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往生论浅说

《往生论》浅说(十七)

明悉法师

开示时间:2025年4月11日  开示地点:江西南昌善逝禅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菩萨,大家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众)。

好,我们还是一起诵读《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婆薮槃头菩萨造

元魏菩提留支译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    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

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    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    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焰炽    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    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    过迦旃邻陀

宝华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

宫殿诸楼阁    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    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    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因

雨华衣庄严    无量香普熏

佛慧明净日    除世痴闇冥

梵声悟深远    微妙闻十方

正觉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    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    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    受乐常无间

大乘善根界    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

众生所愿乐    一切能满足

是故愿生彼    阿弥陀佛国

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华台

相好光一寻    色像超群生

如来微妙声    梵响闻十方

同地水火风    虚空无分别

天人不动众    清净智海生

如须弥山王    胜妙无过者

天人丈夫众    恭敬绕瞻仰

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安乐国清净    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日    如须弥住持

无垢庄严光    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    利益诸群生

雨天乐华衣    妙香等供养

赞诸佛功德    无有分别心

何等世界无    佛法功德宝

我愿皆往生    示佛法如佛

我作论说偈    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    往生安乐国

好,我们昨天把观察门已经结束了,观察门二十九种庄严成就的是“愿心庄严”,就是一切众生这一念心它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本来具足如是庄严。通过阿弥陀佛的大愿,彰显众生自性本具之功德庄严。

通过不断地观察,我们就进入到第五门的这样一个“回向门”的修行。昨天也说到,回向门的修行在净土教法当中是极其重要的一块,但也是我们长久以来容易忽略的一部分修行。在九十六个偈颂当中,最后一句“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个偈颂就是第五门的实践。

大家每天在用心念佛,内心要存这样一个愿,就是“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个愿是随顺弥陀的大愿,阿弥陀佛的大愿就是愿一切众生往生没有障碍,“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那我们念佛人,要以佛愿为己愿,才能感应道交。

在“回向门”这个地方,文字上有一段讲“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这个也就是第五门要实践的核心,就是“心常作愿,回向为首”,成就的是大悲心,不舍一切苦恼众生。

一切众生本质是佛,但是由于众生没有顺性回归、顺性运用这样一个本心,而迷失在了业相当中、业海当中,不知返迷归悟,一再地随业流转,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那这个恶因、恶果的循环,是极其可怕的,也是极其悲哀的。所以菩萨他的所缘,就是一切众生的苦而生起的大悲心,那这是念佛行人也当去实践的。

如果我们一个念佛人没有这样一个悲心的话,我们心量是会很小,念佛只是为了自己,只是希望自己状态好,希望自己离苦。这个与佛心是不相应的,与佛心不相应,那很难得到教法的真实利益。

所以现在佛教的一些衰落,种种的衰相,大家有目共睹,我觉得一个很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虽然学的是大乘法,但是我们的心行并不是大乘心。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这样,所说的见地都挺高的,但内心的心行没有真正依大乘的发心来实践教法。

大小乘的区分在哪儿?大小乘区分就在于菩提心。你是不是大乘行人,并不在于你说得有多高,而在于你的发心有没有发大乘心。净土这个法门,它是很清晰地标显了大乘。我们也都是修净土,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发心?这个就要去审观了。

《往生论》一直到最后,天亲菩萨用了很多的文字都在讲第五门回向门,如何运用智慧、慈悲、方便,远离三种违菩提门,成就三种菩提门这样的功德。希望大家重视这一部分。

我们继续来看文字,随着文字我们一起来学习。

昨天我们说到“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 这一法句就是实相句,就是清净无为的法身,也就是我们这一心,一心呢摄二种清净义。我们这一心它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它是具足万法的。你这一念心,它本来具足万法,这一念心本来具足佛法界的一切功德,那就具足了这二种清净义,一是器世间清净,二是众生有情世间清净。这两种清净,都是实相心的展现,都是我们本具的性德的展现,所以说“性修不二”。

大家在这个地方要认知到,其实没有一法离开我们这一念心。所以这样说,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都没有离开我们这一念心,极乐世界去此不远,我们在一念心相应的时候,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

这个就讲到“奢摩他”,就是第三门“止”;第四门是“毗婆舍那”,是“观”。止、观二门,包含了整个前四门的修行,它也是广略修行。所谓广,就是从种种因缘、事相、二十九种庄严去不断地观察,这是广;略,就是入一法句,这是略,也可以说“奢摩他”心止一处,是略,止于什么?止于佛愿,止于佛功德,避免九界杂缘的过患。

