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集:顺性修法功德利他
我们一如既往祈请三宝来加持大众!种子的现行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这节课想来认知性德对我们生命的支持,与业力对生命的遮蔽、牵引——我们从这两方面来择取与运用如来种性,来运用果地觉的事实,来珍惜与运用我们的生命。
见他业相校正自心,性德一如修法回施
三无差别是一切于三宝皈依的直指、缘起的认知。皈依就是生命源头的认知——对生命源头支持的认知,或者说对生命根源的认知。这个根源,就是支持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往往称为法性,法性在十法界的生命表现中都在支持着。这些支持是无间断的支持,是恒常的支持。
过去说三宝或者佛陀功德对一切众生的支持是无间断的。许多人会疑虑,说我怎么感知不到?我感知到的怎么都是减损或者蒙蔽?没有得到光耀十方的支持啊!或者说没得到清晰有力的支持,活在蒙蔽、烦恼、似是而非的状态中。那主要是被业相所蒙蔽,被业相的作用力所困惑。在业相表现中,我们像一叶障目一样,挡住了自己审视、观察整个世界的广大法缘。一页纸虽然很薄,但它就可以把眼睛蒙蔽起来。所以我们的爱憎会蒙蔽、不负责任的责怪会蒙蔽、骄慢会蒙蔽,无端的自卑也会蒙蔽……常规说法就是见思惑都能蒙蔽我们。
这种蒙蔽主要是蒙蔽了法性对我们支持的清晰认知,与生命源头、生命光辉源头自在自觉的运用——阻隔了这种相续,造成我们对事相的夸张、对事相的执著、对事相的不断推动,使事相不断地出生更多事相来惑乱、分散、牵制、蒙蔽自心。即是蒙蔽法性功德这种清晰的、支持的、明确的作用,使我们在生命中、生活中、相续作为中阻隔起来。
这个阻隔的力量,人心若是稍微粗糙,就是在粗重烦恼的奴役下、困惑下、制约下,会很难觉察法性的支持、法性之光的照耀、法性功德的温暖与活泼——法性这种浩瀚无尽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源头我们观察不到,因为已经习惯了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些根本烦恼,以及昏沉、掉举、无记、无惭愧等等随烦恼的习惯。所谓习惯,就是生命的推动力与牵制力,使我们身心感受变得十分粗糙、十分偏颇、十分片面、十分的混乱、庞杂!
很多人对生活感觉没意思,对自我生命产生了藐视或轻视,随着昏沉、无记、掉举等恶意烦恼消逝了。尤其一些所谓修行人,有对昏沉的深刻培养,昏沉了一年、两年、三年……越来越昏沉。到寺院里一看:老参是老昏沉,小参是小昏沉,不参不昏沉!他一出这个门就不昏沉了;一进这个门,一坐就昏沉。伴随这种烦恼的他认为是一种安逸、舒适的东西。为什么?习惯!浪费了他的生命,闭塞了他的生命,限制了他的生命,消耗了他的生命,阻滞了他的生命,完全把他生命困在这里面了。你说要警觉,但他已经习惯了,警觉也不起作用。警觉五分钟又开始困来了,就这样不断地推动。
很多人在家时,因为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他对昏沉这个随烦恼碰都碰不上。出家了,你一碰他,他说不要碰我!我刚坐得舒服,你把我弄醒了……原先在粗重烦恼面前,随烦恼碰都碰不到,现在他这个随烦恼反而变成“享受”了。他说我也在禅修,或者在修这个修那个,但是他修的有两个东西在不断地拉锯——昏沉、掉举——拉得跑来跑去,所以不得禅定。要么妄想纷飞不可自制,要么一团浆糊顶着。这样一日一日地过去,道德在哪里?道业在哪里了?就是伴随着烦恼而生存、生存伴随着烦恼——这两个伴儿把你生命一天一天地耗掉了。
耗掉了,到死亡时候怎么办?要是有助念、有开示、有引导,可能还有个趣向;没有开示或引导,到畜生道去了。为什么?无记业的特质!你说我这么干那么干,最后还到畜生道去?你贪图安逸嘛,昏沉的安逸。相当多的所谓修行人就贪图昏沉的安逸。甚至大家认为是很好的修行者,对人宽容,做事还行,但是你要碰他的昏沉,嗔恨心无限大!为什么?他认为自己在修行,认为自己坐得很舒服!其他的可以碰,这个地方不敢碰,一碰就起嗔心。你批评都可以,但是这个地方你不要碰!这是个误区。
