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性的现行作用038

善知四力心力第一,果觉种子平常依止

女众代表:和尚慈悲!大众师父慈悲!各位莲友同修:祈请师父慈悲开示如何才能以平常心修持?

师:我们这几天谈论的贡高下劣,就是自我膨胀、压抑、犹豫徘徊的习惯性业习状态。这个状态像幽灵一样徘徊在每个生命周边。顺缘一来,大家都会喊口号,像吃了兴奋剂一样,丢失了平常心或者说耐力、相续、平和。压抑是说什么也不行,什么都是灰暗的,什么也不想干,感到无聊,没有意义。疲惫了,厌倦了,累了。

要知道所依力——所依产生之力,以及串习力、心力、境界力——我们在这四力上认知它,就是在哪个地方依止了?产生了哪个境界?串习的什么?心所依是不是三无差别之心?还是依自己感受?基本是在见闻觉知的感受中出现起伏变化、犹豫徘徊。过去人讲用心善知四力——心力、缘力、境界力、串习力——你善于用这四种力量。在有为法中,似乎这四种力量你离不开,我们任何人都离不开这四种力量。

我们常用的,所依力比较容易审视。说心力,三无差别就是种性力,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安这个心,就是心力!世尊告诉我们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你依止处!来给我们揭示本性清净、本性具足。我们要在心地上用功夫,即心即觉!即心即圆明!即心即清净!在这个地方用力,如来种性就处处放出他的光辉,照破我们无始以来无明蒙蔽,使身心真正得到自在自由,得到解脱;不再被业力习惯所制约,也就是烦恼尽处。你就得心地缘起殊胜方便、殊胜彰显、三无差别运用方便,如来种性这样光耀十方,普摄法界,法界心方便。此处清净无染,具足真实。

那种起伏变化——亢奋的东西会平和,压抑的东西会产生作用力,徘徊会变得清晰明了。所以,所依、心力比较容易使我们在用心、言说、思维的角度上抉择,能有碰触。再碰触串习力、境界力,你就能清晰处理了。说境界因心而生,我们就了解了幻生幻灭中,诸相非相,得见自心觉悟的样子。就是突破诸相对你的制约,得见自心觉悟,就是自心是佛的事实。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如来就是心智觉悟的样子,或者心智觉悟的感动。

我们这个心就平常下来了。耐心,是本具使然,是佛果地觉使然,即是报德使然。它不是你造作出来,也不是你自己感知变化造成的力量。所以心力是第一力,最为方便。实际是发心,是发心、明心、用心的善巧。佛陀教法中没有离开这个心,说十法界由心而生。我们认识即心即是,就有方便了。

串习力在此处——在心力、缘力中我们不断地串习。所谓夜即存念三宝,勿使空过,都讲的串习。我们每天早晚功课与过堂等等,都在串习。功课本上文字都在引导我们——串习十大愿王,串习八十八佛中这种与一切诸佛结法界曼达,共入法界海会,就是在如来海会中了知一切业相本自清净本自庄严之事实。我们念楞严经来入一心三昧,来利益一切有情或者说十法界有情,以楞严三昧光耀十方,同入一心。我们在每个功课的作为都有这样一些事实作为,就是串习。

这四力能使我们在心理、思维、作为的力度,所谓因果相续中、支持中有自我认知、自觉与觉他的交流方便。四力我们可以认知。这四种力量,净土教法是心力。像我们谈到心灵一如的本源,就是法界的同一本性、同一觉性、同一事实,三无差别之事实。这是正见根本安立,实际是一切佛教徒同一守护的根本法则,是三皈依必须守护的法则。为什么骄慢?因为你不知道三无差别,在这儿没用过功夫。为什么压抑?你没在三无差别上用功夫。为什么犹豫徘徊?你没在三皈依、三无差别上用功夫!