这个就是我们从自利角度来说,如何修净土呢?那你就要“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以这样的发心,来引导我们生命的方向,大方向确立清晰。如古人说的,要专复专。专在哪里呢?专在阿弥陀佛这个大愿上,心常专念,一心专念。毗婆舍那,就是在这样一个所缘上去作观察,以这样的正见来回观一切法。

广略二种修行,就会成就柔软心,“如实知广略诸法”。什么是柔软心?柔软心,就是我们本来这样一个不二的心、清净的心、无我的心。相对来说,我们凡夫心它不柔软,凡夫心刚强,“刚强难化”啊,佛说我们这个世间。为何刚强?因为我执炽盛,因为我们这种割裂意识太强了,对待心、对待的意识太强了,所以就会刚强。

本来一切法是平等的,我们偏要执著有一个更好的、更大的、更强的,偏要执著我是最了不起的,突显这么一个虚妄的东西。虚妄的这样一个我执,就会带来无端的傲慢。我们仔细观察,如果我们没有用法的时候,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是无端的自大,无端的傲慢,无端的自以为是。

我们在轮回当中,我们现在这个减劫,我们减劫到了人的身高是很矮的,现在人的平均身高应该不到两米。在人类正常寿命时,人的身高都很高。我们再往下减,到人寿十岁的时候,人的身高就一肘这么长。他内心越傲慢,越坚固,越自以为是,他就会越矮小,从报体来说就会越矮小、越丑陋。这都是心的一个自然的作用而已。

生在这样一个减劫的时代,我们如果不依法而行,每个人都差不多。这个时代真的每个人都差不多,大家在自我意识的强化上,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一个时代了,谁也不服谁。所以就会战争嘛,那是必然的,为啥呀?因为谁也不服谁,谁都想作老大,那不就争斗呗。

所以唯有教法,唯有回归我们心的本质,唯有这一条路。唯有这一条路,才能消融内心的对立,消融这个坚固的自我。这一条路,就是佛给我们施设的妙法。佛是大医王,治我们众生这样一个颠倒的大病。

我们都是颠倒的。所谓的颠倒,就是我们的思想、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方法全都出错了,它就称为颠倒。但大家全都错了的时候,全都迷失了的时候,我们就都以为是正常的,人类认为这样就是正常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很正常的;“人不竞争,不打倒对手,你怎么能生存呢?”这是正常的;“人不坚固自我意识,人不自我表现,你怎么能够吸引别人呢?怎么能突显你的价值呢?”这是正常的。

所以我们在世间所受的一切的观念、教育,从佛法来看都是颠倒知见,这个大家要认知到。因为世间一切法,就是违性的一个造作,形成的一个二元对立的、苦难的世间。你这点不认识到的话,我们没有办法真正发起出离心。如果你不彻底看透这个世间真相的话,我们没有办法真正地有愿往生的心。

我们如果还是觉得世间是正常,说明我们对佛法不是那么地希求。现代人对佛法的需求真的不是太大,比起古人来说真是没法相比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觉得佛法对我们生命没有那么重要。

古人是视法如命,宁舍生命也要去求法。以前因为得到经典是很不容易,但人们对生命觉悟的渴望是很深的,想要离苦的心是很深的,想要追求真理的心是很深的。那么多的古圣先贤为了求法,“去人成百归无十”。义净三藏写了一个求法诗:“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人焉知前者难。”去人成百归无十啊,能回来的只是一小部分,留下记载的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都死在路上。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人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为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我们现在对经典不是那么地重视、珍惜。“往往将经容易看”,你知道我们能读到一部经典,对于古人来说有多难,都是他们宁舍生命、不顾生命去取回来的,翻译过来的。尤其我们汉地有一部经很重要,就是《楞严经》,当时怎么传到汉地的,大家知道吗?把胳膊拉开,缝在肉里面,这样传过来的,他为了能够利益这一方的众生。你看古人这种心,我们现在人的心力羸弱,他就没有这样重法的心。

这就是教法衰落的原因,佛法不兴的原因。

对生命的解脱的渴望越来越淡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欲望的满足,自我名利的满足,自我价值的满足……这个东西成为了一个主流的价值观。这个心就越来越刚强,越来越刚强,越来越颠倒……我们的认知离佛越来越远,所以世间的苦就越来越深。

一个佛弟子要这样去观察世间,建立佛法的正见,那我们才能够渴望佛法,才能够在心地去运用佛法。你内心对佛法有多渴望,你对教法的实践就有多认真。不然,法讲得再清楚、再究竟、再了义,我们的心与它相不相应,那就看我们自己了。

这里面说“成就柔软心”。这个柔软心,实际上就是回归到这样一个不二的心、本来的心、与法相应的心,而消融我们那个坚固的自我意识的心,消融我们那样一个刚强的心。这样就能“如实知广略诸法”。

