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性的现行作用074

无我正见即下休歇,顺性无作必得不退

女众代表:今天有人问什么是不退转?有人说不堕三恶道是不退转,有人说至八地菩萨是不退转,那么不退转的菩萨会有哪些表现?龙树菩萨是古佛再来,早已证不退转,为什么投身到娑婆世界还会迷失?祈请师父慈悲开示如何认识不退转?阿弥陀佛!

师:我们在面对这个问题的角度上,先要用正见来观察。一切法如幻,这在佛陀的智慧教法中处处有指。一切世间法一切出世间法如幻,这是特别重要的让我们审思法则的支持,就是正见的支持。我们不了解一切法如幻,就会在妄想执著的业力及其相续中运用自己的意识、言说、行为。要知一切法如幻,我们的思维观察会得到极大方便,就是处处在妄想执著中能解脱出来。

刚才提的种种问题也没离开妄想与执著。要是了解一切法无我,再来看这些问题的设置,也无外乎是妄想执著。有人执著于理,有人执著于事,有人执著于行为相续的依止等等。要看一切法本自具足,这一切说法与知见都可以歇息,勿用对错大小等去评判,直下在这个知见中就可以回归到本自具足的妙用上来。我们认识一个问题,分析、思维、观察一个问题,正见是我们的根本支持!在正见不清晰的情况下,祈祷三宝加持、传承教法加持,我们再来思考与观察问题,也必然产生不可思议的教法机制、三宝支持的方便现前。要是用自己的记忆、好恶或者执著、分别来守护自己知见,会造成法执与我执的沉沦。很多人还谈不上法执,但是我执的沉沦必然现前。有人在用法表达一种执著,就是对错、善恶、究竟不究竟等等说法。这种执著的坚固若是以我慢心、对错心、对待心来支持的守护,不是自觉觉他的方便,亦会堕入世间或者世俗烦恼中。

像对阿鞞跋致的认识,这个名词称为不退。我们一切作为皆有退转,顺应性德,即是三无差别的本质,一切都无退,无所退转,非建立故。在生灭法中的一切造作、寻觅、修持皆是退转之法;愿力若是顺性所立,必得不退。我们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导引现行的思维与言说,思维言说皆得不退;若是顺应自己的颠倒、妄想、执著或者预设的修行、说法、对错、大小、凡圣等等所立,皆是退转之法,无常的现行。

我们了解一切如幻,就会知道一切凡夫业虽在执著相续中,亦是如幻;产生种种业报差别,亦是如幻。菩萨在觉悟法界中自在不著染于一切而行于一切的广大觉悟善巧,亦是如幻。诸佛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顺性展示一切作为,一切作为皆入于性德海中,圆成圆现。所以说其本质如幻,即是不可得,一切现行缘生缘灭,必然示现、显现、相续如幻。这个知见的抉择会给我们带来现行解脱的最殊胜方便。要不然我们在现行中会妄想执著,就是堕入众生业分。各执己见也没有什么。这个见从什么地方来?要是从正见中来,就有自悟悟他的方便、自觉觉他的推动、自解脱令人解脱的不可思议利益。

幻业无染消融自我,顺佛回施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本身没什么,最重要是我们对这个言说、言辞的参照。所以一切菩萨正行功德就是顺性立愿所兆载永劫修持的推动力,就是愿力——顺性的愿力,皆是阿鞞跋致的正因。我们学习净土,成就阿鞞跋致,是以佛的果地觉、以佛愿力来作为依止、随顺、行持方便。这个地方,阿鞞跋致必然成为事实。阿弥陀经中说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授记。这个授记亦是展示顺性法则不退转的事实,非是迎合,也不是诱惑大家修行什么,实在是一切顺性立愿的事实行为皆是阿鞞跋致的正行!

你说我们作为凡夫有情怎么成就阿鞞跋致?净土教法有严格的简单的指导,就是随顺得入——随顺佛愿,随顺法性,随顺佛的修德——随顺,我们来依佛知见妙观世间、正观世间种种生命的趣向、依止,所作选择都会在这个地方有落脚处,就是阿鞞跋致的抉择,就是顺性的抉择。过去说顺性起修,我们容易一带而过,以为这个性与我什么关系?实际于万事万物他都彰显了,法性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性,我们顺应万事万物的本性就无所退转。何以故?此处作为无生无灭故,不垢不净故,无对无待故——他没有生灭的建立,何以退转?没有对待的建立,何以退转?

