方众生欲生彼国,闻到阿弥陀佛的国土与殊胜的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所有修持的功德就是圆成众生的心智,令一切众生往生无碍、成佛无碍、抉择无碍。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成就,所谓的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就是他这种内在的大施主布施的功德,与究竟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种果地的事实与给予。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个字要多念一念,可以当成一个念佛之前的提示。对十方九界众生,一切往生障碍涤荡一尽,是为南无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为南无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为南无阿弥陀佛!
明悉法师:
好 ,今天我们学习这一段的开示,是由永真法师提出了一个疑问,就是经典里说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以往大家很容易一种理解,就是看到这句经文,会认为自身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够多。那么怎么办呢?那就拼命地去积累善根福德的因缘,放生啊、做世间的好人呐、净业三福啊,这都是一个通途修法的路子。但这个积累的过程中就会有自力的艰辛,到底积累到多少算是够啊?有一个什么样的量啊?它是没有一个可以让你明确安心的一个缘起。
就算是我们积累一生,勤苦造作,但是我们所积累的这些业,它能不能成为往生的净业?所以这个问题,蕅祖已经替我们抉择了。
蕅祖在《弥陀要解》当中,他说到了这个“善根福德因缘”,其实唯有仰仗佛力——闻佛名接受佛愿,“信愿持名”这个才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弥陀要解》:“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德福业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
那么在这样一个缘起的差别上,我们要看清楚,就是自力修行跟佛力住持这两个不同的缘起。
在这个地方,其实很多人是搞不清楚的。尤其很多通途佛法的实践者,他们是不接受一个修行人可以仰仗佛力,是很难接受的,所以说此法门称为难信之法门。所以在净土的法门的弘扬上,历代的善知识都在这一点上不遗余力的开显、开演佛的悲心。
所以这里面,我们的师长也是苦口婆心地讲到,“闻佛名往生无碍!人心作心是,本来无碍,障碍自设。”的确是,往生这件事情是没有障碍的,那前提是你要接受佛力住持,接受闻佛名即得往生这样一个事实,佛的愿力给予了一个无碍的接引,这样一个通畅的接引。
那我们内心的疑虑呢,往往都是因为我们没有随顺佛力的这个角度去思维、去观察。随顺了凡夫的分别心,随顺了声闻、缘觉、九法界的一个修行功德的这样一种积累模式,就会造成我们对这个法门会产生疑虑。
所以阿弥陀佛他所发的这个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们要经常念一念。我们经常去体会佛在因地,为了保证一切众生(往生)无碍,他所发的这样一个弘誓大愿;以及它成佛之后,这样的一个大愿它周遍于十方法界,成为一个大施主,普济诸群苦,究竟给予众生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一个保证,所以不退转的一个保证,荡涤我们九界众生对往生障碍的这个地方的疑虑。
所以这个地方的确是净土的关键所在。你接受了佛愿而以一个安心的缘起来念佛,和没有接受这样一个佛力住持,在念佛也好,积功累德也好,包括持戒、放生、种种善法,我们都是以这样一个积功累德的心,让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不断地增加,然后才能够达到一个往生的标准。这两种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这两种的发心缘起是不一样的,那它的修行结果就会差别很大。这一点大家要看清楚,它的结果就会差别非常大。
如果这一点看不清,净土的易行无力、无法彰显。净土这样一个易行、殊胜的法门,它的特殊性、它的超胜性、它的不退转的这样一个保证,其实就很难在我们实践者的心当中展现出来。这个大家要清晰。
