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集:串习勘验常念三皈
一如既往,我们礼请三宝来作加持,继续种性的现行作用这节课。
依佛传承发心串习,平等安心缘起方便
礼请三宝求加持,在我们学佛四众这个群体中,是日日时时的一个必行串习。有人说我有圣种性或者如来种性的作用,不需要念了——这个串习力,对我们运用如来种性是十分有意义的、主动的、积极的、可以操作与清晰化的选择。我们在四力中常常会忽略串习力对自身的作用。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认知了阿弥陀佛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事实,有比丘、比丘尼受戒,认清了无漏戒体或者法性功德所在——真正认知于此,你去串习,运用串习力,就是积极主动地运用他,是不可思议的善巧与方便。
我们一谈到力、作用力,这个力量是十分有意思的效果,产生一个推动者。好比说有人生憎恨心,他要有一种力量去推动;有人生慈悲心,产生一个慈悲的作用,也要有力量去推动这个慈悲的作用力,产生一种效果;有人遇到一个事情就能觉悟,不隔时、不隔日、不隔念地明确运用种性或者果地觉为因地心的支持。
串习力有个特质,就是任何人都可以明确地运用。不管是觉者、未觉者还是有什么习惯,只要鼓励自身去作为,都能运用,就是反复作为。在念佛法门中,过去许多善知识提倡日诵十万等方法,来鼓励我们串习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一个召唤九界众生同归安养、总持一切业、包容一切业、展示一切业本质清净之法义、实相义、美妙音声,如摩尼宝一样的音声,使听闻者能依此出生一切功德,究竟圆满功德。这个串习就十分有意义。
很多人说我念诵阿弥陀佛,若一万两万、若一年两年地念诵,还很烦恼。就是不了解自己串习的发心,心所依出现了障碍。这个障碍是自己嘴上念的实相功德,心里依止可能还是迷失——能不能往生?或者一心不乱、功夫成片之类名言。这些名言在一些相互听闻传递过程中没有实质内涵,造成空洞的说教或者空洞的传递。人在这个空洞传递中又设计了很多妄想或者假设的效果。因为是妄想与假设的效果,他不能达成。不能达成还年复一年地用大量的念佛数字填充,结果使妄想预设的不对称东西迅速膨胀,使人生诸烦恼,貌似在念佛,反而不得念佛利益。就是心智或者心愿中所依,所谓发心未明。起点出了问题,后面相续中出现一些障碍,或者说障碍从起点处就开始产生;走得越远,障碍越大。在常态下修持,这是一个易犯、易忽略的问题。
在这个地方怎么清晰地处理?念佛法门历代传承者给我们作了详尽提示。尤其三经一论或者五经一论中这一论,就是直接让我们串习的依止。你要串习,好比说持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串习果地觉为因地心,就要了解这个准确记载,他们是怎么实践的?就是有经典依据的实践方式,而不是自己预设的妄想的前景。那样你修来修去,妄想必然不会产生结果。因地不真,你果遭迂曲,这是必然的事实!这个事实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修行效果?你那个妄想预设就是妄想的种子!
