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二元对立的知见

问:今天早上我看那个,师父您讲那个**,师父能不能给开示一下,果地觉啊,在这种就是边见啊、邪见啊、或者懒惰这方面,我们大家需要在哪方面需要注意一下。

师:因为我们有一种见,这个知见呢,在我们整个生命中,是像个幽灵一样,徘徊在我们生命意识周边,就是往生不往生、信不信、是非、人我、善恶,那往生不能往生、信疑等等,这一类的说法就十分地普遍。大家无量无边的纠结呢,实际就是这种二种见、这种边见啊,来在左右着我们,就是是非边见。这个边见呢,不说有就说无,不说常就说灭,要是……,它总是要就是……

今天有一个菩萨给我打了个电话,就是说了一个事情,大概说这个事情就是“我信不信这个事情?有人要来见我,这个人呢可能因为有一些什么因缘,带了一些什么什么圣物等等。”他说:“哎呀,我拿不准,是信他,还是不信他?”我给这个出家师父讲的是这样子,我说:“我们要是用一个中道的心呢,如实地来面对这个事情,面对什么事情呢,就是对一个事情不用疑,因为疑是烦恼,很烦的;要是信,你心中又有会生疑的对立,那你就会感觉到是迷信,就压抑着自己去信。那我们不妨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不用信、疑,就冷静地、平和地看待一个事物,是什么样的心理呢?”

我们平时啊,学佛也好,做人也好,就用是非、对错、信疑这两种东西来矛盾我们自己的生命与意识,这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普遍的、不入中道的这样一个不得解脱的一个纠结。这个纠结呢,就是是非烦恼、信疑烦恼、善恶烦恼、得失烦恼,这里面的所有的对待呢,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许多的烦恼。

假设我们心真正的能中平地、如实地观察每一个现行,远离是非的评判,令心休息下来,以本净照了觉知现行,或者说去观察我们的现缘,那我们的心自得解脱,所以识本,本即解脱,依本,本心解脱。那我们得到解脱,再去看这个事情呢,你心里是平等的,是一味的,是远离真假的,是远离信疑的,是远离善恶的,是清净的,是一味的,是如实的,是安乐的,是智慧的。

那我们的心为什么往往会染污呢?因为我们爱憎的习惯、善恶的习惯、是非的习惯、信疑的习惯,总是对立中,这种养育了我们的这种生命与意识,造成了我们对立的世界,就是二元世界。那我们作为一个二元世界的有情,要是不来学佛,这相续下去,是十分正常的。但是若是我们学到了清净平等的这个净土的教法,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平等地审观世间,是我们应为的,清净无染的来观世间是我们应为的,慈悲地观世间是我们应为的,与人方便是我们应为的。

那我们还要用是非、信不信、疑不疑这样的对立知见去来推动自己的人生,完成自己的生命,那我们实在是学了这样一个法而没有指导自己的心地,指导自己的生命,那又堕入了世俗,那我们这个法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呢?所以这个无染清净心也就是平等的一个缘起,来审观我们的所有的现行,哪怕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不习惯于不对立,慢慢地从现行中一念来随顺佛果,来平等安心,来不用疑虑、疑与信这样的对待的方式来观察,而是用一种无染的心来观察,用一种慈悲的心来观察,用一种佛陀一样的就是慈心相向,而不是评判是非,看看是个什么结果呢?这样可能我们这个学习净土教法的利益呢就会全然地表现出来。要不然呢,我们还在这个是非边见中挣扎、人我中挣扎、得失中挣扎、或者说对立中去挣扎,那这样的生命呢就真是空过了。

那我们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我们学这个《往生论》中有这样的话: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我们怎么来依佛愿力观察呢?我们怎么来入生死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呢?皆以本愿力回向故,能令我们随顺佛的愿力,而不是染著是非边见这样的方法。那样的方法你永远没有办法去解脱出来,那我们一举心动念就是是非人我,就是善恶对立,就是那种永远没有办法使自己的心清净下来,本净的心永远被玷污着,清净的心永远被蒙蔽着,无对的心永远被遮蔽着、被割裂着,那我们心痛不心痛呢?你自己心痛不心痛呢?那是我们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于,或者说我们基本上都习惯于这样的生活了,这没问题,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现在在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这种平等光、智慧光、炎王光、无对光、欢喜光、不思议光。这一切光明中呢,皆以清净、平等、周遍、无自性性的这种真实,或者说佛的果地觉的印契来作为缘起的,那我们这个对立的知见又怎么建立呢?那建立,是不是在念九界世俗徘徊呢?或者说,我们在念我们这个六道轮回呢?是不是在念自业他业共业呢?

