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读讲28

自认为有这种因缘,这是起思念了。这个法主要是在不起思念上运用。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三摩鉢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三昧这种幻化功用。“当先忆想”,他从忆上发起,这是作意因缘,与前面所说行持方法不一样。“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这个地方要立愿、立誓,要忆。这是个勤劳处,要反复思维某种东西,反复练习或运用某种东西,练出一种幻化之力。

以前有个与我有缘的居士,经常到我那儿说法师我看见你在屋里干什么干什么。他经常说,我就害怕了,因为我在房间做什么他都知道。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是他家祖传的一种方法,叫圆光术,一想看就看到。我说你不要看我。其实这是雕虫小技,但是他反复训练的确可以训练出来。他说你想学也不难。我说我不想学。他说我说一点,你就不害怕了。我说我不是真害怕,出家人本来被全世界人看得到;我一直感到我在玻璃匣子里装着,被全世界人审视,被一切佛菩萨审视,被一切含识审视,所以我们会端正自己。我说你说的这个因缘挺可怕。

在民间这种方法我以前也听说过,知道一点,但是没有人像他那样跑来跟我说,像找我证实一样。这种方法很简单,有人用水抹在手上、抹在墙壁上或者拿个水晶球、光胶片都可以。主要是反复练习,练习到某种状态。我说你不要给其他人这么看。他说不会,我们传这个有要求,好比说看人有坏心、恶心或者男男女女非法事、做罪恶等因缘,会坏自己,会受业报。所以他有禁止处,有些地方不能看。他说出家人修法的地方可以看。我说最好也不要看。

以前我有一个同参,在打坐中突然出现想看谁都可以看到。他那不叫圆光术,也没有什么,若是看不好,也会发生这个事情。要是用自在了,随意看。这个地方举个例子使大家有个感受罢了。三摩钵提是一种可以反复训练的方法。比如入火光三昧,他反复观某种因缘,反复修持,进入身像大火炬一样的状态。月光三昧、月轮三昧,或者别人看他是树木、花朵、水等等,很多很多,和这一样,勤苦修持罢了。但要在前面所说那种不思念的基础上修持就很简单了。

“勤苦三昧。”在这个地方要反复练习。好比说八万次练习可以成,或者说一千次练习可以成,要勤苦练习。这是为度众生示现个方便罢了,不是炫耀。现在这样的人还是很多,在民间有某些三昧或者相似三昧因缘,可以运用某些幻化境界的因缘。你要是心底没有挂碍,不追求神奇,这样因缘也不是太难。你要是喜欢怪异或者妖魔鬼怪,这就会遮起来。修持和这不一样。

“广发大愿,自熏成种。”你若不发大愿,有些三昧不能给予你,给予你会危害世间。所以法宁可使其寂灭,不可传与非人。有些人不能给他法,你要给他法,这世界都坏了,世界成他手里的东西了!他不会利人,反而会害人。所以法决定不能传与非人!一些方法很简单,几句话,照某个时辰、某个方向、穿某种衣、做某种法,七天或者三七天就成了,很快。但不能传,因为现在很多人不是利益人的心。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这不是我们能想象的,行持过来才能知。这种境界决定不可取,一取就著,一著就坏,一坏就魔难现前;或者狂乱,或者骄慢,或者未证言证。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徧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覩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禅那的行持方法也很多。数门,此处是以种种法的修持。

“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对生、住、灭这样的念能方便运用,能分别区分。我们现在人不能区分,我们这个分别不是真正区分,是爱舍的、妄想的区分;这个地方是智慧的、清净的、无有取舍的区分——木石是木石,砖是砖,没有好坏,也没有取舍,这样明明确确区分,无情地区分。这么说比较简单一些。“分剂头数。”在密教中有法界体性智,也有此区分因缘,把法界清晰分开:哪一类、哪一类……他没有爱取,这个分别不生烦恼、不起心念。不像我们一分别就起爱取,爱的就取,逆的就有舍或嗔等因缘。他没有,他像保管员一样分东西,是无情的。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在行动坐卧中都可以运用这种条理性,往那儿一坐,这种条理性自然可以运用出来。“分别念数,无不了知。”好比说十人,知十人之念;百人,知百人之念;念念分明,清晰得很。能不能这样?佛在讲法之时,这样因缘挺多。佛在经书上举这样例子很多,多看经书,可以引发志向。

