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集:善观自心觉悟人生
我们一如既往来礼请三宝,祈求加持!种子的现行作用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节课的目的是为了对每一天生活、学习或者作为中遇到的问题有个及时的交流与解决机会。
有为如幻缘生缘灭,反观内心自主自在
这节课就谈我们无始以来的心智种子——内心所依止的是什么?在相续些什么?来了解我们的心相、心体、心的作用。今天想着重讲一讲反思、反观——我们内省自己、反省自己的这样一个妙用。
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了。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是普通人心力所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人情的信息量不断增加,城市建筑等都在飞快发展。随着外面的飞快变化,我们大部分人有很多不适应,就是被外面这些变化牵制着,要不断熟悉新的生活模式、生活空间、生活意识等等。现在人的家庭、感情、事业、生活环境等等也在高速变化、交织性变化,我们不得不面对自心了。我们这个时代人,若不善于反省自心、反观自己,或者通过周边变化、种种事相来反思自心、了解自心、认识自心,那么这是比较痛苦的大环境。
所以佛陀的教法,尤其他在般若部教法中,像心经中,一开始就是“观自在”——来观自在心所行处,让我们了解每一个生命、每一个时刻、每一个因缘的用心方法;怎么离开苦厄,怎样离开有所得失对待的计较,怎样让我们成为无挂碍的心智,真正安住在智慧、解脱、慈悲、方便这样的觉悟者生命中。反观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中缺乏的。反省、反观、内视自心、了解自心,这样的教育比较缺乏。现在基本是攀比、要强、出人头地的东西多。要永远走在前面、走在高坡上的心理,就是建立自己的优势,什么都要比别人好。这样的攀比心与教育的认知,无疑给大家带来了很多苦——比上不足,就有压抑感觉;比下有余,会骄慢、自大起来。
佛陀教法在高低大小的认知上,认为这一切有为如幻;或者说让我们认知一切如幻,它的本质就是缘生缘灭的如幻的事实。如幻,你在如幻的业报中去计较、执著,培养自己的骄慢或者压抑自心,都是枉受其苦。就是没有对事实真相的正面认知,反而使自己受了不该强行攀比的苦。在社会上,包括在寺庙中,这样的现象十分普遍。嫉妒啊、攀比啊、名利啊,这些东西又那么现实。因为生活在这个空间中,大家接受的都是这种教育、这种感知、这种知见,带来了这个时代的极大困惑。
我们现在面对的物质生活环境,包括住房、交通工具、吃穿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现在人的满意、安乐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可能会有一些与想象的相符,说物质发达了,人应该安乐下来了;但可能更多的是反而不安了,吃的用的都比以前丰富了,人们不安的东西也随之出现。就是心外的物欲,这种外在要求的膨胀越来越大。我们内心的宁静、内心的具足、内心的丰满、内心的真实就越来越被外在东西所侵夺与影响着。来到寺庙或者学佛环境中,像过去出家人先要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要了解身受二法,不要染著于此。
心经上给我们讲观自在,是要我们来行无染行。可能说法有异,但内容是一个方向,就是如实知自己的心。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心性的认知往往不够,对外在过于关注,过分投入精力,使我们对内心的认知运用受到极大制约与衰减,内心的运用反而很少。像别人说什么了、做什么了、社会发展到哪个状态了、是怎么样的……种种信息量是巨大的!要是每一个信息我们都被牵动着,人的身心会极为疲惫。好比说人人都有手机,这带来了大量信息的采集与追求。
