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重点综述

各位尊敬的法师、尊敬的居士菩萨,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顶礼历代传承上师,顶礼三宝。为了度化一切如母有情往生极乐世界,不退成佛,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愿上师三宝加持所讲契理契机、如理如法。愿一切见闻者心开意解,法喜充满,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同登西方极乐世界。

各位菩萨,我们昨天晚上学到“四厌离法”业之因果的综述,其中讲到了轮回的因果和涅槃的因果;今天晚上我们一起来学习业之因果中的“思心所是决定因果善恶的分水岭,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身、口、意造作的业,真正因果的区分点就是它是善的还是恶的,是从哪里区分的呢?比如我们说话、做事情,行、住、坐、卧,还有我们去计划,最初的分水岭就是在我们的思心所,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起心动念处,善恶就是从这里来的。

我们做一件事情到底是利益别人的还是不利于别人?就看思心所的推动,思心所是给别人带来增上的善果的,比如有利于别人解脱,有利于别人这一世、乃至于生生世世,从善恶的很严格的界定来看,把它区分界定的话,对自己乃至他人,这一世乃至于未来世果报,带来增上的果报,就是善,它现在是善,将来仍然是善,这才是真的善,而不是现在看着好,以后不好的那一种。如果对于此世或他世,就是这一生或者来世,自己或他人带来的果报是损益的,那就是恶的,就是这么界定的。

在唯识里面讲,每一个起心动念,在最细微处有触、作意、受、想、思,这个是遍行心所。如果我们学过唯识基本佛理的会听得会比较明白,没有学过唯识的可能就比较困难,但是大家可以听一下种下这个种子,因为我们平常对我们的起心动念没有深入的观察,我们就是观察也做不到这么细微,所以佛菩萨给我们讲出来,我们来认识一下自己的起心动念。

我们的起心动念是修心所在之处,它每一个起心动念都具备五个心所触、作意、受、想、思,最后一个是“思心所”,由“思心所”造的这种推动“思业”、“思已业”两个,就是你思了,通过自己起心动念以后,就会有一个意向,就会去想我应该怎么做?然后推动身体和语言,来完成前面这个“思心所”的业,这个叫什么呢?这个叫做善恶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今后你受的果报,也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为什么发心非常重要?你做事情是后面的事情,那你做事情之前有一个动机,这个动机就是我们要不断的强化,强化你从不习惯到习惯,自然而然的一遇到事情就知道怎么发心,这样就对了。

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有五个程序,触、作意、受、想、思,我们所有人的思想活动,唯识的法相描述得非常好;历代的祖师,他们是从甚深的禅定当中,观察到每一个众生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像河水一样的,先流过去了,后面的又流过来啦,最后流什么,它是有顺序的;我们打妄想也是有顺序的,我们不要觉得打妄想是颠倒的,其实打妄想也是有顺序的。就是“遍行心所”就是触、作意、受、想、思,打妄想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的。

“触”。比如说我们的六根,它会去攀缘外境,接触外面的六尘,然后产生六识。比如我们眼根接触一个什么东西,你就会根尘相接,就有识的产生。我们眼睛看到这个灯,首先眼睛要去看,这是一种接触,所以这个叫做“触”,大家能够理解。

“作意”。就是能够警心为性,就是我们接触了以后就要去作意它,有的是把作意放到前面,就是说这个是本具的,不是我现在故意要去作意它,你本来就在作意,比如我现在在说话,你们都能听见,就是说我现在说话有声音也好,没有声音也好,你们的耳根,都处在一种作意的状态。我说话的声音接触到大家的耳根马上就触了,这就是“触”,这个时候你的心在作意我说话的声音上面,这叫做“作意”。“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就是它能够让你的心引起警觉,这是它的性,所缘的境会引你的心到这个境上面去,这是它的业。

比如现在妙舍正在给大家讲课,你们的心就会产生警觉,你的注意力就在这个声音上面;哦,法师在讲课了,讲的是什么内容,这个靠什么东西?靠你的作意,这个作意是非常微细的,如果你没有作意,你现在是个死人在哪里,说什么你都听不见,如果你这时候不好好听,你不作意在这里,你打妄想,你没有用你的作意来缘现在妙舍讲话的声音,那你的作意就在你打妄想那个地方,所以“作意心所”非常重要,可以说非常关键。跟我们业之因果,你作意什么东西,就会开发出什么样的结果,对你所缘的境,引心为业,这就是“作意”。它会把你的心引导到这个业上面,所以我们为什么说“唯佛是念”,佛是我们唯一攀缘的境界,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攀缘的境界,要在这个地方作意。

