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经常在外面遇到沙弥,或者是出家师父,我一问,我说“你的祖庙在哪里,你的师父是谁呀”,他说“不要谈他,我才不要说这一套呢,我现在无依无归,就没个窝,没个归,师父你到哪,我跟你走吧”,我说“哎呀你善知识,我还有事呢”。真要是在这个社会上,你走一趟,真正的好心肠的走一趟,走回来得带一批人回来,真是这样的。我每年走都是这样的,不敢漏一点风,没有依靠啊。
去年碰见好几个师父,我真没办法,我说我给你介绍个寺院,真是苦啊!有地方去的师父还是有,没有地方去的师父还是多,现在自己安排的越来越多,家庙越来越穷,以后越来越厉害了。我到一些地方走动,到很多寺院去,大白天山门都给你关住。我拜几个祖庭,山门都关住,敲门,“干啥?”我说“哎呀,我们来……”“有事没有,没事赶紧走”我说“拜个庙子有啥……”开开门了,“哪来的,想讨单啊?”我说“不不不,不讨单,来看看”,就是跟那个衙门一样啊。
那都是一拨拨都这样,要一个寺院倒无所谓了,某师知道我们参学那味道,冷板凳热板凳,坐完了。你不要说那个寒心热心不管,你有点因缘,还有点钞票,糊弄住嘴吃着饭了,有地方住那没事,要没有咋办呢?那可真苦。有一年我们去庐山,那一路,我掉了几回泪,他就蹲在街头,摊个戒碟,“我出家了,没能力了”。我说,“你坐这干啥,走不动,没腿吗?没腿你不能把碟牌摊那儿”。他说“不摊谁信你啊?”那个戒碟成个……你感觉到心里难受啊。现在这个参学,参学的腿子也没有,过去人真有腿子啊,真能走,下刀子他都可以活人。现在你给他坐车,得坐空调车,那时空调车少,他要坐空调车,我给钱时候多给了些,他说可以,我要坐空调车。
这可能是大家的困惑处,所以很多初发心的,就是障缘不知从哪儿生起的。所以真希望大家无事不要瞎串,真有事情参学,认真的参,瞎东游西荡的,的确不合适,浪费十方信施不说,自己有很多障碍,国家生烦恼啊。有一天我遇见一个大菩萨,“过来过来,是不是化缘的?”我说倒不化缘,走一走,“给两块钱,赶紧走”,我说我也不要你这两块钱,我也不走,我有点事,办事呢。包括有回回家也是这样:“化缘来了?”我说“我回家看看”,“出家人?”,我说“出家人以前也有家,俗家”。哎呀,我多少年想起来我心里都像给扎一刀子。某某一块去我们家里一趟,保安一直跟到我们家门口,你实在没办法。所以我们出家人没有事,没有真正的急事,一定不要去,不如老老实实用用功,办办道。这个社会我感觉严格中也有好处,策励策励大家。
【言大目连是吾亲友者.有其二意。但目连在俗.是王别亲】
“在俗”,就是俗家。
【既得出家.即是门师】
他亲友出家了嘛。
【往来宫合.都无障碍。然在俗为亲.出家名友.故名亲友也】
这个“友”是以道而言,道友,并不是其他的友,不是其他的因缘。
【言愿兴慈悲授我八戒者.此明父王敬法情深.重人过己。若未逢幽难.奉请佛僧.不足为难。今既被囚.无由致屈。是以但请目连受于八戒也】
这个地方目连授这个八戒,目连有神通,他一呼唤,他就能随机应赴。目连是神通第一嘛,他在家这个根机就很深,他经常说,“哎呀,天上的胳膊腿,你看修罗又跟帝释天打仗了”,其他人看不见,说“你又在那瞎说”,好委屈。他经常说,“哎呀,这仗又打起来了,这到处是胳膊腿满天飞的”,因为别人看不见,找释迦佛说,“世尊,目连没事就胡编故事胡说”。所以释迦佛就制戒,就不许说。他这个神通力也大,频婆娑罗王一拜一说,那边就闻知了,所以能应。
【问曰.父王遥敬.先礼世尊。及其受戒.即请目连.有何意也。答曰.凡圣极尊.无过于佛。倾心发愿.即先礼大师】
“大师”者,唯佛是称。在我们在很多焰口上,这是某某某大师,以炫卖,这是某某大师坐坛主法。这大师就是佛,过去是佛说。
【戒是小缘.是以唯请目连来授。然王意者.贵在得戒.即事义周.何劳迂屈世尊也。问曰.如来戒法.乃有无量。父王唯请八戒.不请余也】
就问为什么请八戒呢?
【答曰.余戒稍宽.时节长远.恐畏中间失念.流转生死。其八戒者.如余佛经说.在家人持出家戒。此戒持心.极细极急】
就一日一夜嘛。我不知道我们这里有没有人受过八关斋戒,这个一日一夜你要真是很难得的机会受一次,你特别尊重,这一日一夜你就护心护佑,特别好。所以近代弘一法师,我们称他律祖,他特别提倡出家人授受八关斋戒,就是出家人给出家人授八关斋戒,这个地方有没有意义呢?我感觉到真正要尊重啊!沙弥十戒若清净具者,大家自然知道轻安的利益,这个地方反正我们慢慢的看吧。居士要能在家受清净八关斋戒,真是不可思议。
【何意然者。但时节稍促.唯限一日一夜.作法即舍】
就是一日一夜这个戒它自然就结束了,也不需要舍,也不需要什么。
【云何知此戒用心行细。如戒文中具显.云佛子从今旦至明旦.一日一夜.如诸佛不杀生.能持不。答言.能持。第二又云佛子.从今旦至明旦.一日一夜.如诸佛不偷盗.不行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脂粉涂身.不歌舞唱伎及往观听.不坐高广大床。此上八是戒非斋。不过中食.此一是斋非戒】
所以实是九戒,但是斋戒是根,出家众与在家众之别在于斋戒。
【此等诸戒.皆引诸佛为证】
以佛为样,以佛为师,以佛为榜样,所以摄护极细。佛在很多经上提倡在家人接受八关斋戒。
【何以故。唯佛与佛正习俱尽】
就是说这个无始以来的烦恼业障就断尽,业习习气已尽。一些贤圣,业缘生死已伏断了,烦恼断了,习气未尽。
【除佛已还.恶习等犹在.是故不引为证也。是以得知此戒用心起行.极是细急。又此戒佛说有八种胜法。若人一日一夜具持不犯.所得功德.超过人天二乘境界。如经广说。有斯益故.致使父王日日受之】
真正能护持一日一夜这种戒体,人得大轻安。这个地方挺难的,我们这个时代真是……
【六从时目犍连下.至为王说法已来.明其父王因请.得蒙圣法。此明目连得他心智.遥知父王请意.即发神通.如弹指顷.到于王所。又恐人不识神通之相.故引快鹰为喻】
这个隼,就是最快,飞鹰特别快。
【然目连通力.一念之顷绕四天下百千之匝.岂得与鹰为类也。如是比校.乃有众多.不可具引。如贤愚经具说。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者.此明父王延命.致使目连数来授戒】
这个受戒,一日一受,一日一受,这个八关斋戒是这样的。
【问曰.八戒既言胜者.一受即足.何须日日受之。答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刀不厌利.日不厌明.人不厌善.罪不厌除.贤不厌德.佛不厌圣。然王意者.既被囚禁.更不蒙进止。念念之中.畏人唤杀】
因为他被囚禁起来,不知哪一天就会杀他,或者是夺他性命,这个地方不好把握。
【为此昼夜倾心.仰凭八戒.望欲积善增高.拟资来业】
就是说必视于当下了,在这个地方认真了。
【言世尊亦遣富楼那为王说法者.此明世尊慈悲意重.愍念王身忽遇囚劳.恐生忧悴。然富楼那者.于圣弟子中最能说法.善有方便开发人心】
因为对机说法是为甚难,看着容易,实际甚难,人没有大善巧啊.
