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生即生与三辈往生

我们看看这个,下半卷一开始: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个与三辈往生,他为什么要有这一段,三辈往生这一段?我们好好地静一静,思考思考,现在也可以私下里交流交流。就是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

某师:为什么前面是“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为什么后面又会有三辈往生的说法?依着一些之前您讲的法则来思惟的话,前面是讲的随顺佛愿,随顺诸佛菩萨的威神功德的一个圆满了义说;后面的是因为众生习惯了妄想、分别、执著,然后顺众生的妄想分别,随顺众生说。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呢,结果都是一如的,都是皆得往生无量寿国,“愿生彼国,皆得往生”,都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慈法法师:三辈往生,分明讲的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接引,你怎么跟经典讲的不一样呢?

某师:不管是哪一种,都能够愿生即生啊。有的是于今世见,有的是临命终时,但不管哪一种,大家心里面都能够得到往生的一个认知。大家习惯了分别。

慈法法师:一个利益呢,就是我们业报未尽,往生的利益不容易现前。就是我们自己在修呀证呀,要回向,把这个发心修行的功德、作为的功德要回向往生,回向往生。舍报之时,人的福德因缘尽了,阿弥陀佛会现其影相,报身、化身,乃至梦中,垂手接引此人,令其往生。

这个呢,要清晰这一点!不清晰,我们混淆了,就是“都一样”,都一样,那前面说那话就废话,我们那个果觉因心也就成废话了,没有用,那就随顺这个三辈往生就行了。

三辈往生大家好理解呀,容易理解。就是临命终时往生彼国,人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也容易实践。现世呢,要是老想着这个临终往生,能不能往生是个自设障碍。要是愿意往生,愿意临命终时往生,所修诸功德回向这个临终往生,这三辈都能往生,没问题的。

真是老担心自身的业力,担心自己临命终时不能往生,真是很多人不能往生的!为什么呢?就是你的自设障碍故。你看现在很多念佛人,他到临命终时他也不相信自己能往生,不敢舍报,不敢面对死亡,怕死。

大家思考思考,对比对比。

一个是愿生即生的即下利益,因为是佛的威神功德所成就,随顺佛的愿力所成就;一个是随顺自己的所谓业力尽与不尽的这个愿望所成就。我们只要择取自力的修持愿生彼国,基本上是舍报往生。你不舍报,你怎么能往生?你没有往生的利益,就是佛不现前垂手接引,你不相信你自己能往生。往生的利益不现前呀。

大家把那一段文字对比对比,对比对比。慢一点,这个不怕慢,慢一点,大家多思考,多提问,多疑问,多辨识。这个地方辨识清楚了,学习净土真是很容易。要是辨识不清楚,学习净土很累的,很多人走的很累的路子。

说易行道,很多人行的就很难行很难行,把它当成参禅来参,把它当成念功夫、修功夫来修。结果呢,阿弥陀佛的回施,报德的回施,为众生作大安、作布施的东西,大家不接受。自己在那搞东西,搞事。

上辈以后呢,提这个文字说现生来见佛,现生见佛,今世嘛,“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舍报是不是今世呢?舍报是今世之末了,今世很长啊,要按照一百岁来说也很长。

所以要是我们随顺佛力,是不论时间的,随顺之时即得利益。

实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垂手接引,那个时间你彻底地放弃了,因为你放弃了自力,或者说自力必须被放弃了,阿弥陀佛垂手接引,临命终时往生彼国。

跟那个阿弥陀佛威神功德所摄化,本愿所摄化,随顺本愿功德,即下即得往生,住阿鞞跋致,这个利益大家一定要把它观察清晰。观察不清晰,我们就是会似是而非地实践这个法则。或者说今天这么去做,明天那么去做,感觉到为什么就会这么不稳定呢?

这一段文字引起大家的重视,特别重要。重视了,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会得到不同的支持,这个支持越清晰越好。清晰,就会有力啊。我们实践净土有理有据,那效果就不一样了,你这个作为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节选自《甲辰年夏安居第6课:随佛愿力即得大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