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时间:2025年4月1日
开示地点:江西南昌善逝禅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尊敬的法师,各位居士菩萨,大家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众)
我们继续学习往生论,在开始之前,大家一起恭诵《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我们一起祈祷天亲菩萨的加持共入弥陀愿海。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婆薮槃头菩萨造
元魏菩提留支译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 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
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 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 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焰炽 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 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 过迦旃邻陀
宝华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
宫殿诸楼阁 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 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 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音
雨华衣庄严 无量香普熏
佛慧明净日 除世痴闇冥
梵声悟深远 微妙闻十方
正觉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 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 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 受乐常无间
大乘善根界 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
众生所愿乐 一切能满足
是故愿生彼 阿弥陀佛国
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华台
相好光一寻 色像超群生
如来微妙声 梵响闻十方
同地水火风 虚空无分别
天人不动众 清净智海生
如须弥山王 胜妙无过者
天人丈夫众 恭敬绕瞻仰
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安乐国清净 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日 如须弥住持
无垢庄严光 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 利益诸群生
雨天乐华衣 妙香等供养
赞诸佛功德 无有分别心
何等世界无 佛法功德宝
我愿皆往生 示佛法如佛
我作论说偈 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 往生安乐国
我们上次课讲到了观察门和回向门这两门。
观察门的重点就是智慧观察,以正见来观察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的功德,通过观察来印契一切众生自心本具的庄严,我们再回观一切生活当中的现缘,都会透视它的业相本质。
就是能够看到一切法的本来,缘生缘灭了不可得,在这个了不可得的正见上能够得以抉择;同时我们通过观察能够认知到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必归之处,建立这个毕竟往生安乐国土的大愿。这些都是观察门要去实修的。
我们有了前四门的实践,就会生起一个感恩、知恩的心。因为我们领纳了佛恩、佛功德,我们必然就会报佛恩。报佛恩就是第五门的修行。“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所以整个五念门涵盖了净土法门全部的修学内涵,不能偏重于某一点去实践一个法门。如果我们忽略了其中的重要的部分,修行一定会有偏颇,会偏执、极端。有了五念门,我们实际上就有了对净土法门的一个择法眼。
我们依这个法来观照当下的种种因缘、观照我们个人的修行以及整个时代,众生在法门实践上的修行,你就会看到,很多情况是因为我们对经典的了解不够,忽略了某些内容。比方说,我们忽略了这个五门所对的境其实都是佛功德,缘起都是佛功德为修行的缘起,不是我们业相为修行的缘起。这一点没有关注到,我们修行就会偏于着重在自己的业相上,着重于自力状态的好坏上,就会产生极大的偏颇。
