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全集》倡印序


慈法法师 讲授

二零零二年夏安居于华首放光寺光明堂

下面的序我来读,这个序是己卯年作的,时间比较久了,有三四年的时间吧。我来读,做一些提示。

《善导大师全集》倡印序

夫众生本具真如佛性.然以无明妄执垢障覆深.宝净圆明之体无由显用.故劳阿弥陀因地顺性立愿.建立超越十方一切世界最究竟圆满之极乐.圆成普等回施。所谓无量寿佛欲意度脱十方世界诸生类.皆使往生其国.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萨者.令悉作佛.即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由阿弥陀佛修德回施.安乐国土.无尽宝藏.以彻彰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一佛宣化.十方诸佛异口同赞.诚证弥陀真实惠利.使一切众生类咸回本家本国.全显诸佛出世因缘.故称净土为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此五浊恶世.本师释迦牟尼大悲慈父.怜愍火宅众生.立五百大愿.始于此堪忍界成佛.如实宣化西方极乐世界妙德摄化九界。佛示灭后七百年.龙树菩萨出世.示教无佛之时.自力断惑证真.圣道难行.佛力摄受往生净土易行.如实开显仗佛力与自修证难易二门。继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以往生论示五门行法.令毕竟往生。而震旦首倡行净土于庐山东林.以慧远大师为首.百二十三人共同发愿往生西方.实际完整创立于唐善导和尚。和尚行化于盛唐八宗鼎立之时.直宣无量寿经真意。所谓一切往生.莫不仗借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闻我名号.俱来我刹.以佛愿力.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易得往生.与佛本愿相应故.一切含识自性究竟所在故.使见闻者皆得往生大利。以安心.起行.作业显净土非常规之法.易行所在。即以佛光明名号摄化称念必生.即得不退为安心.究归于清净法身之体.起行于圆满报德.以弥陀本愿回施.作业者对机施教方便之用。法者.先归家来.行化自在.正显佛恩.佛愿.佛力所在.别于自力未尽二惑不得其所.未至究竟故.依仗佛力则速达宝所.是此普度众生.畅佛本怀之法由净土而全显也。故千经万论同指共宣此一切法之归趣。佛力.自力.天壤悬殊.功效且日劫相倍.愿闻者.悉趣佛力安心.顿出生死苦海。

末法时代.邪说盛行.知识稀少.猜度佛智.小视净土.遮障佛慈.此正是善导大师全集倡印当机之缘。光明善导和尚乃弥陀化现.以五部九卷著作行化世间.作一切人天眼目.开众生法藏.以三心.五念.四修为弘化住持榜样.是今世净土行人之依怙。流通之处龙天欢喜.菩萨护祐.诸佛摄受。普愿见者.闻者.信者.疑者同得往生极乐.圆成佛道。

岁次己卯孟春沙门释慈法敬撰

【夫众生本具真如佛性】

一切众生如佛,本来是不二的。这个真如佛性在佛决定是不会增的,是诸佛通过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或者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成就三身的圆满,十号的具足,十八不共法,乃至说四种无畏,四力,一切大善巧,绝对也不会增加什么。那众生无始以来,旷劫流转,此佛性、法性也不会减少,但是不能称为法身,称为佛性。

【然以无明妄执垢障覆深】

无明妄执把我们覆遮起来,遮盖起来了。我们都具有如十方诸佛清净果德一样的威神善巧。

【宝净圆明之体无由显用.故劳阿弥陀因地顺性立愿】

诸佛实无所来,亦无所去,无所来去中,为饶益十方执著梦幻作业有情,来显现种种庄严国土,种种法力,种种三昧,种种不可思议的善巧,使一切众生有所归向,有所超越。

【建立超越十方一切世界最究竟圆满之极乐】

这个言词不是夸张的。因为《无量寿经》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建立在二百一十亿个佛土的基础上所显现的一种清净绝待的殊胜国土,阿弥陀佛的因地是以二百一十亿个清净佛土为蓝本,实际也就是以一切诸佛庄严报土为自己的因地。

许多佛在因地的愿望多是以饶益有情,随顺世间业缘发起的。像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发的五百大愿,就是以浊土,以浊土众生建立起来的,所以说显现种种不圆满的因缘来随顺、应化、施教众生。阿弥陀佛的教化是绝待、殊胜的,《无量寿经》所讲是“佛中之王,光中之极尊[[1]]”。

【圆成普等回施】

阿弥陀佛的成就最主要地表现在普等回施。他不是利益某一类有情,某一国土有情,他对十方九界一切有情彻底、平等、圆满的回施,无一遗漏的回施,所以说“普等回施”。下面的普等回施是《无量寿经》上的话。

【所谓无量寿佛欲意度脱十方世界诸生类】

佛以下的一切有情都称为众生类,就是所谓的菩萨法界,声闻缘觉,乃至地狱饿鬼畜生,九法界有情,全称诸众生类。我们说三善道、三恶道、三圣道,这九界众生都是诸众生类。

【皆使往生其国】

彻底彰显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证圆觉的真实利益。

【悉令得泥洹道】

“令”者,非假拟作词,九界有情在此呢,自力是所不能为的。

【作菩萨者.令悉作佛.即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

如《无量寿经》上的话说的比较简单,《无量寿经》[[2]]说:“设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闻号俱来,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普利诸群品”,这就是所谓的“转相度脱”。

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要认为是以后的利益。彻悟禅师在这个地方又作了一个清晰的讲述[[3]],说“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成佛时、往生时、度生时”,不离一念,全体圆成,一举法界,圆彰圆显。这个“转相度脱”,只是把这一乘圆教的广大的法益彻底地回施给每一个有情,在称念的当下,法界归于一真,得清净安稳,就是安一个真实的果德心,以佛的果德为我们现下的起用之心,他毕竟圆满,无亏无欠。

