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集:佛陀本怀宗教形式
我们一如既往地来祈祷三宝,加持大众!种子的现行作用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因为下雨,这几天的课中断了。今天想着重谈一谈宗教性的佛教与佛陀出世本怀,给大家讲一讲如来种子的特质。要是不了解这个特质,大家学佛或者说接触佛教,可能会出现一些蒙蔽或者有一些误解。
誓愿戒律顺性设置,满足生命共同需要
昨天给他们短出有一节课,讲到戒、愿与我们生命的一些共识。我们追溯释迦文佛出世的基础,所谓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或者说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令一切众生真正悟入佛之知见,成就清净道业。清净道业一定来自于所清净的心智。佛陀认知了这一点,即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特质。他亲证的功德,展示了这种法性的平等性,真正认识了生命与器世间所有的本质,就是法性。
我们要依止着法性的特质来审观世界与生命,人心里的善良、慈悲、智慧、方便等等就会真正凸显出来,愚昧、痛苦、伤害这些人类生命不需要的困惑也能真正走出,使我们在人类需要、生命需要的心理特质上成熟起来,展示出来。所谓的愿望,愿望与内在的心理特质。
宗教形式大家都能看到。大家住在寺院里,有殿堂、有佛像、有经书,有僧众维护钟鼓板这套程序、功课等等,令一个法则在事相上通过殿堂、环境、作为在世间明确标示出来。这些显现或者状态是佛法住世的一个特质:顺应世俗,顺应大家需要,有一个样子,有学习环境的安住、受教的机遇……这是宗教特质。这种特质使佛法在这样相对稳定的三宝具足的状态下昭示世间,利益有缘,利益社会,作三界的福田。宗教这种外在东西我们一旦剥离,单看世尊出世的这种,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不是宗教性质,他讲的是一切生命的特质。一切生命的特质,就跨越了宗教对我们生命的教育局限性——他超越了。
这几年来我遇到几个国内搞宗教研究的博士,他们说写博士论文涉足到了宗教问题、佛教问题。有时我也会思考这些问题,教内教外对佛教、宗教、佛陀出世本怀的观察,有什么样关系?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揭示的是生命特质,不是宗教特质。他不是说哪一个种性、哪一个群体、哪一个现象——不是,他是给我们展示生命的特质!
我们来审思,世尊制定的所有戒律,在任何一个因缘上看,他都是揭示了生命共同诉求的、需求的、需要的那个点,没有一个超越于此。他在戒律中所有不允许作为的,都是人类生命不需要的;人直接不需要的东西,他十分清晰地给我们展示出来。像人类相互尊重、生命相互尊重,没有生命不需要。我们可以仔细观察:感激、感恩,没有生命不需要;真诚、爱护,没有生命不需要。反过来,仇恨、杀害、忌妒、疑虑、排斥,这些是人们不需要的;或者说是某些角度需要的东西,不是整个生命在任何情况下共同需求的。
佛陀所有教法的应作分,都是人们生命、心灵中共同在任何时间任何角度上都需要的特质。这个特质,我们去作为。如世尊说,僧众的作为能在三界作为应供,就是三界的福田。所以正是三界的心灵、生命需要,内在的需要。你这些作为就是他们的需要,这个作为就能支持三界生命,不择任何时间地支持三界的生命!为什么?是生命内在的共同需要的特质。大家可以观察。
