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偈归三宝.与佛心相应】
这句话真是有分量。归顺二圆,一体摄化,无遗无失。这不择亲疏,不择愚智,不择高低,不择南北,全体归入,全体摄化,的确佛心啊!
“与佛心相应”,我们举心动念,看看是不是能与佛心相应呢?因为这是修行万法的决定第一步,决定没有什么可含糊的,就是成就佛法、成就最上乘利益的唯一的起点。你要不发佛心,你怎么能成佛果呢?怎么能运用佛果、接受佛果、面对佛果呢?面对世间呢?成就无上菩提呢?所以有此正因,有其正果啊!“与佛心相应”,就是所谓的信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十方恒沙佛.六通照知我】
我们今天坐在华首门下放光寺光明堂上,各个十方诸佛菩萨皆以六通照知我等,决定无疑。有疑是你自己的心疑,心有碍疑,非法有碍,非诸佛有碍,非诸大菩萨六通有碍,决定是我等心中自设障碍。大家都知道六通——宿命、天眼、天耳、他心、神足、漏尽,外道有五通,就缺一个漏尽通。佛法的这种成就清净菩提教化,乃至声闻证得阿罗汉果,也就是四果,也会得五眼六通、三明四智,这是决定的。现在很多人妄自以为自己有修持,得到什么了,自己一说就是自己比阿罗汉要大多少倍,三明四智他说不上来一点儿东西,五眼六通他运用不上来一点儿东西,那你就好好休息,你老老实实做一个薄地凡夫,踏踏实实地南无阿弥陀佛,最清净、最踏实了。
因为诸佛的这种教化的果德,圣道的这种果德,他决定了他真实的内涵了,并不是说他许自许,或者说妄自承担所能显现出来的。那么阿弥陀佛这种给予呢、依托呢、载负呢,就像我们是腿坏掉了的人,或者是说得病的人,像我这样重病的人,你坐上汽车,它载负你跟健康人是一样的达到目的地,速度、时间是一样的。这是佛力,佛的报德力的摄化与我们自力修持的差异,自己的修持力千差万别,报德唯有一个真实回施,广大平等的载负,摄取不舍,无间无断。
【今乘二尊教】
“今”就是现下,我们这个现下。“乘”,乘要大乘啊,你要愿意随顺这种教化才能说乘啊!善导大师是贤圣之类,是弥陀应化,不可思议,所以他的言词个个的不含糊,个个的清晰,真实提携,作真实的法的给予,让你用得上力,找得着这个点了,能纲举目张,使我们就可以抓住要领,睁开我们的清净的眼目了。“乘”,必须得随顺,那你不随顺,就不是乘,再大的乘,你若用不上,你若不运用它,此乘不乘啊!
“二尊”,释迦佛一尊,在此娑婆世界,遣我们五浊恶世的若凡若圣往生彼国,一生圆满无上菩提;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最终接引,接纳十方有情,所以一迎一遣。善导大师说:安能不去啊?我们再不去,那你是不愚也狂啊,这是决定的。历代善知识在这个地方说的都是决定义。有的人说狂妄,说自己的修证已见自性,可以驴胎、马胎、牛胎了,那你就去替别人耕地就对了,不是众生之向往啊!众生本具之恶相,不需要你教导,你可以驴胎、马胎,但是无量的有情还是向往真正的这种所谓佛法的大威德善巧。那种威德善巧只是个别的少部分的得究竟解脱自在的人才可以那样,做无畏的事,在此娑婆世界分身施教,变种种身,以种种身应化世间。若大家都那么做,可能会误导有情,这个地方真是要小心。
【广开净土门】
因为我们知道,一切诸佛出世就一个大的愿望,唯欲普度众生,饶益十方,圆满菩提,这是诸佛出世的正因、正相、正功用。大家不要昧失这个因缘。所谓广开净土门,净土一法的真正内涵就是普度一切,饶益一切,无遮无掩。净土一法不遮掩任何东西,不遮盖什么,有些法还要遮遮掩掩的,就是有缘无缘的,净土一法无遮无掩。
“广开净土门”,若不是二尊的威神加被,我等闻法不许,闻法都没有缘,况说广开净土,我们今天也没有这个听闻净土、得净土利益的这种福德。所以皆是乘二尊的回施,使我们归入这个广大的净土门。
【愿以此功德】
这是善导大师启迪大家,愿以此功德标心。
【平等施一切】
这两句话足以得见善导大师的确是弥陀再来,的确是弥陀应化。因为有《圆觉经》所印证,此大善知识远离四病。因为啥呢?平等施一切故,不择凡圣,不择根器,不择善恶,不择亲疏,不择男女,如是不择,平等施一切,远离四病,是圆觉性根本所在。这话看着好说,实际并不是轻易发出,我们能不能随顺这样的“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这一广大的净土门,二尊的施教,平等施一切呢?要这样,我们就真是一个大悲传普化者、真诚报佛恩者,不离我们这个凡夫身,可以做示佛法如佛的事情。不需要去烦恼,不需要消习气,只是转身来运用弥陀的大威德的给予,释迦佛的遗教,平等地回施给自己一切有缘之人,做纯净说、无畏说、无遮掩说,把弥陀的教诲功德和盘地托出,做真正的佛子,佛的使者,这样使一切有情像下面的话。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休息十分钟,大家议论议论。能提出来反面的东西最好,好比说听一些其他法师讲啊,怎么不是一个样子呢?我们可以提出来一个因缘,大家可以参与一下。但是接受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们讲这个因缘也不是轻易相信的。这么多年来,可以说一直用疑悔心来对弥陀的报德的给予,一直在疑悔他,逃逝中。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但是一直在奔跑,想我要离开这个光明,我还是喜欢那种我已经习惯的黑暗生活了,一直在跑。但是弥陀这个光明已经出来了,怎么跑都逃不掉了,就是说我们逃跑的速度赶不上弥陀光明照耀的速度,就是这个报德,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就像太阳升起来那一瞬间,真逃不掉。听闻了以后感觉到再也逃不掉了,希望大家提出疑议,这个疑议对我们来说特别地重要。