在这地方用功夫,我们就能直下解决贡高、下劣、犹豫徘徊;直下取用本净、本自具足,或者取用阿弥陀佛果地觉的给予。这种给予使我们认知到本具、本净、三无差别的缘起,这样一个根源,这样一个像大地一样载负一切的事实,或者一切回归的事实。贡高、下劣、犹豫的作用力就会消融在三无差别的事实上,或者真正智慧的认知上。

这样一个心灵的同一缘起,不管是觉是迷,同归此性海,同归此愿海、功德海,大家在这个地方心就平常起来了。贡高没啥意思!你再贡高又咋的?你是造出来的。你压抑它干什么?本来具足,你压抑它干什么?本来是清净,你徘徊什么?犹豫什么?我们不能见自心前境光明地,就会犹豫徘徊或者高扬自己、装潢自己、压抑自己——顺势时候张扬得不得了;违缘一来,疲惫了,受冲击了,压抑得不得了;两头都累了,又开始犹豫徘徊,不知所措,像在十字街头徘徊一样。

三无差别,或者说依佛果地觉为因地心,这的确是我们平常心的缘起。平常心是道,是无量光无量寿。不会像麦秸火那样刹那烧一下就不得了了,然后又晦暗起来。我们看一看,周边频繁发生这个事情——贡高、下劣、犹豫徘徊。你要有长远想法、看法、做法,就变得有力;不管是坏法还是成法,都比较有力。没有长远观察了解,修行会迷茫,走着走着不知趣向了。所以三皈依,就是三无差别这个依止、皈依佛这个依止,是我们审视骄慢或贡高、审视压抑或卑劣、审视犹豫徘徊的直下解决烦恼最好方法。

为什么世尊在教法开始舒展之前有三皈依的指导?令众生咸有归向,咸有依止,咸有心源之认知。心源是种子的认知。佛陀把这个法界庄严给我们展示出来,令一切众生咸有归向。像大海容纳百川,大海即是一切水之功德海、聚集处。一切业相归于法性海,性德海是一如,我们这个缘起就是清净平等具足。心源清净平等具足,就会得到真正安乐。

我们就不会再疑惑自己、疑惑他人,也不会贡高张扬自己,也不会压抑欺辱自心。很多人那种无端的慢心、无端的自我欺辱变得毫无意义。人学佛就不会那么多疑惑,相互之间制造疑惑、制造麻烦没必要了。贡高下劣会制造麻烦,犹豫徘徊会使自己痛苦不堪,这是众生业分总体状态——一旦顺心就是贡高或张扬,顺一点势、得一点机会都那样;受一点挫折了,或者身心世界受到挫折了,又会颓废、怨恨、埋怨。张扬起来,若人不推崇、不随顺,他嗔恨心出来了。用四力我们很容易把这个消化掉,就是不长久、修行不次序、不明了的东西。

自慢欺心急于度人,心地光明等施有情

为什么出家师父或者居士容易教育别人?慢心!认为自己得到了,认为自己懂得了,就教育别人,很辛苦!实际是无端的骄慢,三皈依上出问题了。你说我们学佛不教育别人怎么办?很多法师讲法就是要教育别人,学的东西都要教育别人。

世尊给我们讲佛不度众生,只能自度。他是给我们一个法则,让我们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没有谁能教育谁,也没有谁能度谁。因为本无众生可得!他要度你干什么?他有度你之心,他心里有众生。众生业分就是自己的染污,染污就是骄慢。你心中有众生你就骄慢,这种骄慢就要去度人,度人就感到压力,感到不舒服,就生烦恼。所以许多居士学一句佛法两句佛法,开始度人去了;许多出家师父听一点张三说李四说,开始帮助别人去了。诸多邪见,迷惑自己,迷惑别人!为什么?就是慢心,贪嗔痴慢疑——这个慢心在欺辱你自心。

为什么现在我们佛教整体法缘中,你看在世间、在传播中,整体是衰相。很多人搞得很宏大,但是是衰相!为什么?就是自利、自觉、自觉觉他这个觉他的传递没有。但是教育别人、指手划脚的人太多,把佛法变成一种骄慢的支撑、慢心的支持。很多人搭衣像赶时髦,好像我穿个衣服很时髦,你看我很牛或者怎样怎样。现在人戴念珠,好像戴念珠我就怎样了,我这个念珠怎样怎样……这与法则有没有根本关系?也结胜缘,但有一点:直下利益你怎样运用?没有自觉觉他的传递、觉行圆满的传递,我们根本不是施教者。你自利尚不可得,怎能施教于人?不过是慢心——心满了,漫溢出去了。

过去人讲这个话特别难听,就是野干禅,或者说狐臭气!你说出来的话都是一种膨胀性的东西,没有润物无声的善巧,没有那个。野狐禅,你落野狐身时候就知道果报了。就是未证言证、未得言得。这是我们现在佛教中一个特别颓废的地方,不是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种平等利益去调整自心、调柔自心、调柔周边因缘,就会去膨胀。