因为自我蒙蔽了之后,我们就不如实。“自我”是把一切真相都给歪曲了的一个根本的错误知见,就是“我”,认为有“我”,一旦有了这个错误的知见,我们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不到真实的世界,只能看到我认为的世界,我投射出来的观点,我想象的世界,我感受到的世界。

他全都活在了一个自我意识当中,这就遮蔽了我们如实地看到一切法。大家这样去观察世间,是不是这样?世间人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在没有依法正思维的时候,是不是这样啊?全都是颠倒知见。一旦我们落在这个颠倒的知见当中,我们的心是很狭隘的。就是那种心没有弹性,没有柔软性,说不得,碰不得,谁只要反对你的观点、批评你、指出你的毛病,你就会跳八丈高。

这是时代的一个共性,所以有时候我们说“师资相摄”这一法,在这个时代很难行下去了。若佛法离开了师资相摄,还怎么传递呢?但是如果我们的心不柔软,我们没有愿意依法而行的这样一个发心,那没有办法施教,没有办法。师长就是要指出你毛病的才叫“师长”,天天顺着你的习气拍你的马屁,那叫师长吗?他是真正出于慈悲心,引导你看到自己的问题。但是我们如果已经变成这么样一个状态的时候,我们希望的不是真正要看到真相,我们希望的是对自己好。你找个师父,是希望师父对自己好,师父天天给我东西,天天宠我,天天顺着我,这是好师父。那这样能教吗?所以整个地,我们的心离法越来越远了,在这样一个大的因缘下。

在这个地方,你要有惭愧心,我们才能依法去行,你心的柔软才能展现出来。一个生命,它这样的一个上善若水,就是它是没有棱角的,没有说我一定要认为这个是对的,我一定要坚持这样一个自己认为的是非好坏。这些东西,你要依佛法来看的话,它都是如梦如幻,而我们强烈地执著自己投射出来的一切,就是苦的根源。

净土,它让我们回到以佛的悲愿上来,彰显我们自心本来的这样一个平等、清净、柔软,那他才能够如实地看到自己,如实地看到一切法,“如实知广略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你才会成就这个“巧方便回向”。

什么是“巧方便回向”呢?就是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这是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所修的,从第一门礼拜,第二门赞叹,第三门作愿,第四门观察,第五门回向,这所有的一切功德——“一切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不是为了自己有多少功德,自己有多快乐,或者说自己离苦,而是欲拔一切众生苦,想要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这叫“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这说得很清楚啊,就是我们念佛的人,你念佛要不为自求,这才是菩萨巧方便回向。而不是说我念佛是为了我的状态如何、我的临终如何、我的功夫如何。他发心不是这个,是顺着这样一个佛的愿,欲拔一切众生苦。说直白,还是对时代要有责任感,对教法要有责任感,对众生的苦难要有责任感。

我觉得,大乘法如果不从责任感这个地方下手,我们如果不培养这种责任感的话,大乘法就没有大乘的内涵了。没有大乘的内涵,那只有虚名而已——说是发大乘心、学大乘法,实际每个人想的都是自己,我要多培福报,我要多怎么样怎么样,我到寺院来干活是为了培福报的,我到寺院来学法是为了能够家里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我的子女更好,或者我更有智慧,我长得更庄严,包括说我要功夫成片……你如果不离开“为我”的这个小的发心的话,那你真的把这么殊胜的佛法,变成了一个为自己、为完善自我、为我执所利用的一个发心去了。那能与法相应吗?那能得到法味乐吗?所以这里面说“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它为啥叫巧方便回向?菩萨道的修行有一个最善巧的方便,在你利益众生的同时,自我不需要去利益,它自然就圆满了。就是菩萨以利他为自利根本,这是菩萨法最殊胜善巧的地方。菩萨法最殊胜善巧——他是不治而治。你这个我执,不是说你去怎么想办法,今天这么弄弄、明天那么弄弄,想办法把它对治掉。你只是转念去利益有情,转念去关注一切众生,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你的智慧自然就开发出来了,你的慈悲自然就增长了,你的功德不求自然圆满,包括善巧方便,包括菩萨种种辩才,全都是在利益众生当中不求自得。

往往你越为自己求,你越啥也得不到。佛法真的是很妙啊,你越为自己求,其实你啥也得不到;你反倒不为自己求了,其实一切法它本来也没有失去,就这么有意思。很多时候我们转不过来这个弯儿。我们学佛,包括出家,好多时候修来修去,脱不了这个底色的时候,最后你会失去信仰,你信不信?很多人最后越学久了越觉得,你看我都这样了,我都出家了,我都为常住做这么多事情了,最后我得到啥了?一旦他这么想的时候,他就觉得我也没得到啥呀,我不还是这样吗?我出家这么久了,我还是烦烦恼恼啊,我连个执事也没当上啊,我连个众主也没做过。你一旦这么想的时候,你就觉得学佛没有啥意思。

