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论》浅说(十八)
明悉法师
开示时间:2025年4月13日
开示地点:江西南昌善逝禅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尊敬的法师,各位居士菩萨,大家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众)。
好,我们继续学习《往生论》,我们还是一起虔诚读诵这个偈颂,祈祷传承天亲菩萨加持。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婆薮槃头菩萨造
元魏菩提留支译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 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
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 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 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焰炽 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 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 过迦旃邻陀
宝华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业 交错光乱转
宫殿诸楼阁 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 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 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因
雨华衣庄严 无量香普熏
佛慧明净日 除世痴闇冥
梵声悟深远 微妙闻十方
正觉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 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 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 受乐常无间
大乘善根界 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
众生所愿乐 一切能满足
是故愿生彼 阿弥陀佛国
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华台
相好光一寻 色像超群生
如来微妙声 梵响闻十方
同地水火风 虚空无分别
天人不动众 清净智海生
如须弥山王 胜妙无过者
天人丈夫众 恭敬绕瞻仰
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安乐国清净 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日 如须弥住持
无垢庄严光 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 利益诸群生
雨天乐华衣 妙香等供养
赞诸佛功德 无有分别心
何等世界无 佛法功德宝
我愿皆往生 示佛法如佛
我作论说偈 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 往生安乐国
好,各位莲友,我们上次学到回向门。回向门重点讲的是远离三种违菩提门,成就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
净土法门的修行,它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出功德。就是我们领纳了阿弥陀佛这样一个无尽功德的回施,我们得到了一个决定往生这样的内心的一个安稳,后面要行的就是以佛的功德回施一切有情,“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这部分内容在整个传承净土这样一个教法当中,是极其重要。
净土法门,它是一个大乘的教法,它是以佛为师这样一个广大的教法,也就是,要随顺佛的愿为己愿来念佛。佛的愿就是“令一切有情往生安乐国”这样一个大愿,我们念佛人也要随顺阿弥陀佛的大愿,就是“为令一切有情往生安乐国”这样的发心,去实践这个教法。它也称为无上的菩提心,这是一个无上的菩提心,说到底还是一个发心的问题。
净土法门讲的发心与通途法门讲的菩提心,它有什么异同?这个地方大家要去思考。
净土法门,它一切的修行都是易行。无论入功德出功德,自利还是利他,它都是一个易行的缘起。
有的人就会怀疑了,如果你说的这么高才能实践净土教法的话,菩提心的修法在通途来说还是一个比较专业的修持,如果达到这个标准才成为往生的正因,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这是一个问题。确实是在通途佛法,进入大乘之门,一定是发菩提心。而学过一点通途教理的人都知道,这个菩提心的发起和实践,一直到圆满,它是很不容易的一个事情。