【为此因缘.如来发遣为王说法.以除忧恼】
这个王被囚啊,真是得大福报了,从世尊、目连、富楼那都会来关注,所以我们要真有这样的因缘也太好了,这真是好因缘。所以大家现在也是被我们安居这个圣缘所困,也在这个地方居住,实际说诸佛菩萨也在看着我们,也在关心着我们每一个言行。一定要相信这个地方。
以前我说个境界啥的,也在这个地方真是心中不服气,我说我做事你咋知道不知道呢?不信,不信,就是不信。真是一时天下一切有心智者,有他心通者,有天眼者,都在看着我们,你不信也没有办法,你有没有办法我不知道。能不能在这真信呢?反正还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个地方要生信,生信大家对自己的行为、举心动念保准会发起一个尊重的影响,就像如对佛前,如对尊者,你不得不认真,不得不认真。像我们天天礼拜迦叶尊者,真认真者,迦叶尊者肯定来给我们摩顶授记。
【七从如是时间下.至颜色和悦已来.正明父王因食闻法】
这父王成了专用名词了,从阿阇世的角度来说。
【多日不死。此正明夫人多时奉食.以除饥渴。二圣又以戒法内资】
戒是一个,法是一个,戒由目连授,法由富楼那说,使他的身心愉悦,远离苦恼,远离忧恼,远离被囚随时被杀的这种压迫的忧恼。
【善开王意。食能延命.戒法养神】
过去说如法行是为休息行。我们现在人一般不会休息,过去人累了修一座法反而轻松了,现在人累了去睡觉去了,修法修累了,所以现在人修法不如法啊。越修法越轻安的,在下面闲扯,胡说八道才累人。修法也是彰用,真是越修越清净。
去年我们那个打七的时候,到后期大家都感觉到轻安,大概到八九十天以后,大家感觉到轻松,越打越轻松,但是轻松的时候该结束了,开始时死去活来的。某师还专门写个发愿文,怕大家有什么崩溃因缘吧,中间又写一次发愿文。后面轻安了,结束了,要真再打下去可能是……因缘好了,那真是再打个一百天,那可能真得轻安……那六时修法嘛,真正能得轻安是大家向往的局面。说睡,撂下就睡着了,站起来就又……撂倒就睡着,站起来又……睡得真是透得很,用不了三分钟,这一排人睡得香香的,你再叫,你看一个一个都睡着了,没有人睡不着觉,再失眠的人撂倒就睡着了,那真是睡得好念得好。
所以六时修法特别方便,过去有成就的人没有不六时修法的。所以这一时修法啊,说我一夜坐四个小时,你成就不了,你坐八个小时你也成就不了。所以过去六时禅定修啊,密乘中最讲究这个,如若四法一坐,就有违缘了。以前我有点因缘,听他们这么说,“要是这六时中丢一时,还得重新修,因为修法不得串连功德”。得串连功德,违缘不会现前,就你觉受已经不现前了,要还戒还法于坛,你还债还了,还了重新求,现在可能是弱一些。
我见一个善知识拿这么厚一个法本,我说“你修哪个法啊?”“有时间了再修”,我说“你上哪修也得重新修”,“我闻过了,有闻思就可以了”。过去怕机会很难发起啊!像这样参学的大德真太苦,一个法都修不进去,法会的越多,他对法的这种重视程度越来越薄,法义越来越浅,所以法不可轻求,求了必须修,像我们学这个法也是一样,不可轻看。
【失苦亡忧.致使颜容和悦也。上来虽有七句不同.广明禁父缘竟】
……决定得不可思议的利益,包括后效应都是不可预测的。我在那年打七的时候说,我说你这个时候我不管你咋的,你一年二年以后你看你的因缘,你这个那个的我们不管,只要你坚持下去,你看你自己的后世因缘,后面的因缘。现在我管不了,因为啥?现在你用心不等啊,真希望大家可以实践实践。
因为不是六时修法,法不相续,所以这个真实的觉受呢,就是现在我们也没行持这些因缘,要是不是六时串习,下面再来提起来,就像每次都从山底下爬一样,每次从山底下爬那么累,因为六时修法就是不间断的,就是你站在某个高度上再往前走,站在某一个高度上往前走,那种感觉,只是说日日心里感觉特别强。但你要说不六时修法呢,感觉到每一次都从下面爬上来的,爬上来又爬下去了,又爬上来了,就是这么一点感受,一直不能增加那种新的法益。
包括念佛,就是说佛力不可思议,那我光用佛力行不行呢?那你五八识上可以在果地上安住,那你六七识上你怎么用呢?你不得不观察啊!你不观察六七识,你这个现前的分别,你现在这个执著你何以安立?你不得不开发啊!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无修修处,那你五八识你真正地安住在这个善巧上了,知道弥陀果德的回施与你这个本觉究竟清静处,无二无别,那你再来看看你现前这个六七识,何以作何以为啊?做恶做善肯定是虚妄,肯定是幻习。这个无作作、无修修处何以修,何以作,一定要审思,你要不然你还是丢失现前的利益,那只有舍报的时候才得大利,才能真正地归命,现前不发起这种正念,所以念佛十万不会冤枉的。某师说,“念佛念得冤枉啊,要是别人不念我念……”你得福报,跟别人没关系。
四六二十四个小时,四个小时为一时。这个地方亲近过能海法师的人就知道,能海法师就是六时修法,禅宗的很多大德都是六时修法出来的。以前放光寺提倡大家说准备夜不倒单的干,捆几个家伙受不了了。人的身体有极限性,但他有休息,六时修法并不是不休息,休息的。他就是若是行法累了,若是身体疲惫了,休息,休息了又起来行法,他就得到一个温养、串习的过程。
这个地方一定要审思,要不审思就是我们遇法无益啊!那除非真正的彻底脱落之人,得大善巧之人,要不然佛陀这种慈悲究竟的给予你也不能相应,因为你没有相应的这种发起,依照自己的无记业也是不能发起的,要不然睡着的时候多是无记业的串习,你不能警觉。就会念一会儿,做过去的梦,醒过来了说这是梦,这肯定是过去的业习串习。
