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性的现行作用088

五门修法顺入圆觉,法无高下一如功德

女众代表:和尚慈悲!大众师父慈悲!今天的问题是一位居士提出来的,第一个是关于贪著饮食。她说在世间本不贪著饮食,尤其是零食,更不会买。为什么到了寺院却贪著饮食?有人说这是大家互相感染。因为贪图饮食而导致肠胃不适,乃至破戒、舍戒而懊悔,这种欲望带来的痛苦总是解决不了,祈请请师父慈悲开示!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意乐人生中师父讲到的五步法。圆觉经中又讲“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五步法中通过次第来解决,我们在烦恼起时是用次第法的五步法还是究竟不辨的了义法?祈请师父慈悲开示,阿弥陀佛!

师:我们倒过来,先从第二个问题来作一个剖析。不管是五步的修持、串习,还是用《圆觉经》来作随顺觉性的修持,都是修行的角度或者着手点。要是没有次序修持的串习,直接用随顺觉性的修持方法,往往人会不知所措,或者说没有性起作用的现行方便。

我们要有五步的串习,串习纯熟了,一念之间就会直下回到任何事情发生的性起作用的缘起上来,回到这样一个守护上来,随顺觉性或者顺性起修就会成为修行相续的事实。直下地取用一个修法不是不行,往往人们不知道,那些直接随顺如来觉性的修行者是有深厚的过去串习的基础!像我们这一生的果报,有的人是男、有的人是女、有人智、有人愚、有高、有低,有种种形象和因缘的差别,都来自于过去业习、业习的积累,串习、串习的相续。他不是无端的无原则的说法。

修行也是这样子。要是我们直下就能随顺觉性修持,是你善根成熟,在末世之时是不可思议的。像经典上讲,此人过去于恒河沙诸佛曾发菩提心。那是一个先决条件。你说我不管发心不发心我就去实践——你试一试?要是没有那样深厚的基础,五步修法无疑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渐次的方便,串习方便。

就是我们可以从一个动念、一个言说、一个行为上,直接给它有一个名言的评判、善恶无记的认知。这个认知过程实际就是反思觉悟的过程,然后给它定一个名字,是善是恶还是无记,给它一个准确名字。名字,有一个稳定的观察,就看它,就能审视到它这个名言无自性的事实,也是无所得的一个事实。我们在无所得中行持了这样一个作为、这个言说、这样一个意识,对它有一个透视,就回到自性的安乐上来、自性的根源上来;再审观自性的作用,会让我们在顺性起修上有一个起步的、坚实的、次序的、清晰的认知与实践过程。这个实践过程对一般修行者来说是比较易行、比较有把握、比较好串习的。

当然也有能圆修于如来,圆修于随顺觉性,来直下顺性起修。像净土法门,真是直下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起修。但很多人还要通过五念门的修持,或者通过对自己执著蒙蔽的一些粗重烦恼的忏悔,然后有下手机会。因为他根本不相信我们直下是具足的、直下是圆满的。或者说弥陀平等接引究竟给予是为具足、是无上大利之现行——于此殊胜缘起不能认知,多有疑虑,就是被业力习惯所知蒙蔽着。这样的人行其忏法亦得方便。所以修行者不是一概而论的。

五念门,有人就是入功德有修行方便。像刚才举那个例子,我建议大家不要早早地在名利上纠结,要在实践法的利益上,就是入功德处,真正锤炼自己,就是令心自觉。在这个觉悟中得到了纯正功德与利益,你再去利益他人有方便。要不然你会进进退退进进退退,甚至被业习蒙蔽。

我接触过比较早就去弘扬净土、弘扬佛法的法师以及居士,丧命的有,沉沦的有,没有信仰的更多!到后面没有信仰了,一张扬,脑子一热,就把自己信仰的善根烧掉了——连信仰都会毁掉!这样的法师还多是特别聪慧的法师,讲着讲着讲着就没有信仰了,没有信仰的守护了,很奇特!他的信仰就是名利了,他的信仰就是自大了,他的信仰就自以为是了,他的信仰就感觉到三宝没给他公正的待遇。

我经常遇到算账的人,我说我代表不了释迦佛,我也代表不了佛教,我也代表不了啥,你不要找我算账。算什么账?就是我的青春年华、我有多少作为、我为寺院做了多少、我多么委屈、我没有得到我应该得到的东西……有人不直接讲,但他还是在算账。算什么账?感觉自己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太多。虽然我没有得到太多佛法利益,在我自身反思中,我的付出真不知道怎么称谓,没办法在佛的给予上对比啊!也可能我们一点点虔诚会换来无尽的福慧!只能那么样说。所以有多少付出,真没办法与佛陀的悲智给予同日而语,没办法比。

