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性的现行作用084

谏人五德出家必修,增上成就执事五德

女众代表:和尚慈悲!大众师父慈悲!今天问题是关于僧值的问题。道场需要僧值来维持共住秩序,然而僧值在执行任务时难免遇到冲突,心中多有委屈。不知不觉中,要么显现出强势、武断、激愤,要么冷漠、回避、撒手不管。祈请师父慈悲开示执事者应该怎样做来维护和合僧团的共住?阿弥陀佛!

师:这又谈到执事五德了。过去丛林,像八大执事[23],或者说东西两序执事的排布,都是具法位人。这些班首师父称为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等等。西单的是施教的班首师父;东单的给予事务,像维那、监院、督院,有很多具体的执事、僧值等等。这些班首师父都具有自己的特质,各具法位。西单这些班首师父主要是教法依止,东单的主要是事务依止。现在的僧值这一类,主要为了使我们的着装、上殿、出勤有个次序,来督促殿堂、僧众威仪,以及共同作务中的次序。

过去人在不具法位时,有执事五德的设立。这个设立有两种,一种是已成就五德者,称为具五德而就于法位。什么法位?就是僧人的职务,僧值也好,知客也好。再一种是在学习角度熏修执事五德的执事。这个执事上岗,在每个事情发生时要熏修执事五德。五德要求是:不怖、不痴、不爱、不嗔、知法或者知时节因缘——你在每一个事情处理过程中,要把这几个角度作了深思熟虑再表达。而不是草率地任性地根据自己好恶来表达权力——不是那样。这个位置是让人修行执事五德的殊胜机会。

过去一个执事的获得,实是福德因缘的成熟。过去人不是争权夺势,是为了修行,修行五德而居其位!方丈和尚,像到七月中,对执事会有一个小调整过程;到年底,有个大的调整过程,都要授予一些教法提示。在悬牌时告昭天下,这一个执事,要予五德施教。要么是德已成就者,守护这个执事职务;要么是熏修五德。若不熏修五德,像这个尼师提出来的,会使我们产生冷漠、厌倦、排斥、不耐烦等状态。

这个状态要有五德摄,必成修行方便,自利利他。执事五德本身就是你的本分事!不管是僧值也好,任何一个执事,都可以用执事五德,若已成,若未成。未成者要不断串习,遇到每一个事情都要以执事五德串习之,令其纯熟,就具五德。具五德,他会进趣像监院之类的大的首领,来管理整个寺庙。或者进趣为督院乃至住持、方丈,这样一些照顾整个寺庙的特殊的道德依止。就是利于一切住众,予以教法、予以饮食、予以环境,令一切住众得到修法法则的支持与具足饮食的支持,就是福慧二法的支持。

这样道场就有道场的作用,而不是人情世故、情绪、习惯的进趣。所以过去执事就是一个进趣修行的过程。一旦具五德者,就是执事五德,很快进趣到像督院、监院这样的位置了。因为这样的人会爱护每一个现前住众,给予他们善巧、支持,化解疑虑、烦恼,乃至种种方便的调整调解。因为他不爱、不怖、不痴、知法、知时节因缘,善于调整自心与他人,善于调整环境与配合,能令住众得到住众的环境与法则的安乐;人际交往中有矛盾化解的安乐,去除心结,成就现行修行利益与居住的安乐。这是执事的特质。

我们以前常与刚出家的沙弥或者要集体出家的人提示谏人五德。出家人若没有行谏人五德,出家分不具。什么叫谏人五德?看到别人过失了,先修谏人五德。因为别人的过失,使我们审思自己是利益心、非减损心,审视自心是柔软心、非粗犷心,就会说柔软语、非粗犷语,看什么样的时节因缘作交流方便,能令其反省自我、消除烦恼、解除疑虑等等。谏人五德是僧众必修分。你要是出家,住在庙子里,没有谏人五德,大家共同居住是不成立的,多有伤害、指责乃至围攻。

