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闻记02

【佛力摄受往生净土易行】

这个“往生”,一念回心者,可得往生之大利。那你说我依正二报不能全体转身,不能全体现前,那是不是往生的利益呢?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有一个清晰的开示:净土一法的修持是安心起行作业,下面会讲到。

【如实开显仗佛力与自修证难易二门】

学过教的人都知道,在佛法中有真如门,有生灭门,有折门,有摄门,有智门,有悲门。那难易二门呢,是龙树菩萨所开,但是在佛教教化中,一直都在传播,并不是他新的发明,并不是从他这儿发明开的,是一直传承下来的东西。

【继天亲菩萨广造诸论】

天亲菩萨是千部论主。我们今天在放光寺光明堂学习天亲菩萨的文字或者说因缘,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天亲菩萨就是世亲菩萨,经常垂迹于鸡足山,这个地方的记载是比较多的。很多人去过石钟寺,有一个法师在那个地方修了个塔,那就是世亲菩萨以前在鸡足山参学时留下来的一个遗迹。

“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天亲菩萨是千部论主,因为天亲菩萨与净土法门的渊源甚深,天亲菩萨一生有一千部论,所以大家都称他千部论主。

【弘阐佛乘.以往生论示五门行法】

过去的善知识们修持净土法门都是以五念门来行持的。现在的人行持净土法门不知道了,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的头也大,眼也花,就不知道是个什么法门,真是搞不清楚。历代的行持净土法门的人,法门的修持都很清晰,用哪种法是哪种根性,很快能契入这种法益。

【令毕竟往生】

这个“令”字是只要归入此法门,必得往生的大利,这是决定无疑的,没有什么含糊的地方。“令”是没有什么含糊的地方,就不是假设出来的。

【而震旦首倡行净土于庐山东林.以慧远大师为首】

这个典故大家都是知道的。

【百二十三人共同发愿往生西方】

过去大家结社。结社有个啥善巧呢?因为净土一法多易遇违缘,就是退失信心的意思。结社就是相互的鼓励。干什么鼓励呢?过去的这些诸大菩萨,往生之后要鼓励。像师子觉,世亲,无著菩萨,他们哥仨都是大菩萨。谁要先往生了,还要先告诉我,你给我示现个瑞相,你让我看看,你可不要蒙我。你要加被我,提携我,增长我的信心。那么这百二十三人亦复如是。假如谁先往生了,一定来昭示于下面的有情,就是说谁后呢你要昭示他。所以远公大师在欲舍报的前七天,就看到很多结社的这些菩萨们已经往生了,(他们)随着阿弥陀佛来说:哎呀!大师啊,你这么发心,你怎么现在还不往生呢?怎么还不舍报呢?就起这么个启迪、策励。现在这个结社的因缘就比较薄弱一些,大家就相互的策励一些。

净土一法呢,按根本上来说,按缘起来说,实是也是眷属的教化——相互的激励、摄化、提携与增上。就像密乘的修持,很多人都看到密乘,哎呀,上师领着一大帮子人,东跑西颠的,上师跑到哪儿就跟到哪儿。干什么呢?鼓励信心,都是为了加被提携,互不舍离,相互的消化,相互的增益。净土一法实是果德的回施,亦复如是。所以大家一安心,起行作业必得圆满,因为他不离安心故。所以密乘的修持,四皈依也不过是安心罢了,安一个真实的心,与净土一法实是不二的教化。

【实际完整创立于唐善导和尚】

这不是我在这个文字上的发明,这是摘录下来的文字。因为啥呢?历代祖师都这么说的。这个文字是我写的,但的确是历代的传记都是这么称赞的、称扬的。从我们个人的利益上来说,事实如是,真实不虚。《善导大师全集》可以说把净土一法真正地给建立起来了,他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和尚”,为什么称为和尚呢?因为这是撰著这个序的人,尊重善导大师,写的是“和尚”。我以他为本师,为亲教师,为顶戴的对象,我写的“和尚”。那大家顶戴不顶戴?我希望大家顶戴他。所以说“和尚”,“和尚”就是亲教师。我个人受到的一切法益来自于和尚的加被,来自于和尚的给予,来自于和尚的启示,不离和尚的这种甚深功德力的再现,不离!离不开他!不是我们自己有什么得失。

【和尚行化于盛唐】

盛唐在我们中国,我们都知道称为大唐、盛唐。

【八宗鼎立之时】

过去有说十宗,那把两个小乘教的因缘放下来说。

【直宣无量寿经真意】

你说《无量寿经》肯定都是真实的,但是要有人把他揭示出来才可以。过去人学经必学论,以论开经,或者说熟悉经以后再来看论,以论来论证经典的这种法义。所以经多是对论的一种依据,论是对经的一种法的表述。

