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
真身观,让我们观无量寿佛,观佛的愿力,观佛的悲心,观佛的修德,观佛不可思议的给予。一般现在念佛人不念佛,念自己,念自己周围的颠倒环境,张三说李四想,形成了一种千差万别的说法。实际净土一法只有一个说法是根本的,其他方面是因为这个净土法门辐射出来的方便。
〖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
八十万是一个数,是量词,亿,又是一个,那由他,又是一个,由旬,又是一个,昨天查由旬,那由他,就是说一亿亿,就是千万,或者百万十万之说,那亿在印度也是这么说,就是八十万亿亿由旬。
〖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
我们看到佛像这个圆光大家是知道的,是相,从胸轮到顶轮这一段发这个光相。那佛这圆光是整色,过去一般画佛像没有整色一个圆,项光是项光,圆光是圆光,他说这个圆光是项光。
〖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
就是观世音菩萨这个光明之中有像释迦佛一样的五百个化佛。
〖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化佛一样有具足侍者,并不是孤立一人,孤立一相,孤立一个这种智慧德相,不是。因为佛具足三个功德,具足法,具足僧就是眷属功德,法的善巧就是眷属功德的显现。这个地方一定要认识清楚,实际说这个坛城直接就有皈依佛法僧竟的内容。
〖举身光中.五道众生〗
修罗是天,也可以放在人类,人中也有修罗,好斗之人,妒忌好强,不容得别人,那种强妒之人,那也是人间修罗,有鬼修罗,有天修罗,实际说按这个五道众生来说,就把修罗放到天修罗中了。人中修罗就是比较好强,妒忌心强,一些严格持戒的行持,就一个心:争大,好强,这样的修持必落修罗道,没有什么好说的。这个五道众生,以前善知识讲法身流转于五道,是名众生,不名为佛,就是这个话,也是来源于这种所谓五道,天与修罗合为一个因缘了。
〖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
我们看到佛像,一般菩萨都有天冠。
〖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大势至头上是个宝瓶,观世音菩萨头上是一个阿弥陀佛,智慧的宝瓶,光明的宝瓶,慈悲的佛陀,具足善巧,各个所作,各个所表。
〖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
这个地方不是说白毫,前面说阿弥陀佛眉间白毫相,这个地方是眉间毫相是七宝色,这就有差别了。为什么呢?为了饶益五道众生故,而现杂色因缘。诸佛菩萨,菩萨就是随机赴化,诸佛菩萨都不动本座,唯有阿弥陀佛这个报身应化身随机感应,所以遍赞弥陀有这样的大愿,接引十方众生,咸生彼国,摄化十方众生,以佛愿力得生彼国。这是个大问题,特别大的问题,折摄二法,我们一般的相信折法,不相信摄法。
在下面跟那个菩萨谈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人要不尊重的时间,什么亲人,什么人都不行,不感恩的时间,什么都不好说,大家呆在一起都是痛苦、灾难。要是你对佛产生感恩心,对世间就会感恩,感恩的人永远就在慈悲中生存,光明中生存,智慧中生存。我们只要生一颗别人欠我们的心,不知足的心,我要争个强的心,我要圆满自己的心,你永远不得安稳。我们自己要思惟,善自思惟,净土一法到底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
〖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
在眉间这个杂色宝光中,七宝色光中,一一流出无量的光明,一一无量的化佛。
〖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
他并不是安稳相,就是说会变现。很多人就是说,我听说比较多的是这样,我也遇见过这样的事情,说佛菩萨看上去是个泥菩萨、石头菩萨,或者不会说话的菩萨,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修德跟不上,口业不真实,菩萨也就变成个无情物了,不给我们说法,不给我们交流了,你说怎么办呢?要审思的。
〖满十方世界。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
“光明以为璎珞”,很多人在闭住眼睛想自己,我是个什么样子,我要成个什么样子,真是太艰难太艰难了,要观观佛菩萨,看看是个什么感受。
〖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
我们看看我们指间有什么画,我看我这跟干骨头架子是一样的,啥都没有。
〖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
何以故呢?诸佛菩萨以柔软心成就众生,成就饶益众生。
〖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现在很多人的确是直接拒绝佛菩萨的接引,这种垂手接引的利益与慈悲的引导,无碍的教化,无碍在教化我们,引发我们的心智。我听到这样的说法特别多,倒不是说产生什么想法,我感觉到人可能就这么个概念,“你不要给我说,我就要修,我就要修到一心不乱,我就要修到什么个状态,我就要修”。我说:“你修你依什么而修啊,不是不让你修,你真要修,依什么修,你要有个榜样,你要有个力量,要有个来源,要有个出处啊!”
有一个菩萨给我写信是这么说的,名字最好不说,“你不让我们修,你是魔,我们就要修,我们坚决就要修,誓死都要修,就要修,就要修”。我说“你修你修,你跟我干啥呢?你修就你修就对了,我们不是不让你修,你要修个什么嘛?千佛万佛都告诉我们,无修修是真实顺性,我不跟你对着干,佛的修德在启发我们无修修,你要就要修,你就修去呗。”看着很可笑,往往我们自己有时候拔不出来的时候也就真这么干,但是我不是说不行。
这一次我去的时候,我还让人说你跟那个菩萨说一说,能不能见一面,谈一谈。“那人对你死怨死对的”,我说“没有,我没有这么想过”,说“要把你推到阿鼻地狱去”,我说“阿鼻地狱不是我家啊,要是我家也行,就怕不是我家,真没有想这个事情”。人的知见是可以交流的,但是的确不必要谁要把谁,你非得要,他把你想成那个地方了,你怎么断我的修缘呢?不断的,修,为什么要修,就是这个地方,拒绝这种慈悲的诱导、方便的给予、清净的本源,拒绝了,“我就要搞什么”,一股子热恼劲上来了,行不行呢?不是要是遇到一个两个就不提这个事了,很多,就是多。有的是老一代的老修行者,“你说阿弥陀佛的慈悲与愿力,你这说法我感觉有问题”,我说,“我们慢慢地谈,有没有问题我也不知道,我们慢慢地谈,依经依论说,你不要想象,要依脑袋瓜子想象我肯定出问题”。
