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用无为作意有为,随顺佛德亦得不退
女众代表:阿弥陀佛,和尚慈悲!大众师父慈悲! 在净土传承与誓愿中师父讲到阿鞞跋致,说众生若有为随顺、无为随顺,皆得阿鞞跋致的功德方便。祈请师父开示无为随顺与有为随顺是什么含义?有什么区别?
师:阿鞞跋致这个词在佛教,尤其在净土宗,是比较突出的。过去在次第修持中,对八地以上菩萨有这样一个称谓,称为不动地。这样息用于现行,在现行业缘中他以这种息用的善巧,就是无为的善巧,来行诸波罗蜜或者说行诸六度——这个善巧是无为而至的,众生需求,他就能展示出来。像光光相映一样自然,没有作意的造作。
有为一般是以作意而作为一个区分。作意,就是有意识地有一个作为。八地以上菩萨,无作用功善巧已经成就,所谓得不退转。因为有造作就有生灭,就有生灭的业相续状态;作意也有失意的状态。所以往往评判有为、无为,在息用与作意的区分上来作一个认知。
阿鞞跋致,若在息用心智中,这一类菩萨在修持中是顺性起修,远离一切心意造作,这样的作为成就阿鞞跋致是必然。若在有为的作为中,就是作意作为中,怎么成就阿鞞跋致?作意随顺佛德、随顺佛愿、随顺性德而串习,一样可以成就阿鞞跋致功德之回入与善巧。我们一般对有为与无为的认知上有千差万别。歇心随顺就可以作为无为的一个标志,或者说息用于自心的造作。在歇心这个特质中随顺着歇心的事实,展示性德在世间,或者说展示觉性在世间,或者说展示自性在世间——在这个现行中、事相中、作为中的相续。他的支持是顺性的,是顺着无作意、无造作业分相续。
这种相续,无念念中的修行人能了知;或者说真正修过止观善巧,在至静歇心处会得到一些相似安乐。八地菩萨的歇心,我们只能是名言的传递或者一种提示。若未证此果德,你说这个就是名词。有为法与无为法在百明法中有讲。但我们在净土教法中,就是在弥陀报德的给予中,能令我们的造作心智休息下来,融入其中,随顺于此。于无为的趣入,他有这样一个作用力,这样一个善巧与引导。
像滴水还海一样,不会再枯竭,即是阿鞞跋致。我们把自己所有的造作、造作习惯,以歇心的方式融入弥陀报德,或者接受弥陀报德,这样一个事实,安住在这样一个歇心相续的生命状态中。这样一个阿鞞跋致的无修修的修持,会产生无为而至的妙用与善巧。滴水会干枯,注入大海就不干枯了,没有干枯之缘了。因为大海的浩瀚、支持,与这一滴水完全互融一如了,是这样一个事实。我们造作生灭的心智融入阿弥陀佛光明遍照、不可思议的圆满觉悟法界,真正歇心地回入,就有滴水还海这样的一如功德,展示着这样一个歇心,展示法性圆满、法性清净、法性具足的事实,不再有生灭、进退、变化的相续相。
这真需要有一些实践、实践方便,令心歇息。歇息即菩提的这个菩提分是来自于弥陀报德的印契,令我们自身所拥有的性具,就是自性具足——令其相续。在一切现行生灭现象中无起无作,不生爱憎是非。这样在现行中得到现行成就,就是能觉悟任何一个现行,而不被任何一个现行所转动、所蒙蔽等等。这样歇心相续业分,这种业是随佛愿力、随佛修德、随顺自身性德、自他不二的性德——是这样一个相续的事实。所以称为无为法,无为的阿鞞跋致。
在常态下我们心智起伏、变动,常生爱憎、是非、人我这样的心智。若作意随顺佛愿、作意随顺佛果回施、作意随顺法性来忆佛念佛——这作意就是有为的现行,这些有为的现行因为是作意随顺法性的随顺过程,这个回入过程一样会成就阿鞞跋致的相续作用力。这种有为是我们提得起、有用力的地方。有作意,作意就有用力;歇心就是无所用功、无所用力,令心歇息下来而相续。这个是有意、串习、作为,是这样有为的作为。过去讲七地以下菩萨都是用作意方便而行持诸法,所以不称为阿鞞跋致,行持中多有进退。
我们作为普通凡夫,这种作意一旦随顺着性德、随顺着阿弥陀佛愿力、随顺着阿弥陀佛报德回施,虽心不能歇,但在念佛中、作为中或者礼拜、赞叹、作愿、观察中,会令自身融入阿鞞跋致不可思议的功德海中。