“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领是领取,纳是纳受,领受的境相,跟我们的身心是相适应的,会让我们感觉到非常的舒适;如果是违背我们的身心,会让我们感觉到非常逼迫,或者是既舒适又不舒适的一种中庸的境,这样就产生苦、乐、舍三种受的差别,我们在这三种境上会生起不同的爱欲,对于顺境我们就会欣求,就想得到,就想持续,就不想离开,但对于违背我们心的境,我们就不愿意,就抗拒,我们想要离开这样的境界。

对于中庸境,是不合不离,就是没有什么感觉。所以总说起爱为业。“受”分为苦、乐、忧、喜、舍五种感受。三受当中苦乐是各分为二的,逼迫身心和适悦身心的心相,它是不一样的,由无分别而有分别成差别,它是轻微有差别的,那么说起来前面作意就会有受;比如说作意在什么上面?妙舍所讲的你听懂了、听见了,你就有个受,然后这个声音是好听还是不好听?它是不是刺耳?你就会有一个“顺、违、俱非”的受会产生出来。

比如你觉得法师的声音很好听,她讲的话听着心里头挺舒服、挺高兴,心开意解的,这就是一种顺的境界,就愿意听、爱听,一直想听下去;如果说她的声音真难听,她说的我都不爱听,这就是一种违境,这个境就让你想离开。

“俱非”就是没什么感觉,好不好不知道,一种中庸的感受。所以我们平常所遭遇到的境界,我们在受上面就开始产生了差别。

下一个是“想”。“想”是“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因为我们领纳了之后就会想,比如说话的声音,这个人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还是女人的声音,就开始贴标签了,或者好听就贴个好听的标签,不好听贴个不好听的标签,这就叫做“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心上面会有产生这个相状,照相机一样的会有相状出来,这个叫做“想”。我们看这个中国字,它这个“想”字,上面一个“相”下面一个“心”,你心当时所现的相就叫做想;所以贴标签是从这里开始的,在前面还没有这些名言,到这里就开始有更严重的分别了。

第五个是“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因为我们在前面是“想”,“想”了以后就会去“思”,“思想”,我们经常说某人是“思想家”。其实“思”和“想”是两个心理活动,并不是一样的,我们平常以为思想都是一样的,其实中间有很细微的差别,它是我们起心动念的活动过程,是两个程序。“想”了以后就要“思”,“令心造作为性”,善恶就是从那里开始的?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于善品等役心为业”,就是说,到这儿就开始有善恶了,业之因果归根到底就归结到“思心所”上来。

前面讲过,贴标签过后你就开始分别了,那这件事情,或者说话、或者做事,你就开始想,我一定要怎么样,我不喜欢这个东西,内心就开始造作,这个造作就是业,如果要解释什么是造作?业就是造作的意思,最初造作的根源就从“思心所”开始;“思心所”包括“思业”和“思已业”,“思业”,思能取善恶等境相,能够去给它贴善或恶的标签,能够了解这样的境相为因,其实这还是一个心,它不是外境,它是一个心。让我们的心能够起邪正这些身、语、意的行业,这叫做“思业”;“思已业”就是由“思”去驾驭你自心的心所,去造善乃至造恶,后面就是身体和语言的行为了,所以我们要知道,“思心所”包括“思业”和“思已业”,“思业”完全是一种心理的状态,“思已业”就是心驱使身体和语言去造作。

我们为什么讲这个道理?我们有时候知道,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念佛的时候有妄想不管它,你不去打连环妄想的时候,那个妄想是不会造业的,你的妄想不是一个打一个接着去,我一定要怎样爱恨取舍啦,那个妄想是单个单个的起,起了就起了,你不管它的话是没有关系的。但是问题在哪?如果你让它相续,一个妄想接一个妄想,从里面出不来了,那就会造业了,就是我们住在妄想里面,最后它一定会推动你的身语去造业。

大家在闭关的时候就会知道,妄想起来的时候,你如果不理它,其实它不能把你怎么样,它只是一个心,一个心是了不可得的,会散坏掉的,过去了一下子就灭了;如果你一直住于妄想,你想不行了,我这下子想起来一个事情,这个事情我要出去办,一直这么想的时候,你在里面就待不住了,最后你就得敲门打户,让人给你开门要破关了,最后就会造成身语,就会造业。所以在里面开始爱恨、分别、取舍,但这个过程是很快很微细的,速度非常快。