这个很重要啊,学佛这个发心,尤其这个回向门的引导,它是一个大的关键性的问题。你学法得不得力,尤其大乘法,得不得力的确是在于发心。这个不是喊口号,不是唱高调,它是真实的,是真实、如实、很平实的一个用心方法。你要接受这样一个菩萨的引导,那我们如是就能够成就这里面所说的“一切法的利益”,所以它叫巧方便回向。

菩萨道,的确是在一切佛陀的教法当中,它优胜于声闻乘,优胜于小乘,就是在于它太善巧了。他这种发心,这样一个佛施设的大方便,它的确是让你在广泛利他这样的发心当中,菩萨成就自利的功德。菩萨以利他为自利方便,就叫“巧方便回向”。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你这样去实践的话,就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学大乘法,它最终是要成就无上菩提的,要入菩提之门的,但如果我们与菩提门相违的话,你就无法得到佛法的利益。何等菩提门相违法呢?何等三种呢?

“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你看这个“依智慧门”,智慧是什么呢?不求自乐。学佛不是为了自我快乐的,为了自我满足的,为了显得我很有修行、我很有学识、我很能讲、我很懂教理,它不是这个,或者说我净土修得好,我能往生别人不能往生,这些都是相违的。

你看它把发心讲得多清晰呀。没有这个法的镜子照耀我们实践的一个真实状态,我们很多时候在弯路上不知道,我们在菩提门相违的方向上我们不知道,那你能得利吗?是不是?所以造成大家都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这种说法就出来了。因为不依法行当然往生的人少了,你依法行怎么可能往生的人少?所以古人说净土万修万人去,因为依法行必然都去。

净土这个法由于长期以来,对根本经典的学习我们不重视。我们从第一堂课开始讲,整个历史流传到现在,这样一个原因造成我们对根本的经典不重视,以至于我们修行的方向搞不清楚,修行的方法不清晰,带来太多的盲目性,盲修瞎练。都认为净土法门简单,没啥好学的,一句佛号念到底,谁不知道,对吧,大家都知道一句佛号念到底。

但你看有多少人念到底了?怎么念能念到底啊?咋念这句话佛号能念到底?我们不去研究。光是嘴上说念到底,心里七上八下,纷纷退道心,纷纷地去学别的去了,纷纷地修着这个法觉得这个法没啥内涵,只是为了临终往生。这都是对法的误解,对法门的一种偏颇认知,就是违菩提门啊。

这里说要远离三种违菩提门,第一个就是“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你看“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我们好多时候念佛是找一种好的感觉,大家有没有这种发心呢?念佛是为了念的时候我很舒服,我念佛的时候我很清净,我们是贪著那个好的感觉。

佛法不是找感觉的,但是我们多少人念佛都是这样的:师父,我现在念佛,我这段时间念佛可好了。你问他咋好啊?他说“我念的时候可舒服了,我从来没有觉得这么舒服过”。你这是念佛吗?你是在念你的舒服,你没有念佛,你是在找一个自己认为好的状态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不错,强化了我们那样一个我执——佛法为自我所用。这叫菩提门相违法呀,是不是啊,菩萨们?我们是不是处在这么一个时代,我们发心是不是这样子的?那你与法相应吗?

它说,“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大家把这话牢牢地记住,这都是圣者引导我们真正地用心方法。圣者真正引导我们用心方法的,这个太珍贵了,太珍贵了!希望大家听法的时候要珍惜,不要破坏听法的因缘,知道吗?因为法太珍贵了!

你把它当儿戏,那在你的生命当中,你种了一个什么因缘呢?种了一个什么缘起呢?为什么我们学佛不得力?你内心有没有这样地重视它?一切唯心造啊,你对它有几分的重视,它就对你产生几分的作用。相反地,你对它不重视,甚至是在大众学法的时候,你去弄一些影响大众的事情,你种的是什么样的因呢?你想一想,一切都在因果之中,是不是?这就是菩提门相违法,就是我们与菩提是相反的,你的心都是围绕着自我的。

一个人内心只有自我的时候,他是关注不到大众,关注不到整个的因缘,只是活在自己的感觉当中、自己的状态中,很可怜的。你这样的一种状态,你的福报是很薄少的,你的福报、智慧是很薄少的。一切唯心造,这是真实不虚的。相反,一个真正会修行的人,他的内心装的都是大众,心想的是整体,这样就能与法相应,知道吗?所以我们就要真正知道修行的关键点在哪儿,就是不为自求、求安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

