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集:同一心源依法而行
一如既往,我们礼请三宝来求加持。种子的现行作用,我们来继续这节课。
同一心源觉迷二用,皈依佛陀三无差别
我们在安居这九十天的相续日子中,认真地在生活中实践身、口、意,了知其作用源头,即是心灵的源头。种子就是心灵的源头,它使我们的语言、思维、作为变得有序、清晰、主动、自主,可以作自主的选择、自主的决定、自主的认知。心灵的同一源头,就是法界心的源头,或者说佛果地觉的源头、如来种性的源头,我们慢慢能认识清晰。
无始以来我们一切善恶凡圣的幻业,不会把它当作“我”这个执著而不断地污染自身生命,能令生命在清净法界里得以真正自在。如诸佛世尊一样,得究竟圆满的依正二报的成就,成就清净刹土,圆满依正二报所有行地,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功德。心灵的同一缘起,我们这个认知若不细致,就会被自身无始以来无明所蒙蔽,就是被我执、法执所奴役,被这个习气烦恼所左右。还以为这是父母生身的我,或者有什么善根什么作为的我,而丢失与诸佛同一法界同一根源的法性支持,或者说广大法界对我们生命的支持。
我们真正回到清净、平等、圆满之功德事实上来,作为心地所依、语言所依、思维所依、作为所依,就与诸佛如来同坐在果地的利益事实上。这是性修不二的相续或者生命作为、意识作为、言说作为,这样一个生命变得为一切智者一切觉悟者所赞许,为世间人福田。
这样一个教诲不是特定于某一类人、某一群人,是平等于十法界或者说九法界有情的事实,就是平等回施的事实。佛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实际是心灵同一法性的缘起;这个缘起所依,就是法不孤起的有为法的殊胜,这个殊胜依止是所依力的再现。我们了解了一切作为不是孤立生起的,是在相续中,从无生之清净法界中出生悲、智、善巧。这个善巧诸佛证实了,方便给予一切有情。这是一切诸佛如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出世正因!他们兆载永劫的修持、思维、作为、观察,就是为了这一个事情。一个世尊一个世尊地出世,他们共同守护这个大原则——广利九界众生,令一切众生得究竟安乐、究竟自在、究竟方便。
我们这小心眼,就是在自己的作为中,自私、贪欲、嗔恨、骄慢、不正见、疑虑等等。平时观察自己的生命,所依基本上是这六个根本烦恼,利使、钝使把自己的生命支使在这个流转的法界或者说不圆满的法界中。同一心灵根源中为什么会引发这种质变?为什么会有觉悟的群体、圆满的群体、六道轮回群体乃至三恶道的不堪群体?就是觉与迷的割裂。本来同一法性、同一心灵根源,造成这样一个割裂。什么造成的?生命单体迷失造作,责任在自己。你这样有自觉的动力与机会,有尊重运用生命的事实参照。
如果一味地责怪于环境、教法、他人,嗔恨于教法、环境、他人,疑虑于教法、环境,或者不正见于运用法界源头,就是迷失者,利钝二使就把我们支使到一个迷失的法界,就是六道轮回的法界。称为三界也好、六道也好,就是情器世间不断地循环与重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周边人在重复一些十年前、五年前的事情,今年还在做,后年还在做。最多是改改时间、改改言语,内心世界还是老一套——自私、狭隘,离不开六个根本烦恼的奴役,没法离开!