天亲菩萨有四句偈子说,“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那不是天亲菩萨的愿望,也是天亲菩萨的愿望,也是提示我们大家,以弥陀愿望这种愿力的加被,可以使我们薄地凡夫示佛法如佛。这是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也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诚报佛恩”。虽然释迦佛在这个娑婆世界说这个难信之法亦为甚难,那我们乘着佛陀的加持,二尊的给予,再来宣化大悲的施教,真诚的给予,可能是难中之难了。但是真正地能做到这样的,真正的是南无者、随顺者。
在这个法上一定不要怕自己疑惑,我疑惑了一定要拿出来。善导大师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看很多地方还是启迪大家疑惑的。好比说后面一些文字,他会讲到一些方法,还是激励大家的,不怕你这个疑根,哪一天疑根真正蹦出来了,就会生怖畏。
弟子启问:……
法师:他这个差别我们举个例子,就像我们突然有因缘有福报了,遇到一个人开过来一台汽车,说是个奔驰吧。开过来了,“嘀嘀”,说“你愿意搭车吗?我可以把你送到目的地”。说不行,我在推呢,因为啥呢?我现在福德不够,还没有学会开车,可能推车还可以。就是不愿意搭车、愿意推车的人,就是说因为推车反而生烦恼,因为推车还没有步行快,所以越推越累。
很多人就用阿弥陀佛的名号来压自己的烦恼,来降服自己的烦恼,结果越念越烦恼,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就像那一年大家看到骂慈法那个材料,说你敢改句,我倒没改句,我只把那个句子判的方法不一样了,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就是闻说汽车载负人这个意思,他上车了,被车载负了,就这意思,搭车走了。现在的人是这么念的,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然后执持名号,闻说阿弥陀佛,就是闻说汽车开过来了,他来推汽车这么样。我举这个例子不好听,但是就是不搭,不被阿弥陀佛载负,而是来推阿弥陀佛,这实在是太辛苦了。
这个地方不是私心,假若说我们私心理解了,依私心而行,逐渐消除私心,生决定念,决定归依,私心亦落入智根中,得以清净光明,真实利益。那你要说这是不是游戏呢?不是智根的游戏,不是说我们在做一个解的游戏。希望通过这个喻呢,大家能知道阿弥陀佛的载负的功德力、加持力、报德的给予力。你要自以为是,你说过来个汽车我不坐你,我可以把你推跑,更高的速度,可以,你也可能有那么大的威德,也可能你徒步行比推汽车还要快。所以很多人在这个念佛法门上没有得到念佛法门的利益,就是佛力的加持、佛力的载负,反而生了累赘心,不学弥陀法门了。
我遇见太多太多净土法门的行持者不学净土法门了,感觉到疲惫不堪,感觉到不得利益。就是说像古昆善知识说的一样,拿着一个摩尼宝珠当一个打亲爹老子的拐杖了,就是拿这个东西砸自己的亲爹老子[[17]]。为什么呢?他识不得这个万德洪名的载负力、加持力、圆成力、安稳力、究竟决定力,识不得。他本愿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载负你,根本给予。这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得明白,根本不需要我们说,我拿这段话、拿经典来印证它。很多人在这疑悔得很呢,反正这个地方不是一年二年的熏修才能转过来的,因为旷劫以来我们自以是的东西太多了。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还是《阿弥陀经》,为什么我会说出那样的话呢?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呢?我们看一看玄奘法师译的《阿弥陀经》的内涵,我们大家就比较清晰地能理解这个地方了。
我们读读“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段文字,因为这是直译的经典,鸠摩罗什大师那种译法是一种善巧的意译,这个是直译,直译更加保持它的原貌,我们听一听,大家可能有个新的认识。
“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净信就是随顺者。
“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就是载负,就是功德力的给予。
