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不易隆重起阁,衣钵法偈留传弥勒
男众代表:和尚慈悲!大众师父慈悲!各位莲友同修,今年我们放光寺御经阁主体建筑建成,这个建筑很庄严、高大,让人生欢喜。想请师父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个殿堂?同时祈请和尚介绍一下我们放光寺的未来前景,让我们在这里的出家人与信众生欢喜心。感恩师父慈悲!阿弥陀佛!
师:这个御经阁,过去在历史记载中,有明朝的一个居士李元阳,和无穷、圆惺以及一些当山长老们协商,在鸡足山臆胸之地,就是心口子这个地方、放光寺现在位置,建这样一个阅藏的学习环境。
当时聚集了全山财力,李元阳居士可能拿了三千两白银,其他人各个也都有贡献,建了一个上下三层的环境。内空基本是一百零八平,这样三层是三百多平,带外廊可能有四、五百平,那样的一个御经阁。我们这个御经阁带廊子大概有一千多平,稍微比过去扩大一些。因为现在有吊车,运输也方便了。这个御经阁就是在原址上建立的。
过去只有皇家有能力来做藏经刻板,民间很少有人能做到,因为工程浩瀚。过去印刷术不像现在激光排版,能很快印出来。过去不是,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刻,活字刻版。在一块木板上刻了,然后用木板印,就是板印。像龙藏还是用刻板印刷,要有大量劳作,有文字的聚集、校正等等。所以过去是皇家来做这个事情。像现在广泛流传的龙藏或者其他大藏经,过去基本上是皇家做的。
过去这御经阁中放了几套藏经。过去藏经不像现在印刷纸,现在这样印刷纸张古代没有。这都是机械打浆打出来的,过去都是手工捞出来的纸啊!几百年前那一张纸一张纸都很不容易,靠工人用手工一点点捞出来,然后再做很多处理、印刷、装订。过去的藏经全部是线装本,没有办法。不像现在用胶一抹一压就出来了,过去都是线装本,一函一函的。像我们现在的龙藏一部一部的,过去那一部是一函,若干本才能组成一函,然后藏经。不像我们现在想的那个藏经,完全不一样。每一个经典每一张纸的来源都要费出很多心血!所以过去有一个御经阁很难得的!
因为现在科技与运输都很发达,什么都感觉容易,过去要看一本书真不容易!即便你出家了,或者是很有修行的人,想随便拿一本书阅读,没那么简单!以前寺院藏经楼都有知藏这样一个执事,专门管理藏经楼。他下面有像图书馆一样的几个管理人员,帮助处理书的出进、保管、不要被虫蛀、不要被火烧等等。过去纸张有香味,因为不是化学纸浆,没有烧碱处理。现在的纸张用烧碱处理过,老鼠不吃的。过去的纸张是树皮草根之类砸出来,有草香味,老鼠虫子都喜欢吃。
所以过去人处理这个要用香薰,每隔一段要晒经。尤其在云南,一定要晒经,到旱季了把经典拿出来。晒得太过,纸张会脆、会坏掉;晒不透,书会烂掉、霉掉。因为过去纸张没有漂白粉处理虫子。现在纸加的有胶,虫子都不咬了。过去纸张虫子会咬,久了书里面就生蛀虫。因为一函一函的包装用浆糊糊刷出来,就是熬出来米面或者麦面糊糊,会生虫。所以过去藏经楼的工作量十分大!
现在的书里面有毒素:烧碱、漂白粉、化学胶等等,虫子不咬它。但这个纸张寿命没过去那个寿命长,过去大部分是宣纸印刷。现在写毛笔字与画画,还有用生宣、熟宣之类印刷的。所以过去经书十分来之不易!通过翻译、印刷,到一个读诵者手中有十分繁多的过程。我们现在拿到书不当书了,到处摆的藏经。以前要是一部藏经到这个地方,地方官员、僧众、信众等等要很隆重地用幡、盖、幢等种种庄严具,列队去把这个法宝迎回来。近代虚云和尚为祝圣寺请过一套龙藏就隆重得很!