【由阿弥陀佛修德回施】

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深深地思惟,不要认为是文字。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的全体修德,极乐世界的报土是修德的安住相,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他的实用相、摄化相、利益相、成就的给予相,因为人人都可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大家切莫忘了,假设是没有佛的愿力,我们闻名号尚不可闻,况且能得到弥陀的修德回施呢?弥陀的修德回施正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名号的回施正是修德的回施。一定在这个地方切莫放过,一定不要放过,要放过了,我们会轻视净土一法——十方诸佛所护念、所赞许、所摄化的一个教化,那就丢失大利,实在是可惜。在这个地方,《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对阿逸多菩萨说:“阿逸多,汝闻无量寿佛名,吾助尔喜[[4]]。”何以故呢?因闻名故而具足大利,是为无上具足,闻名得具足。

我们现在对佛法的传播、心性的启迪往往认识不清,释迦佛以四法饶益世间。在《大集经》中,释迦佛举了这么个例子说:诸佛出世,皆以四法饶益世间。四法,名号就是一法;我们一般说的三藏十二部,以经教开显饶益世间,这是一法;以诸佛妙相庄严摄化众生,成就众生,这是一法;以名号传播十方,摄化必生,称念必生,称念必得,称念必成,这又是一法;以神通力饶益有情,亦是一法;这是四法度众生[[5]]

好比说有的人行持真言,有的人念诸佛名号,《药师经》中写的诸佛名号甚深功德,能获不可思议的功德胜利,唯有地上菩萨方能知,或者知一少分,真正究竟能知者,唯佛与佛能彻知。现在学习净土法门往往轻视这个名号功德,就是以名号摄化十方的利益,不知道这是佛在八万四千法的教化中的一种最善巧、殊胜、直接的教化,此名号就是全部的报德。

像我们一般在世间,我们叫某一个人的名字,那这个人就可以应名而来,使他的全部的修德现前,就是说他一生的作业、经验,由于你的呼唤而得到起用。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亦复如是,可以全体起用阿弥陀佛旷劫以来的修德,十劫以来的给予,无遗无漏,决定真实。

假如我们在这个地方不能真正地认识,那么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不能普利十方,要认识得到,那我们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会欢喜踊跃。所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实是诸佛成就瞬间的本因所发。因为一切诸佛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一瞬间,都有自己所出的言词,这个言词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情不自禁的,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情不自禁地念得出来,就是成佛的标志,圆满成佛的标志。当然也有阿弥陀佛的愿望的加持力或者相应力印许诸佛成就,所以“设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这个“立名无量寿”包括什么呢?十方诸佛若不称赞我名,那不取正觉。怎么称赞呢?十方诸佛称赞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是决定无疑的。不光十方诸佛称赞南无阿弥陀佛,一切菩萨贤圣亦复如是,如《无量寿经》说。

我们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思惟,不要轻易地放过去,就是所谓的“由阿弥陀佛修德回施”。这个修德的回施,我们要用得上,真是会欢喜踊跃,至心信乐,现下归命,直接入弥陀的大智愿海,成就不可思议的现前利益。

读过《往生论》的人,能体会到五念门的功德,就是现下一念听闻而发起的。听闻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由此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不离当下,全体归命。若作赞叹门,若作礼拜门、观察门、作愿门乃至回向门都能成就不可思议的利益。若取一门,都得出入自在;若自力,若他力,各个具足。因为净土法门有清净的传承,一代一代的,决定没有任何所昧失的。只是说像现在这个社会上这种传播方法,遮障佛慈,测度佛智,不知佛为法王,于法自在,饶益有情,威德回施。正如“善来,比丘!”闻言即证阿罗汉是一样的。

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能使一切众生闻名即得无上大利,具足无上大利。利根者的确是闻者即知,即心即佛,一闻即欢喜踊跃,住不退转,成就五门功德,入五种果地,出入自在。若入功德,若出功德,皆得善巧。那中根性人亦不可思议,只心作心是,念佛时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么常念阿弥陀佛摄化十方九界有情的大威德名号、光明名号,这个宝号能摄化十方,无一遗漏。不光是我们这样的凡夫人类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能利十方,就是八哥之类、蜎飞蠕动之类能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样普利十方,与诸佛称念等无差别,是为万德洪名,非是我等情计所能测度。我等情计往往遮障我们的这种本地心愿。就是最弱的根,佛力亦不可思议,潜移默化,逐渐归于无上道,所以说佛力不可思议。这是明末蕅益大师所判的三种根性,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判净土法门所遇到的三种根性。

【安乐国土.无尽宝藏.以彻彰一切众生本具佛性】

我们具的是佛性,佛性因为运用不出来,证得不出来,不能称为法身,或者说法性。称为佛性也好,法性也好,那以弥陀的修德来彰显我们的佛性,可以使我们当下转身得安稳乐,远离生死怖畏,得究竟安住。能不能如是呢?这是大家的接受因缘了。

【一佛宣化.十方诸佛异口同赞.诚证弥陀真实惠利】

《无量寿经》反复地讲[[6]]:“阿弥陀佛欲惠以众生真实之利,以无尽大悲而出现于世。”阿弥陀佛这个佛不是像其他佛的施教,他就是以自己的名号直接惠利众生,以一切世间众生之吼来作狮子吼,为众开法藏。任何有情,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万德洪名都可作狮子吼,饶益世间,含摄世间,普利世间,那真是不可思议。

所以直接把名号的功德惠利给一切有情,使一切众生握此尚方宝剑,可以斩杀一切众生染著情计,得无上的大利。所以释迦佛在经典上这样告诉我们说:“若有众生,称念无量寿佛名,与文殊等。”就是手执文殊智慧宝剑,能斩断一切情计,是故无量寿佛又称为不思议光、炎王光、超日月光。阿弥陀佛的真实惠利,就是以这个名号,究竟方便地给予众生。

【使一切众生类咸回本家本国.全显诸佛出世因缘】

一切诸佛出世,莫不是为了使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得清净道业。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直接惠利于一切众生真实的、究竟的、无所障碍的利益——出世的利益,入世的利益。

【故称净土为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玄奘法师所译的《阿弥陀经》,它的经题是《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称赞净土佛摄受,净土一法是佛摄受的教化,佛给予的教化,不是其他修证的法门。所以净土一法实是很难传播,很难开显。《无量寿经》在这个地方反复地告诉我们:遇善知识亦难开示。释迦佛说:“于此五浊恶世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甚难。”还有一说:“说是此法是为甚难,难中之难无过此难。”于此娑婆世界说此法难,于一切世间说此法亦是甚难,就是在菩萨中说此法亦是甚难,况且我等凡夫之类呢?所以能听闻此无上道法,实是大家不可思议的善根昭显,善根成熟啊!