这个地方就是接引众生,一定要相信这个接引之力。儿女要不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做不成人家的好孩子,出家人、学佛人、七众弟子要不知道佛陀的慈心的养育,对我们法身的养育,你没有对三宝的向往、供养、敬仰,你得不到佛陀的摄化,你那个修持咋办?所以从十行菩萨一直到等觉妙觉,莫不是诸佛的护念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趣向,这是决定的,这就是接引处,佛的愿力摄化处,光明正确的引导处。离开这个,你决定散坏,你没有理由趣向无上菩提,你虽然本源具足,你没有证得之时,就不知,就离不开佛菩萨的养育摄化、正确的教诲与给予,离不开!你没有证得之前,就是听说的,认为的,感觉到的,那你就不知道,这个地方就是没有成熟的。没有成熟之前,离不开佛菩萨,一离开了就是盲童骑瞎马,你的趣向你自己找去。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就是没有这个肉髻顶相,比阿弥陀佛少分有别。
〖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这个真实就是报身相,他是对应化身而说的,那对法身来说,法身无相,含纳万相,所以不可依相说,不可以相取。那要是不能依相你怎么办呢?大家就会迷闷,所以就以报德身相来相举相见,归入法性清净,寂灭光明,所以这个报德身就是我们的接度,使我们成就最根本清净利益的一个教化,那这个地方就是所谓的真实报德身相。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
这真是不可思议啊!人太向往没有祸,观世音菩萨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因缘偏重,过去说家家阿弥陀,人人观世音,因为念观世音避免祸乱,念观世音菩萨的比较多,我们在急难恐怖的时间可以称念,也可以观念,的确可以消除现前的障难,关键你要信得及,舍得下自己的因缘,往往我们舍不起自己的执著,信不及佛菩萨,所以这个利就不现前。你不给他来往,你就用不上他,就这一桌美餐再好,你不吃它的时间你还是饿肚子,美餐虽在,肚子尚饥。佛法就是这样的教化,这一桌子美餐给你放在这个地方了,你知道这个道理,你不吃它,肚子还是饥饿。所以要运用法,要随顺这个法,那汽车再好,停到你身边了,你说我就不上车,那还是跟你不相干,你自己造作去吧,你自己就走去就对了,载负不了你。
〖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普贤行愿品》说,在读诵《普贤行愿品》这一刹那,无量亿劫的生死重罪都消除了,哪位菩萨真正在这个地方一念试一试呢?回心一念呢?靠倒一念呢?感激一念呢?至心信乐一念呢?南无一下,试一试。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无量的悲悯告诉我们,让我们识破世间的无量劫以来的幻化网,看到你的本源清净光明,本源慈悲真实,就是佛陀菩萨所证,所证的德相的给予,让我们亲见自我面貌,就这么个德性,个个具足啊!佛来回施,佛来回施你不感激就用不上,你不能至心信乐的时间你就不能投奔,切莫自以为是,我们自己决定不是,要是了就是佛了,不是的时候就还是众生。无始以来我们在幻化网中把自己清净的觉性、慈悲的觉性浪费在这个幻化网中了,一直在里面沉浸,就是一个我字为大。
〖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听到这样的名号,就获无量的福德,何况谛观?这话我感觉到可能比我们对一般人说话都苦口婆心的话,真是苦口婆心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闻到观世间菩萨的名号就是菩萨。“获无量福”,佛给你授记啊,授法啊,给予啊,佛拿一盘水果托给你了,你不信,你要自己搞什么因缘。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
那就是顺观。
〖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
“掌中”,我们这样看东西清晰。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我们看善导大师怎么来解释这段文字。
【十就观音观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十五。一从佛告阿难下.至菩萨已来.正明结成前真身观.生后菩萨观。
二从此菩萨身长下.至皆于中现已来.正明总标身相。即有其六。一明身量大小。二明身色与佛不同。三明肉髻与佛肉髻不同。四明圆光大小。五明化佛侍者多少。六明身光普现五道众生。
三从顶上毗楞伽下.至二十五由旬已来.正明天冠之内化佛殊异。
四从观音已下.正明面色与身色不同。
五从眉间下.至莲华色已来.正明毫光转变遍满十方.化侍弥多.臂比红莲之色。即有其六。一明毫相作七宝色。二明毫光多少。三明光有化佛多少。四明侍者多少。五明化侍变现.遍满十方。六明观音宝臂.色如红莲。
六从有八十亿光明下.至庄严事已来.正明身服光璎.非众宝作。
七从手掌作五百亿下.至接引众生已来.正明手有慈悲之用也。即有其六。一明手掌作杂莲之色。二明一一指端有八万印文。三明一一文有八万余色。四明一一色有八万余光。五明光体柔软等照一切。六明以此宝光之手接引有缘也。
八从举足时下.至莫不弥满已来.正明足有德用之相。
九从其余身相已下.指同于佛。
十从唯顶上下.至不及世尊已来.正明师徒位别.果愿未圆.致使二相有亏.表居不足之地也。
十一从是为已下.总结。
十二从佛告阿难下.至当作是观已来.正明重结前文.生其后益。
十三从作是观者下.至何况谛观已来.正明劝观利益。
十四从若有欲观观音下.至如观掌中已来.正明重显观仪.劝物倾心.使沾两益。
十五从作是观已下.正明辩观邪正相。斯乃观音愿重.影现十方。宝手舒辉.随机引接。上来虽有十五句不同.广明观音观竟。】
【十就观音观中.亦先举.次辩.后结】
他都是这三个次序,先把这个例子,把佛相给我们昭显出来,然后再来辨别,辨别它这个内容,然后再看它的利益所在,结,归结处。
【即有其十五。一从佛告阿难下.至菩萨已来.正明结成前真身观.生后菩萨观】
先表明承前启后这个内容,观了阿弥陀佛的真身观再来观观世音菩萨的真身观。在佛教的说法,一般说左为上,左手侍者为上首侍者,在民间也有这样的说法,一个家庭的中堂,有个八仙桌,我们以前回老家见到这么个样子,八仙桌,左手这个地方是上宾座,右手这个地方就次座。那么这观世音菩萨就是左手,我们面对的是右手,佛就是左手,佛座的这个样子就是左手,以顺应这个世间来给我们表明这种教化。
【二从此菩萨身长下.至皆于中现已来.正明总标身相。即有其六】
再来举他的身相。
【一明身量大小。二明身色与佛不同】
就是所谓的无见顶相,肉髻。
【三明肉髻与佛肉髻不同】
肉髻是指佛的髻,我们看的发是右旋相。菩萨这个发,大家看到一般都是这么个相,垂下来的相,有的画像虽然是不一样,但是佛法呢,有的经典上这么记载,说释迦佛的相,发最长的有一尺二长,但这个头发是卷着的,其他的人都不敢给释迦佛剃头,怕头发长了不好刮。优婆离尊者父母都是理发匠,他们就是难种民族,四种民族的最下等民族,都不敢理,那时优婆离年龄小,说你们不敢理我来理,就拿着刀就上,释迦佛说“你出气太粗了”,他母亲说“你出气太粗了,你伤着世尊了”。他出气就细一点,说三说,入四禅定了,就是拿着刀子优婆离尊者站着入禅定了,释迦佛那个威德啊!所以有这么一个故事。
