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闻记07

【与此地观文同。以斯文证.岂得通于散善】

正思惟本身与正受是等的,不妨我们下去真正用正思惟善思惟思惟。昨天我说那六个字“依心起于胜行”,希望大家能思惟思惟,要真正地依这文字思惟,真是有不可思议的利益。正思惟与正受是三昧的异名,大家在这个地方也思惟思惟,观察观察,审视审视,作为下去的一个课题。

第五讲
昨天我们学过的这一段文字最主要给我们提示,依佛的愿力,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得生这一个大机。一切善恶凡夫愿生彼国,闻佛愿力,随愿咸得往生。这个大机的启迪,我们一定要思惟这种正受的给予,下面才有定散二门的开启——十三观的定善,三福九品的散善,一直到祖师所解与经相违之处。

今天要涉足到与经论相违的这种判教,这个判教大家要把它搞清楚。净土一法的判教,就是善导大师怎么来判教,过去的诸大菩萨们怎么来判教,判教的差别。要是分不清楚,就会把净土一法这个念佛法门混淆到这三类教化中,就会丧失现前的大利,使这个功德藏一刹那间,那真是失之交臂,实在是可惜,特别地可惜。所以我们把它给认识清楚。

我们学到“思惟正受者.但是三昧之异名”,昨天我们把思考题留下来,希望大家有个思惟的所依吧。

【与此地观文同。以斯文证.岂得通于散善】

正思惟不能称为散善,因为他是三昧正受的异名。

【又向来韦提上请.但言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极乐世界是清净业处,我们这个五浊恶世是颠倒众生这种浑浊的,或者说浊世业处,这是让我们有一个对比,有个取舍。取到无取无舍处,那是真正的取舍,大取大舍,无所取舍,无所取舍不妨取舍,正是佛法在这个无所取舍中的妙用。观清净业处,以此发起我们的向往、法欲,舍弃五浊恶世的甚深虚妄的这种行为,使我们旷劫以来的生死根本拔出。

【次下又请言.教我思惟正受。虽有二请.唯是定善。又散善之文.都无请处.但是佛自开。次下散善缘中说云.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已下.即是其文】

因为散善广大呀,无所依从,所以佛广宣三福九品,使大家运用佛法于日常,在日常生活中能把佛法真正地运用出来。定善呢,因为有出有入,有人能行持,有人不能行持。散善来说,一切众生皆能行,皆能为,皆能发起。

下面的文字分量对我们来说就特别地重,因为净土一法这个立宗判教,他这个方法真是……不管是天台、贤首或者是慈恩,这任何教门的判法都有特别大的差异。因为念佛法门,唯佛是从,唯佛是念,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用得也非常苦,就是剥去一切不必要的那种诠释,直指诸佛如来的本怀,但作实说,就是一切权说的善巧都给你拿下来,让你看看佛的真实功德藏,再来运用权说那就有方便了。

第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
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就此门中.即有其六。一先就诸法师解九品之义。二即以道理来破之。三重举九品返对破之。四出文来证.定为凡夫不为圣人。五会通别时之意。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之义。

【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就此门中.即有其六】

他从六个方面来使我们有一个消除疑情的善巧,有疑情就是经论有矛盾处了。实际佛说法也好,诸大菩萨说法绝对不会有矛盾,只是当机不当机,是个机遇问题。像现在我们在这么高的山上,早上起来说,你要穿上棉袍子,穿上棉袄,大家不以为奇。但是你要到内地说这话,或是到广东说这话,大家肯定认为你出病了,就是机,时间区域有很大的差异。说话要对机,虽然在同一个时间,都是这个月份,但你真是到广东这么说,肯定是不相宜的,在雪山上可能穿个皮袄也不妨。时节因缘,说法的问题了。

【一先就诸法师解九品之义】

先从九品这个问题上下手。

【二即以道理来破之】

过去这些善知识们作论,把三辈九品判作……下面有这种判说。善导大师认为不妥当,认为是有违说,不是如实说,所以就毫不留情地让我们在这个地方放下,直接念佛到底是讲些什么,不要管菩萨这些方便说。

【三重举九品返对破之】

一个是祖师,历代的这些大菩萨们是这么讲的。他举出三辈九品,他举出这个依经来说,举出来破这种具体的经文。

【四出文来证.定为凡夫不为圣人】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着重提倡的就是韦提代表一切罪恶凡夫,乘佛愿力愿生必生的这种大功德藏,所以说凡夫舍弃自力亦得成就,就善恶二种自力,那当然包括无记。历代人判净土一法,说净土一法最殊胜处莫过于舍弃自力,趣入佛力。现在人呢,因为这个地方会生起恐怖,所以这是个无畏说,就是这是个立宗,他的眼目在这个地方。

但现在的人为了迎合人,就把这个眼目给瞎却了,就说你要修持到什么程度才能往生,实际说是迎合众生的心理,不是佛的誓愿力所带来的利益,是一种迎合的语。就是迎合凡夫的买卖心、得失心,就是你要付出多大的付出,就有多大的收获,这是一种迎合众生的计算心、逻辑心、得失心,他迎合这个的。所以给世人带来很多困惑,似乎把佛法当成世间这种正常的逻辑思惟推导了,给很多人带来很大的危害,使很多人迷闷了心智,使这种大智大勇的教化反而堕入世俗,堕入俗流之说。就像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要念到啥功夫,得到什么样的状态,什么样的利益,说得是很有道理,但是就是违背了甚深的佛力的悲心的给予,惠利的教诲,违背了这种教诲。但他以这种常情来推导演幻出来的、演绎出来的这种心智,就是凡夫心智,或者说菩萨心智,毕竟不是了义心智,是违背法性心智,给很多人带来困惑。

【五会通别时之意】

他把别与通二种教化给我们作了个提示。

【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之义】

这是《往生论》上的话,“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解释这个文字。

一先就诸法师解九品之义
初言诸师解者。先举上辈三人。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即得无生忍故。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无生忍故。上下者.是种性已上至初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三小劫始入初地故。此三品人.皆是大乘圣人生位。

次举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人。何以得知。由到彼即得罗汉故。中中者是内凡。何以得知。由到彼得须陀洹故。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厌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罗汉果故。此之三品.唯是小乘圣人等也。

下辈三人者.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共同一位.求愿往生者。未必然也。可知。

【初言诸师解者】

这个“诸师”他没有提名,很多论都有这样的解释。

【先举上辈三人】

就是所谓的上辈三品,三辈九品嘛,这是大家最关注,也可以说最敏感的地方,大家最不愿意放过的地方。

【言上上者】

就是上辈上品。

【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

这是过去教下的这些大师们所判,他判的有依据啊,就是上品上生是现世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四地至七地以来的菩萨。要不是这样的菩萨呢,那就是不行的,为什么呢?

