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往生论浅说


开示时间:2025年3月31日          

开示地点:江西南昌善逝禅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尊敬的法师,各位居士菩萨,大家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众)

我们继续学习《往生论》。在正式学习之前,我们还是一起至诚恭敬地诵持偈颂。祈请天亲菩萨加持,令大众共入弥陀愿海。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婆薮槃头菩萨造

元魏菩提留支译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  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

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  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  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焰炽  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  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  过迦旃邻陀

宝华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

宫殿诸楼阁  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  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  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音

雨华衣庄严  无量香普熏

佛慧明净日  除世痴闇冥

梵声悟深远  微妙闻十方

正觉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  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  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  受乐常无间

大乘善根界  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

众生所愿乐  一切能满足

是故愿生彼  阿弥陀佛国

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华台

相好光一寻  色像超群生

如来微妙声  梵响闻十方

同地水火风  虚空无分别

天人不动众  清净智海生

如须弥山王  胜妙无过者

天人丈夫众  恭敬绕瞻仰

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安乐国清净  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日  如须弥住持

无垢庄严光  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  利益诸群生

雨天乐华衣  妙香等供养

赞诸佛功德  无有分别心

何等世界无  佛法功德宝

我愿皆往生  示佛法如佛

我作论说偈  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  往生安乐国

昨天重点讲了第三门——作愿门,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这个“作愿”的关键、重点在于我们生命大方向的明确,确认一切生命的必归之处就是极乐世界,十法界当中,唯有极乐世界的佛法界是九界众生生命究竟的安乐处、回归处。

生起这样一个智慧的选择,靠的是智慧观察。所以说止、观二门是一切佛法的核心。所以讲“作愿门”必然会连带第四门“观察门”。

“观察门”就是我们通过智慧观察,你看文字说:“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就是通过智慧地观察,什么是观察?经典里说,如果有众生闻到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功德,以及阿弥陀佛圆满的名号功德,“闻已思维,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这个说“闻已思维”,因为我刚才说的这段经文是玄奘大师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对净土行持的诠释。《佛说阿弥陀经》有两个版本的翻译,一个版本是我们经常诵的这个,罗什大师翻译的;还有一个版本就是玄奘大师翻译的。

玄奘大师其实是唯识体系的一位祖师。上次我们略略地谈到了中国佛教的八宗,八宗都在唐朝纷纷建立起来了。在唐朝玄奘大师之前,罗什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大翻译家,他是通过“义译”的方式把很多的佛经直接翻译成中文,翻译得很优美。玄奘大师从印度天竺国请了很多梵本的经典回来之后,他重新翻译了这部《阿弥陀经》,它的名字叫作《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部经跟罗什大师所翻译的《佛说阿弥陀经》梵文的版本其实是一样的,只是两个人翻译的风格不同,一个是直译,一个是义译。

谁是直译,大家知道吗?(弟子:玄奘大师)对,玄奘大师是直译。直译就是直接对照着梵文一句一句地翻译,不在文字上作任何增减,而是完全尊重原本直接翻译。他在翻译过程中说到行持这一块是“闻说”。《阿弥陀经》里面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玄奘大师大师翻译的就是“闻”,如果众生听到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国土的功德,以及阿弥陀佛名号的殊胜功德,闻之后“闻已思维。”所以这个“闻已思维”,对称着我们第四门这个“智慧观察”就很贴切。

整个《往生论》其实是引导我们实修的,是对《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样的经典怎么去修持作了非常明确的指导。

这个“观察门”,就是告诉我们观察彼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功德。从十七种国土功德,到八种佛的正报功德以及菩萨的四种功德,加起来二十九种功德,就以偈颂的方式总持了《无量寿经》的一切经义。

