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性的现行作用061

第三十六集:警觉人情二谛融通

祈祷三宝来加持!我们继续种子在现行中的作用这一节课。安居一日一日地过去了,十分疾速。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可能弹指顷就结束了。

有为诸法事无识有,透视俗谛行意自在

我们能不能对学佛有一些有意义的法则实践?有时是一个提示,这节课也有处理问题的愿望。所谓用佛法来处理问题,就是我们内心世界依法则调整、习惯依法则调整;在遇到障碍烦恼之时,依法自我调整,或者相互交流调整。依法则令身心有安乐住,安乐住是安居的一个重要环节与内容,就是实践佛法。学习为了造成实践的事实,就是认清路头,我们可以走修行之路或者佛所行的路子了。我们来达成这样实践佛法、运用佛法、成就佛法、传递佛法的现行。

今天想从真俗二谛上来谈谈性修,或者说法性与修德,或者说我们从事相与理性互融的认知上来作一些提示。因为这一段在男众女众中出现了比较武断的顺性说,不允许真俗二谛的概念,用所谓圆成、本具、一如等类似心理阻碍对世俗烦恼、业缘、果报现前的处理,阻碍了一些融化业力、觉悟业力,像观世音菩萨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这样的自我认知与交流认知。要是没有交流,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居住,各人说一些无用的高尚话。无用就是在俗谛中、在我们认为有的这个点上不能消化,不能回归到本净的教法事实上来。或者说不能以本净心面对一切如幻业缘,一切幻行的障碍给我们造成的阻碍。

在这个幻缘中怎么来觉悟它、认知它?就是性修不二的实践点。这个点要是找不准,我们会比较笼统地说一个道理,比较固执地说一个事相。那么事相与教法会隔离开,教法就成为孤苦伶仃的一个教法,没有一点点作用力的一个高尚语言,所谓有解无行,生诸邪见。这个邪见是啥?就是把行地的支持割裂了,这个理是不能行持的道理。

像现在社会广泛传播,说你念佛一定要功夫成片、一心不乱,甚至要证三昧呀!这些说法不是说有问题,是要有这样成就者一代一代地接替过来,真正有三昧成就、功夫成片、一心不乱的人来接纳后学。这样后学会有法的依止与回归,达成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可行之法——前面有人证实了这个法,这证实之法的方法次序内容传递下来,后面人能根据这种传递在修行次序中达成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念佛三昧等修行事实。

要是没有这些修行事实的实践成就者守护这个教法,传递出去就是空洞的名言: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念佛三昧等等,就是名言。在这个名言下大家不知道怎么做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三昧等等,那成为不可行的以讹传讹的一个名言传递,就是没有内容的名言传递。这种名言传递造成很多人修行迷茫。这个修行的迷茫就是人做不下去,十年二十年地用功,结果不得其利益。就是达不成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念佛三昧的事实,他感觉自己没希望了。

以前有一段时间像风起云涌一样,很多人掐断电话、不做饭、闭死关等等,想达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乃至念佛三昧。结果没有达成,反而造成很多伤害,造成正常生活的混乱、自己心理与身体的混乱、意识与依止法则的混乱。为什么?以讹传讹相续而造成。我们现在学习阿弥陀佛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教法,若不依止世尊亲证与传授的三无差别的根本缘起,后面修学也会变成一个极大的迷茫。

我们在念佛中,果地觉为因地心——果地觉是什么?因地心是什么?怎么在我们的现实中,就是烦恼、业障、迷失、固执、骄慢、自卑、压抑等业行中就路还家地运用果地觉为因地心,成为修行事实?没有这个,我们就偏于理说,在事实上还是烦恼、压抑、膨胀或者相互嗔恨。那样法则不光无益于自身与他人,没有给自身他人带来解决烦恼的方便,还变成自大、诤斗或者什么样的业力建立,烦恼还是炽盛着,业缘还是碰撞着。年复一年,我们把时间浪费过去了。