你看现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很多时候我们最基本的一些道理都很难去执行,在这个时代。因为大家那个自我意识太强了,这个自我意识强到我们无暇去关注别人,别说关注整个教法了,就是你身边的人,你要去照顾人家的感觉,照顾人家的感受,照顾整个集体的氛围、次序,我们都无暇关注。你想想,是不是啊?所以我们这样一个自心,它远离了智慧,远离了慈悲,远离了方便。

法,就是让我们回到智慧、慈悲、方便上来的,回到一个生命正常应有的状态。如果没有依法,我们都是病人,所有的人都是病人。病人,就是你的生命状态跟本来应有的状态已经隔得很远了,没有智慧、没有慈悲、没有方便。没有智慧,没有慈悲,没有方便,那就是为自己呀,就是求自己的状态,贪着自身的感受。以这样的发心来念佛,它就是不相应。

这里面就是要再次地强调这个发心,第一个就是“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所以大家知道念佛不是找感觉,一定要记住,念佛不是找感觉!

很多人在问问题的时候,都是围绕着我感觉如何、我感觉如何。你的感觉只是一个见闻觉知的影像,它抓也抓不住,它是无常的,你这会儿好下会儿可能就不好、你一会儿不好一会儿可能又好了,都是无常变化的,都是因缘法,你著它干嘛呢?它就缘生缘灭嘛。这个地方不是我们关注的,我们要去念佛,而不要念我们自己的感觉如何。你这样才能够修行上路,你才知道怎么修行,是吧?!

现在大家不用功还好,一用功就出问题,很多时候是这样的。你看他学佛吊儿郎当的,他听一句……这样的人,他还不太会出大问题。好多时候在这个时代,越是那种认真的,越是所谓认为“我很精进”,他越容易出问题,因为什么?因为整体现在佛教的教育,正见的引导太弱了,太弱了,以至于大家在修行这个路子、方向上太不清晰了,盲目性太大。

盲目性,你越投入越危险。比方说,你的发心是修行,它潜意识就带着这个东西,你如果不是通过学习去观察的话,你天生是不可能调整过来的,我们天生都是以我执为中心的,所以一修就去找感觉,去闭关,去住山,去怎么样。以前很多人去终南山住山,大家也听说过,结果如何呀?一旦你落到了找感觉的一个陷阱当中,那就很容易出问题。这些都是误区。经论,“论”就是指导你修行方法的,它是指导修行方法,而且这么细致地指导修行方法,每一句都很重要,都是告诉你怎么用心的,菩萨们。

净土这个教法现在的确是不容乐观,大环境不容乐观。不光是净土教法了,整个汉传佛教大环境不容乐观。因为我们对修行的误区、误解,对“佛法是什么”误解得太多太多。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有责任心,知道吗?你学法一定是知道法的重要、法的珍贵,我们要把它学清楚,包括要把它传递清晰。佛法的衰落是谁的过错呀?不是每个人都有份吗?一个大乘行人,是不是要以此为责任呢?这就叫作顺菩提门、顺菩提心。所以,它在于一个观念的转变。

我们这次有这么殊胜的机会来一起学习《往生论》,是一个很好的缘起。大家这么多人,我们一起来重新重视经典的学习,重新重视一个法脉它应该有的态度——一个学佛人应该有的态度、一个正确的态度——要依经、依论、依圣言量、依法去实践,依法不依人,不是依我的感觉或者说某某大德怎么说,一定是依经论。

这个地方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理性的、正确的佛教的正知见,作为依法来指导你的实践,不是人云亦云。学佛一定要做到不要人云亦云。因为有时候,大多数人说的,不一定是经典说的;大多数人的状态,不一定是一个如法的状态。如果大多数人说的都是依经典说的,那叫末法吗?那是正法,那不是娑婆世界,那是佛陀在世的时候,佛陀在世的时间。末法,就是多数人不知道法的方向在哪了,多数人都是很迷迷糊糊的、迷茫的状态,各种自我的想法来处理佛法,以至于令佛法面目全非,那才叫末法。

我们在这个大环境下,要对教法有责任感。你有责任感,就叫作菩提心。我们更要重视佛陀留下的经论,这是宝啊!宝贵的经论,那是古人宁舍生命取回来的经典,“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以前人去求法那真的要翻越喜马拉雅山啊,很多时间有的时候都没有吃的,风雪交加,砥砺前行,“沙河遮日力疲殚”,也要穿过沙漠,这样才能得到这样一个法。所以当他的心达到一个对法极其渴望的时候,他一闻法就相应,一闻就相应。

