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集:改变秉性教法一如
我们一如继往礼请三宝,祈求加持!种子的现行作用这一节课我们今天继续学习。
我们一旦谈到阿弥陀佛,就容易谈到修德,或者说阿弥陀佛的报德、愿力,依愿力而成就的报德。在无始无明凡夫有情的现行因缘中,往往我们称为习气、秉性。今天我们谈一谈秉性,对大家自我认识的觉悟乃至种性的择取,可能多一些参照。
内誓外愿调整秉性,顺佛给予回本清净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在传统上把习性、秉性说成本性。所以平常若不细致观察,我们就把这三个混到一起来谈论与认知了。要是我们把秉性与诸佛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修德来作对比,把本性与法性作对比,可能就简单一些,能认识对支持自己生命埋藏比较深刻的历史渊源或者说秉承的习惯——过去习惯比较成熟的状态成为我们现在的秉性,我们在发挥这个秉性中又建立了习气习性的东西。像在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诸多烦恼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偏重的习气与秉性。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习惯状态下,或者在觉悟习惯的状态下,或者在认知与超越习惯下生活着——有的是觉悟它,有的是迷失它,有的是强化它,有的慢慢地依法在衰减它。但背后比较强大的相续力量恰恰是秉性。在我们人类的普通表现中,要是有比较坚固的教育或训练,像部队、一些特别机构或者比较规范化的环境中,可以把你的秉性,就是比较稳定的相续的作为方式,在脑子里记下来。习气来了也不能困扰或动摇你这个支持。这个支持要么是训练愿力,要么是秉承而来的一些特质守护,会对自身生命有很大推动。比如说习气来了,不想起床,你也得起床!想这样放逸那样放逸,但你秉承的任务、责任、训练机制或者心里的守护会推动你去起床、作为、不放逸等等。
大家都生活得比较紧张,为家庭、为社会、为责任、为工作、为事业、为情感等等会较劲与对比,带来许多困惑、困扰或者如意不如意的结果。这大部分是在习气上,大家的感知是那么直接——直接的碰撞,直接的苦与乐的承受,取舍亲疏等很容易在我们生命中直接表达出来。秉性的东西有作用力,有时反而潜伏在我们的习气后面表现不出来。
我们来学习佛陀的修德,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顺性起修的功德,就要依愿来做——用愿望清晰地守护,就是内誓、愿望,来改变我们的秉性。实际就是让它回到法性功德上来,回到本性上来。要不然我们很难动摇秉性。习惯貌似还能改变,因为不好、不合适或者大家不接受、自身受到一些负面影响,会改变。像苦痛、生活不规律等等,人就会改变。但是秉性往往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用愿望来调整就比较重要了。就是我们真正内心的守护,容易对秉性——我们过去生生世世的记忆,或者无始无明的记忆——有调整的作用。
过去尤其是发重誓,特别容易改变秉性。一般说这个人突然改变了,基本上是秉性改变了,气质改变了。有的人气质偏于贪,有人是偏于嗔,有人偏于痴,有人偏于骄慢,有人偏于疑虑,有人偏于邪见……每个人不一样,都有一点这样那样的状态。若有愿力,好比说顺性誓愿、不为自求,就是真正内心有守护了。我们从利世利他的角度审视或者守护,会发生气质的变化。就是心量拓宽,作为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因为支持面广了。若是自私、狭隘、自大、恶性膨胀,会伤及他人、伤及环境,自己的内心也越来越紧,越来越逼迫。以前我遇到许多老年出家师父,很有感慨。就是认为自己一次一次地受冲击,或者某些结果不称心,这时尤其是对徒众、对教法传递会心地灰暗;感到一次一次地接受教训一样,把心与作为缩小,或者尽量改变模式。很多人就是受到了一些不对称果报的刺激,心灰意冷的样子。要真正依法审视,很多事情是很好处理或者能够处理的。