所以我们在学习净土的过程中,学习这些祖师的著作,要把它最关键的地方、点眼处认知清楚。
好,这一点就作这样一个提示。
《闻记》导学23-2
正发心与有出处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76页-第178页)
慈法法师:
多善根福德因缘来自于佛这种正觉功德的给予。这个给予是自他不二的,因为性德一如故。我们接纳的容器是完整的,是没有亏欠的。我们完全可以接纳佛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修德,一点都不会有问题。这个根源很准确,源头很清晰,不必要生任何的障碍与顾虑。
所以这个“多善根福德因缘”是佛陀所修出来的,佛陀的修德圆成了与法性完整的契合,就是多善根福德、圆满的善根福德、究竟的善根福德。一切菩萨声闻缘觉九界众生所不能及。
那很多人说:我们平时放生就白放了?诵经就白诵了?建寺庙、照顾道场都白干了?不是,那是你有为的善根福德因缘。但是欲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功德上回向,一定仰仗佛愿,随顺佛愿,往生佛国,成就菩提,这对称圆满,无缺无欠。
现在把《称赞净土佛摄授经》拿来了,我们读读这段对称的文字,看看玄奘法师是怎么译的。
还是那一段文字,《佛说阿弥陀经》中“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那么《称赞净土佛摄授经》里:“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这对凡夫很安慰的。“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闻后思维,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系念不乱。系是维系的系。“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这是对凡夫讲的。这个不乱不是来自于你的业力,不是来自于你的修证;是佛的慈悲加祐,是佛菩萨声闻缘觉围绕着你,令你的心不乱!不是你修到不乱,菩萨不要害怕。这个地方要认真,不认真我们就把信心给击垮了。“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这段文字大家可以下去读一读,《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他是着重对凡夫讲的。罗什大师的翻译的确是着重对圣者讲的,或者说偏于贤位与圣位的菩萨。阿弥陀佛摄的是九界众生啊!我们一定不要忘记!世尊的教法是对九界众生说的,一定要有这个清晰的概念!
我们拿这个文字来作证,就是希望大家讲法、学习、修行,一定要依经、依论,要有出处,不能自己去打妄想,要不然就被妄想蒙蔽了,就被自己的假设、推导蒙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明悉法师:
这个地方接着说——有的人就会怀疑:那既然一切都是佛力住持、佛功德成就的,那我们放生就白放了?诵经就白诵了?世间这些善法就不做了?会有这样的一个疑虑。
这个地方我们要仔细去体会、去观察,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来做这些事情。不是说一个念佛人就不做这些事情了,是你的那个发心很重要。
如果先没有一个佛愿安心、佛力住持,保证我们一切众生往生无碍的话,你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当中,你必然有一个交换的心。大家仔细去观察。就是我为了往生,然后我去放生;我为了我自己的往生、临终往生资粮够,我去建庙;为了我这个积累资粮,我去修种种的善法……这样一个发心,它一定是有所求的,一定是为自求的。
如果我们先是随顺佛力佛愿安心,你再随缘地去做这些善法,其实你在这个世间仍然要做很多事情。在很多事情现前的时候,你作为一个佛弟子,或者说是一种出于本心的一种对称于你所受的戒,或者说就是一种责任感,或者说就是发自真诚心的一个作为,它都是很殊胜的。因为它超越了不为自求,因为你不再说为我“往生”我来做这个事,而是你随顺了你已经往生的这个心,在这个世间如幻地扮演一个角色。那在这里面,他会以无所求的心来做这一切事,恰恰这样的作为它反倒相应了佛法。
所以这地方大家一定不要误解,不要说:那既然往生就是靠这句名号,那我就什么也不用干了,我天天造业都可以了!这个就变成了一个极端的思维了。像日本的净土真宗就有点这个意思,他们认为:接受了佛力、佛功德、佛名号,那我一切都能往生了,所以我造恶没关系,我不用修持戒、修善法,你越修善法说明你对佛的信心不强,你偏要靠你自己的善法的功德。