在第一念门中: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他设置这个应正遍知,是念念往生的意思;应正遍知,念念摄化的意思,念念载负你。你每一念的回归都是如实的。过去说称念诸佛名即是菩提心,就是这样一个直接接纳。我们要依这个简单教诲来实践,阿弥陀佛应正遍知摄化十方,无所舍离——不舍离一切众生,不舍一切念,我们念念都是往生。像放箭射大地一样,你不管怎么射,它一定落在大地上,若远若近。因为大地之广袤不可思议,你怎么射都射不出去,都会落在大地上。
我们在阿弥陀佛应正遍知这无量无边功德的摄化下,或者法性功德的摄引下,这个称念,念念都在回归。彼国意,就是念念接纳、时时接纳。你再念南无阿弥陀佛,你一切造作心会休息,一切能生不能生在这地方会皈依。不依妄念而行了,就依应正遍知之回归、摄化,来得到安稳意、清净意,实际是往生意,就是无量光佛刹之皈依、依止。我们串习这个就是皈命礼,也是南无阿弥陀佛的真实意。念念归入实相,念念归入不生灭之真实,念念就是以果地觉来印现行作为,使我们每个现行作为没有空过。
你的烦恼或者妄想起来,它亦是自性清净,亦被应正遍知所摄化,亦是彼国意所含纳。因为九界同归,摄纳一切——一切意,一切愿,一切行。即是平等摄化,令心回归。我们再称念十万声南无阿弥陀佛,在这种心念、发心、认知中称念,若十万若几万,心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安乐,就是往生彼国的安乐、即下回归的安乐。平等安心会成为事实,成为不可思议的事实。要是串习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就是皈命练习,不需要多也不需要少,你这念念中都有清晰投奔与回归,有印契之妙用。
第二念门、第三念门、第四念门都是一样,念念使我们有串习体验的主动实践机会。在普通心理中,若不运用串习力,你就会打妄想、生烦恼、看他人过患或者相互用习气交往。我们真正用这个皈命礼的心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令心能平等安住,能平等安心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能令我们平等安心,平等安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相互推动的力量称为串习力。
串习中得到了平等安心,平等安心又支持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平等安心;平等安心,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相互推动地串习中,会使我们了解净土教法这种礼拜串习的不可思议功德,就是皈命的功德。令我们那种起伏、变异、迷茫的心归到平等安心的事实上来。
平等安心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令我们所有作为有平等安心的依止。这个依止就变成我们的种性,变成起步的特质,言说、思维、作为的特质。这个特质就是安心、起行、作业——善导大师这么来列举程序,是我们在安心情况下去思维、言说、作为,就形成一个缘起方便。这个缘起方便是不可思议的,行持者会得到一个殊胜功德,所谓串习于此,身心安乐。这个修行就有意义。
许多人在寺庙里也上课,也做什么,但内心每个人有不同的愿望与种子。有人可能这样一个想法,有人可能那样一个想法。就是你许与不许我都这样做了,邪慢的继续邪慢,骄慢的继续骄慢,自卑的自卑,压抑的压抑,迷痴的迷倒……为什么?没有在法益上依这个教法法则去实践,而是依着自己妄想。经常看到人很“精进”地念佛、拜佛、诵经,但是烦恼比一般人还要大或者比一般人还要骄慢、比一般人还要压抑,猖狂起来也比一般人要猖狂、心理扭曲比一般人要扭曲……究竟为什么?没有依教奉行!
每一个教法都很认真,一代一代地很认真地实践其教法机制,就有真正的不可思议的对生命的洗礼。我们得不到教法的洗礼、实践佛法的洗礼,就会把自己的业障不断坚固。所以要是认识不到法对我们生命的洗礼与滋润,所谓修行也不过是恶性膨胀、恶性打造,是强化自我的一种。你去做吧!久劫去做,总不相干。为什么?他不是来洗礼,他把一种业、名设置为自我,所有东西就围着“我”的业习来转。这个业习也可能是个名字我,也可能是杀盗妄淫、善恶是非——这就是“我”,紧紧地围着。
