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集:名号实践正念熏修
礼敬三宝,祈求加持!我们今天继续种子的现行作用这节课。在这个夏天,随着时间流逝,安居学习很快也要过去了。这个时候很多地方都很炎热,我们这个地方还有清凉。也祝愿大家在佛法这种清凉的实践学习过程中得到清凉风的荡涤,使热恼与尘垢得到洗礼。
净念相续反闻自性,性德名号普印境缘
这节课本身是为了处理我们每天的沉淀,是通过比丘尼或者比丘团体来依法思维,处理现行问题的学习训练;把受阻碍的问题提到这个大众环境中,我们共同面对与消化。在下面大家依法交流,用依法思维与交流过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修行,鼓励这样做。希望有人提问题时候看看是不是依法、依正见思维过,然后再提到这个环境中,大家共同来依法处理、观察、解决。要有这样的作为,我们慢慢学会依法来处理问题。
佛教是很有意义的时时觉、事事觉的觉悟世间的正行。就是依无所得的无碍心智、本具的安住心智、本净的释然心智面对一切现象,令一切现象在我们过去执著习惯下的相续变成本净、本具对它的印契,不再留著于此,得到解脱。这是佛法不可思议的作用力。要是用世俗习惯来培养世俗习惯,用世俗的骄慢自大来夸耀自己的问题,或者炫耀自己的业相业习,那会给自身、给他人带来本无所得中的障碍造作设立。所谓庸人自扰,并去困扰他人,即是一种无明业习的陷阱。
尤其像我们学果地觉中,他是依佛圆满觉来觉照时时事事,令我们运用如来种性,在时时事事现前之时令时时事事归入本自圆成之功德上来。像大海接纳百川,即是大海之心。这个接纳不分浊流、清流、毒流、甘露流等等,他一味地接纳。这一味接纳造成一如的宽广无际这样无量的平等心智的事实。果地觉为因地心是特别方便的启用善巧,就是圆觉世间,圆觉事事,圆觉一切现行。
往往我们因为分别执著习惯了,取舍爱憎习惯了,说怎么下手?以前讲意乐人生中那五步是个方便。近代人也有设置方便。念佛怎么让我们了解时时事事是清净具足?近代印光法师有个特别简单的方法,就是口念清晰、耳听清晰、心念记忆清晰——我们用心不再意识外移,就在心念、口念、耳闻这个单一环境中。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在这个修持中使我们在自身功夫上仰借佛的愿力,在性德的交接口能有个碰触。
这个碰触,他认为这个耳闻是根据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在楞严经二十五位圆通中,后两位一个是大势至一个是观世音。他们收尾来了,来娑婆世界给我们提示这种方便。“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是很简单的方便。像我们平时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求数量或者其他,就在清晰上用功夫;不求疾速,也不求缓慢,只在念得清晰、听得清晰上用功夫。
许多人实践过。为什么要耳闻?我们通过根尘识——音声、耳根、耳识,达成这样一个回归。了知这个:不是你耳闻,也不是你的识在闻,也不是存在发生,实是闻性作用。要没有性体,这一切——尘、根、识,都不成立。说尘根识之本质,没有离开过闻性。可以去实践!我们没有实践过程就不了解这些方法,可以实践!过去人念佛是不求快的。这里面有自力的功夫,也有佛的愿力,也有性德的接引。
近代印光大德,在净土法门中我们称为第十三祖师,他有广泛影响。他认为这是念佛的一个最妙方式。大家可以去读他的这段文字。他说自己在修法上精研于此,声音不求于大,不求于小,只求于清晰、准确。令我们自身功夫,所谓念得清;使佛愿力,你要听得清,你要感知得清;在闻性上去碰触,就是都摄六根的经验。什么能都摄?唯有性德都摄一切法。他通过念佛音声来表达性修不二这个环节。什么环节?这样一个不二的环节!所以过去谈到自力、佛力与性德力交相辉映的修持方法。
很多人说不好下手,印光法师在这个地方细细敲打过。以前在灵岩寺闭关的法师都是以他这个方法熏修。了然法师用这种方法念佛时,有得见舍利现前等征兆。这些征兆不以征兆为特色,但他就能使自己在这个净念相续中把佛力、自力与性德之力有个融汇体验的过程,这是很难得的一个方法!我们在学习实践法则中,这些先贤大德都是通过自身对法的认真实践体会,也有一些方式方法的长时间锤炼,达成了一些善巧。