那么我们对内在宁静、对内心的回观与滋养就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许多人年龄长大了,三十几岁、四十几岁,还很不成熟。不像过去人,他没有这么多外在的攀比、对待,内在的心理成熟比较容易形成。内心的安定,对自我生活及生活相续的观察、对应作不应作的了解、对自心的认知,都有相对比较清晰的自我观察、安排、运用等等。
现在受大环境影响的人太普遍。大环境对人牵制的信息量十分惊人,我们脑袋里储存的信息量是不可思议的!过去人生活在一个很小的环境中,他反思自己的机会很多,静下来的机会很多。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是世界通,因为新闻或者网络,你想知道什么地方事情都可以。人的视野就特别开阔;但心智也容易特别地无力与松散,漫延在无量信息的不断传递与交织中。观自在,或者说反省、反观自心的熏修,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特别需要的法则了。要是我们一直在外面追寻,很容易失心,昧于种种事相,被种种事相牵制与左右,养成于外在信息、意识、说法的依赖,内心自主的薄弱会达到一个极致。
所以许多人犯自闭症,不愿意与人交往,疲惫了,厌倦了,累了。有人犯焦虑症,遇到什么事情,心理空间特别少,承受能力特别少,很容易发脾气,焦虑。有人在这个疾速膨胀的时代,用膨胀自我来适应时代与环境,侵夺别人的心理与作为空间,招来相互冲击。所以产生压抑,就自闭去了,不知道怎么这么多事情。心理疲惫、空间少的人会焦躁不安。有人看清这一点了,也用自己的心随着这个扩张而扩张。
要是不了解我们心理的本质,所谓本净、本具、与佛无二无别的本质,或者说真如心、实相心、法界心——不了解这个本心是我们安乐的依止、安乐的源头,就会失心,思维不会思维,审视问题无能力审视,言说言不达意,行为混乱不堪,不能自主。要是沉静的人,看看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真是神采飞扬。内心条理、清晰、安稳,随着法界心或者真实心、实相心,能认知这样心地的人越来越少。而随着自己习惯感知、见闻觉知不知跑到哪个地方的人特别普遍。所以我们要学会观自在。
追溯心源究竟安乐,忏悔调整支持现行
沙门行,出家人的作为,过去又称为寂静行、梵行、圣行。从梵行上讲,我们若不依本净、本具,不以寂灭守护为乐,梵行是无由的。你说我做出个什么样子就是梵行者——那是装腔作势,没有用。因为你那样不是内心力量的支撑,是给别人表演或表现的状态,不是内心具足样子的舒展。所以佛教诸多功德中,又讲到充盈的功德。要是我们在本净本具上用功夫,用阿弥陀佛圆满报德唤醒,或者说让我们有个参照,认知一切众生的法界心或者说真心、最安乐的心,尝试着运用,那么你作为梵行者、圣行者有机遇了。我们的心里依止,就是缘起上会清晰起来,就是种性问题。
过去无始无明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就做了,不知道怎么就说了,不了解、不清晰、不彻底——你的思维不彻底、言说不彻底,表达的似是而非。因为在无始无明的习惯下,就是爱憎的蒙蔽下、是非的蒙蔽下、善恶的蒙蔽下、凡圣的蒙蔽下、对错的蒙蔽下,这样割裂的心、对立的心、边见的心中生出来思维、言说、作为都是割裂的,不真实。就是生诸邪见,给我们带来很多很利的烦恼,所谓见惑。见惑是利使,这个烦恼很疾速,一看到就生烦恼;一看到这个人做得不恰当、不符合自己心意,是怨怼或者有矛盾的人等等,马上就不舒服,开始产生痛苦。看到自己喜欢的、亲近的,就不断地粘着、重复、眷恋。