那我安住弥陀的圆满回施清净,也可能就清净,但是往往有一段我这感觉特别清。好比说白天一天思想清晰得很、亮堂得很,以前就是不休息的时候,心里也亮堂。现在要是休息的时候呢,早晨起来得有一个半小时时间就在过去的业流幻化中,他生这种不愿意的东西,还在策动着你。他总让你心中生起点什么疑议,感觉到不舒服的东西,到下面慢慢又清晰过来了,恢复过来了,过一段时间后,又出现那种东西。不承认这不行啊,本来是清净,现在烦恼了,练一练,也没有个啥,不会有其他的。但睡起来的时候,好多东西慢慢它又……无始以来的业习它又开始遮盖你了。这个地方就是六七识这个东西,好好的看一看,肯定六七识是末,五八识是本。五八识这个本不安住在果德上,你肯定没法修法,这决定的,所以一定要运用这一点。要不运用这一点,就是你一点正思惟的路子都没有,就是你下手处都没有。
你看五念门那个因地门就是从这儿下手,你肯定五八识你已经结束了,决定往生已经结束了嘛。你现在眼耳鼻舌身没有个啥东西了,下面说意业,说意业正遍知,无所障碍,这个就是无修修嘛。那第七识就是所谓的毕竟往生嘛,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这就是六七识上的转化。《往生论》上第一二念门就是在六七识上用功夫,其他地方就不用,所以这到八识与九识,九识就是说大慈悲回向为首,就是庵摩罗识那个所谓的法界体性智,他的确是直接运用那种大手印的传承法,很简单,五念门讲得很清晰。
希望大家在这有个审思的机会。现在呢就是普遍遇到大家说,修法无益这种感受特别地普遍,你念阿弥陀佛你说有些人就喜欢修嘛,但你修得没有路子啊,你白修,修也是一肚子烦恼,一肚子贡高我慢,一肚子苦难,一肚子颠倒无明的这种危害还一直跟着你,身心不柔软。真正修法的人身心柔软,真有善巧威德。要不然我们这个地方,这个时代体现不到这种法益、法味。
当然你昼夜不失念,那你真是了不起,昼夜不失念,那太了不起了。如果人能坚持百日的这种昼夜六时修法,人这一生决定有不可思议的转变,不管任何人,这是决定无疑的。真是我们希望有机会,不行我们再搞它一百天,但是可能是说,护关的还是累,护关太累了,外面的人那真是苦得啊!那一帮子护关的出家师父苦得啊,我们这么接,那边的人跑完了,崩了,我们这十二个人又去打七去了,那边的人回来真是崩完了,那太苦了!本来应该带他们出去转转,结果我们那一堂口的人出去了,出去跟着帮人打七去了,这把人害苦了。所以护关人哪,福报还是要有的,所以实践真是要有人发愿啊,找几个人外面护住,必须把这种种因缘设置好,还真不可思议。
我告诉你啊,这个时代六时修法真正震撼人天。我们那时违缘都是震撼人天的事,那违缘并不是坏事,我当时特别欢喜的就是违缘,并不是顺缘,违缘越大,这个因缘越胜。一个地方六时修法,魔宫就震动,没有啥好说的。真希望大家有这样的因缘,哪怕你自己也好,你念佛也好,你报佛恩也好,你光空手报佛恩,你怕报不上佛恩嘛,你说我睡大觉报佛恩,你要真心安也是报佛恩,就怕你心不安嘛,人家看到你这个睡觉的家伙,人家不养你了,这是最害怕的地方了,你报佛恩报得没人养你了,苦了。
真能做到六时修法真了不起,真是了不起,人这个心智都有个突变。当时我下去的时候,当地政府的人跟我谈,“以后你们再……”我说这个地方我是再也搞不了,我说我这个心力承受不了了,所以还是挺难。实际想回来想想,就是个发心问题,整个打七一开始就是这个发心,一直到结束,你要维护这个发心,决定圆满。你不维护这个发心,中间发生业障,一个业障一个业障,这是必然的。
修法的过程中,表现自己无始以来业缘的过程,那整个就是那样子的,啥样的因缘都有,啥样的心智都表现出来了。实际平时的心智呢,隐藏再深的东西那时都激出来了,就是那面目全体的暴露了,再光彩的,啥样的东西都有,这个地方不是哪个人的事,大家都是如是,都是如是的。
过去禅堂呢,加香都是这样的,加到最后就是基本上都没有休息时间。举我们比较近期的例子大家有个直接的感受,所以因果法上决定功不唐捐,任何人做任何因缘决定不会。你要真正大门一关,二门一关,帘子一拉,让你一个人念佛,你福报真是大到极处了。你就想世间人在干什么,你说我下去念佛,你想啊你那个意业你把握住把握不住,你想你那个意业你都把握不住,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口业把握都把握不住,身业把握都把握不住,谁知道呢,反正在我这个地方起码强硬的把你身业定那儿,身业定那了吧,口业也定那儿了让你念,意业,你要一恭敬,你感觉到殊胜,靠倒,容易成就。所以我们末世初发心修法,定点道场修法啊,不承认这一点,圣地圣缘修法还容易,不承认这一点真不行。
以前我给他们其他出家师父说,我说我这个人哪,得最大的便宜就是得到道场的加持。因为我到每个只要是殊胜道场,我到那儿是把身体先供奉到那儿,全心全意为那儿服务,就是占便宜心。就是反正道场我是交到这儿了,全心全意为这儿服务,你该加持我,就这条件,等价交换。包括我到观音洞,那真就全心全意,我临走那一天,就是车开到殿外,还在“叮叮叮”,在那儿修门呢。真是全心全意,这点一定要向我学习,我告诉你我一点都不惭愧,全心全意为这个地方服务。
道场的这个加持力决定不可思议,真是不可思议!任何因缘现前,那护法肯定站出来,你敢欺负我们这个护持的人,他马上来找你。那个藏民上去跟他干过一阵,我心里生点烦恼,那藏民就捂住脑袋就跑了,不开玩笑。那个地方你敢骂我,我们住的那个寺叫德光寺,可能踩到他们的草皮子了,他们下山了,那个藏民就骂了,开始我们感到没有事,后来一想不对劲,就动念头了,那个护法来了,太厉害了,那真厉害啊!
爱护道场啊,道场绝对加持,真是不可思议!很多人认为我们额外有啥方法,绝对没有,我到很多地方都是说,“是不是你这法师有什么法术什么的?”我说“胡说八道”,你全心全意为这个道场服务就对了,你什么都不用。道场那护法神旷劫以来都守护住,或者几千人几百人守护住,威神大得很。这道场神多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你看那《八大王经》讲得清楚得很,多是不退转的菩萨,你敢小看他?我们一般不尊重道场,到道场稀里哗啦到处乱窜乱说,满不在乎,反正我晃悠几天我混了就走了,你咋地我呢?这道场又咋地你了,迁你的单?有很多人为什么盖个道场住不下来?