我们现在,这么学也听不懂,那么学也不相应,实际上你那个心的频道没有去调。围绕着自我,围绕着“我要得到啥”,围绕着我学佛要找到什么一个舒服的状态。他那个发心,还是发心,说到底还是发心,还是没有建立正知见。那我们互相勉励,要珍视一个在末法时期学到教法的机会,珍视这个机会。你有几分的珍惜,你就会有几分的受益,这叫“依智慧门,远离我心贪着自身。”

第二个就是“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你看第二个相违法是什么呢?没有安众生心的心,“远离无安众生心”。就是远离一个过失,什么过失呢?无安众生心,就是你没有安众生心的这样一个发心。

我们问问自己,我们内心有没有安众生心的发心来念佛?问一下,反观一下。如果没有的话,那就是一个菩提门相违法。那我们就要依慈悲门。它就教导我们的第五门慈悲门的修行,就是“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你这样想的话,众生都是在成就你的。一切的众生都是令我觉悟的,都是令我发起慈悲心,成就无上道的,那我们就不会无关痛痒,你会感恩众生。

在《普贤行愿品》中第九个“恒顺众生”,讲的是什么呢?讲的就是菩提树王那个树根要扎在下面,它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所以,无上菩提属于众生。它是这么一个观念,无上菩提属于众生啊,诸佛成就的无上菩提完全仰赖于众生成就的。一切众生是树根,诸佛菩萨是花果,这样地面对众生,那你是不是慈悲心呢?

大家修行,要对众生真的生起感恩心。也感恩大家在这儿的听法,才有这次我讲法这样的机会,才有这个法能够真正开演的一个机会。所以,任何因缘你都要去感恩众生。有时候别人惹你烦恼了,你这个时候要感恩他成就了你一次念佛的机会,他是令你觉悟的。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就能顺这个菩提门。

如果像我们以前那种观念,我在念佛,你们都是冤亲债主,你们都是干扰我念佛的,我临终你们都不要障碍我,这是慈悲心吗?但是这种观念很普遍,很普遍。说你周围的都是冤亲债主,我觉得这样引导的确是有点问题。

佛法讲的这个一切众生,他是菩萨修行的对境,可以说他就是如父母一样的恩德。因为什么?因为你整个菩提所有的一切成就全都是仰赖众生成就的。这样的一个发心,他就“顺菩提门”。我们念佛人也是这样,不要小心小量的,认为我在修行别人都不修行、别人障碍我修行、别人障碍我往生。你天天这么想,你说你是念佛还是念啥啊?

早些年,这种观念太普遍了,整个充斥着教界,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念佛人都很紧张,内心担心,担心我死的时候他会不会来障碍我呀?我死的时候能不能有人给我助念呢?我那些“冤亲债主”就是说的他家里那些人,他们不学佛咋办呢?就天天想这些。唉,你说把净土法门修成这个样子,是不是悲哀啊?你天天内心投射的都是冤亲债主,他不现那个境才怪呢。他不懂得“心作心是,唯心所现”,你怎么想就会怎么现啊。

怎么想就怎么现,这就是佛法讲的真理啊,我们不懂得如何用心。你看上去好像是很精进:把自己关起来,早晨两点钟起来做功课,做到晚上十点,一天念佛多少万,诵经诵多少部,内心天天想着就是我要精进、我这些冤亲债主不要障碍我。你把众生都看成冤亲债主,那慈悲在哪里去了呀?阿弥陀佛是这样看众生吗?

我们学佛人是以佛为师,要高举这样一个旗帜。净土法门是以佛为师,我们要经常想到阿弥陀佛是怎么样思维、怎么样观察、怎么样发愿,那我们就要随学,这是念佛。你说阿弥陀佛能视一切众生都是冤亲债主吗?他能这么想吗?他是视一切众生如一子啊,这是慈悲,他是看一切众生本质都是佛。所以在阿弥陀佛眼中,他不舍任何一个众生,他也不会觉得任何一个众生不能往生,这是成佛,这是佛愿。那你念佛人,你要不要去随顺一下呀?你这样转一个念不好吗?你看一切众生本质都是佛多好啊,你偏要看他是冤亲债主干嘛呢?