大家要是读读《圆觉经》就会知道,有时间我希望大家能读读《圆觉经》,可能会知道此法门甚深甚深。入地菩萨,地上菩萨欲逾越此法门而不能,欲彻晓此法门而不能,实在是难遇难得难闻。我们因为宿世的善缘,像释迦佛在《无量寿经》讲:“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不要小看自己的因缘,切莫小看自己的因缘,莫以为释迦佛的教化是泛泛的说。佛是真实语者,不异语者,如语者,决定不说二语,是真诚语啊!所以我们遇到净土一法,实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实是不可思议!

若是能得到这个清净的传承,就是从无量寿佛,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龙树菩萨是妙云相古佛,从他方世界来我们娑婆世界弘传释迦佛的教化,亦传净土一法,天亲菩萨,一直到我们中国近代的印光大德。历代的祖师,一祖一祖相传,清净纯洁,无有疏漏。一切众生若有遇者,必得度脱。真正遇到清净传承者,深信不疑,当下承担,必得无上大利,即生必得成就,必得究竟安稳,实是不可思议的教化。

【此五浊恶世.本师释迦牟尼大悲慈父.怜愍火宅众生.立五百大愿.始于此堪忍界成佛】

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堪忍世界。今天我的确是身体特别地难受,回去以后坐了一会儿就受不了,特别地难受,可能有点病才知道“堪忍世界”这个名词不是虚设的吧。我们这个世界叫三界火宅,他方的人民看到我们这个国土的众生生存的方式,称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也就是所谓的堪忍。何以忍受啊?就是这个国家的人民怎么活人呢?就像我们看到蛆、蚂蚁、苍蝇很多生命在很困难的环境下生活是一样的,我们感觉到它们那么难受、狭隘。他方世界的人看到我们亦复如是。

【如实宣化西方极乐世界妙德摄化九界】

阿弥陀佛的妙德就是以名号摄化十方,导引一切众生往生彼报土。所谓往生,亦以无量光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摄化一切众生的心性,勾召一切众生的心性,不作舍离。所以摄十方念佛众生慈悲不舍,也就是说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一切念佛众生决定与弥陀结不退转的因缘、不舍的因缘。所以这个真实的妙德摄化九界,九界不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九界,是十方世界的九界。

【佛示灭后七百年.龙树菩萨出世】

这是以我们显教所说的;以密乘说,如以唐密说,就是佛灭度五百岁龙树菩萨来此娑婆世界应化。龙树菩萨的本相是妙云相古佛,他在他方世界早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摄化无量的人天,成就无量的菩萨。那为什么到我们阎浮提呀?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来助释迦佛的教化呢?因为佛佛相助,他看到释迦佛的教化在佛灭度之后出现了很多不能回转的因缘,所以来此世界应化。

【示教无佛之时】

这是龙树菩萨在他的《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中所开显出来的一段文字[[7]]。若没有这一段文字,我们很难辨识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的差别。

【自力断惑证真.圣道难行】

我们知道有两种惑——见思惑,见惑与思惑。就是所谓的利使与钝使,有五利使[[8]],有五钝使[[9]]。见惑是为利使,思惑是为钝使。贪、瞋、痴、慢、疑是思惑,它就比较迟钝一些,比较慢一些。他一般要先断见惑,主要靠自力来行持。并不是说没有这样的人,没有这样的修持,是有的,还是可行的,只是说难度大。

昙鸾大师举了几个例子说,末法时代,像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大家有五种障缘,大概地把我们障住。第一个就是外道乱善。现在大家不知道什么叫外道,很多外道也打着佛教的旗号,也在传播一些什么教化,但他是打着佛教的旗号,标立自己,昧失传承,就是没有来源,妄自发明,标新立异,各自称大,各立山头,使佛法毁于一旦。佛法重在于传承啊!所以外道乱善,我们大家就迷闷。

再一个就是所谓的大家只知自力,不知佛力[[10]]。要是修过密乘的人都会知道,祈请诸佛加持、上师加持,是修法的根本动源。《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一个菩萨次第,莫不靠念佛念法念僧而得以增上,这是决定的。若不念佛何以成佛呢?所以只知自力,不知佛力。现在人自以为是啊!

再一类有情,就是所谓的断灭慈悲种性,就是为我,声闻自利心态。干什么都是“我”字当头,我先往生了再说吧,我修成就了再说吧。《圆觉经》讲啊,你就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我相,也不是佛法啊!事相不破,佛法不立啊!现在呢,尤其我们汉地,基本上已经传播到极端了。问十个人,九个人这么说:“我往生以后怎么办怎么办,倒驾慈航,普利众生”。念偈子的时候就说“愿共诸众生,同生安乐国”,但是到下面又说,“我先往生,你们慢慢来,我以后回来度你们”。所以断灭大慈悲的种子,引发不起来修法的正因,不能知道诸佛真正教诲的深意。

再一类就是无记恶人,毁人善法。你以一生苦苦的行持,不敌人家几句恶话就使你声名狼藉。我听到太多太多的这种说法了。好比说,这个人习法呢,对某个善知识,抱着一腔热情去了,迷信心理去了,结果碰了钉子,好了,开始说很多罪恶的话,把这些恶水倒在这些善知识头上,也可能是他自己听到的、见到的,也可能是他自己编造出来的。这是无记恶人,毁人善法。

还有一个障碍,不知因果,不在乎因果,不依俗谛。现在大家遇见的比较多的,弘扬的一些什么这个法那个法,坏人俗谛啊!佛法的确是不害世间,“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不动摇世间而利益世间,特别地殊胜方便。

这五类障碍呢,使我们末世的有情很难自力地归入圣道,成就圣菩提,特别地难啊!