“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肯定是阿弥陀佛的加持,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名号,极乐世界的庄严,是他具足的这种功德,他的性能。好比说,来个奔驰车,说它一个小时能开多少迈,它的速度,它的内部的空调,种种装置设置,就是它的性能圆满。所以说是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就是阿弥陀佛在载负你、加持你,他的功德名号具足无量的庄严真实,给予你一个圆满真实的利益,并非是你修出来个什么,你个人设计个什么,你个人得失个什么,只是你是个被载负的对象、被加持的对象、给予的对象、享受的对象、运用这个法益的对象,这个差异可就大了。
“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七日思惟系念”,思惟系念,就是不离你的凡夫心的思惟,但是你要反复地去深深地思惟,决定地在这个地方靠上、归命。
“阿弥陀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舍命已,即得往生彼国”,这不是我们强加给佛,是佛强加给我们的,强给我们的,你必须得要的,推到你面前了,你不要,那是你个人的因缘。但是弥陀的这种慈悲真实给予我们了,就像父母,我们还不会走路,一歪一歪的,父母一直在我们左右跟着我们,希望我们不要跌倒,走累了,把我们抱到车上了,让我们得安稳,得解脱,得到回家的这种载负力。
现在人读经读得也少一些,就是自己以文解字,因为这个直译的经不需要解释,直接他来解释你,他来以经解经,不需要我们解释什么。所以某师提的这个问题,大家可以下去查一查《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一段文字,就有一个方法了。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这种自我骄慢心,就是不愿意放下自己的我的执著与法的执著,根本不服气。
弟子启问:……
法师:决定是。一切众生成佛,若没有佛加被何以成佛?《药师经》上讲:尔时,曼殊师利乘佛威神加被,从坐而起,曼殊师利是什么样的人呢?阿难启教,诸大菩萨启教,莫不乘诸佛威神加被才能启问,况且成佛的法益,你没有佛的威神加被,你能成就吗?那决定是狂妄之徒啊!你看这些诸大阿罗汉也是,“善来!比丘”,证得阿罗汉,声闻这些大善知识都是听到佛的教诲,才能证得圣果啊,并不是自己能得个什么,是个什么。我们现在都在玩生灭的游戏,妄心中的游戏罢了,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生灭心中何以得到真实的利益?没有一个不变的种性的启发,真实功德的再现,你怎么能得到究竟的解脱与安稳呢?你看,好好观察我们现前这一心,若不依佛的教诲,哪一念不是生灭心呢?我们修的哪一法不是有为有漏法呢?我们可以审思这个地方。你可以说我不需要佛的加持,我可以做一个无漏的法,我们可以向这善知识来学习,倒也是很稀有的事情。
在这个法门上需要疑,因为不疑我们那个疑根不会脱落的,它不会暴露出来,不要害怕疑,只管疑,也没有什么。可以说我接触净土法门是从出家那年开始一直到现在,真正的说正信还是不可能。但是唯有这种“南无”的时候才正信,一回到自己的业习中还是怀疑,还是有点不愿意“南无”,还想搞点自己的鬼名堂。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在搞自己的生死名堂啊,生死轮回业啊,或者善业或者恶业,或者圣业,但是究竟业真是还没有碰到。只有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因缘才真正遇到了,愿意不愿意呢,还是自己现在的发心。
弟子启问:……
法师:这决定是这样的,因为这是众生心性再现业力、九界业力,不得已的,必然的。佛要不说三辈九品,一切众生心火不息,就是不干了。你放心了,我遇到很多这样的善知识这么说,“我这么修持,他们能往生我就不往生了,我念几十年佛白念了”。我说你是大菩萨啊。“这杀鸡宰羊的也能往生,那我不干,他能往生我就不去了”。哎哟,我说这个跟他不相干。
弟子启问:……
法师:这个信是个本质的信,这个本质的信呢本来是不需要我们运作什么东西,用什么方法的,但是无始以来我们这个东西呢,不需要作业的心已经给昧覆起来了,就是我们那个觉性已经被无始以来的熏习的习性、秉性变形了,扭曲了,所以通过一个方法把它给改变一下,或是校正一下。这个都是勉强说。
就是仗借阿弥陀佛的报德回施,使我们照见这个无起无作的光明心,不择取的信心,不是生起不生起的信心,这个信心是不坏的。就是说我们这个众生本质心与佛心是不二的,这个信心是没法生,也没法灭,没法信与不信,只是个决定。这么说,好比你在北京的时间,你说“我有时间我一定要去鸡足山一趟”。我说你看因缘吧,若决定必定能去。实际你这么说,我这色身不来,我的灵魂意识都可以来,你挡不住吧。色身就是资本不够了,我意识都可以来,你谁都挡不住。这一念心决定了,什么都挡不住。所以这个愿,这个决定的心愿力量太大了。那再讲接引,我们要开个汽车开到你北京那个家门前,我说你上车……必生彼国,这样的信心是真实的,就是自己的这个心愿与佛的这种圆满的报德相应了,那你这样就会安一个真正的踏实的心、靠倒的心、南无的心。
弟子启问:……
法师:这么说,我们无始以来的知见是一种理解。这个决定是不管你理解与不理解,这个心一直在摄化你——理解之时会生欢喜,怀疑他的时候会生恐恫。不管你是理解与怀疑,他摄化是真实的,在这儿生决定心,那识根就脱落了,就是不二心。
