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集:自净其意安心为要
我们一如既往礼敬三宝来祈求加持!种子现行的作用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透达俗谛运用真谛,自净其意根本依止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我们每天向着安居结束的日子走去。在安居中,我们有一段完整时间来学习,来认识自心,认识如来种性与无始无明种性的差异,善于觉悟现行依止什么种性来完成生命过程。所有心相续中,有觉者,有迷者,有在体验苦与乐、善与恶、是与非等对法中相续着。这就是世间——天地的世间、善恶的世间、凡圣是非的世间。这是以二元特质表达世间的相续状态,我们称为三界,即是内外、是非、有空等对法的特质状态。我们对此要有认知,反观自心则有殊胜方便,又不能混淆于这个世间的善恶是非边见的特质——要否认这个,你学习佛法的运用对象会出现裂痕。
上一节课讲到真谛与俗谛。二谛融通的意义,就是要把胜义谛真正运用在事相上、作为上,使我们作为不空过,能觉悟这个二元世界的特质。我们的心可以割裂开,来适合这个二元世界,就是轮回心;我们的心同时可以恢复到本有的法界心中,就是清净心、具足心;回到这样本然的心上来,就是出离心。出离心也好,入世心也好,都没有离开现前一念。若是离开现前这一念,人会迷失在事相中,在无边无际事相的不断衍生与泛滥中令心迷失、分裂,不断地分裂,从而丢失心源妙用,就是本具心的妙用。我们就成为沉沦或者轮回在世间的这样一分子。
世尊出现于世,以无碍智方便了知世间一切业相,伴随一切众生业分,正等正觉于六道、九界,乃至圆成法界一切功德。在一切诸佛心中,一切众生是不舍的,称为正等正觉。他不迷失于事相而觉悟于事相,觉悟于事相而运用于事相,令事相有情知其无自性之事实。作广大妙观,他久远观察,以不可思议的禅定力、神通力、分化力、方便力、智慧力、慈悲力、本净本具力、愿力等等细腻地周遍地如实地了知了生命与生命现象。在一切相续中,对生命相续无我无常的事实作了展示、作了教诲;对受是苦、执著苦、情绪苦作了揭示;对寂灭为乐、寂灭休息的事实,即是解脱方便,作了揭示;也于疲劳的人作了接引;于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菩萨给予六度万行的指导,使他们在无为心中运用一切有为法而广利世间。
佛这一念圆明璀璨,真实不虚。凡夫的念在刹那刹那的生灭相续中,或觉或迷,或是或非,不能像佛心一样净光明满足、普照世间,就是忽明忽暗。像我们一时刻是晴天、一时刻是阴天、一时刻是晚上、一时刻是白天一样,在这样的二元世界中不断地循环生活着。佛陀的心,像已经跨越业云遮盖的万里晴空一样。在广袤的法界中,他心智璀璨,如日月轮一样圆满、清净、明亮。我们在凡夫业的蒙蔽下,忽明忽暗、时觉时迷、被动主动等等。
现在学佛群体中,因为本土化的教育或者世俗化佛教,有把佛法当成对待的善法。佛教也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样的略教、略戒来广泛提示有情,自清其意志是佛教的一个根本依止,自净其意即是本来清净本来具足的种性展示、如实心地的揭示、法界心地的揭示、一切众生得究竟安乐依止处的揭示,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之揭示。
这种揭示给我们带来了极为殊胜的生命前景、修行前景、作为前景,给我们大的依止,令无量迷茫有情、压抑亢奋有情真正得到清凉心智的回归、安乐的回归,真正能得到离苦得乐这样的佛法利益的事实。这种事实是无量诸佛在一劫一劫中、一生一世中、一时一刻中所展示的他们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实质内涵,无增减地回馈给予一切有情。
因为一切有情在佛陀的心目中是恩人,是圆证圆悟的真正导师,所以他们来报一切众生恩。一切诸佛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逆顺二境中圆成一切功德,真正地正等正觉一切逆顺因缘、善恶因缘、凡圣因缘,圆证此功德,得大自在,于究竟方便处得以真实安住。