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为什么依法依戒律修持的人会得到整个生命世间的尊重与礼敬。像阿罗汉证无学果位,称为应供者——三界的应供者,就是三界福田。他们的作为是以寂灭为乐。他这个寂灭等于只以无为作为真实安住,给所有有为众生腾出了空间,支持了一切有为的生命,给一切有为者作为了空间作为的布施,所以他就是应供者。在初果、二果、三果中,在断除见惑的方便中,他给世间人带来了知见安乐的方便,就是正见方便,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所以说是有学。什么有学?能支持世间,令世间有情得到这种支持——知见上的支持,行为上的支持。
人心目中都有那种向往,但你又找不到那个点。所以佛把这个点清晰地通过他们作为,就是律仪,应作分与不应作分,来表达出来。这是他剥脱了宗教的特色,单说实质,支持了所有生命。他们的作为至少在三界六道中支持了所有生命。
大乘教法咱们先不谈,单说僧众——他所有作为在利他这个点上是很准确的,就是生命共同需要的部分。我们生命意识、心智内涵中共同需要、喜悦、好乐的那个点,他在生命中守护、成熟、圆满地展示出来了,所以称为福田。其他生命不这样,好比说杀盗妄淫等作为,他相对地在减损着其他生命,当然也减损自身生命。为什么?他不是整个生命的内在需要!像在随烦恼中无惭愧、昏沉、掉举等等,不是人类需要,不是生命的需要,称为烦恼。不是人类需要,人又作为了,就是恶业。是生命的需要、内在的需要、共同的需要,称为善法——它对生命是支持的、有益的,我们称为善法。
大家知道略戒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都会念这个。这个善是一切生命心智中共同需要的,称为善。不是说是某一类生命,或者是强、弱、高、低、智、愚等所需要——这是一切生命需要的共同点,就是善。不光完善自身,还可善利于一切有缘者。因为那是生命的真正需要所在。
骄慢不是大家需要,压抑也不是大家需要,徘徊也不是需要,但人为什么会这样做?是没认知到人类生命共同需要的点。你骄慢会挫伤别人,压抑会挫伤自己,徘徊会迷茫,这都不是共同需要。清晰、明亮、喜悦、平等,这是人类内心中需要,每一个生命都需要。我们作为每一个生命都需要的一些法则、行为、内涵,守护于此,即是世间福田,就是众善奉行。这与宗教没太大关系,他讲生命的特质与现象——不单单把我们推到宗教边缘,他展示的是生命的需要!
我们短期出家也好,来学佛也好,是回到宗教上来;我们了解了宗教内涵,宗教就不是借口,而是生命内在的需要,是自己内心的需要,也是一切生命内在需要。我们为什么不根据生命的需要来作为?为什么违背生命的内在心地需要去作为?我们通过学习佛法,能了解世尊出世,为什么给他那么多美妙称谓、赞叹、礼敬?因为他找到了、展示出来了生命内在需要的实质所在!他无愧于任何一个生命,他支持任何一个生命,也爱护任何一个生命。因为他找到了内在的核心的本质,称为法性、觉性、自性——你不管怎么称谓,他找到了这一点。
我们许多烦恼都来自于不是共性的东西,是你个人某些角度、某些层面、某些时期、某些因缘下需要的一种作为、方式、方法、思想,称为不正见,称为恶业。你会有委屈——你不委屈自己就会委屈他人,你不压抑自己就会压抑他人。为什么?没给生命真正带来舒展或者支持,是减损性的。
可以观察了解,迷信毫无价值,我们善审观于此!作为智慧的健康的生命你怎么不审观?我们若是盲目地做宗教信仰者,那没有意义!盲目地打这个旗号,完成自己私欲,你是盗用佛法的名言、形象,没有意义,没有解决你内心的真正需要!你会受委屈,哪怕借助这个东西你也会受委屈。不是你内心的真正愿望!佛在十法界中把愿望认知清晰了,我们称为顺性起修。顺着法性,就是生命的共同点、共同需求点来实践法则,所以他的愿望都是利益一切生命的。