如果我们忽略了对观察门的修行,净土法门就会流于形式化,缺少正见的内涵。现在很多学其他法门的人说,说我们净土宗的行人没有正知见,说净土法门没有深度,只知道一句佛号念到底,都是接引那些老太太等着快要死的人才来修的法门。这都是因为对观察门智慧丰富的内涵、佛法的正见,缺少运用实践,就产生这种佛法的肤浅化,甚至是世俗化,甚至是被凡夫心知见代替了。
就是为我所用——求死,怎么样死的好才算往生,这都是对往生的极大误解。宝贵的人生、宝贵的当下,我们不去深入的实践,让心与观察智慧相应,而是一再地渴望怎么样死得好,甚至很极端的人就是打饿七,把自己饿死,饿死了就可以往生了,这种情况都有。
如果我们忽略了第五门的修行,修行就变成一个只为自己,看上去很精进但是没有一个为众生的心、为教法的心,念佛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夫成片,为了自己临终有把握,为了自己能够了生死。这样大家已经很赞叹了,说他道心好。但是道心好,只是说你有一个自己要解脱的心。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这跟一个大乘行人,心怀众生的心量是差的很远的。我们知恩仍然要报恩,报恩行才是一个大乘佛子荷担如来家业住持正法,为利有情愿成佛的体现。要有这样的一个心胸来念佛。这个如果忽略掉的话,我们实际上把往生就修成了一个自了法。
我们只知道生到极乐世界去,叫“往向往生”;我们不知道还有一个“返向往生”的实践,出功德的实践,在当下去运用佛功德支持世间、利益世间。这个世间太需要佛法了!太需要大乘行人展现出佛法大乘的智慧、慈悲与方便,安稳众生的心,帮助迷茫的众生找到生命的大方向,建立信仰。不单是安稳佛教徒,安稳整个世间,安稳社会,安稳国家,报佛恩,报国土恩,报父母恩,报师长恩,四重恩都要报。这才是净土这个大乘法门,每个佛子都应该去实践的内容。
所以大家学《往生论》五念门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然这些误区我们一旦走进去了,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其实我在这里跟大家交流分享供养,很多这类的弯路我都走过。因为也不断地摸索,在以前的学法当中,由于没有对《往生论》足够的重视,也是很难摸到全部的大象,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到腿,摸到尾巴,摸到耳朵,就认为大象就像一个柱子一样,像一根绳子一样等等,我们没有摸到全部的象。
如果对一个法门没有整体的认知,没有对传承的清晰认知,我们说要修行得力是不太容易的,是不可能的,就会修得很逼迫,很苦又不得力,那就很可惜。所以这次学《往生论》,我还是觉得蛮受用的,很重要。
我们接下来看,论主先是开篇就把这个《往生论》的修行——“五念门”的这个主体框架讲完了之后,就分门别类、细致地来讲这个观察门。
因为偈颂大部分的篇幅都是观察门,二十四个偈颂第一个偈颂是前三门;第二个偈颂是一个过渡,是论主作论的一个发心;从第三个偈颂一直到第二十三个偈颂,全都是观察门的内容;最后一个偈颂是回向门的内容。所以这么大篇幅的观察门,我们要细致地随着论主的引导去体会它的内容。
我们今天继续往下看这个文字。我们昨天看到这个“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说明什么?就是极乐世界佛果所成就的功德是满一切众生愿的,是不可思议的一个力的作用。这个不可思议的力的作用才是净土法门的缘起,也是我们常说的佛力。
这个佛力不可思议,很难碰触它,或者理解它,或者认知它。那论主就给我们举个比喻,就像海里面的如意摩尼宝,遇到转轮圣王出世的时候就自然感召这个宝,能够变现出各种的好的东西,衣食宝贝,来福佑一方的百姓。
阿弥陀佛也是这样,他建立了极乐世界的全体功德,他是可以福佑九界一切众生的,有求必应,予以种种的庄严的性德之宝。
“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种应知。”下面观察门分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观察佛土、国土,就是他的依报功德,分十七种;第二大部分观察佛功德,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他的身功德、口功德、意功德,包括座的功德,包括大众等等;第三部分是菩萨的四种功德。由三部分组成。
我们先看国土功德,国土就是依报。依报跟佛的正报是什么关系?依报与正报是不二的,都是由佛愿力所成就的,依正不二。
我们活在这个世间也是依报与正报不二的。你的依报是你的正报所感召的,就是我们共同所生活的这个山河大地,其实是我们共同的心业感召的。实际上我们每个生命都活在自心所呈现的世界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现的。
我们这样一个贪嗔痴慢疑具足的烦恼的心,感召了这个娑婆世界依报的山河大地,它的不稳定性——种种的无常、苦。像地震、海啸;高山林立、丘陵坑坎——它地不平。为什么?因为我们内心不平;寒暑交替,一会儿特别热一会儿特别冷,因为我们内心无常、情绪变化。就是我们的心与境是不二的一个关系,所以我们能看到的境界、我们能受用到的一切的依报,其实都是我们自身福德力所感、所现。
