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三宝,祈求加持!种子的现行作用这个课题我们继续来换角度认知,其目的是因为得遇佛法,我们能真正启用一切众生本具之心智光明,令心地的如实功德完整展示出来,令生命得以究竟自在,而不堕入迷失业流。这可能是安排这节课的一个中心议题。
当下也好,现行也好,我们时时刻刻有这个正机或者作为、觉悟、运用生命的成熟现象。这是觉悟人生的最好、最尊贵机会,这个机会失不再来。每一个机会都是未曾有!在这每一个当下或者每一事发生之时,我们的心性都在开合、觉迷、苦乐这样的不同表现中。佛陀在心性的这种开合过程中,把圆满自在的功德彻底彰显出来了。我们给他赞美,以他这种行为作为生命圆满究竟的依止,就有皈依三宝来学习佛教这样殊胜的顺性德的发现。随顺性德发现,会使我们有皈依的强烈愿望。我们真正生起对生命的尊重,皈依三宝,随顺佛陀圆满教法,这是明智的择取。
我们在人类中,能看得到、听得到、接触到一些生命差异,或者通过佛教经典涉足的内容最为广泛,有所谓十法界。不是说你这个生命涉足广泛才是信仰机制。我们在凡夫心智的对待、对比中,知道许多宗教就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一个人间,表达你在人间一结束不是地狱就是天堂。
佛陀告诉我们人类来源,就是生命示现在十法界中都有,给我们十分宽容、十分如实的心性作用的舒展与内敛这样觉迷变化的善巧或认知。他这种完整性我们可以通过智慧或者通过逻辑、合理性等方面条理地思维观察。也可以超越逻辑去思维观察,就是以清净心思维观察,以无所得心思维观察。在了解十法界这种繁荣与实质内涵之时,我们的心就在十法界的碰触中,会认识到十法界的本质,了解其法性。皈依佛陀教法,又似乎是自然选择。我们对佛陀、佛教法的信任、随顺、依教奉行与实践,会在内心深处有对应的真诚的印契与回归。而不是造作,或者没有其他路子而强制自己来学习、实践、皈依等等。
一个智者或者冷静者可以多方位思维、观察、了解,可以与许多宗教的教义教理乃至世间的哲学、逻辑学等等对比审观,我们会了解到佛教终将给予一切有情一切生命真实究竟利益。
很多人说既然终将给予利益,我现在去放逸——这可能是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说净土教法这么易行,我可以放逸了。这个借口是习气中的迷失,是自己无奈的对放纵、放逸的强烈习惯或惯性力在推动。遇到易行的佛教法,我们反而不去实践,解决无始以来的生死轮回。许多人在遇到真正的教法之前,回顾生命,没有一个是堪于回首的!一旦真正觉悟,或者运用觉悟的教法来实践自己生命、觉悟自己生命的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现行,你再回顾生命,在一切如幻因缘中你会感激一切有缘、一切因因缘缘对你的支持。因为唤醒了你觉悟的正机,那是一个巨大的推动,或者社会背景的推动、历史渊源的推动。
觉者与迷者,有一点能让我们十分容易体会到善根的成熟或不成熟,就在世间的取相认知中。有人遇到法,真是闻道勤行之,孜孜不倦,如获珍宝啊!因为这的确是世间出世间的难得珍宝,尤其像这种易行教法,极为难得!世尊说如优昙花开于世间。许多人见过优昙花,开得很舒展,但很快会枯萎,难得一见。它太难遇,又开得很短暂。
佛法在世间亦复如是。我们在这个世间遇到善缘,甚至遇到一个相互利益的善意、善念都十分不易。这是整个时代在减劫中滑坡所造成,不是说这个时代人的好坏——不能用这个评判。因为整个时代的倾斜,所谓减劫状态,造成人与人之间增益心没有了,所以寿命逐渐短促。在这个逐渐短促中形成减劫的一个特质,就是人的意识道德越来越滑坡,走向低谷。从佛陀教法中来审观这个世间,只能用减劫这个词来提示。在一切觉悟的教法语言体系中,好坏、是非这些词不成立,或者说他不设立边见的言说。