业报成熟了,每个人各自承担。因为业报一旦成熟,不可挽救,就是你没办法挽救,业力成为事实了!我们现在学佛,就是在业力还没有坚固到事实、还没有产生新的果报事实的这个分段死过程中,我们的福慧因缘还给我们有思考的空间、言说的空间、法则选择的空间、作为的空间——在这个因缘中,我们去念佛,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不可思议的增上方便、回归方便乃至究竟解脱的方便。

回头讲真谛与俗谛的认知,来看性修的说法。去年提过真俗二谛,因为在大乘教法中,过去善知识习惯于用真俗二谛来阐述性修、理事的结合处或结合点。这个结合点要是处理不清晰,理就是理,事就是事,性就是性,修就是修,佛是佛、众生是众生——他总没有一个融会的交点。这个交点过去善知识把它用在真俗二谛转换过程的认知上,使我们来处理现行。就是在事相或者业相这个成熟过程中,我们怎么实践与认知这一颗心、这一个现行、这一个因缘?怎么用法则来接引这个现业、现缘、现在的烦恼、现在的执著等等,有一个交接口?这个交接口我们每个人需要学习。哪怕你很成熟自己的知见与实践了,这个交接口去运用也不枉费。

在过去的俗谛认知中,大概是落在识有之说。就是我们在身口意的作为中,作为的结束或者完成式的刹那,就是上一分钟上一秒钟我们有个作为、有个思想、有个言说,这个过程像梦一样。世尊在金刚经中给我们讲的很详细,说如梦如幻,如露如电,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观什么?观一切有为法!我们平时面对的所有作为皆是一切有为法——一定要申明自己这个是一切有为法,不是说善法、恶法、出家法、在家法、人法、我法、他法……不是,是讲的一切有为法!

我们站在一切有为法中,一旦抉择了自业他业共业,都可以处理了。我们自身的作为造作、他人的作为造作、团体性的作为造作、交织性的作为造作,我们能认清这一点了,都能认识其如梦如幻如露如电。说如梦我们亲切一些,俗谛就讲如梦、如梦的认知,无有实质。

像晚上做个梦,第二天醒来,有人记得很清晰。因为触目惊心了,或者喜悦了、对着自己心思了、突然得到黄金了、从一个老百姓突然当上法王、从一个老工人突然变成国王,拥有无尽的财富与权力等等,像黄粱美梦一样,人记住了,说不得了!有人说我梦见这个大德那个环境等等,也容易记得住。有人梦中被追杀或有噩梦、凶梦、恐吓之类,也能记住。我们醒过来,梦已经结束了——天一亮,钟一撞,惊醒梦中人,我们那个梦结束了。

但是很多人的心并没有结束,回忆着我昨天梦到一堆黄金呢?这黄金是不是真的?是不是我过去拥有的?还是我未来要拥有?突然做法王了是不是真是法王?我过去是不是法王啊?我问问周公解梦,这是好征兆还是坏征兆?不得了啊!有人被追杀或者被恶兽、恶缘吓着了,说这是不是不好啊?

我们都知道,就剩一个概念——记忆的概念,所有都成了记忆概念。这个事已经结束,黄金消失了,法王位也消失了,你梦中做帝王将相也消失了。黄粱美梦中说做驸马,那个机会也没有了,结束了。但这个意识概念,因为顺心,他感觉再做这个梦才好啊!但是只是个记忆了。害怕了,说以后不要做这个梦——还是个记忆,这里面喜怒哀乐都有。像我们平时做事情,这个事情结束了,喜怒哀乐都有的,但就是留下一个记忆,事情已经过去了。

与做梦一如,就是留下了记忆相续。就是事无、意识有。还有个意识,事情已经过去,像梦一样过去了,还留下一个记忆。过去这个地方称为俗谛。什么叫谛?就是我们的记忆里有。这个记忆有为什么称为谛?就是它会来支持你的生命,支持你的语言、思维、作为,支持我们交往的一个底线。