这是佛出现世间,为一切众生开示的一个正见,正见就是生命的真相,真相就是这样。我们凡夫没有这个正见,我们就认为外境是实有的,心是心,境是境,心境是对立的。所以在我们凡夫的意识当中就会产生一个二元对立的分别,要么就唯物,要么就唯心,我们认为心和物就是对立的、二元的。
佛法不是二元的、对立的世界观,这个讲的法界观、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切的外境与心是不二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境不二,依正不二,身土不二,这个正见要知道。
有的人不相信有极乐世界,那你相不相信有这个世界?你要能够相信有这个世界,极乐世界肯定是有的。因为一个浊恶的心就会感召一个浊恶的境,那一个清净的心怎么就不可能现一个清净的境?我们一切众生的心,难道永远是浊恶的吗?我们的心的本质是清净的。所以说这个浊恶的苦果、苦因也都是暂时的,它是变化的,是可以还净的,是可以回到我们生命本来清净、本来庄严,本来的这样一个“没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性功德所展现的世界。
你这样去认知极乐世界,就很容易接受经典里所描述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庄严相。否则的话,你看这些就觉得这是真的吗?不会是骗我们的吧?真的有吗?佛给我们画的大饼吧?我们就会怀疑。佛不会骗我们的,佛是真实言诚实语,他是不打妄语的。
我们有了这样的正见再去观察,就会很亲切。因为它没有离开我们的心,我们的心虽然说相上是很浊恶的,但是从性上来说是清净的。我们只是展现了一个贪嗔痴慢疑的表相,一个因缘所生的凡夫相。我们这一念心的本质仍然是清净的,这个就是如来藏的见地。
在大乘佛法当中有很多的宗派,不同的宗派就依着不同的见地。笼统来说,大乘佛法分三个主流的见地。一个是唯识的见地,一个是中观的见地,一个是如来藏的见地,就是三大体系。
如来藏的见地,在我们汉传佛教认知是最高的见地,最究竟的、了义的见地。所以汉传,无论是天台的判教,华严的判教,都是依着如来藏的见地来判设最圆顿、最究竟、最了义,这样一种对整体佛法的判教观。
净土亦复如是。它是建立在如来藏的见地所开演的一个如来藏妙用的法门,就是阿弥陀佛把如来藏心的妙用彻底展现出来了。这个妙用是什么?依着他的大愿,彰显出这个如来藏心的不可思议的作用力,就是佛力。佛力是把这一念心最圆满的功德力用彰显出来了。
一切众生的这一念心都有这个潜在的力量,就是实际上我们每一个生命的潜在的力量都是无限的。只是我们现在用出来的作用是被扭曲了的,被我们的无明业习扭曲了之后展现出一个违性的用。我们凡夫这个违性的用,就感召了很多的苦,很多的委屈、压抑、折磨、挣扎。
我们这一念心要知道它的潜能,潜在的具足了无量无边的正面的用,这个用就是顺性的用。这个用,佛把它完全用出来了,那就是成佛了。他成佛之后,他这个心的作用力就会展现在依报功德和正报功德上,因为依正是不二的。他的依报的功德,就是无尽的庄严。他正报的功德,就是身业无量无边的相好;口业,“梵声悟深远”,他说法的梵声能够传到无量无边的国土;他的意业,如虚空一样的平等,虚空一样的广大,如虚空一样的慈悲,如虚空一样的智慧。
这样的一个心被佛完全用出来了,这样一个本具的心,一切众生本有的这个如来藏心,被佛完全用出来了。那他用出来的大用,回施给一切众生作为修行的法门,就建立了净土这个法门。这就是佛力,这个力是真实存在的,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一切众生的心力也是真实存在的。你发出一念嗔心,你就有极大的破坏性,别人都能感受到。我们这个世间为什么会制造出原子弹呢?是因为我们众生相互伤害的嗔恨心展现出来的,它的威力很大。大家都觉得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科技在发展。但是其实每一次科技的突破所制造出来的科技产品,首先都用在军事上,用在战争上。
由于众生心的这样歪曲的用、违性的用,越来越深、越来越深的时候,感召的依报环境就会越来越差、越来越差,这就是减劫啊!因为内心的烦恼越来越炽盛了,内心的自我越来越壮大了,已经不需要掩饰了,赤裸裸地。像美国人说的,美国人优先,我就要抢你们,我强大。现在美国不是要抢格陵兰岛吗?想把加拿大给吞并吗?这就是这个世间已经自我强大到不允许别人比我强,“我就是老大”。这样一个极度的自我膨胀,贪嗔痴慢疑无尽地发挥,就感召了依报的环境怎么样?依报的环境就是地震,就是气候急速地变暖,就是战争频发,就是疾疫横行,就是这些种种的苦。
难道这个心只能这么用吗?不可能。我们的心有顺性的用,学佛的人就是把顺性的用彻底地彰显出来,真正彻底彰显出来的就是佛。菩萨是在心性的彰显这条路上,正在不断地趋近于圆满的过程中。所以菩萨就有很多的品位,很多的阶位,五十一阶位也好,或者说五十二个阶位,或者四十一个阶位,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说法。就是他对心的开发,对无明的破除的深浅不同而已。