这个地方关键就是通过智慧的观察来“正念观彼”,就是反复地去观极乐世界的水功德、地功德、虚空功德等等功德。对称经典说,听说到这些国土功德,在内心当中一日、二日、三日、四日……有一个相续相,相续地去思维、去观察。这样的众生就蒙弥陀的愿力摄化,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八个字很重要,“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弥陀经》由于翻译的风格比较略,翻译的风格是“义译”。因为罗什大师对中国人的文化、习性、思维、语言习惯特别了解。他虽然是龟兹国的人,不是我们汉人,但是他在汉地生活了十六七年。是被姚秦的皇帝苻坚圈起来,然后建了一个逍遥园,给他软禁在那里。其实在那个过程中,他深入地学习、了解中国的各种文化,所以他对我们中国人的习性特别了解,中国人好简,所以他翻译的经典的风格就是比较简。

所以他的《佛说阿弥陀经》——我们每天都在诵的这部经,里面说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接引那一块,没有这八个字“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而玄奘大师是直接翻译,不是通过对意义译的贯通而达到义译的方式,他没有选择这种方式。就是直接梵文怎么说,一句一句对照着翻译过来叫“直译”。所以这里面有八个字很重要,就是“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个特别能够呈现出“佛力住持”这样一个佛功德,你与它相应之后带来的佛保证我们的往生。

所以现在很多人在实践净土这一块儿,经常担心自己临终,总是担心临终,总是怕自己临终这一念落不到正念上。对照着经典、对照着《往生论》,我们要把修行的理路理清楚。

这个观察门,其实通过观察达到的是什么?是生命大方向的选择。就是明确我要毕竟往生安乐国土,一切众生都毕竟往生安乐国土,这个是诸佛出世之本怀。这是我们要随顺的一个发愿,我们生命的愿望明确如此,其实这个是完成净土的修行。所以第三门提出了一心专念,第三门讲的这个“一心”不是我们理解的念佛号不能打妄想,有妄想了就不叫“一心”。这个“一心专念”就是你的心愿必归极乐世界,这样一个志向建立起来,这样一个愿望明确不动摇。

这个志向怎么建立呢?第三门的“作愿门”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是通过随着经文的观察,随着善知识的引导,随着九十六句偈颂的串习,你真正内心确认极乐世界真的太庄严,太殊胜了,是佛功德所成就的;它展现了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功德。这样一个功德才是我们真正的家乡,真正的归宿。我们冤枉地在轮回当中受这些无意义的苦,追逐财色名食睡,追逐五欲六尘,把这个娑婆世界当成了我们的家乡。这个是我们应该觉悟的,应该回头的,应该归往极乐世界而不要把娑婆世界当成我们的家。

这样一个愿望明确了,这是第三门的指向。而第四门的观察就是生起这样一个正念的智慧,来顺着佛所展示的各种庄严,你去随着它随文入观。

其实这样的修行所有人都能做得到,你试一试。比方说,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在读诵、背诵这个偈颂的时候,你就在随着文,文怎么引导你的心就随着它,从第一个“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一直到最后“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每一句你都是随着它去作观察,随着它一一地……就好像自身融入到佛功德的展现的串习当中,那我们心是安稳的。就是你在极乐世界的描述下,在佛功德的呈现下,我们去随顺它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就是愿生的心推动着你愿往生,愿一切众生在这样一个缘起下得以回归。

所以其实第三门和第四门这两门的修行分不开,一个是止,一个是观。有一点佛法基础的都知道,一切佛法的修行不离止、观二门,无论大小乘,其实就是一个止、观的修持。

净土法门的止观有别于通途法门的止观,因为它是易行道。这个易行道我们一再地、反复地从第一节课就开始讲。龙树菩萨判教,一直到后来历代祖师说它是特别法门。这个“特别法门”的特点一定要看清楚,不然混在通途法门的修行理路当中,就展现不出来易行的方便。

