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性的现行作用086

佛法顺性展示生命,宗教体系守护传递

男众代表:和尚慈悲!各位大众师父慈悲!师父讲到佛教的内涵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果从这个本质入手,在佛门内部是不是可以摒弃一些已经与时代不适合的宗教模式,而以新形式来守护世尊本怀?有时在佛门中或者佛门外,我们也有一些新型做法可以揭示世尊出世的本怀,跳出一切宗教的设置,是否可以?祈请师父慈悲开示!

师父:许多人读过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从初发心一直到证得等正觉。这五十三参中什么样角色都有。像观世音菩萨在观世音普门品中讲到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令其得度。许多人也读过楞严经对这个时代的授记,在这个时代一些应化世间乘愿再来者可能是以农夫、屠夫,也可能是种种不可思议的身份乃至外道身份来住持佛法,传递大乘教义等等。

在维摩诘经中展示了维摩诘大士这样一个居家身份来广传一切世尊的不二教法。亦有像大集贤护经中列举的贤护等十六正士守护的般舟行法,及五百四众所立誓愿,在相续业缘中守护这一法则,令其在贤劫中久远传播,成就不可思议功德。许多经典中早都有清晰记载,佛法是以种种形式,世间所有形式所有因缘中,佛法在任何一个角色任何一个角落中都在展示他不可思议的作用。因为法性是任何生命所根本依止的;觉性是任何觉悟世间、运用世间的人,哪怕是迷失世间的人,只要有觉知者皆有运用的。佛陀传播的是这些内涵,所以他没有与社会、生命、时代割裂,他完全是同步的。

像这个时代,在我们汉传佛教区域中,许许多多非宗教形式在传播着佛陀的思想、教法。有这些善知识及其作为,可能是帝王将相,也可能是种种世间各行各业的作为者。不尽然说现在只有穿着僧衣或者住在寺院里人是真正传播佛法。但住持三宝是这个形象存在的根本守护,这是其宗教特质。本来佛陀出世非为宗教而来——世尊教法中逾越了任何一个宗教的阶层与群体的摄化,他是对一切生命一切有情的广泛支持、爱护、教诲。他在任何生命现象中都给予了平等真实的教育内涵,十分真诚地反映了这个生命的实质。所以他远远超越了单一宗教说!

现在我们说宗教形式,是相对稳定与完善地保留了、传递了实践教法的现象。所以这里面有它真实一面的功德。同时也有负面作用,像波旬发的愿,人借用这个形象、借用这个名言、借用这样环境做坏法之事,这也是普遍的。在这个时代我们怎么辨识佛法对我们所有生命带来了什么教诲?所以正见的认知特别重要!佛说了许多经典,让我们来悟入佛之知见——在佛知见上是不可动摇的守护、学习与实践要点。借助这个身份、这个因缘来作为,那是个人的事,他不能代表整个教法机制的实质内涵。

我们经常听到不是宗教信仰的人交流佛教现状,他们看到很多商业化、名利化、世俗化的佛法作为等等。这个地方不能说是佛教,只是佛教的外在现象被这个时代所共化、所淡化、所同化的一些角度。我们这个时代人能接触到佛法,可能是很多因缘。像短出,或者长期出家,是不可思议的强缘,种种因缘才能聚集到这个安稳居住的环境。

安居第一天就提到,大家与释迦佛行第一筹、韦陀菩萨行最后一筹——我们在这样的摄护下,在佛菩萨护法龙天共同立誓与守护的愿望下,把这九十天的学习、实践、生活安顿下来。这是特定的守护,这个守护有其宗教特质。在我们融入这个特质中,实践、守护、体验、传播,这都同时在运用。如果破坏这个因缘、颠覆这个因缘或者稀释这个因缘,也可以造成负面作为,削减佛法在世间的作用力。所以不管是守护还是削减,这种作为,我们外在形象的重要,就是世俗取相或者世俗凡夫有情取相的特质、执著的特质。