声闻和缘觉,他们没有真正地看到有佛性在,他只是看到“我”是空的,看到执著的这个色和心所组合的五蕴,它的本质是空的。所以看到这一点的时候,他那个我执就破了,但是他其实没有真正地回到如来藏的启用上,所以叫“偏空涅槃”。他偏到空性的法,认为法实有,认为有个涅槃实有的空性的解脱上,在那里就不动了。他没有把心的大用彰显出来,所以佛就说他们是“焦芽败种”,指菩提芽不生。那这也没有彻底顺性。
六道众生就是彻底违性了。我们就是六道的众生,我们如果不学佛的话,就是彻底地违性。违性,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就是二元的世界,没有佛法正见,我们落在了二元世界的常见与边见的二边当中。
执著于常就是我见,认为“我”是存在的,“我”是有,或者说我们就不觉得自己会死,一直执著在常见中。还有一种就是执著断见,认为没有因果,做什么都可以,没有因果,人死如灯灭。凡夫众生就是二元对立的思维,要么执常,要么执断;要么执有,要么执空。这样的一个颠倒见。
所以在二元心智当中,我们就把心跟物对立起来了,心跟境对立起来了,把“我”和“人”对立起来了,把是跟非对立起来了,把法和非法对立起来了,把一切的正面与反面对立起来了。这个对立的心就是“诤”,就是斗争。这时候我们感召的世界就是苦的世界。
我们通过《往生论》的学习,尤其是二十九种观察,是让我们学会顺性观察。就是不再顺我们的二元分别心所展现出来这个苦的世界的依正二报而观察,是顺着我们自心本来清净、本来圆满、本来无碍、本具的这样一个与佛无别的心,所展现出来的性德大用而作观察。
这个其实要佛带着我们观察才行,要这些真正的成就者——天亲菩萨来带着我们观察。因为天亲菩萨就是乘佛意,他就是依着修多罗的功德而顺佛意来宣化。所以佛用他的顺性的展现出来的依正二报的功德,来带着我们的心去顺性观察。
我们顺性观察,就能够顺着这个佛心圆满的作用力,而开启我们自心的本具心性的妙用,他把这个心给带起来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认知到了:原来生命是可以这样的富足,这样的清净,这样的无量,这样的庄严……所以就展现出了各种的功德。
这十七种功德是什么呢?一者庄严清净功德;二者庄严量功德;三者庄严性功德;四者庄严形象功德;五者庄严种种事功德;六者庄严妙色功德;七者庄严触功德;八者庄严三种功德;九者庄严雨功德;十者庄严光明功德;十一者庄严妙声功德;十二者庄严主功德;十三者庄严眷属功德;十四者庄严受用功德;十五者庄严无诸难功德;十六者庄严大义门功德;十七者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这些庄严功德其实讲的就是你自性的功德,就是你这样一个心——与佛无别的这颗心,它呈现在事相上,呈现在用上,呈现在相和用的展现上,就有种种的妙相。
我们事实上无法认知我们心本来的样子,我们是借助这些外相——佛彰显出来的这些相,这些清净相、庄严相,就能认知到自心的庄严。这个其实是一个很妙的方法,极为的妙,不可思议。这个法门是佛设置的这么一个妙法门,那你只需要去随顺它。顺着这个法,你就入在佛给我们铺设的一条回归心性的道路,回归本具的道路。我们本来的心都是极乐,我们本来的心都是没有对待的,都是清净的,庄严的。这个理路认清了的话,你就会对这些生起好乐,就会主动地愿意去这样认知我们的生命,确认我们生命的方向所在。
我们一个一个地来看。
“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这一句是“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这个“清净”是总说,就是极乐世界的清净相,极乐世界里所展现出来的一切都是清净的。
入到观察门,第一个就是观察极乐世界的总相——清净相,它“胜过三界道”。因为现在我们众生在三界,所以论主也这么说。其实它胜过九界道,九界展现出来的所有的依正二报的功德,极乐世界都超胜于它。因为我们现在是人道众生,论主也是人道众生,所以他重点让我们观察它超胜于三界。
什么是三界呢?就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三界也很丰富,各有各的因,三界各有各的因。
三界有一个总相是什么?它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也就是“三界皆苦”。总的来说三界皆苦,三界皆是颠倒,皆是无明、业习所呈现的一个火宅,所以它是苦的——“三界皆苦”。这个正见一定要建立起来,佛弟子一定要建立起来“三界皆苦”的正见。没有了这个正见,你学佛就没有动力,不会持久。偶尔学一下,一下又回去了。为什么?因为你不觉得这个世间苦的话,你就不会想解脱。你不会想解脱,佛给你解脱的药你也不会吃。所以我们要知道,上来就要观察胜过三界道。
作一个佛弟子,不管修哪个法门,你只要学佛,首先要知道“三界皆苦”。“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我们就要常常观察三界的苦,常常去知苦。所以四圣谛,第一个就是知苦,知苦就能够断集,然后就慕灭、修道。我们如果能够知三界苦,就会发起求解脱的心,我们就会很努力地去求法,努力地要把解脱的方法搞清楚。
那我们遇到了这个究竟解脱的方法,你就会格外地珍惜。你一旦珍惜才能实践它;不然法再好,送到你面前,你不珍惜,它也没有用,对你生命不起作用,只是结个缘而已。所以大家学法一定要知道“三界是苦”。