假若我们不愿意脱落,还用疑惑心、将信将疑心都可以得到利益。刚才某师说的这个,这是有差别的。像坐一个船,还有头等舱,还有通舱、一等、二等、三等舱,这是你自己的抉择问题了,也就是遮障的多少。那有的人就是勇猛精进,于这个地方发起真正的直来,直直地去了,直直地奔王家。像善导大师说,“汝直来,我护汝”,他直直地奔去了,自在潇洒,无所畏惧。那有的人呢,怯懦,走走看看,观察观察,走着一会儿信一会儿疑的,那么这样的人呢利益就千差万别。但是利益上差别,报德是平等回施,利益决定是千差万别,就是我们现下的享用,究竟利益是一个,回施是一个,各有所取舍,取舍分。
像我们现在听闻,多是以识心听闻,但是利根者一闻即脱,脱掉无始以来我们强执的那个分别心。也不要把自己扮演成那个利根,也可以做钝根,不妨怀疑,但是你莫舍弥陀的圆满决定的报德的给予,你也舍不掉。为啥呢?阿弥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是决定的、无疑的。所以你遇到因缘你只要念佛,这个利益是决定的,不念佛,只要在心念上生决定心,此生决定往生彼国。这个地方一念相应之后,你就安心地做你的因缘,若念佛若不念佛,佛常念你,常护佑你,这是决定的。就像我们放一个电话号码你不打,你电话号码要保存好,要打的时候不妨拨通它就对了。世间之喻也可以安于佛法,我们也可以体会一下。
所以以凡夫心念佛入无生忍,因为众生心念佛之时不得不佛啊,就怕我们念的不是佛,念的是自己的心,那就麻烦了。很多人把弥陀这个名号改变成自心了,认为它不圆满,把它搞成不圆满的名号了,那就不是念佛了。不发无上菩提心念佛,功德不容易全体现前,就像某师说的,你不勇猛精进,你就不自在,现世多有诸障。这个地方我感觉特别地深,对某师的这个提议,我多年来也是给大家提醒这个事情,我说你莫打着弥陀饶益有情这个旗号你自己搞自己的罪业,那你是枉受自苦,你枉受轮回,你枉受现前之苦。往生是必然了,但你现在太苦了,太没有必要了,何不快快乐乐从明入明呢?从乐入乐呢?
一个善知识以前跟我争论过这个问题,我说你要是以一些法门那种讲法,什么法门我们也不赞也不谤,那法门说的罪恶当机,就是纵容自己的恶习来作为解脱。我说你纵容自己的业习就是从苦入苦,那你缘着弥陀就是从苦入乐,从冥入明,你还得受一点迷离之苦啊。弥陀威德是无穷,现世你这个因果报应毫不饶你,何以故呢?你只是说那个是究竟愿,现在我还不妨做一点恶业,干什么呢?你启发自己的出离心,哎呀,感觉到太苦了,我感觉到我们本来就够苦了,不需要再搞这一段苦缘。许多善知识认为,我搞个苦缘也无妨,也在做。我们也在实践苦缘嘛,每个人都在实践自己的业习,就是你不能彻底靠倒的时候,就像某师说的,你不全体倒靠、勇猛精进的时候、自许的时候,你还会作自己的业。
我这几年我感觉到我有时间也常常作自己的业,作自己的业试一试,痛苦不堪,但是弥陀的摄化慈悲不舍,这真是一个极大的反差。所以增加了我们的感激心,这也是真实的,但的确自己的业太苦。反正我感觉到还是挺可怕的,挺灾难,虽然是幻化业流,幻化因果,毕竟太苦。不过弥陀这个摄取不舍使我们感恩心越来越重,越来越不想搞自己的名堂了,越来越愿意直奔去了,像那个白道喻是一样的。后面有善导大师的白道喻,大家会学到。
七门料简
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其名。第三辩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第四正显说人差别。第五料简定散二善通别有异。第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第七料简韦提闻佛正说.得益分齐。
【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
“料简[[18]]”我们解释一下,其他文字比较简单。“料简”是量材选择,就是把这个经典判作七门,乃至做一个标题,标章分段,料简就是标章分段解释,按他的解释内容分成七个门、七个段,或者说七个章、七个科,按现在人的解释方法都是可以的。因为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包括《善导大师全集》的这种讲法,他不按教下的方法讲,他是直直地按这种直接直讲的东西,所以比较简单。料简就是章段。
【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其名。第三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第四正显说人差别。第五料简定散二善通别有异。第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第七料简韦提闻佛正说.得益分齐。】
他把《观无量寿经》分成七个章段来作解释,使我们大家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思惟实践的过程,进入角色的一个过程。
第一先标序题
第一先标序题者。窃以真如广大.五乘不测其边。法性深高.十圣莫穷其际。真如之体量.量性不出蠢蠢之心。法性无边.边体则元来不动。无尘法界.凡圣齐圆。两垢如如.则普该于含识。恒沙功德.寂用湛然。但以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照。故使大悲隐然施化.惊入火宅之门.洒甘露润于群萌.辉智炬则朗重昏于永夜。三檀等被.四摄齐收。开示长劫之苦因.令证永生之乐果。只为群迷性隔.乐欲不同。虽无一实之机.等有五乘之用。致使布慈云于三界.注法雨于大悲。莫不等洽尘劳.普沾未闻之益。菩提种子.藉此以抽心。正觉之芽.念念因兹增长。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