【佛力摄受往生净土易行】

这个“往生”,一念回心者,可得往生之大利。那你说我依正二报不能全体转身,不能全体现前,那是不是往生的利益呢?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有一个清晰的开示:净土一法的修持是安心起行作业,下面会讲到。

【如实开显仗佛力与自修证难易二门】

学过教的人都知道,在佛法中有真如门,有生灭门,有折门,有摄门,有智门,有悲门。那难易二门呢,是龙树菩萨所开,但是在佛教教化中,一直都在传播,并不是他新的发明,并不是从他这儿发明开的,是一直传承下来的东西。

【继天亲菩萨广造诸论】

天亲菩萨是千部论主。我们今天在放光寺光明堂学习天亲菩萨的文字或者说因缘,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天亲菩萨就是世亲菩萨,经常垂迹于鸡足山,这个地方的记载是比较多的。很多人去过石钟寺,有一个法师在那个地方修了个塔,那就是世亲菩萨以前在鸡足山参学时留下来的一个遗迹。

“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天亲菩萨是千部论主,因为天亲菩萨与净土法门的渊源甚深,天亲菩萨一生有一千部论,所以大家都称他千部论主。

【弘阐佛乘.以往生论示五门行法】

过去的善知识们修持净土法门都是以五念门来行持的。现在的人行持净土法门不知道了,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的头也大,眼也花,就不知道是个什么法门,真是搞不清楚。历代的行持净土法门的人,法门的修持都很清晰,用哪种法是哪种根性,很快能契入这种法益。

【令毕竟往生】

这个“令”字是只要归入此法门,必得往生的大利,这是决定无疑的,没有什么含糊的地方。“令”是没有什么含糊的地方,就不是假设出来的。

【而震旦首倡行净土于庐山东林.以慧远大师为首】

这个典故大家都是知道的。

【百二十三人共同发愿往生西方】

过去大家结社。结社有个啥善巧呢?因为净土一法多易遇违缘,就是退失信心的意思。结社就是相互的鼓励。干什么鼓励呢?过去的这些诸大菩萨,往生之后要鼓励。像师子觉,世亲,无著菩萨,他们哥仨都是大菩萨。谁要先往生了,还要先告诉我,你给我示现个瑞相,你让我看看,你可不要蒙我。你要加被我,提携我,增长我的信心。那么这百二十三人亦复如是。假如谁先往生了,一定来昭示于下面的有情,就是说谁后呢你要昭示他。所以远公大师在欲舍报的前七天,就看到很多结社的这些菩萨们已经往生了,(他们)随着阿弥陀佛来说:哎呀!大师啊,你这么发心,你怎么现在还不往生呢?怎么还不舍报呢?就起这么个启迪、策励。现在这个结社的因缘就比较薄弱一些,大家就相互的策励一些。

净土一法呢,按根本上来说,按缘起来说,实是也是眷属的教化——相互的激励、摄化、提携与增上。就像密乘的修持,很多人都看到密乘,哎呀,上师领着一大帮子人,东跑西颠的,上师跑到哪儿就跟到哪儿。干什么呢?鼓励信心,都是为了加被提携,互不舍离,相互的消化,相互的增益。净土一法实是果德的回施,亦复如是。所以大家一安心,起行作业必得圆满,因为他不离安心故。所以密乘的修持,四皈依也不过是安心罢了,安一个真实的心,与净土一法实是不二的教化。

【实际完整创立于唐善导和尚】

这不是我在这个文字上的发明,这是摘录下来的文字。因为啥呢?历代祖师都这么说的。这个文字是我写的,但的确是历代的传记都是这么称赞的、称扬的。从我们个人的利益上来说,事实如是,真实不虚。《善导大师全集》可以说把净土一法真正地给建立起来了,他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和尚”,为什么称为和尚呢?因为这是撰著这个序的人,尊重善导大师,写的是“和尚”。我以他为本师,为亲教师,为顶戴的对象,我写的“和尚”。那大家顶戴不顶戴?我希望大家顶戴他。所以说“和尚”,“和尚”就是亲教师。我个人受到的一切法益来自于和尚的加被,来自于和尚的给予,来自于和尚的启示,不离和尚的这种甚深功德力的再现,不离!离不开他!不是我们自己有什么得失。

【和尚行化于盛唐】

盛唐在我们中国,我们都知道称为大唐、盛唐。

【八宗鼎立之时】

过去有说十宗,那把两个小乘教的因缘放下来说。

【直宣无量寿经真意】

你说《无量寿经》肯定都是真实的,但是要有人把他揭示出来才可以。过去人学经必学论,以论开经,或者说熟悉经以后再来看论,以论来论证经典的这种法义。所以经多是对论的一种依据,论是对经的一种法的表述。

【所谓一切往生.莫不仗借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最早的时间对这个大愿业力,我有一个特别感觉不舒服的想法。我说众生有业力,佛这个业力当然不能接受。当然阿弥陀佛这个修德必是以业力显现出来。阿弥陀佛的业力也是不散不坏的,如《无量寿经》说“极乐世界无衰无变,建立常然”,所以建立常然为我们的增上缘。

【闻我名号.俱来我刹】

这是佛的愿力表现的利处。这个利在哪儿表现出来呢?阿弥陀佛这么自许给大家:“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他的根本愿望。什么愿望呢?“闻我名号,俱来我刹”,是他的名号功德的真正的内涵与给予,实质的给予。所以以佛愿力,不要以自己的想象,以自己的修持,以自己的智慧,那这肯定是不相干、不相应。