以前御经阁也是这样,有很多藏经。现在云南的图书管理部门还有放光寺以前的藏经。有一年他们说你们可以请回去,但是不能损坏,损坏了要追究法律责任。因为那是历史文物!我说我宁愿再请新藏经,也不请那个旧的藏经。因为那是线装的,十分不易保存,要小心翼翼地处理!所以过去知藏是很重要的执事,对藏经乃至其中分部,比如大集部、华严部、般若部、宝积部等等,分得很细致;你要哪一部,他随手能给你抽出来。他很熟悉这些内容。
随着这种茅棚,大家感到应该把这个地方恢复起来。像搭个积木,大家把它恢复起来了。这个殿堂我们能用起来就很有意义的。殿堂里人再多,也不压抑。像我们现在这一群人,要是在民间的房子里,早就苦了,热啊、闷啊、气味……很多受不了。但我们在殿堂里面没有问题。即便有再多人,热量也有地方散发,气息有地方散发。修学环境真很重要!我们看着很容易的一个事,要是没有福德因缘,没有国家好的宗教政策与环境,真很难有这个机遇。在家修持或者在社会上学习不是不行,但气氛、环境就是不一样!所以御经阁的恢复,对我们来学佛的人或者常住的出家师父与居士,都带来了学习环境的增上支持。
鸡足山这个地方我们知道,是迦叶尊者守衣入定之处。我们一仰头就看到华首门。据记载那里面有迦叶尊者。佛灭度以后,他把法嘱累给阿难,就守护着世尊的十三条金襕袈裟与四大天王所供养的那个钵。
世尊这个钵是四个宝钵组成。当时世尊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大天王同时来了,一人拿一个钵来供养世尊,说:世尊,因为你无上菩提的光辉照亮了法界,我们心生欢喜呀!以此珍宝之钵供养世尊,令世尊得衣食安乐!世尊一看这四个钵,不能托四个钵吃饭吧,也不能一天轮回着用一个吧,他就以神通力把四个钵摞到一起,压成一个钵。这就是四个沿的钵。
过去人到印度看到塔,那个塔的覆钵地方四个沿。世尊在取灭的时间,有来问:世尊,当何以来作僧众的塔?就是放骨灰什么的。世尊就把衣一叠,把钵一扣,把锡杖一放,成了塔的形象。我们放光寺那个塔就是那样,上边是锡杖靠着那个地方,钵,下面是衣。三衣一叠,钵一扣,锡杖一放,成塔了。世尊说:若筑塔钵,应如是作。就是这样可以了,后人就照那个样子开始垒塔。
那个覆钵是四个沿,四个沿来自于四天王同时给的钵。世尊以无碍心、平等智、神通力把它合成了一个钵。十三条金襕袈裟、这个钵、“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这三个宝贝,等弥勒世尊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在人寿八万四千岁诞生成佛,迦叶尊者把这三个送给他:一衣,一钵,一付法偈。迦叶尊者转交给弥勒世尊,弥勒世尊于龙华三会中初会、二会、三会来广度有情,度很多有情直接入菩萨地等等,有殊胜度生方便。有弥勒上生经与下生经,有人喜欢可以去查。
当然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的鸡足山,印度还有个鸡足山!印度那个鸡足山很小,耆闍崛山才三百多公尺高,也很小。别人有这样异说,实际不管在哪都行,我感觉都很公平。因为千江有水千江月,他爱映哪儿映在哪儿。弥勒在这个娑婆世界示现第五世尊,也是应化身,也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很多人读过梵网经,说卢舍那佛于莲华座上,同时无量世界中都有释迦,一一坐菩提树下,一一转妙法轮。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不知道哪个鸡足山是对的,咱不管。
迦叶尊者守护正法眼藏,以待弥勒降世成佛——他是承前继后的这样一个重要人物,所以他的守护称为正法眼藏。因为千佛世尊都是佛佛相承的。一个世尊取灭了,有一个嘱累,授记后一世尊。我们贤劫有一千世尊出世。