这些善巧能使我们了解性德何以平等?何以是省力处?何以依性德能令人心安乐?何以能令我们走出无始以来的造作业习?因为我们很多问题真是庸人自扰的造作。有人是为了表达自身骄慢的造作,有人是为换取一些交流、同情、诉说去表达自己。但自我内心这种以本净的认知与回归不实践运用,使我们走了很多很多枉受其苦的弯路。
这个念佛方法我们可以体验。稍稍用用功,人在性德的安乐处,就是本净本具的安乐处——通过佛名、报德推动我们听闻自力感知的内心的内摄,使我们在自力、佛力——名号就是佛力,就这么认知了,所以说是万德洪名;性德力,就是反闻这种闻性起作用的过程。我们身心的内敛,会真正使我们在这个法的实践中得到不可思议的安乐,许许多多虚妄造作会休息下来,许许多多造作习惯也会休息下来。歇心菩提,我们就能品尝到这样一个法味,就是不空过于生命主动作为的过程。
每一个人的问题,从此劫到彼劫,无量劫都诉说不完。每一个人的故事都诉说不完,都感到自己的故事很精彩。每一个人都有内心世界,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可以牵扯无量内心世界——他都有无量的扩充量。像佛陀一样,能入一切众生心,我们有多少心所他都了解,有多少心念、方式方法、业相他都能了解。他作了个总结——皆因妄想执著!就这么个事情。
我们这样用念佛方法,可以在闻性上——通过阿弥陀佛或者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报德音声、万德洪名音声的推动,所谓以根识音声,使我们碰触闻性。就是通过闻、反闻来了知自性的究竟安乐与本质具足放射出来的光辉,或者说他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根源所在。我们就不会在虚妄造作上过分用力了。许多人在自身的造作强化上用很大心力,结果背道而驰。这个背道而驰十分麻烦,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烦恼!本来烦恼还没有那么深厚,可能你这种造作又给你带来更多更深刻负累的东西:高举自心、压抑自心,这两个东西一疲劳就回到徘徊迷茫上去。过去叫善、恶、无记业,称为众生三种业分。
一般对善业,就是自己做的好的东西,会高举,有一说十:我这个地方可优秀了,可不得了了……在别人面前夸张表达。慢心、坚固自我,都会这样表达。所以善心容易高举自心,骄慢会出现。大心材喻经在这个地方有比较细的描述。恶业基本上会压抑它,会自责,把它推得很深很深。人认为自己有过失了、有什么不得意的事了,就会不断地包装这个,变得躲躲闪闪,什么也不愿承担,什么也不愿碰触。这是恶业的特质,认为自己有不可饶恕的恶业。这两个都累了,就会往无记业上靠,犹豫、徘徊、迷茫、迷闷、颓废。
在人生中大家都看得到这个。稍有一点沉淀,用那五步曲看,都能看到自己要么是高举的善,要么是压抑恶业的苦,要么是无记、徘徊、蒙蔽、灰暗的心智。生命过程中就是这些东西了。所以念佛、修行、学习是为去除这三类烦恼:对善、恶的计较,对在无记无明中的蒙蔽——来处理这些。
像昨天讲的,人把世俗造作这种无始无明的习惯带到修行中,那么修行还是为了高举自己,还是烦恼。所以学佛法第一要务是解脱生死、出离烦恼。过去把烦恼和习惯、习气放在一起——你千说万说,改变自己习气了没有?前面一节课中提到我睡觉的习气,我反思为什么自己有这个被人误解的空间?我到很多地方应该学习的,到南传应该学习业处的修持,但我没机会学,因为一坐就养成习惯了:坐十分钟、二十分钟没有问题,可能还会提起正念;再坐稍微久一点就睡着了,睡着了也不打鼾,也不低头,不弯身子,别人根本不知道。所以没人校正你、辅助你,没人知道你。你自己在这种貌似修行的一个状态上把别人骗过去了,也把自己修行机会浪费掉了。
要是自我把持力没有,反而有人教导、劝说。比如你窝着了,别人说会不会对身体不好,你是不是应该校正一下自己?这一点点的不善心,运用在这个装腔作势上,虽然当时不是为了专门对付师父这个要求,但是潜意识中有对付的东西,就是有欺骗、蒙骗、蒙混过关或者说熬过这个时间——有这样心理,必然结出恶果,哪怕很细微的心理。要是故意欺骗,故意造作一个形式,又不知道自己心里所依,就会产生恶果。
像我这个因果,从九二年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从来没有受益于此,只受其害。我知道自己在这个地方从来没有受益过,被它所害。我鼓励大家警觉自己的发心,不要费了很大力气修了一个东西,结果却是危害自身的,同样是危害他人的,因为你给他人提供不了任何修学方便!你说这样至少学会睡觉了——谁不会睡觉?不用教,天生都会。我们要了解发心这个根本啊!心智的依止是多么多么重要!