比方在通常的这些佛陀教法中,菩提心的传承大概有这么两大类。
一大类,就是无著菩萨所传递的这个传承修法,它叫七因果,知母、念恩、报恩、修慈、修悲、修增上意乐、修菩提心。它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去观修,前前为后后之因。
就是先看到一切众生都是母亲,都是过去世的无量劫的母亲;再去观想母亲对我们的恩德有多大,从十月怀胎,一直这种哺乳、养育;就生起一个报恩的心,一定要报母亲的恩;再去修慈,要给一切母亲快乐;修悲,要拔除一切母亲的痛苦,轮回当中所有的母亲都要这样去拔除她的痛苦;然后再思维,怎么样能拔除她的痛苦呢?唯有承担,我要承担利益一切有情的这样一个志向;最后,才落实到唯有成佛能拔除一切有情的痛苦。决定生起这种成佛、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它是这样一步步修成的。
再有一个体系,就是寂天菩萨的体系,它称为自他交换。就是把自跟他的这种位置互换,一切众生的痛苦都我来承担,所有的快乐都交换给众生。无论哪个传承体系,它这个菩提心修法都是很专业的,你要有这样一个传承的学习才能实践。
而净土,它所讲的这个第五门所实践的,的确是一个菩提心,它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来实践的这样一个菩提心,所以它是方便,它这个方便称为易行。
阿弥陀佛的愿是“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我们只要去念他的誓愿,以他的誓愿为守护去实践他的誓愿,这个就是净土的易行之处。它导向了一个——我们一切的身口意三业全都是以阿弥陀佛为榜样,阿弥陀佛为一个缘起,你不离这个缘起就好了。依这个缘起去思维,去观察,依这个缘起去作愿,它这个方便就是在这儿,所以它称为“易行道”。
我们在这个点上还是要作一个辨析,不然有的人会觉得这个净土法门,如果讲到第五门这么广大的心量才算是一个念佛人,那就有畏难的情绪,其实没有必要。就是要把握住净土它的这个点在哪里,它的点眼之处就是佛愿回施、佛力住持。
而这个佛愿回施、佛力住持它涵盖的内容很广,它既有自受用的部分,也有他受用的部分。在他受用这部分,它从三个角度来作开演。我们昨天把这三种违菩提门说了。违菩提门是什么?都是为自身着想——为我心贪著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第三个就是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
如果我们念念都是为了自己,贪著自身心而念佛,为了“没有安众生的心”这样的心态而念佛,只是为了恭敬供养自身心这种心态念佛,它都是属于违菩提门。就是你这个心行跟觉悟是相违,这样念佛的发心跟阿弥陀佛的誓愿是相违的。
反过来,就从正面来说了。今天,我们来继续看这个顺菩提门。顺菩提门就是“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这三个角度来讲净土法门修的无上菩提心。
第一个是什么?就是无染。无染于什么呢?无染于不为自身求诸乐。
菩提,本身就是佛陀所觉悟的法,佛陀所亲证的这样一个无上道,或者阿弥陀佛他的誓愿。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菩提本身是没有染的。如果我们为自身求乐,则有违菩提,所以无染清净心它是顺菩提门。这个体现的是一个智慧层面的运用,因为智慧能够让我们离开对幻相的染著嘛。大家在念佛法门的实践过程中,这个是极为重要极为重要的。
有的时候我们嘴上在念佛,内心染在了事相上,建立了一个对立分别心,牢牢地抓取,就黏在上面了,这就有违于这个法门的实践。我们生活中处处皆是。在生活当中,一旦我们对一件事情看不惯,或者执著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愤愤不平,觉得我必须要把这件事情怎么怎么样,按照我的想法来处理,不处理我心里就难受,就抓住这件事情不放……这些都是种种的染。包括我们说要捍卫一个教法,去讨伐那些非法,这种强烈的对立、强烈的这样一个放不下、染著,这些都是念佛要远离的,叫作无染清净心。
净土这个教法,我们一直以来把它实践成了一个:跟智慧没有太大关系的一种方式来念,它无法解决你现行的烦恼。我们现行起烦恼了,不知道怎么来运用佛法、运用净土,来超越这个烦恼,让心得自在,而是一再地,念佛号成为一种工具式的压自己的妄想,或者是期待临终怎么样……它对现行烦恼没有力量。这是修学净土一个很大的误区,我们把净土法门修成了一个没有智慧内涵的这种状态。
念佛人如果是这种状态,这个法门它就显得好像不是一个大乘的、具备智慧、具备慈悲的一个大乘行人展现的心量和内容。所以大家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善于依佛法的正见观察,随顺阿弥陀佛这个誓愿来观察我们的起心动念。
“如实知自心”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知”就是一种觉悟,你染在业相上了不要紧,你要“知道”自己染了,你要承认自己起烦恼了。有时候,人就是不承认自己起烦恼,就是不承认自己没有念佛,就是抓着那个业相不放。尤其是我们凡夫的这种思维,凡夫的思维很容易固化、固执,固执己见,固执自己看到的是对的。