因为在对法中,在二元世界的作为、意识、思考、业相相续中我们已经熟悉,已经在这个环境中完全投入,所以我们的思维言说一定有大小、凡圣、高低,一定是对待思维,就是边见思维、二元思维。这种思维困惑了无量无边有情,造成日月轮的运转,就是白天黑天一样的运转;造成我们觉迷、苦乐、大小、对待交织的生命状态,如影随身一样伴随着生命的时时刻刻。

觉悟世间者身现圆光、项有圆光,这光是圆见所成、正见所成、正觉所成。我们经常看到佛菩萨的脖子上套个光,身体上有个光,这光就是正见威德所成,是法界对他的一个支持,也是一个回应,也是一个幻化的业报状态。他这个状态得到了法界的许可、认可、支持,所谓支持就是这种圆明的福德因缘。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这些光相都有。只是这些佛菩萨明显于此,他们明确了、明显了、彰显在自己生命的周边。我们作为普通人,湮没在生命的一个状态上,湮没掉了。通过特殊的设置、仪器、环境还可以投射出来。

他们沙弥说做过这个试验,我们这个地方容易做。在下大雾时,你找个聚光手电,在这个人正面的项部、胸部用光照投射,就会出现身光与项光,与这个一样是五彩的(师示佛像),不会有差别。正面照过去,通过身体的辐射力透过他背后可以看到;也可以从背面照,前面也可以看得到,没有差异。

你说佛菩萨这么神奇的光,我们怎么没有?因为我们这光的力量不够充分、不够具足,在特定条件下才可能透射出来。我们看到一些人在圣山福地拍照片,有的恰恰是他们自身光的投射——背后的光投射到某个山崖或者山顶,这个光相出现,就说是所谓佛光。这本身没什么,因为我们人类乃至其他生命与佛菩萨本质一如。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状态下,在烦恼炽盛的因缘下、习惯下,很难看得见,很难认识到,很难触摸到。你说我这一照是不是成佛了?可以试验,你也可能会生起未曾有的喜悦。这个喜悦你感到也不差啥,就是业报会有些差异。

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依止,真是很特定的状态。就是大家往往在我执与法执坚固的情况下,把自己锁定在业力感知中,受很多苦恼。好比说自卑压抑的苦,心里充满委屈,充满了不舒展的制约感。心里膨胀时,又认为自己不得了,虚夸自我,无端地表现与表达,也很辛苦。像喝醉酒的人说点大话没啥,但是酒醒了就知道头痛,身体发虚,没有次序力。要是真正在三无差别处、本具处用心,你就能平和地用心,安稳地用心,安详地用心,感激地用心,你身心安乐的内在实质会展示在生命周边,依正二报会发生你意想不到的变化。这种变化力觉悟者一定自知,依法行者一定自知的!他远离了压抑、膨胀、迷惑,清晰起来了。就是心地明亮起来、平和起来、从容起来、充盈起来,因为依止力会产生不可思议的作用。

在《摄大乘论》中他讲三性:圆成实性、依他性、遍计性。我们要依止圆成实性之真实功德,阿弥陀佛所有报德给予就是圆成自性的彻底展示。他展示了这样不可思议的支撑点,就是所依力,我们在运用中产生所依力不可思议的现象——你再遍计,你这所依力在处处时时都可以运用圆成实性来照耀现行相续,支持现行相续,那就是阿鞞跋致的一个深刻内涵。

我们要是在觉受、受或者见闻觉知的状态上寻求阿鞞跋致,一定是虚妄的预设,如手捉空,你想抓个东西总是抓不到,经常会受无常苦、受苦、情绪苦、有所得苦,这些苦把我们做得疲惫不堪。现在大部分人喜欢在见闻觉知上用功夫,在我执与法执上用功夫,来装点、壮大、强化自我,背离了常态所说的“为道日损”。这个“损”是把我们有为造作的业分回到法性的无造作的安住上来。所以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虽然是老子讲的话,在修道的事实作为上的确有提示方便。可以看一看:越是躁动的人,今天想弄个这,明天想搞个那,总想出奇招怪异,他内心烦恼一定很大,我执与法执很重。这一类人想希求什么东西,很多人去闭关等等。

