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性的现行作用083

第四十八集:僧法羯磨谏人五德

我们一如既往来礼请三宝,祈求加持!种子的现前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马上短出人员要剃头,受沙弥、沙弥尼十戒。这个地方可以对戒、戒体与羯磨的作用稍微提一些,使大家有个认识。了解这个对我们也是有益的。

僧团作法羯磨成就,受戒安居皆行佛事

世尊取灭以后,僧团最重要的特质作法是羯磨法,他与一切菩萨、一切其他作法团体不共的作为就是羯磨成就。在许多教言的传承体制中,羯磨也被广泛运用。阿阇梨教的主要依止内涵亦是羯磨成就。像密乘的一些设坛、灌顶授戒、灌顶予法等等,或者从初灌到五灌中,都是以羯磨来作为设置。这与僧法一脉相承,皆来自于释迦牟尼佛所嘱累的特定的成就团体、特定的团体作为。就是和合作为的成就,达成团体作为的成就事实,来传递于某一人或者某一群人,使这一人、一群人如法承接一个教法的法位、修法的法位、习法的法位乃至成就的法位。

沙弥、沙弥尼也是一个法位,他别于一四天下一切具八戒、五戒、三皈、十善法的修持者,他是求寂的群体!这种群体的位置授受来自于比丘、比丘尼僧团——僧团的许可,乃至承接历代僧团所守护的和合羯磨的法则,来予受戒仪规的许可,令此法流不断,源远流长;僧种不断,源远流长;令正法住世。是这样一个特质。

羯磨,比丘、比丘尼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与体验。在我们受戒中,一般说三番羯磨,令其得戒。这个得戒是明戒相,列明,就是清晰表达比丘尼、比丘、式叉那、沙弥、沙弥尼与白衣之别,就是沙门行法者与世俗行法者之别。好比说十戒戒相,好比说比丘尼、式叉那戒相、比丘戒相,好比说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戒相,令其戒相分明,记载于心,形成菩萨戒体、比丘戒体,以及沙弥尼、沙弥、式叉摩那、比丘尼等戒体的特质表征。通过这些内容,使比丘、比丘尼、式叉那、沙弥、沙弥尼各有守护。这个守护的特质使我们实践有别于世俗法则的方便增上,称为增上戒分中得以安乐住,就是有法可依的安乐住。

这种传递从释迦文佛接受第一个沙弥——罗睺罗,后面相续出现的沙弥、沙弥尼、式叉那乃至进趣的比丘、比丘尼等方法,虽然各有作用之异,其体一如。这个羯磨是为了彰显此体一如、用之别的方便,令世俗有情的次序各有所依,令正法住于世俗世间。要是没有这种差异,正法欲住世为世人所不许,因为你是混乱的。

比如有人说平等,就笼统说平等这个话,平等不成立。有男女、智愚、人的健康不健康等等,我们盲目地草率地说平等,实际在泯灭差异的作用现象,混淆因果。这种相似说法中令人疑惑,人会说平等为什么还有不同家庭,有男女不同、智愚不同、福德因缘差异?这样的用之别是世俗特质,就是果报差别,是因果在世俗相续中俗谛的特质。我们来受沙弥、沙弥尼戒,就是区别于十戒以下所有白衣任何戒法的行持。区别于——与他就有不同处!所以是进趣出家,依世尊出家而行出家法则,增上善巧。后面还有比丘、比丘尼、式叉那等等戒法的学习。

这个羯磨标志了这个特质,让我们区分过去的身份、受戒前后的差异。从三皈、五戒、沙弥十戒、沙弥尼十戒等等,让我们区分于过去未受戒前的身份。这个差异令我们能搭这个衣,过去有五衣或者缦衣,使我们区别于世俗,行世福田。这可以作世间的福田了。虽依师衣食、依师受教,但已是福田形象——你于福田的团体已经进来,就是可以作三界福田。你还没有证得应供,就是阿罗汉这样一个应供的位置,或者说身心俱出家的位置,就是形象福田。然后持十戒,就是具法福田——你没有证果,你就是具法的,你能守护十戒就可以作三界福田,别于世俗因缘。这个羯磨法的传递就给你作这样一个证明。

在比丘、比丘尼或者沙弥、沙弥尼受戒过程中,都有这样的师资教诲。这种规范的主体来自于僧团支持——羯磨法。若有人说这个僧团不和合,或者说这个作法不成立,当行持羯磨法来消除大家不和合之处。那个问题要忏悔、忏除它,来调整,同一界内同一受法。