很多人读药师佛第一大愿说:设我来世,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光明照耀无量无边无数世界,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令一切众生如我无异——他都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啊!所有佛陀誓愿都是这样,都一如地展示着利益一切生命。他没有分群类,没有分善恶,没有分好坏人我,他这种广大心就是顺性而展示,展示出来他不可思议伟业的守护。所以称为世尊——一切世间所尊崇!为什么尊崇他?他直指一切众生心地的诉求、需要、共同需要。我们仔细审思世尊所有的教法、所有的戒律、所有的经典,莫不在宣化着世尊完整的顺性的心,感动着法界的心,滋润着法界的心,支持着一切生命的心。
很多人自以为是、压抑自身、迷茫、彷徨,就是没在顺性的心上真正融入,得见他真正的极大方便。装模作样也好,欺辱自己也好,欺辱他人也好,那不是你的心愿。你的心在那个地方踏实不下来、安稳不下来、欢喜不了、轻松不了。
佛陀出世开悟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我们作为来到寺院学习佛法的人,可以透过这个现象来审思佛陀出世本怀——普利众生的本怀。我们可以审思,广泛地了解与认知。所以学习佛法真正要了解佛陀出世本怀。
广利有情之本怀,这不是一句大话,也不是无端的自我标榜,那毫无价值。他是真正展示了生命、生命内涵、内在需求,他所有施教离不开这个点,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来支持这个事实。所以让我们认知我们在与佛陀一如的法性、觉性、自性这个实质内涵上,让每一个生命公正地不委屈地取用自家宝贝,就是自性具足、自性清净、自性圆满的事实,起步于此。所谓平等安心、平等起步,平等地修行,尊重地修行,恭敬地修行,感恩地修行。修什么行?修我们过去没有找到生命共同需要点那一刻钟的残缺性,所谓不满的、压抑的、徘徊的。
我们读世尊的经典,不管是华严、阿含、大集、方等、涅槃部或者法华部等等,在每一次说法、每一个阶段讲法中,他都直指不可思议的法界本质,就是生命的本质。我们怎么运用生命的本质,远离或者觉悟那些迷失与伤害,远离那些枉受其苦的恶作?他是十分公平公正的,他不择取任何谁亲谁疏——没有那样施教,他是完整地面对一切生命来展示这样的内涵,面对一切生命,包括冤亲债主。所以世尊宣化教法中,没有分任何亲疏。他直指生命特质,展示了生命的特质现象。
我们之所以来学习佛法,肯定要透视诸佛出世之心胸,就是他们的发心是什么?所以普度众生,不是说他们真给我们个什么,真把我们从怎么状态中怎么有个作为,实际是把他真诚的心灵的认识与感知传递给每一个有情,让每一个有情真正了解生命的特质、心理的特质、世界的特质,让我们恰当地完成生命作为,或者实践生命的作为。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宗教的东西可以弱化一些——也可以弱化它,也可以真正地把宗教包装去掉,来看内心需要。
要是没有历代传承的这种指导,佛陀出世本怀我们不认真地了解,所谓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我们不知道佛陀在干什么,可能认为宗教有个可供养的像鬼神一样的东西——没有那样的,这里面没有任何个人崇拜的东西,也没有任何群体崇拜的东西,他直指一切生命的本源与特质,如实彰显了生命的特质。这个特质性令我们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来找到支持法界、支持任何一个生命的当守护、应守护、必守护的法则。这样你会从容安祥,真正的智慧慈悲方便会现前。这个支持来自于心源,来自于心地,来自于心性的特质。不是虚妄的设计、狂躁的预设——不是!就是显示了生命的特质。
在佛教一讲就讲如来藏,就是我们人人心中都有这个圆满的心的本质。这个本质埋没在业力海底,我们无力取用,世尊出世不过是他来把这个展示出来,让我们认取于此。所以佛真没有所谓度众生的面孔。他是开示众生,为我们打开自身本来具有的法藏宝库——每一个生命从来都不贫瘠,从来都是具足尊严的!