为什么谈这个话题?有一天比丘师父们学妄语戒,有两个疑点。因为我们有约定,就是安居学习的约定——有疑当往问,所以我就执行自己这个任务,给他们解决疑虑。像我们学习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报德修持,为什么说作为是顺性的?为什么能展示众生究竟安乐处?能导引众生回到究竟安乐处?为什么能让众生回归到平等缘起,就是三无差别的缘起上来?实际就是佛陀秉承愿力生生世世地守护着!菩萨也秉承着内誓外愿生生世世地守护着——产生了这样巨大的、清净的、圆满的、无碍的事实,我们称为三身功德。
我遇到有的出家师父,做一次事,是这样子;又做一次,还是这样;又做一次,还是这样……让人感觉不可能,第一次做可能不知道,第二次应该知道了吧?还不知道,第三次还不知道,那可能是秉性问题了。因为人的秉性,它没有参照的改变。像我们现在受的教育就是我是对的、最好的、最强的……从幼儿园与小学可能就开始培训:你要强大自我,把自我或者个性张扬出来……走的都是这一条路。这条路是不是觉悟之路?会越来越固化自我、强化自我,越来越苦。谦下的人、调柔的人、感恩的人、善于随顺的人与强执的人、骄慢的人、藐视他人的人、挟持别人的人不是一个气息,气息完全不一样!这些气息都是由人心幻现出来的。
我们很多时候,到某个地方会有这样的过程。开始弱,就谦下平和,你认为这个环境不熟悉,对人就很随和、很随顺。一旦熟悉了、了解了,就开始认为别人不如自己,你开始高大起来了,开始骄慢起来了,开始有力起来了。这时候就变得骄慢、自大,想控制场面,想怎样怎样,实际挺苦。这个苦是人不喜的东西。刚到一个地方,往往每一个人都会受益;一旦熟悉,很多人就没办法受益了,就受其害了。人刚到一个家庭,可能是感情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生育的需要。有家庭、有孩子了,可能就感到什么都负累了——感情、家庭、养育都是负累;房子车子一攀比,也开始负累了。开始是需要,后面就不是需要了。我们这个开始是谦虚、调柔、尊重、随顺,的确是不得了的事情。
所以很多人到一个新地方会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什么利益?谦下、平和、尊重、随顺,让人感觉这人都挺好。一旦熟悉,自己掌握了一点资源、力量、权力,人变味道了,不耐烦了,说话那个样子了!这里面可能是习气起作用,秉性同样起着作用——一熟悉,秉性就露头了,就出来了。习气可能是我们会屈服于压力、屈服于现缘,没办法,你感到把自己放低一点、调柔一些、随和一些,大家好交往,自己也容易住下来。如果你来了就仰脖子、说大话、指手划脚,肯定住不下来,谁也不与你交往。因为大家都不喜这些东西。人为什么做让人不喜的事?熟悉了!你的秉性、心里比较成熟的体系状态就出来了。很多人刚到一个寺庙,一般是感到这个寺庙还好;过一段,不咋地;再过一段,一无是处啊!为什么会这样变异?就是秉性,相续的支持出现了问题。
所以誓愿力十分独特!给比丘讲戒时候提到了应作与不应作分。我们再了解无始以来的无明种子,如果没有顺性立愿而想改变自己的习性与秉性,那么下手很困难。我遇到几个事情,自己观察观察,包括自心与周边因缘,感觉很多重复性的东西,实际是秉承的或者秉性的东西,大家忽略它了。要是在乎秉性,好比说来到寺庙,你一定要问清楚他来干什么?弄清楚了,梳理得安稳了,可做了;这时看到自己的秉性了,就是相续支持的东西,再住下肯定能相对长久地保持比较好的状态或约定。要不然很快地你不知道怎么就改变了:昨天是学生,今天是老师,后天成太师了!这咋办?你都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安排别人,就会失控、茫然,会出现一个约定不清晰的混淆地方。