【何故得知。由到彼即得无生忍故】

这是诸师所举的例子,是善导大师把判教的这些善知识的教化说出来了,并不是善导大师的本意。一定要搞明白,下面他会破这个说法的,他会用一句经文来破这种说法。

【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无生忍故】

这都是过去诸师所判,往生的这种判法。

【上下者】

就是上品下生。

【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

这个种性,他从五个方面来判。我们把这个种性[[22]]二字作个提示,大家有个概念就可以了。

一是习种性,按教下判,习种性就是十住菩萨,三贤的初贤,十住菩萨习空观能破见思惑,所以是习种性,通过不断的串习带来的利益。

二是性种性,就是十行菩萨,不住空,能教化众生,识别一切法性,直接把这种本性的东西已经启发出来了,不住空,就是不于性空处安住,而能运用这种性空,识别一切性空善巧,度脱众生,就是所谓的十行菩萨。

三是道种性,道种性是十回向中这种中观所达到的,能了达一切法,识得一切佛法善巧,这是道种性,就是见道的一种,是三贤地的三贤这个菩萨。

四是圣种性,就是十地菩萨,从初地到十地,依中观已破除见思二惑,入于圣位,破无明入圣位。

五是等觉性,等觉就是等觉妙觉,望前是为等觉,望后犹如一等,所以是胜前位,等觉。

他判成这五种种性,这个地方说的种性就是三贤位的种性。因为啥呢?前面所说的初地以上的菩萨,这个地方说的是种性意义上的菩萨,所以从习种性开始,已经超过了外凡、内凡。

【由到彼经三小劫始入初地故。此三品人.皆是大乘圣人生位】

这是过去教下的祖师们的判别,善导大师要把他给破掉,就是不要我们遵循这个教诲,要破除这个教诲。这个地方是个很要命的事情,你要是搞不好就把它当真了,就这么判去了,那我们就远离了这种利益,现前利益就不能生起,现在的胜乐喜悦、法喜,安稳的这种投奔、依靠就不能现前。

【次举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人。何以得知。由到彼即得罗汉故】

“三果”,大家是知道的,阿罗汉是四果。就是一往生乃至于舍报,刹那间就证得阿罗汉果,以此因缘判的是三果,证得阿那含。这样的人,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是所谓的中上是三果人。

【中中者是内凡。何以得知。由到彼得须陀洹故。】

这个也是十信位,或者是说按这个比较的判法,他已经入这种内凡。

【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厌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罗汉果故。此之三品.唯是小乘圣人等也】

这个地方可能就是说出离心,中下者就是世善凡夫,已经生起极大的厌离心,像声闻道的事相初相之说,已经生起极大的厌离心了。这是小乘圣人才能入中辈,那肯定我们这些人,你就不用提了。

【下辈三人者.是大乘始学凡夫】

这个地方就比较严格,就说下品下生、中生、上生是大乘始学凡夫。像我们现在谈不上大乘始学凡夫,何以故呢?你没有饶益一切众生心故,你还谈不上大乘始学凡夫。你看现在我们汉地的人,许多大家念佛、学佛都是“我要往生”,这个地方连大乘分都不能入啊,这你也沾不上。大乘始学你也要有一切众生同得往生的心,开始一定要有这个心,要是没有这个心,就不叫开始学大乘。因为自利心是声闻乘,要求愿往生,你自己愿往生,也是声闻乘,自利心。大乘心就是愿一切众生同得同生,是大乘心。那现在的人呢,就是这种讲法往往就是,那下三品亦不入。

【随过轻重.分为三品.共同一位.求愿往生者。未必然也。可知】

善导大师要破这种知见,要不破,大家入不了净土门,因为啥呢?此门不为我等所开啊。你看我们平时的举心动念,是不是为了饶益一切有情呢?要是为了饶益一切有情,同得大利,这样才是大乘始学凡夫心。要是你举心动念离开这个了,你连这个份都没有。看善导大师是怎么破的。

二即以道理来破之
第二即以道理来破者。上言初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如华严经说.初地已上.七地已来.即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斯等曾无分段之苦。论其功用.已经二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人法两空。并是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转变无方。身居报土.常闻报佛说法。悲化十方.须臾遍满.更忧何事.乃藉韦提为其请佛.求生安乐国也。以斯文证.诸师所说.岂非错也。答上二竟。

上下者.上言从种性至初地已来者.未必然也。如经说.此等菩萨.名为不退。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如鹅鸭在水.水不能湿。如大品经说.此位中菩萨.由得二种真善知识守护故不退。何者。一是十方诸佛.二是十方诸大菩萨。常以三业外加。于诸善法无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此等菩萨.亦能八相成道.教化众生。论其功行.已经一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等。既有斯胜德.更忧何事.乃藉韦提请求生也。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还成错也。此责上辈竟。

次责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者。然此等之人.三涂永绝.四趣不生。现在不造罪业.必定不招来报。如佛说言.此四果人.与我同坐解脱床。既有斯功力.更复何忧.乃藉韦提请求生路。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义同前错也。已下可知。

【第二即以道理来破者】

“破”就是此法不立,你这个法有问题,要把他破掉。

【上言初地至七地以来菩萨者。如华严经说】

拿《华严经》来证实这个不能建立的论。

【初地已上.七地已来.即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

他的一切因缘已经顺应法性了,就是顺性所说。一切凡夫乃至未入贤圣位的人都是违性之行,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基本上都是违性,就是以生灭心在贪求、在操作,都是违性的。那这种法性生身,他是变易身。

【斯等曾无分段之苦】

我们现在大家这个身是个分段苦、分段死,这是决定的,你现在把握不住这个变异善巧,你想变个什么,你把握不好的,你这个色身还在受极大的局限性。

【论其功用.已经二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人法两空。并是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转变无方。身居报土】

他的本质就在华藏世界,常见卢舍那佛,不需要再转身搞什么名堂,就是说不需要再求生他方净土了。因为啥?他本身就身居佛的报土,不需要了。

【常闻报佛说法】

因为我们现在说这个南无阿弥陀佛给我们这个殊胜利益回施呢,最主要是报德的摄化,报德佛的给予,这报德就是以修德发起的利益,这是个大问题。为什么这些大师会有这样的判教的过失呢?我们不管他,要依净土法门,就要依善导大师这种判法把他破掉,不破掉,你没有一个崭新的概念,你不能立宗,你不能随顺这个净土法门的利益的给予,你得不到这种传承力的加被。

【悲化十方.须臾遍满。更忧何事.乃藉韦提为其请佛.求生安乐国也】

这是大可不必的,饱饱地吃一餐,你还再找人介绍到哪儿能不能吃个饼子,能不能带个什么填饱肚子,不需要了。所以往生他方净土是与软心菩萨说,于这些圣位大士不需如是,本已得安住,本已得自在。这是一个问。