真是到一个地方一定要爱护一个道场,你越真正尊重得厉害,这个道场的利益越不可思议,加持你。我这个地方是深有体会啊,到这个地方我就把它当成是我的真正的生命归依的地方。庵,哪怕是个山洞,哪怕是个山坡子,就是过去祖师在这坐过,我到这个地方先磕几个响头,认认真真地护持这个地方,先把它扫干净,不污染它,包括自己什么作业,尽量爱护,爱护这三宝地,他真加持你!那不爱护了,他真危害你,迁你的单,不相信不行。所以不管我们是居士也好,出家师父也好,真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审思审思。
第十讲
善导大师以娑婆世界无量众生流转无穷,无有出离正因,所以以阿弥陀佛光明本际,于此阎浮提垂迹应化,以利有缘。大家遇到善导大师的著作,那与经典的教化是等无差别的,是决定没有差别的。大家作不二的抉择与归命随顺,必然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大力,或者说成就不可思议的现前利益。
我们还把这个文字,不要作为一种生疏的东西,作为一种生命意识的再现,就比较容易通过恭敬心来接受他,启发自己。
禁母缘
〖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勅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三就禁母缘中.即有其八。一从时阿阇世下.至犹存在耶已来.正明问父音信。此明阇王禁父.日数既多.人交总绝.水食不通.二七有余.命应终也。作是念已.即至宫门.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问曰.若人食一餐之饭.限至七日即死。父王已经三七.计合命断无疑。阇王何以不直问曰.门家.父王今者死竟耶。云何致疑而问犹存在者.有何意也。答曰.此是阇王意密问也。但以万几之主.举动不可随宜。父王既是天性至亲.无容言问死.恐失在当时.以成讥过。但以内心标死.口问在者.为欲息灭恶逆之声也。
二从时守门人白言下.至不可禁制已来.正明门家以事具答。此明阇世前问父王在者.今次门家奉答。言白言大王.国太夫人已下.正明夫人密奉王食。王既得食.食能延命。虽经多日.父命犹存。此乃夫人之意.非是门家之过。问曰.夫人奉食.身上涂麨.衣下密覆.出入往还.无人得见。何故门家具显夫人奉食之事。答曰.一切私密.不可久行.纵巧牢藏.事还彰露。父王既禁在宫内.夫人日日往还.若不密持麨食.王命无由得活。今言密者.望门家述夫人意也.夫人谓密.外人不知.不期门家尽以觉之。今既事穷.无由相隐.是以一一具向王说。言沙门目连已下.正明二圣腾空来去.不由门路。日日往还.为王说法。大王当知.夫人进食.先不奉王教.所以不敢遮约。二圣乘空.此亦不由门制也。】
【三就禁母缘中】
这是禁母所发起的业缘。前面把禁父的因缘有一个交待,然后父因为受禁,来祈请目犍连为其受八关斋戒,食葡萄浆、麨蜜,身心得以安乐,所以多日未死。阿阇世问清楚以后,就产生那种所谓的禁母缘,要不然就生起弑母之心,要杀害自己的母亲。因为这个未生怨呢,宿世的业缘已经成熟,所以依己似乎不能依智。
耆婆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出家师父有病的时间经常会找耆婆,与大臣月光二位大臣是阿阇世的左右,就是辅佐他王室的左右,近臣,来劝荐他不要弑母。因为弑父尚有篡王位之说,弑母无以交待,污刹利种,刹利种是王种,在印度婆罗门种与刹利种是贵族。他说你是旃陀罗,就是贱种,直接就是骂国王,这样就生起了这种所谓的禁母缘。
【即有其八。一从时阿阇世下.至犹存在耶已来.正明问父音信】
他来询问自己,父亲尚在不在,虽然他说是恶王,毕竟是他父亲,他不能说他死了没有,他就直接来问,他在不在,现在还存在不存在。那就是说,虽然说存在害人之心,他也没有直接把他杀掉,问他存在不存在,这是一种语言,正明来问他父亲的这个事情。
【此明阇王禁父.日数既多.人交总绝.水食不通.二七有余.命应终也】
人一般呢,常规的状态下,七日七夜不进水食基本上都差不多了,基本上生命就结束了。当然有的人那要是有功夫那就不说了,正常情况下基本上是七日。你看在出家人中,许多就搞过七日水食都不用还活着,绝食或者什么的,实际这是一种超常的自我调整,也是一种方法。
【作是念已.即至宫门.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问曰.若人食一餐之饭.限至七日即死。父王已经三七.计合命断无疑。阇王何以不直问曰.门家.父王今者死竟耶。云何致疑而问犹存在者.有何意也】
怎么这么说话,这么委屈呢?
【答曰.此是阇王意密问也。但以万几之主.举动不可随宜】
所以说过去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那国王之语呢,那是倾一国之力啊。你要是说国王随便说一句话“打仗”,那一国之力就会出动,那就会发起一个大的因缘。所以在其重位,其言语也必须很慎重。
所以作为一个我们平常的学佛人,语言不太在乎,那就是说,我们都知道口有四业,不管是恶口、两舌、绮语、妄言都要小心。因为啥呢?你要真在那个位置上,容不得你这样说话的。现在我们为什么很多人也向往佛法的善巧与威德,但就是产生不出来真正的威德与善巧,真正给人种下一个菩提的种子,或者启发一个菩提的正念、正心,使人得到真正佛法的利益,现前得出离生死或者得以究竟解脱,就是因为平时的口业的积攒。
我听他们说放光寺现在有人算卦,算卦就迁单的,不管是谁,在放光寺给人这个算那个算就迁单。因为放光寺是大家学佛的地方,不是搞算命的地方。口业啊这叫道业,与人算卦是道业,除非是若有佛法僧事,有难缘,助人以圣缘,激励人信佛,这是个善巧。要是把它当成个事了,那就会扰乱视听,把大家搞得是神魂颠倒的。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口业、意业、身业,不尊重给自己制造障碍,给别人制造障碍,多造虚妄业流,惑乱人的心智。
佛法是清人心智,给人带来智慧与光明。那么我们学习的过程一定要尊重自己啊!像我们这个统治者来说,一个国王言语要尊重。那我们学佛的是佛子,是法王之子啊!你言下要不尊重,你给自己带来的危害是无穷无尽,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现在人不信因果,所以说呢就是随心所欲,因果来了咋办,自己受,谁都替不了谁,唯有业随身。信不及这个你自受果报,不要图一时的痛快、一时的炫耀。
放光寺现在是安居期间,要再有其他因缘来那就挂牌,申明事情。反正是要有这样的事,最好出来忏悔忏悔,大家在一起学佛一定要注意。有的初发心呢,有的居士,应该更谨慎一些,我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搞其他因缘的,要不然就是划不来啊。那么就是扰乱视听,一个这么好个道场,大家在这儿用功办道,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尊重自己的语言。
“但以万几之主”,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也是一个万基之主,法界之主,你所有的作业都是你未来的果报。因为啥呢?没有这种八万大劫,不为宿命,就是有八万大劫,你能看到八万大劫的宿命,你不敢给人算卦。现在我们人呢一定要注意,这样给很多人产生困惑,带来了烦恼。过去就像这些大阿罗汉都知道八万大劫的来往之事,他不轻说予人,除能提携人的心智,他才会给人算卦,提示提示,激励一下出离的正因。