这一次安居前出去,回来以后感到寺院里有一些怪怪的东西。我回顾一下自己,就是在秉性上不负责任,不愿意太管多事情,很多事情就有似是而非的地方。教法上、作为上、人际关系上,哪个地方有似是而非,就会出现一个空档,出现一些麻烦。这些麻烦你不能说是别人过失。回想过来,可能是我们在愿望上没有清晰表达。有人说我表达了,发了多少次愿了,还是生生世世学这个学那个地发愿——愿望是支持自己行为的准则,若是为了表达而表达,那是另外的东西了。如果可以说不如实语,可以为了某种利益说这个话那个话,那就可以欺骗了,也可以妄语、恶语、绮语了。
要是正语者,有顺性誓愿,他一定会守护。守护是什么?改变秉性!你能了解这个人下一步做啥,因为他有誓愿在那放着。他自己也能了解自己现在、未来乃至究竟是个啥,因为誓愿在那儿放着!像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我们为什么念?若急难怖畏之时,称观世音菩萨名号,他就随机感应,来帮你离开怖畏,令身心安乐。不是他发了这个愿,然后说你们再念我也没用,我当时一高兴发了这个愿——那就没意义了,不称为观世音了。有愿不成,叫毁誓。这样的人不忏悔,就没有啥交道可打了。说了不算,你跟他打交道干什么?你看不清他干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个人就淹没在业海中了,就是无果事,相续的是无果事。
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诸佛世尊我们都知道?因为他们顺愿!不是一生一劫,是多生多劫乃至累大劫这样行持。就是他们秉承着顺性的大愿,生生世世地这样作为。所以被十方世界的人、被法界种种生命所赞美、所依赖、所信赖、所感动、所依止。他们为什么被依止?因为他们生生世世有明确誓愿在秉承着生命的主题,支持着他们生命的主题。这一点会发生巨大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因为顺性所立誓愿,或者说我们平时立的誓愿能作完成式,就是从发心、过程到结果真正能作为下来,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尤其在法则上,我们一旦完成一个——哪怕是世俗因缘,你完成一个很小的心愿,默默无闻地做一个事情从头做到尾,心里就有说不清的喜悦,就是一个完美体验的感受的喜悦。
很多人做事喜欢半途而废:顺着我利益了,或者顺着我的习气、顺着我的情绪、奉承的风吹到我心里了,迎合我了,我就去做;不迎合我,或者冲击我了、藐视我了、给我带来烦恼了,就不做。这一类人就被业力所埋没,生命淹没在浩浩荡荡的业力海中,看不到你这个人了!因为大家都在被业力埋没着,所以称为烦恼凡夫。
佛菩萨都是依愿,真正改变了他们所秉承作为的支持内容。他们秉承的内容,好比说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文殊菩萨十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等等。我们读药师佛大愿,在读这个愿的时候你就了解他就这样守护的,他的生命是依这个为动源——生生依愿而住、依愿而行、依愿而为,他们的愿力才是他们生命的主题与灵魂!这样的生命就是有果事,他在世间与出世间中都被人所敬爱、所尊重。他自身就在完成式中得到了不可思议的等正觉的功德。
秉性的改变,愿力无疑特别重要!我们依愿行为,就抉择了这个事实的利益。你说我天天发愿,天天不作为——那不叫发愿,那是闲说,没事找事,就没啥意思。我们能不能依愿而行?开始说很大的愿望十分不易。以前弘一法师和几个学戒学生的要求很简单。他说每一天你能反省你一个习惯的特质,作对你改变习惯有认识的一个想法、一句话、一个行为。他就从每一个戒律上开始说,好比说一个人习惯说妄语、说大话、吹牛、在人面前炫耀,那你学会谦下、随顺、平和、尊重他人——你就用一点试试,看看你的心是什么样的?感知感知,它给你带来了什么?