以前遇到法师问我闭关都闭些啥?我说我行忏悔。基本上每次闭关我都在忏悔,我很少能想象到不是忏悔的机会。若干年前经常闭关,每次都是遇到大家共有的违缘、道场的违缘或者自身的违缘,有些心理上过不去的东西,就找个地方静一静。干什么?行忏悔。什么忏悔?自己在这有为幻化业缘中当真了、染著了、以为自己受到阻碍了等等——这种执著业要忏悔掉,令心在如幻业缘中无所染著。心地安定下来了就出来,会生起对一切幻缘的感激与感动。对一切染著、执著的忏悔心,能使我们在解脱路上得到安乐——远离了负重、负累、夸耀、压抑,令你身心安乐下来。

阿鞞跋致没有什么。阿弥陀佛果地觉为因地心——顺着这样一个推动,必定是阿鞞跋致!像佛授记一样:今发愿、当发愿、已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此类有情皆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在无上正等正觉的修持功德相续中得不退转。净土教法的阿鞞跋致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特质,在圆成无上菩提的相续中决定不退。因为他的缘起就是果地觉,没有退转理由!你随顺果地觉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以印印契了,印坏文成,是这样一个事实,他没有退转的机。许多人的修行在夸张自我、膨胀自我、压抑自我,感到自我的残缺等等,想扩充自我。那不是阿鞞跋致,只能给你带来更多烦恼,更多的怨、恨、压抑、迷失、苦与纠结。

可以观察自身,也可以观察周边那些自我膨胀、自我造作的人,那种结果是什么?你造作个东西,会不会成就阿鞞跋致?自己可以审思观察,每一个人都可以自我了解、通过周边因缘了解。我接触到自我膨胀或者执著的、压抑的、算账的、怨恨的……都是在“受”苦上用功夫的人,在我执上恶意伤害自我的人,自大、自满或者自卑到极致了,他就反过来自慢。这样人挺苦,就是染著,特别染著的人在这儿受特别的苦。很多染著的人埋藏得很深,打上一个利益众生或者帮助别人的旗号,最后自心可苦了!为什么?贪欲心造成的。

所以过去出家一到寺院,四念住就是必授,必然学习。以前出家师父第一关就是学四念住:观身不净,先破除身执;观受是苦——见闻觉知的染著,心念、自我意识的染著,观受是苦;观法无我;寂灭为乐——落在寂灭的顺性的实践上,实践法则的意乐上,就是寂灭为乐,令心无作休息,无作地回归。安住在这样无漏的清净体性上,行诸梵行。所谓梵行,是依无染著行,行种种行。缘起清净,所以相续清净。你说我要怎样怎样,那已经染著于我要怎样的我执,本身是一种膨胀,你所有修法只能增加骄慢与负累,增加你内心的痛苦。因为你内心索求的东西不会有对应果报。

所以很多人闭关出来教育人,一张口就出现大的违缘。我们周边经常有一些从关里出来怎样怎样的菩萨,像烧红的铁一样,想弄这想弄那,结果把自己烫伤,把别人也烫伤。我们看到世尊的沙门弟子,都是在寂静处、阿兰若处、在人间安详游化,寂静守护,没有蹦得天高,把自己弄成啥样子的——没有!你读一读千二百五十比丘,他们随着世尊走来走去,世尊坐他们坐,世尊走他们走,悄悄地,静静地,无所议论,无所言说,但是随顺,心地寂灭,寂静安乐。像我们汉地一些出家师父,学三天就想给人讲法,好为人师者挺多。居士也是,刚刚学一点东西就想把家人全部当成学生。或者单位领导刚学两句佛,就要把单位佛教化,太急了!

我听他们讲一个在北京的图书馆工作的菩萨,这个菩萨密修了几十年,最后虹化了,悄悄去世了。他一生中所有作为没人知道,密护于己行,得到身心的自解脱的安乐。虽然这不是我们提倡的,但很多人密行或者守护自己的内誓、法则,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利益。过去修本尊法不允许与别人说,你修哪个本尊一辈子别人都不知道!现在人被哪个喇嘛摸摸头或者被哪个和尚说句闲话,不得了了,似乎他成了什么一样——真不是那样子。你的内受用,要是修密,三密不相应,还真不敢说什么;要是禅宗,你心智不能真正地挥泛明亮,种种关卡不能自由无碍地出入,还真不能说啥;净土宗,我们若不赞佛、不礼佛、不随顺佛功德展示供养、礼敬、忏悔,也不知道说什么,可能所有说法会变得怪异。拿师教、言教、佛教来炫耀自我很可怜;来揭示自心,令心明了,得以安乐住,远离诸多苦恼,这是不可思议的法的守护者与实践者。