【以斯文证.诸师所说.岂非错也。答上二竟】

这让大家来用经文来判比,来破它,破最主要从我们心目中把这种障碍给去掉。你要不去掉这种障碍,你在修法的过程中、习法的过程中,或者说运用这种法门的过程中,你总有障碍。

【上下者。上言从种性至初地以来者.未必然也】

他又开始破第二个因缘。

【如经说.此等菩萨.名为不退.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

这真是不可思议啊!说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此类有情已产生大善巧。

【如鹅鸭在水.水不能湿】

就说在这个生死中得以游戏自在,常入梦幻境界,不被梦幻境界所欺,饶益梦幻众生。就像鹅鸭游水一样,已经不被它染了。他已经超越了这种染著,这种染著对他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只能载负他,使他得以自在。

【如大品经说.此位中菩萨.由得二种真善知识守护故不退。何者。一是十方诸佛.二是十方诸大菩萨.常以三业外加】

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要是入得这种种性位的这些菩萨们,二种大善知识——诸佛与大菩萨,常以三业,就是身口意三业加被,令你不退。诸佛常劝请八地菩萨莫取涅槃,亦劝一切入得种性位的菩萨,得不退转的摄化,这是决定的。就像一个家庭,父母生下了儿女,他一定希望把他养好,养育得最好,教育得最好是一样的。那么一入种性位就是诸佛的亲子,佛菩萨决定摄护不舍,直至成佛,作不退的摄化。所以这个地方亦不需假韦提的因缘了。

【于诸善法无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

这个善法非世间善,非我们世间十善什么的。这个善是依佛净业、净缘所产生的不退之善、威德之善、净缘之善、饶益有情之善、自他二利的这种善。

【此等菩萨.亦能八相成道.教化众生】

以《华严经》所说,十地菩萨,初信位菩萨就可以在十佛国土显现八相成道,入信位的菩萨就可以了。

【论其功行.已经一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等。既有斯胜德.更忧何事.乃藉韦提请求生也】

这依经来判,也就没有必要再来韦提大士费此心血,让我们观种种苦难,来随顺这种因缘。

【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还成错也】

这是个无畏说,这真是狮子吼啊!受佛亲传,受佛加被,只说最上乘教诲,真实教诲,把一切这种权巧都给剥去了。

【此责上辈竟】

“责”,就把它给剥掉了,上中下,上辈这三品是这样判的。

【次责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者。然此等之人.三涂永绝.四趣不生。现在不造罪业.必定不招来报】

因为什么呢?这下边的文字说得好。

【如佛说言.此四果人.与我同坐解脱床。既有斯功力.更复何忧.乃藉韦提请求生路。】

因为证得三果与四果本不相隔离了。我们都知道阿罗汉所作已办,梵行已立,证于实际,若有余若无余,咸得解脱,入涅槃道。虽是化城,种智与佛无二无别,同坐解脱床,三明四智得大自在,只是丢悲心罢了,所证实际与佛不二。

【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下面这个例子讲得特别地清晰。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

我们直接就可以直观地感觉到善导大师这种法喻,直接能体会到。

【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你站在岸边,他去救你去了,水中快淹死的人他不管,这个似乎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贤圣之类,就是已到彼岸之人,已得安住之人,已得无畏之人,就在岸上的人,不需要佛来这么着急地搞这个事情。

【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义同前错也。已下可知】

这个话有分量,千古以来没有人敢这样大刀阔斧地建立一个法义。因为善导大师出世之时,弘传净土建立这个教义的时候,前人已有人弘传,如远公大师、昙鸾、道绰之类,都是已经在国内已经形成很大的局面了。虽如是,这种教义的体系没有真正地、彻底地与其他教真正地剥离开来,就是各居一方,没有面对面的对大家来说,我就立一个东西,把别的东西剥开。所以善导大师在八宗鼎立的时候,就在长安,到各个宗庙去,就直接地来辩论,不管是三阶教,也不管是慈恩,也不管是什么,就是直接就去,来把净土一法给大家剥裂开来。

我们去走过三阶教的道场,慈恩的道场,就是善导大师以前走过这几个辩经道场,包括金刚道场,他都走过。他要把这个净土一法跟其他法剥裂开,立宗嘛,他要把这个宗真正地立出来。所以说不得已,必须得把这种跟大家黏糊在一起的、杂乱的、错综复杂的东西,跟你没有关系的,都要给他处理清楚,使大家有一个清晰明亮的路子,特别明亮的路子。要没有这样的路子,大家学法还会迷闷,那么疑解疑说就会把我们给耽搁掉,很多疑解疑说,因为啥呢?千经万论,八万四千法你要搅到一起,你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以无畏心作狮子吼,就是把其他东西给你剥裂掉了,直接剥,剥尽了,层层剥尽,绝不手软。这个地方真是不可思议的地方。以前我看到这文字我心里感觉到有点难受,可能是被人剥掉一些东西的时候也难受。

三重举九品返对破之
第三重举九品返对破者。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者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法僧等。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以此文证.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何得判同上圣也。然四地七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不可思议。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对上上竟。

次对上中者。诸师云是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不必受持大乘。云何名不必。或读不读.故名不必。但言善解.未论其行。又言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大乘凡夫.行业稍弱.致使终时迎候有异。然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如华严经说.乃是不可思议。岂藉韦提致请.方得往生也。返对上中竟。

次对上下者。诸师云是种性已上至初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亦信因果。云何亦信。同上深信.故名为亦。又言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更无余善。回斯一行.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得往生。以斯文证.唯是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致使去时迎候有异。若论此位中菩萨力势.十方净土随意往生。岂藉韦提为其请佛.劝生西方极乐国也。返对上下竟.