现在许多人在念佛上用力不会用。我们知道业力、愿力、串习力、境界力、心力——都是力,这个力量才有效果。你没有这个力用的体验就空过了。所以我们称阿弥陀佛的报德、修德,他是力用,就是有作用力。许多人对万德洪名并没有真正作用力的认知与实践,对他没有生起感动,不知道这一句名号中法报化功德具足。我们不了解他,因为你跟他没有交流,没有直接的认知方便。
过去人念佛也有这样用法,以此音声作法性彰显方便,破除一切境界——境界所染,破除境界。对任何境界,过去称为单提一句佛号,其内容是把这个名号当成法性作用力之使然——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法性名号、性德名号之时,就能破除一切现缘境界蒙蔽。过去说单提宝王剑,宗下大德说佛来佛斩,就这么个话。什么境界来了,单提一句性德名号,作以真实印契。印契什么?印契一切相皆是非相,一切相皆是性德彰显。古人讲山河大地皆是法王身,就是这么样一个佛号印契。
这样用功夫,一旦我们染著于任何一个境界、任何一个现行因缘,染著了,就单提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来印契此境,此境就是性德所显、性具所显、本净所显。所谓“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如来是性德如来。拿这个作为印契,直下的印契。所以若见本质,境相纷然消失——他不在这个地方用功夫了。他的作用力,就是单提这个法印,印取于世间。要是久久熏习,人心会了知性修不二之说,就是在修德上有体验。
这个体验要实践!你不去实践他的力用,就不能领纳这个力用,就是你感知不到他,你在你的净识、阿赖耶识或者八识、九识这所有识中不能体会他这种本净的事实作用。体会到他的作用了,识就转成智,直下转成智了。因为啥?识智本一如!我们染迷之时就是识心生起,重复相续。你顺本净的作用力的回归,一切识心一时成智啊!所以觉、净直显智用,我们要去实践!
过去人用功都有善巧的,师师都有一些教授方便。看到一个修行人在某一个地方用功了,不得力,师长就会给一点点用力的方便。这不是装出来的,你再装都没有用!你说我装个修行样子——你腰板挺着、脖子仰着,没有用,一点意义都没有,有人还会落一身病。要小心这个东西!人很会装,在人面前弄个啥样,没有用!这个地方一定是从心地感知中,在生命整个融汇贯通中的一种内在体验,是在依正二报整体作用力下的作用力的运用与实践。
现在冷水泡石头的做法太普遍了。所谓修行者,脑子一木,眼一闭,一天一天地过去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学会了一个睡觉。我说的是自己,也可能说的是别人,我不知道。这样过去了,你十年二十年不长道德,也不长真正觉悟,得力的心智用不上。可以提起法性功德名号,印契一切现行境界,了知现行境界皆是法性彰显,法性一如。这种种境界、杂染境界,一时回入法性功德海中,使我们在种种境界中能令心平静、平和、清净、歇息下来。这个作用力是不可思议的!
藏传佛教中的大手印修持,也有类似的口诀。语言结构不太一样,但是方法很相似。在我们汉地,实际有许许多多口诀,许许多多教授是很认真、很了义、很不可思议的善巧!但因为是显教说法就被人忽略了,被人一带而过。很多善知识的语言十分中肯。像近代印光大德,在他的文钞中有许多精彩的修行善巧方法。过去蕅益大师所辑净土十要中,也有许多修行方便。我们真能去实践,就能得到里面的善巧。现在许多人在拜善导大师的往生礼赞偈,那里面也有许多修行善巧、观察善巧。当然五念门是直接的指导。
闻法勤行一门深入,如实自审谦下增益
这个名号功德我们要实践,直下就可以运用他这种法报化的力用,他的力与作用!我们许许多多纷纷攘攘的业习习惯,那种思维方法就会休息、回归、觉醒。要不然很多人修行、修行、修行……就修行自己的习惯,修了像我那样一个睡觉的习惯罢了。有的人就是装腔作势的一个壳子!你装得越久,丢失机会越多。别人认同你,你就废了;真认为你有所成,你就彻底废了。你被报废了,再也没人爱护你了。
像一个孩子,大人都很爱护他。因为他无知,因为他不知道很多利害关系,大人们会照顾他。我们要真正是修行者,反而真不怕暴露自己的某些过失、不好习惯等等,那样反而有机会受教于人、受教于师,有参学机会。但你装得比谁都不得了,到什么地方人都给你磕头、礼敬,名也有了,利也有了,但你自身利益怎么办?你自身烦恼怎么办?你自己的轮回业又怎么办?谁能代替你处理这些内容?我想大家总会尊重自己生命趣向,会审视这一点!
