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无量寿经》是畅佛普度众生本怀之法,是佛谈真相之法,不光谈真相,他谈真相之用,一切现行皆是真相之用。诸佛如来会是阿弥陀佛所识达的生命的真相,就是无量寿如来会。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不离于《无量寿经》的本义,来描述这个法则,这个方法。什么方法呢?怎么来实践无量寿如来会,或者怎么回归于无量光寿,运用无量光寿。“愿生偈”,来表述这个方法,叫愿,叫生,“愿生”是它的一个中心课题。一切法从论中来,祖师教言中一代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个论,就是对法的论述,就是怎么实践这个经典。
(一)传承缘起
按照上一节课的约定,我们学习学习《往生论》。今天我们就《往生论》这个名字,我们来说一说《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天亲菩萨所著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他这个愿生偈跟长行,是两段文字。“优婆提舍愿生偈”,就是这九十六句偈子,四百八十个字;后面有长行,来解释这九十六句偈子,它应该是两段。
经题“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是这个偈颂的名字。“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九十六句偈子,加上后面长行的文字,统称《往生论》。
那我们先谈“无量寿经”,因为这个地方呢,没有把《佛说无量寿经》这个“佛说”二字,他就没有去加“佛说”,直接谈“无量寿经”。
佛教传播的整个过程中,大家把佛教分成几段,或者说释迦佛取灭以后,结集经、律、论,有窟内、窟外二种结集[1],窟内、窟外[2]。
去过印度毕钵罗窟[3]的人都知道,窟内就是个洞。这个洞的内部现在已经坍塌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走廊还能深入一点,再往里面走就坍塌了。过去五百阿罗汉结集的这个厅堂啊,里面很大的空间,都坍塌了。
毕钵罗窟上去,有一个平台子,那叫大众部,大众部结集经典,还是同一个山,毕钵罗窟上面,就有万众,有罗汉,也有僧人,称为大众。它不像这五百结集,就是五百阿罗汉,是由大众部结集。有窟内,七叶窟内,五百结集。
再后面,所谓的三藏结集的这种最初的因缘呢,大家窟内、窟外结集完以后,大家类比文字呢,相差无几,基本上是一样。
早期,我们都是以窟内结集为标准版本,所以大家称为上座部。过去称阿含、阿含经,或者说九部经、律、论,九部著作[4],最初结集有九部。窟外结集就比较复杂一些,好比说这个大乘经典,当时在大众部就有结集。
我们现在学这个《无量寿经》呢,那在窟内结集是没有的。近代的人对这个评价呢,说《无量寿经》是方等会上所结集的经典。
佛教传到我们汉地,形成藏经体系以后,就分了另外几部[5],大集部、宝积部、华严部、涅槃部、般若部。那么,这个是方等部。
《佛说无量寿经》是方等部的一部著作,或者说一个经典。在我们中国的近代,尤其是三藏的这种分布中,就把它放到方等部。《无量寿经》或者净土教法,就是方等部,或者是说方等会上所谈畅佛普度众生本怀之法。
这个普度众生啊,依佛教的教义教理来传播呢,实际原无众生可度,世尊亲证无众生可度,称为“度尽众生”。一切众生相,一切幻化因缘,无一法可得故,所以诸佛如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观无一众生可度,就是无一众生有实质,或者无有一法有实质。
无有一法有实质,那我们大家就可以随着他这个最简单的教义,来观察有情、无情二种世间,不管什么样的事情来了、相来了,你观察它有没有实质?若是没有实质呢,那就与佛的教义合,或者佛的教义就显现了万事万物情器世间的本质、真相。
真相勿需说,说真相无相啊。真相就不设立言说,就是真相来说明事实嘛,真相自我显现就好了。所以,无一众生可度是真相所现。
说世尊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来观一四天下[6],或者说观一阎浮提,观一娑婆界,观二世界、三世界、百千世界,无一众生有实质。无一世间有实质,那就要取灭了。一切法无有实质,过去称为实际理地[7],或者说寂灭法界,就是本质法界。
