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性的现行作用060

因果负责忏悔共业,现行佛愿安稳一切

男众代表:师父,我今天没有问题,阿弥陀佛!

师:行,没有问题我们也是个问题。(众笑)可能是开始时候限制大家提问题的角度了,说有问题了你要用法过滤,一切就都是妄想了,都是造作出来的。所以人一提问题就感觉自己造作,就没问题了。

我们还接着这个共业话题。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僧法、善心、善意的相互支持少一些。所以团体作用不像佛陀在世之时或者正法像法时代僧众团体、居士团体那样在修学中的相互支持、真诚支持,就是如法的共住的大环境受到了一些影响。僧法在世尊授记中还有一万岁的相续过程。末法也一直有僧法,但其作用越来越衰减、衰减、衰减。像我们现在的袈裟还都是坏色衣,慢慢地袈裟会变白。现在也有人急于穿白色僧衣,像日本有些地方可以把僧衣或法衣染白,有那种现象。这种整体趣向,大家在威仪上越来越退失了。

现在还有个表相,基本上僧众一出家,哪怕啥都没学他也会说。在威仪中,腿子你要练出来的,在人面前不倒架子。尤其是禅堂,其他啥都不练,腿子上功夫也要出来。出家人每天做功课或者有什么作为,基本上腿子比在家时好得多,但是慢慢地这些也会退失。越来越感到按照授记文字来推演,就是我们面临的法则住世内容越来越薄弱,人的习气与共业炽盛越来越强大。法是依旧的,三宝功德依旧,只是说我们这时候业报变得厚重了,烦恼炽盛了,愚痴业与无明蒙蔽更加固化。

我们面对这样的因缘,遇到阿弥陀佛这样对九界众生或者说对共业的一个彻底处理方式。实际是世尊给我们一个原谅一切、包容一切、觉悟一切的圆满功德的理念,这样一个支持,这样一个修德的事实,让我们去审视与实践。对一切共业或业力,我们都能觉悟它的本质,所谓法性。阿弥陀佛圆满给予、圆满接纳,让一切众生圆满起步或者回到真正清净的、具足的、安住的事实上来,把身心安乐下来。安乐下来了,对无始以来任何成熟的现行业,就是自他共业中的因缘,我们都能透视——透视它这种善恶是非凡圣等表面现象,直达本源,就是它的法性,透视它本具的智慧德相,不再被任何一个幻化业缘蒙蔽,就是说善恶是非等等。

每一个人的业,不管你是善恶或者骄慢自卑等等,都是幻化无常、无有自性的。哪怕你坚持若干劫,它也是无常。你在这里面一直堕落沉沦,它也是无常的、变化的。我们能透视这一切幻缘幻业的表面现象,即是直达本源,所谓见真佛,就是见法身佛、清净佛。能不能?我们习惯中不忍。能不能忍这个?习气中越苦恼的有情不忍的东西越多。苦恼越大或者越执著,他不忍的东西越多、越计较;菩萨是少计较、不计较;佛陀完全不计较了,完全能接纳一切众生的业缘了,就是透视了一切众生业相的表相遮蔽,光明彻照一切作为的本质,就是法性本质袒露出来。佛看到众生的如来智慧德相,而不是看到众生表面千差万别的业相。

但我们多是不忍!明明知道这个人作为的结果,明明看到这个结果,不忍。这种不忍会带来相互影响,或者亲疏关系、爱憎关系、大家交往不交往的模式。这形成了世间,有亲疏关系、爱憎关系、有苦乐、有种种杂缘。

我们读到说观世音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你怎么对待他,他只令你得度!他这个愿力、他这个本质的心出来了。他的得度就是直达本源,令众生回到本源心智中,突破一切现象的自我障碍与他人设置的障碍、环境设置的障碍。有时我们会认为环境给自己带来障碍,有时认为他人带来障碍,有时认为是自己业习的障碍——在佛菩萨觉悟的不可思议功德中,这一切障碍都不是障碍。所以说一切障碍皆是究竟觉,是他们的方便处。