这个“三界是苦”也需要观察,不观察你怎么能生起这样的正见?我们都很难生起一点点佛法正见,我们把三界当中很多的东西都当成乐,是不是?很多的东西都当成乐!你想一想是不是?你特别感兴趣的事情,只要它不是解脱的,都是不正见在支持着。
比方说,有的人特别喜欢锻炼身体,特别喜欢把身体练得这儿通那儿通的。其实你一定是执著了一个三界当中的乐,一定是这样的。你没有彻底地知道三界皆苦、有漏皆苦,不知这个色身是一个苦具。你可以锻炼身体,但是如果你把它当成最重要的事情,你一定是有一个邪见在支持着,没有看到它。不信你仔细观察,你仔细去想想。
有的人特别执著感情,尤其是女性,就容易把感情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认为爱情是很美好的。其实就是执著了三界当中有乐,就是两情相悦的那样一个感受,认为是快乐,然后就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在这个人身上受了伤之后,认为换一个我就能得到,然后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就把时间错过了。
这实际上都是由于我们不正见,这个不正见就是认为三界当中实有乐。如果还是带着这样的颠倒见的话,你就总是觉得:我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没做完,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去经历。这就是什么?就是颠倒见,就是执常。本来佛说三界皆苦,三界皆无常;我们执著有常,我们执著三界中有乐,就是颠倒见。
整个第四门——观察门,就是以正见作观察。这个最究竟的正见就是如来藏本来清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这个世界相是清净的。这个“清净”不是说清净与染污的二元对立的那个清净,它是讲一切法的本质通通全都是清净的。
就是一切的对待,本来都是分别心建构的。当我们分别心停歇下来的时候,会发现就像佛所说的,“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如果我们这个妄想分别心休息下来,自然智、一切智自然现前。所以其实佛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是法尔如是,不是你造作出来的,它本来如是。
这样一个本具的心是清净的,一切法的本质是清净的,一切法的本质是清净的!你起一念贪心,贪心的本质是清净的;你一念嗔恨心,嗔恨心的本质是清净的……你要建立这个正见,那你的修行就会得力,你的念佛就会得力。因为你不会再去排斥任何一法,你只是去觉悟它,你只是回到它的本质上来认取它。你就会接纳一切,觉悟一切,你不会对立一切。否则,我们没有这个正见,我们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就算是学再多的法,我们内心充满着二元对立。
比方说我们学声闻法,学了很多“这样如法,那样不如法”,然后我们一旦执著了这个“如法”,内心就对我们认为的“不如法”产生极大的嗔恨,极大的排斥,内心就会极大的痛苦,就丧失了佛法广大的平等心、慈悲心。
这个见地是最重要的!之所以沦落到那样一个苦的状态,其实是没有究竟的见地在支持。他认为实有一个人在做非法,然后我是正法,那以正法的心讨伐非法,那多苦啊!你是个斗士,你不是学佛人,这个其实很普遍的,很普遍的!所以其实大乘法最珍贵的地方,是在于揭示了一切法最究竟的真相,就是“一切法都是清净的”这样一个了义的见地。《圆觉经》就讲的就是这个见地。我们念佛这个法门,被自古以来的祖师都判为圆教,其实运用的是这个见地。
那这个见地该怎么用?你顺着阿弥陀佛的大愿来用,顺着它揭示出来的这样一个相、清净相来回归这个见地的运用。那我们有了这个见地,你去作观察,你就会不断的来熟悉自心本来的清净,不断地认知生命的本质。你有这样一个见地再念佛的时候,你就能够在生活当中在一切现象当中,回归清净、回归那样一个本质的守护上来。这就是念佛不念业,以本质来觉悟现象。
那这个本质就能支持一切,你就能够出入自在,出入自在!什么叫出入自在?就是你会允许自己犯错误,你会接纳自己是有烦恼的,你不会只要那个好的不许那个不好的。我们太多太多人修行学佛,我们只要那个好的不许那个不好的时候,我们会把自己逼得很苦,然后我们对别人也会很苛刻。因为你看别人都不如法,你看自己也不如法,然后你会把自己逼疯掉的。
佛法,其实是一个觉悟之道。它的修行的重点在于以智慧来透视,而不是变成一个战士,讨伐一切的非法。这个并不是说鼓励你去做非法,而是你要在法与非法的本质上,以正见来透视它。一切法都是缘生缘灭的,这样一个佛法的核心正见,要在内心确立起来。
我们就依着《往生论》,它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这是“庄严清净功德成就”。那我们要知道,这个“清净”指的是一切法本来清净。极乐世界的“乐”是超越二元对待的“乐”,它不是苦乐相对的那个“乐”。三界当中的“乐”都是苦乐对待的“乐”,苦乐对待的“乐”叫什么?专业的名词叫“坏苦”,它其实本质是苦的。