那我们要用无染的心来审观世间的现缘,那你的心就是清净心,照了觉知,那你明了觉知现前的事情而不被得失所牵制、善恶所牵制、是非所纠结,那我们的心呢就会在这个是非对立的习惯的状态下解放出来。那这个作为一个念佛人呢,他的实际利益就会凸现在这个现行中,在这个现行中就表现得很充分。这一点呢真是希望引起我们大家的关注,高度的关注。因为要对自己负责任,我们这一点呢不谈他人了,要对教法负责任、对自己的生命相续负责任的话,你就要审观此处:依法思维、依法观察、依法调整自己的身心世界,这样他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不是制造垃圾的作为,不是浪费自己生命的作为,这样使我们生命呢变得珍贵有价值,或者这么说,不虚过、不空过。这一点呢可能我们每一个人只能自尊自爱啊,自己来鼓励、来激励我们自己认识运用这个法则。

刚才这个维那师提这一点呢,可能是一些普遍的现象,这现象呢不容我们忽略。一旦忽略呢,因为这个是非业海啊无边无际,越纠结就越不清楚,越纠结就越陷越深,它永远是没有尽头,要有尽头了也好,就是永远有处理不完的是非、对立、对待的这样的东西。为什么很多人学习净土会产生一些不相应的东西?他不知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重要,佛愿、佛力来住持我们心地的重要性,佛力对我们心地的启发与印契的重要性,而还是运用自己的世俗习惯,所以修来修去还是个对立,不骄慢就自卑,自卑骄慢不过是是非人我得失的一个特定标志罢了。

我经常在下边听到出家人啊、居士啊自责自己,不断地一句一句地责怪自己,一句一句地来冲击自己,让自己那个心灵变得很脆弱,变得很委屈,就是高高兴兴地做一个事不行,硬要把自己压抑得很委屈的一个样子。谁也没有委屈,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不舒服,就是自卑自己,拿过去自己的生活经历呀、记忆呀,来残害自己的现前的健康的心灵。因为你现前应该健康,但你要残害它,现前就不健康了。那我们要用果地觉,现前就圆满;你要是用你过去的记忆、过去的烦恼、过去的这种种种作为,你造成心理的负荷、造成心理的这种不能面对的这样一种自责,不断地自责,不断地伤害自我,结果这种自卑的深厚,变得极度地自慢,谁也不敢碰,谁也不敢说,甚至斜一眼他就记你一辈子仇,这样人心就十分地痛苦。那我们的人心呢慢慢变得舒展,来随顺佛的果地觉解决我们的现行,以前是什么样子放一放、放一放,以前的习惯放一放,依法来调整自己的心地,来运用自己的现行,这样对我们来说,起码说是尊重的。听到这个出家人啊、居士啊自责啊,当然也有骄慢、自以为是的,就是永远站在一个“我永远是对的”状态的人,也是苦不堪言,永远要扛着,扛一个对的东西,我永远是对的嘛,脑袋永远比别人大一圈,对不对?永远是对的,那永远是对的,辛苦不辛苦呢?谁跟你对呢?永远要跟别人对着,那很辛苦的。

所以佛法远离二元对待的这种无染的这种平等啊,就安乐了我们的心,同时也可以安乐别人的心。我们要审观这一点,你要在心灵中学会去慢慢地运用它。那你说哎呀,可能是有些时间呢会有这样的人说:“你讲的怪好,你也做不到。”我也经常反思自己,在讲这个法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作为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经常会有这样的,就是这个讲了以后,看看自己的作为,真是有不相应的地方,但是呢因为一旦掌握了这个方法,你能迅速调整它。任何人说我的过患,我一定会忏悔,这一点呢我感觉到是一定会能忏悔的。因为什么?他没有必要去坚持,只要别人提得出来。但我跟很多人交流,我感觉就是那要自以为是也好,自卑也好,自卑呢他会自闭自己,关闭自己的心灵,不跟人真诚的交往;骄慢的人呢要压倒一切人,永远战胜别人,跟别人也没办法交往。那我们学佛的人要是真是这样的活着,那学佛的人干什么呢?

