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性发愿利生方便,小事做起密护善念
女众代表:南无阿弥陀佛!发愿为什么会做不到?想到若违愿了会有不好的果报呈现,这时候会生起畏惧,怎样克服这种畏惧?祈请师父慈悲开示!
师:发愿做不到,可能是没有发愿。我们读过文殊的大愿、观音的大愿以及普贤地藏这些菩萨们的愿望;也读过药师佛释迦文佛阿弥陀佛乃至诸佛世尊的誓愿。我们常谈的四弘誓愿,就是一个共同守护。
这些愿都是顺性而发。说我发愿做不到、发愿做不到产生畏惧,那都不是顺性发愿,是为自求,用自心的想法发愿。不为自求之愿,在文殊愿中处处说到:不管你怎么对待他,他都令你发菩提心;不管是善恶、是非、赞美、杀害、礼敬、供养或者减损等等,令所有诸缘发菩提心。这是文殊菩萨大智慧心中生起的顺性誓愿,是不为自求的誓愿。这与高尚的理论或者教法、说法都没关系——他真正抉择了无一法可得的事实,抉择了性具的事实,就会顺性发心,令迷倒有情咸受法益,成就菩提。或者说成就菩提心,导引众生成就菩提心。
顺性是在性具中认知了无一造作,或者说为自身造作一切都无意义,说为利众生而发愿,没有做不到的。要是了解了性具没有啥做到与做不到,只有发与不发的问题了,就是认知不认知——性德作用不增减于世间,但可以通过有为、愿力利益世间。我们读到观世音菩萨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文殊是不管你怎么对待他,他就是令你成就菩提心,成就菩提道业;药师佛亦复如是,令一切众生成就无上菩提。诸佛世尊菩萨皆以顺性发愿,所有愿望都是欲令众生成就道业,或者回到本净本具心智中来。
四弘誓愿——自性众生、自性烦恼、自性法门、自性佛道,佛陀彰显出来三无差别的自性、佛性、觉性,我们想运用这个事实就要学佛,随顺佛功德来彰显这种内心本具的事实。很多人认为自己能造出来一个东西,或者能设立一个东西,所以皆以妄想、骄慢、邪见、烦恼所成立或建立,没有顺性。
这个愿要是不为自求,一定能做到。为自求,拐一个很大的弯,还是做不到。因为无一法可得是事实。很多人说我发个大心,我想建个寺庙——这不算什么,这在有为福德中可以说,但在出世的顺性因缘上没有啥。像梁武帝建了若干庙子,度了若干僧人,达摩说没有功德。这是如实说,因为没有顺性运用自己的生命与作为。顺着取相的作为中无功德可谈,只有轮回业相,就是福、慧——只有这种,或者说恶缘善缘的差异。生灭法中欲求顺性愿力之成就,即是利生事业,是为方便。所以一切佛菩萨发的愿都是为利众生。所谓成佛,就是所有道业修持、作为、意识都为了利益众生。
在我们华夏大地,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怎么也离不开为己求。这在南传、藏地或者其他的佛教圈子里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就是为什么大乘佛法学习者,其私心或者自私自利的心还那么严重?用了很多装饰最终还是为自己服务,最终还是为自己这个生命单体来作为。
顺性发心不是一个口号,是他们彻底审观了法界的特质。比如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他们真正认知了解了一切唯心造的事实,就会无疑地发愿。其愿力一旦顺性设立,利益众生,他会无疑地执行。那是真正以愿力推动生命相续,展示生命光辉,给生命最主动的、灿烂的、智慧的作用、方向、内涵。我们为自求的心是自私的、割裂的、狭隘的、偏激的、被动的、负累的,是迷失业。
在汉地佛教中,为利众生而成佛的思维、作为与传递十分罕见。说这个人功夫怎么样、做了多少善事、放生了多少,说自己怎么样、他人怎么样……大家到处在谈论、实践、作为、坚固于此,这是不可思议的!全然没有顺性的喜悦,没有顺性彰显自心解脱的美妙功用之回归,而陷入一个一个自私狭隘的圈子、伴党、徇私舞弊,做些什么壮大自我、扭曲自我……处处都是这些现象。
所以金刚经在我们这里广泛传播,说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说若有所得,佛不予授记——很多学佛不学佛的人都会这样念,而一旦面对自身不可得、减损自己的利益、减损自己的面子,就会拼命。在僧人中也经常能看到这样现象,一旦你减损他的面子、说一句不顺他心意的话,就彻底成仇人了,不要说不为自求了。
建个小圈子,你吹我,我吹你,你捧我,我捧你,相互拍马屁,那样学佛变成了看谁说得漂亮,或者看谁手段狠、看谁机巧多、看谁会整人……大乘佛教被他们变成十分世俗、不堪听闻、不堪议论、不堪观察的东西。为什么?没有顺性,没有了知法界心,没有真正在无所得处、清净处安身立命。基本上是给人谈自己的愿望、谈自己的知见,而不是守护自己应该密护的法宝、内涵,密护于自己的誓与愿,守护自心,令心成熟。变成了谈资,给人说出来感觉自己多么辉煌、多么漂亮、多么光彩,内心世界守护的是骄慢、是自大、是顺我者昌、是逆我者亡。那样你怎么做到清净戒法的守护?清净誓愿的守护?