这个很麻烦,这个时候我们就远离了第一门无染清净心。固执自己看到的是对的,认为自己是正义的,自己是在护持三宝,自己是有道理的。其实都是染著,都是染著,把佛法包装成一个……其实是为自求。这个很难观察到,一旦我们认为自己是对的的时候,就很有理,就你说啥都是很有理的,看别人呢,是他不如法、他在随顺人情。就这样一种认知坚固的时候,我们就心是紧绷的,那种心态下没有智慧,只是一种迷失,可怜的凡夫众生就在这个业相当中被束缚住了。
“念佛不念业”,一定大家要记住这一点,你要善于观察自己到底是在念佛还是在念业。自己跟别人这样一个对立心产生的一切的判断、一切的评判、一切的是非、一切的好坏,统统是业相。
无染,就要离开这些对业相的执著,离开这样一个对立与分别,这个就是智慧门的一个运用。这个智慧里面,它透发着慈悲和方便。智慧、慈悲、方便是一体的。在净土这个教法,当我们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去念佛的时候,这里面展现的智慧,它里面有慈悲的内容。
你不染于业相,不等于说我们对这个世间就漠不关心,它不是。你看到众生的苦难,看到众生没有依法行的那样的迷失,首先你不能当真,不能当真其实就是无染。同时,还有一个回向他菩提心、佛果这种功德的发心,它称为回向门。就是我们念佛的功德要回向给众生,这个回向给众生就是一种慈悲心,愿他往生极乐世界,愿他离苦得乐,你视他本质是清净的,这个发心里面就带着慈悲和方便。
慈悲就是不忍众生苦。众生苦,你不是漠不关心的,但是这个不是漠不关心,不是说在你染著的前提下,你偏要跟他一起痛苦,他难过我也难过,他染你也跟着他染,那个就不叫慈悲,那个是一种没有智慧的这样一个凡夫心的黏著。佛法讲这个慈悲,它是在智慧的前提下、不染的前提下利他的心,以教法来支持有情,回向他这句弥陀的功德。
方便是什么呢?是看到一切的苦难,真正解决的这样一个大的方法——就是阿弥陀佛的愿,把他导向极乐世界,这个大方便,能帮助一切有情出苦。
所以,智慧、慈悲、方便是一体的,都是佛功德的展现。我们用这个缘起,是用随顺佛力来运用智慧、慈悲、方便。这里面很妙,它既包含了整个大乘佛法的核心内容——悲智双运、不舍方便,同时它又不是靠你自力完成的,它是靠随顺了佛愿来完成的。
它只在一念念佛的心当中同时展现,这里面——净土它是一个无上深妙法,就蕅益大师说它“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所谓“浑同”,就是一切法门,大乘法,最终展现的都是智慧、慈悲、方便。
我们读《金刚经》,你看《金刚经》讲,“菩萨如何降伏其心?菩萨要发心度尽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这是什么?这是慈悲。同时,如果菩萨有能度的“我”、所度的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不名菩萨。”你在发这样一个广大利益一切有情的心的同时,你不能离开智慧,不能离开空性的智慧、无染的智慧。如果我们认为有一个能度的“我”和所度的“众生”、有中间能度的这个法——“我有这个法,我在度你们”,那就不是菩萨。
我们念佛人也是。如果你念佛,你觉得我得法了,你没有法,我要度你,我要让你往生,这不是佛法,这是外道。好多时候我们搞助念,就说我要多少人往生了,我帮助多少人往生极乐世界……你不是上帝。佛法不是上帝教,它就是有空性的智慧,一切都是归功于弥陀的大愿,一切都是阿弥陀佛愿力完成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观我,你有多大能力?它这个就是智慧。
净土这个教法呢,它运用了大乘法的智慧、慈悲、方便,同时它不是通过自力完成。《金刚经》讲,度尽一切有情,无能度的我、所度的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它讲的也是智慧、慈悲、方便,但是它完全是通过自力对空性的体认,通过内在对菩提心的观修,然后达到一个悲智双运。
不偏于悲也不偏于智,这才是大乘法。你偏到一边,都不是大乘法。
我们如果偏到空性这一边,没有一个广大利益有情的心,那是什么?堕在声闻乘,就容易取证涅槃。因为你智慧太犀利了,你看到没有众生可度,没有佛道可成,一切法都是本来无生,既然众生都不是真实的,那还度众生干嘛?就取证涅槃,其实这就偏到了二乘那边去了。
如果我们光有慈悲,没有智慧,那偏到哪里去了呀?那就堕入世间法了。因为你这个慈悲没有智慧的话,它是染在了这个“人我”。有人真实地受苦,那我就去同情他,我去帮他,你内心就压垮了,你也跟着痛苦,你也跟着沉沦,你也跟着染著,那就陷在了无尽的烦恼中,所以它也不是佛法。
大乘法就是悲智双运,悲-智-双运。因为有智慧,它不入生死;因为有悲心,它不住涅槃,这是大乘法很妙、非常妙的地方。所以修学大乘法它不能偏于一边,“福慧二严”,“福慧两足尊”,你既要以广大的慈悲心去积广大的福德资粮,又要以广大的智慧修集智慧资粮,这两种资粮圆满才能成佛。