听大家说挺烦恼这个事情,在一起要相互地尊重、帮助、正面的提携,要不然呢就……现在大家对佛教的误解已经够深刻了,不是神奇怪异就是算卦看风水,佛法成个什么了,能破坏到我们这上面,那这样肯定出事了。所以我们每个人一定要把自己当成佛子来看,要不然就会出现一些不应该的事情,十分不应该的事情。说举动不可随意,太随便时就是不自尊啊。学佛的人非将相之所能为,出家人亦复如是,机缘都很难得很难得。希望大家爱护这么一个好的因缘,要不然就是自己生邪见,别人生邪见,那大家都相互的苦难,出问题。
【父王既是天性至亲.无容言问死.恐失在当时.以成讥过】
现在我们大家说话做事一定要认真对自己负责任,要不然口业亦是业啊,口业繁衍比意业还要厉害。身业只能让能看到的人受影响,那这个口业传播也是厉害得很。所以口业最难防,意业最细微,身业最粗重,大家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
【但以内心标死.口问在者.为欲息灭恶逆之声也】
就说虽然希望他死掉,但是还不直接这么说,不这么表达。
【二从时守门人白言下.至不可禁制已来.正明门家以事具答】
“门家”,过去王家都有守门的兵将卫士。
【此明阇世前问父王在者.今次门家奉答。言白言大王.国太夫人已下.正明夫人密奉王食。王既得食.食能延命。虽经多日.父命犹存。此乃夫人之意.非是门家之过】
因为护卫他担不了这个责任,他要不说明白,像沙门他不能禁制,夫人他不能禁制,他自己不能担这个责任,担了有杀头之过啊,那就会有杀头之因,所以说他必须把它给说出来。
【问曰.夫人奉食.身上涂麨.衣下密覆.出入往还.无人得见。何故门家具显夫人奉食之事。答曰.一切私密.不可久行】
这是决定的。因为大家来这个地方,就是说不管是出家在家,大家都是因为因缘撮合到一起学习来了,希望大家有个正知、正见、正行,那也是一样的。因为有些东西有过失了,做一两次,就应该自己警觉自己了,要不然下面就给大家带来一些过失。所以一切人的行为大家一定要知,要尊重,要不然就是特别麻烦。
【一切私密.不可久行.纵巧牢藏.事还彰露】
所以时间一久,日复一日的,那肯定是有暴露的机会了。
【父王既禁在宫内.夫人日日往还.若不密持麨食.王命无由得活。今言密者.望门家述夫人意也.夫人谓密.外人不知.不期门家尽以觉之】
门家是守护门人的简称了。
【今既事穷.无由相隐】
善导大师把这个故事直接用这种唐朝的一种文句解释一下。
【是以一一具向王说】
他不给阿阇世说,肯定是性命难保啊,这是决定的。
【言沙门目连已下.正明二圣腾空来去.不由门路。日日往还.为王说法】
因为他皆是以神通力处处无碍,这个地方门护是无法挡住的,墙壁门护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目犍连与富楼那来说法,一个授戒,一个说法,二人来去自如,跟护卫的人根本不相干,他不像国太夫人一样,进门出门还有个护卫来有个因缘相见,这个地方就直接来直接去了。
【大王当知.夫人进食.先不奉王教.所以不敢遮约】
王并没有说不让夫人来,他不敢遮,他是个护卫之人,他这个地方是一种解释。
【二圣乘空.此亦不犹门制也】
看门人也控制不了这个因缘。
这段文字给我们一个启发,说他为什么要禁他的母亲。禁他母亲的来由最主要是他的父王没有命断,因为他以心口杀人,传言杀人,他也来传言杀人,这是宿世业报。他来使这种七重的宫内把他囚禁起来,以使他的父王得以断命因缘,也为了使这个不成为过激,所以说问此犹存,是否存在否,以遮恶名。
【三从时阿阇世闻此语下.至欲害其母已来.正明世王瞋怒。此明阇王既闻门家分疏已.即于夫人.心起恶怒.口陈恶辞。又起三业逆.三业恶。骂父母为贼.名口业逆。骂沙门者.名口业恶。执剑杀母.名身业逆。身口所为.以心为主.即名意业逆。又复前方便为恶.后正行为逆。言我母是贼已下.正明口出恶辞。云何骂母为贼.贼之伴也.但阇王元心.致怨于父.恨不早终。母乃私为进粮.故令不死。是故骂言我母是贼.贼之伴也。言沙门恶人已下.此明阇世瞋母进食.复闻沙门与王来去.致使更发瞋心。故云幻惑咒术.而令恶王多日不死。言即执利剑已下.此明世王瞋盛.逆及于母。何其痛哉。撮头拟剑.身命顿在须臾。慈母合掌.曲身低头.就儿之手。夫人尔时热汗遍流.心神闷绝。呜呼哀哉。恍忽之间.逢斯苦难。
四从时有一臣名曰月光下.至却行而退已来.正明二臣切谏不听。此明二臣.乃是国之辅相.立政之纲纪.望得万国扬名.八方仿习。忽见阇王起于悖逆.执剑欲杀其母.不忍见斯恶事.遂与耆婆犯颜设谏也。言时者.当阇王欲杀母时也。言有一臣者.彰其位也。言月光者.彰其名也。言聪明多智者.彰其德也。言及与耆婆者.耆婆亦是父王之子.柰女之儿。忽见家兄于母起逆.遂与月光同谏。言为王作礼者.凡欲咨谏大人之法.要须设拜以表身敬。今此二臣亦尔.先设身敬.觉动王心。敛手曲躬.方陈本意也。言白言大王者.此明月光正欲陈辞.望得阇王开心听揽。为此因缘.故须先白言.臣闻毗陀论经说者。此明广引古今书史历帝之文记。古人云.言不关典.君子所惭。今既谏言不轻.岂可虚言妄说。言劫初已来者.彰其时也。言有诸恶王者.此明总标非礼暴逆之人也。言贪国位故者.此明非义所贪.夺父坐处也。言杀害其父者.此明既于父起恶.不可久留.故须断命也。言一万八千者.此明王今杀父.与彼类同也。言未曾闻有无道害母者.此明自古至今.害父取位.史籍良谈。贪国杀母.都无记处。若论劫初已来.恶王贪国.但杀其父.不加慈母.此则引古异今。大王今者贪国杀父.父则有位可贪.可使类同于古。母即无位可求.横加逆害.是以将今异昔也。言王今为此杀母者.污刹利种也。言刹利者.乃是四姓高元.王者之种.代代相承.岂同凡碎。言臣不忍闻者.见王起恶.损辱宗亲.恶声流布.我之姓望.耻惭无地。言是旃陀罗者.乃是四姓之下流也。此乃性怀凶恶.不闲仁义。虽着人皮.行同禽兽。王居上族.压临万畿之主。今既起恶加恩.与彼下流何异也。言不宜住此者.即有二义。一者王今造恶.不存风礼.京邑神州.岂遣旃陀罗为主也。此即摈出宫城意也。二者我若在国.损我宗亲.不如远避他方.永绝无闻之地。故云不宜住此也。言时二大臣说此语竟者.此明二臣直谏.切语极粗.广引古今.望得王心开悟。言以手按剑者.臣自按腰间剑也。问曰.谏辞粗恶.不避犯颜。君臣之义既乖.何以不回身直去.乃言却行而退也。答曰.粗言虽逆王.望息害母之心。又恐瞋毒未除.击剑危己.是以按剑自防.却行而退。】
【三从时阿阇世闻此语下.至欲害其母已来.正明世王瞋怒】
因为他的愿望没有得到这种所谓的相应,他欲害其父,三七日反而没有死,所以这种愿望没有满足,反而把这种瞋怒转嫁到自己的母亲身上了。
【此明阇王既闻门家分疏已】
现在佛教写个文疏,就是把他阐明出来,阐述出来。
【即于夫人.心起恶怒】
这是必然的,因为这个事已经激到这个地方了。
【心起恶怒.口陈恶辞】
“我母是贼”,你看这话够恶了,“与贼为伴,沙门恶人”,都是恶口。
【又起三业逆.三业恶】
不光是口业,身业也要起,意业肯定是起来了,所以三业恶。
【骂父母为贼.名口业逆】
现在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东西太普遍了,上尽下孝的东西逐渐退失了,整个社会离开了至孝的法,社会的程序都乱了,整个国家陷入一种困境。
【骂沙门者.名口业恶。执剑杀母.名身业逆。身口所为.以心为主.即名意业逆】
五逆之中一逆,弑害父母啊,杀和尚阿阇梨那是七逆之罪。现在人心不杀口杀,口不杀意杀,总是要有个杀的。就是说违逆之心特别地炽盛,你只要不顺他的心,他啥都想出来、说出来、做出来。所以现在人受教的机会特别地薄弱。
希望大家一定要尊重自己每一个学法的机遇,不要坏掉自己学法机遇,不要称大,谁称大谁苦自己。这个时代就是称大,才有这时代之苦因,就是所谓自我坚固,斗争坚固。所以到寺院我希望大家真是好好消化消化自己在世间那种刚强的东西,不管哪个人都平等对待,把自己刚强的东西化一化,那么可能说活人就宽松一些。要不然到寺院反而强化自己了,不管出家在家可能更加痛苦。因为我们知道学佛的人是身心柔软,要不然你学佛有什么意义呢?智者身心柔软,现在的人呢都通过佛法来强化自己,强化自己一定会出事情。佛法不是强化自己,是超越自己,真正地得到解脱,智慧、方便、慈悲予人,强化自己会出现违缘的。