这个特质造成我们边见的坚固支持——不断支持你的边见,就是对错、是非、善恶、人我、凡圣……不断地建立这种知见,使这个知见强化成巨大的社会事实,形成了天地、男女、人我、善恶、大小、是非这种世界的坚固相。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坚固相,生活在这里面。怎么从这里真正解脱出来,超越三界的制约?第一就要破除二元边见给自己带来的困扰。要用这种反思就很容易回到心源上来,就是回到你心地上来。或者说你心念起落于休息上,回到万事万物源头上来。我们就有运用自心、认识自心、了解自心相续的巨大的主动的机遇与实践。
许多人会读心经,观自在,自在观——观自在就是观内心世界的下手处。过去说观自在是讲观世音菩萨,慈悲观世,广利世间。我们能不能慈悲地智慧地观察自心?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被动与主动的巨大分水岭。我们要善于观察自心的任何时间的一个矛盾、一个作为、因因缘缘,都会即下产生主动的选择。像执事五德、谏人五德、四念住这样最简单修法中,都是从观自在、观自心下手——先审视自心是不是调柔心、利益心?用什么法则来交流?什么时间、机遇合适?再去表达。不是爱憎或怖畏等等,都是内心的审视、观察、交流。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太多的事情,推脱责任、责怪于环境或者他人,似乎时时处处有发生。你看那些特别强势的人,永远是自己正确,就是自是非他——这是这个时代特别厉害的人格特质。强中更有强中手,你是永远没有错,还有人是超永远没有错!但调柔一点的人,善于忏悔、反省自心的人,他们内在的自主、内在的安乐充分一些。一贯认为自己正确,坚固自我,为了完善自我在别人面前永远正确的特质。坚固自我的人会不断搜索大量能使自己坚固起来的东西,能说会道,给人表演自己做得天衣无缝,用很多东西把自己武装起来,似乎很了不起。但他心灵深处有许多疲惫的东西。因为没有休息在远离对待或者远离对错、是非、善恶这样寂静或者寂灭为乐的声闻解脱方便上,或者说本净本具的歇心处没用过,就很辛苦。这样的人性格比较大,哪怕他就是怎么的,他内在的性格也比较大。
所以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计计较较的东西多了,都把自己弄得尽量完善起来——完善自我在世间是常态作为,但在学佛中是我执坚固。我执坚固一定生诸邪见、自是非他、染污自心、染污他人,多于争斗。这样的人喜欢争斗,没事找事,有事扩大事,最终要战胜别人,很辛苦!
学佛人要能反观、反思自心,就能忏悔自心。我们有一节课专门谈忏悔——忏悔自业、他业、共业,替一切有情忏悔。因为一切有情都在法界心中。你的依正二报都在你业报分中,实际没办法割裂开。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感知到了,或者说交织在一起了,与自身总有关系,自己要去忏悔、反省,在往昔所作诸业中有如是作为——若得当、不得当、相应、不相应等等,我们的心就能清净平和下来,那种争斗、外寻、埋怨或者一定要怎样的心慢慢就平复了。
有时听到责怪的东西,或者强权的制约,或者人与人之间强势的争斗,你要分析、观察,就是没有反省自心,没有真正自己作调整与忏悔,就出现硬性的伤害。要是两个人都强,硬性伤害就出来了。一方能退让一点或者平和一点、反思一下,事情就能淡化下去。要不然会撞车,像车祸一样——你强他也强,看谁钢板厚了。反省,他会把这个事情化解于萌发阶段,在不激化或者没有硬性伤害的角度上。
中国古人肯定有这样的教诲,古人认知与学习的方法比现在人宽松得多。我们现在可能是宗教,也谈不上宗教,能保留一个大的形式或者样子,内在质的东西真要靠我们每个人依法思维、依法作为来填充了。要不然就成宗教的空壳子了,就是这些现象,内容上很少人能体会他不可思议的智慧与功德了。