我们可以先尝试做一点点,一点点地顺性。好比说我常动善念。这可以不给别人说。我遇到许多出家师父,在平静交往中,对他人生起善念不易。每一个人都可以观察——你自己对他人生善念不易,看他人过患十分易!善念难生,善念难发。可以立一个誓愿,就是生一个善念的愿。我是举例子,不说作为,这样你可以密护它——不管什么人,我先生一个善愿祝福。要不然我们表达的基本就是扩大事态、没事找事、制造障碍、炫耀自我、伤害他人——你只要做出来就是这类事情,自是非他。要是经常培养自己的善念,密护于自己的善念,有事了消化于此,大事也淡化掉,回到本净上来,能令人远离造作伤害的热恼,能休息就行了。
要不然人的嗔恨心会放大,就是心念的习惯。发愿实际是心愿!你的习惯会使然,会推动你的心愿。先从小事做起,就是自己能做起的地方。尤其要密护,不与人说,不是炫耀地做。炫耀的人空洞得很、无力得很、脆弱得很,一点点不顺心就会打架斗殴,会说嗔恨话,会给别人惹麻烦,会事事给别人制造障碍!
要是常生善念,别人障碍你,你也会祝福他——你的善心与慈悲心会在方方面面逐渐地真正地爱护对方,不是形式上让人有个感觉,说这个人是善人、善意、善行——不是!一定是有利益有情的作为。要是不培养这颗心,貌似说帮助这个帮助那个,但内心充满了名利纠结,充满了顺心是朋友、不顺心是敌人的爱憎,愈来愈苦。你可以顺性祝福一切有情,一定是顺性的!许多人读过《应作慈爱经》,那是比丘遇到难缘之时,令自心调柔、安住于慈心或者修证慈心三昧的善巧。
过去出家人,慈心三昧是一定要修持的。有时看到出家师父们打架或者私下使技巧伤害人,的确心中不忍、不理解,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对性德,一切唯心造——这个“造”字我们昨天讲了一节课,说皆是自己的业力,是心的折射。我们看到这个,应该忏悔;人人看到,人人忏悔。做者更应该忏悔,因为你把这个业做成事实了,别人还是依报折见。这一类人忏悔难,难在何处?因为自我太强大,才会欺辱别人、伤害别人。强大什么?不允许自己听不顺耳的话,不允许违缘,就是自我坚固到一定状态了。
我们看刚到寺庙的一个人,还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知,他不可能打架。他会真正地学习这个学习那个,见人起恭敬心,求教于人。为什么会那么凶、那么厉害?因为自己太满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已经到不能掩盖、不能自制了。所以说顺性立愿,尤其内誓,是最重要的修持!
无诤守护妙用本心,内誓成熟自致外愿
过去说无诤,不是给别人说“我不与你诤”——不是这样,是你内心守护性具本净的圆满的心。什么外缘来了,你都从这个清净圆满处透视此因缘,明视对方这种佛性的事实,无所散坏;业相会散坏,唯有觉性不会散坏,法性不会散坏。依止此事实,有交往方便、交流方便。要不然我们的依止会变得你冲击我、我冲击你、你制造障碍、我制造障碍,那样你道业怎么成就?作为同参道友,同参什么?道友什么?友谊又在什么地方?你同参共修的是什么内容?