所以用功的过程中,你心就安住在佛号上面,起了妄想不管它,让它自生自灭,那这个心就不是我们轮回的因了;如果你随着妄念去漂泊,去跟着它追,产生更多的想法,那就是轮回三界的因,因为善恶是从这里开始的,这个是轮回的因,染的因,是从你的“思心所”开始打妄想,追着妄想去走,这个时候开始了就有善恶,轮回的业已经开始了,这是思维“业之因果”。

我们要知道我们细微的思维是怎么活动的,触、作意、受、想、思,大家要去把它捋一捋,就会知道我们平常为什么要教大家那样用功?为什么唯佛是念?为什么我们的自业、他业、共业、交织业要供养出去?让它散坏掉,不能住在那上面一直打妄想,那就不行,最后就会造成身业、语业,就会去造业。   我们如果能够保持念念的觉,你就在念念的截断生死,所以要安住极乐世界,住不退转,你住于本体的时候,住于阿弥陀佛的愿的时候,就住于不退转了,这个时候你就选择了这样的业,而不是轮回三界的业。

所以我们这两天一直在讨论无修修的问题,其实无修修不是什么都不做,只是没有我们很造作的、我们平常认为的运用身语去造作身业、语业,我们说拜佛、绕塔、嘴巴上念佛等等,我们不去造作这些,但是在我们的意地确实要去觉悟,我们要去觉悟,所以这个是真正的修,念念觉,就是念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就是觉嘛,无量清净平等觉,那当然就是截断生死流。

下面来学习思维人身难得,回归自性本源。我们业之因果思维完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结合业之因果来思维人身难得,结合起来说,我们今生所遇到的种种好的不好的事情,都是有因果的,比如说我们得到珍宝人身,人身难得,我们现在的人身是一个善业和恶业的聚合体,有造得好的,有造得不好的,正因为有善做得好,所以现在才感到这样一个人身,才感到这样一个可以用来修法的好条件。

但是也有不好的,为什么?我们会受到不好的东西的牵引,我们还有很多的习气,会随着那些不好的东西走,什么原因呢?那就是我们自己内心里面的业因。我们的身体像一个酱缸,里面有好的东西也有不好的东西,好的东西用得好,你可以解脱。这个就是刚才讲的作意,作意以后引发我们对于善恶业的取舍,所以经常有一个词叫做抉择,就是指的这个作意,你在什么地方抉择,就在什么地方取舍。

得到这个人身,从非常难得的角度来讲,它是善业的一种果报,我们在轮回过患上思维到人道很苦,生老病死、爱别离,为什么有那么多苦呢?这个苦哪来的呢?业之因果,这里面有因果的,不是别人给你的。我们今生遇到种种乃至于身体病痛,人生遭遇的种种的不幸,乃至什么做事不顺,修道有时候进一步退九步,有很多求不得的苦,哪里来的?我们无始劫以来在六道轮回当中所造的跟道不相应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印光大师说,因果一法涵盖我们所有世出世间的一切法,都离不开因果的道理。你要解脱自己的生死业也离不开因果,在六道轮回当中也离不开这两个字,自己造做的业,不能怪别人。

举一个很简单的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例子。学佛之后我们非常愿意别人能够受益,觉得佛法太好了,然后就开始劝身边的人学佛,但是效果基本上都很差,别人不接受,劝不进去,有时候还把我们说的哑口无言,让我们觉得很沮丧。我们有时候就会说:这些人业障真重啊!其实不完全是这个原因,对方有障碍是肯定的,但是实际上,我们也是在受一个果报,这是我们自己造业感来的;别人不相信我们的话,是因为我们过去打妄语打多了,才有这样的果报,你经常说假话,得到这样的果报?这叫等流果,感受等流果,就是你曾经欺骗了别人,那今后即使说真话,别人也不相信,不会相信的,这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所以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都掏心掏肺对你了,你怎么这样对待我?还不相信我呀?仔细分析我们今生所做的所有事情,成功也好、不成功也好,不要怪别人业障重,或者别人怎么样,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原因,要生起惭愧。特别是我们在做好事情,然后别人还不理解,还把我们说的非常得难受,那真是我们自己的业障,真的没有无缘无故的苦,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乐,一切都是有原因的,而原因都来自于我们,不是别人给我们的。