【所谓一切往生.莫不仗借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最早的时间对这个大愿业力,我有一个特别感觉不舒服的想法。我说众生有业力,佛这个业力当然不能接受。当然阿弥陀佛这个修德必是以业力显现出来。阿弥陀佛的业力也是不散不坏的,如《无量寿经》说“极乐世界无衰无变,建立常然”,所以建立常然为我们的增上缘。

【闻我名号.俱来我刹】

这是佛的愿力表现的利处。这个利在哪儿表现出来呢?阿弥陀佛这么自许给大家:“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他的根本愿望。什么愿望呢?“闻我名号,俱来我刹”,是他的名号功德的真正的内涵与给予,实质的给予。所以以佛愿力,不要以自己的想象,以自己的修持,以自己的智慧,那这肯定是不相干、不相应。

我们这个时代最麻烦最麻烦的人呢,相信自己两条腿,不相信汽车火车的速度,实际也是相信的,因为现在有这种因缘。世间法尚有代步工具,在佛法中说代步工具大家就不许,这真是荒诞。世间有飞机,可以使人一日千里,一日万里;仗借阿弥陀佛的愿力,使人转化业报,从此地到彼地,从此岸到彼岸,获得大利,反而生嫌谤,这真是可怜啊!世间法尚有这种自在方便,佛法能缺此方便吗?所以往往我们以情计一推测,这个地方就会出现大的障缘。

【以佛愿力.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易得往生】

这是善导大师的原话。

【与佛本愿相应故】

就是佛的出世的本怀。阿弥陀佛所建立这个国土,建立这个名号,这个修德的根本的目的在于“闻我名号,俱来我刹”的这种大利的给予。你不顺应,你是得不到这种利益的,这是决定无疑的。顺应必得其大利,疑惑必丧失大利,如《无量寿经》说。

【一切含识自性究竟所在故】

一切含识,自性究竟所在。旷劫以来,我们这个识心在六道中荡漾,无依无托。大家要是真正地归向了,毕竟归依,还是极乐世界,还是清净光明大寂灭光明藏。诸佛安住大寂灭光明,一切众生本来也安住大寂灭光明,只是妄生幻化生死,妄自幻化生死,无明流转。

【使见闻者皆得往生大利。以安心.起行.作业显净土非常规之法】

这个地方争议很大。现在我们在国内外传播净土法门,包括修持净土法门的人,不以安心为根本,以“自己念多少佛,得到功夫成片不成片,一心乱不乱,什么样的功夫”为根本。不以发心、安心为根本,不入信位,不入信愿,那怎么来学佛?丢失大利,丢失根本,丢失学法修法的根本的起步。就第一步丢失了,不得顿悟啊!行者以次第而行,那你说安心这个次第没有,下面的起行作业决定是不能成就的。

大家一般都学过,我们汉地说净土法门的说法,现在的说法比较多的是“信愿行”三个字。信也就是安心,你不信,不信无始以来我们与诸佛本来不二,无差无别,众生心与佛心本是一心,若在这边信不得,信不及,可能是安不了心。不信一切众生乘佛愿力,称念必生,你念佛毫无意义,不得安住,不得歇心,不得大利,那下面的起行作业还是轮回业。不管你是善法,是恶法,亦复如是,统统同等。

所以信愿行,信是根本,三位本是一体啊!现在我看他们争论比较多的就是把信愿行裂开了。净土一法是圆顿之圆顿,径中之径,了义之了义。结果人们把这个一举全体的教化反而裂开了。我们都知道大乘说教,闻思修是并举的,是不相隔离的。

我这一次去到东北有一个特别增上的感觉。有一个搞古代文化的教授,有一次大家在一起吃茶,他谈了这么一个话题。他说,“有些善知识说‘识得法身,尚需修报化’”。他气话:“不得”。何以故呢?三身实不相隔断。我当时听到这一句话我说真是啊,实是圆教根性。根性不一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要是没有入这一类根性,那真是你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来接受这个因缘,实是大难大难。那你要把信愿行砍成三段,你说我念到一心不乱的时间我才能往生,或者念到功夫成片的时间才能往生,那你这个修法已经把信给打下去了,把安心给毁灭了,那第一步种子都不真了。

安心,起行,作业,这三个步骤就是佛的三种业缘相——信忍,顺忍,无生法忍。这三个忍,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安心即是信忍。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不要把自己排除在外,这名号之内就有三种忍的功德与利益。信忍者是如来种性,若不安如来种性,一切法益必不现前。因不真,果招迂曲,种子就腐烂掉了,你怎么能得到高产丰收呢?