这是两码事。
你通过随顺佛力,我们得到了一个大安心,恰恰在我们得到了安心的时候,我们会生起报恩的心,会生起不为自求的心,
会生起一种责任感,令教法住世的心。那在这样的一个发心下,你以这样一个随顺佛愿的菩提心,再去行种种善法,那它自然导向的是大乘圆满的发心对称的结果。
这个大家多去体会。净土这样一个法门,知见稍微偏一点,你整个的心行就会偏,所以对这个法门的认知是很重要的。
这个认知的学习是很重要。否则的话,我们要么就是偏到拼命努力地积累你的善法,然后换取一个往生的保证,这个是很普遍的;那一旦说佛力保证了我们往生了,佛名号一切都有了,有一类人又偏到这边去了——又肆无忌惮地去放纵造业,认为这样也能保证往生啊,越造业越当机啊。其实这两者都偏了,都不是净土的正发心。
所以真正的发心——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样的一个佛愿为己愿的发心的念佛人,他不会在自己业力上去积累功德换取临终往生。但他随顺佛力之后,他又不会懈怠于行善法。因为这个时候他是以佛力支撑的安心的缘起下,报恩行,是一个随缘行,是一个自然而然地去支持一切三乘教法的发心来做这些善事。它不是交换的心态,它不是交换的心,这个恰恰符合了佛法的“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的真实义涵。
这块儿很重要,大家多去体会,多去体会我们有没有在净土的这个安心缘起上真正的相应。你相应了的话,你的心行是相应的,你心行不会落在前面两种极端。
这个我们要仔细去观察我们自己的心行,我们在做世间善事的时候,或者你在烦恼习气来了、你造恶的时候,你的心行是什么样子的。你能不能以弥陀的大愿、弥陀名号为所缘,不顾自身的一切业力,全体交付,在这个地方彻底融入弥陀愿海;那同时又回到你现缘上,你又能够清晰地抉择善恶法,在这里面清晰地去在这个世间履行一个佛弟子相应的责任。这个是净土用心的一个标准,应该说是一个标准。
下面又谈到《称赞净土佛摄授经》里面很重要的一段经文,这段经文值得我们细细地去体会,是很关键的一段经文,在指导着我们净业行人的修行。
“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你看“得闻”的内容是什么?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以及“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也就是一个是佛的正报功德,一个是佛的依报功德。正报功德就是佛的名号,佛的这样一个果地的功德;依报就是极乐世界依报环境的庄严。
听闻了之后,“闻已思维。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闻后,是思维,这个思维其实是一种观察修。你看《往生论》里面详细地讲了如何去观察,它对应的就是《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的经文,它仔细地教你怎么样去观察,怎么样“闻已思维”。
所以论的学习就是支持我们去实践这个经的一个实修的方法;那如果我们不学这个论,其实你这句经文你读就读过去了,然后还是按照自己凡夫心处理过的那样一个修行,它就不会相应。
那如果我们能够这样“闻已思维”,就是思维它的二十九种庄严,二十九种庄严其实就分门别类地把这里面所说的功德名号以及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详细地讲清楚了,你顺着这个二十九种庄严你就是在思维。
这个过程中,“系念不乱”。系念,就是想着这个事情。不是说我念佛不打妄想才叫不乱,而是你心缘在这个上面,你心把这个事情当成你一个生命的主题,就是我的生命是在极乐世界,这个是我的大事、头等大事,你就会系念着这样一个事情,维系着,“系念”。
那这样的修行方法,它对称的此生的结果,就是“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这八个字非常重要,这个八个字以及前面的那个“系念不乱”,这都是罗什大师翻译的《佛说阿弥陀经》里面没有的,大家要关注这几个地方。
“慈悲加祐,令心不乱”,这不是我们自己功夫达到了一个可以不乱的状态。可以说现在在修行界里面,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认为是自己功夫达到了一个什么状态,保证你临终能够维系到一个什么程度,大家的思维观念都是这样的。
