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安法师:(恭读《净土传承与誓愿》第9页—第10页)【认识果地觉为因地心】自誓与利他誓果地觉为因地心,有两种觉悟,一个是自觉分、自利分、自誓分;一个是利他分、利他誓。我们读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从第一愿——我国无有地狱、饿鬼、畜生,乃至到最后一个愿望——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信忍、顺忍、无生法忍三种忍,即住不退转的殊胜利益。我们通过这些愿才能了解佛陀的成就,这些愿实际就是他受用、他受用誓愿。这跟信疑都不相干!就好比说摄影机是摄影的,照相机照相的,收音机是收音的,录音机录音的,假如你得到这个东西了,最多说你会用不会用,如此而已,跟信疑不相干。那法则,给你一个方法,你会用不会用,这可能会有,谈不上其他的了。自受用与他受用我们接受一个教法,最主要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学会用。会用什么呢?佛陀的自受用与他受用。往相往生与返相往生我们要了解果地觉有自受用、他受用,所以往生亦有两类,就是所谓的往相往生与返相往生。往相往生与返相往生是自他二利的一种实践。
明悉法师:接下来,我们学习进入到下一个重点,就是自誓与利他誓。这部分是师父在这次《净土传承与誓愿》正式地提出了一个很核心的法则的认知——就是阿弥陀佛他有内誓外愿、自誓和他誓,这一点很重要。
可以说,是众生的福德因缘感召,在这个因缘下把这部分法开示显说。我们也习惯性地疑,会想,师长讲这个东西有没有依据呢?有没有出处呢?它是不是来自于经典呢?其实这些的确是来自于经典,来自于传承。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清晰地来决疑。
首先,果地觉为因地心它有两种觉悟,一个是自觉分、自利分、自誓分,一个是利他分、利他誓。当我们读《无量寿经》的时候,里面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他从第一愿开始——我国无有地狱、饿鬼、畜生,乃至最后一愿——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这一切它是佛陀愿力的成就。这个愿,实际上就是利他、他受用的誓愿。
的确是,对于九界众生来说,我们只有仰仗了佛的利他功德,才能够得以我们在道业上的成就,对吧?就是以佛为师——他是师长,我们是弟子,师长一定是以他的利他心、利他功德来成就我们。这个好理解吧?这个可以认知到,对吧?
好,他受用到底跟自受用有什么关系?佛陀的自受用是什么?我们实践的人怎么去实践自受用和他受用呢?这是一个关键。
如果我们在一个圆满心展现出自他二种受用、我们只是取一种的时候,那我们对一个法的认知它就是一半,另外一半你不了解。当你只了解一部分不了解另外一部分,只运用一部分不运用另外一部分,它怎么样?它这个传承就不全,就是你只是实践了少分。
你只实践了少分,会带来什么呢?会带来你得不到究竟的利益,就不安心。这个是不是在现在大家普遍的念佛群体当中,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大家好多人念佛,念了很多年不安心,念了很多年觉得我还是不能往生。他其实是在传承接受这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岔口,就是我们忽略了自受用,单纯地去谈佛救我。
因为佛他给了我们他受用,我们在佛的他受用这个地方想要承接,它就会变成一个什么?我就是一个卑微的角度,佛是高高在上的这样一个角度。然后,你跟佛就产生了距离感,因为你永远是卑微的呀——从他受用的角度,我们就是被佛救度的。
我站在一个低位,我在轮回当中无限的受苦;佛呢,他要救我,救我到极乐世界去。我们就会产生一个顺理成章的思维——那你快点儿把我接走吧,我不想在这儿呆了,这儿太苦了,你啥时候来接我呀。
当这个心越来越强的时候,你就产生疑虑了、恐惧了——我能不能去?经典说能救,但是我又看不到你,我听不到你的声音,我也不知道我死的时候你能不能现前?我这一念能不能落在佛号上?然后,我们就产生了担心;一旦担心,你念佛就越急切;越急切,我们心就越浮躁;越浮躁,我们又觉得自己没有功夫,念佛这个功夫不能成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的思维。