我们这个时代最麻烦最麻烦的人呢,相信自己两条腿,不相信汽车火车的速度,实际也是相信的,因为现在有这种因缘。世间法尚有代步工具,在佛法中说代步工具大家就不许,这真是荒诞。世间有飞机,可以使人一日千里,一日万里;仗借阿弥陀佛的愿力,使人转化业报,从此地到彼地,从此岸到彼岸,获得大利,反而生嫌谤,这真是可怜啊!世间法尚有这种自在方便,佛法能缺此方便吗?所以往往我们以情计一推测,这个地方就会出现大的障缘。

【以佛愿力.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易得往生】

这是善导大师的原话。

【与佛本愿相应故】

就是佛的出世的本怀。阿弥陀佛所建立这个国土,建立这个名号,这个修德的根本的目的在于“闻我名号,俱来我刹”的这种大利的给予。你不顺应,你是得不到这种利益的,这是决定无疑的。顺应必得其大利,疑惑必丧失大利,如《无量寿经》说。

【一切含识自性究竟所在故】

一切含识,自性究竟所在。旷劫以来,我们这个识心在六道中荡漾,无依无托。大家要是真正地归向了,毕竟归依,还是极乐世界,还是清净光明大寂灭光明藏。诸佛安住大寂灭光明,一切众生本来也安住大寂灭光明,只是妄生幻化生死,妄自幻化生死,无明流转。

【使见闻者皆得往生大利。以安心.起行.作业显净土非常规之法】

这个地方争议很大。现在我们在国内外传播净土法门,包括修持净土法门的人,不以安心为根本,以“自己念多少佛,得到功夫成片不成片,一心乱不乱,什么样的功夫”为根本。不以发心、安心为根本,不入信位,不入信愿,那怎么来学佛?丢失大利,丢失根本,丢失学法修法的根本的起步。就第一步丢失了,不得顿悟啊!行者以次第而行,那你说安心这个次第没有,下面的起行作业决定是不能成就的。

大家一般都学过,我们汉地说净土法门的说法,现在的说法比较多的是“信愿行”三个字。信也就是安心,你不信,不信无始以来我们与诸佛本来不二,无差无别,众生心与佛心本是一心,若在这边信不得,信不及,可能是安不了心。不信一切众生乘佛愿力,称念必生,你念佛毫无意义,不得安住,不得歇心,不得大利,那下面的起行作业还是轮回业。不管你是善法,是恶法,亦复如是,统统同等。

所以信愿行,信是根本,三位本是一体啊!现在我看他们争论比较多的就是把信愿行裂开了。净土一法是圆顿之圆顿,径中之径,了义之了义。结果人们把这个一举全体的教化反而裂开了。我们都知道大乘说教,闻思修是并举的,是不相隔离的。

我这一次去到东北有一个特别增上的感觉。有一个搞古代文化的教授,有一次大家在一起吃茶,他谈了这么一个话题。他说,“有些善知识说‘识得法身,尚需修报化’”。他气话:“不得”。何以故呢?三身实不相隔断。我当时听到这一句话我说真是啊,实是圆教根性。根性不一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要是没有入这一类根性,那真是你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来接受这个因缘,实是大难大难。那你要把信愿行砍成三段,你说我念到一心不乱的时间我才能往生,或者念到功夫成片的时间才能往生,那你这个修法已经把信给打下去了,把安心给毁灭了,那第一步种子都不真了。

安心,起行,作业,这三个步骤就是佛的三种业缘相——信忍,顺忍,无生法忍。这三个忍,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安心即是信忍。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不要把自己排除在外,这名号之内就有三种忍的功德与利益。信忍者是如来种性,若不安如来种性,一切法益必不现前。因不真,果招迂曲,种子就腐烂掉了,你怎么能得到高产丰收呢?

所以安心就是信忍,如来种性。起行是随顺忍,是如来行,顺忍是一切如来行。作业是无生法忍。诸佛如来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来来往往饶益十方,实无来去。若作善法,若作威德法,若作种种清净法、不清净法,皆为饶益世间,实无作业,称为无生法忍业、无漏业。所以“以安心、起行、作业显净土非常规之法”,就是闻我名号,俱得三种忍。这三种忍运用不起来,信忍不可舍呀。信忍一舍,一切法益必不得用,那就不是佛教徒,你就没法学佛法。

现在人把净土一法推到加行道去了,就是资粮道,说信愿行三资粮,行不行呢?那就不是什么圆顿之圆顿的教化了,欲现生了生死是必不可能的。因为加行道、资粮道还遥远着呢,还有见道,还有修证道。这个过程很漫长,那跟这个果德的回施实不相干,不相应。大家把这三种忍思惟思惟。

课间问答:

弟子启问:……

有一家人对这个往生的看法很大。是一家人这个问题啊,的确是往生了,当时看他往生了,但怎么做梦又梦见他做鬼了,穿得很破。有的人又梦见他穿得很漂亮,有的人就感觉到就是往生了。千差万别,心性所现,非是往生者本人之事,实不相干。莫不是我们自己心性映现出来的,折射出来的,所以跟当事人不相干。

弟子启问:……

起行啊,安心在这个信的前提下,就是信弥陀的圆满的回施。就像你受上师传法以后,上师传法是圆满的,清净的,那么你就以圆满清净发起修持,作不二的随顺,实际也就随顺这个圆满清净的传承,随顺传承而得到成就。这个起行就是说的顺忍,随顺传承就是随顺佛的果德,随顺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给予,随顺万德洪名普利十方的大威神,“闻我名号,俱来我刹”的大威神、大善巧,来观察世间,运用世间,利益世间,成就世间。行如来行,随顺行,随顺如来行,可不是随顺你的行。我们随顺如来行之时那亦行如来行,虽是凡夫,亦入大觉位,行大觉行,就像滴水投入大海,以空回空啊。其相不二,其体不二,所以入弥陀大智愿海。随顺如来业行,我们学过《往生论》,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菩萨摩诃萨,在此得以自在善巧。

【以安心.起行.作业显净土非常规之法】

这是个法。我们在这个地方是讲法,不是在给你说教,也不是在搞理论、学术。大家用得起就是法,用不起就成教,在根基没关系,那就是文化,慢慢来。

【易行所在】

若说净土法门易行难信,易行,易在何处呢?