一个人控制或者制约别人惯了,你要是不顺着他,那可不得了,后面毛病大了。这样的人心里一定很紧张,心里提着一个劲,一定要藐视他人。因为你要弄,别人这样那样,不藐视别人不行!若不藐视,他与别人交流与协商一个事情,说我们能不能这样作为?能不能这样思考?能不能这样的作为缘起,结果会是什么?帮着分析。那可能有尊重,是对称的人格或者作为。骄慢自大的人,你要是不顺从,他受不了。
人很奇特的就是自己安排别人的命运、安排别人的想法、安排别人的作为,很奇特!我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环境。以前也经常看到老和尚们被安排,什么都被安排,包括用什么纸、吃什么饭,甚至盘子碟子都被安排了,他自己要有个想法是不可能的。我以前不理解,起码我发愿要离开那种环境,看不了。就是全然没有自己轻松取用的自由。为什么培养成这样了?好心!周边人都是好心,不断地用好心、好心、好心……好心变成最后的权力!什么权力?就是不听他这个好心,你就出大事了。
我现在经常能想起我去弘法寺的一个事情。有一次在我们离开时候,本老说到小斋堂吃顿饭吧!吃顿饭就吃顿饭。上菜时候大家坐在那个地方,然后就吃。吃的时候,侍者把本老的筷子一夺,说你要休息了!我感觉特奇怪,我说老人家正吃,你把他筷子拿走?侍者说他不能吃那么多!我说你至少要尊重他的饮食,他自身不能掌握吗?侍者说不行,大夫有交待,不能让他这样吃。你感到这个人已经失去了人身最起码的主动的东西。
那一顿饭中,这个一百多岁老人被人弄得你感到很痛苦,感到不如一个世间老人,有儿有女有孙的,想吃点啥吃点啥,想站就站起来,想走就走了。我说你能不能尊重他一点呢?侍者说你懂什么?!很多东西让你感觉不可思议。我说为什么一定要那样?他说你不懂,这样对老和尚好。我说他人身自由都没有了,你对他再好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个好,中国人过去叫孝顺、孝心、孝养、孝敬,我怎么看不到一点这个?你这个好是什么?我身边也经常遇到类似东西,让你不知所以然。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好心”是很好的理由。一个好心、两个好心、十个好心的时候,你就得听他话了,要不然你违背好心了那还得了?它变成权力了,好心是权力代名词了。你就感觉自己完全被人报废了。所以一定要自我知道,自身的心在哪个路上走着?
要改变秉性,人一定从愿力上有机会!我们有一个内在的誓愿、内誓;外在有一个愿力。给外面人表达的,自己可以得到一个内誓的守护,就是在外面能关照你、推动你,你内心有一个不言的秘密,就是你要守护改变你秉性的一种内在需要。这样我们能改变秉性,要不然很多东西会重复。不是一生重复,是多生重复那个事情,不断重复着,一生一生一生一生地秉承了一个东西。我们的相貌、环境、机制、教育、福德、因缘等很多差异,都来自于内心秉承的东西。它的确不一样,这个东西不一样造成我们每个人福德因缘、智慧差别、作用差别的特定状态。怎么调整?
我们想改变无始以来无明种子对生命的困扰,警觉于它,顺应弥陀报德之给予,令心安心——这个回归能使我们回到清净法身功德上,平等地安住下来,即是不可思议的利益。我们立一个愿——可以像佛一样立愿,也可以自己立一个内在的调整习气、秉性的愿。尤其是秉性,调整这个内在心理状态。
我有一天说现在人要是多想想别人好处,那是了不得的。有个出家师父说不见得,可能有人就是天天想着别人的好处长处。我回观回观自己,可能我这个人最坏的地方是想别人好处少。因为有个帮助别人的骄慢,就是想他好处时候盯着他不好的地方,想着能把那个坏的地方改变了才好。就是只看别人过失,不记别人优点。审观内心,可能有这个骄慢的秉性。这个秉性可能是打眼一看就只看别人短处,看不到长处。为什么看不到长处?你总想帮助别人改变错误嘛!实际这个想帮助别人的念头可能就是个骄慢,就是自以为是,自己认为自己能做点什么的骄慢。也可能是发心,这地方有相似处。真正不为自求的人,帮助任何一个有情改变自己的苦恼、烦恼,都是了不起的事。要是在有指责、把小事扩大或者伤害对方的情况下,那不是帮助别人的真正愿望了,可能会出现问题,就是业习、秉性——秉性出问题了,我们秉承的东西出问题了。