净土的易行的特点,它的重中之重的缘起不共于通途,这个缘起就是佛力住持。《往生论注》昙鸾大师开篇第一段,我们上次给大家读的那一段, 就在讲难行道有五种难;易行道的特点是:“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住不退。所以易行道关键点就是“乘佛愿力”,而乘佛愿力在止观这个下手的地方,所对的境——“止”,止于什么?止于佛愿;“观”,观于什么?观于佛愿所展现出来的二十九种功德。其实止、观所对的所缘境就是佛功德,因为佛功德的圆满,令我们的心去相应它,这个才是净土法门修行的下手处,所以“止观”其实就是这么修。

古人说这个法门其实就是忆佛、念佛,忆佛念佛的功德,这是它修行的地方。不是念我们自己的业力,念我们自身的状态,念我们有没有禅定,念我们这儿清净了、那儿不清净,今天状态好了就觉得“哎呀,我不错,我学的挺好。”明天状态不好,觉得不行“我不够清静,我不能往生。”明天又念我曾经造了什么业,我业障深重,我不能往生……不是念这些东西。是念佛的功德的“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对一切众生无尽的慈悲所展现出来的依正庄严,这是念的对境。

为什么鼓励大家把九十六句偈颂尽量背下来呢?其实每背一次,你都在佛功德的串习当中,你在实修它。所以古人引导我们实修的这些善知识,要作偈颂来总持经义就是这个用意。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论主作偈颂的用意就是便于我们实修的。他说,“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我上次讲了前一个偈颂,三门都有了——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

第二个偈颂就是论主表达他作这个偈颂的用意、发心是什么,“我依修多罗”。“修多罗”是经,“真实功德相”就是佛陀所证得的圆满的真实功德。这个真实功德,《无量寿经》所展现的就是它的真实功德。我依于这样的真实功德“说愿偈总持”,我用这九十六句偈颂它是“愿偈”来总持经义,来“与佛教相应”,与佛陀的教诲相应。

他的发心,就是用偈颂的方式来总持经义,让我们后学的人能够便于总持经义、便于与经典相应。他是给我们修行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五念门,通往极乐世界的大道。这个五门修法的确是净土法门修行的纲宗要领,这个纲宗要领是大家要重视的,是我们依止的传承,重中之重的一个标准,全面地展示了净土法门的修法。

三、四、五这三门其实都是重点,因为前两门就是心业推动的,我们现在讲到了心业、意业时,由于他想把意业说更清晰、细腻,所以把同样一个业分成了三个角度来说。

就是从止、观两个角度说,止观双运嘛。止就是止于佛愿,止于极乐世界这样的大方向。这个止和观,在止的同时去观察,而观察令这个止能够稳定。那这个观察就变成了修行整个《往生论》的重要篇幅,大量的偈颂都是观察。

而这个止观跟通途的止观差别在哪里呢?我刚才说了,差别在于它的所观境是佛力住持,它的缘起是佛力住持,它的用心是随顺佛力住持,这是它的关键、重点。

通途法门的止观,无论是小止观还是大乘的摩诃止观,其实它的重点是在于当下你心的“心一境性”,然后通过你选择的毗婆舍那作为下手方便。

比方说南传的内观关注的是功夫做到了什么样子,你选择你止观的对境,比方数呼吸,你观察腹部的起伏,观察鼻尖的呼吸,这是它的所缘境。然后在观察的过程当中带入他所秉持的见地,比方说声闻乘,那就是无常——诸行无常。观察四念处都是苦、空、无常、不净。通过这样一个观来观照法的缘生缘灭,所以这个观完全就是在我们自身的业处上定慧等持。

净土这个观的止,是止在佛愿,而且这个止有一个作用——止断的作用,它能断除——“止”,止住九界一切的过患,所以是仰仗佛愿的;观的对境也是全体是佛功德,然后去随顺佛功德来完成生命的归投。所以这个止、观都是佛的所缘境,这样我们与它相应就会产生入功德的效果。就是在这个地方你确实明确了:我的愿是极乐世界。所以净土的修行重心是在“愿”,这个“愿”是通过你对极乐世界的观察完成了一个生命的抉择。