在经典的记载中,说佛要取灭,这个时候,梵天王就率诸梵天来祈请世尊转妙法轮,就是欲界天的众天王来祈请世尊转妙法轮,说一切众生世间需要正等正觉之法,令迷相、迷执于事相的有情呢,得以解脱,或者说成等正觉。世尊应诸天之请,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在经部的评判中,先说华严,再说般若、宝积、大集、涅槃,若干种类。
(二)《无量寿经》宗旨
我们学这个《无量寿经》,是佛谈真相之法,不光谈真相,他谈真相之用,一切现行皆是真相之用。
我们看到的一切现象,眼、耳、鼻、舌、身、意所现的一切现象,或者十八界,根、尘、识所表现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真相。人不迷执,它自然生灭相续,表现它不可得这样一个事实,表现它性空的事实。万事万物、自我都显现真实,都在显现真实,表达真实。
短寿众生,或者说未觉有情呢,只是迷于现象,滞留于现象,沉沦于现象,被迫于现象,不能自拔。所以形成了种种众生之类,若善、若恶、若无记,产生了器世间。大家要是有时间了,看看《楞严经》,就讲情器世间何以产生,有这样的文字。
那众生都在显现这个真相的作用,还需要佛来说吗?佛的这种广大之智呢,妙观一切无始无终。他了解了始始终终、无始无终,无始无终、始始终终,这一个东西开始、结束,开始、结束,开始、结束,始终、始终。
说众生在始终中轮回,佛在无始中觉悟。迷失于业相的人呢,在无始中轮回。佛在无始无终中觉悟,清晰地了解这个无始无终的轮回无有实质,清晰地了解有始有终的轮回无有实质。
为什么说有始有终与无始无终二种轮回呢?有的了知自身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其他的生命怎样地生死轮转;有的生命呢,不了解为什么会有生命的生老病死,不了解,所以住于生死之中。
那《无量寿经》呢,就是来展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面前发超世之愿,干什么呢?令有始有终的轮回众生,或者无始无终的轮回众生,若知、若不知轮回的众生,回于究竟觉,于生命中运用得自在,不运用得休息。休息也好,运用也好,皆无所得,究竟解脱,或者大般涅槃,或者善用正等正觉之善巧,或者说成就十方诸佛。
他来施教,使一切众生能觉悟这个世间,成等正觉,所以称为阿弥陀佛,就是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或者说无限数的诸佛如来,那就讲一切众生啊,成就众生皆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宗旨,就是使一切众生返还本源,正等正觉于生命、于器世间,他就说这样一个法。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这三个愿呢,来展示他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方法,达到的目的。在世自在王面前,来令世自在王给予观察无量世界的这种引导方便,就是佛世界,诸佛世界。
(三)生命的真相——无量寿如来会
说世自在王如来引领法藏比丘观察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诸佛利益世间的方便善巧,他作了个总结。
什么总结呢?把所有的诸佛如来利生事业的方便作了个总结。
什么样的总结呢?就是令一切众生参与如来会,皆成等正觉,就是所谓的无量寿如来会。
“无量寿”,就是一个现状,成就的现状。
“会”,就是真正地把它显示出来,或者是这个方法把它表述出来,令一切众生皆有这样的途径,皆有这样的法可遵循。
《无量寿经》法藏比丘成佛,号阿弥陀,也就是无量无边诸佛的一个回归机缘,广说就是无量无边的诸佛会。会在什么呢?性德海中,本然如是啊!所以,以诸佛眼见耳闻,以诸佛如来的这种所谓的八种智或者五种智,来观察世间、感知世间、运用世间、体验世间,就认知了如来会,就是无量寿如来会。
实际生命所担心,无外乎是长短。有的生命担心长久,何以故呢?多诸苦难故。佛在经典上举的例子,好比说龙王,龙王的生命很苦,他有大身。龙王有多大呢?像这天上有云彩了,龙王欲行雨,先要布云,龙王哈一口气就把云给布起来了,这龙王身体有多大呢?过去人说见首不见尾,就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或者普通的生命,看见头,你肯定看不到他的尾,太大了。那我们眼力可及有多大呢?