我自己那一天就思考:自己是在愿望上作为,还是在计较别人与记忆别人过失的秉性上作为?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个秉性作为,大家从小就建立了,从投胎时就建立了!或者说投胎出生以后,这一生就是过去的影子,一直在起着影响的作用。过去秉承而来——上一生或者多生带来的习气,在这一生中显现,是秉性的作用。这个力量太大了,它有巨大的历史背景。你想改变它,若是没有第一力,就是愿力,去从根本上动摇它、化解它,掌握这个无始以来无明种子对你的巨大推动习惯或者秉性,那就很难改变,很难走出业力的秉性的习惯。
如果一直生活在那种习惯秉性的阴影下,你这个人可能一生一生就这样子了。本质没有变,秉性没有变——你的本质从来不会动摇,但秉性还是秉承着无始以来的无明,在推动它。与佛一如的本性或者法性,就埋没在你那个习性与秉性的业力下面,你用不上啊!使我们本性光明埋没在秉性习气的乌云下面,我们见不到本性的璀璨光辉,运用不出来了。
愿力无疑是我们回归法性、本性的特别好的方法。所以往生论第三门中说“心常作愿,一心专念”,就是改变我们秉性的一个特质方法,令意业清净的善巧。随顺佛愿来感知世间,随顺佛愿力来感知咸能往生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圆满无碍的功德,或者佛果地觉的作用力——来体验于此,消除我们分别、执著、亲疏、爱憎的习气与秉性,或者转换我们那种习气与秉性在现行的作用力,使我们有全然的这样一个感知,就是依佛愿力来感知世间,感知周边,观察周边的一些事相或作为。
我们来说习气,习气上比较容易调整,十分简单地可以调整。你看随着季节变化,我们会有随顺性;随着心情或者年龄变化,习气也在变化,它比较活泼。习气挺活泼的,随着你外围因缘不断改变,它也不断地改变。但秉性的潜在力量不可思议!要能在意这一点,我们来读读佛菩萨大愿,就一定有对改变秉性的支持。
秉承愿力佛佛相念,直指法性交流方便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以前听老一代出家师父说的特别多。以前没接触本老,也经常读,很多地方打七也会念诵。我们早课中都有十大愿王的念诵,有这样内容的学习。后来因为某些因缘,跟本老——因为他读了一生《普贤行愿品》,就受到他一些提示。他说这十大愿王就是佛所行、愿王所现,愿王所现、佛所行!你说礼敬诸佛是佛行吗?我们很多人会忽略佛佛相念之事实。佛佛相念——佛念众生,亦是念众生的如来智慧德相。所以佛只念佛。
过去说唯佛是念是佛行啊!我们的心不愿意唯佛是念,不愿意念阿弥陀佛的功德、愿力。说唯佛是念,感觉与自己关系不大。很多人说唯佛是念这句话很好,但是做不到啊!作为普通人,说唯佛是念,你想的可能是你的爱、你的憎、谁亲谁疏、哪个地方顺心不顺心、哪个地方合你的意不合你的意……你唯佛是念太不容易了。念佛法门提出唯佛是念,实际是我们要学会佛佛相念的修行方式,让我们凡夫心念佛忆佛,慢慢地这个心的熏染,就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因为你忆佛念佛,会产生这种同步的等流果——它是同行的善巧。我们拜佛忆佛会感知到佛的不可思议!哪怕一部分气息,你越虔诚、越投入、越真切,这个气息就越不可思议。
但我们凡夫念的不是佛!很多人念的是没有做到一心不乱、自己业障深,或者说这个人不能往生、那个人不能往生,或者说临终什么样……都不是念佛。我们在念奇怪的妄想、设置、说不清楚的无明业习。你这样念那样念,念的东西不是爱就是恨,不是是就是非。
唯佛是念,过去说佛佛相念,我们经常读到无量寿经上一段文字,阿难看到释迦文佛身放光明,影畅表里,现不可思议的相。阿难说:世尊,你是在念佛吗?是佛佛在相念吗?还是在做什么?佛念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实际是念我们都是未来佛,这是他的决定念。但我们念众生就是千差万别的业力——爱憎、是非、亲疏等等,这些东西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就是凡夫心,纷纷攘攘,杂杂乱乱,不能自制。不知道为什么要念那个东西,不要念也念,心就被杂乱东西污染了。闭上眼睛你回忆别人的都是什么?是非善恶好坏人我。你真想佛的相好光明了吗?性德的不可思议吗?平等圆满的功德吗?我们有这样忆念吗?