所以净土这个教法,它“竖与一切法门浑同”,这是蕅祖说的。就是这个无上佛果——阿弥陀佛的功德,我们以它作为缘起来起修,实践入、出二种功德,它一定包含着智慧、慈悲、方便的内涵,它是大乘法,一定包含这样一个内涵。我们以这个为参照、为标准,反观我们的修行有没有偏,有没有偏到一个极端上去。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学《往生论》,没有这么清晰地来认知这个教法的时候,我们通通都偏到一边去了。我们看一下自己或者周围念佛的状况,是不是这样的——偏于“我不能往生”、“我要拼命做功夫,做功夫最后换取一个临终往生”,你看这里面他的慈悲是什么?有吗?他有一念说想着一切众生往生、同生安乐国?有一念想过教法的住世吗?其实没有这些内容,就是想着自己能不能往生、自己念佛清不清净、自己功夫有没有成片、别人都不要障碍我往生、别人都是冤亲债主,这里面没有慈悲的内容。
同时我们有没有智慧的内容呢?你在念佛的时候,会不会知道这样一个“一切业相了不可得”、“一切法它的本质是清净的”,这样的一个正见有没有啊?我们如果执著这样一个对错、谁是如法的谁是不如法的、我是修行的你们都不修行、你们都是冤亲债主就我是修行人……你这本身已经染了,染在这个业相上,其实也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是执著一个实有的“我”在修行,在念佛;执著一个实有的娑婆世界要厌离、讨厌嘛。很多时候,我们念佛人就是讨厌这个世间,我要赶快走,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执著实有一个极乐世界在心外。修成这么一个状态的时候,你说他有智慧吗?这样的一个心行就是一种着实的心态,一种染著在一切现象上,把它当真了,把苦当真了,把认为实有一个乐要抓住,那个乐也是当真了。这也没有智慧。
如果一个念佛人,修的既没有智慧也没有慈悲,那更谈不上方便了。这个法门被我们修成这样的话,那佛法真的是衰落、衰微。
所以论主这些点睛的地方、点眼的地方,点出了这个教法的核心。这个教法的核心,尤其是第五门这一块,它展现的就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智慧、慈悲、方便缺一不可,如伊(∴)字三点,缺一不可。一旦缺了,就偏到一边去了,就类似于外道一样。
佛法现在很多时候它走向了一个世俗化的状态。世俗化,就是被凡夫心、凡夫知见处理过的一种相似的状态。这就违背了佛法的真实的传承,就是违菩提门。菩提这个门,你没有跟它相应,没有进这样一个大乘的堂奥,那就不得力了,这样念佛就不会得力。就是我们以一个自己处理过的知见和认知,作为一个发心,作为一个引导,相似地来修一个法,就造成了修行不得利,佛法的这种利益不现前。
佛法给我们的利益实际太大太大了,在大乘法当中讲的智慧、慈悲、方便,这个利益是太大了!但是如果一旦不现前的话,我们发现自己修了很久、很多年,烦恼来了仍然是烦恼重重,佛法丢在一边,根本用不上,事情是事情,佛法是佛法。平时没事儿的时候,佛里佛气的,像个佛教徒,天天跑寺院,拿个念珠一天念好多声,做各种功课,但是无法降伏内心的烦恼,无法开启内心的智慧慈悲,没有一个对整体佛法的广大悲心、苦难的一种悲悯心,没有一个生命大方向的清晰的选择、这样以佛愿为己愿而展现出来的一个念佛行人的自在。
自在,就是智慧;同时,责任,对众生苦难的责任担当,就是慈悲;方便,就是引导众生导归极乐,以极乐为缘起来引导一切有情,就是大方便。这个心行我们要有啊,要去相应。
我们是在哪儿?就在你的起心动念处,在生活中,佛法不离生活。一旦我们有一点点相应的时候,你能够超越烦恼,那是太容易的事情了,如狮子搏鹿。有法,来超越自己的烦恼是很容易的;没有法,你面对烦恼的时候是很无力的。
所以当我们生烦恼了,不要怕,生烦恼不要紧,很正常。所有的众生都有烦恼,不然你就不是众生了,你就是佛菩萨了。我们都有烦恼,烦恼来了是好事,你要想到念佛。要依法来观察,依法来觉悟,依法来超越这个烦恼,这是念佛人必须要做的。
你在这儿不去实践,你在哪里去了生死?你现行的烦恼不去依法来解决的话,你期待着临终,那是可能吗?不种因就想得果。生死在哪儿?生死就是在烦恼处,就是生死,烦恼是生死之因。基本的佛法教理大家要有。生死是什么?它是一个苦果。苦的因是什么?是烦恼。
当你内心起了烦恼了,就在这里了生死,就在这里把教法用起来,要想到你是个念佛人,要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超越我们对业相的染著。你是很省力的,它的用心方法其实很省力的,你知道你在起烦恼,这个“知”就是觉悟。你这个“知”是怎么知的?因为你念佛才知嘛,因为这个佛功德带起了我们自心“如实知”的这样一个觉照的能力。
当你“知”的这一刻,哦,原来我在念业。你就不念业的时候,这就是智慧,这就是无染,你从那个对立心当中超越出来了,付之一笑,“原来我当真了,这都是演戏而已”,这不就是无染吗?这不就是智慧吗?它是随时随地都能用的,随时随地都能用的。
我们一旦较起真来,那个认真的劲儿是很可笑的,很可笑。不管你学佛多少年,很多时候我们学佛,你有没有用跟你的年头基本没关系。有时候我们要是不相应的话,越是年头多了越傲慢,越觉得自己是对的,觉得自己是老修了。老修,不是摆老资格的,是真正在法上纯熟,纯熟才能称得上在运用教法。
不然的话,我们学的一堆全都是标准,全都是评判别人的标准。不学佛吧,人们只是用一些世间的道德标准来评判,我们学了佛之后,我们的尺子更多了,评判的标准更多了,然后就是这个不如法那个不如法,潜台词就是:我如法,我是对的,“我要把这件事情解决掉,这件事情不解决能行吗?这事情可大了”。