我们就在迷失的法界中挣扎,相互苦逼——你的苦、他的苦,相互以苦交织,产生苦苦相逼。所以众生世间是不堪忍的世间。我们这个世界名字叫娑婆世界,就是不堪忍受的世界。因为在利使钝使的支使下,我们习惯于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作为与迷失了。你的心灵所依就造成这种迷失的蒙蔽,在这种蒙蔽的扭曲下作为,你才适合你,你似乎才在作为、意识、思维中感到相对习惯——相对性的习惯。这种习惯给你带来什么?就是一种尽力满足、习惯性满足,实际是减损业,所谓重复业,浪费了大量生命。
这些菩萨诸佛如来与我们同一心源,心灵依止同一法性、同一法界,但是他们觉悟了。怎么觉悟了?觉悟了利使钝使对生命的危害,觉悟了重复性的浪费,就是无果的事实。重复来重复去无外乎是苦乐、贪欲,就是些凡夫倒见。菩萨警觉了这个地方,能不能出三界?依着法性,直下出三界,出一切幻缘作为,不管是凡圣善恶。这个作为他们超越了。知无一法可得,亲证于此,了达法性,彻达本源,安住于这样的清净法界。再回入娑婆,回入众生业力分世间,皆是以三摩钵地。就是以慈悲心来幻化业相中,利益这些幻化有情、迷倒有情,作种种方便。若不如是他们称不上觉者。
这些觉者我们称为觉悟法界的贤圣菩萨。圆满果地觉的诸佛如来莫不如是——随顺法性故,依着心灵本源清净之事实、本具之事实,彰显此事实,身口意一切作为莫不如是。在这个地方作清净缘起、圆满缘起、无碍缘起,彰显生命得大自在之事实、行大自在之事实、广泛传播大自在之事实,彰显心灵不可思议的璀璨光辉与妙用。
我们一对比,六道众生重复无果。在觉悟世间,不管是四向四果的声闻果,还是十二因缘妙善观察的独觉果,或者六度万行的菩萨果——不管哪个次第中,他们行其法自在、行其心自在、行其行自在、行其利世自在、寂静自在、观察自在。诸佛如来安住于圆满自在,即是究竟大自在。有名字称为大般涅槃,说不动本位,普利十方,随机感应,靡不照摄,这是佛悲智圆融之心。
现在学习果地觉为因地心,实际是导引我们回到同一心灵这个法界缘起或者说纯净缘起上来罢了。你一念回顾就可以了。一念认取,在行为上渐次去实践,而不是放纵。很多人接触了圆满教法就放纵自己,说我可以为所欲为了,可以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了,因为我已经得到什么利益……那是误解。这个误解迷失了很多人。所以大乘佛教中有“宝箧中蛇”之说,世尊给这类人授这个记——作为一个借口去放纵自心、放纵习惯,结果像被蛇咬,受其毒害,不得威德善巧。
在大乘知见上,尤其果地教上,没有你用心地方了,只有随顺地方,只有随顺得入的机会了。像一个河流站在大海口,说我知道大海了,我已经到海口——没有用,你还不是海,还是河流水,因为海之浩瀚无际非你心力!或者说我已经到下游,河面已经宽阔,水资源积攒得足够丰富了——你还不名为海!我们稍微碰触一点点知见,就以为有所得,会疯狂、会自大、会迷失、会倒见,还是无果事,又放纵了不正见这个利使。这个利使就掩盖了贪嗔痴慢疑给你带来的惑乱、痛苦。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确在惑乱着一切凡夫迷倒有情——有时我们会沾沾自喜,有时我们会自大,有时会压抑,有时会迷惑彷徨,但这原原本本根性中,就是本源处——同一法性!