因为过去人尊重释迦文佛,在代代相承中把释迦文佛行第一筹。在任何一个安居的大界之内,我们在以释迦佛为第一筹,这样的僧团机制中,韦陀菩萨为最后一筹[22],这样一个护法,在这样一个机制中安居。实际就是我们与诸佛、护法、贤圣僧共同安居的誓约。这个誓约过去没人敢动摇。一旦羯磨,羯磨行筹法完成以后,没人敢推翻。为什么?他们尊重释迦文佛,敬畏一切护法,来共同守护这个约定,就是释迦佛所予的律仪,就是三月安居的僧法实践、守护,来守护这个机制。

这种机制,不藐视者即得其不可思议的利益加持。也有藐视者,藐视多是因为无知,不是说真正藐视释迦佛、藐视护法龙天或者藐视佛所制定的仪规——大部分是无知者。就是无知无畏,敢推翻羯磨、推翻行筹所予方便。这样的人,说是破夏等等,大部分是在羯磨法与授受中没有确认或者没有学习过。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事情。所以在平时开会中我经常提醒大家:我们要尊重这个与世尊的约定——不是要挟人,这就是一个约定。你从三皈、五戒、出家,都是约定。你这是与释迦佛的约定,与护法的约定,大众共同和合的约定。你要是不守护于此,你又能守护什么?我们不熏修这一类尊重,又能尊重什么?所以会提示大家。有时提示也不起作用,那是各人因果了。要真是佛教徒,作为释迦文佛的弟子,我们就从这个羯磨约定中来遵守约定——遵守三皈依的约定、五戒的约定,乃至种种进趣方便的约定,都可以达成某些事实。

有人说我具足守护这些约定也有难度,但是这个整体性不会破坏,就是说这样一个大的法则我们可以守护。所以过去安居,在这个大的轮廓下,会给许许多多参与安居者带来不可思议的利益,就是心地的稳定。因为有释迦佛、有僧团、有韦陀等菩萨来摄护这样一个团体作为,不敢有藐视。现在有人认为自身就很强大,自己什么都可以不顾及,什么都可以说——那没有什么,但各人承担各人因果。你要比释迦佛还大,你的心智、想法要比你与释迦佛的约定、与大家团体的约定还厉害,你就做去,那是你自身的因果了。

这就是在熏修,借助一个因缘熏修,了知自心是什么样:是对佛陀教法的随顺、僧团羯磨的随顺,还是对自大业习的随顺、狂妄的随顺?我们自己都可以审视清晰。这个审视过程本身就是修行过程,失心过程本身就是昧失法则对你支持的过程。这一点给大家提一提。我们从安居开始、行筹结束,这本身是对自身作为佛弟子来行佛事业,是这样一个事业的指导。这个指导轮廓很大,也很简单,令人看得清晰明白。

后面受戒,僧团所予以的。过去在僧团中基本是从上座开始,就是最上首长老;最上首长老若是身体衰弱、不堪佛事、不堪仪轨或者什么,次序往下排列。哪怕是我心里不高兴、不畅顺,我也可以拒绝这个作为,或者让及下座等等。这里面也有选举的,或者其他很多做法,只要在羯磨允许下都成立。就是为了僧法传递,令后学者得以接引、接度,这样一个方便,皆是佛事。这里面不是个人事,不是个人的情绪好坏、人我是非——实不相干!在这里面搞那个东西,你会败坏僧法相续的和合作为。这里面的危机,自己要珍重、要小心。因为这是僧事,这是佛事!这个佛事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实质的内涵与作用力。

戒相有别无漏体同,增上接引顺性利世

我们再简单提一提戒体、戒用之别。往往大家一说到戒律肯定会谈戒体,戒体在许多地方都是比较在意、比较谨慎的。我们学习净土教法中的九界同归,讲的是体,即是法性之体。这个体的认知能令众生平等安住、平等回归、无疑安住、无疑回归。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令听闻者具足无上大利之心智彰显,就是本具心之彰显。就是显体用一如的事实,让我们得以回归——以弥陀报德印契,令我们回归到性修不二的事实上来,就是实相功德上来。这是认体过程,说同得往生、得不退转,就是认体的过程。

认什么体?性体,性修不二之体。这个体就是实相体,法界心所现,如来藏性所现。过去人对他称谓很多:如来藏、功德藏、法藏、无尽藏等等,名字很多。到声闻戒法中往往称为无漏戒体。此无漏戒体何以展示?我们常表现的是以比丘、比丘尼、式叉那、沙弥、沙弥尼、近住男、近住女来作为特质。这个特质是什么?就是守护团体。

这个守护团体中,过去讲是七众,也有九众说。现在比丘、比丘尼、式叉那、沙弥、沙弥尼、近住男、近住女,称为七众的守护者。这是常态说法,就是他们共同守护的是无漏戒、无漏戒体,表现之异分七部,表现的差异是七部,其实质体用是一如的,皆是以无漏戒体为根本安住。像近住男、近住女,最弱处可以以三皈依步入无漏戒体。以前在宝华山体系揭示的五种三皈依中讲到“翻邪归正三皈依”,就是以三皈依作为步入无漏戒体修行方便,仅仅授受三皈依就有证得果位者,证得果位!这里面真是不可思议了!