你看欲界,我们现在都活在欲界,大家都可以有体会。你喜欢的东西它都会变坏的,你喜欢好吃的,它也会变坏;你喜欢漂亮,它也会不漂亮;你喜欢柔软的东西,它也不会永远柔软。只要你喜欢的一种状态,它瞬间就会变化,所以它叫作“坏苦”,它是苦的。
极乐世界的乐,是常恒的乐,是顺性的乐,是不变异的乐。它是超越了这样一个二元对待的苦乐的那个究竟的乐,那这个才是称为“极乐”。所以极乐世界的一个清净,它是“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它是超胜于一切的凡夫二元心智所展现出来的一切相,这是它的本质清净相所展现出来的功德。
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智慧观察,就会对轮回的二元心所投射出来的这一切,都不是你的守护,都不是你应该抓取的,都不是你的家乡。你要建立起极乐世界是你的家乡,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才是应当守护的这样一个正见。你把它当成生命的本源清净处,你的生命的最根源处作为自己的守护。那这个就建立起信仰,我们就是弥陀信仰的守护者。你再以这个为守护,面对生活的二元世界所展现出来的好坏、是非,谁对谁错,你就会付之一笑,不会当真。
你看我们这次讲完课之后,《往生论》学完了,常住发心,成就大家短期出家,刚一发心就有人批评。所以说你不会把这些,别人赞你、还是谤你,别人说你对还是错,是好是坏,你不会当真。为什么不当真?不是说我们没有原则,肯定是有原则的。但是你如果真的没有这样一个清净的见地来守护的话,你是活在二元世界里是很苦的。因为在这个世间不管你做什么,肯定有人赞你就有人谤你,它就是一个二元的世界。
有多少的赞叹,背后就有多少的诽谤。那你作为一个修行人,你如果只能接受别人赞叹,不能接受接受别人诽谤,那我们算得上是念佛人吗?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以念佛的心接纳一切,我们就要把这样一个念佛的法门用起来,在生活当中以这个平等心、接纳一切的心,守护这样一个一切法本来清净的事实,这是念佛。
你以“南无阿弥陀佛”,接纳九界一切业相,它是这么用的,菩萨们,它不是等着临死那一刻用的。就是在你生活当中,对所有的是非对错好坏,你要练习这个无染,练习这样一个正见的接纳,练习这样一个透视它的本质,觉悟它的现象,这样一个正见的训练。这个练习就要随顺佛愿来用心,随顺这个清净的功德来回归这样一个平等缘起,这就叫做“庄严清净功德成就”。你看它是时时处处指引我们如何去用心的,菩萨们。
我们这样的观察之后,我们也回观到三界,其实都是这个二元心变现出来的。我们对三界就要有,一个是不染于三界,你无染才是出离,才是真正的出离。出离不是说我很讨厌,我很烦。以前我们把出离心误解成一个讨厌的状态。有的时候会翻译成厌离心,但是这个厌是对立的那种,我要这个、我喜欢这个,我就讨厌这个,那种反感的排斥。真正的出离心是无染于业相,这是出离。这个大家要知道。
所以你看很多念佛人,他在见地不明的时候,他对世间的这些东西,他产生了一个非常大的排斥,他认为别人都是冤亲债主。大家有过这种体验,“全都是障碍我往生的,你们都是冤亲债主”。然后就讨厌世间,讨厌亲人,自己躲起来去追求那个清净。这些修行都是坑,都是掉坑里了。
佛法讲的这个无染,没有一点对立。但是它不染在三界当中,所以你不染了。你同时对三界的有情,你会生起悲悯。我们如果把别人都当成冤亲债主,我们在讨厌别人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染了。你爱他也是一种染,你反过来你讨厌他还是染。你在这种染的情况下,你就不可能对这些冤亲债主有一点慈悲心。
比方说我们染在“我是正法,你是非法”的时候,我们对非法是很憎恶的,我们内心会生起很大的嗔恨。那你的慈悲哪去了?你一个大乘的比丘,你的心量哪去了?所以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知见不明,没有树立起来这个如来藏的清净的见地。
在净土这个法门上,这个见地蛮重要的。但是我们长久以来对净土法门修学,我们不太注重观察门的学习,以至于我们念佛人就变成了一个对世间、对娑婆世界是一个讨厌的心,是一个对立的心。然后是一个“我觉得这个世间太没意思了,我赶快要走,我就要去另外一个世界去”,你失去了对世间的支持的这样一个广大心,你失去了一个在当下运用佛法的机会,以智慧来支持你的生命,支持别人,这样一个运用大乘法的机会。
其实这样一个心态,连小乘法都不算,小乘法有空性的正见。这样的一个心态,其实就是佛法流于世俗了,跟你的凡夫的对立心相应了。你看净土这么好的一个法门,被我们修成这样一个状态。我们是不是要有点责任心呢?那这个“回向门”就出来了“不舍一切苦恼众生”,你要对整个教法有责任心,要把教法学清楚,然后去利益世间。
所以其实一切展现的相,都是我们觉悟的机会,都是给我们支持的,都是我们觉悟的机会。所以学习佛法正见非常重要。大家闻法要尽量的生起意乐,否则你就会跑偏。
这个意乐还是源于你要认知到生命是苦,菩萨们!要于法作疗病想。就是我们在三界的剧苦之中,我们无量劫受苦,无量劫以二元分别心在投射各种的爱憎取舍。我们自己作的苦自己感召,已经这样重复了无量劫了,我们没有中断过它。因为我们没有学法,所以说这个苦就止息不了。你这样想想,法有多珍贵!它可以疗我们无量劫生死大苦的药,所以叫“对己作病人想,对法作药想,对闻法要作疗病想,对说法者作医师想”,这些还是蛮重要的,菩萨们!