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期。虽曰教启多门.凡惑无由遍揽。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仁.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所弗窥测。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此即略标序题竟。
【第一先标序题者】
这文字比较简单,我们涉及到实质的法上的问题,大家再来讨论它。
【窃以真如广大.五乘不测其边】
先说“真如”二字。在佛的教化法门中,历代就有真如门、生灭门的判法。真如门就是一乘说、圆说、究竟说、决定说、不戏论说。此真如无生无灭,无有来去,非修非证,非因非果,这是决定无疑的。就像佛在《圆觉经》上讲,圆觉性非修证而得,非作止任灭,非善非恶,非大非小,真如法性亦复如是。这个真如门是言语道断之处,没法去表达的,说的都是勉强,勉强通过一些名字来启迪有情,以销归自性,销归于真如光明,像泥牛入海一样,假泥牛以销形象得以自在,得以归入。
“五乘不测其边”,五乘,五乘的教化,过去有人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乘这五乘。
【法性深高】
“法性”,真如法性。
【十圣莫穷其际】
十地菩萨从初地一直到十地,称为“十圣”。“莫穷其际”,一直到十地菩萨,他所证的善巧威神与佛等,但究其究竟利益来说,不能彻底地测知其崖畔,得知其究竟。
【真如之体量.量性不出蠢蠢之心】
就是不离我们现前每一个生灭心。我们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思想、每一个意识,也没有离开这种真如,真如之体,这是决定离不开的。每一个念头也包含着这种法性的真如。
【法性无边.边体则元来不动】
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若说边与无边,实是戏论,说有无善恶亦是戏论。现在许多世间人在学习佛法中,以戏论为佛法,说人善说人恶,说人好说人坏,就是在戏论中作佛法因缘,昧失佛教的根本大利,使人把佛法当成做好事、做善法。哎呀,真是把佛法当成世间游戏,使很多众生生迷闷,不得真正的智慧,智慧的教化,不得一路超出。
“边体则元来不动”,善恶也是不动之体,是众生法性本具之再现罢了,随净缘、染缘所现,净缘者是佛,染缘呢九界有情、九界作业。这个地方的九界包括菩萨、声闻、缘觉三圣,这是决定没什么含糊的。
【无尘法界.凡圣齐圆】
在诸佛大寂灭光明中,十法界是等一法界。在法界体性智中,毁法、坏法同一法性,地狱、饿鬼、畜生、诸大菩萨莫不是圆觉圆成,外道也好,佛法的行持也好,其体本质是一。诸佛彻底照见,所以安住清净,无起无作,这是如来随顺觉性所照、所现、所用。
“凡圣齐圆”,在凡夫心中,凡者即凡,圣者即圣,圆者即圆,善者即善,恶者即恶,是者即是,非者即非,各执一边,所以堕入众生界。声闻证于实际,远离虚妄,惧怕虚妄。声闻证得阿罗汉果,证得四果以后,梵行已立,不为后有,他不在梦幻中去游戏了,我离你远一点,这梦幻吓人呢,梦幻害人呢,迷惑人呢,陷里面我走不出来,所以断灭慈悲。你梦幻众生,我知道没有意义,我不跟你来往了,我不跟你交流了,我也不跟你打交道了,所以没有大慈悲摄化梦幻有情的悲愿。他证于实际,什么实际呢?就是说种相智、一切智。
在五乘法界,法界体性智中,凡圣齐圆,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确是凡圣同利,凡圣齐彰,凡圣同归,凡圣同圆,使一切众生得究竟安心,以究竟安心故而生大悲心,悲悯十方,以弥陀大愿力回施十方,摄化十方,同生彼国,得究竟的凡圣齐圆的大安稳解脱相。
【两垢如如】[[19]]
实际我们这个世间,本是如如不动啊,本是光明,大家在这里面若净若垢,患得患失,实无得失相中患得患失,堕入众生分。于垢中自在游历是为诸佛菩萨,诸佛菩萨入梦幻境界,不住梦幻境界,饶益梦幻众生。
【则普该于含识】
一切含识的本体当下,回心之处全体圆满,五乘法界一体照见。一称南无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亦复如是,彻显一切含识的根本所依,现下的体性亦复如是。“含识”,每一个众生,哪怕是个蚂蚁,蜎飞蠕动之类也皆是含识,这个体性是不二的。
【恒沙功德.寂用湛然】
诸佛如来的这个大功德相,在这个寂灭中得大光明威德、神通庄严威德。对寂灭二字,很多人学佛在这个地方有一个特别大的误区,一说到空,要么就是顽空,生断灭想;要么对空生一种惧怕心,说空是有还是没有,自己不敢去涉足它,不敢在这个地方归命,安心立命不敢,这个地方是个怖畏处。生断灭心的人就会肆无忌惮,生顽空心的人生惧怕。
【但以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照】
我们在念《<善导大师全集>倡印序》的时候作了个提示,虽然我们在前面那段文字已经解释一切有情与佛本是不二,其体在这无始以来的作业中还是不二的,不管你旷劫的生灭轮回,其体性与诸佛是不二的。
【故使大悲隐然施化[[20]]】