佛法跟世间人的思维,它就是不一样。世间人认为人的价值就在于解决问题,有问题我把这个问题摆平了,那说明我是有用的、我有能力、我有方法,这是世间人的思维。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那种很强固的这个我执,它是一种坚固的自我意识的一个投射、一个强化、一种强势,强势文化或者性格很强势的时候,都是因为自我很坚固。自我坚固它必定是染著在事相上了,然后没有机会反观自心,就一直抓着这个东西不放。大家一定要把烦恼这个东西看清楚。不是在说某一个人,所有人只要你不用法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
在这个时代,是一个我执坚固的时代,就是我们这样的一种思维习惯透到骨子里太深太深了。我们如果烦恼不重的话,我们不会来这个世间的,“业不重不生娑婆”。我们烦恼不深的话,不会投生在这个世间的。也就是,要看到我们都是大病、重病之人聚集在地球上,共业所感。如果不用法的话,在这地方这个苦是没完没了的。你认为问题要从外面解决,把外面事情摆平,你才能过得去的话,你就换无数的地方,它会重复出现无数的场景。
但是我们仍然不觉悟这是唯心所现。这个唯心所现的正见,你不在内心深处认可的话,我们是没有办法转烦恼的,没有办法真正把这句佛号念到心里去,自受用、他受用你是念不出来的。
你就是平时念佛、事情来了就不念佛,真是这样。我觉得众生可怜就可怜在这儿。这么好的佛法,这么珍贵的教法,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没有事了,我们是学佛。事情一来,就是佛法摆在一边。就是很执著于自己世间的那一套东西,认为自己很有社会经验,认为自己很聪明,认为自己的判断力很准,我看人绝对没错,我一看这人就怎么样怎么样,自以为是,自我意识就是一个染,你再高明也是染著。世间人就比谁高明、谁有能力、谁能把事情怎么样做得大、能摆平、能驾驭多少人、你的思想能覆盖多少人,世间人比的就是这些东西,比的谁我执更强大而已。我执更强大的人,他就能把别人给掌控住嘛,这就是世间法。
但是我们如果学了佛法,从生命最根源深处不把它替换成一个念佛心的话,那这句佛号它只是念在表面上,它没有展现出智慧、慈悲、方便的内涵,没有展现出来这种内涵。
所以有智慧的人,他不染在这个相上。他心是调柔的,心是有弹性的,心不是紧绷绷的,不是说非要怎么样不怎么样就不行,它既不贡高也不下劣。
如果不用法,我们心是包裹的,它没有那种真诚能把自己的问题坦露出来,没有!都是包起来。装——装得我没有问题,装得我是老修,我没有烦恼。我就算有烦恼了,但我念佛呀。他从来不会说我是怎么生的烦恼,我用法来晒一晒、看一看,真诚地坦露,没有。这其实是我执坚固的一个表现,就是没有智慧,没有运用这个智慧。
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他是坦荡的,他不用装的很谦虚。你装的自己很行、啥都行,也是染;你装得自己啥也不行,我很谦虚,其实也是染。都是染,你想想是不是?你有什么必要装的自己很谦虚,无非还是一个自我装点嘛。
《观经》里面讲“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至诚心是什么心呢?善导大师讲的是真实之心,就是不用伪装,我是啥就是啥,如实、坦荡。佛法最关键的,就是如实。你不行就是不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有问题就是有问题,这有什么?因为“无一法可得”,你在这立住了,你就没有必要装。
我们好伪装、好覆藏、好包裹,或者好显得自己很谦虚,其实都没有念佛,通通都没有念佛,念自己的业,抓住自己的业相续不放。这样的一个发心,你所学的一切佛法都是为自己,都是为我执所用,那就完全是为自求。挺普遍的,在修行界这种现象很普遍。这样的话,它就与法不相应了。
“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我们在至诚心这儿就卡住了,就不至诚了,就虚伪了,伪善。中国的文化里面挺大的一个容易进入的误区就是伪善。一切的修行最终都落在一个虚伪的包装上。尤其在有了一个团体之后,我们把自己的身份认定在我是某某团体的一员,然后你就开始装了,你在师父面前也装,在道友面前也装,不知不觉装得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装。
凡夫就这么可怜,因为他没有智慧的观照。明明自己是没有坦诚,认为自己很坦诚;明明自己的发心是为自求,认为我是在护法、我是为了这个集体好。自己看不清楚自己的发心,那真的是可怜悯者。
所以阿弥陀佛这样一个誓愿,随顺佛的功德,它能让我们心松下来。一个天天装的人就会很累,累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累。佛法,它是让我们休息下来。就是所有的一切重担,“为自己”都不需要了、都没有必要的时候,你会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我好,也没问题;我不好,也没问题。
阿弥陀佛对我们没有任何要求,“一切众生必得往生”这是一个事实。你在这正见上抉择的话,那你就没有一切再需要伪装,再需要显得自己啥都行,没有这些必要了,那个造作的心就会休息下来。造作的心休息下来,你就无染了,就不为自求。