诸佛如来审视到这一点,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揭示十法界生命之同一源头。心灵源头是一如的,是三无差别之一如,我们就能皈依于佛。因为佛所证功德利益在于此,圆成了,抉择了,无疑了,我们来皈依此三无差别。那么你的清净心这个源头就建立起来,就展示出来,就袒露出来了。这样是无疑的缘起——他是清净的平等的,你疑虑什么?你疑虑清净平等又为什么?污染习惯。
你信德力的依止,就在这个清净源头。佛妙观世间,了知十方九界有情所有心智,若不圆满、若被利使所蒙蔽、钝使所蒙蔽、若被苦业所欺辱等等众生类差别,给我们揭示三无差别的实质法性内涵,让我们回到心灵源头,在心灵源头得到皈依,即是三无差别的皈依,法性平等的皈依。这十方法界皆由心生——心生的这个心,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此处无疑!此处能斩断一切众生的迷倒习惯。
你要皈依这个地方,一切迷倒不能安立。不皈依这个地方,你今天骄慢明天自卑——骄慢累了,你就开始自卑;自卑、骄慢感觉都是苦,你又开始犹豫徘徊。这种凡夫迷倒,你把脖子仰断也没用,你把脖子压断也没用,你把你的心磨成碎粉也没有用!为什么?这是蒙蔽的愚痴业,给我们带来许多苦处。
骄慢一定会累,压抑一定会很沉重灰暗,徘徊一定是迷茫相欺!凡夫业中离开这三个作为,你还有啥内容?你没有内容了。你可以观察:亢奋了你就亢奋起来,像吃了兴奋剂一样;然后你开始疲惫,疲惫下来怎么办?灰暗、压抑,像忧郁症病人一样。这两边的苦一定会把你截到中间的忧郁徘徊上去,心智使然,菩萨们!我们要是对凡夫这种轮回与重复没有审思,就在这三段故事中,无量劫以来就做这三个事;你没有其他可以作为,反复重复着这个无果事,生命一生一世地浪费掉了。
所以为一切智者所悲愍!但是往往在这里面陷入深坑的人还不自知、不自明,没办法自我反省。所以说三皈依,是我们自觉的真正指导、接引,是事实的缘起。像我们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样一个皈依,这样一个依止,这样一个安心善巧,回归、回溯到心灵极致,就是三无差别的极致上来。这是佛的大慈大悲,是不可思议的恩惠、恩德!你说我有佛性、觉性,我受他这恩惠干什么?要是没有佛陀出世,你根本闻不到三无差别;没有佛报德亲证,你闻不到你自性具足这个为佛知见而见的事实。你不感佛恩,你怎么接受这个相续的支持?只有感恩心能使三无差别、本自具足、本自清净的心相续。这个心相续才能产生道业,就是有果事。
要不然你就产生骄狂,拿一个东西就骄狂去了。骄狂的人不可思议,像压抑的人不可思议一样——没有人压着你,你为什么那样悲愁?内心产生的疲惫,骄慢后的疲惫。我们在世间经常看到有人顺缘多一点就不知道自己老几了,花钱、作为、说话都猖狂起来;结果受个打击,破产了,或者违缘来了、身体不好了、感情出问题了,开始颓废。你观察观察,兜来兜去最后是个迷茫!无果事是我们千劫万劫所行的愚痴事、嗔恨事、迷倒事。你苦的时候会迷倒;你张扬自己时候,认为自己不得了了,上天入地了,不可思议了,那种业相很愚痴。
果地教给我们推回到与诸佛菩萨同一心灵、心源这个事实的依止地,就是同一缘起之事实。我们在这地方稍有随顺心,有刹那间感恩心,会得到究竟安乐的支持、究竟安乐的回归、究竟安乐的认取,所谓三无差别的认取。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你不要把放纵自己习气看那么重,你试一试,体验体验。在三无差别处,我们再看一切众生,与一切众生无别;再看一切诸佛,与一切诸佛无别。你自心的贡高与下劣,即是压抑与膨胀,会回到平静缘起上来,生命就有安乐的依止——你的言说有安乐处了,你的思维有安乐处了,你的作为有安乐相续。这地方会使一切有情回到心灵平等的缘起上来,心灵具足的缘起上来,心灵安乐的缘起上来。