很多居士都有这样经历,学了两天佛就教育爸爸妈妈、教育姐姐妹妹、教育丈夫或者妻子。结果家里人反感,说你不要学佛了!你不学佛还是挺好个人,现在怎么这样子?就是骄慢起来了。可能以前在家里没受到充分尊重,接触佛法一下子感觉自己不得了了。好像我会了几句高尚话、会一点点不知道从哪里听到的语言,就开始教育人。家里人一听不是那个味道,不舒服。所以家里就反对你学佛。为什么反对?因为你没有自觉觉他,真正佛法利益在你生命中没产生出来——没有产生调柔、包容、理解、支持,没有这种东西。

出家人更容易了。一剃头成法师了,别人就供养、磕头,这不得了,一下就不得了了!我以前在一个寺庙做执事,有个老法师跟我说你可不得了了!他一下说了五六个“不得了”,叫我惭愧得不知道咋做,只能老老实实地念自己的佛,生生惭愧。什么不得了?就是自己不得了——出家了,这样那样,不得了了。一肚子热情、亢奋,认为自己不得了,像遇到什么东西了一样。

要是说三无差别,你怎么会有热,你热什么?阿弥陀佛给我们平等回施,给一个圆满,我们热恼什么?你亢奋什么?在这个地方你只有感激的内在喜悦与充实,视一切众生作平等守护的传递。你亢奋啥?借助佛说的一些高尚话、佛证悟的一些理论张扬自己,你不辛苦吗?张扬自己平时被压抑或者没让你感到充分尊严的心理,满足自己一些私欲,有啥意义?

贡高与下劣——把它包装成佛法的言说作为,你还是贡高与下劣,产生作用还是贡高与下劣!有人就说可能、或者、大概、或许等等很多说法,似是而非,犹豫地把佛法推给别人,犹豫彷徨。别人弄不清楚,你也弄不清楚,下面承接的什么?犹豫徘徊!种性,我们说发心,心地的依止、心源的回归要认清楚。认清楚了,你不会去教育别人,也不会亢奋,也不会压抑自己或者不接受这不接受那,徘徊犹豫也没意义了,你会清晰明了。

像六祖大师那两句话:常生喜悦,常生光明。也像儒家大德阳明先生所说:本心光明,复有何求?你心要是光明,你求啥?像太阳照着十方,他骄傲啥?心如光明藏,你骄傲啥?到处是光明,同享一光明,骄傲啥?自卑啥?有啥不明确?这些骄傲、自卑、不明确、徘徊来自于我们的业力,你外面裹再多东西也不起作用,菩萨!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深思熟虑,每一个学佛者都应该深思熟虑。不要用它包装自己,一定要解决自身问题。就是自觉、觉他,这样觉行圆满,能有机会、有事实。包装出来是骄慢,骄慢无端得很!同一觉性,你骄慢啥?从哪个地方骄慢?认为自己有所得就开始了,藐视无所得的人。

佛说三无差别,你藐视谁?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么佛应该藐视天下人?为啥?他证得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了,他就把这个教诲平等地回施给每一个众生,他就把这个教法、他亲证的不可思议智慧与善巧回向给每一个众生,没有拿个去装潢。世尊讲天上天下唯佛独尊,独尊是什么?法性使然,法性真实功德。因为一切诸佛世尊突破了一切相及有为的障碍,就是事相的障碍,所谓差别的障碍。

我们一听到“天上天下”,就感觉要把自己弄成最大的人。佛说“天上天下”是普利十方、平等一味的功德,此处为尊、为世尊、为世间所尊、为世间所依止。像大海一样,它最低,容量最大。它在最低处,才形成大海。佛陀功德也在最低处托负了这个世界,把整个法界托起来了。所以整个法界是平等的,如实展示法性平等的事实。他逾越了高低,说为上、为大、不可思议!这个高尚、伟大是回施一切,平等回施一切的不可思议庄严功德,不是我们自心占有的染污膨胀。这有极大的差别作用力。

许多人读过六祖的故事。六祖的故事挺感人!就是惠能这样一个行者,他到寺庙里,把衣钵拿到南方,但是悄悄地蹲在猎人堆里。因为那个风动幡动心动,这一动把天下都给动了,出了这么个祖师。他平常得没法再平常了,他没有那种骄慢的东西。他只是说“仁者心动”,如此而已,直指心源,回到平等处了。所以一语惊破天地,感动人心,人就把他送到法座上,让他讲法去了,他就说出来一个《六祖坛经》。为什么?他回到心源之如实上来,他能尊重一切、爱护一切,能自觉觉他了。没有说见个人就要去度别人,没有那样的!也没有自我张扬,也没有膨胀。