我们一般描述的龙,就是那个龙的样子,五爪的龙,金龙、银龙,种种龙,黑龙、白龙,那都是随众生业、随不同的业感召出来的一种幻相。
我们在这种种的生命中,受所谓的可见的业力的制约,时间、空间二种制约,受到极大的局限。诸佛如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他把时空的这种局限给击破了。整个法界可以说是一个,就像我们看水晶球一样,一个圆圆的球体,我们看什么,四面八方都能看得到,都集中在这一个球体上了。所以说,诸佛如来他有正等正觉的这样的圆满见或者大圆满见,种种法界,他需要看这个法界的总相、别相、对立相、无对立相,种种现象会显现出来。
诸佛如来会是阿弥陀佛所识达的生命的真相,就是生命最圆满的聚集,就是无量寿如来会。他证得无量寿如来会这个功德了,称为阿弥陀佛。所以诸佛如来在他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的一个因缘成熟下,十方诸佛皆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劝请本国的这些菩萨,不退转菩萨等等,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一生成办如来会,或者一生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量寿经》我们前一段也读了,文字上有点滴的了解。这个《无量寿经》呢,就讲了这么样一个法则,这样一个故事。
(四)学论就是学法,一切法从论中来
天亲菩萨的故事,大家以前可能都听过。天亲菩萨就是婆薮槃头,他没有翻译。因为,有世亲,也有天亲,世亲是他的姓,天亲是他的名,这个婆薮槃头要翻译,这两种都可以。所以呢,后人有称“世亲菩萨”,也有称“天亲菩萨”的。就是他没有翻译,干脆就是婆薮槃头。
婆薮槃头所著,他来写了这么个著作,或者说以他对《无量寿经》的一个接纳也好、体验也好,就有这一段文字、文章,称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就是不离于《无量寿经》的本义,来描述这个法则、这个方法。什么方法呢?怎么来实践无量寿如来会,或者说怎么实践《无量寿经》,或者怎么回归于无量光寿,运用无量光寿。
“优婆提舍”,就是直接,它称为对法直接论述,没有间接地说,没有比喻说、什么说,就是直接地来谈论,如佛一样地谈论《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对《无量寿经》的直接法上的一个论述,或者实践法则的方法的一个论述。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后面三个字呢,就来表述这个方法,叫愿、叫生,怎么愿生。“愿生”是它的一个中心,中心课题。
一切众生皆依愿而生,大家不知,皆依妄而生,大家不知,所以杂乱的业力造成了众生。诸佛如来纯粹的愿望,成就了诸佛正等正觉的功德。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经题的名字呢,它就这么样一个内容。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偈颂的这个“偈”呢,不像我们中国的那个诗词啊什么,它重点不在于押韵,它不在于这个。我们佛教的很多偈颂呢,有很多优美的,有的也很朴实,有的押韵,有的不押韵。它并不是像我们中国的那些诗啊,词啊,颂啊,骈体文啊,不像那一类的文字。
中国这些文字呢,就是过去唱诵用的。古人酒后啊,或者到比较殊胜的风景、环境,或者说稀有的一个因缘、心情状态下,都会唱诵。在我们传统的,像《三国演义》之类的书籍上都会有,屈原的什么辞啊,过去的唐宋的诗词啊,诗啊,词啊,绝句啊。
他这个偈颂[8]不是这个,他以记述故事,就是把前面的文字作一个偈颂,浓缩性的或者说更加简练的语言,来描述这个故事,这个环节,所以多有偈颂。说了故事,再说一个颂,或者说一个颂,再讲一个故事。
《往生论》这个文字呢,九十六句偈子是先说颂,后讲故事。先说颂,先说偈颂,再用长行一点一点地来解释它。五念门啊,五种果门啊,三种清净心啊,三种善巧啊,就是三种菩提门、三种违菩提门法啊等等,来记述这一篇故事,九十六句偈子的故事,它这么来记述。
很多人,这个九十六句偈子很熟悉,但是对后面长行的文字,大家并不是太了解,很少人去读它。
在过去,像九几年啊,跟大家交流《往生论》,很少人知道这一篇文章。零零年后,还有人问我什么时间写《往生论》的,因为啥呢?不是你写的,你为什么天天讲这个东西呢?就是人对它的了解很少。
在我们汉传佛教呢,虽然是《五经一论》《三经一论》,大家都这么印行,都这么说,但真正修行净土的人呢,很少认真地对待《往生论》,甚至很少人把它完全地读一遍,包括很多讲净土教法的法师们,也很少在意它。
是什么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这样一个因因缘缘呢?