实际说阿弥陀佛在西方的应化最主要是摄化我们,导引我们,使我们终有所归。西方相,过去善知识讲是个最终相,就是总有那一天,你再执著,也总有那一天。哪一天呢?最终那一天。你我执也好、法执也好,你总有那一天。哪一天呢?你支撑不下去的那一天。
我不知道诸位善知识,或者闭方便关也好,或者自己行般舟也好,用种种行法行过没有。反正我跟一些人以前也学过一点什么,试过做些什么,以前也会逼自己一下,每次只要逼自己用功夫,来祈请佛菩萨的加持自己用功夫,执著到极处的时候再放下自己,看自己的时候,那是世间最弱最弱的弱者。那时候来一个蛤蟆就是最好的朋友,我感觉到来任何一个小动物就特别地喜悦,感觉特别地亲近,那不要说佛了。那弱到什么程度呢?可能就是说,就想找个依靠吧,那时才知道南无佛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因缘。
很多人以前在放光寺,他们在走七天七夜的时候,我不知道咋个走法,真正念佛七天七夜的人还是少,但是坚持下来的人也是有几个。这七天七夜来之不易,但是真正身体到极弱的时候,支撑我们这个色身意识的要不是念佛,要不是缘一个东西,根本没有支撑点了。你平时的这个本事那个本事,什么都找不到了,平时学的一大肚子学问没有用了,一大肚子知见没有用了,过去的善根恶根没有用了。唯有现在这个色身疲惫,精神软弱,需要一个依靠,再透视过去,再一缘佛就得轻安了。不缘佛可能就麻烦了,就会身体空立。身体空立的时候一缘佛才知道,这个器界清净了,这时再念佛,灌入佛的这种光明藏,佛的这种佛心、佛德、佛恩的加持。
所以行持的过程不过是洗刷自己无始以来的善恶二业的执著,超越自己的身心,做一个净器来承接诸佛的甘露的加被,是愿力的给予。若不如是,法益真是难成。我说放光寺要是有因缘了,想行行般舟,找两个人来给他护持护持,体会体会这一段故事,真正能走出来你再赞叹佛的恩德,你才知道佛现下给我们这个大安心有多么不可思议。
“大悲隐于西化”,为什么说西化呢?就是你必有放下的那一天。往往我们在自己还有一分能耐的时间,一分本事的时间,我执的时间,是不会彻底放下自我的,不会彻底放下自我的我、我善、我恶、我的法、我的作业,做一个闲人,做一个清净的人,做一个无事的人,是做不到的。这个“隐”就是说我们终有所归那一刻的这种摄化。
【惊入火宅之门】
在火宅中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
【洒甘露润于群萌.辉智炬则朗重昏于永夜】
很多人学过三宝歌,三宝歌有这段故事,说“宇宙黮暗,谁启以光明”。这个世界甚为的黑暗,虽然是幻化的世界,宇宙黮暗,这个“黮”字就是甚为黑暗,已黑暗到极处了,谁启以光明啊?唯有诸佛的这种智慧之炬,才能使我们在这个黑暗的永夜得到一个光明的再现,得见光明。
【三檀等被】
“三檀”是财、法、无畏的布施。唯有诸佛以大悲愿力、自体清净本源开众生法藏,这种真正的三檀等被的给予、启发。“三檀等被”,财、法、无畏这三檀,三种布施。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一定不要做违背这三檀的作业。大家在一起,能财布施的,财可以布施别人;能法布施的,可以法的交流;能做无畏布施的给无畏的鼓励,切莫相互地伤害。遇到很多学习的团体,相互伤害比较多一些,相互说“你不行啊,你这人犯这样的过失,你不堕落吗,肯定堕落了,你决定堕落”,把你搞得没有转身的机会。
以前遇到一些学佛的,尤其学戒的这些菩萨们,在家的出家的,当然出家的搞不好更苦一些,在家的有的学戒的也是学得特别地苦,就是惩罚自己,并不是保护忏悔自己。释迦佛的教法、戒法亦是给我们无畏的布施、无畏的加被、无畏的保护,那是胄甲,保护我们,像一层厚厚的在战场上怎么炸都炸不破的那种遮护我们的胄甲,能保护我们的生命,要不然我们赤身裸体地上战场,刀枪剑戟,剑来了会伤害你的生命。
【四摄齐收】
“四摄”在我们学佛中大家一定要好好地审视它,观察它。四摄法——布施,爱语,同事,利行,这是学佛人必须要运用的。布施就是三檀,所谓财、法、无畏,大家这个地方一定要审视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具足三檀与四摄。四摄中布施就含三檀,就是财、法、无畏布施。很多要摄众的善知识们在这个地方要多自观察与思惟,能不能布施——若做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若做爱语,饶益有情,与其同事,毕竟利益,这样可以摄化有缘,同得安稳,同得解脱,同成佛道。“齐收”者,万法归一,同得利益。这个摄受门啊,净土一法是个摄受门。
【开示长劫之苦因】
世间善恶执著,就是生死轮回的苦因。
【令证永生之乐果】
净土一法是永生之道,无量寿无量光,是永生之道。很多外道求长寿,求长生不死,包括我们这个净土法门的昙鸾法师还去仙道求过仙法,你说能长生不死吗?实际净土一法是永生之教,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决定会得到永生的。这不是外道的那种情计的永生,是法性无衰无变,必然之永生。当然示现的这种报德,也可以作为示现因缘,不妨永生。因为啥呢?这永生呢,外道知见就认为有一个我,这个色身怎么样,长古不坏。诸佛如来为了教化众生,示现无量寿佛大庄严相,恒久摄化十方有情,摄化这一类有情而示现的庄严相。知如是,教化如是,利益如是。
【只为群迷性隔.乐欲不同】
切莫认为我们大家无始以来迷失本性,就跟诸佛有什么隔离的东西,实是一如啊!