你内心这样的一个种子,你说你的家人能喜欢你吗?他能不对立吗?很多时候一些学佛的菩萨来找师父,说我学佛了,我家人不学佛,他们不让我学佛,好像很委屈似的。其实是我们自己投射的,你内心先跟人家对立,人家就会跟你对立。

在坐的应该不会吧?我们不要这样去看你的家人。

你学佛了,你内心首先要转变,你要看他本质是佛,要以慈悲心来看他,以柔软心来看他,你感恩他来成就你。所有的一切,无论是顺是逆,他是学佛是不学佛,他都是令你觉悟的。“一切众生而为树根”,你要学菩萨,那你就要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我们常说“一切都是阿弥陀佛的加持”,你带着这样一个观念,那你的人生境界当中所有的一切缘都是法缘,全都是成就你的,你这叫“善用其心,则得一切圣妙功德”。你这样用心,“心能转境,则同如来”。如果你不这样用心,你天天念的就是“这些都是冤亲债主”、“他们都不学佛,就我学佛,他排斥我”,其实你先排斥人家,你有这样的种子才显这样的境,唯心所现嘛。

我们知见颠倒,我们没有依菩提门去实践,没有依着这里面所说的智慧门、慈悲门去实践,那我们投射出来的境界就是你的障碍,你认为的修行的障碍,它就一直干扰你、障碍你,你就一直陷在烦恼中。你以这样一个烦恼相续,那临终他不障碍你才怪呢,对不对?

法由心生,所以慈悲很重要。慈悲是在当下运用的,在这样一个念佛的心来运用。这个“依慈悲门,拔一些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所以我们念佛人,在家人你要对你的家人真的要用法,而且不是说“我告诉你,我要对你用法”,是你内心要真实地依法来念佛,来祝福你的家人,你不要跟他对立,你要真的视他如阿弥陀佛一样来加持你、来成就你,你这叫以佛眼相看,你这是一个念佛人。

大家记着那个公案,就是苏东坡跟佛印禅师那个公案。你看佛印禅师多自在啊,他心中就是依正见而观察呀,我们那个高举自我的心就会看别人都不顺眼,看别人都是一坨屎,就我最好,那不是佛法。所以念佛这个法门,用心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哪个法门都一样,用心是很重要的,你要依这样一个法教导去用。

第三个就是“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第三个就是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供养恭敬自身心就是为自己,你修行的一切都落到自己会更好,庄严自我嘛,我福报会更大呀,我修行是为了我有功德呀、我能往生啊。

很多人原来很热衷去给别人助念,问他为啥这么愿意给别人助念呢?他说我活着的时候给别人助念,等我死了的时候别人就给我助念了。他这个心是什么心呢?供养恭敬自身心。他做的当下,他不是利益那个人的心,是说我这样做是一个交换的心,将来就有人给我这样做了。这样你的念佛就是“供养恭敬自身心”,就是为自己嘛,那他就“违菩提门”啊,你是相违的。

我不太赞成把助念做成一大群人,人越多越好,呼呼啦啦地,搞一个很大的场面。很多人他来都不是正发心,很多人都不是。我们不知道发心有多重要,我们只图人多,只图场面大,觉得场面越大、人越多越有功德,适得其反,真的适得其反。因为带着为自求的心来的人,嘴上在念佛,他的心所投射出来的这样一个错误的知见所散发出来的力量,会影响那个亡人,会影响。哪怕只有一个是真正顺菩提门发心的,在他身边给他助念,能真正地利益到这个亡人。

佛法的利益真不是数人头,哪里人多哪里就力量大,那不是佛法,那是世间法。一个给别人助念的人,你能够帮助别人,首先你自己要有法的受益,你自己要有正见,要有正发心,才谈得上去利益别人。

以前,尤其很多年前,大家很注重把净土法门修成了到处去助念,到处去给别人送往生,变成这么一个状态的时候,真的是呼呼啦啦好多人啊,木鱼都敲坏好几个,大家都有这个体验。结果怎么样呢?

你让人家安安静静地死不好吗?你让人家没那么吵不好吗?人家都在生命最微弱的时候偏要去强迫人家。这都是很普遍的现象,偏要说,你一定要精进啊,你一定要不能睡啊,你这时候要念佛呀,人家想喝口水都不让,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哎呀,你不要贪著呀,这个要放下呀。这个学佛很吓人,这样学佛真的很吓人。这哪里有慈悲啊?佛法是这样的吗?