你装腔作势没意义了!故意压着自已,装作委屈样子,没有意义。忧郁、徘徊,你看到了光明,你可以投奔光明之地了,就是清净平等的光明之地。所谓三皈依也好,果地觉为因地心也好,三无差别这同一源头我们认准了,安心了。这个心就是法界心,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心就是三皈依的心,这个心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心,这就是如来种性。
在这个地方,任何压抑没有意义,任何徘徊没有意义,任何骄慢也没意义!既不贡高,亦不下劣——无量寿经中这个衡量标准就自然地送给我们了,让我们衡量自心是不是还有贡高下劣的过患。有这个过患出来也不可怕,能自觉——这是无始以来贡高与下劣习惯带来的迷失,我应该觉悟于此。这个习惯给我们带来压抑的烦恼与膨胀的烦恼——膨胀会累,压抑会痛苦,徘徊会迷失,这些苦恼都来自于在习惯中妄自认取,以为是“我”造成的痛苦。很多人说我把它用技巧伪装起来,把它用佛法伪装起来——没有用,你还是苦。学习佛法是来处理我们贡高下劣与迷惑的心,就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这个不可得让你出离,是不要留住于此的善巧。
有人说我念了很多年佛,我很烦恼;有人说我拜了很多年佛,我很烦恼;有人说我出家很多年了,我很烦恼……为什么?没有依法正行,没有三皈依的真正依止,没有在种性上真正认知因地是什么。就是举心动念、言说、作为的起点没看清楚,被自己贡高下劣或者犹豫徘徊的习惯支使着、奴役着,然后受苦,自己不能承受就埋怨环境。
这是必然,因为他迷失了,他没地方寻找自己的觉悟机会。贡高就不知道自己是老几了,压抑就不知道自己是死是活了。怎么出离?没有佛陀的悲悯教法,没有佛陀这种果地觉的究竟给予、彻底给予,这个贡高怎么去掉?你压抑的心、自卑的心怎么平复下来?犹豫、徘徊怎能见到前景?生命前景你看不到、认知不清晰,就活在浑浑噩噩的不断起伏中:贡高一阵子,压抑一阵子,迷茫一阵子……
这样生命现象有多少个人?可能娑婆世界各个如是。你不要说又说我了——我没有说你,因为大家都差不多。不过有人表现得冲到前面,突出一点;有人待在后面——内容一样,相差无几。所谓业不重不来娑婆,娑婆世界是这个聚集地。娑婆世界就像一个烦恼、业力的仓储,大家都跑到这个地方来了,所以我们很难评价别人个啥;有时评价人我是非就是世俗心,大家都会有。但要知道这不是我们来到寺庙的目的,不是我们学佛的目的!要在这上面作为目的,那真是一个天大遗憾,浪费了你这样一个机会、这样一个道场、这样一个教法。
庄严心灵觉悟世间,警醒刚强珍重法缘
这一点诸位菩萨都会警觉起来!我们随着学习深入,慢慢警觉自己这种贡高下劣与犹豫徘徊的习惯,或者说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习惯——警觉自己。这里面没有什么,不要左顾右盼地看别人怎样怎样,看自己最好!我们能看到、能听到的,一定是自己依正二报所折射。依报也是折射,正报也是你自己作为。所以在这同一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中,大家觉悟这个五浊恶世的内容就好了,就是说无一法可得——贡高无一法可得,下劣无一法可得,忧郁徘徊也无一法可得。在这无所得法中你一定要干个什么,你能干出来个什么?还是无果事、苦难事!你要想累自己,你就做去。
你用技巧万端,终将受报,还是自己,你弄去吧!因果这个导师会好好地教育你,龙天护法给你一笔一笔地记着帐,一丝都不会差。要有一丝差了,这个世界就不运转了;要有一丝差了,我们的生命呼吸,这一个呼吸与下一个呼吸不相干了。