经常我们看世间的人,还有修行人,很多一辈子受很多苦,别人怎么骗我啦,让我遭到很多灾难啦,我遇到的都是不公正待遇怎么这么地,很多的抱怨,每个人都像祥林嫂一样,说了一遍又一遍,把自己说的怪可怜的,这种心态是一种完全不明因果的心态,不是别人让我们遭受灾难,别人只是一个缘,让我们所做的业,因为因而来感得这个果报,它只是其中一个因,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真相,所以经常说人生表面上的现象都是骗人的,一定要去追寻真理、真相,不要被这些假象所蒙蔽,真相就是什么事情都不怪别人,都是自作自受。

念佛也是如此,念佛念的不相应,不是阿弥陀佛不慈悲,是我们的心态有问题,或者我们的方法有问题,所以人身难得,得到这个人身,它既有善业的因果,也有恶业的因果,过去又有跟佛法结的有缘的因果。

我们之所以在末法时代还能遇到佛法,还能够得到暇满的人身,这是我们过去种了无量劫的善因所得到的果报,特别是我们在这个时代,还能够在一起修学佛法,还能够有闲暇的时间这么精进的用功,这就是人中芬陀利华,佛在经典里面非常赞叹,人中的好人,人中的妙好人,人中的上上人,人中的芬陀利华,就是在座的各位,非常的难得。

其实所有的众生,都是跟佛有缘的,只是现在我们的缘成熟了,现前的快一点;但是对比佛菩萨,地藏菩萨、法藏比丘他们,我们的缘就现得很慢了,他们早就成就了,我们还在凡夫的泥坑里挣扎,但是相对于很多没有学佛的人来讲,我们又比他们快,就是这么一个关系,所以众生实际上都在成佛的道路上。

《法华经》里面开权显实讲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它用的是一个完成时,在佛菩萨的眼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因为时间是没有先后的概念的,时间是一种假象,所有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站在众生的角度上,只要把这一层无名妄想执着破掉了,当下你就是佛,但是在佛的境界里面讲因果的同时,看我们所有的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跟佛是无二无别的,每个人都是佛,这个是事实的真相,我们现在看到的都不是真相,在佛的境界里哪有时间,哪有过去、现在、未来,哪有成佛十劫,在证得诸法实相的角度上来讲,实相里面没有虚妄分别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假象;但是我们凡夫就是在这样假象的时间空间里面虚妄的生、虚妄的死,在佛菩萨实相的境界里面来看,所有的一切众生都在实相里面如如不动。

那你说佛就不用度众生了,反正咱们都是佛,但是佛还是要起悲心的,因为众生有感呐,化现是应以何身得度而现何身,就告诉你明白一桩事情,我们娑婆世界所有一切东西都是假象,我们众生不觉醒过来是非常可怜的,没有一件是真的,但是众生每天都在里面颠倒、妄想、执着、痛苦,明白这一桩事情,就是明白我们每一个众生都具备如来智慧德相,这个见解一定要形成定解,这是所有修行的核心。

所以你念了半天的佛,还是不明白每一个众生都具备如来智慧德相的话,你一出去就跟人家搞是非人我。我们看现在的修行普遍都是这样的,嘴上念着阿弥陀佛,心里想着拔别人的河,我们认识不到,我们念阿弥陀佛是为了什么?是要觉悟我们本来是阿弥陀佛,而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一切众生的本体,是明白这个事情,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这个假象就破除了。所以破迷开悟,最后悟到什么东西?不是最后你发明了一个什么东西,我们说马脑袋上长个牛犄角,金光灿烂坐在那里,不是那样式儿的,而是还同本德,就是你本来具备。

历代的祖师佛菩萨在经典里面谈到用功,我们最开始都得用功,因为性德要是不用修德来开显的话,那么有钱也用不成,你是佛也显现不出来;用功干啥呢?就是要显现性德,无非他的目的就是“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息见”呢,息掉轮回的业因,“见”就是我们轮回的见解,你认为这一切是真的,那这个见解一定导致你轮回,所以我们在用各种各样的功的时候,唯一的就是去熄灭那些错误的见解而已。