这样的时候,我们心就会投入在这里面,我们心会与它相应。你与它相应的时候,你正见不就建立起来了吗?你如何去用心,方法你不就学会了吗?你学会了这个,解决的是我们无量劫来的生死大事,这个有多珍贵呀!
世间人为了学一点知识、技能,甚至一个班有的学费都几十万。那个能帮助你疗苦吗?那无非帮助你赚点钱而已。佛法远远比那个珍贵无量倍,它能帮助你了结无量劫颠倒之苦,恢复我们本来是佛的本性,所以大家对法要生起殷重!
这个讲到的是庄严性功能。
下面说庄严量功德。“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这两句就是量功德。佛何以起这样一个庄严量功德呢?他见到众生世界,三界当中,他都堕在了很局限的一个业力所呈现的世界里。有时候我们觉得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挺广大,山河大地这么的美好、广阔。其实我们是没有参照,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觉得很大。但是你要去读佛经,你以佛所展现的、那些圣者所展现的法界是什么样子的,你再回观我们这个小小的娑婆世界,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很狭小的范畴内。
这个地球,现在的科技已经到达一天的时间,坐飞机就能转地球一圈,就这么大点地方,而且七十多亿人挤在这样一个地球上。有很多地方真的是,人就跟鸟儿一样就在笼子里,那个房子叫做“笼屋”,是不是?比方说像印度、像香港、像那些人口稠密的地方,那真是特别的狭小。还好我们生在中国,地大物博。
这个也跟我们的心有关系。你仔细去观察,不同的区域的人,他的心性,他的思维方式,他的心量跟他的地域是有关系的,这叫依正不二。你看佛法为什么传到日本,都变得比较偏激?你看净土法门这么一个广大的法门,传到日本去变成了净土真宗,它就是偏激了。日本侵华的时候,他们传教士也跟着,就是认为他杀了你,他也能超度你往生,把佛法用成这样子!因为它那个地形的狭小,以至于他的心量的狭小,心量一旦狭小了,他的思维就容易偏激,这叫“依正不二”。
那这个娑婆世界,我们生逢中国还是很大福报的。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比较大气的一个国度,所以它文化也悠久,也有内涵,也深远。所以佛法来到中国之后,就呈现了大乘法的气象——大乘国土,这个跟它的地域有关系。所以佛陀也授记我们这样一个区域,是文殊菩萨所住持的地方,所以它是佛陀的第二个故乡。
所以我们要思维这样一个因果,我们也能观察到因果真实地展现在世间,佛法真实地没有离开我们每一个现缘、每个生活。只要你带着佛法正见去观察,你都能看到它内在的规律。这就是一个佛弟子要具备的智慧观察。
我们这样来看,其实我们娑婆世界再怎么好,也是一个狭小的区域,也是很逼促的。我们要知道这些其实都由业力所感,如是因如是果。
在轮回当中,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是不断衰减的。大家不要建立颠倒知见,认为好像日子会越来越好。其实我们在减劫当中,随着人寿的减少,我们的福报不断地衰减、不断地衰减……不断地衰减的过程当中,我们的依报就会越来越差,这是肯定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急求出离,就是真正找到我们本有的家乡。
现在依报环境,大家可以自己去体会。比方说这个气候,几十年前和现在差别已经很大了。现在极端天气已经变成了普遍的现象了,极端天气已经不极端了,就是经常会发生。温差一下子就二三十度这么变化……这些都是依报环境的逼促。
极乐世界是“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它的量是等虚空界那么大。在《无量寿经》里面,描述了极乐世界往生的人有多么多呢?多到大目犍连神通第一这样的圣者,满阎浮提的众生都成就大目犍连的神通功德,然后这些众生一起来计算彼国初会的声闻众,能够算出来的数量只是犹如大海中的一滴,所算不出来的数量如大海水。就这么广大!大目犍连是整个阎浮提佛的弟子当中,声闻乘当中神通第一的。用他的神通,不是他一个人算,是所有人都成就他的神通一起算,极乐世界的初会有多少声闻众。能算出来的只是一滴水,算不出来的是大海水,这么一个比例。所以这个量有多大,凡夫心是无法想的那么大。所以只能说“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这么大的一个量。
我们这样去读诵这个偈颂,去观察这个量的时候,就知道,其实我们的心本来是“心包太虚,量周法界”。我们一切生命都可以这样的广大心量,我们本来是这样的。但是我们由于没有认知到心性的广大、心性如虚空,没有回到这个不二的回归、守护上来。我们在二元的世界里建立了人我,建立了我执。我们以自我为中心所建构出来的世界,就变得很狭小。你把自己当真了之后,我们就建立了我们的家庭,就认为这个是我的家。你的家再大也就是几百平米的房子,你有再多的财富也就是那点东西,你的车子、你的房子、你的亲人,就这些东西。那我们就不断地把自己缠住了,缠住在这样一个狭隘的空间里。然后就变成了房奴,变成了车奴,一辈子就是一个奴隶。其实这个奴隶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是你的分别心建构出来的。是你没有顺性回归、顺性观察,我们是违性地缠缚在了这样一个自我的小小的世界里。