鼓励大家从内心的内誓中,你自己悄悄发起做利益他人的事情。还说一切唯心造——你利益他人,哪怕是个祝福,哪怕就说我用无染,即是果地觉为因地心,来用佛眼相见——不作额外表达,只用这个心念熏修自心,令心与佛心一如相契,展示自性真实。我们慢慢地可以守护,不要给别人说一些自己做不到或想不到的事情。
夸耀自己实在没有意义!修行者呀,是内心知、佛知、正遍知。我们生一念善念可以从此世界传无量世界,生一念恶念亦复如是。表面工作做得越少越好,内心强大、内心真实越多越有意义。心愿、心愿,不是给别人夸耀什么或者表达什么,是内在的成熟。成熟了你再表达或者宣化出来,让众人作证。内心中还没有清晰认知与作为力量、守护力量,就给别人说,很容易挫伤自己的信心。自己那个愿就不是愿,不是心里的动力,不过是个表达罢了——表达出来了,散坏了;表达出来了,散坏了……不是内心世界的成熟。像一个蚌包着一个珠子,珠子长好了蚌再开,蚌不至于丧命,珠子自己会滚落下来,打开就熟了。如果珠子还没成熟,强行刨开,它命也没有了。
我们要发一个心——内在顺性之誓的守护。内誓外愿嘛!我们这个心愿成熟了、圆满了,再给别人表达。所谓外愿,令人听闻,了知你的作为方便,像诸佛菩萨所发接引众生之愿一样,你这个愿就成熟了。我们内誓的机制要细细地守护!过去念唵嘛呢叭咪吽,是观世音菩萨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他就是摩尼宝身,令一切众生得如意自在而成就菩提,即是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所以很多人念唵嘛呢叭咪吽,那是观世音菩萨的悲心誓愿。他内誓成立,再表达这种接引众生,方便众生成就菩提。这样先以欲勾后令入佛智的善巧,就是悲心善巧,就能真正劫劫相续,广利人天。
要是对自己内在的心里的认知不够清晰,就去展示外在愿望,表达利人利世等等,很容易受到颠覆——不是你内心的完成式,它还不会放光。像那个珍珠还没有长到饱满状态,你把它刨开就死掉了,它不能再成长,不能起到它光明耀眼的作用,它的价值会丢失。所以过去善知识在实践愿心之时,内誓是十分认真的熏修过程。令内在心智成熟起来,真正对佛陀给我们指引出来的三无差别的内心庄严有充分认识了,充分感受了,充分确认了,充分感动了,再发外愿,那一定成为不可思议的成熟的机遇与善巧。
内心还在似是而非中,还在确认不确认中,你怎么把愿望做得相续?无力相续!比如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个断烦恼的内誓就很少人有。很多人学习佛法,是学吹牛,看谁会说大话,就是不解决自己内心的烦恼或者自大、烦恼、邪见的习惯。你这一类人,就可以发这样的内誓——誓断一切烦恼!令心回归本净本具的事实上来。我生起一念就让它回来、生起一念让它回来——你来认知自心,自心强大了,清晰了,在一切热恼处、自大处、自慢处真正歇心了,再去帮助此类热恼有情,你一定有方法!
本来我们学佛人就是断烦恼来了,在自利分中断烦恼也是首要的一个法则熏修。这与自私没关系,与自利利他有关系。你有断烦恼的愿望吗?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有接纳一切有情现缘的心量吗?其心智广大,无所不照,无所不摄,周遍法界,我们为什么摄不住?守不住?耐不住?我们内心没有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样的内誓啊!怎么再去给别人表达?四弘誓愿我们的确应该审视。大乘佛教中四弘誓愿、四无量心,所谓慈悲喜舍,的确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关注的地方。
阿弥陀佛,果地觉为因地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这是善导大师给我们的口诀。安心、起行、作业,安佛心利世间。如果举心动念离开了佛果地觉,那就没有安心,没安心自己不要说话、不要思维、不要作为什么,先把心安下来念念佛,再去思维,再去说话,再去作为,就可以随顺佛的果地觉,在现行三业中运用果地觉。我们五念门学过的。要是了解这些,你就可以腾出大量时间去熏修。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样的实践方法与实践内容,至少内心有个守护。
若不在内心作守护与熏修,急急地把样子给别人看,急急地把话语给别人说,你越来越空洞,习气越来越深厚,越来越虚假。自利不得,利人何以建立方便?你说我自利没有,利他也没有,念佛行吗?念佛本身就有自利利他的功德与善巧!我们要是这个地方弄不清楚、弄不明白,就直接“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是很善巧的!