所以安心就是信忍,如来种性。起行是随顺忍,是如来行,顺忍是一切如来行。作业是无生法忍。诸佛如来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来来往往饶益十方,实无来去。若作善法,若作威德法,若作种种清净法、不清净法,皆为饶益世间,实无作业,称为无生法忍业、无漏业。所以“以安心、起行、作业显净土非常规之法”,就是闻我名号,俱得三种忍。这三种忍运用不起来,信忍不可舍呀。信忍一舍,一切法益必不得用,那就不是佛教徒,你就没法学佛法。

现在人把净土一法推到加行道去了,就是资粮道,说信愿行三资粮,行不行呢?那就不是什么圆顿之圆顿的教化了,欲现生了生死是必不可能的。因为加行道、资粮道还遥远着呢,还有见道,还有修证道。这个过程很漫长,那跟这个果德的回施实不相干,不相应。大家把这三种忍思惟思惟。

课间问答:

弟子启问:……

有一家人对这个往生的看法很大。是一家人这个问题啊,的确是往生了,当时看他往生了,但怎么做梦又梦见他做鬼了,穿得很破。有的人又梦见他穿得很漂亮,有的人就感觉到就是往生了。千差万别,心性所现,非是往生者本人之事,实不相干。莫不是我们自己心性映现出来的,折射出来的,所以跟当事人不相干。

弟子启问:……

起行啊,安心在这个信的前提下,就是信弥陀的圆满的回施。就像你受上师传法以后,上师传法是圆满的,清净的,那么你就以圆满清净发起修持,作不二的随顺,实际也就随顺这个圆满清净的传承,随顺传承而得到成就。这个起行就是说的顺忍,随顺传承就是随顺佛的果德,随顺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给予,随顺万德洪名普利十方的大威神,“闻我名号,俱来我刹”的大威神、大善巧,来观察世间,运用世间,利益世间,成就世间。行如来行,随顺行,随顺如来行,可不是随顺你的行。我们随顺如来行之时那亦行如来行,虽是凡夫,亦入大觉位,行大觉行,就像滴水投入大海,以空回空啊。其相不二,其体不二,所以入弥陀大智愿海。随顺如来业行,我们学过《往生论》,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菩萨摩诃萨,在此得以自在善巧。

【以安心.起行.作业显净土非常规之法】

这是个法。我们在这个地方是讲法,不是在给你说教,也不是在搞理论、学术。大家用得起就是法,用不起就成教,在根基没关系,那就是文化,慢慢来。

【易行所在】

若说净土法门易行难信,易行,易在何处呢?

【即以佛光明名号】

为什么是光明名号呢?是心智光明,无色无相,普利十方。

【摄化称念必生】

《观无量寿经》有两句话:阿弥陀佛名号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就是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个地方是真实不可思议的。“称念必生”,这个必生是毕竟生,是佛愿。以佛愿、以佛力来彻见必生,随顺佛力必生,并不是我们这个差别相生与不生。“必”是究竟意,决定意,普遍意。

【即得不退为安心】

那你必生,一切含识皆因此法而度脱,你有什么不放心呢?这个地方真正得到安心,使我们能对佛的这种教化安心,对自己的往生利益、一切众生的往生利益得到安心。

【究归于清净法身之体】

佛教讲体、相、用。法身是体,清净本然,无来无去,平等广大,遍于法界。

【起行于圆满报德】

我们要以弥陀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来观世间,利世间,用世间,回施世间。要用我们自己的心、自己的感受,那就麻烦了,那要起行,肯定是贪瞋痴慢疑,杂毒之善。你行什么样的因缘都是不具足的,都是有对的、有漏的、有为的,如幻化业流,那不坏的善根不能彻底昭显。

【以弥陀本愿回施】

我们一起行就是弥陀本愿力,愿力的回施,功德的回施,具足的回施,究竟不可思议的回施。

【作业者对机施教方便之用】

在这儿讲体相用,作业在用,诸佛如来业是无生法忍,于平等法中流出差别教义,饶益有情。佛也说三辈九品,三辈九品实是随顺众生说,是从无生法忍中流出,是不可思议的。但就佛本心来说,实是一乘说、一类说。

【法者.先归家来.行化自在】

这句话大家要能读得懂可能就方便一些。“法者”,要运用这个东西,你要运用这种法则,运用这种传承,运用这种给予,那就会得到归家的感觉。无始以来我们身心无所寄托,现在感觉到终有所归了,心有所归了,心有所依,自心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心。因为我们这个心性与诸佛心性无始以来广大周遍,无色无相,用于何处,现于何处。至今以后呢,先归家来,安个什么样的心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心。那就先归家来,心安了,身心有所寄托,在此阎浮提也好,在此娑婆世界,那我们做一个无畏的人。“行化自在”,行就是说若作业行,若作随顺行,若作利人行,都是很自在的。这个自在就是不执著,不作意,因为随顺行故。