【虽无一实之机。等有五乘之用】
根是一个,用是有五乘,所以佛现一妙色身,众生随类而见。就像我们现前大家在这个地方学习是一样的,大家听到的法义、感知到的东西也可能各有所取用吧。
【致使布慈云于三界】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南阎浮提,就是欲界。
【注法雨于大悲。莫不等洽尘劳.普沾未闻之益】
要不是释迦施教,我们大家不能听闻,不能相互地启迪,那佛法的利益总是不能现前。所以我们现在能听闻,都是未闻之利益啊,一闻即得未闻之利益。过去未闻现在闻,那利益能不能发起呢?诸佛施教是未曾有啊!
【菩提种子.藉此以抽心】
所谓的始觉由此而再现。
【正觉之芽.念念因兹增长】
南无阿弥陀佛这种光明清净平等的回施,我们在我们这个生命还没有放下这个执著,没有真正南无的时间,他会逐渐地使我们感觉到这种圆满。但这个圆满一次性的给予是决定的,但我们的感知千差万别,不能一概的要求,不能说你必须得一时的接受,你不一时接受打死你。所以三辈九品是佛所开许,也是大家的心性所在,取用因缘。这个地方佛不扼杀我们,要一扼杀,我们就生大怖畏。有些说教就有点强行了,就是说你要不一次性接受,那就可能出现斗争了。
【依心起于胜行】
这几个字一定要注意了,这说到用上了。前面这个始觉发起由弥陀这种正觉的给予、果德的给予,这颗心是以佛的果德为因地心。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把他顶到脑门上,就是阿弥陀佛在我们的脑门上,全体的果德在我们的顶上,一直住在我们顶上,作不舍的给予,像观世音菩萨所顶戴,如是。这个地方一定不要丢失他,这个地方要抓得紧、用点功夫、善自思惟的。因为我们的识心在这个地方不脱落之时,一定要深深地发起正思惟,不妨多思惟。
阿弥陀佛五劫思惟就启发我们正思惟,正思惟是三昧耶力,因三昧善巧。很多人认为思惟可能远离三昧正受了,正思惟亦得三昧利益。这个地方希望大家一定要注意的,一定要注意。很多人怕思惟,认为一思惟可能会徒增知见,是不是会增加知见呢?这个地方必须得思惟了,要不思惟就会丧失大利,妄生虚信,多堕入迷信之类,徒生愚解、愚见。就是说,信就是轻信,不把自己的解归入正解,思惟归入正思惟,见归入正见。这要深深地思惟。
“依心”,这个心是弥陀的果德为我们的因地心。因为历代传承净土法门的这些祖师都把这句话当成纲领性的,画龙点睛性的,纲举目张性的教化的眼。抓住这个地方,整个净土法门可以正思惟的路子就有了,正运作的路子就有了,下面的起行作业就会发起方便,就有威德,利益迅速现前,日劫相倍,功德是日劫相倍。就是说我们要搭一个飞机去执行一个任务,跟徒步走执行一个任务,完成一个目标是一样的,搭飞机是太快了,借着一个迅速的工具,迅速达宝所。靠我们两条腿走路也可以达到目的地,慢,尤为慢。所以这个以果地德为因地心就是“依心起于胜行”。
因为净土一法,千百年来传播,就把这个地方当成一个最重要的着眼点。现在世间的行持者,多重行,而轻于依心而行,所以多作违性行、违心行,不能发起正行、圆满行、威德行、善巧行、大功德行。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一定要用功夫,不怕你执著。很多地方的很多善知识在这个地方执著,就会得到利益,就是所谓的第三门,奢摩他门——心常作愿,依心作愿,毕竟往生彼国,就是这个门,就是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这再来行持,这样可以得到一心,得到直接的功德与利益,真正地得到一心。这个不散不坏的真心,全体会彰显出来,坦露于法界,大地山河法王身真会标显出来,处处安稳,步步解脱,眼眼光明,个个自在。
希望这个地方大家能在书本上画个着重点,有个正思惟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我们交流的比较多,不管是出家在家的,大家在这个地方真正用功的人太少了。在哪儿用功呢?“哎呀,我这一天心里很轻安,我念了十万声佛号,我磕了一千个头,我今天诵了五卷经,哎呀,这一段烦恼少,挺轻安的。”在这个地方用功的多。真正在这个“依心起胜行”这个“起”这个过程,这个心一依永依、一靠永靠、一归永归的这个决定上没有真正地踏下来,就是由悟而行。这个悟就是真正决定归依啊!