有的人说我怎么发愿啊,我的愿也不切啊?以前好多善知识都说必须“真信切愿”才能往生,我这个愿也不切啊?其实这个是你关注了自己的状态。你只要去随顺佛的功德,佛的功德是不会变异的,佛的功德是周遍一切的;你只要在这里做一个选择,就是我们愿意我们生命的大方向明确这个选择,你在生命大方向的选择上的是通过智慧自己抉择的,通过观察抉择的。

我们有时候说不会观察,不会观察就由善知识来引导你观察。我们接下来就会学观察门,一门一门地引导你。其实我昨天在讲的过程当中,已经带着大家有了对生命的观察。比方说我们观察到生命的无常,我们娑婆世界的苦,脆弱不堪——我提到了缅甸的大地震。你在地震面前回观一下我们认为的世界,它坚固吗?它常恒吗?它是我们的依止处吗?它是轮回业力所现。那你再反观极乐世界,再去思维佛愿所呈现的极乐世界,它是清净的、圆满的,它不是变异、败坏的,它是性德所展现出来的。你这样去思维,其实就是一种观察。

只要我们正思维,顺着净土法门所建立的缘起去作思维,都是观察。所以“观察门”才是修行佛法的重点,就是这样一个观察强调的是一个正思维,一种妙观察的智慧。

恰恰这么重要一块修行,我们没有学习《往生论》的时候,很多的念佛人都不知道,都忽视了。我们关注的是自己的功夫,是自己的定力。为什么带来这样一种理解呢?就是因为我们其实是站在自力、通途的角度来理解净土了,没有站在净土本身的经论、净土本身的传承来看到净土法门修行的特点是什么,它不共与通途法门的缘起是什么,这一点没找到,混了很多其他法门修行的理路在里面,所以就造成了我们不得力。你关注点、缘起没找准,明明修的是净土法门,你的缘起没有按照净土法门的缘起来修,按的是自己设定的那个止观,认为的那个一心不乱。

这里面讲的这个“一心”是一心专念,毕竟往生。没有说让你一心念“我的妄念有没有生起?我这句名号功德要念得风吹不漏、雨打不湿……”没有说那个。蕅祖在《弥陀要解》里面说,如果愿不清晰,没有明确,就算是你把名号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亦不能往生。因不真呐,因果不对称。所以一定要知道净土法门真正的下手处、关键点是在哪里?这个学习就非常重要,不然你就容易盲修瞎练。它的重点就是在于随顺阿弥陀佛的大愿,令一切众生明确生命的大方向,建立起这样一个不共的愿望——第三门“作愿”,然后观察。

当我们心里有了这样明确的生命的归依的时候,你是安乐的、是安稳的,是有佛力承载着的这样一个必归的——生命终极的回归,生命终极关怀的佛力的支持。

我们这就有了“入功德”了,其实你就入了安乐净土门。你是有家的孩子,有父母呵护的孩子,不是一个流浪的孤儿。我们接下来就要“出功德”。我们受恩于弥陀,受恩于教法,就要报恩,所以就进入第五门的修行,就是“慈悲教化门”。

第五门“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这就是“回向门”。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第五门实际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净土行人关键的要去实践的一门。因为不实践这一门,你对净土的实践就不完整,就只有一半没有另外一半。如果没有第五门的实践,你的心量不会真正地打开,没有这一门的实践,你不会真正完全地契合佛功德。为什么?因为佛心是大慈悲心,佛心是不舍一切苦恼众生的,佛心是平等利益一切有情的,这是佛心。一个念佛人,你要契合于佛心。如果你只想着自己往生,别人往生你不管,那你永远契合不了全部的佛的功德。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认真地去实践,就是“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