【正显佛恩】

像长者之喻,长者把自己的家产交付自己的儿子是一样的,彻底无遗地和盘托出。

【佛愿】

佛的愿望是“闻我名号,俱来我刹”,佛的愿望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佛力所在】

大雄大力唯佛陀啊!在这个地方,菩萨不能了知,凡圣之类不能了知。像善导大师说,我等信外轻毛,你怎么能自诩呢?只能仰信、随顺,别无他缘。

【别于自力未尽二惑不得其所】

假如我们不断除见思二惑,必不得安心啊!但依净土一法呢,我们见思二惑没断,只是随顺,就可以得到先归家来安心的大利,就是一念回心是为往生大利,即得不退转,终有所归。彻悟禅师讲,“百年如寄,终有所归”,这两句话特别亲切。我们人生一百年,你做善做恶,就是你现世的果报,一撒手,必是极乐,终有所归。在这个地方认得清了,就是随顺弥陀的教化。

百年如寄,终有所归。我们这一次有个因缘,专门去红螺寺拜了彻悟禅师的舍利。百年如寄,这一百年像寄放在这儿的一个东西一样,一世就过去了,但终有所归,就是先归家来,行化自在。彻悟禅师是我们净土法门的十二祖师。他这两句话是从哪儿得的呢?他大彻大悟之后,把他的禅林红螺寺改成净土道场,十方衲子闻讯普来。他就立净土道场来饶益十方,威震十方。为什么呢?就是他由这两句话所感悟到的。所以净土一法无机不收,真是这些大善知识的眼目啊,金刚顶眼哪!

【未至究竟故】

自己要是不能走到,你不得安稳,现世总是惶惶不安。你说得再好,你在某种次第上总是……因为四十一个菩萨次第如梦如幻,菩萨次第尚如是,况且我们现在这些作业呢?善恶作业呢?你在自己的梦幻作业中,总不得安稳,因为没有随顺故,没有安稳的家,没有真正的寄托,没有归命处。

【依仗佛力则速达宝所】

就像我们坐飞机一样。龙树菩萨举的例子说,如人顺水行舟,一日千里。像在经典上举的例子,像瘸子,驴都不能上,但是乘着金轮圣王的力量可以一时游于四天下[[11]]。我们这些薄地凡夫真是生死不能了,仗借阿弥陀佛的力量顿出生死,的确是如此。信与不信皆已回施啊!

我以前特别震撼是这一点,就是我感觉到自己是最糟糕的一个人了,一次一次的逃逝净土法门,老想逃跑,不干了。我感觉到净土法门太麻烦了,特别是在交流的时候,特别难交流,受到的诽谤最多。干脆不再讲了,我也不信他了,但是转了一圈还是来信。何以故呢?其他都不安心,不得休息。

唯有净土一法,当下使你休息。奇哉啊!大哉啊!善哉啊!稀有啊!所以你情不自禁会赞叹他,会顶戴的。常常真是泪流满面,情不自禁。因为啥呢?吃一点苦,搞一点明堂,吃一点苦,又开始。哎呀,说自己愚痴啊,佛这么慈悲,说我来给你圆满,我来饶益你。不相信,自己干一段,后来又掉泪,吃了很多苦,又转到这儿来,吃了很多苦,又转到这儿来,不知道反复了多少次。我相信大家可能比我有智慧,一闻即信,我感觉到这里面的人都比我有善根。速达宝所啊!真是为净土一法掉了很多泪,我多少次都想真是彻底地舍弃他,甚至发过愿。这一次我到法门寺都想发愿,我说我再也不讲净土法门了,再也不干了。到法门寺就没这样的机会,发不成愿,总有因缘让你说不出这个话。

这个法太难讲了。因为啥呢?要舍弃自己的一切思惟,一切作业,一切善恶,全体靠倒弥陀,方能把弥陀的彻底的功德、究竟的功德、无上的功德回施给有情。特别难,释迦佛尚说难,我等更难更难哪!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实在是大难。所以好多次好多次不干了,结果呢,今年到这个地方的因缘还是干一次吧,大家的福报加持吧,道场加持。

【是此普度众生.畅佛本怀之法由净土而全显也】

大家一定要看到这一点。佛就是为了普度众生而成佛啊!是哪样的方法能普度众生呢?我们大家可以举例子。你要说除了净土以外,你再来举个例子让我们看一看,我们试一试。

净土一法,甚为稀有难得啊!就是我们这些薄地凡夫不离我们现前一念心念,一念随顺就可以自他二利,普度众生,得彻底的安心。奇哉啊!何以故呢?一切蜎飞蠕动之类咸因此法而得度脱,如《无量寿经》释迦佛所说,决定不虚啊!