这个串习是不自觉的习惯。他串习什么?就是业力。骄慢不断的人,念着佛他还是串习骄慢心;压抑还是串习压抑心;自卑还是自卑的心;迷茫还是迷茫的心……念得再多,他那个心智不动摇。依教能洗礼我们的疑虑、迷茫,令这个心清晰起来。在这个无疑、清晰、条理的法则熏修与洗礼下,我们那个自性能彰显出来,本净本具的心能彰显出来。要不然我们贪嗔痴慢疑那个习惯垢障越来越深厚。深厚到什么程度?就是六道轮回的机不断地在推动。
有人一生能修行成就;有人闻法就能成就;有人在一段修持中能成就;有人越貌似修持,堕落越厉害。为什么?全在于心地认知与实践,你不能违背这个大原则!所以世尊说一切法没有离开一切心,是洗礼一切心、展示一切心性而达成的事实。
在我们平时串习法则中,一定把自己的发心主动运用。好比说念佛——你不要给别人看,别人不看我们,我们可以尝试着测试自心。好比说发个很小的心愿,我说我念佛令心能依止清净安心五分钟,令它相续。实际它永远在相续,你在感知上说我令它五分钟相续,你就可以称念清净光或者安稳光阿弥陀佛——去念他五分钟。有起伏,你知道习气来了;没有起伏,你就令这个清净地相续,你去操作它、运用它。
我们在主动运用法则的过程中,串习力是最好拿捏的一个地方——虽然最为粗糙,但最容易拿捏。这也是人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往往我们容易好大喜功地做些什么,那不如在串习力上认真实践。五念门都是串习的很简单方法。口业称赞阿弥陀名,与彼光明智相相应。称念阿弥陀佛的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智慧光……不管是哪个光,你与他名号相应。怎么相应?心所依相应就好,你就在念佛赞佛;心所依不相应,你还在念你的业习,没有念佛。
这个串习参照,十分简洁、清晰。这种简单与清晰若不实践,你总是触摸不到,年复一年地在自己想像中修行。许多人修行就是依止想像去推动,年复一年老样子。为啥修行改变不了自己的身心世界?真要反思,就是起点问题。永远在自己的业习中用功夫,你就是熏修业习,把业习强化起来了。我们要是依法熏修与串习,的确能令心智畅明。像果地教,时时刻刻能看到我们举心动念的一个业习、一个业习、一个业习……
不隔念日勘验自心,烦恼造作消归无漏
今天听隆时师谈到他们比丘讨论的一个课题,说到串习问题。串习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出家人、学佛人最最粗犷的心,也要能不隔日地把一个心里的难受、心里的烦恼、心里的障碍处理掉。过去在任何一个传承体系中,你要是一个业习隔日地相续了,就一个烦恼,一天一天地你在推动它,就是在传承教法中这个法则你没有接受。你没有接受这个教法,你接受的还是你的业习。啥叫业习?就是烦恼相续。
我们来学习佛法,为了使烦恼不要相续,终止烦恼,觉悟烦恼。要不能终止、觉悟烦恼,你修行的意义是什么?穿这个衣服也好,学这个法则也好,住在寺庙里也好,是不是在自欺呢?不隔日产生不了效果,我们学的什么法?我们日日在听法或者读经、上殿,就是解决你那个相续的烦恼!
比较利根的人,念一生起就能处理,不隔念就可以处理。这也没有什么高尚的东西,因为不堪于苦、不堪于烦恼。善根成熟的人,他恰恰是不堪于烦恼的!他能疾速解决烦恼对自己的伤害乃至烦恼的相续。他福德因缘成熟了,不会被烦恼的东西持续逼迫,染污自心,乃至伤害或染污环境。这个福德因缘就是不隔念中使一个业相能销融、烦恼能销融。
很多人拿念珠或者拿着法器、手鼓、铃等等,也有人搭上衣,实际都在提醒自己。像搭衣时候,搭七衣有七衣的说,搭缦衣有缦衣的说,祖衣有祖衣的说。说什么?都是提醒你不隔念地要处理烦恼!洗手时,或者过去那五十三小咒,都是让你不隔念地处理当下作为,不要烦恼,不要令烦恼相续,烦恼来了要觉悟它,那都是在修行。没有说个闲话让你负累,那没有意义,一点意义都没有。如果天天拿个念珠,还烦恼得不得了,今天跟人打架,明天骂人,后天找人麻烦,念珠的意义是啥?如果今天我搭衣了,端端正正地,但心里充满倒见、烦恼、迷失,这个衣的作用又是什么?我们都有念,有那些文字与偈颂。
不隔时是一个受法过程。过去说人没有慢疑之心,在不隔时中能于诸烦恼觉察了知,这样的人不失法、不失法益。不隔念的人是有善巧福德因缘的。不隔时——我遇到一个烦恼问题,不隔时地把它处理掉。因为啥?他有法的承接。我们知道在声闻法中说烦恼尽处即涅槃,是说我们出离烦恼就是法则的方便,就是它的利益所在、所指。它指什么?任何一个传法、法则,去除烦恼一定是现行方便。要不去烦恼,你说你修这个修那个,或者说往生也好、说成佛也好、说许多善巧也好,你烦恼重重,说那些话的意义是啥?