【又复前方便为恶.后正行为逆】
在我们这个时代学佛的人难度特大特大,不知道心王啊,不知道心是主导,身口也都是唯心所现。像我们这个时代学佛,以恭敬心、难遇心、难得心,大家在一起以恭敬心相处,以难得难遇心学佛学法,那很快的能使自己的身心调伏,正业得以转化。要不然你学来学去不过是打着佛教学佛的逆贱子,就是强化自己,学来学去还是痛苦不堪,一落美名啊,就是依附外道。一定要注意这个地方。
【言我母是贼已下.正明口出恶辞。云何骂母为贼.贼之伴也.但阇王元心.致怨于父.恨不早终】
因为他父亲指使臣使,逼他早死来投他家做其子,他怨恨在他父亲,不在他母亲这儿。
【母乃私为进粮.故令不死。是故骂言我母是贼.贼之伴也】
实际这个地方本来他是故友啊,像阿阇世跟目连他们也是亲友,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怨恨呢?因为是调达的这种恶言指使,所谓的新王新佛之说,是他的宿世的业感召成熟,产生这种积怨。
【言沙门恶人已下.此明阇世瞋母进食.复闻沙门与王来去.致使更发瞋心。故云幻惑咒术.而令恶王多日不死】
“咒术”,现在我们学佛的人要是把握不好,就是佛教就……现在我们在路上走动,经常都是问,就说算个卦吧,看个命吧,看看宅子吧。现在我们这里面也开始看命,看命让大家烦恼。学佛的人一定要有个正知正见,大家在一起要有个正知正见的激励、提携,要不然大家都不是学佛的人。你有这么好个道场,社会本来就是误解特深特深的。真是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好好审思审思,把佛法不要搞到其他因缘上去。
【言即执利剑已下.此明世王瞋盛.逆及于母。何其痛哉。撮头拟剑.身命顿在须臾。慈母合掌.曲身低头.就儿之手。夫人尔时热汗遍流】
就是不知道自己是死是活了。
【心神闷绝。呜呼哀哉。恍忽之间.逢斯苦难】
这个地方真是让我们好好地观察这个世间,什么母子情,什么父子情,在这种瞋恨心面前都不顶用,所以人世间的作业真是脆危,怨亲相聚特多。我们假若不遇佛法啊,真是人生的困惑那是无边无际。
所以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学佛法的机会,一定要把这个机会把握好,不要用世俗在这个地方污染大家,要不然真是都挺难转。本来我们在世间染污得够深厚了,现在佛教已经被人搞得就是真是已经没有模样了,已经没有个模样了。你看这个世间就这么无常,这么残酷,儿子要杀母亲。
【四从时有一臣名曰月光下.至却行而退已来.正明二臣切谏不听】
劝谏,你不能弑母啊,你弑母这个因缘那还了得,弑父似乎有正理,弑母无理无由。现在这个社会现象的确是这样的,现在的三口之家不得安稳的太多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越来越多。走动一些地方,就是发心出家、离家离异的太多太多了。过去遇到一个学佛的这么说,师父你要收徒弟,现在要是……像我们这样的小孩子几百几百就无依无靠啊,父母离异,也没有人管,很多人流浪。就是啥呢?家庭带来的这种人情的崩溃,相互的欺骗,整个社会已经处在这种状态。
所以我们在学佛的机会中一定要把佛的这种本源清净,真正的智慧心,大家相互启迪开来,再来慈悲世间,自他二利。不要用世间的东西,本来的世间东西对我们残害就够大了,就够深了,一定要认识这一点。
【此明二臣.乃是国之辅相.立政之纲纪.望得万国扬名.八方仿习。忽见阇王起于悖逆.执剑欲杀其母.不忍见斯恶事.遂与耆婆犯颜设谏也】
“犯颜”,过去就是以下犯上。
【言时者.当阇王欲杀母时也。言有一臣者.彰其位也】
“大臣”,国之栋梁,辅佐王者。
【言月光者.彰其名也。言聪明多智者.彰其德也。言及与耆婆者.耆婆亦是父王之子.柰女之儿】
同父异母。
【忽见家兄于母起逆.遂与月光同谏。言为王作礼者.凡欲咨谏大人之法.要须设拜以表身敬】
这是必须的,因为世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我们现在似乎很当机的一个东西。社会的正常次序、家庭次序、社会次序,要没这个次序,国家一混乱,我们学法的机会根本不会有。大家为命而奔忙,像现在的阿富汗,那炮火连天,你怎么样学佛呢?人民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如何能用功办道?所以一定要珍惜现缘,护持这种条理的社会现状。
【今此二臣亦尔.先设身敬.觉动王心。敛手曲躬.方陈本意也】
表现自己我并不违逆,还是恭敬你,但是只得提示啊,提个建议。
【言白言大王者.此明月光正欲陈辞.望得阇王开心听揽。为此因缘.故须先白言】
表白,中国现在这个文化,的确是来自于佛教,我们佛教一般挂牌,某某地方常住白,陈白,表述之意。
【臣闻毗陀论经说者。此明广引古今书史历帝之文记。古人云.言不关典.君子所惭】
过去人说话必有出处,现在人说话无依无据的,就随心所欲。尤其是像算卦,是罪恶之人,算卦绝对没有出处,伤害挺大的,这个东西特别惑乱人。所以我们说话,干什么,做事情,都要有个出处,要不然大家相互伤害会特别地厉害。
【今既谏言不轻.岂可虚言妄说】
因果报应一定要相信,一定要悲悯自己的口业。我们平时做事情一定要悲悯自己,说话要有依据,做事要有依据,要不然很麻烦。
【言劫初已来者.彰其时也】
就是从这一个劫,有所记载的事情,记载的东西。
【言有诸恶王者】
就是弑父之人,弑父的太子。
【此明总标非礼暴逆之人也】
在我们中国历代王朝都有这样的事情,弑父以篡王位,这样的事还是很多的。
【言贪国位故者.此明非义所贪.夺父坐处也。言杀害其父者.此明既于父起恶】
他这个地方阿阇世并不是贪他的王位,他这个地方不相干,他就是仇恨他父亲,先夺他的命,这种宿缘。他因为他是太子,本来就是他的王位,他不需要夺,本来就是他的位子,非是贪他父亲这个王位要杀害父亲,这么个说法。所以言杀他的父亲,最主要是对他父亲起这种宿世的恶缘成熟,要杀他父亲。
【不可久留.故须断命也。言一万八千者.此明王今杀父.与彼类同也。言未曾闻有无道害母者】
世间哪,一切世间人,对害母之人最为痛恨。但是父子啊,刚烈之辈,一般呢大家都有所容纳之处。但是要是害母之人啊,受世人痛恨,不要说王者,世间人亦如是。
【此明自古至今.害父取位.史籍良谈】
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贪国杀母.都无记处。若论劫初已来.恶王贪国.但杀其父.不加慈母.此则引古异今】
从古来已久都没有这样做,你怎么敢开这个先例呢?所以加上这个语言阻止阿阇世害母之心。
【大王今者贪国杀父.父则有位可贪.可使类同于古。母即无位可求.横加逆害.是以将今异昔也。言王今为此杀母者.污刹利种也。言刹利者.乃是四姓高元】
他这四种姓中二尊姓二贱姓,刹利种是王种嘛。
【王者之种.代代相承.岂同凡碎】
你怎么能做出这种下贱之事?佛在《十轮经》上讲得是最多的,说若人谤三宝者,诬三宝者是旃陀罗,就是贱民、贱人、贱种的意思。有时世尊说话也很重,为什么呢?激励大家尊重自己,末世之人污僧伽蓝,污染佛法,污谤三宝的因缘特别炽盛。所以希望大家尊重自己的因缘,要不然就是挺麻烦的。
【言臣不忍闻者】
忍受不了这种,因为他们都是刹利王种嘛。
【见王起恶.损辱宗亲】
他本来就是一个家族,你要爱护自己的宗亲。像我们学佛之人一定要爱护三宝的这种正因、正相、正理,实际三宝的利益毁于我们当下,利益也在我们当下。
【恶声流布.我之姓望.耻惭无地。言是旃陀罗者.乃是四姓之下流也】
就是所谓的贱姓贱种。
【此乃性怀凶恶.不闲仁义。虽着人皮.行同禽兽】
在印度,过去四种种姓的区分特别地严格,哪一族哪一族能到哪个地方,婆罗门、刹利种居住区那差异是很大很大的,有严格的区分。在我们中国可能大家看得还不太清晰,像清朝时还有正旗,正黄旗,还有这个区分,种族区分。
【王居上族.压临万畿之主。今既起恶加恩.与彼下流何异也】
你这样的行为是很下流的,旃陀罗行为,作恶缘啊!