净土法门的悟特别简单,随顺而悟。这个易行就易行在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了,所以依弥陀的报德为我们的因地心,这是最殊胜的加被,就是不假证悟而得真正地运用圆满的这种大彻大悟的功德与利益。彻悟禅师这些宗下的大德讲这话,都讲到这个地方,在他的开示中这么讲:“安住果地而行进”。哎呀,你说这些顿门的大善知识都能看到这一点。净土一法彻底彰显的就是这一点,安住果地,这个果地是弥陀给你的报德的果地,非你修得,也非你悟得,就是佛给予的,这太不可思议了!说悟与不悟只是随顺,彻底彰用,彻底彰显。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要不注意这一点,往往都会生恐恫心——“哎呀,我没有悟到这一点”。
净土一法是易行道,希望大家在“依心起于胜行”这六个字上,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大家下去不妨用三五天的时间去思惟它,去审视它,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为一切胜行的最初发起。
第四讲
昨天大家在一起学习“依心起于胜行”这六个字,希望大家下去思惟思惟,因为净土一法的眼目在于此。实际佛教的教化离不开这个起心动念,主要是自己的行为,失念情况下的运作往往会造成无明业流,所以“依心起于胜行”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
八万四千法本无高下,法法平等,以饶益有情得以度脱,智慧涅槃是为目的。所以若是有缘者、随缘者,都可以得到度脱。
【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期】
“取悟者”,若于法义从悟处得以解脱,这个障缘比较多,也是不容易的。
【虽曰教启多门.凡惑无由遍揽】
法门很多,方法就是八万四千,或者说如恒河沙数,众生有多少业就有多少佛法的教化。但是要是能广泛地每个法都去接触接触,这样的人太少。
【遇因韦提致请】
韦提夫人虽是国太夫人,于此娑婆世界,于这个阎浮提亦不得安稳。提婆达多就用他的儿子来弑父弑母,所以她在这个世间来祈请世尊。
【我今乐欲往生安乐】
这是启发大家的。因为《观经》最主要是让我们阎浮提的众生来审视三界火宅,无有安宁,无有安处,一直到身居国王、王位、太后位,亦不得真实的安稳与自在。所以让我们通过观察来启发我们大家。
【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这个话就是传承力了,大家学习佛法离不开传承力。像我们在这个时代,在显教中,唯信佛语,唯依佛教,就是念佛法门的下手的最直接的方法。像我们现在这个学习只是相互地提示,所依顺的还是释迦佛的真正的教诲,不是任何人能发明的。
所以“唯愿如来教我”,就是释迦牟尼佛直接的施教。像我们学这个经典也是释迦佛直接的施教,一切善知识不过是给我们相互地学习、接触释迦佛教诲的一个机会,认识、接受的一个机会,实践的一个机会,启发我们尊重它,这是一个法,法的教化,法的传播,直接使我们的生命有所投靠。
“唯愿”,那就是唯一的,是没有什么可以择取的,不需要择取的,念佛法门是唯佛与佛能宣化啊!
“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正思惟是因三昧的发起。要是没有正思惟,那三昧的利益也就是所谓的正受,真正的正受是不能建立起来的,是绝对没有理由的。
【然娑婆化主】
释迦牟尼佛称为娑婆世界的教主。
【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仁】
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能仁”就是释迦世尊的代名词。
【显彰别意之弘愿】
这个“别意”也是近代印光大德所称的特别法门的特别所在。许多人学习净土法门,把净土法门的教化当成一个通常的教化,就会混淆这个别意。别意在于弘愿,就是以弥陀的弘愿来饶益十方,那么自他受用皆以名号而昭显,皆以众生的往生而成就。这是一个特殊的教法。
所以“显彰别意之弘愿”,历代的祖师传播净土法门都没有标新立异的地方,都是给我们清晰地把释迦佛的教化,完完整整地和盘托出来。希望我们大家有一个真正的、直接的因缘,并不是间接的,是直接地介绍给释迦佛,让我们来接受释迦佛的教诲。这是一个特别不可思议的事情。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这个别意是弘愿门,所谓的以弥陀愿力为饶益十方的一种大功德法门,普摄十方,无一遗漏的法门,唯要门是以定散而发起的。这个别意弘愿跟通教是决定不一样的,跟通常的教化是决定不一样的。这个地方我们要逐渐地把它区分开来,能把它区分开来呢,虽然是法平等,法无高下,但在这个法门的运用中,方法真是不一样,教化的方法、力度不一样。
【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
这是定散二门。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这是常规的行持方法,就是所谓以弥陀极乐世界的这种建立,以自己现世的定散二业,以弥陀的摄化,来求愿往生极乐世界,有自他二种力相结合的善巧。这是我们现在这个国度传播的最普遍的一种方法。但是别于弘愿门的这种教化,在我们这个时代被遮盖起来了,但有的人也从其他方法,欲求把它给显示出来、标立出来,也有一些障碍或者伤害、偏激的东西。因为大家在这个传统的意识上已经习惯了。
这个弘愿门的传播,传播不好就会出事情。因为假设人的机遇不恰当,就会产生一种肆无忌惮的感受,就是不管任何情况下,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似乎就不太去管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或者说不太调整自己的行为,不管对其他人的利害关系了,很容易破坏俗谛。要是这个方法交流得恰当的情况下,给大家带来真切的利益也不会伤害、冲击社会。社会允许你生存,要不然社会就不允许这种方法的生存,因为它会冲击世间,使世间正常的次序受到一个很大的冲击。走了一些地方,看到他们在讲这个方法的时候,讲的是有些偏激,对社会、寺院都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后效应。当然有它好的一面。
【言弘愿者】
弘愿门,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这是善导大师直接给我们讲述这个弘愿是什么意思。
【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这一句话是根本,这跟发心修持就不一样了,这差距很大的。这就是一种所谓的信愿行是一体的,随顺的利益,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的一个方法。天亲菩萨在这个地方彰显得也特别地透彻。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