在我们生活的整个空间中就是是非、好坏。这个大滑坡我们能说它是好是坏?整体人群都这样了。像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说为人民服务、雷锋精神、张思德等等,大家都会去学习实践。现在你在别人门前扫地,别人认为你是小偷。以前农村家里用小石头把门绊一下就可以。也可能因为那时比较穷,但很少有人把门这样锁那样锁。现在很多人家的里面有隔音门,外面有防盗门,还可能有防爆门,活得越来越累!这是整个时代的东西,整个社会人群形成了这个滑坡,与好坏没有太大关系,是时代共业。这个共业我们要说好坏、评论是非,人心惟危,都很痛苦。因为整个时代是这样了。
我们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共业,就会生出慈悲心,对自、对他都会有悲悯心,而不是在这里面再鼓捣是非。鼓捣是非十分辛苦!就是看别人的过失、周边的过失,十分不易,越看越痛苦!这个大的滑坡是共业,就是我们依报所成的一个事实。你说我堵着耳朵去盗铃、捂着眼睛去做事,行不行?你看不见,就是蒙着自己的心念,共业果报一样在我们周边不断发生。
现在大街上一个老人跌倒,可能没人敢扶;公共场所抢劫,没人敢管;甚至偷孩子,旁观者也不管。都是管自己,就是默许了极端自私、极端功利的人去做一些危害他人的事情。只管自己私欲的东西,默许这个,悲悯心生不起来了,人情的悲悯都不会建立。那样我们接触佛教,自利利他或者自觉觉他的机会就会压缩在任人放纵的环境中。
今天有个居士给我打电话,就说这个事情。他说我们管好自己就行了,好好地工作,好好地生活,照顾家庭、亲人和孩子,不管其他的。否则我们能做什么?你又能做些什么?认真回顾起来,在这个共业时代,我们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些什么?要是没有这种巨大的共业支持,我们对学习佛法或者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都不见得有向往。这是从世俗心中说,不说顺性,不说随顺佛愿,也不说智慧观察,就这个最平庸的心你都不会生起来!要不知道水被污染了、土地污染了、空气污染了,乃至生命周边充满了方方面面的不稳定的心理、事相作为等等,不警觉于此,你出离心都没有。
很多人基本上都是这个态度:只管自己就行,不要管别人,漠视于世间任何一个业报。反正我还买得起矿泉水,别人喝污染的水与我没关系——这种心理造成我们丝毫的悲悯、出离心都没有,还有那多少人喝不起矿泉水怎么办?有人说我们在山里,是用山泉水,空气也没污染;饮食虽然来自社会采购,也没办法,就这样……都这么想,就会麻醉或者麻木自己的心智,得过且过。说我们得遇阿弥陀佛这种易行法,先放逸若干年,到快老死那一刻再念阿弥陀佛、再向往极乐世界等等,那么即下即时解决问题的力量没有。
很多人闻到净土或者净土这类说法,就说我知道、我懂了,我要放逸放逸。或者说我尘缘未了,现在还不能修行,我要怎样怎样……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都没有正面认知,没有得到这个支持,没有得到佛法的真正支持,没有觉悟这个无常的苦的世间。在三苦、八苦中,尤其是八苦,我们人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这四个定格了;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也都是定格的东西。我们要是没有一点点慈悲心,就会麻木不仁地得过且过。大灾难、大违缘不现前,他都感觉自己活得还不错。或者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那样你来面对世间,基本上令自己身心处在一个麻痹状态,对学习佛法、实践佛法、自利利他的愿望很难激活。
如来种性,就是弥陀果地觉为因地心,让你去体验,你很难放弃过去那种习惯性追求放逸、追求安逸、自己只管自己的自私心,很难走出,自我逐渐坚固。我听到这一类的话最多,说我活得还可以,现在也不老,还能做点什么,以后再学佛吧!以后有没有机会?很多人机会丢失了,违缘一来都已经迷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