我遇到算账的人或者算账因缘,就是急于功利、急于掌权、急于要庙子、急于收徒众、急于给别人表达自己不可思议的样子。你内心世界说不清的苦楚,感觉这人丢了西瓜捡芝麻,或者说用摩尼宝珠去换一个糖豆,那也类比不了!挺可惜,由心而发的惋惜。遇到不可思议的珍贵佛陀教法,而拿世俗利害关系去衡量、去计较,真是不可思议!像我们读《般舟三昧经》上世尊说有人拿摩尼宝贸一头牛。摩尼宝珠能出生一切功德,给予你整体法界,却用来换一点点自己那个残缺心中的一种需求,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就是不知道什么样更加尊贵。

百千万劫难遭遇,这是真实语。拿摩尼宝珠——过去金轮王出世,人寿八万岁,他要照顾一四天下人民衣食丰足,就去海里取摩尼珠。摩尼珠挂在杆头,可以随人祈祷,应需而降种种物。不管需要什么都会降,称为摩尼宝珠,出生一切功德。他比喻我们的心,我们自性具足之心能出生无量无边的法界功德,能出生无量无边的善巧方便,能出生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种种生命现象的支持,这样的力与作用。若是换取一点点世俗渴望,真让人感觉迷倒。

但经常会遇到,你只有感叹,就是人为什么会舍弃自己不可思议的善根,换取不可思议的恶报?不知道为什么,经常感慨。我感慨之余只有忏悔,为什么忏悔?因为没办法交流。他认为他付出青春年华、付出那个作为或者心机、技巧,应该得到什么样东西。没有得到,那个嗔恨、索取、对信仰的背叛、对现行作为的敌视,不可思议!

所以有信仰,三皈依是我们的守护,每天早晚课都得有三皈依。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不是一点一滴的得失、习气、毛病的索取;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和南圣众,干什么?统领大众归入无上道之修行。若非那样,真是世俗那个糖豆。过去人比喻说刀刃上的蜂蜜,人不知道世俗那点滴利益有多可怜!我们长远一点看,把思想稍微拉宽一点思维,从历史生活的渊源中来审思生命与心地的需求。

以前作过比喻,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象到的、涉足到的,都是我们无始以来业力的舞动。就是所有依报在配合你心智的释放、心地记忆的释放。你都做过,都曾经历过,甚至无数次经历,才能在身边有这样的生命意识、业报舞动。从帝王将相一直到最普通的业报有情,所有作为,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死的无尽河流中、在生死的汪洋中、在生死的法界中,不知道做了多少次!世尊举他的例子,说他在一劫中作纯白狗,就是没有杂毛的狗,这一劫中它的骨头都可以堆得像须弥山一样高。杂毛狗就不说了,其他生命就不说了!生命轮转就有那么多!世尊拿自己来说的,在他因地的生命轮回中。

菩萨啊!我们每一个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涉足到的记忆,只要你有反应,你过去都有这个对称的作为!所有人或者所有生命都在替你,把你过去作为的记忆反应出来,让你有个感应点,你才能知道这个人在做这个、做那个,是苦是乐,是权力还是压抑,是张扬还是膨胀,是迷失还是痛苦,等等等等,你会有感觉的,这个感觉就是你过去作为的记忆。

我们不需要什么,每个人无始以来真是具足一切业相!像我们自性本来清净具足一样,我们具足一切业与业的纠结。你说我记忆不到了,那你修宿命明吧!为了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在渐次功德中要证三明四智?就是抉择这个事情。一切佛陀世尊,因为一切神通自在功德、三明四智的方便,抉择了一切众生所行与自己所行无二无别。他们抉择了这个地方,所以能入法界性、入众生心,一切众生现缘莫不在替他表演。表演什么?十法界的舞动。舞动什么?就是生命现象生生灭灭生生灭灭的变化。

我们想进趣这种修持,这一生成熟的因缘,有人的确可以直下顺性起修,直下以弥陀教法——果地觉为因地心,在现行中抉择如来种性,远离与告别一切无始劫以来无始无明种性对自身的蒙蔽,一尘不染地步入法界,来觉悟生生世世所成熟的依正二报的共业、自业、他业的业果现行,没问题。那是成熟的。若不成熟,五念门未尝不是入手方便,五步修法也是一个方便。

依我的根性,我自己反思,虽然遇到了净土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不可思议教法,我在串习五念门的时间,在串习这些次序修法中,是深受感动的!因为你把过去业力的迷失变成了修法与反省,有这样一个步入法的机会,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法没有高下,只有迷失者才分于高下。所以不管是出功德、入功德的修持,不管身、口、意、智、方便智,不管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都是一如的。因为一旦牵动,我们就能回到性德的作用力上来,能顺性起修,于现行的得失、善恶、凡圣、大小中无对无待地顺性审观、顺性安住、顺性解脱,成就不可思议的修行功德。就是校正我们过去迷失的相续业力,使我们从业海中真正解脱出来,反业海为智海,得以游弋方便,娱乐法海。

我们可以自己去实践!深思,找一个得当角度、认知得当的角度,使我们在相续修持作为中能受益于此,而不是夸张一个法的大小高低。人心不需要炫耀,只需要踏实地令自己身心安乐下来,令身心有真正清净圆满的依止。这里面没有浮躁的东西。