再说世间人,可能连这个地方碰都碰不到。在世俗中是用贪、用嗔、用痴、用慢、用疑、用不正见——这六个根本烦恼粗重得很,说坐那儿昏沉、昏沉、昏沉……没有机会。他作用的力就是贪、就是嗔、就是痴、就是慢、就是疑、就是不正见,昏沉与他还有点距离——昏沉不过是个随烦恼,你这是粗重烦恼,就是根本烦恼。
我们的生命就这样消耗掉了。被什么阻隔了?被这些根本烦恼与随烦恼隔离了。隔离什么?他的光明相、自在相、清晰自主的内涵被阻隔了。我们就得不到性德的支持、生命本质光明的支持,而被这种根本烦恼与随烦恼困着了、蒙蔽着了、制约着了、牵制着了、消耗掉了。修行没修其他地方,就在这些地方要用功夫。
很多人说我修行就要昏沉——习惯,挡都挡不住!我以前在一个丛林做执事,刚到那个寺庙里,看到大家一上座,五分钟,就东倒西歪了。都是老参,很多人的出家年龄比我岁数都大。我开始还抱着负责任的态度去帮这些出家师父警醒一下,这下出大事情了,半年后我才有感知,不再对他们的昏沉去提示了。很多人是二三十年的功夫,什么功夫?昏沉功夫!他很认真地在修行这个东西,念、念……脑袋一木,身体坐那儿睡着了,半天过去了,或者这一节课下去了。我们为什么要修行随烦恼?实际是随烦恼修行,把随烦恼坚固起来了。
怎么帮助这些有情?以前认为对这样人肯定要帮助啊!不行了腰里别个竹签。过去人打坐,要勾头了,就弄个竹签捅到下巴这个地方——一弯,扎到了,就不敢了。或者腰里扎上竹签,扎到了很痛,也不敢了。为了让人警策自己啊!过去老修行有那样的善巧。善知识帮助不了了,就用一些机械性的或者强制性的方法。现在你给他扎个竹签不把他喉咙穿破了?睡得老道了,他根本不知道。
天天穿上僧衣,就培养这些东西,意义是啥?很多人没有进趣方便,他不了解自己的发心,他不了解日日中生命是多么珍贵,他不了解自己不是为了自己修行,不是为了自身舒服修行。如果为了自身舒服,那我咋坐舒服咋坐,就开始出问题了。出啥问题?就追求安逸。追求安逸,昏沉一定是你最好的伴侣;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昏沉了。过去不思善不思恶可不是昏沉,是明晓自心,令心璀璨!
想去帮助昏沉的人,若正视不到这个心智——视一切众生本自妙用,就是心智的妙用,那么任何人你都帮不了。你想帮他的心要么是骄慢,要么是强制,要么是鄙视,要么是指责,要么是假设敌人,都没办法交流。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过去善知识就由这个人的状态、作为引发对法则的精进——他会在解决昏沉上去自身用功夫,在解决掉举上自身用功夫。用什么功夫?为了解决昏沉、掉举,而不是去攻击别人、指责别人或者推一把、拉一把、吼一声——不会那么弄。因为他知道昏沉、掉举能把生命浪费掉,一辈子随着这个烦恼业流把生命流逝了。所以这些菩萨会如实地以此榜样警策自己,来修行解决自身的昏沉、解决自身的掉举。
有没有什么技巧?过去人有明相观、种子字观、气脉观、脉轮观、三十二相八十随形观等等很多方法。干什么?远离昏沉掉举这种随烦恼对自身的伤害!那是浪费生命、令生命空过的愚痴业。这叫正念择法。正念择法是因为他人、因为自身有这个业报,习惯了,他产生了警觉,这个警觉就是正念。这个正念,自己就有择法来修行的方便、实践的方便。像念佛、持真言等等都是方法;七菩提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很好用,我们都能用得到、用得上。
要是不警觉,想着自己去帮别人,那不光没帮着别人,还会产生新的业流——他人会跟你对抗、嗔恨你,甚至伺机找你毛病来惩罚你。因为你找他的毛病了,你惩罚别人了,你影响了别人舒心的睡觉啊!很多人是几十年功夫, 你把人家的功夫拆散了,人起嗔心哦!后面就遇到一些人的提示。有时自己习气上还不行,骄慢、自大、感到自己怎么样——别人在那儿睡觉你怎么就不愤啊?