【言不宜住此者.即有二义。一者王今造恶.不存风礼】
就是大家没有这种脸面了。
【京邑神州.岂遣旃陀罗为主也】
你这样的作业,虽然是刹帝利,虽然是王,但是心已经是旃陀罗之作业了。
【此即摈出宫城意也】
你再这样做,大家会把你给灭掉的,灭摈,驱赶你,把你迁出去撵出去。
【二者我若在国.损我宗亲.不如远避他方.永绝无闻之地】
这话就重了。
【故云不宜住此也】
这个说法有两个方面,善导大师这个解释特别地细腻了。
【言时二大臣说此语竟者.此明二臣直谏.切语极粗】
就是说得很重很重,粗重嘛。像我们讲我们这个色身,叫粗重身,那色界,要是以禅定成就的身,色界天那就是细妙身。像欲界天的身,是粗重身。像我们这个粗重就是说,有粗就有重,很难听了。
【广引古今.望得王心开悟】
在我们佛教,这个悟字,把一个问题解开就可以说开悟,解其心结是名为悟。现在在我们佛教中这个悟字有人惧怕它,有的人就是妄自承担,过去宗下说悟者十八次,小悟无数次。实际我们每一个人在面临每一个事情的时候,一旦超越自我一次就开悟一次,超越自我一次就开悟一次,超越一个障碍就开悟一次,一个心性的障碍。所以学佛人不要相互的缠缚,要帮人解脱,帮人饶益,使人心开意解。
为啥我听到人说算卦我当时就想迁单,在佛教最痛恨这事,最缠缚人的就是算卦。这东西最缠缚人了,他给人一种恶性引导。你像我们大家在一起学的就是佛本源清净这个教诲,引导人走清净之路,消除现缘之障。你把现缘给人定得死了,把人都困惑起来,使人生恼啊,大家都生烦恼。尤其是没有大智慧的时候,一定不要给人设置障碍。大家在一起学佛,一定要把这个学佛的机会看得很重,多使大家相互的心开意解,走出生死之路。不要在这个地方相互的设障,以炫己能,炫耀自己的那一点能耐,把别人设了很多障碍,自己下面的果报一样障碍自己。
要开悟自己的业缘,从自己的业缘中走出来,心理障碍中走出来,所有的过程中走出来。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失,但有的人影响大,有的人影响就小一些。所以要自己有过失,自己调整一下就可以了,影响别人的时候,一定要从根本上来转换,要注意。
【言以手按剑者.臣自按腰间剑也。问曰.谏辞粗恶.不避犯颜。君臣之义既乖.何以不回身直去.乃言却行而退也。答曰.粗言虽逆王.望息害母之心】
他这个意思就是希望他不要有害母之心。
【又恐瞋毒未除.击剑危己】
因为在印度,在我们中国古代也是,不管是王臣,他们都带剑,像带剑的大臣都是直接的近臣。
【是以按剑自防.却行而退】
现在在比较偏远的地带,像现在这些少数民族,藏族、傣族、苗族,很多都还配有腰刀、剑。这在三千年前,这些事情太正常了,直接描述当时那种生活的意象。要我们现在人,大家出入带个剑,很多障碍,国家叫你走不成路,像我们中国肯定走不成路,你只要是汉人,你带个剑绝对不行的,所以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五从时阿阇世惊怖下.至汝不为我耶已来.正明世王生怖。此明阇世既见二臣谏辞粗切.又睹按剑而去.恐臣背我.向彼父王.更生异计。致使情地不安.故称惶惧。彼既舍我.不知为谁。心疑不决.遂即口问审之。故云耆婆汝不为我耶。言耆婆者.是王之弟也。古人云.家有衰祸.非亲不救。汝既是我弟者.岂同月光也。
六从耆婆白言下.至慎莫害母已来.明二臣重谏。此明耆婆实答大王.若欲得我等为相者.愿勿害母也。此直谏竟。
七从王闻此语下.至止不害母已来.正明阇王受谏.放母残命。此明世王既得耆婆谏已.心生悔恨.愧前所造.即向二臣求哀乞佑。因即放母脱于死难。手中之剑还归本匣。
八从勅语内官下.至不令复出已来.明其世王余瞋禁母。此明世王虽受臣谏.于母犹有余瞋.不令在外。勅语内官.闭置深宫.更莫令出与父王相见。上来虽有八句不同.广明禁母缘竟。
【五从时阿阇世惊怖下.至汝不为我耶已来.正明世王生怖】
大臣舍他去,还要摈他,你这刹利种做旃陀罗事,要灭摈他,他就生怖畏了。
【此明阇世既见二臣谏辞粗切.又睹按剑而去.恐臣背我】
因为这两个近臣要是真背叛他,他又把自己的父王关闭起来,马上一反那可能就倒台了。
【向彼父王.更生异计。致使情地不安.故称惶惧。彼既舍我.不知为谁。心疑不决.遂即口问审之。故云耆婆汝不为我耶】
你是不是不帮我了?不为我做事情了?