内誓,内在的心理的需求培养成熟了——断尽烦恼、度尽众生、成就菩提、习一切法——内在的东西成熟了,我们发这个誓愿或愿望,给别人表达,给世间表达,像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种种世尊一样。像他们那样发愿,你一定能做得到,因为它成熟了。如果内心的认知不成熟或者顺性的认知不成熟、性具认知不够,在利他作为中你一造作,那是造作的!你要是在性德认知中成熟了、饱满了、抉择了,你所有利他誓愿都是有力的、有据的、有支持的,是源源不断的功德海这种相续的给予。我们从妄想心中造出一点利人的想法,很快就灭掉了,很快就不能作为了、不能相续了。
有一点点教法实践学习的人,很快就能弄明白这样一个根源,所以内誓是成熟外愿的根本依据。我们学学无诤,学学果地觉为因地心,学学接纳一切、面对一切的广大顺性心智。这个心智成熟了,你不立愿龙天也推动你立愿!你这个地方不成熟,立愿也是个谎言,你表达表达罢了,没有支持,没有相续力,没有缘由,非内心光辉所投射出来的力量与作用。
我们因为学过阿弥陀佛的内誓外愿,这一点很容易观察。骄慢、自卑或者容易看外缘的人,就念念“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先从自心自性中下手与著眼,令心成熟,再去立愿。不急于立什么愿,不急于表达什么。你要急于立愿不如随顺佛愿最为方便!想生慈悲之愿,念观音菩萨;想有圆满清净无碍摄化一切之愿,念阿弥陀佛,具足!任何匮乏都没有。
你要是自己想培养这个行不行?要是果地觉为因地心,直接就把内心的充盈展示出来了,不需要其他嫁接。要是不了解这个方法,就从一点一滴的顺性中去认知与实践。这个地方不容夸耀,不准故弄玄虚,是太实在的事情了。这种修德真是一件事一件事、一个时期一个时期、一个因缘一个因缘、一步一个脚印的,才能表达它的真正内涵与作用力,非一时能得见方便。
内誓外愿我们可以参照阿弥陀佛的作为,或者观音、势至、普贤、文殊、地藏王菩萨等等,都可以作参照,看与内心契合不契合?若是契合,你的性德认知就抉择了。像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要是没有性德的认知,你发这样的愿会使自己生起极大怖畏——你没办法做到,也没办法思维,思维的机没有!他们发这个愿是唯心造这种性德的认知清晰抉择了,没有丝毫含糊。要是我们在内心世界真正充分认知一个誓愿的情况下,那是一发不可收拾的——一发就融入性了,永远会支持这个法则的。我们读这些菩萨因地发愿的故事,都是久劫以来、恒河沙劫以来的誓愿相承,非是一时一生一世的作为。
每位莲友都可以细细地思维观察内心顺性的需要,作为内誓的自我实践与认知,令内心顺性充盈起来、有力起来,具足方便了,不妨再发愿利益世间等等,那个机遇就成熟了。
听到这个人发愿、那个人发愿,我不敢制止人发愿,但我经常说要做到。大部分人是应急的发愿。应什么急?感觉那个火候上来了、心气上来了、需要来了,就表达,做不做不太关心。很多人不太关心自己的发愿,要是关心会很谨慎!不是三思而后行了,可能是千思万虑、五劫思维。像阿弥陀佛,观察二百一十亿佛土,即是观察了无量无边一切法界世间的生命杂缘现象等等利生方便,以五劫思维。很多人冲到那了就发愿,我说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不过,要是利生的誓愿、随顺佛法的誓愿,发也就发了。说做不到怎么办——你根本不知道你发的什么,你担啥心?你都不知道你在表达什么!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他这个表达是一个冲动,就是赶到那个地方的一种语言,没有真正思维过。不是五劫思维,甚至五天的思维、五个小时的思维都没有。过去求受出家人的戒,从三皈开始,都要问你思考过、观察过吗?一般会表明我思考过了、观察过了。他有这样一个作为,有这样一个依止,认真反思过需要了,这时皈依、求法、求戒、求教、誓愿他有一定的作用力,有根据。
所以以后在誓愿上,内誓可以自我观察,成熟了,再说外愿,再与别人交流。这样就有理有据,你的信心会建立起来;不是自大、自满或者狂妄了,而是很充分的顺性的力量。这样给自身信心,同样给他人信心,给自己支持,给他人支持,就是自利利他,一定会在内誓熏修中真正表现出来。
要不然我们学习佛法日复一日地学来学去,学些表面现象,说些表面语言,声音过去就过去了,没有实质利益与支持,挺可惜的。学些花拳绣腿,到实战时候被打得狼狈不堪。这些地方要在内心世界清晰起来,要不然是失心的语言,是在某种因缘刺激下的兴奋,而不是深思熟虑。尤其顺性的深思熟虑,这是我们每一个学佛人应该珍惜与细致关注的焦点。可以说是我们如实知自心、妙用自心的熏修过程,这个心是法界心的一个彻底回归与融入。
真正的修学者,不会在表面的花拳绣腿上用功夫,或者在给人看的东西上用功夫,一定会在内心世界细细地捶打,珍惜地守护,静静地作为。那些烦躁的东西、贴标签的东西你不再浪费精力,令心踏实下来了。我们个个具足,个个本自清净,你还折腾那些事情干啥?那些招摇过市的东西我们就丢到垃圾箱里去了。我们珍惜的恰恰是内心世界的庄严、内心世界的清净、内心世界的智悲!
诸位莲友都会有这样一个语言意识的听闻与思考。阿弥陀佛五劫思维,我们用几个小时或者一段时间也可以如实地观察思维,令身心真正充盈起来、安乐起来,法益在生命中,真正地从心理上体验它。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