每一个人都可以对三宝放心,可以对因果放心,可以对每一个人放心。要是不放心,你又能有啥作为?很不容易!你用技巧越多,返到你自己身上的东西越多;你以寂灭为乐,慈悲世间,利益世间,越这样做你善缘越多;我们忆佛念佛,圆满缘越来越多。压抑自己,灰暗自己,你越来越冰凉,自己受苦;你犹豫徘徊,把自己心里折磨得不堪忍受。
今天上午比丘师父们让我讲出家经历,我说我的出家经历一点都不光彩。给他们讲我过去那种故事,没有一点光彩东西,至少主体是灰暗。在这个娑婆世界,主色调是灰色的。要遇到法则,那是另外一种心理环境的处理。像我们开始来到这个地方,这个大殿位置以前全是荆棘,就是一块荒地,整个恒阳庵没有一点立足之处。就恒阳石那里有三到五平方的石头墙,过去搭过一个煮饭棚子,住过一个从湖南衡阳来的出家师父。所以过去记载称为衡阳庵。其他地方什么都没有,全部是草、荆棘、大树。
我们到一个世间中——实际娑婆世界就是这么荒凉——想把它弄成庄严殿堂,就要付出。这个付出是要依法作为:殿堂盖多高、门怎样设计、什么式样等等,由专门人员来依法设计。我们来修行自己已经被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或者被骄慢、压抑、犹豫徘徊折磨得到处是荒凉的心灵,怎么让它变成一个庄严的殿堂?让它变成有用的空间法界?也要依法处置。若不依法处置,它就是荒凉景象,在众生业分中不断地沉沦。
每次到这个地方,我就会想到这个地方的原始样子。当时短出沙弥发心每个人走十天般舟,然后就扛帐篷过来了。我们清理了一个经行道,搭了一个帐篷,他们就走来走去,一个人走,两个人走,三个人走……形成了这个所谓道场,慢慢地有几间房子。我们的心亦复如是,在一个法则上一点一滴地把骄慢的荆棘、压抑的荆棘、犹豫徘徊的荒草拔除,让自心慢慢有个清净空间、可以使用的空间。要不然我们一直荒废在业力之中,一生一生地做无果事啊!真是令人悲悯!为一切十方世界觉悟之人所悲悯!但这些被悲悯的众生反而刚强难化,无端地自大,实在让人不知道用什么心来面对。
所以十方世界就舍弃我们这个世界了。因为他本想来帮你,一伸手,你那鼻孔一扬,他就不知道怎么帮你了。下劣!十方诸佛授手,我们下劣心不接受!说我就这样了,我就这么愚痴、就这么固执、就这么颠倒,不能授手。再加上犹豫徘徊的人。
很多人读过悲华经。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尤其是万岁以里、千岁以里,人类生命业力无力教化!骄慢、自卑、徘徊十分坚固!尤其是无端骄慢,让人不能观察。这个骄慢十分奇特,哪怕听人一句话就变成自我骄慢资本;听任何一个东西就会把自心装得满满的,十分荒诞!十方诸佛菩萨贤圣,他们无量兆载永劫积累了无量福德善巧,谦下调柔。我们不知道什么东西装得满满的,因为心智狭小!说刚强自大,就是这个心智太矮了,太小了!
他们就舍弃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读悲华经就知道了。为什么?没办法度化!人寿短促,刚强难化,自许相承,业力埋没。被业力埋没在里面,还鼻孔朝天!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我们鼻孔朝下,看着像有机会,但是心智朝上真是不可思议!这一点大家要有深思熟虑的观察角度、真正观察的角度。
我们学佛人不得不面对这样事实。你不面对怎么办?因为心灵源头,我们一定要认知心灵的源头!认知这个源头——十方法界中同一源头,这是一切佛菩萨的慈悲宣化,令我们有真正殊胜缘起的依止,真正殊胜的缘起!这个把我们的贡高、下劣、犹豫徘徊作一次性的接引,就是如来种性的接引。这个地方大家可以细细地思维、细细地观察。要是不思维、观察、了解,就会茫然于自己的业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复一生地重复着。这种重复给多少人带来无端的苦啊!