所以有这样一个简单区分。这个区分经教上这么说,我们也这么提示,有这样一个依据。我们可以在实践上碰触碰触:一是用歇心的方法审观现行;一是用作意,有意识地择取于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方式,来串习于自己这种现行起伏的心或者用力的心。你要不这样取相,它就是无明啊、昏沉啊、掉举啊,或者说随业力流转。我们来作意,在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上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令我们随顺佛的报德,令我们随入佛的报德。这种作意的串习往往是有为的痕迹,是这样的作为。
弃其表相但用本质,圆满布施无余回归
说有为说无为,也是个名言,本质无别,但是作用上我们有这个提示。择取哪一个方法、哪一个因缘能对自身更加直接、得当,或者有所契入,那都不失为亲证阿鞞跋致、实践阿鞞跋致教法的殊胜实践。我们在实践净土教法中,这个体系传承是九界众生同归的特质,和以前说断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的增上修持因缘不一样。所以印光法师说不可以通教思维、通教说法、通教教义来判定净土修行。因为净土修行是果地觉为缘起,就是以佛果地觉为因地的守护与实践。起步就是直指法性,起步直指圆满,起步直指性具!他不用其他的,起步即高,究竟安住。
这个起步处别于一切法则!我们这个所缘、起步、运用、发心、所随顺法则莫不如是,就是特别法门。不是故意给他加一个“特别”,是他实在特别,不共于其他修法。其他修法中没有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提法,也没有这样愿力摄化自他二利的融汇、直显性德真实契合、一如性的守护。这个焦点就用在我们凡夫心的一切现行,就是身口意三业或者善恶无记业的相续中——只取其本质,弃其表相,只用它的本质了。去其表相,但用本质,九界中皆用三无差别之本质。就是直下取用法性功德,使我们有这样一个善巧与回归。
这是不可思议的胜缘!这个胜缘为一切诸佛所守护。菩萨、声闻、缘觉、九界众生或者说一切众生在这个法则上,若不随顺,无能涉足!所以这个教法以“随顺”二字高举了法的不共特质。尤其在经典上、在天亲菩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上、在历代善知识,这个角度都是反复抉择性的提示——九界众生靠自力是不知的,在这个地方没办法融入的!不管你是大彻大悟还是有多高修持、多高法位,都没有意义,他不提及这个。我们可以在这个“特别”的认知上来了解。他这个“特别”一定要彻底肃清与其他法不共的特质。我们了解了这个特质再去实践,就变得轻松、易行。
因为常态修持往往是提自力,就是我们在断除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的进趣修行中得到的利益。这个地方是以佛力,以佛果地觉作为我们修行起步的基石。他这个起步就是法之究竟、功德之究竟、作为之究竟,就是无有残余,就是一尘不染之处作为起步。要是用分别心、染著心已经习惯,就作意随顺修持。这个作意就是我们要在自己择取的某一念门中遵循与自己对称的有好乐、喜悦的角度,或者亲切的角度,不管在身、口、意、智、方便智中哪一个角度去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来作一个择取去实践。这样会令我们躁动而没有闲暇休息的心有个机会休息,融入佛智海,或者回归法性、性具的事实安住上来。
这个特别法门不单在我们凡夫世间,世尊在阿弥陀经中讲: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不单单在人类世间是难信之法,是一切世间!除佛以外,九界所有世间,在菩萨、声闻、缘觉、人、天、地狱、饿鬼、畜生这所有生命的世间,宣化这个教法都是为甚难!为什么?没有对称的理解与同等的觉受,这就是最难最难最难的地方!所以九界众生莫不以随顺而得入。
你要以自悟、自解或者有点什么修证见解,在这上面毫无作用!无量寿经在这个地方的文字篇幅极大,反复告诫我们:菩萨及声闻,不能了知于佛智,犹如从生盲[25]。就是他们还没有圆证无上菩提,像没有睁开眼的盲人一样,在佛这个智慧知见上不能了知。况且我们六道轮回众生,以自己的解悟更是不相干、不相及了。你怎么办?就是随顺!