所以为什么正见是解脱的基础,你不用求真,你本来是真,你现在只不过因为虚妄的见解把真蒙蔽了,虚妄的轮回的业因、业果息下来以后,其实还会显现,但是你就知道这是个假象,你会发现问题,并不是真的有问题,而是我们把假象当成真的东西,然后我们来折腾自己,再折腾别人,最后折腾整个世界,我们就折腾了这些东西出来。

所以我们修行是修什么?就是从虚妄里面赶紧觉悟,不出来全部都是苦,而且苦是很冤枉的,《圆觉经》讲“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这就是一个用功的核心,这就是无修修,没叫你干啥,你知道这是幻就离开了这个幻,离开了幻就叫做觉悟,它没有渐次,也不需要假其他的方便,就这么简单,这个就是无修修最好的说明了。

大家要反复的去体会,这是一种真实的修行,念念的觉悟,你要是知道了,你睡觉都是安心的。我们前两天讨论的,我们害怕睡觉,睡觉没有念佛,我们的念佛是造作的,我们如果真正的知道我们的本体,本来是如如不动,跟生死没有关系的。

永嘉大师在《证道歌》里面说“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什么叫曹溪路?就是六祖慧能大师所明白的本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个自性跟生死没有关系,生死就像是在自性上面起的波浪,它根本就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它幻生幻死,如果是这样的话,还怕死吗?就不怕死了。

生死其实当下就是涅槃的因果,我们在前面都学啦,真正的了生死,它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因为生死和涅槃是相对的概念,它仍然都是有为法的。我们的本体是不生不灭的,这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就是做这桩事情,我们真为生死,也就是说去离染污的轮回的因果,去求取涅槃的因果,走这样的正道,这是佛菩萨希望我们做的,其实也是每一个众生本具的人生终极目标的追求,我们就是做这桩事情。

往生的三个因,第一个因就是我们众生本来是佛,这是往生最根本的因。因为我们本来在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无为涅槃这样法界的本体,我们的本体是清净法身,这完全是一回事情,本来没有往生不往生的事情。第二个因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就是佛菩萨希望众生都能够回归我们的本体,设立了种种的方便,就是让我们认识到:还同本德,熄灭妄见。第三个因是众生自己,内心深处都想去追求终极目标,恢复我们的性德,这是我们究竟的追求。

也许有时候我们会被业相所蒙蔽,有时候会被习气所带走,但是我们内心里面真正都希望能够回归本来。很多人苦,苦在哪里?不知道人生干什么;很多修行人苦,苦在哪里?不晓得要怎么修,不晓得到底要追求什么东西,忙忙慌慌的,别人怎么修他怎么修,没搞明白就使劲的去干,干了半天,现业障,就在业障里面沦陷。

修行一定要先认识根本。我们每一个人的本心,每一个人的天性,就是我们要回归,这叫做终极关怀。而且它是现成的,是不需要修证的,是本自清净圆满无碍的,大家想一想这多好啊,所以我们真正要解脱,一定要按照圣言量,按照祖师大德的教诲去行持,我们不能盲修瞎练的,就一定可以回到我们的本源,它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去掉我们虚妄的造作,你本有的西方极乐世界,本有的阿弥陀佛自心当下现前。

我们经常说,原来不是我念弥陀,是弥陀在念我。因为像我们这个虚妄的心去念弥陀,它确实是中断的,因为它是造作的,所以是会散坏的;但是弥陀是本来的我自己,他在念你,他恒常是觉而不迷的,所以实际上是他在念你。乃至于说我们能够觉悟,能够行持这些觉悟的方法,乃至我们能够发愿,这一切来自于我们的本性弥陀,他一直在召唤我们,希望能够警醒我们,让我们回归,一心具足十法界,这种十法界的功能,在每个众生心中都是具备的。

我们把虚妄的轮回、生死的业因,“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慢慢的把它息下来,我们不去一直去造业、一直造业,让轮回的浪掀得更高,只要它息下来,西方极乐世界就顿然显现出来,一心之中所具备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功德庄严,通过我们这样让它不断地去回归,不断地去回归,它就自然地显现。

我们一定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现成的,它既然能在我们内心里面显现,就跟我们隔得不是很远,甚至可以说没有距离;方便的来说有十万亿佛土,但是实际上一念就具备十万亿佛土,为什么会那么远?这个远在我们内心的分别、执着、妄想,虚妄地造出了空间,所以才有这么远。如果我们真的能够进入到实相的状态,虚妄的空间就会消失,极乐就在当下,净土就在眼前。