凡夫在障碍中就是障碍,在没有障碍中也要建立障碍。很多人在没事时候一定要找点事,干什么?找烦恼!平静时候没事找事。我说你能不能静一会?不行,静着感觉无聊,就要挑个事,令那个躁动心有个对称。寂灭为乐的声闻心没有,本净本具的认知与回归也安住不到这个事实功德上来,总想造出什么动静。有人想表现什么特异或者与众不同之处,说个高尚的语言、做个惊世骇俗的动作等等,行不行?反正你怎么作为,它都是无常无我的;你怎么作为,它都是如梦如幻如露如电。

佛在这个地方抉择了,他的修德证实了这个不可思议的事实。佛说一切经教都是表达他修德中证实的内容,不是无端表达,他已经证实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正等正觉;他已经证实,已经彻底了解了,驾驭了,善运用于此了。我们在世间为什么总有那么多装模作样、造作、不闲着,总要弄出啥动静,不能做平常人平常事?耐不住!像安居这九十天,不管怎样大家沉静下来了。你说有没有找麻烦的?我不知道,但是有麻烦时可以看看这麻烦从哪来?是从自己内心的在意中来、造作中来,还是他人所来、共业所来?来了为什么你心里难受痛苦?为什么你染著?为什么你执著?为什么你有概念?能不能用方法处理它?这可能是很好的修行外围因缘。

要不然我们会把自己的业滚大,像滚雪球一样。开始是很小一个东西,滚、滚、滚,就滚成很大的问题。若不善于解决问题或者认识问题的实质,就滚成大雪球了。大小也是对法,没问题的——你再大、大到什么程度,它还是如幻的!

世尊透视了九界一切有为法。我们在现行中对自身作为、他人作为、共业中的作为有没有透视能力?依我们的习气或者爱憎取舍习惯,阻碍多一些。所以佛给我们这样的愿: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给我们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一切众生闻名必生彼国的广大接引与无碍事实。令我们随顺这个愿来明晓自心,明晓三无差别之本心,使我们入无碍智,来在每一个现行成熟之时接纳每一个现行的内涵,了解其本质,生命真正得到清净安住。在此清净安住上运用种种法,自利利他。或者说在自他共业成熟的点上令此业障回归、熄灭、不再相续——它不是断灭,是觉悟于此,不令恶缘相续、迷失相续、蒙蔽相续、热恼相续、骄慢相续等等,令心清凉,常生惭愧。

我们可以骄慢,但在佛前骄慢挺不容易的——你哪一点要骄慢?实际我们的许多作为从心底里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下意识的、无意识的或者习惯性作为,不了解自己在做啥。了解者是观世音、是文殊、是普贤——他们依愿而行,其他的与他们没关系了,他们依愿力来接引众生。文殊说无论什么样人、无论怎么对待他,他就令其发菩提心。

很多人读过悲华经,释迦文佛因地就劝一切有缘发菩提心——你不发,他也想办法让你发心!他所有作为是为你发菩提心而作为,所谓大悲因地本行,来鼓励一切众生发无上菩提心。世尊出世来施教,也就是令一切众生识达本心,就是发菩提心,运用、成熟菩提心。

往往我们一听发菩提心,就认为自己心里要造出来什么样——不是。像我们三皈依,三无差别的认知——认知三无差别,了解一体三宝,了解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法性,任何一个众生未出此法性海。那么我们就能回归于此,身心回归,安住于此,得其滋润。你就能真正在此寂灭清净中运用悲智方便,就是立愿利世,像文殊普贤等等依愿而行的菩萨一样,令生命意识言说作为有一个相续。

我们平时在烦恼、习惯、无明的遮蔽下,基本是下意识的动作。就是随着自己的业习,随着自己热恼的需要、慢心的需要、贪心的需要、瞋心的需要等等去作为。要能觉悟于此,会在这个现行中因为觉悟而产生方便;要迷失于此,就是业业相承,轮回不休。

我们又回到净土教法——他能除一切众生的共业!要是忏悔心,遇到恶缘、敌对缘、伤害缘你就忏悔。不是代别人忏悔,实际这个共业中大家都有,是这样一个机制与共同面对的事实,就可以忏悔。所谓忏悔,是把这种执著或者被它蒙蔽、被它伤害的因缘放一放,了达它的本质——即此因缘而了达它的本质,我们就能逾越这个障碍。