我们作为学习佛法的实践者,一定了解俗谛——这个“有”不过是我们在阿赖耶识中或者意识记忆中的沉淀。这些沉淀本质不可得,本质是清净的,本性是空的。我们了解了这个实质,胜义谛之功德就会照耀我们染识的心,使我们染识的心一时融入光明藏,一时能破除无始无明的久远蒙蔽,真正心开意解,出离无始以来染识对自身的左右、制约、牵制以及对生命的推动,变成本净本具的清净缘起。在清净缘起中我们再审观自业、他业、共业等业分如幻如梦如露如电的空性的实质,在这个实质上得到究竟解脱的回归、解脱的亲证、解脱的认知、解脱的方便、解脱的抉择。我们就不被一切业所缠缚,在一切业相中得以自在。这种自在力,一切诸佛于久劫以来,乃至现在诸佛于久劫以来,乃至未来诸佛于久劫以来,一定是妙用于此、安住于此、不增减于此。
我们在学习实践佛法中,若不了解逆顺二缘皆是助缘、增上缘,就很难圆满地觉悟世间、觉悟生命的依正二报。我们每一个学佛者都可以细致地善观察于此。说是说非说善说恶,纠结于对与错,争论于高与低,造成了世间争斗与混乱。在这纷纷攘攘的世间中,斗争是不可思议的。世俗人我各有所见,自是非他是人们通常所运用。这些东西就是世间苦乐的交织,这种苦乐交织就是生死的交织、凡圣的交织、善恶的交织。这种交织是世间苦与乐的推动,造成世俗的九界的相续。迷失于此者,往往在苦乐参半的业报中,尤其人类。人类虽然苦多乐少,但往往我们认为自己乐多苦少;而在违缘中往往痛苦不堪,在违缘的边缘地带往往心灰意冷,在极大的打击冲击下可能变得迷失迷闷。
佛陀在我们人类示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迦毗罗卫国出生,一直到于菩提树下示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圆满功德,施教于世间,以十六妙观来审谛苦集灭道,宣化正等正觉之心智方便,无疑是来让我们了知我们这个对待世间无一法可得之事实。我们欲得佛法自在、心灵自在、行为自在、思维自在、交流自在乃至生命相续的自在,若不依佛法教诲,这一切自在无所依托,只能在生老病死中循环、苦乐中循环、是非中循环。这种循环是轮回苦,是个大苦,就是不断重复你无始以来的业,在升华中、平衡中、堕落中不断地循环,这无数次循环称为轮回苦。
像阿罗汉菩萨贤圣们出离三界,就是出离这个大的轮回苦,不在轮回长夜中迷失,真正觉悟了轮回大梦。我们称为觉悟世间的菩萨、声闻、圣者、智者所安住的特定的心理法界、事业法界,就是其依正二报。我们在人类世间苦乐善恶的对法中,感恩不够就会择取顺缘、避开违缘,这是常态。在这种常态中,大家建立了爱憎、取舍、是非、对错的概念与作为,相互在这个共识中成就社会共识,就是一些社会规范。这些规范禁锢也稳定了人类的某一阶段、某一时刻,这是双重作用。
佛陀教法让我们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的事实。我们若不能超越烦恼或者执著习惯,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样的说法、教诲、指导就不能真正随顺,不能悟入,不能指导我们在面对善恶是非人我这样的事相时作以解脱、超越乃至主动驾驭的方便善巧,就会失之交臂。在一切是非善恶生起之时,就会随着善恶是非来取舍或爱憎。世间推动莫不如是。
在苦乐与爱憎中,若人能了知其本质一如,就能淡化爱憎对自身的制约、是非对自身的制约、人我对自身的制约,乃至凡圣对自身的制约,就会得到心灵的解脱的少分轻安、多分轻安,乃至究竟轻安。轻安与喜悦会引发禅定,即是等持功德。我们要想步入这种等持善巧,不能了知一切业缘的幻相实质,就会迷失于此、计较于此、取舍于此,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莲友都可以细致地各个角度地不离现行去观察、去了解、去实践。
经常要扪心自问心地所需、心地所依、心地根源,外缘如镜照物,是了晓自心之方便,我们就会感恩一切现缘,会从取舍中、爱憎中、苦乐中变得安祥从容起来。因为感恩是一种包容心,感恩是一种喜悦的心,是一种阳光的心,是一种平和的心,它能面对一切世间的现行,我们在取舍爱憎对错等习惯中就能走出来。