【即以佛光明名号】

为什么是光明名号呢?是心智光明,无色无相,普利十方。

【摄化称念必生】

《观无量寿经》有两句话:阿弥陀佛名号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就是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个地方是真实不可思议的。“称念必生”,这个必生是毕竟生,是佛愿。以佛愿、以佛力来彻见必生,随顺佛力必生,并不是我们这个差别相生与不生。“必”是究竟意,决定意,普遍意。

【即得不退为安心】

那你必生,一切含识皆因此法而度脱,你有什么不放心呢?这个地方真正得到安心,使我们能对佛的这种教化安心,对自己的往生利益、一切众生的往生利益得到安心。

【究归于清净法身之体】

佛教讲体、相、用。法身是体,清净本然,无来无去,平等广大,遍于法界。

【起行于圆满报德】

我们要以弥陀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来观世间,利世间,用世间,回施世间。要用我们自己的心、自己的感受,那就麻烦了,那要起行,肯定是贪瞋痴慢疑,杂毒之善。你行什么样的因缘都是不具足的,都是有对的、有漏的、有为的,如幻化业流,那不坏的善根不能彻底昭显。

【以弥陀本愿回施】

我们一起行就是弥陀本愿力,愿力的回施,功德的回施,具足的回施,究竟不可思议的回施。

【作业者对机施教方便之用】

在这儿讲体相用,作业在用,诸佛如来业是无生法忍,于平等法中流出差别教义,饶益有情。佛也说三辈九品,三辈九品实是随顺众生说,是从无生法忍中流出,是不可思议的。但就佛本心来说,实是一乘说、一类说。

【法者.先归家来.行化自在】

这句话大家要能读得懂可能就方便一些。“法者”,要运用这个东西,你要运用这种法则,运用这种传承,运用这种给予,那就会得到归家的感觉。无始以来我们身心无所寄托,现在感觉到终有所归了,心有所归了,心有所依,自心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心。因为我们这个心性与诸佛心性无始以来广大周遍,无色无相,用于何处,现于何处。至今以后呢,先归家来,安个什么样的心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心。那就先归家来,心安了,身心有所寄托,在此阎浮提也好,在此娑婆世界,那我们做一个无畏的人。“行化自在”,行就是说若作业行,若作随顺行,若作利人行,都是很自在的。这个自在就是不执著,不作意,因为随顺行故。

【正显佛恩】

像长者之喻,长者把自己的家产交付自己的儿子是一样的,彻底无遗地和盘托出。

【佛愿】

佛的愿望是“闻我名号,俱来我刹”,佛的愿望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佛力所在】

大雄大力唯佛陀啊!在这个地方,菩萨不能了知,凡圣之类不能了知。像善导大师说,我等信外轻毛,你怎么能自诩呢?只能仰信、随顺,别无他缘。

【别于自力未尽二惑不得其所】

假如我们不断除见思二惑,必不得安心啊!但依净土一法呢,我们见思二惑没断,只是随顺,就可以得到先归家来安心的大利,就是一念回心是为往生大利,即得不退转,终有所归。彻悟禅师讲,“百年如寄,终有所归”,这两句话特别亲切。我们人生一百年,你做善做恶,就是你现世的果报,一撒手,必是极乐,终有所归。在这个地方认得清了,就是随顺弥陀的教化。

百年如寄,终有所归。我们这一次有个因缘,专门去红螺寺拜了彻悟禅师的舍利。百年如寄,这一百年像寄放在这儿的一个东西一样,一世就过去了,但终有所归,就是先归家来,行化自在。彻悟禅师是我们净土法门的十二祖师。他这两句话是从哪儿得的呢?他大彻大悟之后,把他的禅林红螺寺改成净土道场,十方衲子闻讯普来。他就立净土道场来饶益十方,威震十方。为什么呢?就是他由这两句话所感悟到的。所以净土一法无机不收,真是这些大善知识的眼目啊,金刚顶眼哪!

【未至究竟故】

自己要是不能走到,你不得安稳,现世总是惶惶不安。你说得再好,你在某种次第上总是……因为四十一个菩萨次第如梦如幻,菩萨次第尚如是,况且我们现在这些作业呢?善恶作业呢?你在自己的梦幻作业中,总不得安稳,因为没有随顺故,没有安稳的家,没有真正的寄托,没有归命处。

【依仗佛力则速达宝所】

就像我们坐飞机一样。龙树菩萨举的例子说,如人顺水行舟,一日千里。像在经典上举的例子,像瘸子,驴都不能上,但是乘着金轮圣王的力量可以一时游于四天下[[11]]。我们这些薄地凡夫真是生死不能了,仗借阿弥陀佛的力量顿出生死,的确是如此。信与不信皆已回施啊!