【故千经万论同指共宣此一切法之归趣】

“归趣”,并不是说把一切法给杀掉了,没有这一说。因为啥呢?一法不灭万法,法法相彰,互显互彰。但净土一法这种特殊的不可思议的利益,可以彰显一切法,都是为了饶益一切有情,所以是一切法的归趣,是根本利益所在。非是净土法一弘扬出来,其他法就灭了,不是那样的,那样可能不是佛法了。“归趣”,诸佛宣化的一切法莫不是为了普度众生,而净土一法彻底彰显。一切众生见闻,都能体会到这样的法益,运用这样的法益,实是不可思议。

【佛力.自力.天壤悬殊】

差别太大了。

【功效且日劫相倍】

就像我们徒步从云南到北京,那真是太难了,坐车、坐飞机可能就不为难事。

【愿闻者】

这是作者的愿望,就是慈法对大众的愿望,受佛的加被吧,就这么个愿望。

【悉趣佛力安心】

你自己很难安心哪!佛力也是佛的果德的回施,也是信忍的种性,如来的种性。这真是我特别大的一个愿望,或者说一个根本的愿望,跟大家交流就这么一个愿望,一个渴望,如饥似渴的一个愿望。真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能得到这种正因。

“悉趣佛力安心”,我们自己的力量太难安心了。大家很多人可能坐过飞机,坐飞机咖啡一端过来该下飞机了。为什么呢?你坐着坐着就到地方了,不需做其他的事情。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法界的飞机,载负着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是大法船。这法船如法界大,载负一切有情,永不会沉,永不会没。你能被他载负着,你就会得究竟安稳乐。

【顿出生死苦海】

这是种性说。希望大家听闻这个文字,下去能思惟思惟,哪怕用一念怀疑审思的这种角度来提出疑念,是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让大家盲目地迷信,也不需要扼杀你的心智。要深深地去思惟它,对自己的身家性命一定要爱护,对自己能不能了生死这个事情一定要思惟,一定要尊重。你要说盲目地信从我,我感觉到也是没有意义。所以要善自思惟。

【末法时代.邪说盛行】

大家看一看这个时代的讲法,大家可能会出一身汗的。我基本上遇到念佛人,十个基本上有九个是这么说的。大家一谈论往生问题,大德安心否?“哎呀,功夫成不了片啊,没有功夫,功夫不到家啊”,基本上是这句话。不安心哪,苦哉,苍天哪!第一步没迈进门槛,想吃这一桌丰盛的美餐。哎呀,可怜哪!

【知识稀少】

具眼者甚为稀有,所谓具眼者,予众生安心哪!诸佛如来都是善说安慰者,饶益众生予如来种性啊!要不然诸佛如来出世干什么!

【猜度佛智.小视净土.遮障佛慈】

尤其在我们汉地,真让人痛心,我走到很多地方,大家都这么说,把净土法门看得特别地可怜。有一个善知识,大概就是九八年、九九年有一个讲话。我看到以后,我就想找他去交流交流。他是特别有影响的一个大善知识,但是的确瞎却众生眼目。为啥呢?他说净土法门是权教,非是实教,太可怜了!这实在是瞎却众生眼目之人啊!以自己眼目瞎却。

要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法门不许破他宗。好比说,很多人在弘扬自己传播教化的体系的时候,不需要危害其他法义。因为我们都知道,圆教就是圆教,陀罗尼教就是陀罗尼教,大乘教就是大乘教,都是互不相伤害的。有些人没有真正的传承,就是不爱护释迦佛的整体教化的传承法义,相互伤害。

这不妨说一个境界,能使大家得一个增上的信心也是无妨的。大概是在九六年吧,或者是九五年这一段时间,有一个境界,或者说是一个梦吧。梦见色达的一个传法的教化主,他给我说了这么一段话。什么话呢?他说,“末法时代,若予人于法,大家所交流于法,传播于法,切莫相互地冲击与伤害,伤害与冲击的时候,毕竟自破,就是你自己已经破坏了你自己的法义了。因为每一个教化有他的区域,有他的范围,不要伤害别人传播的法义,尤其是别的法门的传播。若伤害的话,你自己的法义已经受到破坏了,你自己的法义已经不具足了,你的清净眼目已经受到污染了,这是决定的”。

当时醒过来以后,心里特别地欢喜。因为啥呢?我们心目中一直有那种喜悦的向往,希望大家不要相互地伤害。好比说学戒的人不要看到人不持戒就生瞋心,念佛的人不要看到不念佛的人就生慢心,学戒持戒的人也不要认为持戒有多么高尚,那犯戒的人也不要认为人家持戒的人骄慢或有其他过失,你修密的也不要小看显教,显教你也不要说密法妖魔鬼怪。大家相互地安住本位,各个行持,相互地爱惜、尊重,这本身就是法义。都是释迦佛一时施教,就是左手不要伤害右手。很多人现在说右手我善巧,就要把左手给砍掉,尤其现在的一些大善知识一张嘴就要把其他法义砍掉,这个地方的确是特别大的过失。