我们都知道,像在南传、在藏传,不学论,无法可修。一般的经,作圣言量放在那儿,他要去学论,学论干什么呢?就是学法。
一切法从论中来,就是这些祖师们,祖师教言中一代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个论,就是对法的论述,就是怎么实践这个经典。大家实践了经典以后,再用圣言量去验证自己所学所修。
为什么需要这样呢?因为过去的善知识呢,为了使一代一代的这种心印相承,不出现什么谬误,所以把圣言量放在后面。直接依经来实践法则的人呢,历史上很少很少,很少很少。
所以世尊在世的时间,就有“论”这一部,经、律、论,有“论”这一部。“论”这一部是什么呢?就是对法的论述。
我们都知道,这些千部论主,就天亲菩萨、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等,这千部论主很少,历史上就这么几个。这些千部论主,他们所作的著作,实际就是对诸多的经典的论述,就是怎么实践这个法则的论述。
(五)学习《往生论》的因缘稀有难得
在我们国内,为什么大家不在乎于这个论呢?或者不在乎历代的善知识们对法的这些表述呢?实际也在意,最主要是我们中国人呢,善解,不善行。
过去说寒窗十年啊,多是读书,大家脱离了生活。读书人呢,一代一代的读书人,读书就读书,跟生活是脱离的,养成了一个习惯,作解的多。所以中国的文字啊,什么文字到我们中国人手里,都会作大量的注解,让你眼花缭乱。
在印度,对经典的这个论啊,论述啊,我们现在在汉地大家比较容易眼见耳闻的,像《大智度论》,就是龙树菩萨对《般若经》的实践的一个论述,那到我们中国受到很大的,或者很广泛的一个传播。但是很少人去把它当成法的实践的一个方法,把它当成一个字典,当成对种种名言的一个解释,没有注意到它是对般若法的一个论述,对《般若经》的一个论述。
所以《往生论》到我们中国,从历史上到现在,有记载的,认认真真地作过注解的,就昙鸾法师一人。后面就悄然无声,在我们这个华夏大地就淹没了,就悄然无声,无声于世间,那么代代实践净土的人呢,很少去运用它。
从这个净土宗的历史中,你看看,扒扒捡捡,昙鸾法师、道绰禅师、善导大师,善导大师之后,就很少人用了。这一代一代的祖师,很少人去碰,这些都是大祖师啊,很少人去碰,他从各个,天台教啊,唯识教啊,种种教上去讲,讲净土的发心、净土的修法,但是很少人用《往生论》来谈净土的修法,我们去扒历史就知道了。
善导大师的《往生礼赞》中有,大家看,有选谪《往生论》的这个文句。他把五念门的前四门,把第三门、第四门作了个倒装,礼拜、赞叹、观察、作愿,他作了那么个倒装。大家在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中,可以查查检检,能看到那一段文字。他把观察门放在作愿门前面了,就是把意业放在(后面),毗婆舍那、奢摩他,把毗婆舍那放在前面了,把止放在后面了,把奢摩他放在后面。
为什么?我感到可能是他那个时代的因缘,或者说他在实践这个教法中,认为“观”比“止”的实践来得更直接。要不然,他为什么把第四门跟第三门作了个倒装呢?就是把作愿门放在观察门之后了。过去人肯定先修止,后修观,他这是把“止、观”倒了个个儿,先作观,后作止。
观察它整个文字,很短,可能人熟悉了,很快就把它读了一遍。世人为什么会把它放弃了呢?或者说不用它呢?我读了净土法门祖师的一些著作,很少发现用《往生论》的。