    所以说,我说那多祝福这一类比较累的、比较苦的有情,这一类人都比较苦,怎么苦呢?扛着苦、压着苦。自卑的人呢把自己压到一个黑暗的角落里去了,自慢的人呢就把自己放在一个随时都可以把别人压倒的这样一个位置上去了,都很苦。无量寿经它所有的提倡就是既不贡高也不下劣,平等回施,平等缘起,凡圣同修,那我们这里边还没有啥凡圣者之说,大家都是个普通人,我们平平等等地念佛多好,有什么不可以呢?平平等等地做人,无染地做人,不对立地做人有什么不可以呢?

    因为有时候我们养成的习惯,我们把习惯当成是我,所以说他就没办法去调整它,受了很多无明冤枉的苦,妄受其苦,那就是把骄慢与自卑当作自己了。你那个自己又是个无常的、和合的、随时都会散坏的,那种骄慢与自卑实在没有实质,但你就受其苦,这真是未免太冤枉了。

    这一点鼓励大家,在这个人我与法我上呢,我们有一些,不要对立来念佛,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所谓的慈心相向,佛眼相见啊,这样可能大家都会轻松,不是说做得多完美,起码说在某些现行中,我们逐渐地可以实践佛陀的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一点一点地深入,逐渐地广泛地能运用出来,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我们考究起来了一定要运用这个法则才能使我们的人生得到一个改变,要不运用法则,那业习呢,只能坚固自己的业习。因为我们来学习佛法一定是走出自己的业习烦恼的,因为业习是烦恼相续,所以我们要知道它是烦恼,那我们就去改变烦恼,实际就是改变业习,使我们的身心清净无染,起码说逐步地去趣向于无染的这个做法,心里要明白这个道理,要接受这个教法,这是十分重要的,教法不接受你永远就没有机会。

    那我们用自己的妄想心、污染心、对立心你就去思维、想吧,你想得越多,对立得就越坚固,那些自卑的人越自卑越自卑,你说你不自卑不行吗?他受不了。他说我不自卑……,或者说我这样惯了。那样惯了,为什么?自卑习惯了。有的人就骄慢习惯了,有的人就是极度地骄慢、极度地自卑惯了。我们这个时代呢,这一点是突出的表现,但你这个自卑的意义何在呢?就是苦恼自己啊。这一类人(自卑的人)呢,从来不会跟人说一句真诚的话,骄慢的人从来不说一句自己有过失的话,但是往往自卑与骄慢就会说这样的话,自己永远是对的,永远关闭自己。所以现在的很多人就趣向于自闭的这样一个很可怜的境地,把自己划在一个画地为牢的一个状态。

    一定只有我们自己(能改变自己),教法没问题,我们一定得用教法来解放自己,再好的教法代替不了你自己的作为,再好的教法代替不了我们的发心,这一点呢一定要引起我们的自尊,你起码尊重自己的心理选择、生命选择。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自卑不属于任何人,业无所属,这是实实在在的。骄慢也不属于任何人,清净平等也不属于任何人,但是平等的法性周遍地表现着,本净的事实托负着一切众生,那我们可以安乐住、可以清净地回归。那你要还要就坚持这个骄慢与自卑的伤害,这实在是自害自危啊!这一点我们一旦警觉了,我们个个对自己负起真正的责任,个个生起真正的自尊。这一点呢,我想我们作一个人来说,这一点可能都应该了解,这个教法对我们是实际有益的。

    那我们顺着世俗的这种习惯,对我们是有危害的,世俗的习惯的相续,是蒙蔽自己、蒙蔽他人的。最后呢危害、危害的结果成熟,唯有自己承担,要不然呢,阿弥陀佛也好,十方诸佛也好,早把我们的业给担完了。现在呢佛在担我们的业,这一点都没问题的,担我们的什么业呢?无明业、习惯业、烦恼业,他在不断地用教法来回向给我们,启迪我们的心智,实际说就在担我们的业,因为我们……实际一切佛陀都不需要任何的教法,他们已圆成菩提,需要什么呢?