以前我在某某寺,他们上殿困了,我那个鱼子“呜……”飞过去了,“梆”砸在脑袋上了——嗔恨心那么大!自己还平衡自己说我不用嗔恨心,我让他觉醒——实际还是嗔恨心!没有嗔恨心也有自大的心,没有自大的心也有怨的心,没有怨也有鄙视他人的心。这些我都亲身不断地体验过。这样不光不能帮助他人,还给他人带来新的烦恼,也给自身带来恶业,就是藐视、自大、怨恨、不满……没有正念!因为他人的业、业分、烦恼,给你自身带来了业与烦恼的相续,那帮助不了他人,也帮助不了自己。
今天我听说比丘在讨论与学习谏人五德、执事五德——谏人五德与执事五德是通过别人的事情、共有的事情、自身的事情,来正见、择法修行,修行以后把这个功德回向给别人,就是谏人。谏人什么?是把自身的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人,把自身的善心、利益心、调柔的心回向予他人。回向给什么人?犯过失者、烦恼者、被业力蒙蔽者。我们能不能这样做到?就是有没有这个德行?我们能不能熏修这个德行?这真要发愿!若不发愿,大部分人,像我以前就充分体验过,还会用不正见、烦恼心、自大心、鄙视的心、对抗的心等等心去无意识地攻击别人。无意识地说我是好心啊,提醒他不要睡觉有什么不好啊,提醒他不要随着烦恼跑有什么不好啊,要警策无常啊,要了生死啊……这样的心似乎挺好,实际不是!潜藏在背后的东西都是不正见、是骄慢、是自大、是指责、是排斥。
我们怎么来正见、择法、精进,得到喜、轻安、禅定?舍是最好的了!所以七菩提分中,有人把舍分放在第一位。怎么舍?真为他人利益而着想了!你真想利益人吗?没有德怎么能利益人?所以有定,把定的功德、定慧的功德舍予他人、舍予周边。定慧功德是什么?有止、有观、有慧用。慧用什么?谏人五德、执事五德中都是慧用,都是定后的方便产生的妙用。佛不过直接说出来了,说你拿来用就行了:不以粗犷心,以调柔心;不以减损心,以利益心;不以什么以什么心……以那个行为都是德,都是定后之慧产生的给予。舍方便就会生起正见、正念,再择法、再精进,就会得到喜、轻安,会得到禅定。这一个循环,这样一个菩提分支的表现,你在哪一分支中都能得到觉悟的推动、觉悟的运用。
多年来我在这一点上深受教育。因为以前经常主七,在打七中,一排子倒了,又一排子倒了……倒的是老参,因为老参太熟悉这种生活了——鱼子一响,黄金万两,就睡着了。这是他的生活嘛!训练出来了。往往千里迢迢地来打七了,精神着呢!说这打七天七,我要提起精神,要证出来个啥,要有个啥修行啊!鱼子一响,他就感觉时光要流失了,赶紧认真地怎样怎样。
最初我经常内心会生起烦恼,虽然在主七也烦恼了。主七你烦恼大家不是都惨了吗?主七不能烦恼,主七的人应该是清晰、觉悟、喜悦、安住于法益的样子才好呢!是不是那样?不是那样这个七的意义是什么?大家怎样增上修持?怎么得到增上的利益?没有机会。所以逐渐地经过善知识的调教。
这些善知识是谁?昏沉者。这些善知识是谁?掉举者。这些善知识是谁?顽固的昏沉者,顽固的掉举者!你一次两次地说他,他“嗯、嗯”(师作点头应答状)……你再说也没有用!那怎么办?就要通过别人因缘来自己校正自心,反省自心相续,把祈祷功德、修持功德、调柔的功德、利益他人心智的作为与愿望供养给这些昏沉者,供养给这些掉举者,供养给这些熏修业力业习的人。干什么?支持他们顺性来生起正念,顺性得到光明的支持。因为性德是一如的,不过是透过我们如法的实践、五德的修持再送给原本应该属于他们的——送给他们就好了!所谓的舍、舍分的修持。
要是修行团体在这个地方真正地一点一滴地实践,克服我们那种骄慢、鄙视他人、敌视他人、排斥他人、攻击他人的习惯,用五德、用布施回施给予没在昏沉、掉举这种随烦恼业力中自认为舒服修行的人,就会有光明的支持、条理的支持,就有法则的支持。因为这个支持,他们在自己的修行中或者生命长流中渐渐会把昏沉掉举变得成为自己应该守护、自己应该实践、自己应该得到内在的安住的作为的事实。参照者自身得到了七菩提分的修持、五德的修持、正念的修持;他人得到了性德光明的支持、性德清净的支持、性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支持。这样整个都成了修行的道场、修行的环境、修行的发心,乃至相续到修行的成就。
要不然我们会在这个所谓道场中用骄慢、责怪、鄙视、敌视、排斥……相互产生这样的作为,就不是道场了。骄慢者愈来愈骄慢,自卑者愈来愈自卑,自卑或者压抑到极处一样可以骄慢,骄慢到极处一样可以自卑……倒来倒去,不叫道场了,叫屠场,就是在这个地方会处处见血、处处伤害人的!