我以前特别震撼是这一点,就是我感觉到自己是最糟糕的一个人了,一次一次的逃逝净土法门,老想逃跑,不干了。我感觉到净土法门太麻烦了,特别是在交流的时候,特别难交流,受到的诽谤最多。干脆不再讲了,我也不信他了,但是转了一圈还是来信。何以故呢?其他都不安心,不得休息。

唯有净土一法,当下使你休息。奇哉啊!大哉啊!善哉啊!稀有啊!所以你情不自禁会赞叹他,会顶戴的。常常真是泪流满面,情不自禁。因为啥呢?吃一点苦,搞一点明堂,吃一点苦,又开始。哎呀,说自己愚痴啊,佛这么慈悲,说我来给你圆满,我来饶益你。不相信,自己干一段,后来又掉泪,吃了很多苦,又转到这儿来,吃了很多苦,又转到这儿来,不知道反复了多少次。我相信大家可能比我有智慧,一闻即信,我感觉到这里面的人都比我有善根。速达宝所啊!真是为净土一法掉了很多泪,我多少次都想真是彻底地舍弃他,甚至发过愿。这一次我到法门寺都想发愿,我说我再也不讲净土法门了,再也不干了。到法门寺就没这样的机会,发不成愿,总有因缘让你说不出这个话。

这个法太难讲了。因为啥呢?要舍弃自己的一切思惟,一切作业,一切善恶,全体靠倒弥陀,方能把弥陀的彻底的功德、究竟的功德、无上的功德回施给有情。特别难,释迦佛尚说难,我等更难更难哪!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实在是大难。所以好多次好多次不干了,结果呢,今年到这个地方的因缘还是干一次吧,大家的福报加持吧,道场加持。

【是此普度众生.畅佛本怀之法由净土而全显也】

大家一定要看到这一点。佛就是为了普度众生而成佛啊!是哪样的方法能普度众生呢?我们大家可以举例子。你要说除了净土以外,你再来举个例子让我们看一看,我们试一试。

净土一法,甚为稀有难得啊!就是我们这些薄地凡夫不离我们现前一念心念,一念随顺就可以自他二利,普度众生,得彻底的安心。奇哉啊!何以故呢?一切蜎飞蠕动之类咸因此法而得度脱,如《无量寿经》释迦佛所说,决定不虚啊!

【故千经万论同指共宣此一切法之归趣】

“归趣”,并不是说把一切法给杀掉了,没有这一说。因为啥呢?一法不灭万法,法法相彰,互显互彰。但净土一法这种特殊的不可思议的利益,可以彰显一切法,都是为了饶益一切有情,所以是一切法的归趣,是根本利益所在。非是净土法一弘扬出来,其他法就灭了,不是那样的,那样可能不是佛法了。“归趣”,诸佛宣化的一切法莫不是为了普度众生,而净土一法彻底彰显。一切众生见闻,都能体会到这样的法益,运用这样的法益,实是不可思议。

【佛力.自力.天壤悬殊】

差别太大了。

【功效且日劫相倍】

就像我们徒步从云南到北京,那真是太难了,坐车、坐飞机可能就不为难事。

【愿闻者】

这是作者的愿望,就是慈法对大众的愿望,受佛的加被吧,就这么个愿望。

【悉趣佛力安心】

你自己很难安心哪!佛力也是佛的果德的回施,也是信忍的种性,如来的种性。这真是我特别大的一个愿望,或者说一个根本的愿望,跟大家交流就这么一个愿望,一个渴望,如饥似渴的一个愿望。真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能得到这种正因。

“悉趣佛力安心”,我们自己的力量太难安心了。大家很多人可能坐过飞机,坐飞机咖啡一端过来该下飞机了。为什么呢?你坐着坐着就到地方了,不需做其他的事情。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法界的飞机,载负着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是大法船。这法船如法界大,载负一切有情,永不会沉,永不会没。你能被他载负着,你就会得究竟安稳乐。

【顿出生死苦海】

这是种性说。希望大家听闻这个文字,下去能思惟思惟,哪怕用一念怀疑审思的这种角度来提出疑念,是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让大家盲目地迷信,也不需要扼杀你的心智。要深深地去思惟它,对自己的身家性命一定要爱护,对自己能不能了生死这个事情一定要思惟,一定要尊重。你要说盲目地信从我,我感觉到也是没有意义。所以要善自思惟。

【末法时代.邪说盛行】

大家看一看这个时代的讲法,大家可能会出一身汗的。我基本上遇到念佛人,十个基本上有九个是这么说的。大家一谈论往生问题,大德安心否?“哎呀,功夫成不了片啊,没有功夫,功夫不到家啊”,基本上是这句话。不安心哪,苦哉,苍天哪!第一步没迈进门槛,想吃这一桌丰盛的美餐。哎呀,可怜哪!

【知识稀少】

具眼者甚为稀有,所谓具眼者,予众生安心哪!诸佛如来都是善说安慰者,饶益众生予如来种性啊!要不然诸佛如来出世干什么!

【猜度佛智.小视净土.遮障佛慈】

尤其在我们汉地,真让人痛心,我走到很多地方,大家都这么说,把净土法门看得特别地可怜。有一个善知识,大概就是九八年、九九年有一个讲话。我看到以后,我就想找他去交流交流。他是特别有影响的一个大善知识,但是的确瞎却众生眼目。为啥呢?他说净土法门是权教,非是实教,太可怜了!这实在是瞎却众生眼目之人啊!以自己眼目瞎却。

要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法门不许破他宗。好比说,很多人在弘扬自己传播教化的体系的时候,不需要危害其他法义。因为我们都知道,圆教就是圆教,陀罗尼教就是陀罗尼教,大乘教就是大乘教,都是互不相伤害的。有些人没有真正的传承,就是不爱护释迦佛的整体教化的传承法义,相互伤害。

这不妨说一个境界,能使大家得一个增上的信心也是无妨的。大概是在九六年吧,或者是九五年这一段时间,有一个境界,或者说是一个梦吧。梦见色达的一个传法的教化主,他给我说了这么一段话。什么话呢?他说,“末法时代,若予人于法,大家所交流于法,传播于法,切莫相互地冲击与伤害,伤害与冲击的时候,毕竟自破,就是你自己已经破坏了你自己的法义了。因为每一个教化有他的区域,有他的范围,不要伤害别人传播的法义,尤其是别的法门的传播。若伤害的话,你自己的法义已经受到破坏了,你自己的法义已经不具足了,你的清净眼目已经受到污染了,这是决定的”。