许多人说我就这样子,谁也管不了我,你天也管不了我,地也管不了我,我就这样!行不行?也行,因果肯定会做你最好的老师,因果成熟那一刻什么都阻拦不了,包括佛陀。你说佛陀教法不是能转因果吗?是啊!运用他的法则因果能转;不运用法则,你的因果就是你最好的老师,比佛陀这个老师还直接,就是你自己果报来教育自己。深信因果,最令人放心的就是这个:各人作为各人承担!这个承担最公平了。我们对他人的过失不需要热恼了,对不能忍的东西自己也可以忏悔了,会透视它的表面,审视它的本质。

在这种种纷纷攘攘的业相中能透视本质,你就能得到究竟解脱,可以像阿弥陀佛一样,光明遍照,摄十方众生同生彼国,即是法性国土。你念一念这样的文字,心里就广大喜悦,慢慢地让那些执著、烦恼、蒙蔽、计较的习惯淡化起来,或者在那个习惯中觉悟其本质。我们能成熟这个道业,尽此一报身真正回归安养,究竟菩提。这是可行的法则。要不然还用过去那种亲疏、爱憎、持犯等等缘起——在那种染缘中,欲肃清其业力,就是在形象上想把它处理干净,而不依本自清净、不依阿弥陀佛圆满报德来接引一切,实在很难消化!

这些东西太多了,尤其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生人还行,刚刚见面还行,一熟人都不容易顺眼,都容易计较。所以许多家庭计较、单位计较、环境计较,开始是同参、是朋友、是师生或者是什么,最后都是仇人。真是很可笑的一个社会场面!这一台戏演得都很可笑,说不清楚的一台戏。这一台戏是善缘相续得少,恶缘相承得多。很多人作为朋友、同参、道友等等,演不久,爪牙都露出来了,他受不了他、他受不了他……最后大家不光没有支持爱护的法则,基本是伤害因缘多了。来自于什么?来自于业相的蒙蔽、业相的积累、业相的沉淀。像垢尘一样,慢慢地把我们污染了,把我们心智、记忆、现行都污染了。

若不能在本净本具这个不可思议的安稳处来安稳世间、安稳自身,我们基本上会走到人寿十岁,就是摘草为剑,相互杀害。现在可能有大环境制约,不让你随便动拳头,但是动瞋心一样,心里的东西很厉害!表面上可能做也可能不做,但是内心的瞋恨不能遏制;那个东西积攒久了、串习久了,会波及到业相上,就是作为上。

所以我们要学佛的慈悲,以佛果地觉来接引一切众生,接纳一切现行,面对一切现行。现行不能面对,那是你突破自我的好机会,是突破自我蒙蔽习惯爱憎执著的特别好的机会。特别遗憾的是,很多学佛者一到冲突尖锐时候就逃跑——到真正应该超越自我、超越自己忍受力、超越自己知见之时,他反而跑掉了。这是十分可惜的!

实际上任何人,不管做什么样的业,没有啥不可原谅,恰恰是自身不原谅自己,恰恰是自心过不了关,恰恰是自己在这个地方坚固这个东西!要么蒙蔽,要么覆藏,要么强化其正确性,要么逃跑。逃跑什么?以后再成熟这样因缘的机遇没有了、很难了。也有人伪装——伪装的人修行不成!你伪装无量劫也是个虚伪业,没有用。在人面前装个样子,不如把你的烦恼表达出来——真正表达了,去觉悟它,那真是个好现象,过去叫发露忏悔。表达出来了,同参道友相互有一个支持,有对它本质的一个认定与觉悟,有相互忆清净、支持清净的善巧。我们这个寺院,僧众与居士,大家都是同参道友了。

平时的作为不在意,遇到自己的果报来了就想跑,因为不堪忍受!尤其是骄狂、自卑、欺骗或者自认为做的某恶业,一旦面对就逃之夭夭。装得很善良时候还能坦荡处之,恶缘一熟就逃跑,压力一熟就逃跑,冲击一来就逃跑,应该面对之时就逃跑,但这是真正成就自身、觉悟自身的好机会!

所以我们平时要学会敢于面对自己过去所造因缘的结果,不管是什么因果;敢于面对共有业力的因果,不管什么因果;敢于面对交织的因果,不管什么因果。令心安详从容地透视它的本质,那是时时刻刻的觉悟机会。如果只择漂亮的、光彩的、在人面前可以拿得出手的来表达,你的道德会耗尽!你内心的一些因缘或者负面因缘不处理,你的边见还左右着你、善恶还左右着你、人我还左右着你——这个左右令你不堪,你何时得到解脱?你何时能出这个业力苦的循环?何时令身心真正得到安乐?像我们读心经,观自在菩萨呢?能行智慧之行呢?你不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成熟的因果面前,要择哪一个因缘才能修行?