【言耆婆者.是王之弟也。古人云.家有衰祸.非亲不救。汝既是我弟者.岂同月光也】
月光是大臣之说,他这是兄弟相称,这个地方有差别,他是一种祈求、请求,生怖畏之心嘛。
【六从耆婆白言下.至慎莫害母已来.明二臣重谏。此明耆婆实答大王.若欲得我等为相者.愿勿害母也。此直谏竟】
直接阻他拦他这个害母因缘,产生他这种所谓的囚禁他母亲的这种缘,禁母缘,要不然是害母缘了,现在是害母缘。因为二臣的这种劝谏,使他避免了害母的恶因。所以把这段文字阐述清楚,使大家有一个直接的感受。
【七从王闻此语下.至止不害母已来.正明阇王受谏.放母残命】
所谓的“残命”,可以说韦提希的生命已经到边缘地带了,“残命”,剑下残生,勉强保住。
【此明世王既得耆婆谏已.心生悔恨.愧前所造.即向二臣求哀乞佑】
你们两个不保我,肯定我也没有命了,求臣保,我不杀母亲这个因缘了。
【因即放母脱于死难.手中之剑还归本匣】
“匣”就是那个剑的盒子,剑鞘,玩剑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像现在人耍耍剑。
【八从勅语内官下】
皇帝周围有内官,像我们中国都是太监,过去宫里皇帝身边就不准有正常的男子,实际上就是说通过一些特殊的手段,就是所谓的太监,但能给他做事情,在我们中国这个事情是特别地多。在印度这个内官,过去有记载,看到这些内官基本上是女性。内官就是宫内除王之外不准有其他男子,侍卫看大门的,再就是大臣来往,除非朝臣之事有所述说,有所谏述,才能来到王宫,平时的机会很少。这个内官,可以看看印度的历史,他是女性比较多,不像我们中国是那种太监制。
【至不令复出已来.明其世王余瞋禁母】
他并没有对他母亲真正的宽容,不管怎样你使恶王未死,余恨未消,他就把她关起来。
【此明世王虽受臣谏.于母犹有余瞋.不令在外】
不给她自由,禁母缘这个文字,他反复地解释这个文字。
【勅语内官.闭置深宫】
历来幽禁母后的王者、太子太多了,中国历史上这故事太多太多了,似乎这是宫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一样。
【更莫令出与父王相见。上来虽有八句不同.广明禁母缘竟】
这一大段文字解释一件事情,他为什么禁他母亲,使恶王三七未死,本来要取他母亲的命,因为二臣相劝。所以这段故事告诉我们,王者、王母不得安稳,大臣、宰官、王者之亲弟,亦不得安,世间惟危啊!
所以我们在这三界火宅中还要搞什么名堂,不好好学佛,真正不好好学佛真是对不起自己。我感觉到看看禁母缘,看看《观经》,大家对自己的人生,不管出家在家都要有个正确的审视,王者尚且如是,我等黎民百姓,看看应该怎么作为。
课间开示:
我感觉到《观经》最容易使我们审视世间。这个禁父缘、禁母缘,因为这个疏钞只是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他本来已经大白话了,没法再讲。过去说经易讲,因为经可以分解,论是最难讲了,因为他已经指出来,已经表述过了,大家在一起读一读。《善导大师全集》我以前没有好好看过,可能看过一遍,所以给大家读得也是磕磕巴巴的,大家就原谅吧。但是总是大家有一个学习的机会,大家尽量地参与,把这个事情有个正因正缘吧。
看完这一段文字,知道我们人生特别地短暂,我们学习佛法的机遇都特别少,说完就完,说尽就尽,法缘说完就完,因为它是不可得的。所以就有一个好的学佛机会,老老实实地学习佛法,不要在寺院里再搞世法,佛法我们还学不完,还搞世法,太浪费自己的生命,浪费自己的机遇。我们每一年安居的日子就这几天,过去了,大家想在一起学习的机会都没有了。在这儿是打破自己的习气,改正自己的过失的最好机会,削减自己习气的一个好的机会,特别好的一个机遇。这个时候人要改变自己,用法来改变自己,特别方便,平时很难,散嘛,因缘也散,个人很难照见自己的因缘,大家在一起反而容易照见自己的方方面面,特别容易照见。
大家可以议论议论,对这个现世世间的无常相,恐怖相,大家都有所体会。有的人不学佛,就是麻木不仁,开始玩自己的东西。要不然仗着自己年轻,要不然仗着自己身体好,要不然仗着自己年龄大,要不然仗着自己经验多,人生是无常的,谁都不好把握自己。现在大家我听很多人说了生死不了生死这个事,说实话,了生死好说不好做,生死关头一来的时候,业障一现前的时候,很多人无始以来的业习泛出来的时候就不好掌握,所以平时就要尊重自己的因缘。
这一家人给我们演了这出戏,从世间最尊贵的王家表现出来。实际我们从每一个家庭,自己的家庭都可以看到一些侧面的东西,每个人都有家庭,是不是这样呢?基本上都是这样,都有这么多苦难与变异无常的东西,浅薄的东西,变异无常,大家都遇到,方方面面,不过是大同小异罢了,王者不过是标立明确,明显罢了。大家都可以审视,这个地方还有什么,都是个无常相嘛,怨亲所聚。现在我们这个时代表现得更充分,所以我们大家要不好好把握这个时间,哎……
这是二千三千年以前的事情,但在这个热恼的时代、热恼的世界中,要有一个完美的家庭可能太难得了,特别难得,也有好的家庭,但是生老病死,八苦还是在煎熬着,还是在冲击着。我感到阿阇世最了不起,所以释迦佛亲自给他授记,阿阇世与五百长者皆得不退转,皆得无生法忍,月爱三昧直接使他身心溃烂的东西得以健康。我们生活在无佛的时代,我们的过失很难有因缘给我们消除掉。佛在世的时候,你这个因缘,这个现报能给你处理掉。
我们对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对阿弥陀佛的这种真正的功德,能不能真正启用得起呢?这真是个大事情,像阿弥陀佛这么清净的教诲,就是说很容易真正当机,说来是容易,用是很难。所以多少善知识在这个地方真是哭天哭地啊!本来弥陀这种教诲对我们来说已经是能利益一切世间,自他二利,根本不需要其他因缘了。
某师拿过来一瓶花问我,某师因为跟我们一块出去过,大家挺感叹的,说这是我的磕绊,也是大家的业缘,大家欢喜不欢喜还是大家的业缘,实际我们表明一个因缘,我说这个法这个东西……你敬法这个心相啊,即使我们啥都不会,这个恭敬心已经得到利益了,这恭敬心就是个利益,哪怕就是你十句话,他有一句话听进去了,恭敬心得到了启迪,他就马上得到感召。要不然我们千里万里跑到这个地方了,这么好的环境,为啥呢?那是心性的问题啊!
因为往往我们认为法非从外得,外得只是启迪我们真实圆满的心。你这一心圆满不圆满呢,外面是一个启发罢了。你要发真实圆满心,碰到什么都是运用圆满,你要心地不圆满,外面再圆满的启迪跟你没有关系。因为啥?不恭敬故,他要排斥,这个地方特别地有意义啊!在密乘听法要有六种要求的,要有世尊想,要有药王想,有良医想,这个想那个想,干什么呢?以使你发起如饥似渴的向往,得到清净的法益。实际说启发者只是说帮助我们做事情,并不是说他有什么高低之说了。
所以今年跟大家在一起学习佛法,我最大的感受是啥呢?大家在加持着一个启发者。你骄慢也好,你恭敬也好,他在加持着一个人,直接就把这个东西回施给大家就对了。能不能回施出来呢?所以大家要有一个平等的清净的心。他们到其他地方看的时候,有的也生烦恼,大家就是献这献那的,供养宝物鲜花的,有人也生烦恼,心生瞋恨,有的人也是赞叹随喜,当时你就欢喜就得法益。有的感觉到这花也太夸张了,就心生妒忌烦恼,那也就受苦难,这真是稀有的因缘。所以一个事,感受就千差万别。所以希望大家学法要自己发起一个正因。
善导大师这个文字真是都讲到家了,讲得特别细,我只是说磕磕碰碰的给大家念一念。说实在的,念的嗑嗑碰碰是大家的障缘,这是决定的,要是说我读诵的能力也是一部分,因为读我心里难受,不愿意读。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