“渐次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密勒日巴尊者有一次和弟子到上山去讲法。同时他许多在异处的弟子都说密勒日巴尊者在他们处受供养或者讲法等等。大家相互争论。尊者说不必争论,都没错。何以故?可以说每一滴水都有他一个分身,他可以视自己如掌中物,这个身是无身之身。这么说有点勉强,这么提一下吧!

梵网经中说释迦佛千百亿化身,一世界一菩提树有一身;无量世界亦复如是,各坐菩提树,教化无量众生。学菩萨戒者读《梵网经》,在这地方也会引发一点觉受。说觉受比较方便,不然你会迷闷。读读普贤行愿品也能对这个迷闷有个解开方便。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终不可取——我们众生与佛菩萨在作业上有这个差别:佛菩萨作任何教化因缘、广大功德因缘,都没有取处或者占有处、自以为是处、所得处,没有度处与被度处,但是度无量众生,利益无量众生。我们为人做个什么都记得清楚,以求图报;不报则起嗔恨,说我为你服务,你就要听我的话!

古时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是当时的勇士,有一天回家,他母亲说你有麻烦了,太子要来找你。他说我不求于人。其母说他恭敬你,是要索你的命啊!后来燕太子以厚报待荆轲,使其刺秦。我们出家人的命也经常被人索,不要认为恭敬是好东西,要审视。许多人要别人恭敬、希望别人恭敬。现在许多人与燕太子是一样想法——我给你磕头,拿金银供养你,要索你的命!

恭敬,希望大家不要这个东西,没有好处;你有沾染,别人会索你的命!所以终不可取。此清净行持与世间所行差别极大:一是沾染,一是无得无失、无作无起。学佛不学佛,从这个地方可以判出来。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这是下手方便。

【若諸衆生。徧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妬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师击桌)这是佛法行处!每个后面最重要一句话就是终不可取。最重要的因缘就是前面行持要真实——真实,终不可取。世间人要占有;出世间什么都是付出,无代价的付出,利益的付出,无作无起的付出,顺应的付出。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说末世众生无由发起神通、自在、宿命方便。无由——没有理由,业障深故。所以我们要忏悔。“当勤忏悔”,忏悔可除。虽有种种垢障,忏悔可以消退。真正痛忏,如大山崩,迅速使之消退。不忏悔则障越来越炽盛。这个地方决定平等,忏悔者得清净、得光明、得安稳、得种种善巧利益,不忏悔者不得利益。

“常起希望”,这是法欲,常向往法,常对这三种法作为向往、归依,其他的不作向往。“先断憎爱、嫉妒、谄曲”,这三个因缘要清除。实际上就是忏悔这个——憎爱、妒嫉、谄曲。可以审视自己。“求胜上心。”这样人可以作善友,可以作朋友。运用不好,就在爱憎、嫉妒、谄曲中发明。

我说我这个人可厌、可耻,生活在这个末世,没有责怪别人的意思。我经常听一些谄曲的话、挑拨是非的话、爱憎的话,不是我们痛苦不痛苦,是这个因缘特别痛苦,这个幻化特别无聊;但众生在这里面捕风捉影,孜孜不倦,不能自知,真是可怜可悲,让人不能忍受,是为可怜悯者。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二十五轮你若不能发明,可以于此三种净观不断地实践,这是又一种说法。二十五轮是定轮,就是定下来不能动,就会成就。这个地方是你不断地反复熏习。这种方法没有前种方法方便——定轮,你定能迅速成就。佛在经典上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说定轮,肯定是直快。这样修持是对钝根人说。什么叫钝根?没有办法,选择不定。怎么办?就慢慢地搞,看哪个有缘,找个因缘再修持。