反省、反思、善观自心会使我们在外面纷纷攘攘的繁杂业相中直下解脱出来。我们要真正认识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有他这种三无差别之心的依止,就是说我们都有佛心——拿佛心作依止,或者拿平等的心、清净的心、圆满的心、无碍的心——不管是哪一个心作依止,哪怕名言依止,你的心也会得到清凉、得到回归、得到休息。我们从各个角度令心休息下来,再去思维审观,就从繁杂中梳理得简单了——反省自心是最简单的提示。
不管什么事情发生,不看他人,不过分地推脱责任。先看一看,思维思维:是不是内心的需要?是不是内心的参照?是不是内心有这种角度或者毛病、习惯?那样因为诸多外缘与交往,会唤醒我们内在心智的认知与锤炼,或者说觉醒与认知。反省久了,认识了实相心或者与佛无二无别的法性心、法界心,我们就很容易追溯到究竟安乐处,很容易在这个地方有向往。因为在外在迷失中或者无量无边的业力相续中,人十分容易疲惫不堪,心、身无所安排,手脚都不知道怎么放。要是强行让自己做某些事情,心里很烦躁、很压抑,很焦虑的状态;继续压着做,很快出现疾病,出现烦恼、烦燥、嗔恨,不堪忍受。
反省,有褒有贬的理解。说反省自己,好像自己有什么过失一样——要能经常认识自己有些过失,你这个人开始觉悟了,开始调柔自身了,我执开始松驰了。我执一松弛,人就开始显得轻安、喜悦、随和,善于守护随和,有调整自心的善巧。要善于反思自己,知道自己无始以来有诸多无明业习的蒙蔽,做了诸多不得当、思维了诸多不得当、言说了诸多不得当,我们就能真正站在大地上了,就是能脚踏实地认识自己的生命与生命环境了。在这个地方若不愿意回顾、碰触,而一直推卸责任,去审视他人,找他人麻烦,找他人的缝隙、错误——找得越多,你心里越痛苦,你因为他人因缘会负累。
经常见到一些人喜欢打听,什么都要问一问,然后想伸手管管、控制控制。要掌握了别人的一些薄弱环节,就得意洋洋。那样下去你就是个垃圾站,你就是垃圾站的总站长!你把别人的坏东西都收集过来,然后有一点掌握别人的技巧——你心里已经充满垃圾。要能变废为宝,你还是个爷们;要不能变废为宝,那就把自己害了,你就生活在垃圾堆里!我们要能如实地觉悟、警觉自身,反思自心,对很多不相干的梦幻的业缘业相,真会放一放,令心简单平和下来,来深思与审观自心的根本依止,就是法性的依止,回到究竟安乐处,回到心源的根本处。
像人坐着飞船用火箭发射到太空,要是人类对无边无际的太空不太了解,这个飞船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要没有长久的燃料库,它很快也枯竭了,这个生命不知道死在浩瀚星系中的哪一个地方了。在无明海中,我们的心智像抛出太空的这个孤零零飞船一样,你要是没有内心回归的真正基地依止、没有供给它,就是说不反观内心,不知道怎么使心得到滋养、得到安乐、得到真正寂静,那像太空人一样,心智飘飘荡荡,在现缘业力的无量空间中你不知道飘荡到哪里了。
很多人很容易自许,但真正看清这一点,就是经常反省自己、内观自心,能像佛陀菩萨一样,我们就真正在觉悟法界了。那么我们在任何一个星系、空间或者业缘中,都能自主明晓于它的作用、它的作用空间——它的滋养与支持会源源不断,不会枯竭。但无明业力、自我坚固的东西一定会枯竭。
世尊告诉我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法无我是解决我们执著的一个反省方式,如梦如幻是让我们反省计较。像所有自身的作为、共有的作为、他人的作为,都是缘生缘灭,像梦幻事一样。我们留下许多记忆,但这些记忆是在梦幻中捕捉出来的那一点记忆,冲击你的爱呀、恨呀、是呀、非呀……把它记忆下来了。你这个记忆,所谓染识中,储存了很多很多东西。这种东西平时我们根本看不见摸不着。你要是真正有反省习惯,或者内心反思、观察、了解的习惯,慢慢了解了本净的心体,就是佛所觉悟的心体、我们与一切众生三无差别的体——要能认知到、回顾到、运用起,那么法界对人的支持,这每一个法对你的支持、每一个现行对你的支持就会展示在生命每一个过程中。