许多人读过道宣律师《净心诫观法》的三十观,出家师父或者学佛人都应该观一观,观观自己在干啥?不观自己真不知道自己在做啥!很多人弄了很多经历,很辛苦,就做些无果事,最后还给自己弄得灰头灰脑的,没意思。内心世界没有法的滋养与喜悦,做一些负累事、虚夸事、莫名其妙事。

净土教法谈的阿鞞跋致,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不退转。如阿弥陀经中世尊所宣化,我们可以读一读,了解阿鞞跋致。顺应佛果地觉为我们现行心,随顺佛愿力或者果地觉的给予、印取,在三无差别处起心动念,忆佛念佛,往生本家本国,实际是现在我们就托心、回心于本家本国,或者放心于本家本国,或者放心于法性海中、佛愿力海中,或者说佛的圆满报德中,令心念回归,安住于此、感恩于此、系念于此、维系于此,攀缘于此都可以。他的作用力就会在生命中让我们有充盈的内在体验,就是阿鞞跋致的体验。这个体验是佛果地觉这种实质内涵的支持,是性德海的支持,是无尽的支持,所以说是不退转的支持。

因为自身有限的作为、有限的设计、有限的业力,福德因缘很快枯竭了。人标立自我、自大、膨胀自我,很快就会出问题。你也可能有一点福德积累或者言说的积累、智慧的积累、人缘人情的积累,但很快就衰竭了。他没有相续力的不可思议的支持,没办法得到性德的源源不断的支持。阿鞞跋致是得到法界力的完整支持,无有退转之机。我们可以观察自身作为,可以自己故意造作一点要干个什么、我要表达个什么、我要换点什么名利……你知道这个如幻,可以去作为,不要伤着自己就行。你很快精疲力尽了,很快就投降了!你不投降也是装,也是鼓着一个劲,很快结束了。没有常性的这样人,没有责任感,没有得到有果的结果——不会有果的,因为那个东西是无常相。

所谓诸行无常,你做的时候就开始败坏,因缘已经成熟了。你说我装到底——你就装去吧!有人挺能装——你装一辈子,下一辈子你也忘了。虚假相承的人不是没有,但是苦你一生,如此而已。有人是不倒的汉子,拼着命也要装,你总有一天装到骨灰盒里面,彻底装起来了。那个价值我们每个人可以自审自明,别人担不了自身的因果!

在五念门十大愿王修持中都是阿鞞跋致的修持,你可以观察了解。怎么来做阿鞞跋致?十大愿王没有戏论,五念门没有戏论,全是随顺佛报德,随顺法性来修为,就是阿鞞跋致事。这一生要是我们抉择了这个法门的修持,尽此一身一定是安养国,没有问题。一切佛陀一定是真实语者、如实语者、诚实语者。他们不说异语、绮语,根本不说!我们在这儿能认识清晰,这一生一定可以实践阿鞞跋致的教法,成就阿鞞跋致的功德。我们读《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在偈语和长行中都有充分阐述——修行的方式方法、所得到的利益,是很完善的修学体系,很完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进趣方法与方便。

阿弥陀经中对此也有广泛宣化。在我们汉地每一个道场,基本上都有阿弥陀经,就是导引众生一生成办的教法。所谓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要多念,欲得阿鞞跋致的授记、印许,你多读佛语,就是圣言量。圣言量是真实语的支持,是源源不断的真实的支撑,他没有虚伪地方,没有我们妄想执著的、虚妄的、膨胀的、假设性的东西。

我们太多的妄想,太多的预设,太多的不对称心智,就是无始以来亏欠的心。不是顺性,不是顺法性或者本具本净的心性来展示思观方法、修行方法、作为方法,而是亏欠的、压抑的、膨胀的业力,会造成无常的苦、无我的苦。你在无我中想寻求个我,结果肯定是苦,因为是无果事;在无常中想抓个常相,结果一定是无常的苦;在受或者缘生缘灭中你不了解缘生缘灭,想在感受上得到一个乐、放逸、舒服等等,一定会有受的苦。像你和人算帐、发脾气,情绪苦一定会制约你。

这些特质,我们在学习净土中有经典与历代传承善知识给我们传授的教法,可以广泛地认知、了解与实践。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