就是你跟佛到底能不能达成链接?因为你站在低处,他站在高处,对不对?你永远是在被他救度这个地方,唯一在这个地方着眼。所以,我们就会造成我们念佛的声音都很悲切,会有一种说法——”旷野的呼唤”——好像你在一个旷野当中,看不到哪里是出路,也不知道谁能来救我,然后就遥远地去呼喊阿弥陀佛。以这种非常悲切的、悲凉的、凄惨的心态来念佛,就越念越苦,越念越不安心。
这样一个现象其实是蛮普遍的,但这个现象的原因要找到。我觉得这些智慧的善知识真是了不起!他能够顺着这个现象,通过他智慧的观察,看到它最根源处是在哪个地方出了偏差,然后他就会智慧地把根源处的偏差给我们揭示出来,给我们授予这样一个圆满的法则。
你说,这样一个恩德是不是佛恩浩荡?是吧!他救了我们的法身慧命!其实,在法身慧命的这个地方是容不得一点点差错的,如果有差错就不称为传承。它只有彻底是清净的,彻底是无误的,彻底是完整的,才是传承。
我们再顺着这个思维捋一下,把它思维清晰。我们知道,我们如果能够全体地、圆满地了解佛陀的自受用和他受用是全部的,是不分开,是无法分开的,是一心的作用。那这样一个认知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们说,你的想法、你的看法要有依据。它从哪儿来的?肯定是从经典当中来的。
好了,我们就去从经典当中来看一下。实践净土教法,阿弥陀佛是不是有内誓和外愿好了,我们就去从经典当?实践法则是不是有自利分和利他分两部分?是不是有入功德、出功德两部分?那我们就回到净土根本的经典上来看。
首先我们从《往生论》上来看。《往生论》它开示了什么?入、出二种功德,对不对?他没有只讲利他,没有讲自利吧?只讲他受用,不讲自受用,没有吧?他讲到了往相往生和返相往生两个部分,这是圆满的。
我们说学习佛法,经论是命脉、是根。你要符合经论实践,那就没有问题。所以,我们接受一个法则,某一个善知识他传递给你一种说法,你一定要看它符不符合净土根本经典,这一点很重要。所以你看,我们现在说自受用他受用,这是一个很精炼的概括,它让你很轻易地把握全部的内容。但这个说法的来源是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净土的经论。
我们从《往生论》这样一个体系上来看的话,就知道《往生论》所揭示的往生实践,它有往相往生和返相往生两部分组成,实践净土教法由自受用和他受用两部分组成。
我们如果仅仅站在一个我很卑微、我仰靠佛的救度这个角度,你不具备往相往生和返相往生的全部实践,你只是求了一个临终往生,这叫往相往生。这个临终往生,它跟传承里面讲的往相往生还是不一样。临终往生,它把往生的内涵界定在一个死的因缘上;而《往生论》里面讲的往相往生,它讲的是你当下的心融入到佛的功德当中,当下去受用这样一个自受用,这个称为往相往生。
你看,我们对整个传承偏差有多大?我们对整个传承的认知偏差有这么大!就是整个它是从全体的自受用他受用、返相往生往相往生这样一个无上大利来揭示净土教法。我们忽略了返相往生,我们只取了一个往相往生。取了一个往相往生,又把它变成了一个局限在死的因缘上的这种往生。
就像是一个圆满的西瓜,你只是挖了一个角,挖了一块西瓜皮。它就这么一点,然后就当成了一个教法来实践,它就产生了偏差;这样一个偏差,就偏离了传承;偏离了传承,我们就得不到受用;得不到受用,就越修越苦、越修越烦恼,比世间人还烦恼,忧虑、担心、排斥、对立的心更强了。
佛法是能够让我们安心的,能够解决我们忧虑、担心、排斥、对立这些东西的。但是我们实践了一个法却没有解决这些问题,那它一定是在传承的根源处找原因。这个是不是很重要?!对每一个佛弟子来讲,这样一个对法则的清晰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为什么学习佛法它要依据经典?经典是圣言量。要有经论的依据,要有法则实践的传递,这些都是命根子。
好了,我们刚才说到自受用他受用、往相往生返相往生,它从《往生论》来看是没有问题的,对吧?是符合经论的。我们再从佛的根本经典——净土三经(来看)。
净土三经,其实阿弥陀佛他讲的四十八大愿,的确他重点就是从他受用这个方面来展示的。阿弥陀佛他要利他,利益九界一切众生,他展现了这样一个四十八大愿。我们在接受佛的四十八大愿这个角度来说,对我们来说是什么呀?它是在佛的他受用这个地方跟我们现缘对称,你就要去随顺于佛愿。
那阿弥陀佛他有没有自受用呢?我们在自受用这个地方要不要也跟佛去对称呢?这个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在自受用这个地方,我们心的本质与佛的心的本质,它是无二无别的,它在生命的本质上才是一个自受用的契合点。这个点也是蛮重要的!