我们在这个地方认真实践过吗?其实很多时候没有,我们关注的都是自己能不能往生?自己功夫做到了什么程度?自己临终有没有正念现前的把握?我们没有去关注一切众生,关注教法,关注法脉的传承,关注众生在修行当中种种的困难,关注世间的这些无常的苦。

我们现在处在末劫,三小灾频发的时候。在《佛说无量说经》下半卷,佛用大量的篇幅讲到了五恶、五痛、五烧。一切众生都在五恶、五痛、五烧当中,被大火焚烧,“犹如大火,焚烧人身”,“人当一心,专心正念”,说的就是我们净业行人。你看到大火焚烧着我们无始劫来的父母,你能无动于衷吗?你有这么殊胜的法脉传承的学习,你难道不想去利益他们吗?你难道不想为佛法的住世、传承做一点事吗?

尽我们所能,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去赞叹这个法门,去传播这个法门,去令一切有情知道生命的归依处,知道阿弥陀佛的大悲大愿,知道诸佛给我们留下这个宝贵的财富。诸佛就是我们的父亲,我们都是他的儿子,佛视一切众生等同一子。

所以佛其实把全部的家业早就付嘱于我们了。《法华经》大家多读,在《法华经》当中你就能体会到那样一个老父亲,他其实已经来这个世间八千返了。这一次他又来了,在众生迷惑颠倒的火宅当中,他设种种方便引领我们出来,让我们识自己的本心。“大富长者喻”,他有一个亲生的儿子,结果走丢了,到处去行乞。有一天他看到他了,知道这就是我的儿子,我要把我全部的家业都付嘱于他。结果我们就是他的这个儿子,我们不敢承担,不想承担,我们愿意去流浪,那他就设种种方便。他的本心就是希望把全部的家业回施给我们,让我们来继承。

《法华经》所讲的诸佛出世之本怀这个心愿,跟弥陀的心愿都是一贯的。弥陀五大劫思维、兆载永劫的修行,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其实唯一的愿望是把他的极乐世界全体地让我们来受用,让我们来回归,让我们来继承这个家业不要再流浪了,不要再“认贼作父”,不要再把乞丐的身份当真。

如果不认知我们生命性德本具的功德与佛无别,我们就是“认贼做子”,就是自认乞丐。你跟他说你可以享用无量无边的佛功德,大家都觉得你在瞎说。我只能自己拼到哪儿,哪儿才是我的,我自己那样一点点积累的东西才是我的,然后就天天盯着自己那个业相不撒手,这就是一个穷子的心态。

所以我们不知道有佛力可凭,不知道有极乐世界来印契我们自心是如此的庄严,与佛无别,这样一个究竟了义正见不敢承担,那就一直在冤枉地受苦。把这个业相所呈现出来的一个自我的五蕴的身心当成了自己,当成了你的全部。我们就抓着轮回中这些事情不撒手,以这个“我”建构的一切的“我所”,深深地系缚在这里面,这就是可怜的众生!说的就是我们,满天下的人当你没有认知到极乐世界是本家本国的时候,所有人都是这个心态,所有人都是!

这个可怜的众生,佛从来就没有舍弃过我们,所以佛“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他出世就是要告诉我们,我们生命本来的庄严,极乐世界不离于你一心,你的心的本质本来如是庄严。我们只要一念南无阿弥陀佛随顺佛的愿力,回归自性之功德庄严。就像蕅祖说的“一念回心,即得往生自心本具之功德庄严。”这个是净土法门的大方向。

我们这样去实践净土的时候,我们就要以佛愿为己愿,敢于承担整个如来的家业。我们要守护如来的家业,要传承如来的家业,不要让这个家业败坏在我们的手中。不要因为我们这一代人不学习、不重视而让众生看不到真正的佛法,看到的都是相似法,听到的都是一些凡夫知见处理过的东西。以至于造成众生修行越来越不得力,离三宝越来越远。你这样责任感会生起,大悲心得以成就。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