即此三品去时有异。云何异。上上去时.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上中去时.佛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上下去时.佛与五百化佛一时授手。直是业有强弱.致使有斯差别耳。

次对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小乘三果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圣众.放光说法.来现其前。此人见已.即得往生。以此文证.乃是佛去世后.持小乘戒凡夫.何小圣也。

中中者。诸师云见道已前内凡者。何故观经云.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往生。命欲终时.见佛即得往生。以此文证.岂得言是内凡人也。但是佛去世后.无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缘.授其小戒.回愿往生。以佛愿力.即得生也。若论小圣.去亦无妨。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

中下者。诸师云小乘内凡已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离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但是不遇佛法之人.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此人因劝回心.即得往生。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

次对下辈三人者。诸师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未有道位.难辨阶降者。将谓不然。何者。此三品人.无有佛法世俗二种善根.唯知作恶。何以得知。如下上文说.但不作五逆谤法.自余诸恶悉皆具造。无有惭愧.乃至一念。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尔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但如此恶人.触目皆是。若遇善缘.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涂.未可出也。

下中者。此人先受佛戒.受已不持.即便毁破。又偷常住僧物.现前僧物.不净说法.乃至无有一念惭愧之心。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现在其前。当见火时.即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功德.劝令往生。此人闻已.即便见佛.随化往生。初不遇善.狱火来迎。后逢善故.化佛来迎。斯乃皆是弥陀愿力故也。

下下者。此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人以恶业故.定堕地狱.多劫无穷。命欲终时.遇善知识.教称阿弥陀佛.劝令往生。此人依教称佛.乘念即生。此人若不遇善.必定下沉。由终遇善.金莲来迎。

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第三重举九品返对破者】

就是善导大师依经来建立这种正教义,开始立宗了,他要把净土一宗立出来,就是净土宗与教下这个宗那个宗的种种差别,要给你区分开来,别立净土的这种真实。

【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

他直接用净土的三经来标立净土一法的纲宗了,我就用净土的教典来说这个法,不让你有机可乘,给我们一个真实的依怙,就是佛直接说的教化。

【何故观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者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法僧等。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

这一段文字分量很大了,他把前面这些四地到七地的菩萨一下子放到这个位置上来了。第一类,但能持戒修慈就可以了;第二类持戒也不能持,修慈也不能,他能读诵大乘经典;第三类持戒读经的因缘也没有,但能念佛法僧。以这样的业,专心行持,一日七日,以这样的善根因缘,是佛的加被,向往佛的愿力,向往佛的国土,向往往生正因,以此因缘得以相应,那么临命终时还得往生。

这一段文字,大家一定要警觉,净土一法为什么说难信易行?这个难信就是太易行,太简单,就是说行者太易,功德者太不可思议,就是付出得少,收获甚为具足圆满,不可思议。所以不光是阎浮提的众生难信难知难做,就是他方菩萨于此法也多生疑虑,所以释迦佛反复地告诉阿逸多,“阿逸多,汝闻此法,吾助尔喜,汝闻无量寿佛名,吾助尔喜”,诸菩萨以疑惑心丧失大利。佛告诉我们,在这个法门上就是诸大菩萨都会生疑惑的,除非一生成办,这可能是最难的事情。

他这个判法就是说,从这样的凡夫地一直跟历代祖师的教化可以合一合了,四地到七地也包括在内,因为他们是通过其他教的教相来判,这个是直接以经判的,是把我们也收容过来,靠得上,用得起。

【以此文证.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何得判同上圣也】

解释得特别清晰了。这最主要是安慰我们这些末世,堕入末世的凡夫之流,欲使我们有一个出离的正机正缘。要是高判呢,我们大家真是仰之弥高,求之不得,那大家真是望尘莫及了,利益不能现前,跟我们无份哪。所以我感觉到善导大师的悲心正是弥陀的悲心,彻底,彻骨彻髓,敢说真话,就佛本意,彻彰无遗,他不就人情说,也不用教说,但用佛的本怀说,饶益十方一切有情,作狮子吼。

在佛教经典上是这么说,叫正法末际,我们这个时代正是正法末际,这个末际就是人心惟危,人伦道德一日千丈地往下堕落,五浊恶世越来越炽盛,法还是正法,心堕末相了,就是人心惟危。这个末法实际就是人心不古,用现在的话说人心不古,法是一法,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阙于信根,善根薄少,多生疑惑,疑惑心深厚,所以佛以大威德的心使我们生绝待的心,给,给予,给予众生。

【然四地七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不可思议。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

这是给你作凡圣作业的对比。因为一切凡夫众生多依少做多得之心行法,就是凡夫心,就是我要付出一分钱,那么就想赚一万块钱,就这么个心。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人到寺院里,以前我看到不学佛的人进到大殿里拜佛,我就问,“你为什么要拜佛啊?”他说“我要做一笔生意”,我说“那笔生意准备投资多少呢?”他说“投资一百万”,我说“准备赚三百万?”他说“不,赚六百万”。为什么这样呢?实际这就是凡夫心,少付出多得,这才是凡夫心嘛。

那么凡夫心这样呢,释迦佛也给我们一个对机的因缘,一日七日,你只要能那么去念佛念僧,或者是说持戒,八关斋戒嘛,在《往生经》《十光明经》上这么讲,有人受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愿生极乐,决定往生。这就要你用这一种少付出得大果的这个贪心来成就你,说圆满的回施嘛,少付出多得这是凡夫心。诸大菩萨不会有这心的,诸大菩萨旷劫以来,一大阿僧祇劫来行持善法,根本不退不堕,他根本不会算这一本帐。所以这个地方就说“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就是针对凡夫启发的这种利益。

【此即返对上上竟】

“返对”就是他破除。这段文字分量很大的,因为千百年来大家在这个地方,从来没有人敢真正地下手运用它的,到这个地方很多大善知识都却步了,因为啥呢?这有点违背其他的教啊,就却步了,以后善导大师会有话来印证这个话。

【次对上中者。诸师云是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不必受持大乘】

这个地方分量就现前了。

【云何名不必。或读不读.故名不必】

就不是决定的,非得这样做不可。

【但言善解.未论其行】

善导大师敢说这话,真是现在的人啊,哎呀,我说世间的汽车可以载负人,大家都信,但说佛力载负人,很多人都马上就骂你是魔,说“你说佛法不修持你不是魔吗?”哎呀,我说世间的汽车都能代步,那我们闻的这个佛就不能代我们的步了?你看世间的父母都可以养育孩子,你非要说孩子非得自己长大不可,你要离开父母养,你怎么长大呢?父母养育孩子就是代儿女受苦,为什么呢?他给儿女准备资粮。我们还是怯懦凡夫的时间呢,诸佛为了成就我们不退转的法益,来摄化我们,就像父母养育孩子一样,像汽车代步一样,我们腿软,还不会走那么快的路,汽车来载负我们,世间都允许,佛法怎么不允许?真是奇谈怪论。

世间尚许,佛法不许,我走到许多处跟这些大善知识就是干起来了,就说某某某某,我说你找佛去干去,你不要跟我干,我干不了,你要说你非徒步不可,没人反对,我们敬仰,我们顶戴,但我这个人腿瘸啊,我还是愿意坐车。你说你可以行步行,你了不起,诸大善知识诸佛都赞叹,了不起,但你不能说年老了、腿走不动的人不能坐汽车,你把汽车推翻了,你怎么这么坏的一个人呢?你不是魔吗?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人,就是不识净土一法的这种立宗的教化。龙树菩萨说,净土一法譬如人舍山路乘船,顺风扬帆一日千里,这是龙树菩萨说的,这是魔说吗?千百年来释迦佛这个施教,净土一法就这么传下来的。但是现在整个社会上,就是也有人迎合说这个地方,“哎呀,念吧,菩萨,好好地供养佛法僧,好好地念到一心不乱你决定往生,那决定往生”,就迎合众生的心。什么心呢?买卖心,不敢信佛靠佛,不做佛子,非得要做一个魔子,什么魔子?我就要干出个名堂。我遇见一个善知识这样说的,“你这说是魔说”。我说那《观经》是谁说的?《阿弥陀经》是谁说的?《无量寿经》是谁说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是谁说的?