为什么有人在人面前骄慢的不得了,有人压抑的不得了,有人委屈的不得了?为什么是那种不可思议那种状态,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了?就是没有对法性真正回归与认知,对生命共同需要的内涵的没有认知。所以许多人到宗教环境中也不过是借着宗教来表达一下自己在世俗的压抑,膨胀一下自己那种压抑心理。很多这样的案例,从一个普通百姓剃头了,出家了,做执事了,张牙舞爪的。为什么?就是借助这个形象来完成自己世俗的自我膨胀,而不是生命心灵内在的真正需求。这给宗教带来致命的伤害,给佛教带来致命的伤害,给自身也带来致命伤害!致什么命?佛教不是那样的,他智慧、慈悲、方便,他是利益一切生命的,不是让我们来骄慢或者飞扬跋扈了。
我们在寺院经常碰到这样的恶性事件,就是执事或者所谓有权力的人惩罚于他人。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了解佛陀智慧慈悲的教法,没有掌握佛出世因缘。就是换了包装,把世俗那种缺欠到这个地方挥发了。挥发得越厉害,你伤害就越大——你对他人的伤害越大,你对自身的伤害同样大。所以佛教不是一种借口,出家也不是一种借口,宗教不是一种借口,让你来膨胀个人的东西——没有那样机会,也没有那种内容。
你强行这么做,盗用于佛法的形象、名言、作为,没问题,你自己反思就好了,不反思一定会受其苦!为什么?佛陀出世不是为这个。每一个出家师父、居士、学佛者都应该了解世尊出世的本怀,是唯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法华经》中这个经句真正揭示了诸佛出世本怀,来平等利益于一切生命,支持一切生命的广大殊胜愿。
我们可以看到寺庙里装腔作势的人,对佛教、僧人、他人有致命伤害。就是装腔作势,我与别人不一样——表现不一样,说法不一样,知识不一样,然后在别人面前张牙舞爪,最后伤害的一定是自己的心灵,伤害的是他人的心灵,与佛法背道而驰。你说这个显现是什么?就是没有皈依三宝,是三宝皈依他,他借用于三宝的形象、名言、说法乃至身份,借用这个比丘或者比丘尼的身份来完成自己那种私心。什么私心?在社会上没有完成的私心。佛教反对这样的人吗?不反对,世尊也给这样人机会,肯定给机会。
我们要觉悟自己的生命,会有喜悦、安乐、安祥的东西传递在生命中与生命周边,大家同享共同心地需要的感恩、爱护、慈悲、善巧、方便,相互支持,不是减损。这里面没有强权的东西,没有弱势的东西——他只有平等与安慰,尊重与如实。世俗人那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寺院经常出现。但那与佛陀、与我们皈依三宝、护持道场、护持教法背道而驰。这个教法就是一切众生心灵需求的那个点——真诚、感恩、尊重、珍惜、爱护、清净、平等。我们是不是运用这一点?不运用这一点你来做什么?就是个人某些习惯、某些意识的作为的偏颇性。那种偏颇性,你没有实践佛陀教法,没有自利利他。
这个点大家可以在自己的心理历程中、生活历程中、修行过程中去认知、去了解、去完善。那么我们对佛教的了解会直接、简单起来。我们找到这一点就可以了。真正的佛教徒,真正的觉悟者,他在运用、在守护、在实践一切众生心灵所需要的共同点——他守护的是那个点,实践的是那个点,传播的也是那个点。
有人就借助这样身份的变化、名言的变化、嘴巴的变化去做自己私心的事情,行不行?我感觉这类人需要念念三皈依,重新认识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个环境中?不重新认识,你就那样一条路走下去,越走路越窄。这是一定的,这可能是最公正的地方了。要找到了心灵的需要,像佛陀世尊一样来运用生命、一切生命中根本需要的那个点,我们守护、实践于此,一定会支持这个生命、法界,支持周边有情。那么你也会得到法界与生命的支持,是这样的相互作用力。这个作用力大家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感知、观察、了解。
我们就从简单角度入手了解这个点,越简单越好,你就容易下手实践佛法、认识佛法、运用佛法。所谓觉悟世间不过是自利利他的特质。这个特质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真正舒展,就远离委屈、压抑、迷茫、徘徊,使心智真正地安乐从容下来。内在的具足会放出他不可思议的圆满的光明,内在的喜悦会随时生起。因为他依止的是本自具足的起步,这样一个轻松、圆满、自在的起步。他不会听别人说什么,不会看别人脸子,不会在这个业力摆布下怎样去动荡。为什么?心能转境,即是觉者呀!你能不能转境?你为什么不能转境?你心不具足,怎么转境?那一定被种种境相所转。