像很多人看军事节目中飞机可以空中加油,就是这个飞机飞一段以后,主油箱副油箱的油烧完了,可以直接在飞行中加油,补充能量,就是支持。我们的生命,在很多作为、思维、言说过程中也需要支持。要能反思我们每一个有情与诸佛无二无别之实相心,即是法界心,永远会得到支持,什么时间都不会缺乏支持,随时可以得到支持。这样的生命会远离迷茫带来的焦虑、执著带来的压力或者压抑带来的内心烦躁。
反思是特别有意义的!尤其参加短出的菩萨,来到这个新环境中,会发生很多变化。可能很多人因为自己听到、看到或想象到的,抱着一个想法或者愿望来了,要实践短出。参与过都知道,这与你预先想象没有太多关系。要是学会内敛自心、反思自心、认知自心,这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我鼓励大家,至少短出菩萨们,每个人都要把心经会背。学一学观自在菩萨行、离苦厄行,了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行,就是消除二元对立对待的方法,知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这样菩提萨陲所守护的心智,在无所得处真正敢用心、敢观察、敢了解。那么我们会行菩萨行,真正像观世音菩萨一样观自在、行自在、安稳自在。
我们常住的出家师父与在家居士,一样要反思、反观、反省,这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修行抉择。在这个固定的环境中生活,尤其这九十天中大家基本上要遵守自己的承诺,与释迦文佛乃至韦陀菩萨共同守一个夏——这样一个事情,要是没有这个抉择或者内省过程,很多人会出现麻烦,内心的麻烦。要能审视自心,善用于忏悔方便,觉悟自心,了解本来具足,在本净上安住下来,寂灭为乐会成为事实,慈悲心运用也成为事实,智慧地运用自心也成为事实。要不然会做出一些自己和他人都想不出的事情。
有一天一个出家师父给我说某某人做了一个奇特事情,超越了佛教徒或者出家人应该做的,问我为什么?我说可能内心压抑,内心有巨大的嗔恨、莫名其妙的烦躁或者什么东西没办法散发掉,就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要能反省自己的习惯,很多极端事情不可能发生。伤害自身、伤害他人、伤害环境、毁坏常住都不可能发生——爱惜还来不及呢,所以不可能发生!
如实知心依法而行,唯以愿力生命相承
安居已经过去两个月了。像第一节课一样,我们坐在这个地方,谈论着种子对我们现行的作用,也希望不隔日地处理我们四众学佛过程中、安居过程中一些阻碍心智的角度或因缘。每个人都能反省自己再与人交流,看自己的心念,是依止智慧、慈悲、本来具足、本来清净还是依止烦恼、颠倒、爱憎、边见等等?我们了解这个心再去表达——哪怕我就是烦恼的心、贪著的心、嗔恨的心——你了解了这个心,它在起作用时你也在自觉。要不然我们会被无明习气盖着。你说我用智慧的心、慈悲的心、具足的心、感恩的心去与人交流交往,那么你获得调柔、自在、喜悦、主动;用嗔恨的心、迷失的心、挣扎的心、怨恨的心相互交往,你自身有痛苦,他人也会遭到莫名其妙的麻烦。
寺院生活是很独特的机制。若不善于运用法则,以复杂的心里集中到一起,可能最糟糕的心智是在寺院;最好的心里也在寺院,若依法则而行。像阿弥陀佛平等地给予,圆满地给予,来印契我们心本来圆满、本来清净——用这样的心去思维、看世间、交流,你的寺院生活就很美好。如果积攒很多是非,在这里面想很多根本不是在这个环境中能得到的东西,那你在这个环境中可能会做出意料之外的事情——你自身作为都超乎你自身的想象。
反省是让我们从纷纷攘攘的外相中解脱出来的一个实修方法,就是先提醒自己——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先用正报,再用依报。不管什么事情发生,先审视自己心理状态、心理所依,把自己心念所依搞明白了再去谈论这个事、再去作为,就能作自心的主。至少能明了自心的当时状态,再作为就有个尺度,有应作不应作的基本选择。