以前经常见到出家人拉伙围攻人,甚至强行做很多你根本想象不来的事,他就是没有最基本的谏人五德的熏修。别人有过失,就强行于别人,这在世尊戒法中绝对不允许!有的人有覆藏罪等等,还是让他自己去发露,不会强制、逼迫乃至威胁,那种东西与佛法真不相关的。

执事五德是来自于谏人五德的增上修持或者增上成就。过去出家众,一定要熏修谏人五德。为什么?就是同修之间予以辅佐。所谓说如法语、利益语、证悟语、方便语,给予法则支持,不相减损。以前看到别人过失与忏悔,会生起喜悦,安乐住,会给人礼敬;现在看到人过失,人要有发露,会群起而攻之。就是大家没有熏修僧法正行。这个正行实际是戒律所摄。像谏人五德,你只要出家,你用谏人五德就必具戒德。因为谏人五德,戒律同畴的内容都在里面。

以前说到集体出家问题,因为现在的个人出家或者私度出家特别多。这个多是人出来就要占领一个环境,想安稳自身、安逸生活、以求名利等等,就会拉帮结派,相互减损,不是支持与利益。所以谏人五德是成就执事五德的基础。你要没有谏人五德的熏修,执事五德会茫然。

过去出家众都是相互爱护,哪怕对方犯很大的过失。像四波罗夷法中,欲学方便亦是支持,没有伤害,没有丝毫的伤害作为与理念!围攻或者伤害根本看不到,因为没有这样理由。要是我们没有熏修过谏人五德,执事五德就有一定距离。所以执事必熟悉执事五德。你说我没有成就——可以熏修于此。

过去的执事选举,挂牌之前,方丈和尚都会有这样宣布,说此具五德者当予尊重。尊重他什么?就是他做执事时,大家要配合他,要尊重他的说教;他又以执事五德来回敬大家、爱护大家、支持大家道业。这是相互的。他这个尊重是五德所摄而成就,不是自己用淫威、用强行的横鼻子瞪眼或者给人穿小鞋、找麻烦。那不是僧法,也不是佛法,不能成就。那样你住的愈久、出家愈久,伤害愈大,麻烦愈多。所以过去沙门一出家,谏人五德是必行之法。

因人过失修行自心,无碍法则厚德普利

过去学戒的人或者出家人不学这个是不可能的。他会相互尊重。因为别人的过失,你想谏时:非减损,是利益——第一个心就是这样。要谏他,看到他的过失了,怎么利益他?利益他用什么方法?而不用非法语,说柔软语,不说粗犷语,就不直接冲击、冲撞。我有时也会被人指着鼻子,我说这人怎么会指着鼻子跟我说话?我不理解。我也呵斥人,但那是施教方便,方能呵斥。就是认取一个东西了才可以。指着鼻子说话是不允许的。

他要是有谏人的德,什么德?他思维过了:我说的是柔软语,不是粗犷语;是饶益的思考,非是减损的。不是给你找麻烦,不是抓着你小辫了,说可逮着机会了——根本不是那样!他是感到别人有这种过患、痛苦,有大夫之心,就是给人健康与方便的心理,来增益自心、增益他人。

我们作为出家师父,谏人五德要常习。你即便不是执事,可以用谏人五德相互交流;看到别人过失了,先把谏人五德思考一遍,熏修一遍。那么你居住在道场中会受益无量。为什么?僧众的过失不能回避。好比说安居这三个月,我遇到矛盾了,我跑不了,我就来解决现前面对的问题。怎么解决?用四正勤也好,用种种教法也好,用谏人五德也好,用执事五德也好,都可以来修正自心。而不是逃避问题,不是激化问题,更不是弄得稀巴烂、浑水一潭——不是那样的。

僧众若想在执事五德中真正有守护与实践,谏人五德要实践。做僧人要是没有谏人五德,大家难免就冲突、动拳头、说狠话、拉团体,相互攻击。这完全违背了释迦佛给我们的出家机会与道场修持,完全违背了你的僧人身份。谏人五德中,我鼓励每一个出家众去实践这个。