净土特别就特别在这儿,它是在平时你闻到了这句名号,与他的名号功德相应了,你内心在这个地方维系了,这是他一个相应的因;然后这个因必然感召佛力住持会在我们的身心世界产生一个佛力不可思议的作用,这个不可思议的作用包含了临终“慈悲加祐,令心不乱”这样一个作用。
当然临终“慈悲加祐,令心不乱”,只是佛力住持功德当中的一部分,不是说全部,只在临终这一刻;它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你今生每时每刻,你念佛的时候佛力都在住持我们身心,都在安慰着我们凡夫这样一颗无明的心、躁动的心、不安的心、烦恼的心,都是时刻以佛力令我们回归,令我们安住,令我们感受到身心的安乐、自在、有归宿感。其实处处都能够体会到它的作用,以及这个作用包含在我们舍报那一刻,他会“慈悲加祐,令心不乱”。
所以这些根本就不需要是你去担心的事情,你所要关注的就是怎么实践这个法门,怎么如理如法地去实践这个法门,这才是我们要关注的。
所以说这里面说这个不乱,不是来自于你的业力,不是来自于你的修证。这个很关键啊,不是我们自己修证的一个“不乱”,是佛的慈悲加祐,是我们随顺了佛菩萨的这样的功德。随顺佛的功德,然后他会围绕着我们,令我们的心不乱。
好,那这段文字大家要重点地去体会。
那接下来,就是我们拿这样一个文字来佐证,来佐证什么呢?佐证我们这一次学习《弥陀要解》,在“一心不乱”这个重点上,所讲的这个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所讲这个方向是没有问题的。
那大家学习、讲法也好,学习也好,修行也好,一定要依经、依论,要有出处,要有出处。这个有出处,不光是说讲法的人、弘法的人,你讲的东西要有出处;就是每一个学习、修行、实践的人,你自己在接受一个观点,你仍然要回归到经典上,要在经典当中找到依据,以圣言量为依据,这叫有出处。
同时,你也可以跟你相应有缘的众生,来传递这样一个净土的修行方向,这样一个大问题也要依经论来说话。不要说我师父讲的,我这么理解的,或者说这个很高怎么怎么样……这些可以这么说,但是你师父讲的从哪来的,对吧?你要把这个依据讲清楚。
这个是很理性的,佛法讲依法不依人,依圣言量,依佛的圣言量,依经论,这个是大的原则,一定要知道。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78页-第182页)
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非常感恩法师!我想现在大家对净土法门,一心不乱求生净土,一定有一个决定的信心!
刚才后面有段文字说:“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那么我们又对净土生起了决定的信心。法师在开示中多次提到称性、顺佛、唯佛是念。那么我们有了信心,应当发愿求生净土,这跟法师提到的随顺佛愿、随顺法性是不谋而合的。所以他从信愿行,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净土法门的修学轨迹。
现在时间到了,感恩法师慈悲!让我们共同期待法师下节课的精彩开示!
「第六讲」
诸佛果德全体授予
开示时间:2016年3月15日 开示地点:四川乐至报国寺
「督讲」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今天是我们学习《弥陀要解》的最后一堂课。昨天法师的开示,应该说是大家最关心的、最重要的、最核心的一部分,就是关于净土法门的行持。那么在具体的行持中,法师特别为我们开演了“一心不乱”这个大家关心的问题。法师说到,净土法门是至简至易的法门,我们在具体的修持当中,对一心不乱有很多追求、很多疑惑、很多底气不足。怎样才能达到一心不乱呢?不能达到一心不乱,我们还能不能往生呢?
针对这样的疑惑,法师给我们开示凡圣有别,净土法门至简至易,这中间有一个凡圣之间的差距。我们称念弥陀的名号,在净土法门是九界同归的。我们在这一点上,要随顺佛愿而入,阿弥陀佛这样一句报德名号,印契我们善根福德因缘本自具足的无上的出世意义。法师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百川入海。那么我们作为凡夫,不管觉得自己是业障凡夫也好,是烦恼深重也好,都在九界范围之内,都含摄在弥陀的愿海当中,所以不分清浊,同归大海,咸同一味,与佛性、与弥陀的愿力无二无别。这样我们于净土法门,不管是从信、从愿、从行,都能够当下体认,当下接纳,当下欢喜,当下充满信心。对净土法门再也不会有疑虑,把心安住下来,安住在佛号上,安住在净土中,顺着佛的修德,与我们自身本具的性德相融相汇,就路还家,当下欢喜,当下自在,当下解脱。这是法师昨天开示中比较核心的内容,对我们以后的修学具有安心的指导意义,值得大家深思。
我们下面学习《弥陀要解》最后一个部分,有请隆实法师!