不隔时,过去说能有接受教法的一个根基、善缘。时是什么?过去一日分成六时、十二时,像现在二十四小时,你宽缓一点,四个小时算一时没问题;你紧迫一点,一个小时算一时也没问题。你能不能把自己的烦恼用一个法则处理?若不处理,没有方法,你要寻找方法,寻找同参道友,寻找师长,向他人求教,在一日之中把它处理掉。这样的人还有向法之心,向法善缘成熟。就是当时一个阶段我处理不掉,我还有处理它的愿望。我去善知识那求教,去经典中寻找,去同参道友中交流——这样的群体至少是学佛群体。大家在一起住,不会你哼哼我、我斜视你、你给我找麻烦、我给你找麻烦、你给我制造障碍、我给你制造障碍……不会做这个事情。
为什么?每天心理意识中想不开或者解决不掉的问题,大家就会有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运用经教的善巧。他清晰自己到寺庙是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个团体是相互支持的。僧团历来称为六和敬,世尊建立僧团就是相互支持;同参道友称为道友,就是在教法上支持,不是伤害、找麻烦,更不是怨憎会、怨憎结聚,哪一天去动拳头、打仗,不是的!
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用不隔日这样一个最粗重的求法之心住在寺庙里,可以说做个僧人都不冤枉,做个居士也不冤枉,至少你有向法之心。要是有不隔日、不隔时的作为,你的确也是掌握了一定法则,能直接解决自身烦恼、自身心理的障碍。要不然你很困难!不如回家,到社会上闯一闯,苦到极处,有向法之心了,你说我忍受不了,我必须得解决它!再到寺庙里,这个寺庙就对你起作用了。要不然天天待在寺庙里,形同怨怼,不知道干啥来了。佛教你往西走,你往东走,你干啥来了?真是浪费了自己宝贵生命,也浪费了寺庙空间,不如给那些需要的人住着还有意义。
不隔时、不隔念、不隔日不是其他东西,是我们守护法则、没守护法则或者有没有法则、向不向法的一个最简单勘验。不用说其他的,你自己因为一个烦恼日日相承,你要相信自己肯定没有向法之心,你在习气上放纵自己了!你说我是个佛教徒——你可能有点夸耀自己了,你自己心中一定有恶性的守护、愚痴的守护、嗔恨的守护、知见的守护或者坚固业相的守护,你不是向法者。
我们可以勘验自己的心,尤其遇到事情了。如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积累,然后动手打架,你伤害我,我伤害你,那是屠宰场、战场、殴斗场、拳击场,来这个地方让人耻笑,也浪费自己生命。我们可以勘验自心,干什么来了?我相信很多人一进寺庙都是学佛的心。为什么来寺庙?有人说来解决烦恼,社会上烦恼;有人说要解脱,要了生死;有人说要护持道场……都是这样的。但我们相续住下来久了、熟悉了,还是不是保持这个初心?
要保持这个初心,你不隔日处理问题是一定的!因为有这么多同参道友,有这么多出家师父,有很多经典教法放在那儿,我们去查阅也好、相互参访也好、求教也好,都有机会。你此没有机会,彼还有机会。怎么会没有机会?我们能不能保持初发心在不隔日中对法有个向往,解决自身的烦恼?有这种向往,打架斗殴、找人麻烦都不成立。因为你是学佛来了,解决自身烦恼来了,不是刺激别人生烦恼或者找别人烦恼来了。你要是找别人的烦恼、刺激别人的烦恼,意义是啥?价值是啥?