如果净土法门它不在生命本质处落脚的话,那净土法门它容易变成一个心外求法,就是我们心外地求了一个佛、心外地求了一个极乐世界,而这个极乐世界、这个佛跟我们自己内心的本具本质,它如果不相关的话,那么变成了什么?是不是脱离了佛法根本正见的一个思维?因为一切大乘法讲的都是什么——都是开示众生的本质,悟入佛之知见。
如果净土它不是悟入佛之知见的话,他是说——我就是求一个心外的佛,我也不管我自己本具不本具——这样一个思维、这样一个二元的思维,它是不是很像上帝教呢?像不像是一个上帝创造了一个天堂,你去仰信上帝,你死之后就能升天堂,是不是非常像?是不是?这个地方其实很关键。
就是说,阿弥陀佛的本怀它所揭示的这一切的功德,它真正的、内在的用心是为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其实是为令众生回入实相功德海,为令众生能够依于事相上的极乐世界、依于佛的愿力回归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这样一个究竟安心,这是净土的、佛的本意。所以古德说净土法门它是了义法,了义中无上之了义,圆顿中至极之圆顿,古德都是这么讲的。
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回归和守护这个地方如果忽略的话,那就违背了古德所说,违背了净土这样一个圆顿之圆顿、了义之了义、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一个究竟的实践方法。这个思维也是蛮重要的!的确,我们一个学佛人在这个地方正思维非常重要,来观察。
我们再回到净土的经典上。你看《观无量寿经》怎么说的?《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很关键了——“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它其实讲的是阿弥陀佛周遍在法界当中,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那我这颗心在念佛的时候,我这颗心与佛无二无别。你看,它是不是回到这样一个究竟的、自受用的、无分别的一个实相的回归上来了。就是依着阿弥陀佛的功德,其实是开启了一切众生自性之功德。这样一个角度的开示,经典上是这样讲的。
我们看看祖师是不是这么说的?藕益大师说,净土法门是全他即自,自他不二。说得很精炼!我得细致地讲,大家才听得懂。
净土法门是什么?了知全他即自、自他不二,就是全部的阿弥陀佛的功德其实就是我们自心本具的功德。他说,阿弥陀佛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的功德为一切众生的增上本质,带启自心本具之功德庄严。这个是《弥陀要解》里的一句话。他说,佛所成就的这个功德,它是一个增上缘,它带启了我们自心本具之功德。你看他谈的是什么,还是一个自他不二嘛。
所以说,你看祖师的开示、经典的开示,他在自受用这个地方是讲得很清晰的。
再回到这样一个阿弥陀佛因地来看。阿弥陀佛因地,他是做无诤念王,他叫无诤。在《大悲莲华经》里面,讲的是阿弥陀佛因地的发愿。其实,不光是阿弥陀佛了,一切诸佛,大家要了解大乘经典的话就知道,一切诸佛之所以成佛,在因地他都要守护无诤,这是诸佛的共同的成佛之因。
就是要与这个实相相应,无诤其实就是与实相心相应。因为有诤就是有对待,有对待就落入到分别当中。诸佛之所以成佛是什么?他亲证了法身,对不对?他亲证了实相才成佛的。一切大乘法皆以实相为体,诸佛亲证了实相,他才得以成佛。
我们一个念佛人,他是不是通过念佛法门来回归到实相心的守护上来呢?如果离开了这一个大乘法的核心法印的话,那能称得上是大乘法吗?法印,听得懂吗?法印就是一切大乘法要以这个来印它是不是大乘法。小乘法讲三法印,大乘法讲一实相印。一实相印,就是它符合一实相的法义,符合一实相法的认知和回归,它就是大乘法;如果它不符合,就不是大乘法。这个是很命脉的东西。
如果我们在实践念佛的时候,我们是永远坚守着一个对立的心、能所的心,就是始终固化地认为我跟佛是分开的,然后在自受用这个地方不去守护无诤的话,那我们就是心外求法,那其实你就把一个大乘了义的法修成了一个我们处理过的这样一个方便法了。