蕅益大师“六信”里面所讲的“信”,我一心之中,当下这一念心性当中,所有的诸佛刹土都具备,还不仅仅是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十方虚空在我的本心,如片云点(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这是《楞严经》里的话,无论信事还是信理,都是在我们一念心中所具备的。所以祖师讲的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就是讲这么一个道理,生肯定生了,因为我们法身遍一切处,你只要有一个抉择,就决定生到那里,你现在抉择嗔恨,就生到地狱,那是决定的,如果抉择贪,你就生到恶鬼;如果想要求生极乐世界,一念之间就生到极乐;“去则实不去”,因为你是没有来去的,你的本体是不来不去的,所以实际上没有去,只是显一个相,因为你有一个作意的抉择,所以它会在那边显现出来,但是实际上也没有来去,就是这么个道理。

如果你明白业的因果以后,就会息掉轮回的妄想攀缘,就会唯佛是念,忆佛念佛、唯佛是念,这句佛号本身是实相,就是方法,同时它也是目标,而且这句佛号没有副作用,它不会再让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让我们所有虚妄的业,可以停息下来。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用功的一个方法,就是我们无修修的方法,就是歇心。在《楞严经》里面讲“狂心若歇,歇即菩提”。造作的心就是狂心,我们有时候猛烈的用功,其实是一种狂心,歇下来才是真正的用功。

“无功用行”大家就知道什么意思啦,无功可用处,正是用功处,大家去仔细体会,这个跟我们以前的修法不一样,我们在世间拼命的造作,我们挣钱、结婚、生孩子,或者各种世间的经营,哪一样不要你拼命造作呀?我们修行了以后也拼命造作,磕多少头,念多少佛,绕多少塔,捐多少钱……这一切让你的心狂乱,不得安宁。所以念多少佛过后,发现自己心还是很不安,能不能往生也不知道,这就是很多人修净土的一个很大的误区。

那么如果我们能够明白,我们现在不这样干了,我们从有为法契入到无为,我们学会做减法,多余的减掉,那个让我们的心狂乱的东西,我们把它歇下来,因为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的本心是圆满的,只要歇下来过后它会显现,我们就不会那样造作,再去把它埋藏起来了。

歇什么?歇掉虚妄妄想的业,我们可以把佛号提起来,有的人说把佛号也丢掉,不可以的,如果佛号也丢掉,就是修通途法门了,就没有净土法门的超胜了;佛号是阿弥陀佛给我们实操的工具,如果想让众生证入心性,就是开悟、明心见性,可能没几个人能够真正达得到,但是如果我们是悟后起修,净土法门就变成了通途法门,就没有办法广度众生了。

但是佛就是善巧,给我们设立佛号,这个佛号本身是实相,它不是业相,所以你执着它是可以的,它就是实相的一个符号,你就用它;众生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无上圆满的方便,我们就很容易掉到我们自己所造作出来的妄想境界里面去;阿弥陀佛通过五大劫的思维,思维什么东西?想了五大劫呀,想了这么一个方便,这个行持也叫业,这个业跟它的果相应,也就是说方法和目标是一致的。

一个人一生的生命,我们的时间都在思维这一桩事情,你不要小看,就是都在思维什么?我用什么方法来摄受众生,是五大劫的思维。因为当时世自在王如来在世的时候,寿命是四十二大劫,他一生八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想怎么来摄受众生,最后思维了四十八愿,最后浓缩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上面,因此四十八愿里面有很多愿都是闻名得度,因为知道越到末法时期,复杂的方法众生都用不了了,要求太多也达不到了,所以就越简略越好,越省劲越好,最后就落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上面,这里面有许许多多,我们凡夫没有办法能够思维得尽的法益。

在业之因果里面,我们去念一个什么名号,它是一种口业,我们也叫语业,语业持一个名号,它就是一个方便,借助这个方便,它又是目标。我们娑婆世界没有这个方便,就像你上了车,车本身也是你的目标,有这个事情吗?比如现在我想去北京,要坐车,但是去北京不是这个车,我们还有通过这个方法达到目标。

但是法藏菩萨通过五大劫的思维,他的目标和方法是一个,你去持名,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跟这个名号是不二的,所有的一切依正庄严,我们学《往生论》中讲,正报的庄严有佛的庄严、菩萨的庄严,还有依报的庄严,全部都摄入阿弥陀佛这个名号里面,名号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它就是实相的展现。所以大家持这个名,就相当于在持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很了不起的。

