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不为自求?

明悉法师讲解

主要是一个发心的问题。 我们对为自求和不为自求的认知还是要精准。 如果我们是以一个二元心来看这个自和它的话,其实你认为的那个不为自求还是为自求。

 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它这个真正的不为自求,它是随顺于性德的,是随顺于弥陀愿力的不为自求。 而不是我们认为的那个我为你好啊,我替你着想啊,我舍己为人啊,本来有一个馒头,我吃了你就没有了,我给你吃我不吃。 我们很多时候把不为自求会理解到这个层面上去。

 所以它就会出现你现在所出现的这种状态吧。 就是一会儿觉得自己在为自求,一会儿又不为自求,不为自求过一会儿又为自求。 因为我们在这个见地和发心上没有在大的这个法则上不清晰,而落在了一个事相上的这样一个善和不善的一个对立上去了。

 这个不知道你听不听得懂啊。 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不为自求,它不是一个世间善法的,就是毫不为己,专门为人。 我们上学的时候不学那个白求恩那篇文章吗?就赞叹白求恩,就毫不为己专门为人的一个人。 它这个跟那个没什么太大关系。

 它这个不为自求是什么呢?是随顺于性德,随顺于佛愿。 你在随顺这个缘起上,我们认知清晰,发心清晰。 这个叫不为自求。 它是这样一个前提下讲的不为自求。 不是世间善法的不为自求,懂不懂?它甚至不是说声闻乘、菩萨乘所讲的不为自求。 它是佛果地觉为因利心,佛乘的一个不为自求。

 所以要在这个点上我们要认知,在这个点上要发心,在这个点上我们要去守护。 那我们在面对自己业习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业习是会显现的。 在业力习气上我们会有贪心、嗔心、烦恼心、傲慢心等等。 其实这些烦恼生起的时候都是习气在起作用。 而这个习气的根是什么?根就是我执嘛。

我执是什么呢?就是从自我出发。 从自我出发其实都是自,都是这个为自。 那如果你能够以佛愿为守护,以这个性德为认知和回归的话,你在面对这些习气的心态上会有变化。

会有什么变化呢?就是你在这个习气显现的时候,你知道它是一个因缘法。 就是这个贪心也好,嗔恨心也好,或者说比方说,这面前就是有一盘菜吧,我吃了别人就没有了,那你习气上还是自己先夹了一筷子。 这个显现的时候你也可以觉悟它。 你不会说落到一个评判上去,不会觉得这个时候我就丢失法则了。 你在抢先吃了这一筷子的时候,你也可以觉悟它。 因为你在守护着不为自求的发心,你守护这个不为自求的发心,你守护随顺佛愿的发心,你就能够看到自己这个贪心的生起。 或者觉察到,啊,我又起了一个习气。 这个习气是一个因缘法。 那你这个觉悟的当下呢,就还是回到不为自求的守护上去了。

这个用心它跟我们,跟你刚才说那个是不一样的,懂吗?你刚才还是站在一个对立的角度来说的。 弥陀所呈现给我们的这个教法呢,它是回归本质而认知现象。 本质是不为自求的,是你的守护。 现象呢,是经常会显现为自求的一些因缘,但是它是我们觉悟的对境,它是我们调整的对境,是我们去面对的、超越的对境。 或者是说呢,是我们不随顺它的一个对境,但是也不压制它的一个对境。

 就这个心态要认知到。 就是你守护不为自求的发心,面对自己业习生起的时候,我们是心态是大方的,它不会落到自我的要求和评判指责上去。 你要没有这个见地呢,你认为你不为自求,那一旦你为自求了,你就会否定自己,会觉得自己很差劲,就觉得自己这个人怎么这样呢,学这么多时间教法,还总是为自求,它这个自我否定就会产生。 这个自我否定其实也与法不相应,但是你要如果见地发心清晰的话,你面对自己的习气,不管是再深重的习气,我们的心态都是大方的。 为什么是大方的呢?因为它又是一次觉悟的机会,它又是一次深入法则的机会,又是一次让我们彻底认知习气是这么的坚固,但是习气也挡不住觉悟的法的妙用,会再次的感觉到这个法的不可思议,法的神奇,法的管用,那就会又会生起一个极大的感恩,和感受到了心再次的有所成长和打开。