这一节课中我反复强调这一点,希望每一位莲友,真正把自己这个有限的人生回归到无限的法义上去。这是大家的相互祝福,是佛教对我们每一个学佛者最真实的给予,使我们真正出离无始以来的生死烦恼困惑。这一点我们慢慢地依法实践,做一些简单的法则实践。大道至简是真实不虚的!过去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一闻,他就不放这个法则了,在这个法上殷勤地、细腻地、深入地捶打自己的身心世界,依法成就,依法安住,依法实践,依法圆满功德。
所以佛法不是学问,不是我要学多少多少东西,天天往自己耳朵里灌……我们知道阿难是多闻第一,他闻了那么多法,但是很多时候用不上。为什么?他没有真正在一个法上实践过。摩登伽女以梵天咒一念,他就眩晕了,随着摩登伽女到淫室去,很快要出现僧人不应逾越的非梵行行为了。这时释迦文佛,所谓顶上放光如来宣说神咒,令文殊持此咒来摄阿难回。许多人读过楞严经这个经文。他多闻第一,随便找个方法对付梵天咒就行,方法一定有,他就是没实践!像药箱里的药十分多,他就不知道哪个药对治哪个病、药剂量多大,不知道。所以徒有很大一个药箱子。
一直到世尊取灭过程中,阿难还被八万四千法魔所磨难,就困着他。所以他代表众生业分,染著的业分。这种业分是什么?就是我慢执著,知识积累蒙蔽自心。所以我们本自具足的心不起作用了,本来清净本来圆满的心不起作用了,妄自造作很多东西。造作的东西越多,我们心地本具的摩尼宝珠就于深海中沉沦越深,取用机会也越少。
这一点,每一位善知识都可以善于认识了解。我们不管在哪一个因缘中、哪一个学习角度,真得到法的实践,有感知了,有作为了,就深入它。一定不要东抓西挠、左顾右盼,要一门深入!不管是哪一点,不要轻易丢弃法益,不要增加无端的知识——这些无端的知识对你修行或有益或无益,但依法行持一定有意义,是要决定择取的!我们日常学习实践中,在哪一点真能心中有感悟,一定要在这个地方认真地细致地使它扩展开来,举一反三,让法益在我们言行作为中使三业得到滋润。
学佛不是增加学问。要是拿学问来作炫耀,佛法很快会堕入一种谈资上去。我们这个时代,谈资机会偏多。你要依法审视内心的感受,回到内心,清晰内心的感知,依法思维过,再与人说,这个言说交流也是修行。现在大家到一起,言说方便,交流方便,因为网络、手机等各种方法都有。我们真正能内心世界依着,像刚才讲的那个简单方法,任何境界来了,拿这个本净去照耀照耀,了知诸相非相之事实,在心智上过一遍再去言说作为,你就会在这个串习中、实践中体会到串习过程的力用。
像印光法师那种念佛方式,大家能去实践,也能在性修无别、自他无别上用用功夫,体验体验。以前我经常读到印光法师这段语录,每一次读到都有感慨。这么简单的方法,这么好用的方法,善知识这么不可思议的奉献,却没有引起很多修行者的重视。
像以前很多人说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因为常年听到这样说,就给人讲了一念法。我内心感觉讲这个有意义吗?也会想到先贤大德,他们实践一个法则善巧,给予修行者,人会不会认真地实践?会不会把这种法宝当成真正宝贝?能不能守护这样的珍宝教法?实际是有畏惧的。那么是不是吝法?实际一个法则的实践,在内心的孕育实践过程中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守护!要是没有一个守护,他对这种法、法的作用力,性、性德的作用力,自力、自力的作用力、心力的作用力,不了解,不堪认知,不堪使用。你都不了解它,根本不会用它。
那么我们的业障烦恼或者业习一来,像刚才讲阿难的故事,他多闻第一,但是梵天咒一念他就没办法自已,管不住自己了。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习惯成熟或者外缘强大之时,能不能管住自心?管住自己的言说行为?要是没有很好的法则串习,你张嘴就说能管住自己,那可能还要对自己有个正面观察。