通过这个思维,看一下五重玄义”。蕅益大师讲的五重玄义里面谈到的遍体,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寿是横遍十方,无量光是竖穷三际,横竖交参就是法界的本体。蕅益大师讲《陀经要解》的时候说“举此体作依作正”,这个体,它又是依报,又是正报,都是从体当中出来的,所以实际上全体都是阿弥陀佛。

法界的体是什么?无量光、无量寿法界体,作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国土庄严,作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正报——阿弥陀佛,也举此礼做弥陀的名号,也就是说这个名号就是法界体,所以我们一持这个名号,就是举起整个法界,这个法界体就是持名的方法,我们要达到的目标,也是证得这个法界的体,我们所要见的佛,也是这个法界的体,所以这三者是融为一体的。

法界体没有离开我们彼此的一念心性,蕅益大师说举此体就是众生的心性,持名就是以始觉来合本觉,你只要去持名就是始觉,这就是业之因果,这个就是解脱。所以人身难得,我们好好去珍惜,好好的念佛,就可以用这个法器去解脱;佛在帮助我们好好珍惜这个人身,佛开设这样一个方便,这里面就是因果,就是菩提心。看到轮回的过患,六道轮回的苦,所以他思维五大劫,建立四十八愿,然后来接引我们回归本觉。

下面我们看“思维寿命无常,欣求无量光寿”。我们再来看业之因果,再来看寿命无常,为什么娑婆世界众生寿命是无常的?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寿命是无量寿?这就是我们所感的业。

人的身体是无常败坏之相,是什么东西来的呢?为什么是无常败坏的?我们经常为它感到非常苦恼。但实际上我们造作的业是有漏的,不管是善的恶的,所以既然是有漏的,它一定是无常败坏的聚合体,包括我们的依报,因为我们是有漏的善恶业所感得的,所以它必定会散坏,我们没有办法去抱怨环境;善业让我们得到人身,有的时候我们会长得高一点、寿命长一点、智慧比别人好一点,这都是善业的表现,但是我们还会造恶业,所以我们会有病,会有种种的不顺利、种种的生活不如意,我们有漏的业,不管善恶业,感得的果报都是无常败坏的,你过去造的善业得到财富或者官位,都是无常的。你布施了,感得有钱,那个布施也是有漏之心,人天福报的发心,那么后面感得的果报,也是无常败坏的人天果报。

我们现在要成佛,佛是不是无常败坏的呢?肯定不是,他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是常乐我净的境界,现在一发心求我要求这个,不求人天果报,那你今后的果报就不是无常败坏的了。

为什么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每一个众生的心,本具西方极乐世界常乐我净的功德,我现在这一念心,就回归到西方极乐世界,常乐我净的功德里面,我的发心跟这个不生不灭的本体,跟佛是相应的,那得到的果报就是无量寿,就是跟佛相应的。阿弥陀佛因地也发这个愿,凡是来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他的寿命和我一样是无量寿,所以你跟佛心相应,跟西方极乐世界的第一义谛的妙境界相相应,这就是业之因果。

我们现在的身体是无常的,无常是因为我们过去造的业是有漏的,为什么念佛叫“净业”?我们人身所造的一切人天有漏的善法,有漏的善业感得的是有漏的果报,有漏的果报一定是无常败坏之相。

《怡山禅师发愿文》里面说“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我们的心,跟究竟圆满的涅槃的境界相应,所以你在这一念的作意,你选择了无上正等正觉,你感得的寿命就是无量寿。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讲,所有佛的寿命都是无量寿,佛佛道同,法身是无始无终的,每一个佛的寿命都是无量无边的。那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只活八十岁呢?他是跟我们众生示现到这个娑婆世界,他不得不这样做呀,因为我们的业感是这样的;佛的法身是无始无终,我们每个众生在每一念的心性当中,就是本具无量寿无量光的德能。

   我们发一念心,尽管刚开始发心有点造作,不很自然,但是这念心直接靠上去就是解脱,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和成佛的境界相应,那你这样是一种串习,越来越靠近我们本具的性德,就能够感通,自己本来的东西为什么不能感通呢?是因为平常我们的心一直向外奔驰,所以很难感通。那这个缘是什么?就是靠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作为我们增上的强缘,是非常强有力的力量,我们感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圆满了阿弥陀佛的愿,也成就了开启我们内心智慧的功德利益。