随顺有歇心的随顺、有实践的随顺。好比说歇心的随顺,就是了解了阿弥陀佛圆满报德的回施,在我们起心动念那个地方行其忏悔,起心动念了认其本质,起心动念了称佛名号,起心动念了感谢佛恩——虽然有起心动念,但是回归清晰、安住清晰、运用清晰,一样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也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
这样一个法门,特别就特别在佛顺性德而摄化一切众生。这个性是一切众生与佛同一源头处。他在这个源头处下手了,来支持每一个生命,来支持摄化每一个生命,来接受每一个生命,令每一个生命在这个地方得到最完美、最真实、最贴切的结合。他这个地方没有缝隙,就是对任何一个众生,愿意回归就可以回归,没有缝隙!印光法师说上至等觉妙觉,下至蜎飞蠕动,一切有情在此性德一如处同归一如处、同归安乐。这是不可思议的大的起步处,也是大善巧处。
阿弥陀佛五劫思惟——你不要冤枉他的五劫思惟,五劫他坐那儿没事乱想吗?不是!他是顺性观察一切众生究竟怎么得到直下的接引与回归?怎样得到究竟的方便与彻底的解脱?他思维观察,观察过去二百一十亿佛土——这有两种说,一是华藏世界说,就是二百一十亿个佛土;一是无尽世界说,就是所有世界。
阿弥陀佛在因地随世自在王如来用了五劫去观察诸佛国土种种度生方便、度生因缘、度生善巧——观察诸佛,而不是观察众生业分——观察诸佛的度生方便,在他们度生方便上建立超世之愿,来作为布施者,布施于一切九界众生。他说“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誓不成等觉”——他这个超世愿是超越一切诸佛!你说佛还有大小?不是这样,是在一切诸佛种种度生方便上,他审视了这样一个方法,不是为了大小,他一定在诸佛无量无边利生方便中找一个一次性普度众生、利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因此因缘而心智究竟回归的善巧。
所以我们读无量寿经中有这样讲,世自在王说你要发什么样愿?你要做什么?你要知道你自己在做什么。法藏比丘说我要建超世之愿,要超越一切诸佛度生方便,予一切众生最究竟安乐。所谓予一切众生大安。这个大安是什么?就是究竟安乐、极乐胜地,此地超越一切诸佛世界。这是他的誓愿!这个誓愿实际是超越一切诸佛世间的种种度生方便!
我们知道有八万四千法或者不可称说的法数,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与利益等等。但弥陀教法为什么为一切诸佛所称赞?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说“设我成佛,十方诸佛若不咨嗟称我名号者,不取正觉”,就是说若不赞叹我这个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威神功德与善巧,我就不成这个佛!因为我们太小看或者不重视于阿弥陀佛这个五劫思维与妙观察,这种在一切诸佛国土观察的功德聚集所建立的超世之愿,来布施一切众生。这个教法就是布施的法则!有很多很多方法,国土修持也很多很多,唯有这个方法是令一切众生的心智直下回于究竟之地,就是了知一切众生原本于如来会中。
许多人在念佛过程中了解这个事实,所谓众生相一时散坏,得见众生本质光明,就是同入如来会。现在我们被众生相、业相所蒙蔽,所以多生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乃至诸多随烦恼,心智不能究竟畅明。阿弥陀佛以他这种不可思议圆满功德的布施、布施善巧,给予一切众生究竟心智印契,就是“闻我名号,俱来我刹”,无一剩余啊!我们在修行中、作为中、意识中总是有剩余,总是有高低大小这些评判习惯,蒙蔽了现行心智的运用。
大家真可以读一读无量寿经,这毕竟是经典,是这个教法修持的特质。也可以读一读阿弥陀经,每天功课读一读。为什么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这个授记真实不虚!诸佛如来没必要和我们说虚假语、增上慢语或者诱惑语,没有必要!因为他心智光明,已遍照于法界,已经取用了生命真实功德所在,他不需要那些东西了。
读一读《无量寿经》,了解阿弥陀佛因地所为,成佛之后不可思议的功德所现。《无量寿经》下半卷有一段文字,佛告阿难,说彼国无有邪定聚及不定聚,皆正定之聚;十方如恒河沙数诸佛皆共称赞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26]。这一念就是咸得往生之一念,这一念就是与佛共同愿力之一念,与法性一如随顺之一念。
十方诸佛都在赞叹这样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我们要了解这个特质与不共处,再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再来礼敬阿弥陀佛,再来供养阿弥陀佛,或者再于一切迷惑有情回向阿弥陀佛圆满报德,传递这个不可思议的摄化与布施,我们这一切有情的自性心性必然畅明于现行,畅明于当下。这就是回向门不可思议的功德,就是返向往生,普利十方。
谢谢大家!(众: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5599341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