释迦佛这个头发就是一放就是一卷,一拉起来就是一根,长长的,一放下来就卷起来,右旋发。我们汉地人也有右旋发,少一些,有些民族把它自然的旋住,白种人跟黑种人卷发还是多,他这个头发自然卷的,像巴基斯坦、印度人卷发的还是比较多,我们汉族人相对要少,不知道是个什么因缘。那一次我们去西双版纳见尼泊尔那个人,他那个头发就是卷发,尼泊尔,离释迦佛诞生地四十来里了。
【四明圆光大小。五明化佛侍者多少。六明身光普现五道众生】
观世音菩萨这个身相,他并不是说是一个实质的我就是我,他这个身体涵养住五道众生,五道众生就在观世音菩萨身中。那是不是这个样子呢?很多人读过《大方广佛华严经》,很多菩萨觅寻普贤菩萨都找不到,这个跑那个跑这个跑,释迦佛说你肯定找不到,无量的世界有神通力、光明力、透视力怎么都找不到,那你要祈请能令他现身,怎么祈请?法身佛你上哪能得见呢?法身无相,具足一切相,一切相本来就是法身本质,但是我们见不到,所以一祈请,看到了,普贤菩萨的妙相,所以这是报德相,我们只有祈请才能住世。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他虽然慈悲,我们不南无,不祈请,也不得见。要是我们不祈请能得见,释迦佛不明白施教,不加被我们,使我们闻到佛的愿力,闻到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我们不来祈请,不南无,不起作用,见不到。
【三从顶上毗楞伽下.至二十五由旬已来.正明天冠之内化佛殊异】
特殊,他跟其他化佛不一样,最顶上的一个化佛,有二十五由旬高。
【四从观音已下.正明面色与身色不同】
面、手臂各有其色,毫相各有其色。一般人都喜欢看唐卡,说这相看着这么欢喜呢,它色调丰富,过去说多是他这个报德相显现的比较多。在唐卡的画像中,法身相、报身相、应化相各有所别,我们一般看到的这个相都是应化相,就是衣物具足。那一般的报德相就是上半身没有什么过多的穿着,那法身相就全无穿着,他就表法无漏,表法无染,表法清净,表法本源,不假修饰,不假装饰的,这是喻法之说。所以在这些相中,过去在喻法过程中让你看得见,再给你讲解,实际说一个相就是一个法本,就是一个曼荼,就是一个功德,就是一个利益,直接表述整个法的全部内容。像我们汉传佛教,一般说一个相,一个相就是一个相坐那,大家认为就一个相就结束了,实际的确不是这样,所以各有所教,教化。这个地方这个相直接描述着观世音菩萨这种教化的内涵。
【五从眉间下.至莲华色已来.正明毫光转变遍满十方.化侍弥多.臂比红莲之色】
化侍者也是很多很多的。
【即有其六。一明毫相作七宝色。二明毫光多少。三明光有化佛多少。四明侍者多少】
他把它细分了,就是辨嘛,把它切成一段一段的,让我们细细地去体会、品味。
【五明化侍变现.遍满十方】
化侍者与诸佛遍满十方,为什么要这样辨识呢?先举次辨,先举总体的,再一点一点来辨,就从一分一分的说,从肉髻上说,从毫光上说,从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来说,让我们细心地入观,分段入观,要一直观怕你心力不及,作为一个凡夫来说,往往心力不及。
你看龙树菩萨,他九十天把阎浮提一时的文字全部阅完了,再也没有文字了,心生骄慢,说“这世间我肯定是老大了,我看完了嘛,什么都知道了,什么也挡不住我了”,就想做新佛,心力到了,但是一到龙宫里一看,心力就不及了,他到龙宫里看《华严经》,就看下品中品,看了中品就说“这阎浮提众生心力不及了”,因为再拿出来没有用。龙王菩萨说,“你看这要在忉利天这是微细分,忉利天的经典要比我这多无量分,我这是微细分一分”。微细分一分你这阎浮提众生心力已经不及了,那忉利天呢,到其他天的经典储存量呢,那就更不及了。我们阎浮提这一点文字,龙树菩萨一看,九十天看完了,再没有文字了,我们的心力不及啊!
我也试了好多次,以前就挎一套《四分律藏》或者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或者大部头的书,他们以前看那个《妙云集》,往那一放,“大德我不看,为啥?这这么多”,实际说人家写都写出来了,你看还看不完,心力不及。这心力是来自哪一点呢?我们的杂缘太炽盛的时候心力就不及了,你没有杂缘了,太尊贵了,就这一本书了,你看你是个啥样。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审思。善导大师为了我们心力观有方便,有善巧的时候,把这搞成一段一段的,使我们有一个省力的地方。
【六从有八十亿光明下.至庄严事已来.正明身服光璎】
是以光明为璎珞。
【非众宝作】
也不是什么珍珠玛瑙,就是以光明,珠宝光明相。
【七从手掌作五百亿下.至接引众生已来.正明手有慈悲之用也】
诸佛的手现慈悲之相,慈悲接引之相。我们这一双手是干啥的手,真是我不知道,反正我不知道我这一双手是干啥的,搞不清楚。
【即有其六。一明手掌作杂莲之色】
人的身体、情绪比较好的时间,手是粉红色的,但有病的人,那手就……昨天那菩萨我们俩我说你把手拿出来,一看,哎哟,不敢看不敢看,为啥呢?黑色的,绿黑绿黑的。人这个生命就是这么个物件,不对比也没个啥,一对比,真难看,所以病人跟健康人的差异太大了。真是我们现在还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要是遇到恶缘,太难受了。
我今天中午实在是扛不住了,大家说你回去回去,回去就说一会话就眼睛就……真是也是成就这个业缘了,不开玩笑,真是就扣住手指头抓经线你都抓不住,我中午发脾气了,实在是……你看大家各方面因缘都好,有修法的因缘,心里像熬煎一样,你在熬煎的人,你看我们这,真是大家的天福,真是福报!多少社会上的人坐立不安,搞啥都不是,还有这么清净的因缘坐下来学习佛法,真是我不知道我们什么福报,天也不热,你还有文字,还给你端着吃端着喝的,说实话,是这样子的。难受的时候,难受得像那个锯子拉人一样,我坐了大概有十多分钟,那心就开始难受了,不是我自己抗争,就是个难受,就是我们学佛人不观佛真难受啊!
【二明一一指端有八万印文】
已经印许众生了,佛菩萨要给我们真摩摩顶啊,我们也真是……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境界,有这样的境界马上就身心轻安,佛的衣来抚我,手来摩我顶,就是出现个梦境叫你欢喜半个月,你不要神经就对了,不要给人说,真是这样子。所以说很多人礼敬的时候,我感觉到就是自己需要安慰,他就不礼敬其他,就礼敬佛这个宝手,菩萨的宝手,礼敬礼敬,佛菩萨的手就伸过来,真来摩顶。你要信得及就信得,信不及我们也不知道,就说你专注地,我就观你这个慈悲的手,他真来摩顶,他真从那个画像中伸下来给你摩顶,不是妖孽之语,那真是的。就你专注这个地方,佛就慈悲感应,你动心他真知啊!你不要以为我们殿堂这个像他不会给你摩顶,不敢说,你做事,没有因缘他也不给你。我们下去行法时,尤其我们拜佛的时间,你要专注一个地方,你说“佛你的毫光相你来照我”,你就祈祷这一点,你来拜。所以专注一处,特别有意思。
【三明一一文有八万余色。四明一一色有八万余光。五明光体柔软等照一切】
这个柔软就是触觉的真实加被,说柔软干什么呢?让我们感觉到佛这个慈悲的给予。“等照一切”,现在佛菩萨给我们的照耀能不能体会到呢?