世尊教法守护于此,心生尊贵相续广利
我们这个寺院的地域,严格来说是很好的!从古到今被使用的机遇比较少,因为这个地方以前特别寒冷。我们九七年来这里,虽然已到九十年代后期,还很寒冷。像到现在这时候,基本上要观音斗、棉袍、棉鞋,并且一定穿上僧袜,不穿僧袜受不了。早期他们知道披风是毛线织的这么厚的披风,要不然受不了!现在偶尔还能看到一些人早晨起来披上个观音斗,以前不戴观音斗人人都不行。早晨上殿一定披观音斗,要不然受不了,太寒冷了。经常会飘雪花,九七年是那样子。一下雨就十分冷,过去说下雨即是冬。这个地方早期很冷,往前推就更冷了。
御经阁最早在明朝时,寒冷得很,每个房间都有个大火坑。不知道你们见过云南的火坑没有?我们在整理这个殿堂时,它旁边有几个阅览经书的静室,都有火坑,还有烟锅子。我以前可能说了一句不要紧的话,我说可能在若干年以后,这儿住人就自然一些了。以前那个寒冷是不堪居住的,至少不堪很多人居住。在我们之前也有几拨出家人在这住过,很多是被担架抬下去的。我们来时,他们说这伙人住不久。不管怎样,我们住下来了。这气候对我们真是支持,慢慢地比较调和了、适中了。像我们现在基本上是秋天的着装,与山下人还有点差异——山下在过夏天,我们这个地方过秋天。
过去这个地方的因缘很简单,有一个御经阁、几个净室。在记载中,放光寺的建筑除了御经阁与净室,还有一个覃恩坊。“覃”是广延、广传、发扬光大之义。发扬光大佛陀恩德,那样一个纪念坊。不是现在这样。还有一个无相亭。记载的东西就没了。恒阳庵更简单,严格说是两间石房子,在衡阳石前面。我们在修理石头房子时候把它清了。两间房有多大?像我们这两张桌子这么大。就是衡阳的出家师父来了,自己拿石头砖头垒垒砌砌,在衡阳石那个地方住下来。当时称为衡阳庵。
就这么简单,古人没办法,圣旨一下,他们不得不来。来了怎么办?自己搭棚子住下,能住下多久就住多久。所以当时这个山上很多来自内地的僧人都有。像放光寺以前住的有甘肃、河南、河北等几个地方出家师父。这个地方就是湖南衡阳的出家师父在这住。不是现在这个“恒阳”,是那个“衡阳”。
这个寺庙要是从发心上来说,很多出家师父也有自己的发心或者想法。让我这个角度来感知这个环境,在释迦文佛教法相续中,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兴盛的时间。不知道谁来完成?不管它,但是还有那样一个机遇。因为在末法一万年中,这个地方毕竟是正法眼藏的一个守护地。所以说在它未来相续的作为中,这个道场,就是鸡足山正向这个地方,随着气候变化,慢慢适宜人生存了。也可能政策慢慢好起来,作为方便起来,可能会有相对机制比较完整的一个寺庙。不知道是哪个帝王将相、哪个大德或者说整体因缘成熟了,会把这个整体地恢复起来,可能会有一个繁荣的未来。
因为承前继后是一个特质。像释迦佛取灭,一直到弥勒世尊诞生这一段过程,虽然很久远,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但释迦佛末法之际这万年中——过去称为“万年三宝灭”,就是末法一万年中这个地方毕竟还十分特殊,与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五台山这四大菩萨守护之地还真不一样!这个地方的特质在于他守护着释迦佛完整教法的机制。他不是以菩萨守护的智慧、慈悲、大行、方便——不是的!他是守护了完整的教法,所谓正法眼藏啊!嘱累于迦叶尊者来作守护。这个守护,这个地方的机制,会有一个很好的因缘。