我做了一个事情,它留下一个记忆。好比说两个人一起把一个人打了,虽然这个事已经过去,这两个人碰到一起,说我们一起把那个人揍了——你会有记忆。两个人一起做了个好事情,他有记忆;两个人一起做了个坏事情,也有记忆;全体做了什么事情,像我们在这儿学习,我们也都有记忆,说今天学习什么、明天学习什么,学习这个干什么……它能支持我们的语言、思维、作为。我们这个俗谛有,就是它在支持着、支撑着、激励着、鼓励着我们生活的相续、言说的相续、作为的相续、生命的相续,称为谛。它就有一种力量,像真谛一样,它产生一种力量。这个力量是支持你、保护你,也负累你,把你生活压缩得很小,也可能把你生活在心里扩得很大。

我们接受一些正知正见,识心中留下来,意识中有,它起到巨大的支持。果地觉为因地心你认准了,本具性来审思一切,作为一切现行的依止,从此走出了。或者一切现行回归到本净本具上,令我们安心,不再计较,不再挣扎,不再骄慢,不再压抑。这也是记忆,也是意识有。俗谛不管是善恶、是非、正确等等,记忆下来了。这个记忆下来称为识有。古人这么讲,我们就这么思维。先不管它对错,就这么看!

世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梦我们就找了一个对称,就是我们的过去,不管是昨天、前天或者这一生中的所有记忆,也不管是善恶、是非、大小等等,都不管它了,这个记忆是有。没有这个记忆,我们成白痴了、成植物人了;没有这个记忆,你就成为地水火风空五大种的一个空壳子,或者就是无情物。地水火风空加上识,我们就成为一个人、一个生命或者生命的载体。我们可以了解俗谛。

归结到俗谛上,我们下面就有真谛的认识与运用机会了。好比说一个人顺着你,你心里高兴,认为这个人是知己,我可以为他舍命!一个人逆着你,你感觉这个人是我的仇人、敌对者,你也记忆了。或者说这个人是同参道友,他可以给我提醒教法,这个人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姊妹,这个人是我老乡……都会有记忆。每一天作为中都有记忆:今天身心很健康很愉快,昨天身心不是太好,都是记忆。它起多大作用?很多人整个生命就埋没在记忆中!

过去人讲发心,他就把记忆放在本净上了。像初发意菩萨,所用妙心知一切业相幻化,出幻化中得以行意自在——他的意识自在了,亲也好、疏也好、得也好、失也好,在他这个地方是没有障碍、没有意义;在作为感知上还有一些事相的障碍,但心意上已经没有障碍。所以初发意菩萨得以心意自在。为什么心意自在?他不再为记忆的业力所阻隔、困着、取舍、制约,没有了。

经典中经常有对初发意菩萨的赞叹。初发意菩萨要远离一切恶知识、亲近一切善知识,干什么?令行无碍!初发意菩萨在意识上没有障碍了,但遇到恶知识,造成的意识还会给他制造障碍,通过行为制造意识的障碍,他会退转。所以菩萨戒中对这一类初发意菩萨就制止狎近恶友——那些恶人或者说迎合你、奉承你、纵容你的人,远离他们。干什么?让你在法则上纯正起来。那些经常谏你、给你提醒法则、爱护你慧命的善知识同参一定要亲近。什么叫恶友?他奉承你,你奉承他,相互吹牛,相互膨胀;你支持我的恶行,我支持你的恶行,那样使自己的法身慧命毁于恶业之中,不能自拔。

这称为初发意,是在俗谛中透视了俗谛的善巧。他真正认知了依本净而得安住、依无所得而得解脱、依慈悲而行诸善行;他的意识已经没有障碍,行为上还有差。所以这时特别需要善知识或者同参辅助,在行为上、事相上实践这个无碍的意识、通达的意识、解脱的意识、慈悲的意识,令这个意识与行为完整结合起来,进趣于伏烦恼断烦恼的殊胜法益功德。

这一类人就在俗谛上有认知,俗谛!自业、他业、共业——一切有为中,只是唯识有,现行已经过去,就留下了记忆;这个记忆是有,在凡夫角度中起着不可思议的作用。

初发意是进趣真俗二谛的夹缝,他在这里面作为着。我们学佛,在这个地方要是没有认知与实践,很难跨到真谛运用的事实上来,而会把它打成两段,造成我们学佛法落于口舌,心地的行持、利益、伏烦恼、断烦恼、成就道业的机会阻隔在这种业相对你的制约、言说对你的制约、不实对你的制约上了。