得当饮食不吃零食,尊重道场用功办道

还有一个问题,讲零食的。财色名食睡,我们在这个地方迷失,就称为地狱五条根。什么根?地狱业。为什么说地狱业,过去人夸张一个东西有意义吗?不是夸张!是放大吗?不是放大!我们看猪吃东西很有味道,为什么?它就是那一类生命。人要是整个为了吃或者为了饮食堕入猪道,那也没啥,最多是养肥了被人杀掉而已。你说这一生我不会,因为这一生是人身——你就养这个习惯,养着养着就进去了!一转身,那个地方正是你好吃好睡的地方。

这个零食,是我们到寺庙里一种反差的围城的分别意识造成的割裂。很多人在家根本不犯或者很厌倦的东西到寺庙都会成熟,这真要警觉!有个小说叫《围城》,就是说城里城外。实际在寺庙里或者社会上,就这么个事情。你一回家了,这些东西你根本不稀罕。但一到寺庙,那个东西就翻出来了。为什么?就是没有依法修持,太多精力与时间在业习上用功了。说受别人影响是胡扯!很多人到寺院里,说来到这里,我真是过午不饿了——这是比较真实的话。说来了我就想吃零食——胡扯!那是你自己的习惯。

以前她们在恒阳庵有个毛病,是上海居士带过来的,就是零食!以前这点争议最多,说得最多的是零食!那段时间大家说最多的就是零食怎么办?我说你们做个柜子,写上名字,每个人把自己零食放到里面。因为床底下到处放零食,结果到处是老鼠。这个事争议了很多。后来说在斋堂里钉个柜子,分出小格,把各人零食装到里面,吃的时间你掏出来,不知道你们做了没有?当时就是零食、零食……永远谈论不了!现在延续了这个“美好传统”,可能这个记忆从那儿来的吧。

可能在热带沿海地区吃甜点、吃零食,我以前在福建住的时间很受不了。大家“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了半小时,说喝茶去!干什么?要吃点心!热带沿海地区有这种风俗习惯,因为天热,食欲不好,一次饮食吃得不够身体用,所以吃甜点、吃点心,就是我们说的零食。

以前在那个念佛堂里,一天要吃六次点心。大家念一会儿佛,就到茶亭子里吃点心。我才去时候,一点都不习惯。因为以前跟师父学戒,发誓不吃零食。但要不去吃,大家都说,大家都吃你不吃干什么?没办法了,捏一块冰糖放在茶杯里喝一喝还行。这个习惯可能是在那个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你说我们云南这个地方适合不适合吃零食?我不知道。不要天天豆子好吃、花生好吃、核桃好吃……你天天分析这个,怎能走出来?你在修财色名食睡对不对啊!你说我这样能成正等正觉,那也行。维摩诘经上有记载,在香积国一吃就成菩提。你发愿生在香积国吧!你真要修行。你说我这一生啥都不弄,就发愿投生到香积国。在香积国,吃即成佛道了。我们很多寺庙有香积厨。在那里不是,一吃就成菩萨,就觉悟了。这个佛的教法,就发了这个愿:设我成佛,我之眷属,以饮食故,必成正道!你发愿生香积国去,或者你发愿说我因饮食而成等正觉。

在娑婆世界,财色名食睡就是地狱五条根。你要是生在香积国,可能有那个方便。这个时代,这个东西在诱惑着我们。因为这个时代的因缘、物质、感知越来越匮乏,实际越来越匮乏!看着越来越发达,实际反而内心越来越贫瘠,会被这些东西锁定——财色名食睡把我们锁定了,你在这个地方容易生诸烦恼。所以我们能淡化就淡化一点。

要是到寺庙的人,发个愿,尽量不吃零食!那真会对我们带来很多修行空间与交流佛法的机会。大家没事就拿东西往嘴里面……这个无底洞,你再放也没有用,它不承你的情!你说我往里边多装点东西,它就觉悟了——不会!这个嘴巴是无底洞,你装得再多都没用,它不会满意。不如拿这个时间去修行。当然不是希望大家饥饿,饥饿没必要。尤其中午这一餐,尽量吃得得当。也不要把胃撑得痛——得当饮食很重要。过多的琐碎的东西,的确浪费时间。不要说修行了,在社会上天天那样子,人家也感到这是个懒婆娘!也不像样子!这个饮食是恒阳庵的一个特定麻烦事。以后有这样人,就给她摆个台子,让她坐在台子上吃。

零食我们自己要戒一戒,这不是个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很无奈,大家相互呵一呵,呵护一下,就是相互督促一下,乃至可以批评一下。尽量不让人在这个地方过分培养这种习惯。寺院毕竟是个寺院,要是有零食,尽量在早餐午餐时候用。你们可以开会想些方法,能淡化或者减弱一些就好,真正杜绝最好。能不能杜绝我不知道,反正根据大家需要吧!

这不是个问题。希望大家禅三昧为食,不要杂食为食,杂食为食可以变成动物的,禅三昧为食我们能成正等正觉的!我相信恒阳庵的莲友们一定会成等正觉,法喜充满。

谢谢大家!(众: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5599341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