 所以这个就是实践法则和不实践法则的差别。 这个希望大家能够在实践法则这个地方去体会这个不为自求,它不是世间的那个善法的不为自求,你们很多时候是把这个混了,那我们在这个点上,为什么要反复交流呢?因为我们在这个方面比较生疏嘛,我们学的不够,我们认知的不清晰,那就要通过交流来清晰它,然后清晰了之后你就要发愿,发愿唯一守护这个,唯一啊,唯一才是真正的发愿,唯一才是真正的念佛人,就是唯佛是念嘛,唯佛是念就是 我所有的生命,尽未来际的生命,我愿意做这件事情,就是愿往生,就是这意思。愿意觉悟生命,愿意回到实相上来,来作为安心守护,作为我唯一的价值。然后我那近未来际所有出现的因缘,都是觉悟的因缘,都是我实践生命究竟价值的机会。这样一个发心来看自己的为自求的习气,和别人为自求的习气,它都是没有问题的。没有问题的我们才能接纳一切众生的习气,再深重的习气,心态上是接纳的,习惯上我们会抗拒,会逃避,会想远离,但是真正的守护是接纳的。就是以无量的耐心,面对一切众生的业习,这是念佛法门需要去实修的地方吧。

其实我们一切众生业习都很深重,所谓业习深重就是都为自求嘛,有的是自知,有的不自知。一般比较粗浅的是可以察觉的,很深的东西就不自知。那不自知怎么办呢?不自知它就是弥陀会加持你,会令你习气显现出来,显现出来是好事情,我们就有机会再次的去,以更犀利的更坚定的发心,随顺于佛的愿力,来觉悟自性,来彻底的就是说,在这个地方呢,就是说能够以无量光寿的光,照破一切众生的黑暗。所以就这个是守护不为自求,它的真实意义。这个不为自求它遍及到一切生命的心体上去了,就是不是说你为不为自求,而是一切生命的本质都是不为自求的,一切生命的本质其实是没有自我的,它在这个我执本身是虚妄的,我执是不存在的,一切生命本来是与佛同体的,这样一个生命的观察上,我们来确认,以智慧来抉择它。智慧的抉择带来一个心地的这样一个法则的运用。而这样一个法则的运用,带来的是什么?我们面对一切习气的一个广大的一种空间,来觉悟习气,来体会习气,来忍耐这个习气,来消融这个习气。那这个过程其实是比较漫长的,就是我们教法可以迅速地清晰,教法可以无疑,所以无疑就是在教法上,你内心是再没有疑虑的,以这样一个心态,面对一切事情,这个心态不会变化了。那它在消融习气的过程当中呢,这个其实就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习气都很深重。其实这个过程也不是一个什么事儿,它就是一个,第五门嘛,回向门讲的,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面对自己的习气还是别人的习气,其实只要我们以这个法则来面对的时候,它这样一个对一切现缘的显现都是不舍的,什么叫不舍呢?就是认为它是一件好事情,为什么是好事情呢?因为这件事情可以运用教法,因为这件事情可以觉悟自性,可以让我们都在法上来共同成长,这就叫不舍。不舍我们为自求的习气,来在这个众生的业海当中,共入弥陀愿海,这就是第五门的实践嘛。

所以其实在这个为自求与不为自求上,我们一定要站在不为自求的这个,纯粹的见地发心上,就是我们的守护,然后面对无量无边的众生的业习,不管是自己的业习还是别人的业习,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就是业无所属,自己内心显现的东西,投射在外境上,你就会看到别人的习气;而看到别人的习气,恰恰是我们内心有这个种子,才会显现这些东西,那这样一个认知,我们就会在业无所属上成起定解。什么叫业无所属?就是一切的业力显现都是因缘法;无所属就是没有实质,不是属于你属于他属于谁,是众生的共性。那既然是众生的共性,它也是如来藏的一个显现,就是如来藏缘起,如来藏缘起就是本质是清静的,显现的业力作用力是如幻地在展现它的一个应有的作用力。你从如来藏本质清静上,我们来回归来守护来认知,那就是觉悟,那我们在这个觉悟的背景下,面对一切的业习的时候,这个业习它也就不会让你陷你在里面痛苦不堪的纠结。它就会从这个业习当中吸取觉悟的营养,或者说以这个业习为法的伴侣吧,就像狮子驳鹿一样,狮子是你的守护,是发心,是不畏自求,那这个鹿呢,鹿就是我们的习气,为自求的习气。因为你的发心是真实的,因为发心是与实相相应的,所以说鹿的这个显现,它抵挡不了狮子的威猛的力量,那这个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这个法,事实的力量就会体会到,就体会到教法真的是没有障碍,以教法来观察任何再大再大的难受啊,冲击啊,它都不会成为真实的障碍,它只是一个觉悟的机会,这样就能接纳自己,也能接纳别人,它就回到这个接纳上来了,不然我们对自己也不接纳,更说对别人也不接纳,这就是习气,知道吗?

按:不为自求是随顺性德,不是世间为善的不为自求,也不是声闻缘觉菩萨的不为自求,是佛的不为自求。一切众生本质是不为自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