自利利他发愿修行,令心舒展光明璀璨
所以我们要真正做修行人,就在顺缘、逆缘、现缘中,在他人如法行持中与非法行持中真正地依法行持。能不能做得到?你一定要发心,你发心一定能做得到!说我有没有习惯反扑?一定有习惯的反扑、习惯的蒙蔽。好比说看到别人又睡觉了,你这个心中就是不舒服啊!想拽一拽他、说一说他、动一动他,感到鄙视他,说好好的修行时间怎么睡觉呢?怎么昏沉呢?怎么坐立不安呢?所以这个习惯还会有。但要真发心,在一切时处正念修行,回向他人,自利利他,以执事五德、谏人五德真正在团体中有个清晰抉择,我们的熏修机会越来越多,那种责怪、自大、压抑等等习惯慢慢地薄少起来。它可能还会一次一次地反扑,但你慢慢地清晰了自己修行的愿心、实践佛法的心、利益他人的心——慢慢地这个心明亮起来、有力起来、自在起来,这个心慢慢地就有力了。烦恼的习气慢慢地就薄少、慢慢地就薄少、慢慢就薄少了。
要是在这个地方不抉择、不清晰,我们总有那种排斥他人或者敌视、骄慢、自卑等等。相互伤害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就在我们没有真正发心自利利他,依法修行。真正发心自利利他、依法修行了,择取一法,不管是谏人五德、七菩提分还是念佛忆佛回向众生,还是通过他人的过失——像普贤行愿品上讲常代众生忏悔,把这个善缘予人,就是把你这个忏悔的功德、清净的功德回施于别人——内心世界这个地方是清晰的。
若是恶缘,自己要多行忏悔,代众生忏悔。代谁忏悔?实际众生一业分啊!就是同一法性,这是真正顺性修行的一个很好的下手处!要不我们在二元对待的世界认知中根本没办法建立顺性起修的机遇。在这个性德一如的起步中,把所有修德回施于他人之时,你就在顺这个法界之性,无对无待;你在代一切恶缘有情忏悔恶缘之时,你的心智就在顺性回归、顺性布施,就在自利、利他。
我们每一个人可以从粗的地方,就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可以从细的地方,昏沉、掉举、无记、无惭、无愧等等——从这些粗重烦恼与随烦恼中看到别人,我们应该怎么依法修持?自己有这样的因缘,怎么依法修持?我们就能圆成修持之因缘,圆成修行之起步。习气再反扑也没有问题,习气再挣扎也没有问题,我们会看到习气逐渐薄少,像潮水一样退逝;逐渐看到法益的光辉、顺性的光辉、不可思议的作用力,渐渐地能令心璀璨起来、明亮起来,远离粗重的二元对待对立。
能不能做得到?慢慢地做,但是一定要有发心,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清晰抉择!没有这个抉择,我们何时能起步修行?何时能起步觉悟?何时能出离生死轮回?何时能在法则上真正融入法流?要问自己了!