一些法则的串习十分有意义!像我们晚上放蒙山,过去提倡大家放,不知道现在放没放?过去他们短出都会学,有些特定手印在关键时候特别起作用,真是很起作用!因为这都是公开的,也没有啥了,过去说“唵三昧耶萨怛鍐”这样一个三昧耶印,就可以提示自己守护誓愿、勿忘誓愿,誓愿若忘失则有损,持此真言还归清净——立誓的方便,手指头一扣就可以:“唵三昧耶萨怛鍐”,就可以形成这样一个清净回归。
现在人毁誓像摔琉璃一样容易,发誓像吹泡沫一样容易,就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誓愿了,无信于自心,无信于他人,无信于环境了。那你怎么守护?过去人结这么个手印就可以回归清净了。很多手印,像我们日常功课中的一些内容,都是十分有用的。过去僧人这些修学训练,都是为了让我们安住于本净本具之性体,无畏于一切现行业报,或者超越一切现行业报对你的制约。当然不是夸张迷失自己或者骄慢自卑,那是无事找事,没有用,是徒劳的东西。
过去善知识所有传递的教法,就是遏制我们无果事。尤其对出家众,就是遏制你的无果事!你这个作为费了很多心思、很多功夫、很多时间、很多精力,但是是个无果事。所谓无果事,就是在法益上不能增上。我们会做很多事情,自以为是的、自许的、自己认为这样就可以或者怎样自己设计……怎么避开?过去有师师相承的善巧,避开无果事,成就增上善果。
像《六祖坛经》上那个故事一样,惠能接了弘忍法师的衣钵以后,急急忙忙往南方逃跑了。为啥?怕衣钵出问题。在渡口摇船过程中他说“迷者师度,觉者自度”。我们要真正觉悟了,时时事事得方便,即是觉悟之行。若是时时事事尚不能清晰、还在善恶无记中用功夫的人,需要师资相承,师的支持很重要了!有人会依三宝为师,依佛依法依僧为师,礼敬于此,令心安乐。有人依某个善知识为师,这样的机制很多。有人就忏悔为师。像五念门中,以身业来礼敬,也可以作为师,就是依法为师,校正自心,避无果事,行其道德。避开,因为很多作为是无端的,浪费精力、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主要是还造诸恶业。
过去修行者一定是避无果事而成就增上善缘,所以日日有变,道德日日有增长,不空过的。要不然心行作为总是空过,一日一日麻木不仁地过去,或者高举自己,或者压抑自己,那么过去了,浑浑噩噩又一日,浑浑噩噩又一年,浑浑噩噩又一生……那辜负了自己难得的人身、难得的教法、难得的修行机会!所以真正修行者是谦下人、厚道人、随和人、感恩人,不是装腔作势——那个东西真不行,装得越大你离法越远,就形成自我危害。很多人把自我危害当成修行了,这是被一切智者所呵的愚痴行为,十分愚痴!你的业成熟了就知道自己有多么愚痴了。
中国有个言辞,在易经这六十四卦中唯有一卦是六爻全吉。什么卦?谦卦。其他任何一卦都有吉有凶,唯有这一卦爻爻皆吉。什么叫吉?就是有益于行持者。在我们这个时代,真是以欺诳骄慢、刚强自大来做事情了,凶得很哪!自身作为与他人作为都是凶。这个凶是什么?减损义,受其损害——损其生命、时间、道德、环境。太过分了就会被天地谴制,给你带来麻烦。
所以要知道我们来学习佛法,什么对自身、对他人是有益的。在佛教中的益,是真正出生死、出轮回、去除烦恼、校正习气的善巧。诸位莲友对此要有概念,在言说、思维、作为中就有择取方便。真正有法了一定要择取,学问可以不择取。尤其能说会道的东西最好放弃,那是培养你骄慢自大,让你装腔作势;在人前表达得多么那个,但你内心世界的空洞、腐烂会把你毁掉。毁掉那一天你还是自己承担,无人授手啊!观音菩萨能授手,你还要祈祷。因为我们平时骄慢惯了,根本没有祈祷的爱乐与需求。尤其培养骄慢的人,对祈祷不屑一顾,内心没有那个连接的善巧机制。
这一点,我们这个时代的修行者应该引起重视!引起重视,我们在修行路上就会少受危害,在正行中得到不可思议佛法利益的支持与滋养,逐渐会感受到佛恩,感受到法恩,感受到师教与团体对我们的支持。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5599341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