我们现在的人,随着我执越来越炽盛的时候,我们内心能容的量就越来越小。以前的社会,四世同堂、五世同堂都很普遍的。现在的社会,别说四世同堂了,我们现在多少人能跟父母住在一起呢?住不到了一起了。我们都是两口之家,两口之家我们也容不下了,就离吧。我们最后自己也容不下了,就自杀吧。我们的心量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我们容不下那么多的人了。所以整个社会就不安定了。就是因为我们的心量,我执越炽盛的时候,你的心量就越小。你的心就是一个玻璃心,别人说不得,碰不得。
那我们这颗玻璃心,我们按照通途来说,你能够听顺施教吗?师父都是指出你的毛病,我们的这颗玻璃心被指出毛病,我们就跑了。这个时代很难摄受弟子,就是这个原因。我们那个自我太炽盛了的时候,其实我们谁的话……只要戳到你的我执,你就会反感;戳到你的我执,你就会嗔恨。一戳到你的自我,你就会排斥。平时都这好那好,表现得很恭敬,师父长师父短;一旦师父真正戳中了你的我执,你就翻脸不认人了。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心量已经很小很小了。你看是不是嘛?当我们自我起来的时候,那就是老子天下第一,说走就走,说跑就跑,根本就不跟师父打个招呼。
所以在这个时代,其实我们一定要回归究竟了义的见地,你才有办法超越这些业相。如果只是用对治的方法来对治习气,走那条路的话,太难了,太难了!因为时代已经到了一个极其逼迫的一个状态。你仔细去观察就知道了。
我们现在人的心理已经到了一个边缘化,其实已经无法很清晰的辨析,到底什么是心理疾患,那个边缘在哪?其实好多人都有心理问题。已经很普遍了,因为我们内在的我执炽盛所导致的,烦恼炽盛所导致的。这样的一个心感召的境,世间的这样的压力、内卷,这种社会的残酷竞争,以及我们所受用的这些食物,都是有毒。然后我们所生活的大环境,就是战争频发,气候异常。所以在这样一个世间,佛给我们展示出了庄严量功德成就,“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他是不会败坏的。
这样的一个世界,就是你心本质所展现出来的。就是你本来应该如此,你只是迷失了自己的心,只是随着烦恼去了,陷到这里面来才呈现了这个娑婆世界。而这个娑婆世界不是我们的本家,我们的本家是“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这才是我们的本家。所以我们顺着佛的引导,顺着天亲菩萨的引导,他把我们带回了自己的生命本来的样子。带回了我们本家本国,我们要在这里去抉择,在这里抉择就是智慧。在这里看到了生命的真相,就是智慧。
你不要再把你那个自我所变现出来的这一切东西当真了,这就是智慧。我们这个智慧一旦生起,我们就能够成为一个念佛人,就是你以什么为守护,确定了。从此以后,我是以心性的本来,这样一个“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为我生命的真相,那就是极乐世界,那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然后我们再来回观自己的业习所展现出来的这个世界的林林总总,你只是觉悟它,不要把它当真,这样正见就生起了。正见这样就运用了,你每次都可以运用。你一当真了,你马上要觉悟它;当真了,你就觉悟他。那你就每一次都在超越你的业习,都在“南无阿弥陀佛”。那烦恼习气来了,不刚好是你念佛的机会吗?不刚好是你觉悟的机会吗?那贪嗔痴慢疑不都是良师益导吗?那自他的业不都是共入弥陀愿海的一个觉悟的现行吗?
所以其实净土就在生活中,我们要提倡净土生活。要让我们的生活全部都在法的正见的指导下来面对它,来体验它,来娱乐它。同时我们要支持这个世间。你是一个觉悟的人,你启用本具的人,你必然会支持世间的,必然会的。因为你是一个无事的人了,你大事已办。真的,你内心找到了究竟的安乐处。
你的造作的心,你为自我在打拼,为自我在去挣扎,再去苦苦的建立一切,这些你都可以休息了。你不把它当真了呀,不把它当成你的家,不把它当成你的真实。那你还有什么好折腾的呢?一旦你不折腾这些没有用的东西了,你不就腾出精力来利益世间。那我们利益世间,我们就扮演好我们的角色,好好的作一个出家人,好好作一个在家人,去利益我们周边的有情。就自利利他,自他二种功德都能圆满。
所以净土这个法门,简单易行,至圆至顿。可以发挥出我们生命最大的价值,而且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去实践的,三根普被。好,我们今天就学到这儿。我们一起回向一下。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