所以,对一个传承的认识,其实开显和圆满的授受,这个是善知识的恩德。所以法要赖人来传。一代一代的善知识出世,一代代的这样一个传承净土教法的善知识,他就是在不同时代要把这样一个完整的、圆满的净土传承给不同时代人介绍,来纠正我们凡夫所出现的偏差、实践上的偏差。
这块儿就是这一部分要讲的,后面会用大量的篇幅师父在各个角度来开显这个东西。我先做整体的这样一个依于经典、依于圣言量、依于我们所学的根本的三经一论,大家要有明确的、清晰的一个认知。因为不管是谁说的,我们一定要用经典来看,对不对?这个是佛法所强调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理性,但这个理性它要归于佛陀的智慧。
这个传承,它跟你自己的信疑不相干,是啥意思呀?它本身是现成的,它本身是实相功德,它本身是生命圆满的一种功德、一种品质的事实。而我们所说的信和疑这两个心所,信是一个心所,疑是一个心所。在凡夫心当中,它会分出八识五十一个心所。在凡夫心当中的信心所属于善心所、疑心所属于烦恼心所,这两个心所其实它都是在凡夫心的表相层面上来谈的;而我们说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实相功德,我们说的佛的自受用、他受用的圆满功德,它是从生命本具的圆满的这样一个层面所讲的。所以,它就不相干!
但是我们修行呐,有的时候他会容易走入歧路,走入歧路——就是说他不是从真正的接口处去入于佛功德,他是在一个无法契入佛功德的地方我们着力,那就造成了一个修行的误区。现在大家修净土容易在哪儿下手呢?在我们凡夫心的烦恼心所跟疑心所这个地方去用劲儿。就是说,我们不断地要张扬这个信、否定这个疑,认为疑不好信好,然后去努力地在善心所这个地方下手。
但这个地方就会出现一个难度,难度出现在哪里呢?就是你的善心所来对治你的疑心所,这个是很难的。因为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是六根本烦恼。而我们在善心所当中,第一个就是信,而这个信其实是很难的——就是从你凡夫心这个地方下手,让你能够时刻保持住这个善心所,而不让烦恼心所起现行,这是很难做到的。
不信,你试一试。善心所里面有十一个善心所,不管哪个善心所,你让它保持住,让它一直相续下去,能够伏住烦恼心所,这个是要有功夫的,非常非常深的功夫才差不多吧。
比方说,我们善心所当中有惭、有愧,烦恼心所当中有无惭、无愧;善心所当中有不贪、不嗔、不痴,烦恼心所当中有贪、嗔、痴。你试一试,你用你的善心所来伏住烦恼心所。如果从这个角度下手,就会有一种说法了,就会有一种说法——你念佛要伏住烦恼,你才能往生;你伏不住烦恼,你就不能往生。这种说法是不是很普遍?他实际上是从这个地方下手的——从用自己的功夫来把善心所修得很相续,然后来伏住你的烦恼心所,从这个地方下手。
从这个地方下手,其实大家想一想,你用你的功夫来加强你内心的善心所,这是不是自力?用你的功夫来伏住你的烦恼,这是不是自力?但是,净土的传承是从哪来的?净土的传承是从佛功德这边授受给你。它从佛圆满功德这个地方来开启你的本具心,这一点很重要,它是从佛功德这个地方回施给九界一切众生,来彰显你的本具的实相心。这是净土它的着力点,它的下手处,它的传承的一个命脉。
它不管你信、你疑哪个多哪个少,它不在这个地方下手,它直接回施你、印契你的本具,让你在本具上安心,在佛功德上安心。佛功德这个心,它是承载着我们的一切凡夫心。就是说,佛的法身功德和我们本具心——这样一个自受用的实相心,它是一切现象的本质,它承载着我们的善心所,也承载着我们的疑心所,承载着不光是我们的疑心所,一切的烦恼心所,它都是从本质处来回归。这是下手的地方不一样。它是这样一个下手处。
真正净土的实践是从哪里(下手)呢?它是从誓愿处下手。誓愿是什么呢?是以佛的功德为誓愿,来彰显、来引发、或者说来让我们清晰我们要守护誓愿,守护与佛同频的这个誓愿。当这样一个誓愿契合的时候,那佛功德直接就印契在了我们一切众生的心当中,它就跟我们的本具这个地方产生了一个印契、链接、水乳的交融,或者说果觉因心两相契。在这个地方,它被激活了,被启用了,那我们就会怎么样?我们本具的智慧就会任运地彰显出来。