所有的造作,全都是为自求。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我们在潜意识当中充斥的全是你要优秀、你要更好、你不能表现得不够好。我们自己不允许自己表现得不够好,我们要做一个优秀的人,我们把我们的长处要发挥出来、要展示出来,我们要有价值;我们到寺院了,我们显得很能干,啥都行,到哪儿我都是说了算。我们其实都是这样的一个思维习惯,这样一个成长环境熏习出来的,家庭教育是这样,社会教育是这样,整个轮回中的教育都是这样,这个就是轮回。轮回它这个颠倒、可怕,它这种苦、苦因永远不会自动息止的。
你在念佛,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它是照破这一切,顿超无明业的一个大方便。我们的确在随顺于“南无阿弥陀佛”这个点要认真,要把生命投入在这个地方。你在这个时候认真,我们在世间法就会撒手,在业相这个地方就会撒手。你会如实地坦露自己,既不需要装自己啥都行,也不要显得好像我很委屈的样子、时刻都要讨好别人、显得自己很有弟子相,没有必要。所以,它是一个赤裸的、坦荡的、光明的心。
“吾心光明”,这叫无染清净心。不要落在人我是非当中,人我是非都没有什么好计较的,一旦计较的都是苦;也没有什么心外的事情必须要解决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你心不解决,你解决事有用吗?安心为要。佛法一切的无上大利都指向了一个安心的缘起。一个安心的人,他就会坦荡如实,面对一切法,都没有问题。
当我们能够彻底接纳自己的时候,我们也能彻底接纳别人,彻底接纳一切现缘。都没有问题,它都是因缘法,都是缘生缘灭的,都没有问题。我们也就能看到我们的所有的执著只是一个习惯而已,只是我们在某一些习惯上培养的太久了,它表现的就会力量大一些。
比方说,有的人就特别在乎吃的,特别在乎吃的好吃的不好,特别在乎营养怎么样,这只是我们过去世在这个地方串习的太久了而已,它也没有什么实质;可能有的人更在乎的是面子,你要戳到他面子,那可不得了,要他命,那也无非就是一个习惯串习得久了而已;我们看到自己,也能接纳,只是我因为在这个地方无量劫串习得多,才会形成这种习惯。
你有方法呀,你一“南无阿弥陀佛”来接纳这个习惯, “知道”它是个习惯,既不随它,也不评判它、压抑它,不制不随,这不就是方法吗?这就是真正念佛人的方法。那他就是洒脱自在的,得自在。
智慧能让我们得大自在。这样一个智慧的运用,能够超越对业相的一切束缚,得大自在,既不染于自己的业,也不染别人的业,也不染共业。但佛法的利益不仅如此,不仅是说你内心能够超越烦恼得大自在,同时它还有能够普利一切有情的大悲心。你看大乘法多好!这个大自在的同时,又有大悲,又有拔一切众生苦的这种悲悯心。
一个真正的念佛人,他内心对众生的苦难是时刻关注的,时刻跟自己念佛是密切相关的,这样的一种同理心、同体心,但它又不染在苦难当中。所以,佛法真的是甚深微妙!他就能够在内心深处祝愿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内心深处愿一切众生离苦,这样一个是心地的柔软和善良,同时又有那种善巧的智慧。
其实,就是以佛的功德为己功德来念佛,要去运用、去实践的,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它内涵是很深刻的,是很深刻的。我们心行在这个地方是很有味道的,要多去体会这样一个法味之乐,这是真正的念佛。佛心就是什么?智慧、慈悲、方便一体不二的这个心,这是佛心。念佛人要以佛心为己心,运用在我们现行当中,运用在我们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就是无染清净心。
安清净心,就是以拔一切众生苦故,它是以一切众生苦为所缘生起的一种慈悲心,叫安清净心。你不忍众生苦,不忍教法的衰落,所以你在念佛受益了,你必然会不辞辛劳地去传递这个教法,是必然会这样的。我们一切众生本具这样一个良知,这个良知就是我们有佛性。一旦我们佛性被阿弥陀佛激活了,因为他的大愿,你闻名、感动、领纳、被唤醒,他那样一个报恩心会生起。报恩心会生起,就会生起把这个教法传递下去的那样一个发心,会随顺各自的因缘去做相应于传递教法的事情。所以,它实际是一个慈悲心的运用。
你会看到众生在苦难的业海当中,因为缺少教法的因缘,因为没有机会听到正法,或者说机会太少了,这个佛法的衰落,以至于整个世间的苦不断地加剧、不断地加剧,这个世间是一直朝向黑暗的方向在下滑,它就是减劫,这个速度很快。
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心怀众生的苦难,愿一切有情都能够结弥陀的这样一个缘,愿他们都能遇到弥陀的教法,听闻到弥陀的名号,同生极乐国。
这个大愿把它梳理清晰,标立清晰这样一个大愿,这是安清净心、乐清净心。后面讲这两种安清净心和乐清净心,它一个从安清净心的角度,就是说拔苦,拔除众生的苦;而这个乐清净心,它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是什么呢?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摄取众生生彼国,把这个拔苦的方法确定下来,确定什么?就是拔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带领一切众生同生彼国,这个叫作乐清净心。这个是方便,安清净心是慈悲,前面那个无染清净心是智慧,智慧、慈悲、方便在念佛心中同时具足。