俗谛的认知实际是我们对事相的一种击破,就是对执著于事相的坚固意识的透视。因为在长期的生活状态中积累了许许多多的事实。比如你对一个人有成见,这个人要是没有真正忏悔,习气依旧,你会给他定下概念,说张某是什么样的。看到这个人,他所有业就是你的记忆,定论了!这个人忏悔了,作为改变了,他所有业就在他这个改变与忏悔过程中变了一个质。

好比说这个人过去是一个膨胀自大的人、一贯正确的人、一贯违我者亡顺我者昌的人,现在突然变得调柔、慈悲、尊重他人了,把对的推及别人,把坏的自己忏悔,大家对他的认识会彻底转变。为什么?在他现行作为中看不到过去的影子了。说这个人焕然一新,这个人真变了!过去处处伤人,现在处处爱护于人、推利于人、推善于人了。就是在他现行中发生巨变了。这个人心地所依,就是俗谛中说,他那个“有”的东西变了,他抓那个知见的东西变了。初发意菩萨的行为一定在这个人身上产生了一个巨大事实。

破除执著,很多人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那个人一次一次就是那样子——这个人可能行为上没有啥变化,也可能是你给他的固定知见造成了他行为变化对你的反应,或者你的反应造成了他行为不变化的事实。这样相互推助,依正二报产生一个巨大的业的坚固事实。这个事实他会重复,重复一定是苦。有人犯了一个错误,类似错误会犯不知多少次,很多人不知道犯了多少生!世尊经常在经典上说某某人作为,不是这一生,久远劫前他是怎样怎样……

我们在俗谛记忆中,会突破这个事实的坚固执著的粗重烦恼。我们认识俗谛了,知道这是个记忆有,记忆完全可以调整。这就不一样了,与真谛靠近了。我们过去不知道俗谛,没把一切有为法变成梦幻泡影,没有认知它梦幻泡影的无常无我的特质,就会坚固这个事。每个人都会坚固这个,听到音声就是这个人,看到事情就是这个人,看到语言交流或者意识作为,马上认为那个人就那样子。

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会遇到。这种执著是记忆反馈回来的一种业相,它不是实有——是记忆!记忆对现缘相续因缘的一个回馈。这个回馈会造成我们行为的阻碍、交流的阻碍、交往的阻碍、修证的阻碍、人际关系的阻碍,变成疑虑、不信任、对立、伤害,变成世间的种种业力业相。若在俗谛上没有恰当彻底的抉择,就是唯识有的事实,对俗谛就没有认知。你想做一个好人、善人或者稍微有觉悟机会的人就做不成。就耽搁在每一个事相上了,每一个事相的意识积累你反而当成真实了。这个事情的积累造成许多家庭的困难、感情生活的困难、社会交往的困难、人际关系的困难、修证的困难,造成了许多社会压力。我们可以在这地方审观!

一切有为法是我们认识俗谛乃至真谛的特别有效的总结性的总持、归纳的方法。是佛陀以无碍智、圆满智、无师智总结出来真实可行的、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实践的法则。不是笼统、玄妙、触不可及,不是装腔作势造出来,也不是压抑出来的,的确是他从他那种无师智中,在一代一代的教法传递中印契出来的。我们称为一切道种智中所阐述出来的总持功德,总持一切世俗,即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个观,就是我们在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因缘中都可以如实观察。这样我们会去掉执著、当真、计较、固执等粗重烦恼。这个烦恼像一堵墙一样,把很多人障碍了——把很多人的解脱机会、智慧机会、慈悲机会、轻安喜悦机会阻隔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上了,阻隔在压抑自卑、忧郁徘徊的业力积累上了。经常遇到一些居士或者出家师父这样,就是怎么说自己也不成,受挫折太多了。