以前提倡他们集体出家,我说你们在未出家前,或者你回家修行也行,一定要把谏人五德学会。这是僧法中的一个极大优势,就是一个极大乘的修法,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你想要择取于法,是因为别人一个问题,使你得到了一个修证的推动、修行的推动。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么我们会感恩于过失者、有过患者或者在作为中有毛病的人,他就是逆行老师。虽然犯过失,但他使你依法思维:怎么相互利益,用什么法则可以利益对方?你同时自己也在熏修。这个熏修过了,我们再实践执事五德,就是不爱、不怖、不嗔、不痴、知时节、知因缘,看怎么作交流,就会恰如其分地把这种德行回施于其他住众,令住众得到安乐住,就是以德服人的一个善巧。

像刚才说的那些争论、斗争、对抗,可能是消极的,都不成立。我们可以做事缓一点、慢一点、允许斟酌,这样你会从容安详,依法而行,令心健康有力,令心有序。为什么?这个法则会使你的心有序化。所以谏人五德是任何一个僧众当行正行的法则。很多人那种敌对真是冲击人,出家了还那样,没有调柔,以及同一形象同守护佛法的内心支持与爱护。背弃了僧团和合、共同作法、共同持戒、共同成就这样和合敬的机会与内容,这是很麻烦的事!

谏人五德与执事五德,会使僧法真正在寺院安住下来,使后学有安稳、如法的依止,不斗狠。现在僧人斗狠很吓人!没有谏人五德与执事五德这种最普通的熏修,有最普通的熏修就不可能用嗔恨、伤害的机制去作为。至少会替别人想一想,这个过失者的痛苦——他可能当时用过失的心理,但他本身就在受挫,你再去围攻、指责、伤害,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就会发生。以前在寺院里什么事情发生过,要有谏人五德、执事五德的守护,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的确可以避免。

这五德是什么?是厚其德,利其人,这样一个方便,是出家人本分事。这个本分事会给你带来不可思议的在这个环境中的特定支持。要是不用执事五德与谏人五德,在这个环境中自受其危害!看谁强谁狠,你这出家人怎么出家?会不会背道而驰?每一个人都可以审思!我们能不能面对自己的作为?能不能面对自己的发心?每一个僧人从剃头那天开始,都要珍惜自己在道场修行的机会。所谓道场,什么事来了就是修行机会,而不是爱憎、攻击、伤害。

有时候看到人抓人过失的那种得意,让人感觉这人挺苦!我也经常被人抓辫子,他说你哪句话有问题、哪个事有问题,得意得不得了。我说你这心应该调整,看到别人过失应该生慈悲心,应该有帮助心,应该给予法上的支持。要不然我们出家到寺庙里做什么?真要问问自己来做什么?来窥视他人过失、找他人麻烦、利用他人的过失?那真很痛苦。那个心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结果?

执事五德与谏人五德是我们僧众应该了解!尤其长期出家的师父,不管是比丘、比丘尼还是沙弥、沙弥尼、式叉那。实践过程中,你会感到你珍惜这个时间,你珍惜同参道友的因缘了。哪怕别人攻击,你也会珍惜。因为你以谏人五德与执事五德作为,你会于其中受益。受什么益?你会在直心道场上、教法上、利益上认真起来。

要用人情世故、用自己耐力的好坏,僧人不容易,做一个僧人反而比世俗人还麻烦。因为这个你逃不掉,你在这个寺庙里。不像世俗人,这个地方不合适了,我到另一个城市去生活。他造业也不知道,什么也不知道。但是僧人,你作为的事情一定要面对,要解决它。不是放大它,不是使它激化,是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它。这样使你在这一个问题上一次性得到解脱,再遇到类似问题就得解脱方便,就是修行方便了。我们遇到一个事情解脱一个事情,从本质上、从现行上、从教法上、从忏悔上、从共同作为上都可以解决它。所谓解决它,是不再留下心结、对抗、伤害的内容。能不能做到?这就是大家要熏修之处。