【六明以此宝光之手接引有缘也】
缘哪,我们还要攀个缘的!我以前读经典的时候说,让众生要舍弃杂缘这个缘那个缘,读那个《回向品》的时候说,菩萨摩诃萨,要舍去虚妄,攀缘于佛,忆念于佛,舍去戏论,持佛名号,诸佛之所以出世就是为了消除众生戏论故,执持诸佛名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八品《回向品》,我们有时间可以看一看,有一年我们专门把这一段文字我们拿出来,开了一个这样的法会,回向法会,大方广回向法会,就是要大家忆念这点,攀缘于佛,忆念于佛,令众生舍诸戏论,忆念诸佛,攀缘于佛,攀缘于佛是舍戏论,舍戏论唯有攀缘佛才能舍诸戏论,持佛名号就舍诸戏论,佛的名号就是具足,就是万德,就是真实,舍戏论之说。好比说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你整天这样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就本来舍诸一切戏论,归向于真实,安住真实,攀缘于佛,南无就是攀缘嘛,就是归诚啊,投入嘛,依靠嘛,成就嘛。所以很多人说我不攀缘,你要攀啥,所以佛缘还是要攀,近缘、亲缘、增上缘,切莫舍佛之因缘,这就是所谓求处。
圆瑛法师说,求福求慧求往生,这个就是报德之求,不求你才愚痴呢,你不求我求,就是感激心在这求都可以。向往,真诚依靠,并不是说他不给我我才求的,是他给我我才求的,不是苦苦哀求,是一求即得,一求即应,这是报德差别转化。要信不得这个地方,我们真是孤儿啊,就是如母鱼弃子,母鱼繁了子跑掉了,那子你不完了吗?你虽然受有这个种了,你没这个灵性,母鱼不存念,子卵不得生,很有意思,看着它就烂掉。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举这样的例子是最多最多的,我以前看着手发抖啊!
我以前就感觉到,唯心净土就好好地干就对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自己的妄想干得比天都大,就剩一个妄想了,堆那了,不知咋处理好了,不是一次两次,一次两次我看了不至于发抖,你发啥抖呢对不对?就是这么说,那经典上早这么说了,你为什么不发抖呢?看到经论上的教化,子若忆母,如母忆子,如母忆时,母子不相违远,那这个利益马上就现前。
看到龙树菩萨那个书,菩萨忆佛,就如大臣受王所宠,你要敬仰,你要随顺,他举这个鱼子的例子,我当时看得我感觉真是,我以前学的啥佛呢?就是个自大佛。你虽然有自性,你没有亲证自性的时候你啥都不是,你是听闻别人说自性清净,这个自性跟你虽说有关系,你老用不上。怎么能用上呢?祈请于佛,随顺于佛,归命于佛,能用得上,先用一分多分全分,虽然本来是全分,你要不用你怎么能知道一分少分多分呢?这就有意思了。
大家这个地方一定要审思清晰,审思不清晰大家对这个所谓接引二字、慈悲二字,总是有拒绝心。历代净土法门的祖师在这个地方都下狠手,若是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岔路,阴境若现前,那你自己知道是咋回事;若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那你说现在这个禅还是个口头禅,听人家说的禅,一会禅一会净土,就跟那骂那家伙,你导引众生干什么呢?使人颠倒;有禅有净土,真正开悟了再来念佛,那了不起。要是口头禅,自性净土,那你可就真惨了,那样没有报德的转化处,决定没有转身处,没有这个近缘、亲缘,没有这个机会,你只是听别人说,你转不过来身,你没有个依靠,你没有避风港,你没有诸佛菩萨的爱护产生的利益,你不能健康成长。这是挺可怕的事情,你只是听者,听者自性,你不知道自性是个啥物件,你瞎去走去,走好了,似乎有点利,走不好咋办呢?走个我大。
所以《圆觉经》讲,若人发心自己成佛度众生,此心亦是我相心。太可惜了,误认为了圆觉性,认错了这个清净性,自性,误认错了,你把自大当成自性了。菩萨们哪,真是个大问题,把自我当成自性了,那可就出事了,把我的知见、我的妄想、我执、法执当成自性,出大问题了。所以连声闻乘的法益都不能得见,观法无我,观法无常,寂灭为乐之处都不能安稳了,下面怎么行法呢?现在在这个地方多走弯路,就是耳证法,耳朵一听就认为自己证悟了,已成就了,一听“就这么回事啊”,暗证,自许。所以我看台湾那个大德真了不起,敢面对自己,走错了就走错了,了不起,了不起,我错了,错了就忏悔,你众生就是个错误嘛。
十大愿王就有一条我们众生的分——忏悔业障,其他都是礼敬诸佛,供养诸佛,请佛住世,请转法轮,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我们的本分——忏悔,一知错就忏悔吧,大德,善知识们,你说我们干什么呢,你想想你说我们无始以来干个什么,除去幻还是惑,不是幻就是惑,随着妄流转,你不该忏悔吗?你不该走出吗?没有什么可笑。
课间开示:
我这两天感受很大,就这个菩萨这个事,我想我对付一二百个人我感觉没事,没这么累,这一个人就把我给干累了。所以障缘,就是这个果报差别你要不相信,他就在这搁着呢,摆着呢,就一句话转不过来劲,你咋说我就这样,我就这个劲。这就是一个坑,你这抓住了,他上岸了,“你不要抓我,我就要跳坑咋地啊?”我说谁要抓你啊,我一松手他就跳进去了,就那个心劲折磨自己痛苦嘛。
上午那一堂课我们大家来礼佛的时候,我们在那坐着,在谈这个事。我说你看出家人、学佛人多愉快啊!大家在拜佛,都放下自己的思想了,做个事简简单单的多好啊!现在的福报简单,无我执,无我别,后面的果报清净光明作福田,多好!你这“咔咔咔”想自己的东西,想的都是啥呢?费事不费事?就是妄想。听了还是听明白了,一到事上,一说就又……一点挣扎的事都转不了弯。
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相信这个果报,有人给我说得清楚得很,不是我,你们大家心里没这么亮,我给你做个黑色的参照。我真是服透了,大慈大悲的佛菩萨,我才知道我们这慈悲多么浅薄。过去就是举这三种例子,说菩萨的慈悲入肉,声闻的慈悲化到皮,佛的慈悲到骨髓里面了,我说我这慈悲可能是在面上,人家摸一下就没了,像化水一样的慈悲,还是耐心不够,真是不够。
佛在因地为了度化一个有缘,八万大劫的等待,我的天啊,我看到那我真是晕过去了,我说那八万大劫不要说八万大劫,要我等三五年我感觉都累得出不来气,还八万大劫呢。所以我们的慈悲啊,耐心啊,耐力啊,说着说着就不耐烦,“算了,不给你说了”,就这么个话。学佛好说,做佛还是有点距离,我们都有佛性,但我们这个性老露不出来脸,所以学佛的人一定不要自欺。我特别感谢他,这一照,人家也说“哎呀,师父挺……”我说“算了,你不要给我来这一套”,我也不愿意搞,我说得明白,我并不愿意揽这些活,不慈悲,来了还是不怕。
这个慈悲,过去说三种慈:无缘慈,法慈,人情慈。要是真是人情慈遍于一切人情中也了不起,有的时候自己都不慈悲自己,还慈悲别人呢?学法不认真,说是说非,不缘佛,自己都不慈悲自己了。我跟他许过你跟我三年,我带你,但是有时真是难,抓不住人心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苦人需要人抓一把,但是不好抓,越苦的人越不好抓。有天福的人,你一带他就高高兴兴的生信,服你了,咋服啊?放下自己了,咋不服呢?