「辅讲」隆实法师:
各位同修,请大家翻到《弥陀要解》第三十八页。我们还是先来读诵。
“(甲)三流通分。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诸经论中,亦有横义。乃随断惑浅深。即于同居见上三土。是则约证名横。约断仍竖也)。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文为二。初普劝。二结劝。(乙)初中三:初劝信流通;二劝愿流通;三劝行流通。(丙)初中二:初略引标题;二征释经题。(丁)初中六:初东方(至)六上方。唐译十方,今略摄故。(戊)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不可思议,略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又,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下又曰诸佛不可思议功德,我不可思议功德,是诸佛、释迦皆以阿弥陀为自也。阿閦鞞,此云无动。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随机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愿等,虽举一隅,仍具四悉。随一一名,显所诠德,劫寿说之,不能悉也。东方虚空不可尽,世界亦不可尽;世界不可尽,住世诸佛亦不可尽。略举恒河沙耳。此等诸佛,各出广长舌劝信此经,而众生犹不生信,顽冥极矣!常人三世不妄语,舌能至鼻;藏果头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面。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表理诚称真,事实非谬也。标出经题,流通之本。什师顺此方好略译今题,巧合持名妙行。奘师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有详略,义无增减。
明悉法师:
好,大家继续看这段《弥陀要解》的原文。《弥陀要解》这一部分讲到了流通分。
一个经,讲经基本上大家都会知道它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在这一部经,从六方诸佛或者说十方诸佛出广长舌这个地方,开始就是流通分。
这样一个净土法门,它是“圆收圆超一切法门”。这么一个殊胜的法,是佛无问自说的。所以谁能流通呢?谁堪流通呢?那就是“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弥陀要解》)也就是此经唯有佛境界,那只有佛可以流通。
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个现象,大家读过很多经,很多大乘经典,它在流通分都是菩萨、声闻、罗汉他们发心流通,包括天龙八部。此经就是唯有十方诸佛来流通,这个很有意思啊,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经甚深,无问自说,就是唯有诸佛才能够“究尽诸法实相”。
这个经是唯佛境界,就是阿弥陀佛果地功德唯佛能知,净土法门唯佛能知,菩萨尚不知其少分,何况声闻或者我们六道众生呢!所以只有佛能够圆满地来流通这样一个经。
经文说,“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佛又殷勤地告舍利弗,就是在我现在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的时候,东方也有这么这么多的恒河沙的佛,都在他的国度,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大千世界,来证诚这件事情,汝等众生要信受,就是都在称赞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而且一切诸佛都护念这样一部经。
这个不可思议有五意。
第一个是什么呢?就是横超三界,不需要断惑就能够横超三界,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在通途佛法当中,你不断惑是不可能超三界的,所以它就是超越了通途教理的一个框架范围,是不可思议。
第二个,就是“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横具就是说凡圣同居土,它仍然横赅上三土。就是你生在极乐世界的一个凡夫,你也可以体验常寂光净土的功德,体验佛报德的功德,这是不可思议的。它不由渐证,不是说你渐次地修到哪儿、证到哪儿、体验到哪儿的这样的一个受用。这样一点,也是不可思议。
第三个不可思议是什么呢?“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就是下手如此方便,只是称一句名号,就能够受用这样不可思议的利益。这一点又是不可思议。
那第四个呢,“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通常修行都是多生多劫修行才能成就的呀,就是善根再好的人,在通途佛法,那你也要怎么样呢?也要这一生努力地修行,或者说有善根具足的才能够了生死。而净土它一七日就成办了,就七天的时间这个大利就得到了。这又是不可思议。
那最后一个是什么呢?“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就是你只持一个名号就行了——南无阿弥陀佛,它就等同于持一切佛名。这又是不可思议。
所以你看蕅祖他把这个不可思议分为五个角度来讲,讲得很细。所以我们对这个五个角度也要有所了解,有所体会。否则你一个学净土的人,别人问你净土法门怎么殊胜?你说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啊,佛力不可思议。那人家说到底怎么不可思议啊?什么是不可思议啊?你说不可说不可说、你去体会就行了。实际上不是不可说,是你自己说不出来。你看蕅祖他有五个角度,是不是说得很清晰,你就可以这样跟他去介绍。
“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这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愿行所成就的,所以“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阿弥陀佛五大劫所思维的、旷大劫所修行的这个功德,我们这个重点的地方就是净土一再地去体会、实践、运用、传递这个佛的不可思议功德,包括赞叹,包括礼敬等等。
“又,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又说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就是我们持名号的时候,是摄了佛的功德成自功德。就是以上所有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利益,在我们持名的这个当下,都成了我们生命的一个真实的体验,真实的作用,真实地展现在了我们生命当中。你在这个地方敢于彻底承担,那你是什么样的一个胸怀啊?你去体会一下。
我们就先拿第一个说吧,就是横超三界,不需要断惑,你就已经横超三界了。你如果有这样的一个承担的话,其实你遇到那些已经断惑的阿罗汉,你也不觉得自己比他差点啥。他虽然说在功德上、证悟上、神通上他比我们超越很多,他已经自知不受后有,但是其实我们也是自知不受后有,因为你靠的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你在这儿也可以是坦荡地相信自己也是超越三界的人。这不是说大话,是你对净土法门真的有这样一个担当,对阿弥陀佛愿力有这样一个接受和随顺的实践,对吧?