我说佛教两大法门,一个摄受法门,一个折摄法门,你懂吗?摄受就是养育法,就是一切菩萨从十信位一直到等觉位都要依佛的这种真心温养,一舍离呢,这些菩萨就会退转,就不能成就无上菩提。你是什么东西啊?这是摄受门所讲,叫悲悯摄受,一切未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诸大菩萨全靠诸佛真心温养,光明温养,威德报德温养,禅定温养,三业加持,才能成就无上菩提,若离此决定不能成就,就是外道种性嘛,如《华严经》说。现在的人都是狂妄自大,妄自菲薄。这不是一个地方,全世界性的,一些讲净土法门的大善知识也把净土法门拿作人情卖了。甚深的教诲啊,就是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追根结顶之教诲啊,就是挂羊头卖狗肉,贩卖如来啊,诽谤正法。

实际净土一法唯佛与佛能宣,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难信之所以难信,就是未亲证诸佛这种大果德相之前,不能彻知诸佛真正的悲心,旷劫以来温养一切众生,予此众生成佛的这种大悲心,就以自己的情计来算计自己的作为,患得患失的,不是佛子行。

在密乘中这个地方就比较好讲一些,大家四皈依中就是要放弃自己,我们讲五停心、四念住,观法无我,观法无常,观受是苦,你哪一观你都要舍弃自我的。现在人一修法就要非修自我,强化自我。停心停个什么?四正勤,五根五力,每一样都是消除自我的。现在人呢,不光是不消除法执了,我执都不破,上哪儿有法啊?正见不立啊,修法无益。这个地方说得重一些,希望大家原谅,但是真是我们失之交臂,实在是可惜。

休息十分钟,大家可以提提意见,越是针对性的意见越好,不怕尖锐。我们在诸佛菩萨面前就放开自己的胆量来说,因为这有教化因缘嘛。善导大师在这光明堂上加被大家,使大家有个正知正见。我希望大家读读《大智度论》,《大智度论》全篇都说,诸大菩萨若没有诸佛温养,全不能成就无上菩提。诸大菩萨敬佛,就如王者,如大臣随顺王者,受宠于王者,如婴儿不能弃母,犹如鱼子,母不可舍,一舍全子必烂,所有的卵都会烂掉,我们算什么呢?

我以前读《大智度论》,看到这一段故事,我说,原来我这是猖狂啊,实际没什么,以前我也是感觉到谁都不服,我说你多大的菩萨你也是修出来的,所以生外道邪见。真是,我啥都敢干,不相信我们试一试,啥都敢干,干来干去才知道自己是一个没有眼的莽撞汉子啊!扁担汉子啊!闭住眼睛,过去叫做盲童骑瞎马,其结果是可知的。

我看到善导大师的话,有点感动,有点激动,以前看到这个地方合着不看,因为啥?太激烈了,但是要不这么强硬地撇开呢,大家就以自己的情计为佛法了。所以不识本心,修法无益啊!本心即佛,本心即佛的果德,一切佛力本来是我们自心真实之力所在。我们现前的情计,就是说汝未证阿罗汉之前,勿信汝意,不识汝心,你所有的行持都是虚妄作业。

好,我这说的太多了,大家都在笑,肯定是有所笑吧,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畅所欲言。因为这个不是讲法,在这个地方只是把善导大师这种弥陀的应化希望给大家读出来。

今天上午就专门查一查净土法门这个传法体系,自始至终讲的这一句话,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净土一法妙在就舍自力归命于弥陀,非九界自力众生所能为。蕅益大师如是说,历代祖师亦如是说。因为啥?我也怕误导大家,你说你虽然有经有论,但还是怕,还是在审视嘛。切莫把如来的正法轮当人情卖掉,宁堕阿鼻地狱,不能毁如来正教眼。你让大家不得安心,你毕竟惶惶不安,使自他二利不能现前。

课间开示:

好,大家尽量地参与,能提出另外一面的东西是最好的,大家刚好有一个参与的过程。这几年我们遇见比较多的就是这一类,实际以前我们也是这么干出来的,一年一年这么干出来,现在我们也还在干。我说今年不行我闭他十年关,出来还是南无阿弥陀佛,你没有办法,因为啥?实际说你闭关是干什么呢?启人于心智,予人以信心,并不是自己能搞出来个什么名堂,长出来个角?肯定不是,我感觉到不会是,要不然那成鬼了,出妖怪了。

弟子启问:印光大师为什么闭关?

法师:不光印光大师闭关,历代祖师都有闭关的。闭关呢以晓予众生真实安稳利益,予众生真实信心。你看印光大师这么说的,“净土一法实是了生死无上妙法也,三根普被,利顿全收,若凡若圣,同时修行,咸得往生”。他为了给大家证实这个事情,若凡若圣,同时修行,咸得往生这个大利,他是为这个闭关的,他不是为自己闭关的。他为自己闭关实无意义,他为了给大家作一个真正的证实,证什么呢?一个决定的、可靠的法益,他拿出生命来奉献的一个法益,为大家做一个证,是大势至再来,是弥陀分身分,就是把自己整个生命献到这个地方,让大家有个安稳的信心,真正的向往,启迪于人,作证于人。

弟子启问:那你说他需要不需要修证?