像后面有五戒、八戒、近住方便。十戒就是沙弥、沙弥尼了,亲近阿罗汉,亲近僧法者的团体——跨到了这样真正僧人的大的形象环节。过去近住男女虽是出家分中摄,但不现出家形象,尚未现出家形象。像我们刚来时还穿着杂色衣,各人有自己的世俗衣服、世俗形象,长发短发等等,各自有所守护,来亲近僧团——这样以近住男近住女之名来作为体验者。要是授受了沙弥、沙弥尼十戒,你就从近住身份增上到沙弥、沙弥尼的特定身份上来了。

戒体为什么有七众之别、同一体性?这像九界众生同生极乐世界、九界众生与佛同一法性之体是一样的展示。法性之体是一切生命所依之体,就是三无差别之体。说用之别、性无别,这是佛实施教法的根本动力所在。要没有这个共同点,世尊所有实施教法与戒法都不成立了,所有传递功德都不成立了,不成立!就是根、本一如——在根本上、本质上是一如的。

我们有学习进趣的体相、体性认识了。从沙弥、从近住、从三皈依一直到具足戒,其体性一如。此体性一如,在佛教界一谈就是无漏戒体。无漏翻译过来是说性体,即是本性之体,说九界同归之体其本质亦是一如的——他特显于沙门法中,沙门法是步入这个法益的一个特质罢了。这一点出家人就有度生利世的方便了。你这个无漏戒体若是异于法性之体,就无以施教佛法、无以住持佛法、无以传播佛法。那样僧团住持佛法的意义也没了。所以特标此无漏特质,究其本质来说,与法性一如,特显于僧法中。这一点能透过去就得见法性一如方便,透不过去得见无漏戒体方便。

上午我和几个比丘师父在学习讨论戒体的时候,给他们有说。我说在以前学戒的团体中,许多是把无漏戒体排布在“唯僧所具,与世尊同”这个特质上。就是他这个无漏戒体是与世尊同,唯有僧才能与世尊同,就是性修不二的完全彰显。这是以前我在学习僧法中大家交流实践的特质,那时对僧法就有独特的这样一个尊崇心理。你要是能透视其法性一如方便,僧法住世,就是我们所受的戒法就能广利世间了。因为其性一如故,有交流、传递、实践方便。要是没有这个认知,他就会出现交流、传播的阻隔,或者于诸僧众建立增上慢心——他不了解未出家者亦具此性,就是法性。

许多人不了解这一点,就会有僧法增上慢心,起声闻诤心、嗔心——声闻会起嗔心。为什么起嗔心?藐视于未出家者,会有这样一个漏洞、弊病。若了知法性之一如,会像释迦佛一样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而生起一如功德回施方便,予普通有情以无上信心。无上信心虽从僧法中得,但随顺法性予一切众生究竟利益。这样的僧法住世有其增上方便。

所以戒体是一个特质。我们怎么认知、守护、运用戒法,展示戒体功德,予人究竟信心?过去的守护戒律,是予人增上信心方便,展示性体真实的接引。好比说你守护戒律,你做得令人没有疑虑,你自身对戒法、教法无有疑虑,你可以以无疑之心接引众生。

像净土教法的特质,为了泯除一切众生的疑虑,彰显法性之体,就是九界同归。在七众、出家众中,为了彰显成就无别,说无漏戒体之一体性,展示这样一个体性,以达成比丘摄化其他七众方便、摄化九众方便,就是同一体性而得行法、传法方便。要没这个体性他就没有渠道,就是没有交流的依止。所以称为体,来解读这样一个戒体。

戒体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通过戒相以标明别用方便,就是显现次序差别,有三皈、有五戒、八戒、十戒或者六学等等,一直到菩萨戒的增上方便中,各有名称,各有守护。这些守护与传递会令正法完整地住持世间,利益有情。在从近住一直到比丘、比丘尼、具足戒者,其戒体一如是特质分,我们一定要清晰认知。这清晰认知,人得平等住方便。你平等住,你的心会很安稳、调柔、平和、清净,不会有骄慢的东西。