要是想象,咱们发个愿,可能都起作用。过去也有人在这个地方发愿,来一生一世地,使释迦文佛教法,在这个教法之余,就是住世之余,众生还需要、还有诉求的情况下,这些大德还会守护着自己的愿望,令这个道场在不断作为过程中纯熟起来,利益更多的学佛因缘。他可能会建立得相对完备或者具足,好比说修行净土的、修行禅宗的、修行戒律的、修行唯识、华严、三论、天台等等,可能有这样的机遇。看政策导引了,因为我们中国的宗教依附于政治,没有政治支持它活不下来。看政策推动:哪一段成熟了,它会繁荣起来;差一点,它会萎缩下来;像文革时就关门了。会有这样一些变化。
现在假设按照三千年来说,还有七千年完整的相续。过去单独说末法一万年,那就基本还有一万年的释迦文佛教法相续空间,很大的空间。在未来变化中,随着其他地方越来越热,环境越来越不适于修学,这个地方还能保持相对好的气候与环境,这作为道场可能会繁荣起来。可能有很多修学,像净土院,或者这个院那个院也会建立起来。
说话说得过早,我感到没啥意思!这个寺庙的推动是有历史的因果渊源与龙天护法的守护渊源,有些善知识菩萨们发愿守护相续的渊源,有大家需求佛法这种心地支持,当然也有释迦文佛对这个时代、这种区域的一些授记与嘱累,都是有的。
像我们这个道场,可能在未来相续中会有一个质的作用。我们身在其中,也许轻看它。但我从来不敢轻看!我们对生命、自己作为,尤其对佛法依止之尊贵与尊重,绝对不要自己涉足了就轻视!因为我们在这圣山福地待久了,往往感觉无所谓了,甚至会轻视或者诽谤、毁坏它等等。那样对我们不公正——对本净本具心智的不公正的自我利益的削减。要对自己的心业、行为生起像对佛陀一样尊重,自身的成就、守护、作为得力之处亦会变得令人十分珍惜,令自己依报环境真实起来。轻慢、膨胀、压抑,实际是自我削减的过失,是没有真正生起三无差别、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真正回归。
人心真正回归到三无差别的依正二报的反思与认知上,我们人人会生起像菩萨、贤圣、觉悟者在觉悟世间所行的一切法则,就是尊重一切。因为他们觉悟了一切,一切皆是珍贵的难得的。虽然如梦如幻,在这如梦如幻的妙用中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来净化这个五浊恶世。正如释迦佛或者过去诸佛所授记:在此五浊恶世中,若有善师善友行于法则,比在他方佛国行道百年之功德更为殊胜。所以我们在此五浊恶世中,若依本净本具之心行道或者修法,在他方世界百年中所修功德不及我们在此世界一日修行功德!佛有授记。
要是我们真正生起对法的尊重与尊贵,这个道场必然从我们内心生起繁荣与繁荣的依报相续,使我们依报真正能做利他的、佛法住世的方便殊胜处。这个道场的繁荣或者殊胜功德能展示出来,一定会在我们这个尊重心下生起它的支持或者事业。
这样一个特殊地理位置,每一个人的愿望与因缘可能是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来守护道场。我们不鼓励任何人破坏道场,破坏道场的业力没有意思,不谈它。鼓励大家尊重、守护、爱护道场,这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或者世尊末法之际是不可思议的殊胜因缘!其他业习我们管不了,但我们能发这样一个愿:尊重道场,守护道场,爱护道场、教法与僧团等等——这都是不可思议的殊胜的佛愿。要不与佛菩萨、教法、僧团、诸上善人约会、约定、守护、交往,你必然与恶业、无明业、无始以来轮回业去约定或交往。
在我们未来世中,祈祷、启发、劝请大家能发最尊贵的菩提心,守护我们本净心智,来照耀这个混乱的世界,令混乱的世界有序化,也使我们的心在一切外境中真正给予外境以净化与支持,而不是被外境所转的迷失,使我们真正得法安乐住!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5599341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