法师:肯定需要修证,不修证还行?不修证就没有佛法了。这个地方,大家就是这个长江水是水还是黄河水是水,就这么个争论,这个地方就是有无二染争论,长江不妨入大海,黄河也决定不妨入大海。修证一法实是无修修,释迦佛常这样说,我法无修修,无证证,无念念,无觉觉,无知知,说无知知是正遍知,无修修是正修行,无念念是正念发起光明。要真是认为有所修,那是波旬说,好好看看《大般涅槃经》——若说诸佛如来是修证而来,是外道说,那是生灭法,那诸佛如来从生灭心中生出来,那肯定是外道了,那就不叫顺性法义了,那我们学他干什么?我们不如还是活个平常人。

所以诸佛无修修,顺性起修,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一切众生发起顺性安稳,销归于自性,使一切众生的一切幻化作业归于自性真实,得毕竟解脱,这是最浅的教义,性空缘起的教义。若背性而修,万修也是轮回业,纵你是穷劫穷载的修持,也是轮回种性,没有啥好说的,这个地方不敢卖人情。

我们都知道最有修持的可能就是密勒日巴尊者了。密勒日巴是大修持,他说,“哎呀,我善业就是白业也做了,黑业也做了,现在真是没啥好做的”。没啥可做才是真正的修持,真正的成就正修持。他为了证实这个正修持,所以先是黑业,然后是白业修持,修持了以后给大家证实一个无业修持——“善来,比丘”,所以他的弟子呢,多闻法而得利益。像释迦佛六年苦行,此实不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正行路,所以在菩提树下,才于恒河去沐浴,食牧羊女的乳糜粥,然后于菩提树下,发无上菩提心,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誓不离金刚座,铺吉祥草而安坐,所以苦行不是佛法。

但是你要说佛法不修持,大家不干,脑子上知,病者不想自弃。我们现在在佛教中人对这个病者,大家还是希望修,对亏欠因缘还是希望修。就是发起种性,这个最初发心,最初境界往往认识不到,不具信善巧,一发起就是破烂,就是不具足。以无修修方能发起真正的正修行,就是消融世间种种虚妄染著。要是我们认为实有虚妄,大家永远不能成就无上菩提,这是决定的。

我们汉地最讲行持的,近代千百年来大家赞叹的虚云和尚,虚云和尚最后说什么呢?我仗着年轻的时间就是浪费草鞋呀,拜舍利呀,朝山哪,拜圣地呀,浪费十方信施,那芭蕉树一剥,层层剥尽,看是什么?参!其实他修的什么东西?这些大威德的成就最主要是饶益我们,直接给我们印契一个真实的利益。大家不敢担了,才假以修证,得以真正的饶益,得以归命,修来修去才知道自己原来是妄作妄为啊,归于歇心,歇心方知菩提心用,才有入道善巧。

说悟后方修嘛,你说我们这个皮囊修什么呢?修来修去一把灰,因果不坏,你这有漏作业还是轮回业。你修禅定,最多是色界天、无色界天;你修十善,你种种作为,你以为有所修,这种染著心一现前,最多是个梵天王,生死不了,大事未办,有漏心中生出来的业,怎么能剥脱生死呢?所以莫以世法为佛法啊!因为你没证到的时候,你老老实实地随顺佛力吧,念佛吧,随顺佛愿吧,好好地随顺佛的种性,要不然我们真是麻烦了。就我们一举心一动念都有染著,就有善恶的分别,就有生死的起作,所以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包括你修行。所以不随顺佛啊、佛教啊,真是我们没有出路,下去我们再讨论。

我们还看善导大师的文字,我们能找一个方法把善导大师这文字驳翻,我一定给你磕十二个响头。因为啥呢?这个教化要真正有疏漏,肯定会贻误人,但我看了以后,就越用大乘经典、了义经典越审越对,心越踏实。

【云何名不必。或读不读.故名不必。但言善解.未论其行】

“未论其行”这文字特别重。

【又言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这又是一类,就是长江、黄河、海河很多河流都在往大海里来运行,种种方法不一样。

【以此功德回愿往生】

以弥陀的愿力摄化,使我们心心愿生彼国,因为弥陀愿力摄化故,威神感召故,威神加被故。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大乘凡夫.行业稍弱.致使终时迎候有异】

这个“异”就是说五百化佛啊,有的是报佛,就有异,这个异是应众生分别执著业相心再现出来的,折射出来的。以佛本意来说,全体都是大光,就像我们这个地方云彩厚一点,那个光明就少一些,乌云深厚的地方,干脆这个阳光就黑云压城,一片黑暗,有的地方干脆就没有云彩,有的淡淡的一点云彩。这一个太阳影现出来的东西,种种差别,就是根据自己的心业所现,太阳是一,所见各有所别,如此而已。

【然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如华严经说.乃是不可思议。岂藉韦提致请.方得往生也。返对上中竟】

要是初地至四地这样的菩萨,以他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与善巧来说,不必要假韦提再来祈请引导大家,引导我们,引导这些菩萨们去往生极乐世界,不需要引导。实际说,善导大师这话是为策励我们这些薄地凡夫,引发我们往生报土的信心,引发我们仗借佛力,信佛这个法船能载负众生这个信心,我感觉这是老人家的悲心。

【次对上下者。诸师云是种性已上至初地以来菩萨者】

就是说十住十行十回向,一直到初地菩萨,欢喜地,这样以来的菩萨。

【何故观经云.亦信因果。云何亦信。同上深信.故名为亦。又言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

有的人发心不行,有这样的人,发了心做不到,为饶益一切众生我做事情,做来做去都是为自己,你没办法,那都是业习所现,这一类也包括在内。

【唯此一句以为正业】

这一句就是不谤大乘,就这一句,这在《无量寿经》上有说,第三辈者就这样说法,就是不能持戒,亦不能修诸善法,但是不谤大乘,对大乘教诲不生怖畏,信顺,他又不能行,就是缺于行为。所以净土一法实在是让人难以真信哪!释迦佛说,舍利弗,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难说,不是难说,是大家难以悦可,难以印许,难以信顺,释迦佛有何不可说的。

【更无余善】

大家看到长江水,滚滚的水流,流到大海了,有的小溪,小小的河流也可以淌到大海里去。现在我们一般允许大流入海,不允许小流入海,也允许清水入海,不允许浊水入海。也允许善人往生,行持的人往生,不允许恶人往生,这不是佛心,这是善人心,是人心,不是大雄大力大智大悲之心,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慢慢地审思吧。

【回斯一行.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得往生。以斯文证.唯是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

“不强”肯定就是弱,弱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三辈九品。

【致使去时迎候有异】

还是说,乌云有的厚,有的薄,有的淡淡的,有的干脆就没云,太阳一个。

【若论此位中菩萨力势.十方净土随意往生。岂藉韦提为其请佛.劝生西方极乐国也】

入种性位的菩萨,就是三贤一直到欢喜地菩萨,可以任意往生十方净土,就不需劝请,这么个说法。《普贤行愿品》中文殊菩萨都发过愿,是引导有情,摄化有情,显现大雄大力,欲一生成办,必生净土。净土是佛如来会报德之处,你欲圆满三身果德,你不生报土何以得圆满,是个大善巧,所以报德再现是为往生利益。

【返对上下竟】

上辈三品他把它破掉了,他直接用《观经》让我们来观,来破。这韦提所请且为凡夫所请,这个地方可能对这些末世无力修持的人是个大安慰,有修持的人呢也是个大庆幸处,为啥呢?有修持的人也是为了饶益有情,使众生得安稳,他的修持并不是为了增加贡高我慢,所以他遇到这样的法亦生无量的喜悦。真正的贤圣之类闻到这样的法会生欢喜,因为啥呢?令一切众生有得大利的这种法了,得度脱的利益的这种回施了,太欢喜了。那真正的无力修持的人呢感觉到自己有救了,有解脱的机缘了,有成佛的机遇了。普度众生彰显出来,这是佛出世的正因、正相、正心、正行、正果啊,要不然佛何以出世啊?说“我这个事甚难,你们做不到”,那这佛就没有意义了,不是饶益十方,那是恐吓十方了。