你的本来的智慧产生的时候,我们的妙观察就能够观察到我们的善心所,观察到我们的疑心所,我们就不会被我们的善不善、烦恼不烦恼在这个地方被带跑,我们只是去觉悟它,去运用它,去消融它。
大家能听懂这两个路子吧?这两个路子,一个就是自力的路子,一个是靠佛力的路子。它不一样,法脉传承不一样。在你完全仰靠佛力来从根源处回归的法门,祖师说了,它是一个圆顿之法,至圆至顿,所以顿超一切的业相。顿超是什么意思?就是一下子解决。
你如果从善来对治不善,这是顿超吗?是顿超吗?你要经过多少的劫,你才能够把你善的这部分圆满,然后把不善的那个地方彻底地伏住,伏住之后彻底地铲除?这个过程是极其漫长的。所以在通途教法当中,就讲到了转识成智、转染成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
你看看,祖师们开示的净土是什么——一生超越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对不对?祖师们是这么开示的。
但是我们实践的呢,我们的实践有没有从超越这个地方下手、顿超这个地方下手?没有。我们是从鼓励善心所、否定不善心所,然后要做好人,要积累功德,要加强你的信,不要起疑,我们都是这么个引导方向,对不对?
这么个引导方向,它其实根源出在哪里?说这个地方,佛的自受用他受用作为我们自受用他受用的一个衔接处、接口处,没有真正地在这个地方下手。这个问题是不是挺严重的?因为根源处在这儿,所以造成了什么?现在这么多这么多的念佛人不安心,这么多这么多的修行人越修越苦,越修越觉得自己往生没有信心,越修越紧张,越修越担心,越修越排斥、对立。一切的原因,其实都来自于根源处。
我觉得善知识他是有法眼的,择法眼。他能够看到整个时代的问题,他能够看到这个源头在哪儿,然后他在源头那个地方给我们开药,来治我们的病。是不是很感动!感恩于传承的历代的善知识!所以我们每一次学习之前,要祈祷历代的传承善知识以及现前的善知识来加持。
加持就是你的心要与他相应——他想要授予你,我们要接受。你以什么心来接受啊?一个怀疑的心能接受吗?对,你一定以一颗虔诚的心,一个祈祷的心,一个承接的心,这就是闻法。你的心是干净的,心是敞开的,心是愿意接受的,那甘露一下就接进来了,所以我们就接受到了传承,对不对?
学佛的人都想接受到传承,但是我们首先要认知传承,要知道哪里传承是什么,然后把你的心准备好,敞开你的心,那一下子就接受了。遗憾的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机会去了解,或者说了解的机会少,大家就在歧路上走得很远,回不到传承的法脉上来,其实就很可惜。
既然今天大家能够有机会了解这个教法,我觉得首先我们自己要受用于这个教法,同时也要不舍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就是我们发的那个誓——随顺、实践、传播南无阿弥陀佛。这个随顺、实践、传播,它包含了自他二种受用。它没有说,光我随顺就完事了,对不对?它后面有,你随顺了要去实践,实践了要怎么样?要传播。它是整体。你看,一说都是一个整体。
大家以前念佛你有想过你要传播吗?有几个人想过要传播?“我自己往生都没把握呐,传播个啥呀”,对不对?问,你能不能往生?“我不行我不行,我烦恼这么重”。好像看上去挺谦虚,其实谦虚顶个啥用,你没有受用。
传承是给你决疑的,你是大方的,跟你谦虚不谦虚没关系。这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事情,九界同归,是这么一个大方的法则,对不对?你受用了,受用了就ok了。受用了,我们就大大方方地去传播就好了。
但是受用这个地方不能自欺。所谓的不能自欺,其实我们没有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只想着去教育别人,这个就跟(受用)没关系了,把法当成了不解决自己问题、只是说给别人听,其实是另外一个歧途。
一定是真真实实的自己受用,真真实实地出于感恩心去帮助别人,就是知恩报恩。
好,这个自他二种受用,就跟大家做这样一个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