但是环境一成熟,自己的习气就会放大。因为站住脚跟了,你有一块坐的地方了,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所以然了。还没有进这个门的时候,你合着掌说我要来学佛——要不然你怎么进?登记都不给你登记。熟悉了习气会放纵出来。但我们一定要勘验自己,要了解自己:来这儿干啥?你说我来学佛的——你要不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一个笼统语言!
不隔日地解决自身烦恼,这是一个学佛者的基础心理。你说这是个标准?谁定的?不是为了定而定,要没有这个标准,你怎么知道自己状态?像没有镜子,怎么照见自我?那么佛法就是你说两句闲话,自心烦恼,还激励自己相续着烦恼、守护着烦恼。要是不反思自己、不警觉,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的作用力我们也不会有辨识。
出家人不隔念应该是正常的。尤其是比丘、比丘尼们——从你名字上说,你受了具足戒。很多人不光学了戒,还学了应作不应作,学了一些经教,学了念佛法门,有人还走了般舟等等,也有人方法更多。要是还不能不隔念地处理,你问问自己受的什么戒?受的什么法?
不隔时——你学过法没有?你接受过教法没有?在这一个时辰中你还解决不了自己的烦恼,或者还迷失着、还狂妄着、还自大着,你还给人这样那样?你学的法从哪来的?是什么东西?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你学的什么法?跟谁学的?学法的意义是什么?有没有实际效果?比丘、比丘尼出家久了,如果还不能在不隔念、不隔时上处理问题,初发心到哪去了?你最早来寺庙的理由到哪儿去了?我们搭这个衣、受这个戒、登那个坛,理由从哪儿来?你当时登坛是什么理由?没有这些法则,你穿这个衣服干啥?你还挂这个名字干啥?你是欺辱自己还是欺辱别人呢?
很好思维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思考思考自己!在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的串习中,沙弥、沙弥尼、居士或者式叉摩那等等有向学求学的愿望,在一日中能解决自己的烦恼。因为接触法则还少、实践法则还少,或者守护的法则、掌握的法则还少,去向善知识们求教、向比丘比丘尼们求教、向师长求教,解决自身烦恼,这是有意义的,寺庙就活活泼泼的。要是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在自己的烦恼业障成熟时候或者表达时候,一点方法也没有,在不隔念、不隔时中没有解决它的愿望,在不隔日中也没有求法来解决的愿望,你这个出家师父身份应该问问自己了,应该反省自己了!至少你忘失或昧失初发心了。要不然你怎么搭上这个衣服?
许多人拿着戒本说我是比丘比丘尼了,我受具足戒了!什么叫具足?就是不隔念、不隔时地有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了。你要不受这个教,怎么堪称比丘比丘尼?怎么称?怎么来住持正法、实践正法?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可以勘验勘验自己!我们来到寺庙,是真正实践法则、于法有成熟的实践者,的确可以不隔念地处理问题。至少知道自己的烦恼,知道烦恼生起、生灭之相。因为有法则实践,掌握了一些法则善巧,不隔念一定会成立。
这样久久熏修,我们能住持正法,令正法在这个世间、在这个法界中得以相续,自利利他。所谓住持正法城,这是僧法或者僧人的重要守护。过去受具足戒,真要有这个责任、有这个成熟。没有这个成熟,披着这身衣服一天一天地熬日子,一天一天地把习气放过去,还挂这个名,真是不容易!
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提醒提醒大家,可以串习。我们每一个出家在家人都可以串习,勘验自己学佛的心理状态在哪个阶段。人不要自许,要自我反思、观察、了解。自许很麻烦!自许或者认为自己永远正确就掉到苦海里了,过去叫“小人常戚戚”。我永远是对的,就是常戚戚。别人是错的,我是对的——这样人很苦很苦,苦海无边。你要是真正学佛者,尤其是出家人或者比丘、比丘尼,应该谨慎这个地方!