世间事挺难的,各自的因缘,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因缘,不相信我们明天把它搁在哪个出家人身上,你试试,你看看啥个味道,你就知道了,真是不好受。真学佛啊,到事上的时候还真是,尤其是对这些已经被舍弃的人来说,被社会舍弃,被自己舍弃的人,他自己舍弃自己,因为那自尊心反而更强烈,一句话不顺耳都不行,所以这个人太苦了。
所以说做一个真正的学佛人,看着很简单,实际自己做的时候很难很难。以前我为几个癌症病人做一点事也遭受很多诽谤,倒没有什么,大家没法理解你,你在干什么,人命瞬间就丢失了,瞬间就丢失了,大家不管别人的时候根本看不到这个人命无常,这么做,那么做,人命死掉了,后悔晚了,再来看,没有机会,病死了。
我们不好好的念佛缘佛,太难了,所以真正能坐下来学习佛法,你看到这个地方,你真是把心里做一个咸咸淡淡的没事你就学佛。你看大家都在奔波着,热恼妄想中取舍,取的个啥呢?舍的个啥呢?他都不知道,东奔西跑的,坐下一看就是个苦、累。以前看到一些修行人,路子走偏了,愚痴可大了,精神之毒有时比这毒还要厉害,这毒只能毒害一个人的色身,那能毒人的法身,所以若入邪定聚者,没有净土一法肯定出不来。净土一法它是垂手等待,回心即往,给你一个转身的机会,其他法你开启不了。
我们还接着下面的文字。这个垂手接引,接引有缘,有缘我们要攀这个缘,不攀这个缘,说缘也不是孤起的,要知道亲缘、近缘、增上缘,善导大师讲过五种增上缘,增上缘对我们来说特别特别地重要,有提携之力,就是净土一法的根本所在。
【八从举足时下.至莫不弥满已来.正明足有德用之相。九从其余身相已下.指同于佛】
身相跟阿弥陀佛的身相是一样的。
【十从唯顶上下.至不及世尊已来.正明师徒位别】
在极乐世界也判个别,说法处处清净平等,在这报德上就给你弄个别。“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你只有瞻仰的份,太好了,报德上就是要瞻仰,就是要依顺。他们很多人看不惯藏族人对喇嘛上师这种敬仰,那就是报德,就是有别,你就是只能就那样来求法,弯着腰进来,弯着腰退出去,只能这样。为什么呢?报德之别,不信,你这个别鸣不平,你心里平,你早已不平了,你心里敬仰就是平,这个恭敬得真实安稳,一定要看看这个地方。
【果愿未圆.致使二相有亏.表居不足之地也】
讲得明白,是报德差别。
【十一从是为已下.总结。十二从佛告阿难下.至当作是观已来.正明重结前文.生其后益。十三从作是观者下.至何况谛观已来.正明劝观利益】
就是闻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功德已经不可思议了,获福都不可思议,况且谛观呢。
【十四从若有欲观观音下.至如观掌中已来.正明重显观仪.劝物倾心.使沾两益】
善导大师跟昙鸾法师他们讲法都是一样,他写这个“物”字写得最多了,是法性身还是唯物身,讲这讲得最多,所谓的法性身就是他的性德,无修无证,无有来去,唯物身就是你这个报德,你识得识不得呢?
【十五从作是观已下.正明辩观邪正相。斯乃观音愿重.影现十方。宝手舒辉.随机引接。上来虽有十五句不同.广明观音观竟】
让我们来观观世音菩萨这个观。这个观法,我们自己要审思,实际说也就是观察世间,观察自己,观察菩萨,观察佛,反复地对比,这样我们就有个智慧观,因观而生智慧,能破除世间虚妄。你那唯心净土,我们要把这经本一合,我们唯心唯心试试,我们自己变成个观世音看是个啥,观出来阿弥陀佛是个啥。所以这个地方彻底破除了唯心是观的这种说法。
所以唯心是观,善导大师在这个文字上说,“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就是只做所谓的清净的佛性观者。“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这一段文字特别重,净土一法不是这么讲的,因为我们直观法性,现在这样的人可能有,我不知道,太少了,或者以报德摄化,佛力给予,转化有情,成熟有情。希望在这个地方我们还是要审思,折回来审思,善导大师说话都不是轻说的,分量是很重。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
照二百五十由旬,圆光繁衍出来的光辉。
〖举身光明.照十方国〗
这是无边光,这个无边光跟阿弥陀佛是同等的。
〖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
善知识们,这个得见得闻,我们看怎么个见,怎么个闻,那无边光我们怎么见怎么来闻它呢?我们不妨去自己见闻见闻。
〖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
大势至这个无边光,这个大势这个无边,他怎么来成就的因地呢?很多人读过《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楞严经》这一章,近代的印光大德把它额外地摘出来归到《净土五经》之中,作为一个根本所依的经典。他的因地就是“十二如来,相续一劫,其最后佛,超日月光,教我念佛三昧”,原来念佛者大势所现,大势才能念佛啊,大势念佛者是,念佛决定得大势,真是不可思议啊!就像人执尚方宝剑,虽非王者,如王者巡视天下,服与不服,先斩后奏。
要审思的,《观经》最主要的是我们审思的过程,当然你也可以修观,我们读过《往生论》的人都看到有二十九种观,观察门是最重的,像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回向门,都一句话就过来了,唯有观察门,二十九种观察,国土十七种庄严,佛八种庄严,菩萨四种正修行,加到一起你好好地审思跟这个是一样的,审思来审思去干什么呢?让你入佛愿心庄严,让你入佛愿心,入佛愿才知心,知心入佛愿,那我们看《观经》亦复如是。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是不是这样呢?过去许多善知识也是这么讲,我们也随着这么讲,说作为凡夫地有情,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之时,就能号令普利十方,这个东西,号令并不是权力啊,是阿弥陀佛的功德的回施的大光明相、大势相、善光明相、善威德相、果德相,非是众生操作,以众生投入故,所以利是无二,善巧无二,光明无二。凡夫念南无阿弥陀佛,一样可以使菩萨速入三种忍,太有意思了。我们作为一个薄地凡夫,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声闻入寂灭了,入于实际了,你在称念之时,此光一照,回小向大,你说你是什么人呢?那不是大势至菩萨的威德,这个智光所产生的善巧吗?是无上利。
所以“阿逸多,汝闻无量寿佛名,吾助尔喜”,这话啊,好好地体会体会。这无量寿佛名,凡夫也可以念,所以净土一法凡圣同修,利钝全收,等蒙摄受,咸得往生,这话真是万古铁案,不散不坏,唯有大势至出世所能宣化。所以后人称印光大德是大势至菩萨再来,有的人在境界中,看到印光大德是大势至,就去见印光大德,印光大德说你可不许说,你说那就出事,一生单提如来正印,坐大势之位,如母忆子,常忆佛念佛,劝令一切众生专念阿弥陀佛,这不是大势至是什么呢?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以光明做佛事,什么叫光明?无碍光,无边光,乃至以十二光明普摄十方,称佛之时,光明普照,若凡夫若贤圣,功德亦复如是,无二无别,这不可思议!道绰禅师在这举了个例子,他说百夫所拉之绳索,拽也拽不断,一百个人,这边一百人那边一百人在那拉,童子挥剑,“啪”断了,这个剑是何物呢?佛力故,佛的功德智相故。我们的凡夫妄想像那百夫拉索是一样的,拉不断,智者童子挥剑即断。
我们旷劫以来无量的烦恼颠倒,一称佛号就是斩断一切生死枷锁的宝剑,智慧童子,愚夫愚妇在那挣、拉、拽、撕,就是不断,这个地方要看清。所以普做佛事,佛事是威德事,光明事,智慧事,饶益一切有情事。我们现在不管是哪一类弟子,看看大家学佛是做哪一类的事呢?是常做佛事,还是常做我事,还是做声闻事、缘觉事,还是菩萨事呢?做佛事啊!