今天是韦陀菩萨圣诞,许多人知道韦陀菩萨是贤劫千佛的最后一佛。我们生活在贤劫中这个减劫时刻,在第四佛释迦文佛的教法中学习与实践,能不能久远地看生命与心智所依?要是我们在习惯的功利心中,往往很短浅,会被眼前的是非、亲疏、得失所制约。我们在心智中以劫数来看,以一生一生或者整个生命的心智来审视,以一个时代人的需求状态来审思,再回顾某一个事相、某一点是非爱憎,因为心地的拓宽与广大,对事相包容、觉悟以及运用善巧的机会就会多起来、彻底起来。要不然我们还沉浸在对法中,因为爱去染著,因为恨去排斥,因为善而装点自我,因为恶而覆蔽自心,作伪善之缘。
尤其我们华夏大地的人们,对性本善有着充分认识,对善缘、善业、善作为有着原始的向往,或者说我们身体中就流动着性本善的血统、概念。所以翻译者把世尊这个略教翻译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文句。要是到其他国度或者法界中,这个略戒可能就不这么翻译了。因为大家有这个共性,他就这么翻译,来接引我们“自清其意志”这样一个落脚处。即是先以欲钩,后令入佛智。
圆明无对依佛展示,感恩随顺欣然归命
要是我们不了解这一点,把佛法当成对待的善法,把它世俗化,人的爱憎心就会生起来,伪善作为就逐渐多起来,圆明的心、无对的心、平等的心、真正慈悲的心就会被伪善所掩盖,或者说伪善化,落入世俗。貌似佛教徒,行的是世法,非是出离三界的方便。我们要把世法与民俗的特质有个认知。
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被世俗化,在现在这种世俗化的佛教中,就把行善当成佛教了。大家看到持戒的人就锦上添花,看到犯戒的人就会打击、排斥,看到一个人做了一点好事可能就去赞叹,看到一个人做了不足的事情、违背于善缘的事情就会指责,造成了世间常态。这个演化过程,乃至被我们本土化、世俗化的过程,有很长历史了。近两千年在中国传播佛教的时空中,世俗化佛教充斥着学佛的空间。
很多人读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读过去了还是生善恶心、是非心、人我心、对错心、爱憎心、高低心、大小心、凡圣心。这种种对心在生命相续中不断地产生诸多烦恼,因为对法不能等持心智,就是割裂的、矛盾的、人我的、对待的,造成许多人貌似学佛,而不得佛法的圆明觉悟现行,感恩一切现行、正面地等持一切现行的功德就会从我们生命中一点一点地丢失。
阿弥陀佛果地觉为因地心的教诲,给我们十分稀有的、十分完善的、若随顺依止必得不退的殊胜功德,就是顺性圆满觉悟世间、圆满运用一些现行的功德。这样一个教法,这样一个引导,这样一个利益,说功德或者作用力比较方便——这样的作用力能使我们在这个不平等的落差极大的时代,令心回归到本自清净、本自平等、本自安乐的事实上来,作为自心相续的依止、心相续的支持者、心相续的回归、心相续的展示——是这样的实质内涵,真正安心于每一个现行。
我们能不能在每一个现行中安乐下来、沉静下来、从容起来?是对法还是无对法?是有为于分别知见还是有为于清净回归?就看我们发心,是心所依止产生的作用了。现行的种子没有一个死的定格,无始无明与如来种性本质亦无别,用相之处千差万别。这一点需要我们深究!此处若不深究就回不到心地根源上来,不深究你就在一个事相、一个事相、一个事相上滞留于此,在那个事相中繁衍新的事相,心就割裂了、迷失了。
说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自心本具光寿,自照照他,或者说与一切诸佛如来世尊的一如心智在每一个事相中展示出来。三无差别的心就是一如的心。我们要是没有了解佛陀亲证功德,说一如容易混淆。佛这个一如是依他顺性的修德,或者说多生多劫累生累劫以来依誓愿力顺性展示性德方便的善巧,达成一切修德或者一切作为无染无住的方便,这样的作为中解脱、解脱中作为。凡夫有情一切作为,做一个事情染著,做一个事情执著于实有,就是阿赖耶识或者染识中把它记忆下来,坚固此记忆。
我们总体来说,佛陀把一切对法圆照圆见圆用了——把善恶圆用了,把是非圆用了,把人我圆用了,把逆顺圆用了。圆满地运用,不排斥一切,包容了一切,接受了一切,正遍知觉悟了一切,就是入众生心想中来展示三无差别的本质。佛陀教诲之所以能感动世间,正是佛功德顺性入一切众生心,能在一切众生心中本质彰显,无所隔阂,我们就能欣然地接受他。要不然我们在学佛过程中会出现一个极大问题,就是逆反、排斥。