近代的印光大德,也是在他后期,生命的后期,杨仁山居士[9]建立了一个书局,把从日本淘回来的一些书,大陆上或者说我们汉地丢失的一些书籍,重新印,拿回来印刷,看到了这样的著作,就是《往生论注》。《往生论》这个文字本身,在我们汉地没有丢失过,《往生论注》没了。
我们去看看彻悟禅师的文字,宗下大德的那种悟后心智方便,一尘不染。他念佛的这个诗中,一百零八首诗也好,多少诗也好,有很多很多的。写的这种念佛的一些内容,很少。众生抓不到他的这个,在里面染不上什么,读了只能清心,心里得到一个洗礼,荡涤尘垢啊,那都是悟后的净言。
实际像天亲菩萨谈这个,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是让我们作为普通人用得上、抓得住的,可以反复实践的。
彻悟禅师,再往前面推,蕅益大师,《净土十要》中你去观察观察,没有《往生论》的痕迹。那都是后面的这些法师们啊,善知识们啊,根据自己的修持,所撰成的一些净土忏啊,念佛拜佛的一些仪轨啊。《净土十要》很多人读过。
再往前面,莲池大师。莲池大师感叹,他闻到这个《往生论注》,乃至说昙鸾法师的名号,但他不见其文,心有向往而不得文字,得不到这个文字。因为战乱,到莲池大师那个时代就已经失传了,在我们汉地找不到。
那再往前推,再往前推,再往前推,一直推到善导大师那儿,这一代一代一代的祖师们,没有依止《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来自我实践,或者传授这个实践,就是间断太长,太久太久了。
所以以前教授我的老师给我提出来,不要读唐朝以后的东西,或者唐朝中间那些内容,也要少读。那就能接触到善导大师的著作,能接触到昙鸾法师、道绰禅师的著作,要不然也就接不上这个岔口,接触不到。
因为这么多、这么多、这么多的祖师,从唐以来,一直到印光法师末后就是有一点点的接触,或者说就一带而过也是。那其他这些祖师们,一带而过的都没有。
从宋朝到印光法师那个时期,有多少时空呢?大家可以算一算。有没有一千年呢?这个文字,在我们汉地或者在我们华夏大地,就淹没了。
所以我们现在读到这个文字,是有一定的特定因缘,或者我们来学习、实践这个文字,是有一定的福德,或者有一定的宿世善缘,不然很难去碰触它。因为太多太多的净土的著作了,太多太多的修法了,太多太多了。
那你说,为什么还要提出来三经一论、五经一论呢?历代善知识为什么还要提这个呢?内容我也是不得而知,就是不知道怎么来考究这个内容。
我跟很多学习净土教法的这些净土的修行者,有请教过啊,交流过啊,就一个真诚老和尚,在国内,以前他做居士的时候,讲了二十多年《往生论》,出家以后,年龄大了就没讲了。就接触这一个知道《往生论》,讲《往生论》的法师。念佛人很多啊,大家处处寻求念佛的善知识啊,没能听到其他善知识谈论《往生论》,机会都没有,不要说学习了。
所以今天大家学习这个《往生论》呢,不要以为我们参与了,这就是一个很平常、很平淡的因缘,绝对不是这样子的。我接触这么个《往生论》,起码说从九六年开始给大家交流,这若干年来,二十八年是有了,从来没有感觉到这个著作,那么简单地就让你去读,或者是学习,或者是交流,实在是有一个很稀有的因缘推动,很稀有的因缘。
(六)净土行人应清晰认知与选择二种往生
我们前一段,比较间断性地把《无量寿经》作了一些提示、读诵,希望大家对净土法门“随愿往生、临终往生”这两种不退转的法呢,作一个清晰的认知与选择,或者是说一个自我抉择。
净土行人要是没有这个选择,没有这个清晰的认知,那我们怎么实践法则呢?你一定会自问。你不了解你实践的这个法则是一念往生,还是随愿往生,还是临终往生,这个不退转是怎么呈现出来的,那你实践的什么净土呢?