释迦文佛在我们娑婆世界实施教化,尤其是千岁以里,在百岁以里来实施教化,实在感动世间!感动着无量无边佛菩萨。普通人难以感动,主要是我们不了解世世相续的内容,不了解!要真了解就方便了。因为我们的心智,前看不到前生,后看不到后生,此生是今日不知明日事、明日不知今日事,基本差不多。我们不了解这些内容。过去说菩萨行业中三明四智抉择方便,就是说他们是明白人,能看到一生一世、多生多世乃至多劫、旷大劫的生命现象。我们不了解,再不随顺教义教理,就埋没在业习之中不能自拔了,埋没了!我们的心智埋没在这个地方,没有佛陀的悲智教化方便,埋没就越来越深、越来越深、越来越深。
人对佛陀的教法生不起感恩,就是不了解这个教法传递之不易、听闻之不易。传递不易是什么?娑婆世界不堪施教。尤其是人寿百岁以里、千岁以里,没有施教对象了!因为你说一句,他拿过去以后他就不得了了。没有感恩孝顺相续的心智。
所以释迦文佛立了五百个大愿,来我们这个沉重的五浊恶世,在极为短促的人寿百岁之时,给我们一个传递教法、实施教法的应化的胜缘,使末世有情,尤其是浊恶世界五浊恶世有情有法可依!像三皈依也好,阿弥陀佛果地觉之回施也好,给我们这样一个殊胜功德与内涵。殊胜到什么程度?你去实践必定能知晓!你不实践,听听闻闻,也就一带而过了。但这毕竟是一入耳根永为道种的不可思议教法传递。
我们这节课目的很清晰:欲使我们这些同一娑婆世界的迷倒有情,有个如来种性或者在与诸佛同一心源这个事实上来认知,来感激佛恩,令其相续,来觉悟生命,觉悟世间。在觉悟生命、觉悟世间的佛法实践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有个以法为伴的共同居住、守护、实践教法的环境,这个环境难能可贵。
以前一个吃饭安乐的环境或者居住安乐的环境我都没见到过。看到大家穿着这个衣服、住着这个环境,就是不安乐,没有法则可依,没有共同支持的愿望。放光寺或者恒阳庵,大家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个地方,要明确自己发心,不辜负自己这样一个学佛胜缘。你守护与尊重这个胜缘,真是福德!你毁坏或者浪费这个因缘,自身也应该反省、了知。一个学佛因缘十分难得!破坏它容易,建立它……这个地方前后已经二十年,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大家有一个学习佛法与交流佛法的机会十分不易!维护这个学习、安居、结夏的环境十分不易!想推动它,令它一年一年地相续,十分不易!要付出多少心血、付出多少努力,我不知道,反正十分不易!在此世界中有这样一个因缘,不易。
因为人寿百岁以里,习法之难,我们观察观察就知道了;交流佛法之难,我们观察观察就知道了。谈世俗之易、相互伤害之易、毁坏之易,太容易太容易。鼓励大家珍惜自己的因缘!珍惜不是珍惜别人,是令自己的心珍重起来,自重起来,身心安乐下来。这样有一个道场守护的利益与因缘,我们在相续中慢慢使它成熟起来。这样一个道场是大家学佛与修行的福慧因缘。道场不是个人建立,任何个人都建立不了;它是有僧团、有教法、有信众支持和实践参与的这样一个大环境。
我们在这一节课学习中,要能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障碍,通过这一节课,在依止处——举心动念言说的依止处,就是种性、心灵的依止、源头,有深刻细腻的实践,令身心真正在佛法法义中得到洗礼,得到真正的佛法的安乐,这无疑是这个寺庙,或者说是佛陀传递教法给我们带来究竟利益的唯一宗旨,唯一宗旨!
你说建立一个寺庙的作用是啥?大家要是不学佛、不实践教法、不维护教法,建这么多房子浪费十方信施实在没有意义。所以鼓励大家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法机会,因为在娑婆世界学法真是不易!有一个道场,不易!能闻释迦佛这种教法,不易!能闻到究竟教法,最为不易!希望大家在思想意识中慢慢地审视、了解、实践。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