下面说“横具四土,非由渐证”,那就更殊胜了呀。横具四土乃至于常寂光净土,佛所证的法身的功德、报身的功德、实报庄严土,我们在念佛的当下,其实它也是具足的。
这个细思极恐,确实是仔细去想一想,好像在通途来看都是天方夜谭,在净土来说就是佛成就的功德。所以净土,他这个随顺佛功德全体接受,的确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
所以要多去读祖师这样的开示,多去读这样的经典,读了以后多思维,“闻已思维”。净土的修行其实关键在于闻已思维,它真的不在于说你自力的我的功夫修得怎么样,我观照力有多强,我定力有多深;它就是一再地去思维佛的功德,一再地去欢喜信受佛的功德的这个回施。在这个地方彻底承担,这其实是净土它的下手方便,等等吧。
下面这五个方面,大家多去观察、思维。其实你能够听到这样净土的不可思议功德,都是很殊胜很殊胜的,因为很多人是听不到的。在那些南传国家的修行者,他们是没有这样的经典的流通以及讲说。
所以在大乘经典里面会讲十方佛,你看下面会就讲到这些佛名,东方有什么什么佛……蕅祖在这里面讲,说“阿閦鞞,此云无动。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其实每一尊佛都有无量的德,他都有无量的名,“随机而立”,就是随众生的机而立相应的名。有的名是从因上取的,有的是从果上取的,有的是从性,有从相,有从行愿等等,虽然只取他的“一隅”,就是一个点,仍然具足四悉壇,仍然具足全体功德,所以“随一一名,显所诠德。”就是每一个名号从因立也好,从果立也好,从性立也好,从相立也好,其实它全显的都是佛不可思议的功德,叫做“显所诠德”。
“劫寿说之,不能悉也。”就是以无量劫的寿命来说佛的名号,也不能说得完。
“东方虚空不可尽,世界亦不可尽;世界不可尽”,所以“住世诸佛亦不可尽。略举恒河沙耳。”这是大乘佛法所展现的一个佛陀观。在大乘经典里才会讲东方虚空没有尽,所以世界没有尽;世界没有尽,所以住世的佛就不可尽、无有量。
那这一切诸佛,他们都出广长舌相来劝证此经,令众生生信。
这个是怎么样的一个佛法的世界观啊,大家要建立这样的佛法的世界观,那是大乘的行人,大乘的心胸,入大乘境界的佛子。所以马鸣菩萨不是作一个《大乘起信论》嘛,能够入大乘信是很殊胜很殊胜的。
在声闻乘的经典里并不讲十方佛,只认释迦牟尼佛,只知道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教主,你跟他说阿弥陀佛啊,什么东方有阿閦佛呀,他是不知道的。所以我们能够听闻到这样的佛名,知道佛的功德的殊胜不可思议,这个善根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你没有这个种子,就没法成佛,知道吗?成佛一定要有种佛种才能成佛,你只种一个自解脱的因,你天天只听闻到是声闻法的话,它对称的是得不到佛果的。而我们在因地当中,我们是能够以圆满的因为因,听闻到圆满的佛果的功德,然后在这个地方起信,在这个地方随顺。这一发心、一起步,就已经远远超过了二乘修行的那些因缘。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这不是我个人在这儿瞎说,祖师们都是这么讲的。
“略举恒河沙耳”,恒河沙已经无量无边了,只是略举恒河沙,其实就是无有量。“此等诸佛,各出广长舌劝信此经。”
如果“众生犹不生信”的话,那就是“顽冥极也”,那就太愚钝了,太冥顽不化了。
然后说佛这个舌相,“常人三世不妄语,舌能至鼻”。我见过舌能舔到鼻尖的人,他三世不妄语,就能够舌舔到鼻尖。
然后“藏果头佛,三大阿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面。”