〖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
我看我们这个念佛人行时,阿弥陀佛分明有愿,称我名号者,应受一切人天供养,那你看“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那你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切世界亦复如是。何以故呢?他方众生执持名号得总持法门,总持法门就是震动十方诸国,饶益一切,做诸佛事,非菩萨事,非声闻事,非缘觉事,更非人天之事,六道轮回之事,是饶益九界有情之事,就是佛事,这差别就大了。所以念佛人就是饶益十方之人,产生无量异威德方便。
所以在《无量寿经》上这两句话特别深刻,“佛告阿逸多,如来所作应作已作,汝等应安住勿疑,勿住珍宝成就牢狱”,“如来所作已作应作”就是这个名号功德的尚方宝剑,饶益十方,决定真实,所以称念必得无上利。“勿住珍宝成就牢狱”,怎么成就牢狱?你那个菩萨执著分亦是牢狱啊!阿逸多菩萨是一生成办之菩萨,我等是什么样的菩萨大家去审视自己。佛说阿逸多那种个人的执著,在无量寿佛这种给予之中亦是珍宝牢狱,阿逸多有什么样的方便呢?大家看过阿逸多这个论著的教导太多了,弥勒菩萨的著作太多了,就在我们这个世上这著作就太多了。
〖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
因为无边光身故,没有胞胎之患。
〖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这才是正观,我们自己想象的那个大势至,想象的那个阿弥陀佛,想象的那个观世音不成立。我遇到一个菩萨这么说的,“你讲这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么大的威德,我提个问题”,我说“你提吧”。“我念阿弥陀佛一点都不累,有时候他会做恶梦,做恶梦了就念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用还害怕,后来念观世音菩萨起作用,你告诉我为什么呢?”我说阿弥陀佛慈悲你,给你智慧,观世音菩萨慈悲你,给你方便。他说“你这讲法我听不懂”,我说“我也听不懂,但有一点,阿弥陀佛让你照见自己,恐恫处正是安稳处,你不照见,所以观世音菩萨给你一个方便,所以恐恫处不可恫动”。
实际说大家没有正观察善巧的时间,就不知道阿弥陀佛是个什么,不知道观世音菩萨是个什么,这时候佛给我们设方便,所以若有众生急难恐怖之时,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得离怖畏,这是没有办法的方便回施。就根本利益来说,怖畏处正是大解脱处,这是阿弥陀佛的清净光明安稳住持相,所以诸法住法位,一切真实。
我们在这个地方落不了脚,所以观不了阿弥陀佛的真身,所以念阿弥陀佛认为不灵,啥叫灵呢?就是你的觉受想行识。那觉受想行识怎么灵呢?观世音菩萨的慈悲随机感应,予你方便,称你心性。这不是称佛心性,称佛心性诸法不动,本来安住,本来光明,本来寂灭,本来如此,无有生灭,那就是阿弥陀佛的实质内涵。所以很多人说念阿弥陀佛不灵,我说太灵了,大灵特灵,真是灵,就是说照十方国一真,啥一真呢?你想想恐怖处就是安稳处,你识不得的时候就不灵,为什么不灵呢?你不知道大安稳善巧,所以你以分别取舍为利益了,那佛随机感应,给你个慈悲,应你凡夫心、取舍心,给你个安慰,这不是究竟毕竟解脱,不是大智所在。
当时那菩萨问这个事情,我感觉到我们大家都面临这个问题,但是问这个问题的还少,我特别敬仰,下来我给他好好坐了一会,这菩萨了不起。本质的东西,圆觉性非妄修起,非妄作业,非作任止灭,那你要说非作任止灭,我作业就来了,那肯定这个圆觉性不成立了,阿弥陀佛也不成立了。所以人识不得这种根本安稳,大解脱相,大智慧相,大功德相,那就要给你个方便德相,顺应汝说,顺应汝需,顺应汝教,顺应你,这就叫慈悲。所以佛是智光体,安稳体,不动体,不动体你给他动了,你一念动了,那你出事了,对不对?所以你说又有修证了,那佛给我们的是无修无证的教化,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无修无证,他没有怖畏不怖畏之说,是真实安稳处,你怖畏了,给你一个无怖畏的布施,无畏的布施,这一段我们一定要深思熟虑的。
我以前有这个体验,举这个例子也有这个体验,睡觉的时候就给你找麻烦,你无量劫以来很多恶业,做这个恶梦坏梦,就念阿弥陀佛,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不起作用为啥呢?分别了,自己的舍心、取舍心炽盛了,因为一切好坏梦幻、善恶梦幻的确在幻化中,实际没有增也没有减,真正在这个地方落脚了,才能真正地念南无阿弥陀佛,才能真知阿弥陀佛,才能真正归命于南无阿弥陀佛。说是好说,我们好好地体验,好好地观察。
不读《圆觉经》,这一点撕不开,一撕就感觉到这佛不慈悲,佛还没有菩萨慈悲呢,菩萨比佛慈悲,为啥?很多时候人就供鬼神,为什么呢?鬼神比佛灵,你给他血肉,他就给你招那东西。所以在藏传佛教里,大家对护法殿看得重,那啥都不信,先供养护法,为什么呢?护法主真的爱憎分明,你好好供养他,他就护持你,你欲求世间因缘嘛。智慧再上乘一点就开始供养菩萨,贪利嘛,再呢皈依到根本上,拜佛,拜佛无拜,真实安稳,无所求了,老实了。
我到一个地方的居士给我这么说,这寺院,在佛的大殿里供养的东西都没有,就是平平淡淡的,没有香火也没有啥,菩萨那就多一点,到财神殿,那大香插得粗得很,功德箱一半天就卡住了,佛那没有。我说太清净了,佛菩萨真是,我说这个道场肯定是个清净道场。那财神就是布施嘛,布施施教嘛,人家布施,你光布施就给你财嘛,到财神殿都拿钱,佛菩萨清净不需要你的钱,安稳不动嘛,多好。人心哪,没有办法。这个地方我们好好地思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大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以前我遇到一个修法的,我们那最大的佛也是护法殿,这在东北,最大的佛也是护法,没有啥好说的,到哪个寺院,你哪也不去,先把你招到护法殿,护法殿有啥呢?我一看,反正我学佛不学佛,我这出家人这个地方我是不干,去好多地方起瞋恨心,你不拜,他就起瞋恨心,是它起瞋恨心还是他起瞋恨心呢?是啥起瞋恨心呢?他说我们供养最大的就是这,最灵的,颠倒了。所以出家人学佛人本无所求啊,得安稳利益,反而现在比世人还贪一些,求这求那,出事了。