很多人打七说念佛、念佛、念佛,结果说不行呀,我嘴上在念佛,心里早就想这个想那个了。所以我们不知道训练本净的心、本具的心,或者依本净本具本来圆满来训练这颗心。而是用自己的妄想或者不要妄想的妄想——训练这个妄想,心里有更多妄想;压抑自己的妄想,结果心里产生那个压抑出来的妄想;排斥、畏惧、期盼不要有妄想,结果妄想上又增加不同的妄想、不同角度的妄想。
你要依止着阿弥陀佛圆满报德给予,令心圆满回归,就有依圆满回归来称念阿弥陀佛,是什么样子?依阿弥陀佛这个圆满回归令我们歇心,回归于法性,远离造作,平等清净,歇心于此,这会儿念一句阿弥陀佛,是什么?如果说我不要有妄想,“阿弥陀佛”,我不要有妄想,“阿弥陀佛”,是什么?我怎么还有妄想,“阿弥陀佛”,我怎么还有妄想,“阿弥陀佛”,又是什么?
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你顺着他的功德去观察,照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得见诸相非相,见如来真容,念平等的阿弥陀佛,那是什么作用?你念阿弥陀佛,说什么时间往生呀?说那个人没往生、这个人不往生,我见这么多都不能往生,我能往生吗?那么你念这个阿弥陀佛又是什么?秉承的发心不知道,就是这个相续推动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秉承的一个东西,往往就是无始以来无明的推动,混乱、是非、爱憎、人我、压抑、骄慢、徘徊,是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你修得再多,还不是这些东西吗?你又能修出来什么?我们称念阿弥陀佛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这个缘起那么重要!发愿——今发愿、当发愿、已发愿,皆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土,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要这样提示我们?经典上有明确指导,就是希望我们从愿力中——从顺性的愿力中、抉择的愿力中、心愿的守护相续中来照耀无始以来的无明业,照破无始以来无明蒙蔽的种子、习惯、业习等等,让我们了解这些东西,认知这些东西,超越这些东西,来掌握它,运用它。这样使我们身心真正安乐下来,真正忆佛念佛,或者逐步回到唯佛是念这样佛佛相念的事实上来。
过去在净土法门上一谈就是:古弥陀,今弥陀,原来弥陀念弥陀。是什么?佛佛相念!我们现在念的是什么佛?你嘴巴一念,心里在想些什么?打些什么鼓?说一句佛号换五分钱?还是五角钱?还是换五块钱?还是换五万人民币?那样你与佛佛相念的内容相称吗?我们念佛是干什么?是给别人念的?还是为了解脱?还是为了去除烦恼?还是为了成就菩提?还是佛佛相念呢?要是没有愿望的参照、透视、支持,这个秉性很难发明出来,就是你很难了解自己的秉性。有人贪欲就是重,有人嗔恨就是重,有人痴心就是重,有人邪见就是重,有人慢心或疑虑就是重……每个人就是有个重的地方,你去找一找。
我那天发现自己可能就是骄慢心,看别人过失多。我说我在这地方用用功夫,为什么总看不到别人的优势、优点?可能就是为人师——这个戏演得太多了,当真了,真认为自己是哪根葱了一样。想想可以教育别人了,实际根本不是。养成了很坏的一个习惯,就是盯着别人短处,想办法把别人的短处改变,都不知道改变自己的心念,不知道如来智慧德相人人具足,丢失了自心清净。我通过一个事情,对自己有个清晰审视,想一想我最致命的地方可能就是这个:经常扮演老师,扮演久了,当真了,入戏了!一入戏就把自心染污了,开始骄慢起来,无端地骄慢。这个骄慢就是看别人毛病。所以身心不调柔了,开始骄慢了。