很多人说你们到寺庙出家是逃避世俗——要真是逃避世俗,到寺院也不是避风港,寺院可能是更尖锐的应该觉悟与认知世俗业的地方。若不觉悟认知世俗,在寺院里的出家人或者学佛人可能比在世俗上还要负累,因为这个地方没办法择取。在世俗中我们随时可以逃掉——家庭不行了可以分开,工作不好了可以辞职,朋友不舒服了可以重新交往,但在这个地方你必须面对!尤其女众,毕生不能逃跑;男众的因果也逃不了,都一样,不过支持方法不一样罢了。

要不面对,就背上自己业力的包袱负累自身。我们觉悟每一个现行,就不断地解除包袱、解除重担,即是解除无始以来业力重担对自身的欺压,令身心真正安乐起来,一定是依法行!

在这个大共业的时代,还是鼓励大家不计较于他人、环境,不计较于自身过不了关的业相,多审视自心。为什么对共业、他业、环境不能忍受?这个因缘是什么?是不是执著?是不是无明烦恼?是不是贪瞋痴慢疑不正见所支持或者染污造成的?若能如是,我们真行观自在,是观自在,得观自在;能称为佛子,无愧于佛子这个名字。

第三十六集:警觉人情二谛融通

祈祷三宝来加持!我们继续种子在现行中的作用这一节课。安居一日一日地过去了,十分疾速。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可能弹指顷就结束了。

有为诸法事无识有,透视俗谛行意自在

我们能不能对学佛有一些有意义的法则实践?有时是一个提示,这节课也有处理问题的愿望。所谓用佛法来处理问题,就是我们内心世界依法则调整、习惯依法则调整;在遇到障碍烦恼之时,依法自我调整,或者相互交流调整。依法则令身心有安乐住,安乐住是安居的一个重要环节与内容,就是实践佛法。学习为了造成实践的事实,就是认清路头,我们可以走修行之路或者佛所行的路子了。我们来达成这样实践佛法、运用佛法、成就佛法、传递佛法的现行。

今天想从真俗二谛上来谈谈性修,或者说法性与修德,或者说我们从事相与理性互融的认知上来作一些提示。因为这一段在男众女众中出现了比较武断的顺性说,不允许真俗二谛的概念,用所谓圆成、本具、一如等类似心理阻碍对世俗烦恼、业缘、果报现前的处理,阻碍了一些融化业力、觉悟业力,像观世音菩萨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这样的自我认知与交流认知。要是没有交流,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居住,各人说一些无用的高尚话。无用就是在俗谛中、在我们认为有的这个点上不能消化,不能回归到本净的教法事实上来。或者说不能以本净心面对一切如幻业缘,一切幻行的障碍给我们造成的阻碍。

在这个幻缘中怎么来觉悟它、认知它?就是性修不二的实践点。这个点要是找不准,我们会比较笼统地说一个道理,比较固执地说一个事相。那么事相与教法会隔离开,教法就成为孤苦伶仃的一个教法,没有一点点作用力的一个高尚语言,所谓有解无行,生诸邪见。这个邪见是啥?就是把行地的支持割裂了,这个理是不能行持的道理。

像现在社会广泛传播,说你念佛一定要功夫成片、一心不乱,甚至要证三昧呀!这些说法不是说有问题,是要有这样成就者一代一代地接替过来,真正有三昧成就、功夫成片、一心不乱的人来接纳后学。这样后学会有法的依止与回归,达成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可行之法——前面有人证实了这个法,这证实之法的方法次序内容传递下来,后面人能根据这种传递在修行次序中达成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念佛三昧等修行事实。

要是没有这些修行事实的实践成就者守护这个教法,传递出去就是空洞的名言: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念佛三昧等等,就是名言。在这个名言下大家不知道怎么做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三昧等等,那成为不可行的以讹传讹的一个名言传递,就是没有内容的名言传递。这种名言传递造成很多人修行迷茫。这个修行的迷茫就是人做不下去,十年二十年地用功,结果不得其利益。就是达不成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念佛三昧的事实,他感觉自己没希望了。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