所以刚才隆时师提这个问题,这不是我们顾虑的。因为佛教不是为了宗教而设立。宗教形式,不过是因为有这种社会需要,佛法相续因为有传递的特质形象与因缘,就有宗教体系。佛出世不是为了宗教,没有为了宗教他来出世的。像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样不可思议的教诲、实相的揭示,不是任何宗教所能涉足的。要把佛陀智慧、慈悲、方便的教法传递、实践、守护下来,才有宗教形式。宗教形式完全是在配合佛陀教法的住世、传播与实践罢了。

佛陀出世不是为了宗教。就是他不是为建立一个东西,他是顺性展示生命的本质,揭示生命的本质。他不预设要有多少眷属、多大的势力——这不是他的需要。他是揭示生命与佛同等的法性功德所在,令一切众生远离委屈的不能自我真正认识的迷茫业相,使我们回归到远离委屈如佛一样圆满、安稳、自在的生命究竟点——给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事实,揭示这样一个事实。所以他不建立宗教,因为宗教有特质性。

很多人也接触过其他宗教,有其特质——群体性。佛教是面对一切有情一切生命。很多人读过那些言辞,说世尊对一切众生视若自己、视若父母、视若一子。他是对一切众生而言,没有群体性,也没有单一时代性——他是在整个法界的源头,在法界源远流长的流动过程中、生命的相续过程中,彻底展示了生命不可思议的内涵与广大妙用。所以他不建立宗教。世尊出世没有宗教观,他不是摄哪一群人、帮助哪一类人,或者拉一个群体,建立自己的势力——他不需要!他远远超越了这些割裂、对待、有限、有量的东西,完全揭示了无量的法性、法界的事实与本质功德。

依佛出家慈悲调柔,了解根本相互支持

所以很多人拿着一己私心来在佛法中,欲换取自己的一些私心作为,总不相应。为什么?他没有皈依佛陀教法,没有得到三宝的真正支持,这不能代表佛教。实际我们作为普通人,包括一个出家人、修行人乃至团体,都代表不了佛教,只能代表这个时代我们这一群人接触佛教的某些特质、因缘或者现象罢了。佛陀教法的真正心髓所在,称为法身分住世,广利世间。所以作僧人不可以骄慢,不可认为自己特别于别人。要有这个认为,本身就在受苦,即是无端的骄慢的苦。因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个特质,这是佛所宣化的真实功德所在。

要认为我们剃头了、出家了,就高人一等,那一定堕入罪恶邪见中。许多人就乘着这个邪见在寺庙里混日子,在别人面前指手划脚,丢失学佛的调柔、慈悲、善巧、利世的根本心智,丢失这个了!背离了佛陀出世、传教的最初因缘,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揭示,即是三无差别的揭示,是法平等的揭示,无一法可得的揭示。

所以过去出家人是无相之相——他标明了这个相;是平等之相,是无所得之相,是寂灭守护者,是无为回归者,是展示一切执著皆是苦、一切受皆是苦的事实,是传播真理的慈悲调柔的善巧者。不是装腔作势在人面前呵三呵四的人,那一定大错特错了!那已经违背了世尊出世这个内心悲悯世间的情怀。许多人就冲着某些骄慢作为乃至自卑业力过去,认为我受戒、现一个宗教形象,就高人一等了,在人面前说话做事就那个态度——不知道谁赋予的权力!实际是自己的妄想,自己那种自卑、那种压抑的膨胀带来的丑陋现象与作为,不是佛教的传递。佛法没有传递这些东西。

我们都知道世尊所有的教法,可以读读世尊出世过程中的所有作为,没有一点点骄慢东西,没有一个挟持别人、制约别人、伤害别人的作为。可以读所有对世尊的记载、所有对僧团的记载、所有祖师大德的作为。现在僧众为什么有那种骄慢自大,在居士、在沙弥、在其他人面前指手划脚的恶性特质?实际是错解了自己的身份,没有皈依三宝,拿着三宝的智慧慈悲方便变成自己邪见的代名词。这是宗教的变异,是佛教的变异,不是佛教的特质。