发心不明,做一切事情全变成了颠倒。发心不明,就是与菩提门相违,与法相违,那佛法真的变成了一个世俗人情化的东西,这样的话就不得力。我自己也生过重病,很重,濒死的那种病。人在极其微弱的时候,他一点点声音都觉得很吵,一点点声音都觉得特别地心脏会很难受。所以助念这个事情,一定要尊重他的意愿,要安安静静地,你真的内心要念佛,它能散发出一个安详的磁场。如果我们内心是很执著的一些观念都是为自求,我们内心所散发出的这个磁场会让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感觉很难受,他又说不出来。我们是在帮助人,还是在损减人呢?真的是不一定啊。

如果一旦佛法的正知见和经典没人学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顺佛意的,是顺我们自己意的。包括一旦一个助念团很强大的时候,那个为首的人会有一个很了不起的心:我们曾经助念多少多少,我们送了多少人多少人往生,我们怎么怎么样,好像就是不送他走不行,就是好像别人往生是你给弄往生似的。他是佛令众生往生,我们助念只是一个助缘,不是你有多大本事。

没有正见的时候,人处处都是为自己,一旦我们学法不认真,甚至不学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仔细去想想,是不是?你助念,是众生成就你,而不是说你有多大本事让多少人往生。那种傲慢,那种自以为是,那样一个“我有功德”,这个东西就很吓人。所以不做还好,一做全都是这些东西的时候,你说佛法能不衰落吗?净土法门如果都是这样的心来念佛的时候,那谁还对净土法门感兴趣?谁还对这么一个法门感兴趣?看不到一个念佛人的智慧、慈悲和方便,看到的都是自己怎么怎么样,最后就落到为自己、自身——恭敬自身。

我们不是去挑三拣四说别人的过失,是我们要真的去依经依教来反观我们是不是依法行?是不是依法行,这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是依法行,它因果不虚;不是依法行,那造的就是轮回业。这里面没有一点点人情,你讨价还价不可能,如是因如是果,是很严肃的。

论主这个地方说得这么清晰,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法的珍贵。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没有真正依法之前,我们所依的全都是自己内心处理的东西,全一样。当我们遇到了法的时候,法就是良药,法是治众生病的,是治我们这个颠倒的知见、颠倒的自我意识这样一个知见的良药。

没有这些圣者出世,没有佛陀宣讲这个教法,我们这样一个病入膏肓的人,何以出轮回啊?何以看到这些自身的问题以及整个时代的问题?你是没有机会看清楚的。

你有了法,你才能正观察,才能正思维,才能看到这些问题,你才知道怎么去做,才知道怎么是真正的自利利他,怎么是真正的念佛,怎么做才能令正法住世、正法相续。所以,学法有多么地重要,有多么地重要,菩萨们!

希望大家对法生起好乐,珍惜学法的机会。不光说我要听,要落实到我们的心念、生活当中,深刻到你思考问题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角度,包括作为任何事情都要依法去做,依法去实践。那你所做的事情才不是无明业,不然我们做的一切所谓的修行都是无明业的推动。

我刚才举那个例子是很普遍,因为大家都是学佛人,你们都知道助念现在搞成了什么样一个状态,真正自己的发心是什么。这个不是秘密,全天下人都知道。你去观察,依法去观察我们这样一个发心,跟净土教法本身所讲的、经论所讲的差别有多大!差别有多大啊!我们一定要把法学清楚,然后依法来调整我们自身心。

顺菩提门,就会远离这三种菩提门相违法。远离这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那就成就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下面说“何等三种”。我们先看一下文字,明天继续讲。

“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

这些文字,字字珠玑,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含金量超高,百分之百的含金量,全都是圣言量来指导我们念佛人该如何去发心,如何是成就这样一个顺菩提门的功德、法满足,那就还是智慧、慈悲、方便。

智慧、慈悲、方便就是佛心的运用。我们念佛人就是念佛心、念佛愿,以佛心来点亮自心,以佛心来印契自心,来成就我们自心的正见,成就自心的发心,成就自心随顺佛的功德,随顺菩提门来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出来,是有质量的,是真正的念佛。

如果我们内心的发心不明,顺着我们的烦恼、无明、自我意识处理,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是结一个缘。它只是结一个缘,当然结缘也功德不可思议,但是有点可惜啊,你心不相应。

因为最终佛法得以成就,还是要心相应啊。第二门怎么说的呀?“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你要与这句名号的功德相应,那它就是成佛之正因,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你不去学,不去实践,你按照自己处理过的那个想法去念,它就不相应。不相应,就像祖师说的“口念弥陀心散乱”,这个散乱是指你的发心不明、你的知见不明、你都是颠倒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所以,修行这个事情是很严肃的。要认真!要依法!再次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大家下去之后,《往生论》不长,多读,读熟了,你就自然被它所熏染。“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是则名为香光庄严。”你的身口意不熏染这个,你还是会重复老一套,老一套都是轮回的一套东西,都是那些自我意识处理过的东西,没什么好留恋的。大家遇到法,要知道法是良药,我们是病人。轮回当中的生死大病,要治这个生死大病,所以听法的时候要用心,不要说话,知道吗?

好,我们就学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