所以末世行法人中若没有柔软心,多是修罗相,多落天龙八部之类,你不修还好,一修就修罗心。这不是我说的,我们看看《大集经》就知道了,释迦佛授过记。我们知道奢摩他、毗婆舍那的修持就是身心柔软,心性调伏,喜悦欢喜,随喜心强,让一切众生得一丝饶益就生大欢喜,就是人得善利自己会生喜的。但我遇到特别多的人呢,一听到别人能得利益,能得度脱,他马上就跟你翻脸了,他说“我是什么,那咋办呢?我白修了”,就这么个心,跟释迦佛算帐呢。当然这个地方修行是可贵的,但要不是慈悲心,远离了智慧的根本,远离了慈悲的回施,这个修持肯定出岔路。

每一个法系传承的脉络不一样。有一年我从黄河坐车到长江,黄河的水就是浑浑浊浊的,但是淌到大海里去了,长江的水清清亮亮地淌到大海里去了。有人给我提这个问题说,“恶人能往生我不相信”,我说黄河的水淌到大海你信不信,他不回答了,我说你怎么不回答了。佛的心胸像大海一样,能包容一切有情,能利益一切有情,能含摄一切有情。阿弥陀佛的教化如大海,他也入恶水啊,就是我们心中感觉到清水淌到大海,大海更加壮观,更加湛蓝,但是黄河的水流进去了,会不会把大海给污染掉呢?这是个疑问了。这个法门真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难信就难信在这个凡圣同得利益,凡圣等蒙摄受了,就难在这个地方,就是黄河水、长江水同归一海,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了。但是世间允许,出世间他不允许,那还了得,坏我清净信心。

弟子启问:……

法师:这么说,善知识,我们对世间这种三辈九品不光是我们允许,释迦佛已经允许了,释迦佛要不允许他不说《观经》,就释迦佛都允许。你这个说法决定是无疑的,世间相嘛,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是有善就有恶,有浑浊,还有无记众生,三类有情同得往生是佛本愿,是佛悲心。但是无记众生麻木不仁,罪恶众生痛苦不堪,善法众生欢喜踊跃,直奔西方,但是大家到大海里一瞧,咸同一味,弥陀平等回施,这个地方实在是没有办法。

有一次我从九江坐船,九江码头上,我这个人就是好奇,我看人脸,我东游西荡的。有通舱,就是站立的,抓一个东西站那儿,有一等舱二等舱三等舱,我走走看看,我感觉这三辈九品这一个船上都有了,那通舱那个臭脚的臭气啊,汗气啊,难闻得很,就像那些作恶有情是一样的,恶业有情,无记有情,在里面闷着呢。到三等舱还好一点,二等,那就漂亮点。到一等舱,哎呀就是善法行持者,敞亮,大玻璃,好着呢,还带空调,从明入明,从乐入乐,这是善法之乐,好着呢。允许吧,大家不允许就会创造矛盾,佛都允许,我们一定要允许,三辈九品不得不允许,因为啥呢?这个地方不允许根本不行。

当时我读到印光大师这样两句话,我趴地下,我不知道是磕头好还是给他脑袋好,咋说呢?他说“若凡若圣,同时修行”,你是头等舱你是通舱一个船,这话一听我晕过去了,这太世间法了,就是佛的大悲心哪,以法界为船饶益一切有情,不作舍离啊,不舍弃任何有情,普度众生,如是心量啊,唯佛与佛能知啊,震撼人心!一听我晕过去了,你没有一点能自己包住自己脆弱的心,什么呢?不允许,这还了得?你看我们天天念佛,一天十万,以前我是一天那么干活,那么一长串佛珠那么念,晚上那么不睡觉,你说大家同时修行,等蒙摄受,这也太……不愿意,心里不愿意,还得念,不念不行,还得念,还得向某师学习,要更加猛利地报佛恩,多念佛。

当时我一想,真是唯佛有这种慈悲心啊,有这种心量,这种大雄大力啊!我当时听了真是晕过去了,就是心里没有寄托了,这个寄托崩溃了,感觉到心无依处了,这也太可怖了,佛的大力摧毁一切邪见执著啊,你当时就有那一丝牵挂就摸不着了。本来南无阿弥陀佛抓住我们了,我们老是感觉我得拽住你,我不拽住你,就怕你把我舍掉了,这心太苦,真苦啊!非是苦行者不能知啊,太苦!真在这个地方撒手,只能趴地下磕头,什么话都没有,感恩戴德,如此而已,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尽未来际粉身碎骨报佛恩,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你还说什么呢?

弟子启问:……

法师:你给我说一句话,你说你孝养不孝养你父母?好儿子对自己的父母决定会知恩报恩对吗?我们欲报佛恩,怎么能不念佛呢?佛给我们一个大恩大德,我们怎么能不念佛呢?你看某师一天十万声佛号,都在念佛,大家都在念佛,大家都在拿珠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都在精进勇猛念佛报佛恩,都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都在念佛嘛,哪个不在念佛呢?大家都在念佛。

你说那是不孝的,就是他不知道佛恩。过去祖师举那个例子,举馒头的例子。我给大家举个苹果的例子,我端过来一盘弥陀种过来的苹果,说这是阿弥陀佛已经成熟的果德,大家吃吧。这就是我们传播的佛法,这就是我们广利有情根本的利益的给予,这是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苹果大家吃。以前我到其他地方,大家就供养点水果,给大家发苹果吃,这是弥陀果,你不能说是“慈法”的果,我没有种苹果啊,你要说我要拿他果德广利有情怎么办?只能把弥陀的果德和盘地托给大家,我们没有一点本事利益众生啊,我们能拿什么利众生呢?只能拿佛的果德给大家吃,我是个什么呢?我拿什么利众生呢?只能拿佛的果德,托出来让大家吃。

你要说,过去我说我有八个月不睡觉,我说你又咋利人呢?你也得坐八个月,肯定离不了他,不睡觉也可能有的人得禅定,有的人也可能把身体搞个落魄,有的人可能落一身残疾,信吗?这可能利益不了众生吧?我试过,我想通过自己的修持来利益人,真正利人,能不能利人呢?我真搞不明白,我拿什么利人我不知道,我自己有什么?我搞不懂,只有说弥陀的极乐世界是佛果,是苹果,种出来了,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是苹果,种出来了,具足一切善巧威神,你能知这恩德,你决定随顺弥陀的愿望,决定能到智慧的彼岸,得现前的究竟安稳,撒手呢西归,得以自在。