    那一切诸佛如来出世就是超出了人我、法我二种执著,所以说建立了顺性的利世善巧,就是在替我们这些众生,迷失的、固执的、妄受其苦的人,生起悲心、方便来给我们教法,但他代替不了我们真正的,选择不选择代替不了,你运用不运用他也代替不了,但他可以不断地回施,不断地祝福,不断地想感动我们,唤醒我们,想使我们的信心达成一个事实,生起真正地尊自己像尊佛一样的,尊他像尊重佛一样的,真正生起那种真正的自尊,而不是邪慢的、无聊的那种所谓的那种尊重,那不是尊重。骄慢不是尊重,骄慢是一种极为残害自己的、负重性的一种伤害,就像脑门上顶一个大石头一样,永远脑门是那么硬,但心里很沉重,永远战胜别人的人辛苦死了。

    这一点呢,我们慢慢地、慢慢地来体会阿弥陀佛十劫的呼唤,观音势至给我们带来的悲智方便,欲使我们这些麻木不仁的自卑啊、自慢啊、习惯对立习惯的有情,能走出来我们这种妄受其苦的这种奇苦之地呀,就是堪忍世界,或者娑婆世界。佛陀的教法,这么个清净平等慈悲的教法,要感动不了我们,那其他的教法,我不知道怎么感动大家。可能是真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细细地、悄悄地自己去认认真真地去思维去观察,这个地方呢可以不与人说的。因为这个妙观察智是一切众生的本具的俱生智,一旦有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这种回归,这种印契也好,这种召唤也好,他都可以直接来启用的,这个不需要修什么不修什么,你用它它就逐渐成熟,清晰明了了,你不用它,它就滞在你那一个心地里,甚至变成一个沉重的东西。你就是珍宝你天天背负在身上,你受贫穷的果报,因为你没办法把它化作财富的运用。

    那我们每一个生命中都具有这样的观察智慧、这样的方便,都有的,所以大家要善于观察。这个对立知见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不白之冤,带来了许多的困惑与麻烦,所以我们第一步要回到阿弥陀佛这个清净平等回施上,我们依佛愿来平等回施一切众生,那我们这个平等心就会成熟出来,平等的法性的回归就使我们真正地安心下来,那么安心下来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再来念佛利益世间呢就会成为一个有力的利益世间者,就会真正地达成纯熟的自利的事实。所谓的自利就是破除人法二种执著,使我们真正地心地无染,本净地、自然地托负着我们整个生命的相续。

    这一点呢虽然反复地提示,乃至说课要结束了还要反复地提示,真是祝福大家不辜负诸佛菩萨的悲智大愿,来看看诸佛菩萨的这种悲智方便,来做稍微的随顺,或者说多部的随顺,或者说全部的随顺,那就是我们的福德因缘。那我们不随顺佛的悲智的呼唤,或者说佛陀的这种果地觉的回施,那我们又要随顺什么呢?自己可以给自己一个提示、一个提问,自己可以观察观察自己的心地的所依。这样呢我们在未来的人生中相互地做一个佛法的实践修行,乃至成就传播者,不是什么难事,也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依法而行,必然有所成就。那要是不依法而行,以自己的那种心地的自许与无明,习惯蒙蔽自他,那最后的果报一定是冤死,很冤枉地受这样的不必要的苦。

    这些不必要的苦啊,就是诸佛如来看到了,观察到了,所以设种种方便发种种稀有大愿,随顺我们本有的觉性,回施给我们,印契我们的觉性,启发我们的觉性,让我们来运用觉性,运用法性,回归本净来这样作为。每一个愿都在真正慈悲地无染地呼唤我们,印契我们,来昭示我们本具的这样的心性,本具的心性。远离那种虚妄的习惯的蒙蔽,张三李四实在是因缘和合的这样一个名字,很快就过去了,你再坚持它,也就很快就过去了。那我们这个本来具有的这个本净的心、平等的心、平等的法性或者周遍的觉性,你来运用它,它是无量无边地相续在这个广大的世间,自利利他都是方便的、是纯熟的。

    所以说维那师提这个问题呢,希望大家就是来做自心深处的一个观察,因为二元心智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尤其是我们人类面临的一个极大的障碍,也是极大的修行机会。因为一举心动念大部分都是对立的,不管是看什么,他都要用好坏、是非、对错、信疑,一定要用个对立的东西去看待,所以造成了我们很多很多虚设的,自我虚设的陷阱,给自己带来步履艰难的麻烦。

    让我们那一颗无染的心起作用吧!让我们具足智慧的、慈悲的心起作用吧!让我们像佛陀一样具足方便的心起作用吧!这也可能是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善知识真正对大家的呼唤。希望这个呼唤能唤醒我们大家,能使我们的未来,真正地运用佛心,运用佛智,运用我们本净的心智,运用我们周遍的觉性、平等的法性,像佛陀一样来完成、来运用,或者说来展示我们的过现未来,达成一个清净圆满无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