很多人的膨胀实在可怜,有法要膨胀,命都丢掉了。许多人都知道,在中国接法十分不易!真正有一个法的体系传承,你要是不守护这个法、严格密护这个法,所谓大法难启,你却张牙舞爪地去度人,早被人不知道弄哪去了。真正有法益的人,他一定是厚重的,一定是谨慎的!所作言说自利利他,调柔自在,无染无著。张牙舞爪不可能是佛法,压抑沉重不可能是佛法,犹豫徘徊那都是众生业分,我们一看都明白。

有人说我就装,我就装作自己修行,装作自己是了不起的大德——你就装去!你装一辈子你就是窝囊废,你就是痛苦不堪,你就把自己心弄得焦虑不得了,没问题。为啥装?被名利骗了。名利骗不骗人?自己审视!想在人面前有出人头地的作为,被名利骗了,被压抑的东西、反弹的恶性果报骗了。有人赌气,说我就要出人头地。因为在家没有完成世俗因缘,我想穿上衣服,说两句或者编两句故事去出人头地——出不了,你放心了!人人都出人头地,哪个人不出人头地?没有一个人不出人头地,不出人头地咋活着?你想出谁的头地?本来生命都是平等的。因为啥?他活着都平等!

世尊说“大地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是实话,你编的故事不是实话。你想出人头地,就是凡夫心;你想与别人不一样,就是凡夫心。凡夫得没办法再凡夫,苦恼得没办法再苦恼了。你就弄去,就是挣扎去、做去吧!我们是学佛人,学佛陀教法来了!

以念导心即显解脱,佛惜功德警觉自业

净土教法果地觉为因地心,很多人说果地觉为因地心我用不上——他自己把自己按到这个地方了,所以说随顺。什么叫随顺?我们这样念一念,开始是个念,开始就是心灵的依止,就是个念头。你说我做不来,我不知道啥叫三无差别——你就把自己直接推到法外了。这就是个念的作用。你念念三无差别,你说我要运用三无差别,我能用三无差别——它开始指挥你,就能用了。你说我不能用,我不知道什么叫三无差别,我用不了——那就用不了。为什么?你心作心是,你的择取力,如此而已。

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就先要念,要接受果地觉、无量光寿、平等觉等等——先接受这个,以念引导自心。什么心?过去是迷失心、高举心、压抑心,现在归到平等心作用上来,念一句阿弥陀佛,来引导一句;引导一句就可以了,你就归结到这了,归到这了就起作用,称为引导。我说下雨了不能下去,你就不下去了。就是一念引导罢了。开始是引导,久久纯熟,不用引导了。

我们是佛教徒。我是个佛教徒,我三皈依过,就要在三无差别上用功夫。这就不是说能做不能做,是必须做,是就这样子!你站在这个大地上,才能称为一个佛教徒、三皈依者,你离开这个就不是了。你说我穿着佛的衣、说着佛的话,还不是佛教徒?你问问自己是不是佛教徒?你没有用这个法则去觉悟你的人生、觉悟你的生命,你披这个衣服没有用!你说肯定有用——是,世尊也说有用,猎师披着这个衣都有用,从根本意义上永远有用。但在现实相续因缘中,我们不警觉就是没有用!

说取相与随根源的教法、随本质的教法——随本质教法,处处解脱;你取相时候要能警觉此相,此相非相,你得见方便。要不然我们沉沦了。他人业分与自身业分,我们容易沉沦染著,这是习惯。不染著,能见如来,处处就是,觉性使然。所以经典上说“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个引导。相来了——烦恼来了、好事来了、坏事来了、压抑东西来了,“诸相非相”你念一句,你就开始觉悟了。这就是觉悟的引导。

所以任何经教就是导引我们自心明确于现行。你能不能明确?佛的教诲、教导来引导你的自心。过去说依教奉行、欢喜依教奉行、欢喜顶戴依教奉行,没说让我们理解多少、发挥多少、谈玄说妙多少。到我们中国,解性习惯、民俗习惯使很多人去解悟佛法。就是无端地解解,越说越多,越说越多,就是没在心地相应上依法而行,越走越远。很多人弄很多年反而背道而驰。因缘在哪个地方?没有依法实践,没有依教奉行。