我想想自身有,每个人可能也都有自己秉承来的某些秉性粗糙的地方,可以发愿调整。我感到自己要多学学谦下调柔,遇事多与人商量,可能那个骄慢劲慢慢会下来。多请教于人,不要总装个师长的样子。
有时人演戏会当真,在那个环境中总把你推到那个地方。我在九四年到九六年那几年经常出去参学,走着走着就泄气了。为什么?到哪个地方都是说法师帮我们讲点什么吧?我说我来参学的,不行。还是说你讲点什么吧!后面就很失望于自己,不知道自己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就找了一个偏僻的山里住半年,好好地反省自己一段,为什么参学总是参学不成?就是虚假,穿个出家人衣服,装个样子,别人就感到可能这是个法师吧?你看穿的衣服挺像个僧人,再听别人胡扯八道点小道消息,结果自己的参学机会没有了。
我们作为普通人,在修学中一定要把最危害自身的秉性东西,或者危害、减损这个生命,甚至减损他人的东西,要有个反思。没有反思,你学再多东西都是别人的,和你没干系呀!不相干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老面孔、老作为、老语言,很负累,也很沉重。我这个角色,我思维可能就是骄慢,无意识培养出来的骄慢。当真了,认为自己真像师长一样了,然后去找别人麻烦或者不足之处。佛菩萨看到我们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一点,我总是看不见这一点。要看见这一点,不就歇心了么?你见哪个人都合掌说你是未来佛,你何必还看人过失?像常不轻菩萨一样,见人就礼拜,说你当成佛,多好啊!
在净土教法中,我们每一个人要真是依止阿弥陀佛圆满报德,能使我们每一个人即下了解自己的一些习气、秉性;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习气秉性上透视,透视它的无我性。刚才我讲这个,的确是了解骄慢在我身上起作用了。就是演戏演真了,以为真有这么个老师样子,真有那么个慈悲心去帮助别人——染著了!我经常哀叹这个人这么多年怎么还这样子?回想这不过是慢心、染著心,不过是我执与法执记忆的一个执著罢了。我要学佛陀,就学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审视人的本质,剥脱诸相非相这个诸相对自己的遮蔽、蒙蔽,真正透视到人心性的光明,可能就解脱了。
所以讲来讲去,感到自己从来没有剖析过自己心灵深处秉承的无始无明东西,想想一定得剖析剖析它。因为了解它的无我性,你才敢剖析它;自己在这儿用了,你才敢剖析它。因为它非实有,谁用它就会产生一种骄慢,自是非他的过患。自是非他来自于什么?骄慢、自大、染著。对治它就是谦下一点、调和一点,审观一切众生本具的觉性、本具的法性、本具的无碍性,我们就给人有尊重与真诚了。我又看这个骄慢后面有没有不真诚的东西?有习气推动,不过包装得好一点——貌似挺关心人、尊重人,实际还不是真诚心。真诚心应该像佛陀一样,了解每一个人本具的法性,直指法性作为交流方便,我们人人清净平等地交流,这个机遇真成熟了。我希望我是在这儿鼓励自己:你就唯佛是念,能实践多少就实践多少,不实践就忏悔吧!
有一年我们讲安乐集,有一伙人发了个愿。我说要把“唯佛是念”加进去,他们说挺好。我说做到做不到要细细地审视自心,稍有执著,唯佛是念就不易守护。我们可以看一看。
我们来到寺庙里,不管是短出、居士还是出家师父,在自身秉性及习性上,通过阿弥陀佛圆满报德的给予、法性的无自性性、清净性,来透视自身业力,能突破我执、法执。尤其是我们冠以美好名号的东西,所谓我是他非的东西,真正能下下功夫,那对自身修行真有不可思议的意外的利益。
这节课给大家作这样一个提示,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对自己责任的反思!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