我们读到佛法所传递的:智慧——智慧者无染;慈悲——广泛利世,调柔自心;方便——予人方便,不为自求。没有任何一点是让我们骄慢自大、骗人钱财、换取名利,没有一点点!从世尊出世到所有记载中没有。那些就是人的一些角度,或者波旬弟子们借用,如此而已,非是佛教的正教教言相续。我们每一个长期出家、短期出家的人,乃至居士们,都应该警觉于此:我们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学习佛法来了,是实践智慧、慈悲、调柔、方便、善巧的一群人,不是借助这个势来膨胀自我、壮大自我——那是背道而驰。

所以这个形象、作为、宗教的特质不是佛陀出世要特制的。经典上有记载,在他方世界,没有声闻的世界很多,就是没有宗教形式,许多世尊不设置声闻这样一个设置、这样一个法则。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为什么设置?因为娑婆世界这个五浊恶世的特质,人们在世间太苦了,没有专门修持学习的环境,被感情、家庭、事业、交往、交际等所困惑,被攀比困惑,被衣食困惑,他没时间修学佛法,生命短促!所以设立僧团,为利益福德因缘成熟的有情设置这个方便。这个方便是一群调柔的人、福慧具足的人、感恩的人、守护法则的人、皈依三宝的人、令正法久住于世的人来到寺庙。这是个特质。

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人福德因缘相对薄少,他设立这个团体环境,是为我们修学实践佛法方便,称为内眷。所谓内眷,他对我们是爱护的、支持的,给予了许多福慧的特质加持。所谓减寿二十岁——世尊诞生在人寿百岁时,他八十岁取灭,把二十年的福慧给予末世出家僧众。他把他的福德给予了我们,就是给我们一个感恩学法的机会,而不是骄慢自大的机会!我们从感恩心中马上能得到佛法利益。在这里面骄慢自大、横行霸道一定会受到护法的惩罚,身心世界一定会出问题。

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不管你怎么做,都可以审视。世尊出世不是为了宗教,他不是为了培养贵族或者培养高尚的人。他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有一群忘我的人、福德因缘具足的人、了解寂灭为乐的人、真正认知了本自具足本自清净的人、爱护一切生命的人,出家是他们福德因缘的成熟。要在这里边窃取什么,那不是佛的教法。

所以隆时师提这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在道场中,许多人也有诽谤三宝的嫌疑。寺庙里有宗教住持佛法的特质,这是一个特定标志,没有问题;但是说寺庙之外没有佛法,这任何人都不相信!因为各行各业各个角度的人都有觉性,人们都能顺应法性、顺应佛陀教诲来做人、实践佛法。这一点大家都可以看到,也认知得到。像金刚经,在我们中国不管什么人,可能都会来两句。你不能说他没有学佛,哪怕一字一句地礼敬都在学佛!

你说我剃了头,我受了戒,我装模作样,我才是学佛——不可能,不是你的专利!因为他揭示的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出家师父只有调柔、感恩的地方。因为我们受的是十方信施,根本没有骄慢的理由,没有伤害别人、伤害自己的理由。佛陀纯粹给了我们一个解脱、学习、实践、守护、传递法则的很好的环境,让我们免除劳役、兵役,让我们真正去除了感情的纠结、家庭的纠结、事业的纠结、攀比的纠结、应酬的纠结、饮食衣物的纠结,纯粹让你来这里修行!这纯粹是十方檀那的支持与佛陀功德的赐予,没有其他的。你在这个地方只有调柔、随顺、感恩的机会,没有其他机会。

在人面前呵三呵四的人真是迷失者。我希望不管任何一个出家人、在家人,遇到这样的迷失者,可以给他磕头,可以劝告他不要受这样的苦——骄慢自大的苦。因为佛陀宣布的平等教法,那些受戒的、实践佛法的人,真正调柔下来了,虔诚下来了,平和下来了。你读读过去的经文,看看实践佛法的阿罗汉们怎么样得寂静?怎么样得平和?我们也可以到南传一些地方去看。信教者尊重、礼敬——这都没有问题,但这不足以是他们骄慢的理由,而是他们感恩的理由。