我经常会遇到失控的人到我身边说什么,也有指责或者动手的,什么都有。有时看一看这个人,就是压抑不住了——平时压抑自己太多了,或者平时膨胀自己太多,突然遇到一个压制因缘,受不了,就会蹦出来了,说话做事你感觉不是正常状态,失去了常态。为什么?平时没有审视自心、培养自心、运用自心,不了解自己的心相、心用是什么样依止;不是真正的觉悟者,或者学佛的态度、学佛的相续作为。
寺院是个大舞台,这舞台的演员来自于各个方面,什么人都可以来演戏,只要说自己是学佛的。那天来了一群人和我说话。他说进寺院有没有条件?我说你装个虔诚样子,把掌一合,说我来学佛的,就通畅无阻了。他说这么简单?不可能!我说寺院就这么简单,你哪怕装的都行,越虔诚越好,一定能进来。他说这太简单了。因为在单位上班要过很多关!要看档案、学历,别人还要挑。寺院就这一个,你不管是好人坏人或者啥人,只要合掌说我来学佛,大门就打开了。所以我们这里你不知道任何人的档案。我们来学佛,很少带档案来。但你到其他单位工作学习,一定有很多要求。
你说有没有真正虔诚地、善始善终地来学佛的?肯定有!也有的当时需要进这个门,他说我来学佛,后面不见得是这样了。一熟悉了,可能他是来工作的、来教育人的……千奇百怪,什么人都有。我们要反思自己,要了解自心!别人不需要了解我们,只有佛陀菩萨了解我们,就是他能自觉还能觉他。普通人之间,自觉的人都很少,怎么了解别人?了解别人也是貌似关心,感觉这个人对我很好、那个人对我很好……不真,久不了!除非有共同利益,你与他一块搅和;一旦哪天没有利益,或者利益闹矛盾了,你看还能不能搅和到一起?
学佛者不是这样,就是相互支持依法而行、相互支持道业,相互地认知对方、认知自身的烦恼及出处,从根源上解决烦恼,不令烦恼生死相续。这是寺庙里的东西!不是说张三和李四关系好,和其他人关系不好……那样寺庙没意思了。你人情培养得越厚,在这里面伤害机会越多,这是一定的。因为大家就是来自各个方面,不知道从哪个地方来的。
所以我们思维也好,说话也好,第一先要反观自心,把自己的心认识清楚:是不染著的心、是嗔恨的心、是染著的心、是具足的心,还是用慈悲的心、用计较的心?不管什么心都行,你只要认识到它再去作为、言说,你至少不失心。要认识自心,你再深一步观察。好比说我起嗔恨心了:我怎么会起嗔恨心?人本来应该相互支持帮助,怎么会起嗔恨心呢?你会找到它的源头——你在爱憎上、得失上或者对错上用功夫了,你于此有执著了。执著是苦啊!你可以忏悔、调整,说我不要苦,别人同样不需要苦,嗔恨心就下来了。
我们任何一个交往、言说、作为,第一个概念若是反思自心、观察自心、了解自心所依再去进行,一定有不可思议的作用力——在我们这样的居住环境中,一定有不可思议的对我们生命的支持。大家相互在一起交往,鼓励对方先看自心。好比两个人斗起来了、找起毛病来了,不说外面,先说自心——你也说说自心,他也说说自心,心里是什么状态?能谈谈心、交交心,可能就静下来了。就不会有那么多奇怪的伤害、奇怪的毛病、奇怪的事相或者奇怪的你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内容。
那么我们从无明业中至少有一分觉悟善巧,有一个现行觉悟机会——这个事情推动我们反观自心、反思自心、觉悟自心、认识自心、训练自心的机会,我们慢慢就会修行了。我们内视、内审越来越多,会体会到喜悦的、内在的、主动的机遇。不是总浪费在事相上,浪费在纷纷攘攘的迷失角度上,而能觉悟自心、认知自心,至少给它一个名字。
以前讲过意乐人生五部曲,你可以看一看它这个名字,然后了解它的无自性,让无自性起作用。就是本净本具上起作用,不是染著的,不是爱憎的,不是是非的,不是对立的。人的心就会缓冲下来、调柔下来、平和下来、安乐下来。这样我们到寺庙,不管是长期短期,不管是出家在家,都不丢失现行中学佛、觉悟、相互感恩与支持的机会。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