大乘法是不是很珍贵、很美妙的一个调心用心的方法?!一切大乘经典,一切的大乘法,都离不开这三大要素:智慧、慈悲、方便。净土教法在这样一个易行的点上——就是随顺佛愿上,把所有一切大乘法的核心都运用出来了,都含摄在里面,是一个总持的法门,既总持一切法,同时又易行,你可以去操作,每个人都可以去操作。通途你要修到这个地方,那可是挺厉害的,它有很多的前行、基础,先修下士道、中士道、到了上士道才会进入到这儿。
净土它一起步,就是这样一个缘起,一起步就是这个究竟的缘起,平等给一切众生来用。它就是一个圆顿的法,它不是渐次,靠你积功累德修到这个地方。它是仰仗了阿弥陀佛的大愿,以大愿来启发我们众生本具的心,在生活当中去面对我们业习的时候,时时处处都用这一招,
它是一招代替了万招。所有的法门、百千法门都同归这样一个一实相,“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印光大师讲的。就是一切佛法的大乘法,它都从这样一个实相心中流出,都从佛的大愿当中流出,所以阿弥陀佛他就称为法界藏身,他是十方诸佛的一个总集。所有一切佛开出的八万四千法全都是从这里流出来的,一切行门还归于此法界,一切的大乘法都归在这样一个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和乐清净心——智慧、慈悲、方便的佛心来运用,回归到这个上面来。它就是这个法门的特点。
我们修净土,如果修偏颇的话,要么就偏到自力去了,偏到自力就是靠自己的功夫来达到这个境界;要么我们就偏到把一切佛法抛开了,修成一个法外之法。你虽然是念佛,但是你跟智慧、慈悲、方便都不相应,那你在念的是什么佛?这些都是没有随顺净土教法来实践的,现在其实蛮普遍的。
现在念佛法门被教界专业修行的人往往误解得很深,都看不起念佛的人,看不起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很多人都批评它。为什么?因为看到我们这些念佛人,念的好像不是佛弟子,没有智慧,没有教理的内涵,没有正见,只知道嘴上念佛,内心坚固得不得了,个个都是只知道自己死了怎么样死了怎么样,离开了智慧、慈悲、方便,把净土修成了一个类似于上帝救度的一种状态。上帝救度,信了就能往生,信就得永生,死后就生天堂。
法门的衰落,你说是谁的过错?其实我们每一个念佛人都有责任。我们每个念佛人都在这个世界展现着我们的一个心行状态,你心如果不与法相应就是在坏法,心与法相应就在住持正法。
正法住持,住持正法,令法住世,跟每个人都有责任。你说我是个小白,我还没长大。那你到啥时候能长大?心作心是呀,这一念心,它没有老少,它都是无量劫。无量劫,要从无量劫的角度来说,我们全都是老人;但你从未来的无量来说,我们全都是新生儿。
所以,敢于承担、直下承担是大乘法的关键。一切大乘法都要直下承担,就在当念来承担,就在现行烦恼处来承担,承担这个念佛的心,以佛功德为己功德,面对现行,没地方可逃!你看我们现在人,生了烦恼就跑,师父说两句就跑,跑的比谁都快,认为跑了,离开这个环境了,我就不烦恼了。离开这个环境,你能躲到哪里去?你躲到轮回里去,轮回哪个地方可以躲呢?哪里也躲不掉。
佛法没地方可逃,你唯有一条路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唯有这一条路——光明大道。你如果在这儿不用,你换无数的方法,你使世间所有的技巧,你用出来,全都是轮回。我们太习惯于用我们世间的技巧了,尤其有那么一点点所谓的社会经验、所谓的为人处事的方法。我们太习惯用那些东西了,那些东西来得快呀,自己认为自己很聪明,其实全都是愚痴、颠倒、凡夫业的相续。
没地方跑,那只能“南无阿弥陀佛”,唯此一路,光明大道。“水火二河白道喻”嘛,一边就是嗔心所展现的火河,一边是贪心展现的水河,后面就是群狼、恶兽、冤家拿着刀在追你,你只有一条路、一条白道——一尺多宽的一条白道。我们处在轮回当中,就是这种境地,就是这种境地。
那个群狼、恶兽、冤亲,这些是啥呀?讲的就是我们果报形成的五蕴、四大,天天在逼迫着我们。你不用法,你一刻不用法,你一刻就不得消停,你那个五蕴炽盛、你那个种子的翻腾、那个不得休息的业海它不会自动停歇的。自我意识的那种傲慢、强势,我必须说了算,到哪儿都要表现自我,要争一个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它哪一刻能停歇呢?它一直在伤害着我们的法身慧命,一直在给我们制造着痛苦,这就是群狼、恶兽、冤亲。
为什么叫诈亲呢?它表现的好像是亲人一样,叫诈亲。看上去都挺慈眉善目的,其实全是拿刀捅你的,就是我们珍爱的我们这样一个五蕴——色、受、想、行、识。你看,我们多么喜欢我们的色身,多么喜欢把我们色身养得白白胖胖的很庄严,其实它是冤亲、诈亲;我们多么贪图我们的感受,其实它是诈亲,它让你在这儿轮回,吃点儿好吃的就高兴了,好味道贪著,它是诈亲;我们多么执著我们的观念是正确的,我们受教育的背景是某某大学,受过高等教育,受过西方的教育,我们引以为傲,我的观点就是对的;这件事情,我一看就明白,我比别人谁都看的明白。这就是我们染著在这个上面自以为是,它就叫诈亲,它让你感觉挺舒服,其实全是在制造痛苦,全是让你沉沦的。色、受、想、行,对自己所作的身口意的造作自我很满意,得瑟,觉得自己很不错。
色、受、想、行、识,就我们围绕着这个五蕴,念念都是贪著、染著,念念都是轮回,都是在做沉沦恶道的这个受苦、无量无边的苦的这个恶业,它叫诈亲,它看上去都很舒服,它让你感觉很舒服,其实你舒服着就进入轮回了;但是有智慧的人,就能看到这些全都是苦,全都是在受苦,那他就不顾一切地要走出这个轮回,直奔“西方”而去,这个就是念佛人“南无阿弥陀佛”。