刚才那个问题我们这几天一直在讲——贡高、下劣、犹豫徘徊,要警觉了!从心、缘、境界、串习上认知它。心是法界心,心是三无差别心,十方法界同一心源,这是真心。要在这个心上用功夫,我们一切现行皆得解脱,一切现行皆有慈悲与智慧。因为这是佛心,佛所证之究竟心、真实心。就是具足心、平等心,所谓圆觉心。我们用这个心就有方便。用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心,你就在六道中开始轮回;你所依力产生,就有所依产生的方便与业相。贡高、下劣、犹豫徘徊都不可怕,就是要了解其本质不可得。你在贪嗔痴慢疑、在贡高下劣——在这个地方就能得到即显即解脱,虚妄处回归真实。你虚妄处怎会有真实?其本质也真!

净土教法直接揭示就路还家,不假任何一个方便。就是不要任何一个委屈过程,直下回归了。这是阿弥陀佛最不可思议的恩德、恩惠,接引一切众生,毕竟无碍!这地方没有啥持续不持续,没有不持久的东西。你要用骄慢心,就说我可听一个什么东西了……你亢奋一段就下去了;你要用压抑的东西,也会感觉佛法没有用……都在于引导。

人要是用骄慢心引导自己,就满满的,听一句话就满了;学一点点东西,满得不得了。他不知道诸佛累大劫修持内容,就是未曾有之相续,根本没法满。所以对诸佛来说,行地未有满足。在经典中有记载,世尊释迦文佛在应世中,有比丘穿针引线,世尊就给他穿针引线。其他比丘问世尊,你于无上菩提得以圆满,福慧具足,像穿针这么小的福德因缘还做?佛说诸佛如来所作功德从未满足。就是不满足处得到满足,他相续利世,无有休息的。

世尊有给人修过门框等等很多事情,没人做他就去作为。予病比丘洗漱,就是洗洗涮涮,因为太肮脏了没人去,世尊就帮着作为。其他比丘生疑惑,说世尊圆满功德,还做这些小事干啥?所以世尊功德如大海,接纳于一切水源,一切功德他都会接受。他不会放弃,只要有缘就去做。

我们为什么会自满自大?我自身与以前给我剃度的师父作过比较。我出家第十年回到师父那里。我师父在南宫那个寺庙,还是住在那一个房间,还是那样的床、那样的蚊帐、那四根竹竿,还是那个环境。我在国内当时至少有六处住房,每一处住房我师父的房间都没法比,东西一堆一堆的。我就说我们这些骄慢心、被人利养埋没的业报,与师父福德因缘没法比。我师父说各有因缘。他说学戒之人,简朴为方便。他说你看你天天讲法,名闻利养多,不要被埋没就好。这个人供养个房子,那个人供养个房子,很容易被这些东西消耗掉了。为什么?心里警觉不够!无意识地,这个寺庙给弄个房子,那个寺庙给弄个房子,会堕落、迷失,把自己生命耽搁在这些所谓处所、物品上去了,十分容易!

一直到我师父去世,给他装龛、焚烧,整个过程我看了。想一想,一个出家人与一个出家人比起来,除了惭愧没有第二个东西。像我与我师父,除了惭愧没有第二个东西,在道德、意识上没办法比。他那种简朴他终生守护。我也有十年八年自认为有守护——一个大褂穿若干年之类,其他供养都交给常住等等,认为自己也在守护个什么,但是一比起来不堪为比!道德差异太大了!

所以我们每一个学佛人都应该警觉自己,不要被业力习惯所埋没又不警觉。一旦不警觉,一定是沉沦与堕落。不是法不好,不是教法不完善、不真实,是我们没有实践这个教法,没有警觉自己的业习!

诸位莲友,我们通过这一节课要了知压抑、亢奋、犹豫徘徊是凡夫业,不是佛法之咎。我们要真正依法而行,这些东西直下都可以处理得清清晰晰,令我们的心清晰,不再徘徊;令我们的心平和,不再亢奋;令我们的心清净,不再压抑,真正地于法得自在,是佛教徒应行、当行、必行的本分事。

提示大家的同时,我也在提醒自己,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在佛法中来实践弥陀教法,就是同生安乐国、同得安心、同得大利的事实。我们在平时,对自、对他、对因果要真正放心,作为时候要用慈悲智慧。要不然我们这个道场很容易像世间一样争来争去。怎么平和这一点?我们每一个人怎么觉悟?还真需要在习气上慢慢地运用法则来觉悟,一个习气一个习气地觉悟它,令我们身心依法得安乐。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