【十一就势至观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十三。一从次观大势至菩萨者.总举观名。
二从此菩萨身量大小已下.次辩观相。即有其五。一明身量等类观音。二明身色等类观音。三明面相等类观音。四明身光相好等类观音。五明毫相舒光转变等类观音。
三从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已下.正明圆光等不同观音之相。即有其四。一明圆光大小。二明光照远近。三明化佛多少。四明化佛侍者多少。
四从举身光明下.至名大势至已来.正明身光远被.照益有缘.等及他方.皆作紫金之色。即有其八。一明身光总别不同。二明光照远近。三明光所触处皆作紫金之色。四明但与势至宿业有缘者.即得睹触此光。五明但见一毛孔光.即能多见诸佛净妙身光。此即举少以显多益.欲使行者悕心渴仰.入观以证之。六明依光以立名。七明光之体用。即无漏为体.故名智慧光。又能除息十方三恶之苦.名无上力.即为用也。八明名大势至者.此即依德立名也。
五从此菩萨天冠下.至皆于中现已来.正明天冠庄严之相与观音不同。即有其四。一明冠上宝华多少。二明一一华上宝台多少。三明一一台中映现十方诸佛净土。四明他方土现.彼此都无增减。
六从顶上肉髻下.至普现佛事已来.正明肉髻宝瓶之相。
七从余诸身相已下.指同观音也。
八从此菩萨行时下.至如极乐世界已来.正明行与观音不同相。即有其四。一明行不同相。二明震动远近相。三明所震动处华现多少。四明所现之华.高而且显.多诸莹饰.以类极乐庄严也。
九从此菩萨坐时下.至度苦众生已来.正明坐不同观音相。即有其七。一明坐相。二明先动本国相。三明次动他方远近相。四明动摇下上佛刹多少相。五明弥陀观音等分身云集相。六明临空畟塞皆坐宝华。七明分身说法各应所宜。问曰.弥陀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何故此经分身说法.乃云度苦者.有何意也。答曰.今言苦乐者有二种。一者三界中苦乐.二者净土中苦乐。言三界苦乐者。苦则三涂八苦等。乐则人天五欲放逸系缚等乐。虽言是乐.然是大苦。必竟无有一念真实乐也。言净土苦乐者.则是地前望地上为苦.地上望地前为乐。下智证望上智证为苦.上智证望下智证为乐。此例举一可知也。今言度苦众生者.但为进下位令升上位.转下证令得上证。称本所求.即名为乐。故言度苦也。若不然者.净土之中一切圣人.皆以无漏为体.大悲为用.毕竟常住.离于分段之生灭。更就何义名为苦也。
十从作此观者下.至十一观已来.正明辩观邪正.总结分齐。
十一从除无数劫已下.正明修观利益.除罪多劫。
十二从作是观者下.至净妙国土已来.正明总结前文.重生后益。
十三从此观成已已下.正明总牒二身.辩观成相。斯乃势至威高.坐摇他国。能使分身云集.演法利生。永绝胞胎.常游法界。上来虽有十三句不同.广解势至观竟。】
【十一就势至观中.亦先举.次辩.后结】
还是这个过程。
【即有其十三。一从次观大势至菩萨者.总举观名】
先把他举起来让大家看。
【二从此菩萨身量大小已下.次辩观相。即有其五】
他都是这个过程,先举,然后再辩,后来总结,看这个利益所归结之处,都是这三个过程,每一段文字都这三个过程,养成习惯就可以了。
【一明身量等类观音。二明身色等类观音。三明面相等类观音。四明身光相好等类观音。五明毫相舒光转变等类观音。三从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已下.正明圆光等不同观音之相。即有其四】
这辨别了,辨别这个差别,前面就是举起来,让大家作一个对比,下面辨别他的差别。
【一明圆光大小。二明光照远近。三明化佛多少。四明化佛侍者多少】
这跟观世音菩萨的区别。
【四从举身光明下.至名大势至已来.正明身光远被.照益有缘】
一定要知道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所以遍照有缘。
【等及他方.皆作紫金之色。即有其八。一明身光总别不同。二明光照远近。三明光所触处皆作紫金之色。四明但与势至宿业有缘者】
那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不是有缘呢?
【即得睹触此光】
可见光与心光,发光与修持之因,这个地方差别很大,大家要审思。那宿世有缘呢,这一生称念就见,宿世缘;那现世缘能不能发起呢?从根本上来说哪个人的宿世缘是大是小,是你自己现前的这种利益感召。
【五明但见一毛孔光.即能多见诸佛净妙身光。此即举少以显多益.欲使行者悕心渴仰.入观以证之】
激励我们大家,因为见大势至一毫毛之光,一毛孔之光就能见十方诸佛,这无边光中能见一丝光,一毫光。
【六明依光以立名】
无边光智身。
【七明光之体用。即无漏为体.故名智慧光】
无漏实质无得无失,那无得无失我们还要运用它,不运用它,自他二种觉受不能现前,利益威德不能现前,不思议的利益不能现前,那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说这个无漏之体无染无著还要运用,所以无得无失清净修为。
【又能除息十方三恶之苦】
称念大势至的名号就能除一切十方三世三恶道之苦,地狱饿鬼畜生之苦,刀途、血途、火途之苦,这个苦太苦了。大家杀东西可能看过,宰杀的时候,刀血之途大家可能看过;火途,烧伤的人可能知道,到过火葬场的人,死人烧掉了无所谓,要是个活人呢,很多人吃那个活物,现在吃那个生猛,很多都是现前的,那都是用油炸活东西,苦得很啊!你要是念大势至的名号就能使这些血途、刀途、火途都免除这种灾难,畜生被抽皮扒筋的时候,他们监狱的人可能知道,看电影监狱里面多苦,业报的转化多苦,太苦了。
【名无上力.即为用也。八明名大势至者.此即依德立名也。五从此菩萨天冠下.至皆于中现已来.正明天冠庄严之相与观音不同。即有其四。一明冠上宝华多少。二明一一华上宝台多少。三明一一台中映现十方诸佛净土。四明他方土现.彼此都无增减】
还是让我们来辨识。
【六从顶上肉髻下.至普现佛事已来.正明肉髻宝瓶之相】
“普现佛事”,非菩萨事,非声闻事,非缘觉事,非人天事。这个地方一定要审思清楚,观察清楚,现在许多人讲的的确是人间佛教,人天福报,的确是这样子,跟佛教的教化,就是跟佛教的正教化的确不相应。
【七从余诸身相已下.指同观音也。八从此菩萨行时下.至如极乐世界已来.正明行与观音不同相】
观世音菩萨就是身体里有五道众生,涵养五道众生,慈悲之体,含摄五道众生,就是一法界身,观世音就是法界身,大悲心来摄,大悲之同体,饶益十方。那大势至菩萨是干什么?不同啊,他是无缘,他为什么无缘呢?依清净光明啊,所以说无缘大慈,智光大慈,不取不舍,我不专门照你哪一个人,照哪一类因缘,同一大光,所以是无缘。学过三种缘的人都是知道的,无缘是佛缘,本源清净缘,智缘,不取舍缘。