这个时候,佛就为我们施设了一条白道。此方释迦牟尼佛发遣,你一念专念西行,就必能过此白道——“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他方就有一个声音召唤,就是阿弥陀佛“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然后你会走在一条白道上。
阿弥陀佛他的大愿,穿透在我们无尽的业海当中、轮回当中,给我们一个出苦的大方便,就是这句名号功德,这个佛果所呈现的一切功德,这是唯一出苦的一条路。
为什么这条白道就是一尺许呢?因为我们道心太微弱了,我们那个贪心、那个嗔恨心、那个自我意识的心太强了。所以这个比喻就是一条白道,就一尺许。但如果你能够一向正念而行,就是这里面讲的“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下定决心,看清楚这个事情。
我们反复地讲了这么多天,学《往生论》,无非就是看清楚轮回这个真相,看清楚唯有这一条路是出苦之路,看清楚唯有“南无阿弥陀佛”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你在这个地方生起定解,那你走在这条白道上就不会后退。
因为我们那种强大的习惯,它随时都会席卷而来。你在习惯来的时候,咬住青山不放松,我是个念佛人,要想到念佛,这时候法就现前了,法的力量就会现前,就能够让你脱离这样一个染著的苦,超越这样一个染于业相的痛苦。
无始劫以来我们染得太久了,唯有阿弥陀佛这个特别的法门不可思议的佛力住持的大力量的方法,才能顿超娑婆世界一切的苦难,它是一个顿超之法。很多大德都说过这样的话,在这个末法时期,现在这个时代,“唯有净土”这样一个了义的见地所展现出来的圆顿教法,才是可以解决众生苦难的。那些渐次的都来不及了,那些不断地要积累的都来不及了。
净土是一念横超,是一超直入,一念之间就转五浊为五清,脱离这样一个业相的流转,它这个力量是极其迅猛的,净土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大家在这点上要用的清楚,要在这个点上用的清晰。这个点就是佛力住持,就是随顺佛愿。
不管怎么样,你烦恼再难受的时候,你内心也要想到念佛。你一念,它就清凉了,它再苦、力量再大也是个如幻的东西。你染在里面,好像天都要塌了,但是其实你一念翻身,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像你做一个噩梦,一下醒来就付之一笑了。全体都是梦,有什么好当真的?人家都是诸佛菩萨的示现,都是令我觉悟的,你偏要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凡夫、别人都是怎么怎么样。
这个正见只要你用起来,就是很轻松的。我们经常说一个口诀,就是“一切的显现都是阿弥陀佛的加持,一切的显现都是法性清净的展现。”你把这个记住!你就再大的对错、好坏那种坚持,你都觉得很可笑,都是佛菩萨在逗你玩的,让你觉悟的,就你要当真。这个逗你,就是说让你在这里念佛的,一切境界都是让你觉悟的,没有实有的境界,心外没有实有的境。
你把这个正见用得起来的话,念佛并不难。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没有一个是难的,因为都是我们自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自心本具。你迷了这个状态才是难的,举步维艰,都是敌人。你内心是一个对立的状态,那不都是敌人吗?你回到这个念佛的缘起上,一切都是莲友,一切都是清净圆满无碍的,那哪儿有一点点难的东西呢?
它是易行道,这个易行道的易行关键所在,希望大家能够抓得住,用得准,不要自欺,不要学了法不用。那是很可怜,真是可怜,你已经是得到一个摩尼宝珠了,还是要继续作乞丐,更可怜,比那些没有得到摩尼宝珠作乞丐的还可怜。所以说大家要互相勉励。
我们人一旦多了,住久了,就会生是非,这是这个世间的惯性,没有啥。但是你是一个念佛人,不要忘了,我们是有法则的人,要知道我们是来干啥的,要清晰自己的发心——来干啥来了。你如果还是重复你的老一套,那你没有必要到这道场来。在轮回当中,你在哪儿都是那老一套。
到道场来,你就要有全新的一个缘起,就是以法为缘起,我们是真正的道友、真正的莲友。我们再有一些所谓的矛盾呐、各人观点不一样啊、个人习惯不一样啊,它都是练手的,练这个法的机会,都是陪练,互为陪练。要相互感激,他是示现给你看的,让你在这个地方觉悟到:这是我的种子显现了,是我觉悟的机会,要生起极大的感恩心。如果没有三宝的加持,你都看不到你自己内心有这么深的种子,那你到哪里去觉悟呢?所以我们要感恩所有的现缘,感恩一切。
念佛人,他一定是感恩一切的心态,一定是这个心态。如果一个念佛人,内心没有感恩心,这个时候生起的是抱怨,是对错,是别人不理解我,是师父不理解我,是这种心的时候,我们已经远离法了。
要及时回头啊,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回头,全体交付,全体超越。这么好的一个法,大家要用!南无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