【此正是善导大师全集倡印当机之缘】

每一个教化,每一个法都不会孤起的。善导大师这种教化已经流传了这么多年,但《善导大师全集》的广泛流通还真是需要一个正因。

【光明善导和尚乃弥陀化现】

这不是某个人轻许的东西,历代祖师都是这么说,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在此娑婆世界应化之相。

【以五部九卷著作行化世间】

当时在善导大师乃弥陀化现(后面),我写了一段文字掐掉了。那段文字特别长,大概有200多字,就是其行迹空前绝后,我把它拿下来了。为什么呢?怕有点激烈,有些人不接受。因为他几十年不休息,后三十几年就不休息了,真是空前绝后。

【作一切人天眼目】

说实话,现在学习净土法门不依善导大师,真的很难有眼目,很难有眼目。现在人各执其说,各自发明。我希望大家要尊重一个因缘的情况下,就随顺他的教诲,就会睁开自己的眼目。这个法卷也是传承,《善导大师全集》也是一个法宝。你要用法,你也可以得到他这个传承。什么传承?以他的教诲来运用就对了。以他这个教诲,拿经、拿其他论、拿他的行迹来印证、来启发自己的行为,也可以得到这样的利益。

【开众生法藏】

因为我们众生的法藏与弥陀的本来功德、修持功德是不二的。

【以三心.五念.四修】

“三心”: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五念”: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四修”:恭敬修,长时修,无间修,毕命修。

【为弘化住持榜样】

现在很多人在修持上下功夫,不在护持圣教上、报恩上用功。所以在密乘的教化上讲的比较多,上士行是报恩行,是知恩行。诸大成就者不过是知恩者罢了,把诸佛的恩德直接地回施有情。净土一法实是报恩知恩、知恩报恩哪!

“为弘化住持榜样”,就是为了使净土一法普利世间。假设我们作为一个净土的行人,真正地行持净土法门,安住这样的利益,那就是做一个世间的榜样罢了。这个榜样并不是标立,我们的一切行持并不为自求。何以故呢?阿弥陀佛已经把我们的生死问题彻底地给了一个安心的交待,究竟的载负,圆满的施化,使我们消除了怖畏与后顾之忧,所以只是报恩行。为了使这个广大的恩德传播十方,使一切有缘遇者皆得这种恩德的给予,那就是所谓的榜样。

【是今世净土行人之依怙】

希望大家现世发起利益,这是作者的心愿,真希望大家把善导大师当作依怙。我们这个堂口,大家现在还受他的依怙。我们这个堂口,最早就是一个法师当时发心供养慈法这个人的。我说“我不接受你的供养”,我说“那建个房子吧”,那大家提议说“建个光明堂吧”。我们现在这个光明堂就是善导大师的加持而成就。现前我们都受到善导大师的依怙,真希望大家随顺这种因缘。你若能随顺这种因缘,必得现世的大利。

【流通之处龙天欢喜】

这是个赞叹的词,也是个真实的利益。

【菩萨护祐】

菩萨是伴侣啊!因为念佛行人,何地何处都是菩萨在护佑着,在伴侣着。所以念佛人与观世音、普贤菩萨是伴侣啊,生如来家,坐道场,当转法轮。

【诸佛摄受】

这是决定不虚的。

【普愿见者.闻者.信者.疑者】

后来他们加了一个“谤者”。因为我讲的时候才把“谤者”加上了,因为赞信谤疑,咸得往生,无一遗漏。

【同得往生极乐.圆成佛道】

这个地方是一个大问题。“普愿见者.闻者.信者.疑者.谤者同得往生极乐”,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的威神所成就的大善巧。那以凡夫心来说,那信者可能得利益,赞者可能得利益,谤者、疑者可能就得伤害了。净土一法像栴檀林一样,若打若拜,咸得相契,真实不虚啊!触者必得其相契,不管你是赞信谤疑,毕竟得以摄护,所以“圆成佛道”。

【岁次己卯孟春沙门释慈法敬撰】

当时就是要出这个书,资料已经出来了。某师进关房里,希望我写一个序,写一个跋。当时跋太激烈了,说现在世人把善法、恶法、无记法当成佛法,毁灭如来清净教眼,骂得可能太厉害了,就没有用,所以就没有后序,没有跋,光用个序,怕伤害一些有情。这有四年时间了。

不要认为是大家在这儿一起,认为是慈法的文字,这个文字我是祈请佛菩萨加持,若不见瑞相我是不用的,当时的确见瑞相了。写了之后,我说这个文字要是不能成立,你就不要现瑞相,要是成立,能饶益世间,能少分饶益世间,你现瑞相,不现瑞相我不愿意流通。虽然都是祖师经典上的文字,我真是还不敢。有个别句是自己的话,当时也怕有自己的私心流出来的东西,所以祈请佛菩萨加持。后来的这个因缘,我说要是不行,我就把它一一收回,销毁它。后来的确现瑞相了,也就算了,方便流通吧。