“心不放舍”,对任何生命、任何东西都可放舍,唯此三法不能放舍。我们念佛实际都含着这三个法。你放舍这三个法就是放舍十方诸佛,也放舍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了,不堕落不轮回不可能的。你在这个地方不放舍,乃至在睡中、行中、四威仪中都不能放舍。你说这是法执吗?不是。利益现前,你自然会调整。执著这种因缘不叫执著,是名法欲。法欲会发起善法之成就与修法因缘,因缘成就了就可以修法,修法成就自然可以放舍执著,可以得安稳。“渐次求证。”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欲求無上道  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  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维  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  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  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  佛境便現前】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圆觉汝当知”,圆觉唯此三法能证。“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若百二十日,若百日,若八十日,这是佛给我们定的三期日。“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维。”三七是假设说,若不得相好,都说为三七之数,在其他经典上有这样解释。三七是忏悔之数,什么时候忏悔得善境界相——欢喜、轻安,方能正思维。若不然,是为邪思维、颠倒思维、妄想思维,劳虑,没有意义。

“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我们见到的境界都是我们记忆里取下来的,若以为真实,境界不能发生,真正利益不能现前。

“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奢摩他,主要是至静,不起思念,当然也不断思念,不制不随最方便。三摩钵提要正忆持,主要靠忆念、观察发起利益,主要是运用意根。禅那可以以种种法发起利益、轻安、功德,发起寂灭轻安,在行动坐卧中都得到寂灭的圆成、圆用,洗除烦恼。

禅那是根本的法、法身的法、清净的法,在任何处任何时都不被相境所转,见诸相非相,一切时处皆在寂灭、清净中得以安稳,叫寂灭轻安。三摩钵提是大悲轻安。奢摩他是至静轻安。有这种轻安,人会特别明快,生命安稳,消耗得少,体力炽盛。这炽盛不是其他,就是自己的受用特别喜悦、平和、安详。

“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若在三种法上能修持,是名佛,是名世尊,能饶益有情,于众生作依祜主,作世间眼目,开众生法藏,真正饶益有情,拔众生生死苦本,使一切众生离幻化业,不可思议!遇到这样的法,我替大家庆幸,也为自己庆幸!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忏悔是我们末世钝根众生超越自己钝根的最殊胜方便。“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十二、贤善首菩萨启教

最后一名菩萨来启问。这是流通分。一般经典都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及末世衆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这个地方直接告诉我们:佛为我等开悟。并不是我们自己能悟出什么、能得到个什么。这是给予,是饶益之教,不假修持而得善利。我们作个比喻,大家能看到这样因缘。好比说父母若衰老、若将亡,会把自己家里珍藏的东西交付自己的儿女,毫无保留地交付;儿女得到这笔财产或者传家宝,就可发起种种运用。我们从佛教中得到利益亦复如是。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衆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还是替我们问。怎样使这样经典传播下去?传到什么样境中?达到什么样功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爲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这是目的,十二菩萨所行持的目的都是为我们末世众生及菩萨们。“问于如来如是经教”,还是为我们而问,非菩萨本需。为使我们末世众生及学佛者有所依祜,不生迷惑。若深信不疑,行法就有利益。否则无有实利。“功德名字。”经题名字可以使人脱生死,消无量罪业。佛在很多经典上说若人临命终时,与其人念诵大乘了义经典之名,此人速得度拔,乃至往生诸佛净国。你说经题名字有这么大功德?有的!这都是名号功德与运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贤善首菩萨。”贤善首——一切贤善的功德从哪儿来?从流布中来!若没有经教流通,我们现在可能不是佛教徒,也没法闻佛法。过去七佛出世有广说经教,有经律论遗教后世,佛法得以有正法、像法、末法;有佛但说略教。说略教,佛灭度后,佛法迅速消亡,没有住世因缘。佛法住世,皆依经律论之流传、文字流传,使我们有一代一代学习与接受佛法的工具。

贤善首菩萨,一切流通此经者都可称为贤善首菩萨,非是某一人,亦可以某一人显现。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