我记得第一次在南传短期出家的十八个人,我们出去托钵时候,当地老百姓有掉泪的!因为他们解放以后几十年,再也没有托钵的了。这是第一群的群体托钵者。当时除了这十八个人,还有很多当地出家师父,包括泰国和缅甸的出家师父,我们一起托。在托钵时,许多人掉泪了。不光老百姓掉泪,这些短出的、长出的人都掉泪!为什么?被这个虔诚的、尊重的、相互尊重的礼仪感动了。供养者感动、感恩,被供养者同样感动、感恩。供养者找到了福田,他们感动、感恩;被供养者在作福田,他感到这个虔诚的支持、尊重的支持、从未有的一种礼敬,他们都得到了共鸣的共同熏修的事实。就是尊重、恭敬人人需要,在任何时间我们都需要这种实质的相互支持与爱护。

所以这个地方不是宗教性,他是人性,是生命的心理特质。他与宗教没有关系,远远超越了宗教,但以宗教形式存在下来罢了。以宗教形式才能激活这种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感恩的场面,如此而已。所以宗教在辅佐着佛法、佛陀教法内涵的住世罢了。佛法不是为了宗教,佛陀出世不是为了宗教。不是为了拉人群,把大家培养成贵族或者骄慢一族——不是那样的,没有那种发心。

所以我们来短期出家、长期出家,来学习佛陀,一定是学习佛陀的智慧、慈悲、方便,来皈依三宝,来感恩三宝,感恩檀那,感恩世间,不是飞扬跋扈,那样是背道而驰了。那样你与波旬对上号了,你不做他子孙也是他子孙的代名词了。这一点每一个学佛者都应该深思熟虑。我们最初发心来实践佛法,来到寺庙,舍家弃业,为了什么?人生这么短暂,我们为了什么?我们有这么好的学佛机会而不学佛,又为了什么?装腔作势的结果是什么?礼敬三宝的结果是什么?每一个人都应该深思熟虑!

这与我们每一个人没有关系,业无所属是必然的事实,法无自性也是必然的事实。但你一定要把你那种业强制在自己身上,背着大包袱——业的包袱、我执的包袱,来苦自己,那真是自我伤害者。佛陀一定是用教法来劝醒我们觉悟生命,来感动生命。感动生命会得到所有生命的支持。你残害自己,会得到生命的摒弃——你那样作为会被摒弃。因为你自己摒弃了你的良知、善心,就是你摒弃了所有生命共同的内心需要,你摒弃了这样的道德根源。

所以佛陀出世不是为了宗教。我们可以反复审观世尊应世的理由,你也可以读一读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到我们现在本师释迦牟尼佛——这四个世尊,乃至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弥勒世尊诞世,这所有诸佛世尊出世不是为了宗教,就是不为某一团体、某一层面的人群或生命,从来没有这个设置!所以佛陀出世,他逾越了宗教的设置。

宗教设置,现在我们有这个特殊状态,是为了护持法则、守护法则——有这样一个相续罢了。也不是完全为了宗教,这个形式只是为了把佛陀教法守护与传播下去,如此而已。要真为了这个形式来做这个形式,我一天都不在这个地方呆,那没有价值。因为这种形式的内涵在激励着许多人来出家实践佛法,激励着许多人把世俗纠结、无意义的重复放一放,来体验一段佛法。如果没有教法的内涵,我们来到这个地方、装这个样子,像演戏一样,实在没有意义。

每一位莲友,不管出家在家,都会自尊地从内心世界审思自己人生的选择,会尊重自己良心、良性,而不是习气,更不是你过去那种缺欠的习惯,来假借于佛法的作为。这一点真需要警觉!因为现在假借者往往闯入误区,假借佛法以完成自己私心所属的作为。这一点足以引起我们每一个人重视!我们就会从发心上依法而行,乃至有“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这样每天念诵的誓愿,真正达成事实,来永出轮回,运用愿力完成生命的无量善巧与方便。像一切佛菩萨一样,得生命的真正自在,而不是困在某个业力下,在轮回不休中枉受其苦。

每一个莲友,我们都有自我单体生命的责任与权利,要为他负责、为他选择、为他作为!这一点不可取代。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5599341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