所以寿命无常,它的因果是我们自己所追求的,有漏的业因所感得的果报,就是无常之相。我们原来搞错了,生生世世都错歪了,现在我们把它弄对了,把它转过来,因为心本来是无形无相的,你明白转过来就对了,要勤求正法,要赶紧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第五,思维轮回过患来熄灭妄想攀缘。前面轮回的过患已经谈过了,任何一道,三善道也好,三恶道也好,它的依报在《楞严经》里面讲是同时存在的、同时产生的、同时灭亡的、同时消失的,所以叫做一时顿现,我们经常说这个世界开始怎么样,后来怎么样,其实这跟梦是一样的,我们做梦就知道,你做梦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是一时同现的。所以你一来就带来了所有的东西,包括依报,当我们真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莲花化生的那个状态,我们说莲花一开,西方极乐世界就怎么样,这个是形象的比喻,不是说我们坐在一个莲花上,莲花就开了。

我们每个人把眼睛一闭上一打开,眼睛看到的和境界,在面前所显现的都是同时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说一醒过来,西方极乐世界就出来了,这是同时的,就是你自己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光明之身、无极之体,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同时的。

比如说我们做梦,在超市里买东西,或者在大街上走,那个梦中的你和那个大街,或者那个超市是同时的。这就是《楞严经》和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里面都谈到的众生的虚妄之心,外在虚妄的境和你那个虚妄的心是同时的,没有先后,根源是什么?根源是你自己的妄念变现出来的,你要去熄灭外在的好或不好的这些外境,根本的东西你要抓住,就是我们的妄心。所以智者是灭心,不去灭境,愚人才去灭境,他不灭心。其实这个虚妄的心和外面的境界,其实都是没有的,是我们自己造作出来的。如果我们对这个道理还不清楚,你用功就根本不知道方向,就弄不清楚了,本来就是有了?本来就是没有。

比如一个男性,在妻子眼睛里他是丈夫,在儿子眼睛里他是爸爸,如果他犯错误进监狱,在警察眼里他就是犯人,那你说他体重一百多斤,就还是那么个人,没有什么改变,但是为什么在不同的人的眼里,他可以是儿子、丈夫、爸爸、劳改犯,单位上可能还是领导,种种不同的角色;其实他本人就是一百多斤这么个人,送到化身窑里去烧,一会就是一堆骨灰;但是别人对他的看法、评价、角色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因为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给他定位,这也跟我们众生的共业有关。

你是他生的,他就是你爸爸,你跟他结婚他就是你先生,那个先生是真的吗?真的有个什么东西叫做先生吗?从他的身上去分析,到底手是先生还是脚是先生?找不到啊,这些都是了不可得的。

也就是说我们对外境的看法,我们总是给它贴标签,都是我们自己弄出来的,都是假象。所以为什么《金刚经》反复颠来倒去就说那几句话“是什么,不是什么,它叫做什么”,这个世间全是我们贴标签贴出来的,我们把这个东西当得很真。两个人结婚了,就是丈夫、妻子,离婚了呢?一丈以内是你的丈夫;你读初中、高中的时候你们叫做同学,结婚以后叫先生,离婚以后叫仇人,所以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都不是,就是我们给安的一串一串的名字,贴的一个一个的标签,这都是假名,是谓假名,没有真实的东西。

我们都陷在里面,轮回过程当中,山河大地一切都是一个假象,是虚妄心所变现的。问题是我们现在还走不出这个虚妄之心,所以就必须借助佛的引导,因为佛是过来人,他已经完全醒过来了,他明白这个世间的真相,就要靠他的教法来开示悟入他的知见,走出去,不要在这里做生死大梦了!明白了这样一些因果的事例,我们就知道断恶修善,深信因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们净业行人,一定要时时刻刻在实相的名号,在我们的本体上面,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上面,一定要去忆佛念佛,去认识我们本真的心,去感通我们本心的庄严,就能够开启我们本心所具备的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我们修学的目的,真为生死,就要在这四个方面反复的去思维,就是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的过患,最后要知道因果的道理,大家要去串习。

   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明天我们还有一节课,要用一些古大德的开示给大家做一些扩散的理解,让大家的思维更加开阔,能够更加联系到我们现实的生活。我们一起来做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