什么叫“藏果头佛?”就藏教的——这是天台的判教,它把教法判为藏、通、别、圆这四教。四教都有它的果位上的圆满。那依藏教法来修行,果位上的圆满的那样一个佛果,它称为藏果头佛。跟你依圆教而修行成就的那个佛的果位是不一样的。
所以南传在那个因缘下所看到的佛,跟我们在大乘经典里所看到的佛,它不一样,知道吧。同样是佛,因不同的众生的根性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佛。那这个藏果头佛是什么样一个证量呢?就是他的舌可以覆面,把整个面都罩住。
宣讲净土的这样的佛,他是“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就是净土这一法是圆教的圆满极致的佛果功德所揭示的一个法门。所以在五重玄义里,大家还记得吧,有一个判教相,判教相判这部经属于什么藏所摄,大家还记得吗?大乘菩萨藏所摄,对吧?它属于大乘的了义的经典。那大乘了义经典是由圆教的佛所揭示的,那这样的一个佛,他的舌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表理诚称真,事实非缪也。”他用这样一个舌相来证明什么呢?证明所说的这样的一个净土的甚深之理,它是称真性而说的。事实非缪,它不是错的。
所以这个流通分,我们每天读《阿弥陀经》会读得很熟,说东方有阿閦鞞佛等等,“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几句话分量很重,十方诸佛他用极致的这样一个舌相,同时出广长舌相,各自在本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因为一佛所化就是三千大千世界。
然后一起同声来赞叹,劝众生对此法门生信。“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这佛的悲心啊!十方诸佛同一悲心、同一悲仰,悲仰九界众生来信受这样的不可思议的总持之法。
这是《阿弥陀经》的流通分,“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是所有的佛一起护念的一部经典。那你对应一下别的经典有没有这么讲?一切诸佛一起护念,不常见吧。
这个就标出经题,流通之本。而后罗什大师“顺此方好略”,此方众生好简嘛,所以他译这个经题就是《佛说阿弥陀经》。他译的这个经题恰好巧合持名妙行,持名——南无阿弥陀佛嘛,他就译的《佛说阿弥陀经》。然后玄奘大师译的是《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两个译名各有它的妙处吧。罗什大师所译的这个经名,他是应和了中国人好简,又同时应和了此经行门的关键就是持名;而玄奘大师所译的这个经题,他重点把佛力住持、诸佛称赞、诸佛摄受这个重点强调出来了,所以各有偏重。
“文有详略,义无增减。”这个文有详有略,但它的义没有增减。确实在义理上是没有增减的,但是在文字上详略差别很大。众生理解上可能就……在我们众生自力自己的这个角度的智识理解上就有增减了,本身它没有增减,你一理解错了就有增减。
所以说我们要学习,要通过经典的这样的一个回溯,经论的详细的学习,不要把经义有增减地来接受,那样我们实践起来就会有偏差。所以这里面蕅益大师说“义无增减”。
所以所谓的一个传承,善知识传递一个教法,就是不增减地把它的本意,佛陀的本意,这个法门的本来的真实的修行路径和他所能得到的结果,全盘地不余遗漏地彰显出来,这件事情是大事因缘,是不可思议的。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