有人是无端地骄慢,学会一两句话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就无端地伤害他人、教训他人、指责他人,很痛苦!那是执著于有,他认为事相上有、有所得。这是很粗重的烦恼,按照世间人说是很幼稚。幼稚到什么程度?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很幼稚!压抑的人也是……你是个佛教徒啊!三无差别是你应该依止处!他不相信这个,他说道理上我明白,但事上我真不行,到事上我啥都做不来!骄慢者反着,什么都行,到事上什么也不行。

识亦无得真谛发露,理事圆融性修一如

我们真正在平等智中或者性具中认知了,就会在真谛上回归。真谛之回归一点都不复杂,就是对俗谛的根源性认知。前面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识的记忆,这个是有——在凡夫这个地方有,他可以避开粗重烦恼,就是执著颠倒的重复性烦恼。他只是记忆有,这个记忆可以调整,这个记忆可以自己用法则转换——这已经轻松许多了。真谛就直接解决“识亦不可得”的直下回归。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接纳过程?若没有识有的认知,直接说无一法可得,大家会懵掉。没一法可得,明明我听到这个、看到这个、做了这个事情,怎会没有一法可得?人会懵掉,感觉不知所措,不知怎么面对这个事。俗谛的接引能让我们有个消化、转化的机,能接受胜义谛,就是我们性德或者三无差别的事实。

皈依到“识亦不可得”,就是真谛之发露、真心显露,也就是事实的实相功德所在。但我们一定要在“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过程中有思维观察承接的过程。我们的心基本上允许,他人的心也允许,交流时也有方便。给自己交流、给他人交流、说服自己、说服他人,慈悲心与方便容易生起来。若把俗谛去掉,单说胜义谛,基本上所有人都会懵。比较固执的人说你就吹吧,嗔恨心比较大的人可能会骂人了,对抗性比较强的人可能会反抗。有了俗谛的接引过程——识有,我们的心能缓冲下来。

在胜义谛的指导下,所谓无一法可得,一切法本自无别、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或者说三无差别这一类胜义谛教言,我们能接受了,有接受的空间。说识是造作所生,识染是造作业分所生,识回归于胜义谛是解脱之路,是归于智慧发心的善巧之处,我们就能接受了。有这个拉长的空间,人心不那么逼迫了,会给我们带来从事相到俗谛、到胜义谛或者说性修不二的执行。我们就能执行性修不二的法则,即是理事一如地作为。在我们生命中、生活中、意识中有一个抉择,有一个实践机会,有一个接受机会,有一个令其相续的机会。

这个地方是过去人讲的教——有信,有解,有行,有证,就得到真正的果。就是确认它,不再颠覆,造成了巨大的事实。我们称为四向位、四果位;或者从信位、住位、行位、回向位一直到十地、等觉,这样从一地到一地的成熟认知。没有一个法则离开真俗二谛的交接方便!离开这个方便,许多法的实践就变成空洞的说法,理、事就很难融汇在一起,教、行也各个分裂了。

我们在真俗二谛中,能超越业力事相对自身的制约,从中解脱出来,回到菩提道业的事实上来。作为一个佛子、觉悟者,这是必由之路。这个路会给我们带来殊胜的实践法益过程。这个过程运用熟了,看不到过程了,就是理事一如、教行一如、性修一如——他完成了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我们在凡夫位,在业相中还死死执著,高唱胜义谛,但往往事相作为与言说会割裂。俗谛的接引是不可轻视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能使我们的业力软着陆,使胜义谛不可思议的教法接轨于、接纳于世俗因缘中。我们就能真正成为依教奉行者,能实践佛陀的教法。

真俗二谛,胜义谛像佛的果地觉一样,像性德一样,像极致之理放在那个地方,我们怎么接纳?就观事相,事相如梦如幻,俗谛中意识有,这个意识可以转换——我们依止胜义谛认知俗谛,这个意识不是有实质的,是无我的、不固化的、随心幻现的、唯心所造的。我们就随着佛果地觉来造这个世间,观察诸佛正等正觉的世间,就能接纳胜义谛不可思议的功德、接纳诸佛果地觉不可思议的功德、接纳性德不可思议的功德。随顺本自具足、本自清净来审视世间,超越世间有形的计较、善恶、对错、是非、人我,得以在现行事相中的解脱与安乐。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