【即有其四。一明行不同相。二明震动远近相】
所以十方国都震动,以一大光普等回施,自现一光,无有二光相。像《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出来的时候这个无边光就是一切光明皆隐没,犹如墨聚,唯显这个大金色,像金山一样,普照十方世界,咸被一光明所摄,所以三根普被、利顿全收、等蒙摄受之类说,这是佛的这种报德威神,也就是大势至这种无边光的威神。
【三明所震动处华现多少】
就是震动处,光明所照到之处,与有缘众生咸坐清净莲华台,得以解脱,得以离苦,得以智相,得以光明,念佛人就是智,与文殊等。
【四明所现之华.高而且显.多诸莹饰.以类极乐庄严也】
所照之处犹如极乐,那念佛处,此处为清净利益,光明安稳。
【九从此菩萨坐时下.至度苦众生已来.正明坐不同观音相。即有其七。一明坐相。二明先动本国相】
极乐世界先本土动,他方国土依次震动。
【三明次动他方远近相。四明动摇下上佛刹多少相】
无量佛刹一起震动,所以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实是不可思议威神善巧,一时十方诸佛同应同赞同称南无阿弥陀佛。
【五明弥陀观音等分身云集相。六明临空畟塞皆坐宝华】
壅塞到一起了,聚集到一起了。
【七明分身说法各应所宜】
他从这几个角度说,把大势至这个功德说这么重,为什么呢?因为大势至菩萨跟观世音菩萨行持的方法有异。因为《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他的因地跟观世音菩萨有差别,观世音菩萨就是不舍一切苦恼众生,随顺众生分回施善巧;大势至菩萨就是以阿弥陀佛名号普照十方世界,以一法而摄化众生;观世音菩萨是随顺众生心性细分相饶益有情,涵养众生;大势至就以一法摄化十方世界,以一光明照摄十方世界,方法不一样。
【问曰.弥陀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何故此经分身说法.乃云度苦者.有何意也。答曰.今言苦乐者有二种。一者三界中苦乐】
这是给我们辨识。
【二者净土中苦乐】
这有意思了,净土中还有苦乐之事,《无量寿经》也是有写的。
【言三界苦乐者。苦则三涂八苦等】
三途决定是苦了,地狱饿鬼畜生决定是苦了;八苦,我们都是知道的,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这是八苦。
【乐则人天五欲放逸系缚等乐】
人天都有乐趣,五欲也有乐趣,也有苦处,那都是对应。
【虽言是乐.然是大苦。必竟无有一念真实乐也。言净土苦乐者】
净土苦乐,我们对比对比。
【则是地前望地上为苦.地上望地前为乐】
善哉,大家一定要判别这个地方,这是报德的差别了。我们自性与佛无二无别,我们没有证得就苦,我们跟贤圣比那就是苦,那你要向佛的,有个向往心。
【下智证望上智证为苦.上智证望下智证为乐】
已经证到安稳住处他就乐,没有证到呢,虽然如是还是苦。
【此例举一可知也。今言度苦众生者.但为进下位令升上位】
我们这个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如是吧。
【转下证令得上证。称本所求.即名为乐】
就说我们现在南无阿弥陀佛,这个离苦得乐的差别真是根性所异,不管是九品哪一类也可以,哪一辈也可以。
【故言度苦也。若不然者.净土之中一切圣人.皆以无漏为体.大悲为用.毕竟常住.离于分段之生灭】
现在我们这个色身称为分段生灭,菩萨是变异生灭,诸佛是无生无灭,诸佛所证的果德是无生无灭,应声随现示灭,实无所灭,应众生而现,生生灭灭,实无生灭,以报德有始无终故,以法身无生无灭故,得以真实安住。
【更就何义名为苦也】
文字大家下面去审思。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的学习,昨天把真身观、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这三个观身的文字给大家读了一遍,作了一点提示。
善导大师这个文字虽然看着比较平白,但他的这种决定心智、决定的给予、决定的启示是不含糊的。我们知道一些善知识的教化讲得很圆融,或者说得很随顺,迎合的东西比较多,善导大师这个讲法就直接,不遮不掩,有时看起来是很无情,或者说有些太直接、干净,让人感觉到要是以情计,往往这时候真是产生一些逆反,假若我们放下自己的情计来直接地面对他,或者说尝试的运用,或者是全盘的运用它,那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感到不可思议的安心、解脱与自在。
【十从作此观者下.至十一观已来.正明辩观邪正.总结分齐】
《观经》在正观与邪观上用功夫比较大一些,我们无始以来从妄想心中生出来的一切观想思惟这个方式都是从有漏心中所生出来,这是决定无疑的,因此产生了无量的生死幻化业,常出常没,不得出离,不得成就无上菩提。那么以正观,以佛的授受正观来发起随顺的观察思惟,那会得到一个出离生死苦海的善巧与增上,以此为亲缘为近缘为增上缘,此一生必定得以成就,彻见本源,远离生死苦海,远离生死怖畏,饶益一切生死苦难众生。
【十一从除无数劫已下.正明修观利益.除罪多劫】
这个除罪,我们假设是以自己的妄想发起的行持来除自己的现障,是比较艰难的。龙树菩萨举了一个例子,像一个人拿一壶开水,要把四十里的冰河去融化掉是一样的,那么你这水倒上去了,看着是化掉一点水,时隔少时冰更加多了。我们以自己的这种极有限的妄自发起的作业,欲消除自己无始以来积攒的这种生死之业,那实在是太难太难。那么以这种正观察、正思惟来作亲缘、近缘,迅速消除自己无始以来的障碍是不可思议的力量。
【十二从作是观者下.至净妙国土已来.正明总结前文.重生后益】
以文字来审思,随文入观,实际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像许多利根者,利根利智之人,信根具足者,闻言即脱,一闻言就得到一个真实的利益,那个关键口碰到了,人身心就脱落,根尘就脱落,能得到一个清净的利益。我们现在自己审视自己的因缘。
【十三从此观成已已下.正明总牒二身.辩观成相。斯乃势至威高.坐摇他国。能使分身云集.演法利生。永绝胞胎.常游法界】
念佛人永远与胞胎是没有关系的,这是决定的,因为忆佛念佛,当来现前,必定见佛,这是没有什么好说的,不假其他方便,那就是常居生死,这是决定的。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