我们像刚才念那样,念“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乘愿即生嘛,随佛愿力即生啊,就是所谓的入于正定聚嘛。称名自归啊,即入必定。这个自皈依故,成等正觉。
我们天天念啊,上课之前我们都要念一念啊,还要念三遍啊,那就是我们选择了,我们想选择阿弥陀佛的本愿如是的功德,“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地方让我们动念不得啊,不动念也不得。动念不得,一动念,妄想就来了,就会问自己,怎么随佛力即得往生呢?即得不退转呢?这个“即得”,从哪儿即得呢?这妄念一动,即得就丢失了;妄念一动,就不知道怎么即得了;妄念一动,随着妄念就流转去了。
所以,阿弥陀佛本愿是不是让我们歇心呢?歇什么心呢?妄心,还是真心呢?说真心发动妄心即歇,那就是说的住不退转啊,那就是正等正觉于世间一切现行。
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教法,你不去实践就成一个教理,你再不实践就是一个教义,再不实践就是一个说教,再不实践跟我们没关系。
那《往生论》也是这样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愿生”,我们是愿即下往生,还是临终往生得不退转?大家要选择了啊,要认识了啊,要实践啊!
我们对自己所认识的法则不认真、不在意,谁能对我们的生命负起责任,能认真起来呢?别人对我们认真起来,意义又是什么呢?
诸位莲友,若出家的法师们,若居士,大家都应该认真这一个点。作为一个净土教法的实践者,愿生是随愿往生、即得往生得不退转,还是临终往生彼国得不退转?
我们要选择的,我们不能在这个地方似是而非地实践,不能迷惑地、彷徨地去实践。要不然,浑浑噩噩,阎王老子还在那个生死簿中给你记着账哪,无始以来的业报,我们还要承担啊,还难逃啊。
那我们即下往生也好,舍报往生也好,生死簿上的名字没了,阎王老子找不到你了,因为你到阿弥陀佛那儿报名去了,你到光明藏中报名去了。阎王老子那种半黑半暗的世界中没有你了,你被大光所摄,心融入光明啊,身亦复如是,阎王老子在三界中找不到我们了,就是已经超越生死。
可能我们很多人在道业上无所成就,对生死还没有太大的畏惧,生死观少啊。所以说,这个时代就来教育我们了。战争,像很多战争区域的人们,那残酷啊,死了多少万人,可能他们对生死有逼迫感了。要是我们大家麻木不仁,要么招致战争,要么招致饥馑,要么招致瘟疫。为什么呢?无明恶业相续故。
减劫中啊,减劫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你不觉悟,恶业越来越炽盛;你觉悟了,那是另外一个共业中的别业,就是所谓的我们在减劫中行增劫事、行觉悟事,那就不一样了。要不然,我们就在减劫中,受减劫恶业增加的果报。
这一点呢,莲友们,我感觉到应该呼唤,起码说减劫中做增劫事,轮回中做解脱事,愚痴业中做智慧事,芸芸众生中做如来会事。
那我们下面学习这个“优婆提舍愿生偈”,就直接依法来体验往生,对二种往生的一个体验,若即下体验,若临终体验。
好,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