当时醒过来以后,心里特别地欢喜。因为啥呢?我们心目中一直有那种喜悦的向往,希望大家不要相互地伤害。好比说学戒的人不要看到人不持戒就生瞋心,念佛的人不要看到不念佛的人就生慢心,学戒持戒的人也不要认为持戒有多么高尚,那犯戒的人也不要认为人家持戒的人骄慢或有其他过失,你修密的也不要小看显教,显教你也不要说密法妖魔鬼怪。大家相互地安住本位,各个行持,相互地爱惜、尊重,这本身就是法义。都是释迦佛一时施教,就是左手不要伤害右手。很多人现在说右手我善巧,就要把左手给砍掉,尤其现在的一些大善知识一张嘴就要把其他法义砍掉,这个地方的确是特别大的过失。

【此正是善导大师全集倡印当机之缘】

每一个教化,每一个法都不会孤起的。善导大师这种教化已经流传了这么多年,但《善导大师全集》的广泛流通还真是需要一个正因。

【光明善导和尚乃弥陀化现】

这不是某个人轻许的东西,历代祖师都是这么说,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在此娑婆世界应化之相。

【以五部九卷著作行化世间】

当时在善导大师乃弥陀化现(后面),我写了一段文字掐掉了。那段文字特别长,大概有200多字,就是其行迹空前绝后,我把它拿下来了。为什么呢?怕有点激烈,有些人不接受。因为他几十年不休息,后三十几年就不休息了,真是空前绝后。

【作一切人天眼目】

说实话,现在学习净土法门不依善导大师,真的很难有眼目,很难有眼目。现在人各执其说,各自发明。我希望大家要尊重一个因缘的情况下,就随顺他的教诲,就会睁开自己的眼目。这个法卷也是传承,《善导大师全集》也是一个法宝。你要用法,你也可以得到他这个传承。什么传承?以他的教诲来运用就对了。以他这个教诲,拿经、拿其他论、拿他的行迹来印证、来启发自己的行为,也可以得到这样的利益。

【开众生法藏】

因为我们众生的法藏与弥陀的本来功德、修持功德是不二的。

【以三心.五念.四修】

“三心”: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五念”: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四修”:恭敬修,长时修,无间修,毕命修。

【为弘化住持榜样】

现在很多人在修持上下功夫,不在护持圣教上、报恩上用功。所以在密乘的教化上讲的比较多,上士行是报恩行,是知恩行。诸大成就者不过是知恩者罢了,把诸佛的恩德直接地回施有情。净土一法实是报恩知恩、知恩报恩哪!

“为弘化住持榜样”,就是为了使净土一法普利世间。假设我们作为一个净土的行人,真正地行持净土法门,安住这样的利益,那就是做一个世间的榜样罢了。这个榜样并不是标立,我们的一切行持并不为自求。何以故呢?阿弥陀佛已经把我们的生死问题彻底地给了一个安心的交待,究竟的载负,圆满的施化,使我们消除了怖畏与后顾之忧,所以只是报恩行。为了使这个广大的恩德传播十方,使一切有缘遇者皆得这种恩德的给予,那就是所谓的榜样。

【是今世净土行人之依怙】

希望大家现世发起利益,这是作者的心愿,真希望大家把善导大师当作依怙。我们这个堂口,大家现在还受他的依怙。我们这个堂口,最早就是一个法师当时发心供养慈法这个人的。我说“我不接受你的供养”,我说“那建个房子吧”,那大家提议说“建个光明堂吧”。我们现在这个光明堂就是善导大师的加持而成就。现前我们都受到善导大师的依怙,真希望大家随顺这种因缘。你若能随顺这种因缘,必得现世的大利。

【流通之处龙天欢喜】

这是个赞叹的词,也是个真实的利益。

【菩萨护祐】

菩萨是伴侣啊!因为念佛行人,何地何处都是菩萨在护佑着,在伴侣着。所以念佛人与观世音、普贤菩萨是伴侣啊,生如来家,坐道场,当转法轮。

【诸佛摄受】

这是决定不虚的。

【普愿见者.闻者.信者.疑者】

后来他们加了一个“谤者”。因为我讲的时候才把“谤者”加上了,因为赞信谤疑,咸得往生,无一遗漏。

【同得往生极乐.圆成佛道】

这个地方是一个大问题。“普愿见者.闻者.信者.疑者.谤者同得往生极乐”,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的威神所成就的大善巧。那以凡夫心来说,那信者可能得利益,赞者可能得利益,谤者、疑者可能就得伤害了。净土一法像栴檀林一样,若打若拜,咸得相契,真实不虚啊!触者必得其相契,不管你是赞信谤疑,毕竟得以摄护,所以“圆成佛道”。

【岁次己卯孟春沙门释慈法敬撰】

当时就是要出这个书,资料已经出来了。某师进关房里,希望我写一个序,写一个跋。当时跋太激烈了,说现在世人把善法、恶法、无记法当成佛法,毁灭如来清净教眼,骂得可能太厉害了,就没有用,所以就没有后序,没有跋,光用个序,怕伤害一些有情。这有四年时间了。

不要认为是大家在这儿一起,认为是慈法的文字,这个文字我是祈请佛菩萨加持,若不见瑞相我是不用的,当时的确见瑞相了。写了之后,我说这个文字要是不能成立,你就不要现瑞相,要是成立,能饶益世间,能少分饶益世间,你现瑞相,不现瑞相我不愿意流通。虽然都是祖师经典上的文字,我真是还不敢。有个别句是自己的话,当时也怕有自己的私心流出来的东西,所以祈请佛菩萨加持。后来的这个因缘,我说要是不行,我就把它一一收回,销毁它。后来的确现瑞相了,也就算了,方便流通吧。

希望这个文字不要以为从我们手中出来,我们是个凡夫,或者说是大家能见能闻,我希望大家重视它,能通过这个文字对净土一法可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明确的、条理的认识。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净土法门的教化,是一个体系,不是我们自己杜撰出来的,是随顺诸佛教诲、经典的教诲和善导大师、历代祖师的加持,写这么个文字。当时在写的时候一直祈请他们加持。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