希望这个文字不要以为从我们手中出来,我们是个凡夫,或者说是大家能见能闻,我希望大家重视它,能通过这个文字对净土一法可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明确的、条理的认识。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净土法门的教化,是一个体系,不是我们自己杜撰出来的,是随顺诸佛教诲、经典的教诲和善导大师、历代祖师的加持,写这么个文字。当时在写的时候一直祈请他们加持。

《善导大师全集》跋
净土.自力.半自他及纯佛力.说法虽异.各据所益.就之归趣.必是佛力。念佛成佛是正因.所谓以佛果地觉为众生因地心。无量寿经偈云.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至此一切众生之类咸因此而度脱.直是诸佛教化所在.亦是阿弥陀佛所发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重誓成就。佛法有折受法及摄受法.折受法以戒行入手.摄受法以佛慈摄为起步.悲智双运.净土为后者。善导大师开明安心.起行.作业.谓但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此是易行道.重在弘化普度.是知恩所在。戒行重在住持护法.谓戒律佛法寿命.此是报恩行处。佛法难行.尊贵所在.二不相妨.互彰增益.究竟圆成。而现在所谓宣佛愿者.轻于戒律因果.生断灭见.坏乱佛法规范.赖佛施而行懈怠骄慢.自快其意.非真知恩者。知恩必报恩.护持正教。另一面.以自力行持解悟.妄测于佛力.佛愿.佛智.遮障世尊普度之大悲.碍人往生成佛.其过甚大。应知此法唯佛与佛而独能明了.非一切凡圣所测。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故此愿一切学佛者.切勿以自有缘之法.诽谤于别法行者.而灭佛清净法眼。应携力共同弘传住持佛法正教.行忍法忍.福慧双运.速成果道。

一九九九年岁次已卯孟春 沙门释慈法敬跋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人生世间.祸福吉凶.相为倚伏。其所得损益.唯在人之善用心与否耳。诸佛愍自己与一切众生.为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之所逼恼。因思所受苦报.由于过去恶业所感。而所造恶业.由于当六尘境.不了如幻如化.妄起贪瞋痴心之所致也。是知贪瞋痴之烦惑.乃一切众生之大怨家。从兹以戒定慧.断贪瞋痴。复还本具之天真.以成无上之觉道。然则三苦八苦等.实三世诸佛之导师.而一切众生永离众苦.常享诸乐之无上良缘也。观无量寿佛经者.普令一切若凡若圣.同于现生.往生极乐。或顿或渐.证无生忍.以至圆成佛道之大法也。以圣则自力具足.兼仗佛力.故所证入.最为直捷.以故华藏海众.同愿往生也。凡则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即已超凡入圣.证不退位。从兹渐修.必至圆满菩提而后已。此经中品戒善世福.下品作众恶业.及五逆十恶.将堕地狱.由称佛名.遂得往生也。如是力用.最为洪深。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之十六观。于第八像观之首.发明宗要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须知法身入想.理实甚深。心作心是.事本平常。平常非常.甚深非深。能圆悟者.方名达人。于第十三观.特为劣机众生.开方便门.令观丈六八尺之相。第十六观.又令恶业重者.直称名号。由称名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观不能作.称即获益。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末世行人.欲得现生决定往生者.可弗宝此持名一行哉。溯自经传此方.智者.善导.清凉.灵芝.各为著疏。后唯智者一疏独传.余三皆佚。清光绪间.杨仁山居士.由东瀛请来此经善导疏.无量寿经慧远疏.往生论昙鸾注.皆久佚之法宝.俱为刻行。善导疏不用谛观等深意.但直释经文。俾中下根人.易于趣入。及其趣入.不言谛观.而谛观自然了了矣。可谓契理契机.善说法要。弥陀化身.殆非虚传。莲宗二祖.万代景仰。奈传之久远.错讹甚多.因息心详校而重刻焉。

民国十三年甲子元旦常惭愧僧释印光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卷第一

刘宋畺良耶舍 译经

唐沙门善导 集记

第二讲
经 题
《善导大师全集》一共有十卷,一般地讲五部九卷,实际有五部十卷,这可能是在传播中的一种误说。当然他的著作可能还有其他著作没有真正地流传出来,就现在这个流传的状况是五部十卷。写序的时间查的还是九卷,后来在印行的过程中查出来是十卷。等我们学习到《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这一卷时就会查到,有两卷内容,所以说是十卷。