只能这么把阿弥陀佛的苹果托给大家,我自己我真没交待给大家什么。那一天他们打电话跟我说,“哎呀,听说法师你现在又是一餐,又是不倒单,又是……是搞鬼名堂的吧?”我说不是,我说我感觉到不安,我不信佛,大家认为我怀疑阿弥陀佛。我实在是回施不了别人什么,只能把弥陀的果德和盘托给大家,因为啥呢?历代祖师如是,我们在学净土法门也只能如是,示佛法如佛嘛,你说我们有什么?你说我们能拿到个什么?能得到什么?好比说我现在就修得有神通了,我能给你吗?我给你你能了生死吗?我有辩才无碍,你能了生死吗?我有禅定,你能了生死吗?我们能给别人什么,我现在搞不懂,主要是这一点。所以遇到净土法门,老老实实地南无了,并不是说净土法门简单,甚深广大教义,无量异威德方便,都从这法门中流出,大悲心中流出,唯有净土一法彻彰诸佛的悲心。

为什么说大势至菩萨智光身,观世音菩萨大悲心在西方净土示现,一切坛城教主离不开大悲啊,你修法你离开大悲心你修什么法?搞不明白主要是,有的也搞不明白,搞不明白生烦恼,真生烦恼,你做来做去,你不知道自己搞啥了。我今年还想闭关,我说找个地方干他十年,干十年干啥,还念阿弥陀佛,因为你肯定没有其他方法,你说是不是呢?我也不知道,审思吧。有个事情来说,大家对这个修持啊,就是我们能回施给人什么,大家搞不明白,任何善知识的回施,都是传承的回施,决非自己标立个什么,成就个什么,若没有传承的回施,任何法义不能见。所以历代祖师,包括释迦佛传的都是阿弥陀佛的果德啊!

弟子启问:……

法师:你说净土法门的修证是什么,你能不能告诉我?念佛三昧你见几个得到,你得到过没有?你告诉我,现前有几个人能按你的标准,你见过几个得到念佛三昧的?说实话,说诚实言,你见过几个得到念佛三昧的人?我没有证念佛三昧,我不解释,这么说下面会有的,善导大师会讲,前面的开章都有这个念佛三昧。你见过几个修证到念佛三昧的人,我就问你这一句话,其他我不管,你善知识在全国走动,到处参学,你见过几个得到念佛三昧的人,我们说诚实言,不说妄语。

(弟子:我没见。)那你没见,人都不能往生。你告诉我,你要是说,往生与否不在于念佛三昧不念佛三昧,那你为什么要纠缠这个念佛三昧?(弟子:……)法师:是,决定有念佛三昧,宝王三昧嘛,你读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没有?(弟子:读过。)法师:读过,你读那文字,那有个十二如来相续一劫,其最后佛,超日月光,教我念佛三昧,是佛教我念佛三昧,你说的是你要修念佛三昧,这不一样,这不是一回事,教是教授,你是你修啊,这个地方差别可大了,这不一样啊。莲池大师是莲池大师,我不谈莲池大师,我就谈《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佛教我念佛三昧,那你告诉我你修的这个三昧怎么修,三摩地就是三昧,三昧的正受,三昧的成就。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说的这个地方是真实不虚的,那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一个孩子端一盘苹果,跟来一个国王端一盘苹果,这苹果肯定是一样的苹果,但是大家感觉到端的人不一样就似乎有差别。李炳南老居士举个例子,这个善知识这个说法是的确有个很明确的因缘,这个故事讲了好多遍了,不妨再讲一次。当时他在民国三十年闹饥荒的时代,广州,大家迫于这种饥寒交迫的因缘没有粮食,一个持布的汉子把自己的布扛出去要卖,哪怕换一个钢洋能买点粮食吃也好,就是卖布卖不掉。李炳南居士看到他慌慌张张的,说你这么慌张干什么,他说我家里有孩子老婆等着没粮吃啊,没粮下锅呀,那你这布能卖几个钢洋呢?说几个钢洋,李炳南居士把钢洋给他,说你把这布无偿地,就是任何不要的,送给与你有缘的人,这个汉子拿着钢洋说“先生真的吗”,说“真是这样”,说“你看我能给你说谎吗,钱已经给你了”,这汉子想这事太好了,我又能拿到钢洋,又可以把布送给与我有缘的人,他高高兴兴地去了。他看到有一个大嫂,佣人嘛,在一个大家门前洗衣服,肩上漏了一块青肉,就是补丁破掉了,他说大嫂,你看你的衣服破了,这个布白送给你一丈,那个大嫂说“流氓”,那一盆水就盖到头上了,下面的人都笑话。你可想而知,他送给谁,谁都不敢要,怕他是骗子,他穿得也破破烂烂的,你凭什么白送给我,你自己都不穿得好一点儿。后来这个汉子说,“你这先生,我不要你的钢洋了,这布我也不送给别人了,算了,我这个罪受不了了”,李炳南说,“你拿着钢洋回家吧,我来把布送掉”。说“各位有缘,需要布的,有缘的,每人一丈”,他就把这布“哧啦”撕了一丈,别人看他穿得西装革履的,他是个教授嘛,有那个气派,大家都来了,想得到真正的布施,福慧者的布施,大家都欢欢喜喜地把这一匹布分光了。

举这个故事说什么呢?假设我们不像印光法师一样,假设我们不像莲池、蕅益大师一样去闭关,去得三昧,去修持,去做种种大家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就像那个穷汉子给布,那个大嫂会把污水泼到我们脑门上。你虽然是真心地给他的,的确是佛的果德,的确是没有代价地给别人,他就给你泼污水,不能取信于他,不光不能取信于他,不能给他带来利益,他还给你泼污水,这就是世人心。因为啥呢?他观你衣帽,他观你不是那个德行,你没有那个东西,你怎么能给我,你自己也用不上你怎么能给我呢?

念佛三昧亦复如是,修证法亦复如是。所以一切威德者,真证此法义之后方知,一切实无了知,实无所修,但是以威德饶益有情,这在大乘经典中说,若人具大悲心者,无需修持。像常不轻菩萨,汝等若具大悲心,不需修持,净土一法彻彰如是,发心如是,法性如是啊!所以诸大善知识亲证此法义,什么法义?了无所修啊,真实安立,摧破一切野干叫。什么叫野干?认为有修有证,有得有失,这个地方要不是佛菩萨加被,我们大家可能都会拱到哪个死胡同里,不知道……哎呀,泼脏水啊,泼脏水啊。

我们还得慢慢地把文字叙述出来,还破,继续破。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