自我勘验,别人勘验不容易。别人勘验你,你也受不了,你烦恼啊!不如自己勘验。我们遇到问题有没有不隔念处理它的善巧方法?如果没有,可以去寻找,寻找自己记忆中的方法、自己曾经实践过的方法,来把它解决掉。还不行,要相互地参学、求教、求依止,求有善巧者施教于汝。要不然就丢失你出家行了。你来寺院干什么?你就真迷失方向了。你要说其他的,或者说到寺院里找麻烦——找自己麻烦、他人麻烦,那不合适,划不来,丧失这个胜缘了。
串习力的提示,就在不隔日、不隔时、不隔念的串习,这是很好的串习参照,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心、生命、意识所依止是什么状态。这个状态你先不要管它好坏,不要在乎它好坏。因为世尊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抉择说中,实际是让比丘比丘尼们回到本净本具之性德海中,就是无漏戒体全体授受,而不是让你装腔作势个什么。那样造作出来个什么东西,一点意义都没有!无外乎是尘劳,无外乎是你要在你行为上、状态上弄出来个样子;你腰酸腿痛白受苦,没有人关心,最后受罪的是自己!因为我们一切造作,若染著,皆是染污行;若一切行为回归于本净事实,回归于无漏戒体,皆是梵行根本所建立的依止。
所以过去在印度的沙门行中,就是梵行群体中,他们不是依自己造作业分作为守护,而是依本净作为守护依止。一旦离开本净依止,刹那间他们都会忏悔,就是刹那间行于梵行回归之忏悔。忏悔什么?染污于自己的对错行、他人的对错行、是非行,刹那间回归了。回归何处?无起无作的本净功德中来,即是梵行者所守护。所以过去四法印中有寂灭为乐的无漏的回归。
你装,再装你也是染著;你不装,你迷失还是染著。你怎么办?就有一个法的依止,就是体用的认知。用可有千万作,但是不染而即行方便。你就是行了一个方便,这个作为与你没啥关系的,但无漏之本质应该守护住。怎么守护?他周遍故!载负义、周遍义是为守护善巧,就是他一切时处都在起着作用,你令心安乐、令心寂静就好。他不是断灭,他在诸多作为中不染于是非、凡圣、善恶、大小,如此而已,所以令心安乐。
六祖大师给惠明禅师说汝不思善、不思恶——不是让你没有念头,是你在这个善恶上不著染,你那个心性就会袒露出来。要不然我们会装出个善的样子、修行样子、什么样子;或者干脆像一滩泥堆在那个地方,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问。要么放逸,要么装,在远离造作的心地清净的如实守护上不用功夫,多是走弯路。
你造作久了会疲惫、厌倦;你得不到对应回馈——别人的恭敬供养,你一定会起嗔。因为你端那么久,就等那个供养、礼敬、赞美的。一旦赞美没来,你就受不了。真修行者不是,他是依修行方便、修行需求而作为,不会有这个等待,这个等待他不需要。他也就没有嗔恨,没有所谓爱染,现行方便必然成为事实。就是解脱行、寂静行,像僧法中作为,他就有这样的事实。
这节课提示大家在串习与串习参照中,可以看现行烦恼——现行出现了烦恼、迷失、业、业缘等等,能不能在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中处理。至少能在不隔日中把它解决掉。实在不能解决,你至少有个心忏。过去人就说这个因缘不成熟或者这个交流不成熟、解决与他人的矛盾不成熟——你自己心地所依至少要有个明确认知,有个法的依止。要不然你会受你那个烦恼现行的折磨。
能不能运用?我们下去可以拿一点问题,或者心理问题,或者内在外在什么冲击浮现的时候,看能不能不隔念地处理?能不能不隔时地处理?能不能不隔日地处理?若不能,问问自己为什么?自己初发心是不是这样的?或者念佛时候果地觉这个如来种性为因地心我们是不是真正实践过、运用过?要实践过果地觉为因地心,不隔念一定能处理,不隔念处理一定是正常的方式方法!就是念佛——不管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去念佛忆佛都能解决知见所依、心念所依、行为所依,能解决!不能解决,你要问自己为什么不解决?大家可以自我勘验。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