现在我们学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这是善导大师五部十卷著作在我们这个震旦国,也就是在我们中华大地流传最久、最被人广泛流传、最被人重视的净土法门的主要依据的一个要点。在我们中国一般都作的是疏钞。像在印度,那些大菩萨们多是造论。我们中国的这些祖师都是写注,注疏,都是疏钞。所以这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在这个疏钞之内,总共有四义: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这个内容是以四卷来把它开显出来,玄义分是一卷,序分义是一卷,定善义是一卷,散善义是一卷,以这种四卷分来把《观无量寿经》的内容作了一个充分的阐述,使我们大家有所遵循。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

我们先看这个经题。在我们中国有个传统,不管讲任何经、任何论,先要解题,可能是从隋唐以来一直这么流传下来的。因为我们这个安居学习,不希望大家把它搞成学术的,只希望大家在法义上有所启迪,心智上有所归命,我们所以说的不太细腻,但是要把它提示一下。

因为佛说任何法,离不开人、法、喻三说。《佛说观无量寿经》,这是个经题。“四帖疏”,就是善导大师根据《佛说观无量寿经》所著的四卷著作。这要分作两部分。因为这个经题在我们中国这个判法,判的是特别地细腻,在这儿只做一个简单的提示吧。

“佛”,大家都知道,自觉觉他,是名为佛。觉行圆满,成就三身四智,是名为佛。这个佛所说,一般这个“说”字在我们中国古代一直并不单单的是解说,是悦可,称心,畅自己所证本怀,都可以说是佛说,悦可之意。这一卷经——《佛说观无量寿经》,是我们净土法门所依从的净土三经的根本教典。“佛说”,这个地方是释迦佛,我们的本师对我们来宣化他所证的本怀,真实的功德,引发大家悟入、随顺这种利益。

显法,法就是无量寿,以无量寿来显现法益、法力,就是所谓的依正二报二种功德与利益。一切众生心本来无量寿,一切众生心本来无量光,这是以佛来彰人,以人来显现佛的功德真实。从这个经上来观,观无量寿佛这个觉性,人人本具,人人得入,人人得以成就。所以说是为“经”。“经”者,能成就法益,饶益有情,使一切众生得以归入,得以现利。所以言“经”者,可以使人理事相应,定散随机,义不零落,使大家有所归趣,一个真正的表明之地,使大家能趣入,得以依教而行,有一个正因、正相,得无畏法乐。

【唐沙门善导集记】

“唐”,大家是知道的。“沙门”,在我们中国对沙门,普遍地说在我们释迦法中所说的出家众。在印度,沙门的意义就比较泛泛,我们就说中国这个说法。“善导”,就是善导和尚。他以他的所习、所见、所证,顺经教的因缘作随顺说,集记的这个《四帖疏》,给我们做一个依教方便,使我们后人有一个遵循。

玄义分
【○玄义分】

我们看这个“玄”字。世界的差别,幻化各缘,随用诸佛菩萨自在,度化了不可得。而凡夫之类无明不知,我们大家是不知道的,随业流转。所以本来法界是光明的,但是我们在流转,显十种差别,这十法界显十种差别。十法界大家很清晰,所谓的佛法界、菩萨、声闻、缘觉、人、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十法界,以佛光明心智所证果德全显。这个地方是玄义,但是大家能彻知也不名为玄。

诸佛亲证彰显出来称为“义”,使一切众生在这个地方能彻底地归命,识得到,用得起,使一切众生走出无明迷闷。佛为众生开显,使各类随用之,是为“分”。大家因各个的因缘、福报、意识的差别,所取分,是为“分”。实际就一体教化就整体来说是无所分,但取用必有分,所以就有差别,随类而用。诸佛出一妙音,众生各个随类而解,随类而用。义分亦复如是,诸佛施教,众生取用,亦是随类而用。

说偈劝归
【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

一切法义若是没有发愿,那学习就没有意义,住于世间也就迷闷,那就是以无明为正使了,以习气为正使。现前的运用都是习气,就是无始以来的虚妄的那种执著意识流,业流。

“先劝大众发愿”,发愿就是所谓的发心。以愿标心,若无愿何以显趣向之心、运用之心呢?这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事情。现在学习佛法,包括学习世间法也好,大家迷闷的就是心愿不明。心愿明了以后,往往会变,那么这就不叫愿了,称为一个妄想。

“发愿归三宝”,那这个愿就是所谓的心愿,以愿标心,以心显愿。一定要把这个愿字搞明白。愿是决定随顺分。要不是决定随顺,那这个愿就不成立,那成妄念,不叫愿。说真心所随,真心所现,那是个愿。归依三宝是本分事,是无量寿加被事,是诸佛给予事,是自己觉性再现事。这个事,是当下本来安住的真实面貌,所以应当发愿。发愿就是使我们今现在知道,应该明心,明心以导行。若不明心,万行必废,你所有的作业都会迷闷,就会流失。那就被无明所指使,住于黑暗不得自在。所以发心发愿最为重要。发愿是我们学习佛法的根本,是出世间入世间的根本。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