我们熏修的方向要清晰。要不清晰,昨天的课题说初发心,你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初发心!或者现前发心,现前这个发心你应该做什么?是利益自身还是利益他人?是开悟自己还是开悟他人?还是同时伤害?一定要清晰!伤害的目的是什么?利益的因缘是什么?这完全可以透视自心。学习佛法要离开心相作为,我们能做些什么?你生命的意义与趣向又是什么?每个学佛者对此都应该有如实的自我审视。这个审视会使我们面对自己业相之时能如实面对。

大家都在面对着无量无边的业相,每个人都在面对着自身的、他人的、共有的业相,怎么处理自心,觉悟心体?谏人五德与执事五德在无漏戒中是最充分运用了。都是五条,很简单,但是其内容足以使我们一生一生地实践,在每一个时刻都可以实践。所以新剃度者,要给他们授沙弥十戒、沙弥尼十戒,也把谏人五德在学习十戒时候给予提示,这对共同居住也是方便。因为这要是拿回家是太大的利益了!要在世俗中用谏人五德,你就活在无碍法则之中。因为不管遇到什么违缘,你都会修行自心,而不是伤害他人,也不是对抗。

我经常遇到对抗的东西,我每一次都举手,我说我是个弱者,我不会跟人对抗。你可以攻击我,你也可以找毛病,都没问题,但是对抗没意义。解决问题才是我们来到寺庙的唯一理由——来解决我们的心灵问题与烦恼问题。若不能解决,你来到这一起的意义是什么?为了伤害到一起吗?你真有这样的心吗?它的意义是什么?为了伤害聚到一起,为了伤害出家,你真有这样的发心吗?对你自己合适吗?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正思维、负责任地思维,执事五德与谏人五德我们都可以实践。尤其执事们,执事五德的确是不可思议的自利利他的方便。僧众能用谏人五德,戒律守护必然是从根本上、从内心来守护了。不是给别人看,不是装腔作势的东西,是内心世界的需求,就是安乐的需求,无悔的需求!

许多戒律世尊都讲,犯戒这个东西没有啥,因为在世俗中有悔,带来懊悔、烦恼,带来他人的指责,为智者所呵等等。我们在学习实践中要了解它的实际内容与支持。

你看我们学戒或者学习东西,烦恼是什么?就是看别人过失,抓别人辫子,把别人的罪恶装得满心都是,以别人过失为自心庄严,内心充满了黑暗与痛苦——这样你学不成佛法。他人过失是自身的镜子!你计较别人哪个过失,你这个地方一定是最重的过失!你看看自心一定有这个种子。

要是通过别人的过患觉悟了自身,那么别人是你增上的帮助者、修法的帮助者。今年我就受到这些加持,可以说是特定的教诲,很有感慨。我感到很感谢很多事情。当然回到人情上自己有时候不好过,人情是很复杂的习惯。但在法则上、现行上,有时想象不到的一些违缘、说法、作为,你审视内心的东西,看得反而清晰。所以执事五德与谏人五德鼓励大家学习。尤其执事们,一定要把执事五德学一学。我们需要这样的发心,对法的认知、学习。没有这个发心、认知、学习,顺着习惯就下去了,不知跑到哪个地方了。出家没有受到僧人的法益,反而学些看谁狠、看谁说话恶、看谁有心机,那离佛法太远了,堕入比世俗还不如的世俗恶报中了。

鼓励每一个僧众都有正面的自我审视!一定是审视自心为修行方便,看他人当成一个镜子来照见自心,还是方便。若是一味地拿他人过失去作为什么,那一定要谨慎了,我们脚下一定出问题了!

这一点给大家提提建议,执事五德与谏人五德的学习、熏修是我们僧众能得到安稳住、执事能得到安乐住的不可思议的很具体的法则支持。谢谢大家!(众: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