所以修行一定要有个愿望,自利利他的愿望,或者不为自求而行一切法的顺性大愿。直接发顺性之愿,往往在心理上他不愿意接受;但发一个自利利他的愿望,在我们普通人心目中不是难事。因为在利他同时在自利,在自利同时在利他,这在一切凡夫有情心目中都是允许的,都能接受的。像文殊菩萨说“我今发心,不为自求”——第一句话就是要顺性。干什么?把所有修德回施一切众生而自已毫无保留。何以故?他知道性德圆满故。所以修行根本不为自求,为自求没有意义!何以故?无我故,无一法可得故,无一可执著相续故。所以他的作为都回向于众生,回向于迷倒众生或者不知本净本具的有情——回向于这样的有情。那是不可思议的大智慧的胜行、顺性的大愿。
我们能不能做得到?若做不到,不妨发一个自利利他的愿望。连这个都没有,你就天天在昏沉、掉举、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中,在熬煎自己的生命。你没办法逾越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以及随烦恼的困惑与制约,你逃脱不掉!你所有的培养就在那样的业力支持下、消耗下、包围下,浸淫在业力海中。愿力是第一力,可以使我们清晰地处理自己无始以来的这些烦恼与困惑。因为烦恼会把你困惑起来,把你制约起来,把你限制起来。
我这个说法很白话,没有什么专用名词,大家可以去体验与认知,可以善于观察。我们面对别人的业、自身的业、别人的过患、自身的过患,或者习气等等生起时,要有一个正念,就是自利利他;要有一个择法,就是什么样方法可以去除昏沉、什么样方法可以去除掉举,我们可以实践这种方法。什么样方法可以去除人的嗔心?什么样方法可以让人的贪心、痴心能觉悟?
我们自己可以熏修相续,然后回向于一切众生,回向于自己,提醒自己那个老师——是反面的老师还是正行的老师?反正就是自己对面那个老师。那个老师是谁?昏沉者、掉举者、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者,实质是我们的老师!你要真在这种顺性修行的实践过程中,会感觉到处处都有老师在教育自己,在推动自己的修行,你的修行机会就变得很殊胜、很有力、机遇多多。要是不珍惜、不发愿,不珍惜自己生命每一时刻,没有愿力支持,浑浑噩噩又一生,一生一生又一生就浑浑噩噩地过去了。不光没有得到自利的方便,种种业力还把你伤害了。当然同时也伤害了自己的有缘,没有办法真诚地交流,没有办法真诚有利益他心的任何一个表达。为什么?自利尚不知!就是利益不知。你这个自觉也不知、方法也不知,怎么有一个作为?
所以说在凡夫这个对待心智中,自利利他的愿望十分易发,也容易实践。过去我遇到人念佛,他说念佛很烦,一天天念这么多佛号很烦哪!开始念还行,他为了一个数字的完成,也很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念、念、念……若干年以后还是很烦,说念这个没啥意思啊!味同嚼蜡呀!我说你念一声佛号度一万个人,一万个人都成佛了,行不行?他说真的吗?我说真的,一万个人。我说你念一声佛号,一千万个人成佛了。他说真的吗?我说真的!我说你念一声佛号,有一亿、十亿、百亿个人往生了。他说真吗?我说真啊!我说你念一声佛号,有一世界二世界众生成佛了。他说真吗?我说真啊!我说念一句佛号,大光普照,一切众生都成佛了。他说真吗?我说真!你念吧!他说念一句佛号,人人都成佛了,那好啊!他就“南无阿弥陀佛……”很有味道啊!“南无阿弥陀佛……”都成佛了!“南无阿弥陀佛……”
实际人家原本成佛,你很省心啊!并不是说你念一句佛号人才成佛了,他的本质是佛呀!所以我们越念越省心。说念一声佛号,一切众生都一起成佛了! “南无阿弥陀佛”原来说的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念的就是这个,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南无阿弥陀佛!你这时候感觉到有点味道没有?你可以试一试啊!你提前先说我念一声佛号,一切众生就因为这个因缘一下子都成佛了,没有一个剩余。那么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知道是自利利他,“阿弥陀佛……”
你说这不是在编故事吗?这是作意方便!这个作意会对我们的意识、心智给一个极大的安慰与支持。你要是没有这个,说那没啥意思啊,睡觉吧!为什么要念佛呢?我念佛干什么?所以在凡夫心智中还没得到种种不可思议功德的亲证之时,作意很方便、发愿很方便——作意与发愿。作意——我就是有为的,我就是提醒自己的,我故意的,故意这样做的——那会对我们的心念、习气有个清晰的剖析、正确的引导、方便的接引。接引、作意、发愿,令心清晰,令心明了,令心作为有一个准确结果,我们就不浑浑噩噩了。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5599341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