这一点我们认知了,了解了所有生命共同需要的特质。不管是哪一点,你能守护住,那是真正的戒,是真正的智慧、慈悲与功德。我们把宗教言辞用白话文解决一下,能了解佛陀出世这样支持法界一切生命的壮举。法界的生命也同样支持着一切佛陀世尊。因为生命共同需求的点,他十分准确十分完善地把他实践出来,展示出来,传递给每一个有缘者,或者说传递给每一个有情。所以佛教不单单是对哪一类生命,他是对所有生命慈悲智慧的支持与爱护者。
世尊教法的特质,我们从比较直白的角度审视,能很容易感知到,能认知与实践。那些装腔作势的虚假东西在你面前都会崩溃,你自己也不造作那个东西了。故意在人面前弄个不可思议的样子,自己很苦!很多学佛者很在意自己那个样子,给别人面前表现一个样子,下面另外一个样子,十分苦自己的身、心。那不是我们心灵的需要,也不是所有生命的需要。
很多人读《六祖坛经》,了解六祖大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得到了内在的喜悦与光明。为什么?他找到那个点了!所以他大彻大悟了,他认识到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来清净”等等说法。他认知了那个共同点,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共同点,法性平等、法性在一切生命面前是平等的这个共同点他认知到了,自身没有除外,他自身生起了这样一个认知、回归的喜悦。这种喜悦激活了内在的感恩、内在的恭敬,他就放出不可思议的光,照亮了法界。所以他传递的这种不可思议的令人心智直下回归的教法机制,在我们中国源远流长,一直到今天,也有无数人因为这样直指人心的教法顿出生死苦海,得以现行方便。
佛陀的教法通过很多种传播形式,像净土形式,说九界同归、同归安养——安养即是法性,能接纳一切众生。弥陀的报德能接纳一切众生,愿望能接纳一切众生。回到这一个点上来,就是法性平等载负的点,展示了法性平等的事实妙用,让一切有情咸有归向,究竟安乐。这个安乐还是生命的共同点,就是一切生命心灵内在共同需要的那个点。这个地方谁也装不来,谁也去不掉,谁也没有丢失,是那样从容,每一个人都可以认取。
你骄慢也是那么些,你自卑也是那么些,你徘徊也是那么点,你再装也是那么一点,你再普通也是那一点!就是回到法性平等的缘起上来,我们能找到生命共同需要的那个点——你在那个地方起步,就能支持每一个生命。我们可以体验!有人说我骄慢、邪见,你支持我吗?我们依法回施、提醒,都是支持;伤害者,唤醒人不要继续伤害,就是支持。在我们还在做业习放纵等等痛苦之时,还迷失在某种业力之时,若真正了解佛陀出世本怀,揭示法性一如之事实,人会安顿下来、从容起来;从我们不足的习惯中、习气中,回归到本自具足的法性上来,来安住,令心安乐下来,令心平等回归。
我们能不能抉择所有生命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共同需要的那个点?你可以看一看:爱护、尊重、真诚、感恩——你从这些点去看,不管什么时间,这些都是需要的。伤害、诋毁、骄慢、邪见——不是任何时间需要,不是人人需要,是某些角度的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需要的那个点,就是生命共同需要的点。那个共同需要的点我们一旦守护,就能感动自己、感动生命。这是不可思议的事!这个地方一定要细致地在生活中观察、了解、实践。
你说我邪见入心了,就要坚持这个。那你多读读经典——你那种妄想执著的苦会有什么结果?自己爱护自己了,就觉醒;不爱护,继续受苦,让因果慢慢校正你内心的需要,让你觉悟自己内心的需要,觉悟所有生命内心的需要。你不怕苦就继续顶着自己、顶着别人,顶到你不能顶的那一天,人就踏实了,人就歇心了,人就忠实了、忠诚了,真实起来了。
像世尊刚证得菩提,在菩提树下证果,所有感动人的地方就是他的安祥、从容、光明与喜悦,没有其他东西,他给人展示的没有玄妙的东西!他不以玄妙炫耀世间,他以朴实感动世间有情。最初所有实施的教法,都是用最普通方法来与人们交流。所以佛教有宗教性的特质,为了流传于世,广传世间,令世间有情在相续安稳住持的情况下能学习、认知、实践佛法,所以有道场、有宗教形式、有僧众、有经书等等。这是宗教特质。但是他的内涵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宗教所能所指——他揭示了生命真正的特质所在,就是法性功德所在。这一点我们可以去学习、对比,去认知、交流。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