所以顺性是顺一切众生与佛无二无别之法性,来施教于众生,来传递于我等,即是无疑地传递。此功德不属于某一佛陀、某一世尊,但他们展示出来了,展示了众生原有的智慧与德相。我们在念阿弥陀佛依正二报功德时,就能依彼——像镜子一样,能照了自心清净庄严真实功德的内涵,使我们欣然回归,即是往生彼国。
因为我们的心是有来有去、有生有灭、有浊有净的,很多人就会想象或者设计在对法中怎么往生。那么在事相中有没有这个往生的作用力?一定有的。如果没有,大家都迷闷。像一个人从南方到北方、从国内到国外,这个来来往往还是有的。但来往的结束,你说他有来往,他真在实质上没有来往,在这个作用力上有来有往。作用力有缘生缘灭,在那个作用力的刹那间,产生了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就过去了。就是如梦如幻,如露如电,没有实质,它不是固化的往来,是一个往来的过程。
我们很多人会想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你想象不想象,他干脆用经典及其诚实言给我们揭示出来。像释迦文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诸多净土经典,告诉我们里面内容——如是观者是为正观,如此随顺者得方便。但我们作为凡夫有情,思想意识总是按捺不住,会改造他、假设他,随顺得的方便极为稀少。善根成熟者随顺即得方便。
像一个人在地球上,靠自己体力奔跑,一天能跑多少路程?在体能上锻炼,也可能一天跑一二百公里。但随顺着地球这个本质的运转功能,我们不动本座,没有离开现缘现行,不假丝毫力量,坐地日行八万里。靠自己,再努力你也达不到八万里的日程。地球的极大功德载负着地球上所有生命都在坐地日行八万里——我们不知不觉,一天天都是八万里、八万里地感知无尽浩瀚的宇宙空间。
我们要了解法性的载负力,像佛陀无量兆载永劫修持的功德力,非我们对待心智中所记忆所感知的内容。若不依随顺方法,还依自己的业力思维、作为、感知,那还会深陷在自己的业力、意识、感知空间中,没有出离方便。改造性的佛法我们一定要谨慎!我们这个时代人,十分容易用自己的凡夫情结把佛法处理成凡夫的意识状态。这种凡夫意识状态极大制约了自己真正的学佛善缘与机遇,即是接受佛不可思议的胜福慧的给予与加持。
二元世界这种心理特质、坚固的意识特质,使我们困惑在自己的见闻觉知中不能自拔。所以我们从三皈依就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就是皈依,超越自我见闻觉知对自己的制约,随顺佛法僧三宝给自己提供的方便,像地球给我们提供的方便一样。若不要这个方便,还挣扎着自己想达到某个速度,真不如随顺来得直快,来得安乐。
因为世俗的生活、世俗的习惯、世俗的共识,如果没有三皈依或者说南无三宝的南无,就是归命礼、归命随顺这样的认知,我们可能一生一生就随着自己的记忆与业习处理佛法,乃至处理一切现缘,深陷业力中。记忆的障碍、烦恼的障碍、习惯的障碍、所知的障碍就把我们困在三界之中。出离三界一定要有感恩三宝、感恩教法这样感恩接受的过程,就能走出二元世界中我们过去的记忆、过去见闻觉知的习惯、过去处理佛法的习惯,使我们真正能随顺依止佛法,得到佛法不可思议的载负,出离三界,出离我们那个意识不断重复的习惯,就是轮回的习惯。
归命礼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感恩与随顺十分重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善观于这样一个法则,就能走出对待的三界或者说生灭世间、善恶世间、人我世间、凡圣世间。
我们经常有礼敬的时间,经常一心礼敬、一心归命。像往生论一开章就是“我一心”——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归命于此,而不是用自己的妄想或者见闻觉知改造佛法。这一点点的随顺会使我们生命发生翻天覆地的依止的变化,内涵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