但你在具方便住,以利人方便。好比说沙弥所具足的方便,沙弥尼、式叉那、比丘、比丘尼所具足的受戒方便,可以布施于他人——给予未受沙弥戒者、未受沙弥尼戒者、未受式叉那戒者、未受比丘比丘尼戒者,给予他们方便。反而是守护、实践与供养者,令生安乐,就是令学习者安乐。他们没有学习也没有实践,但是他们会得到守护这样教法得到安稳的回施,就是功德回施。

许多人读过沙弥的忏悔文,或者比丘、比丘尼的忏悔文,说要忆念我们,忆念忏悔的功德,要把你的功德——所实践的功德、法的功德,布施于我等。为什么要功德?因为他们没有戒律的守护,没有羯磨的增上的、深入的了解,可以问你要功德。像孩子可以问父母要饮食衣物,因为你们有亲缘关系。过去在这个修法的九众之首——比丘,要通达二部,给予方便。要有那样守护的!

现在渐渐地在本部法则中我们学习、深入与了解得也不够完善,不要说二部法了。所以大家慢慢地在法上不是具有广大方便了,慢慢地人们在本部法中也示弱了,慢慢地在本部法中不能守护了,慢慢地在本部法中根本不了解了,只现形象了。这就是末法,一直到末法结束,所谓法没之时。在地藏十轮经中记载,到最后,比丘比丘尼们也是现其形象,全无戒分。一分戒都不知道,戒的内容不知道了,不会知道了!为什么?就是这个次序中一点一滴、一点一滴、一点一滴地这样衰弱下来了。人的习气增长、精力分散,逐渐占据了学习戒法、实践教法、守护本位法的空间。慢慢出现了法没、法衰,一直到法尽时,就是灭法时。

现在我们还有这样的仪轨。在南传与藏传,式叉那、比丘尼的受戒仪轨早没有了。唯有我们汉地般若乘,或者说大乘教中,还留下这个特质,包括二部受戒的一些特定仪轨。汉传佛教从见月律师之后建立了受戒的正范法规,称为芳规,使后人各有承接,依一代一代的出家人把僧法能住持下来。虽然发生一些变化,根本上还没有彻底瓦解佛教的住世功德。

因为随着时间与因缘变易,像战乱、朝代更迭等等,有大量僧法、教法、戒法的遗失,经典论著的遗失,团体安稳居住成就的遗失,人们慢慢丢失了很多方便。有些是先贤所成与守护,后人多不作评判;有些可以健全起来,这样我们比较容易没有颠覆地令这个法相续下去。以前像我师父他们,是学戒几十年啊!在很多敏感地方,就是受戒的一些仪轨上、做法上,很谨慎地作了一些调整、补充,但很小心,很小心!

我们汉地僧众这种私度,就是个人剃度僧人的因缘,在雍正皇帝之后特别盛行,因为度牒制废除。过去度牒制十分严格,这个严格是由官方人监督、由僧团监督,你才能给一个人剃头,让这个人出家,有受沙弥十戒的过程。这是很严格的一个过程!所以过去人有度牒,他有官方及僧团这两个接轨处才能形成一个僧人的实质,就是从一个白衣要过这两个关卡。到雍正皇帝,他因为遵守菩萨戒中“不制约于四众出家”这个名分,把度牒制废掉了。废掉以后私度出家的特多,就是没有官方认取,没有僧团认取。人一刮头,就说你是出家人了——这是私度。私度之后,佛法中僧众景象变得纷纷攘攘了。

过去要求十分严!这个严当然也有坏处,就是人少;好处是人的素质很特质。如果你没有那个素质,官方、僧团,两个不许,你就出不了家。雍正皇帝当时受了菩萨戒,看到梵网经菩萨戒品中有说“末世有诸恶王,制我四部弟子出家行道”,他说我是菩萨戒的皇帝,要把它废掉,就把度牒制废掉了。制约,是说用一些方法不让你随便这样做那样做。他那样解读了,就开始把度牒制废除了。废除后,我们中国的僧相与僧法出现了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乱相。与以前不一样了,变异性很大。

过去虽然这个要求有堵截性或者阻碍性、制约性,但同时成熟了很多有正见、有很好条件人的出家机会。有这样严格过滤过程,没有私度者。过去的出家师父私度不成的!现在很多私度的出家人,一刮头、僧衣一穿,成僧人了。这在过去不成立。在戒法中成立不成立?也不成立。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

所以说怎么依团体接引后学,令其如法地从白衣成为僧众,这是很大很严肃的问题!使我们确认自己是出家人,这样一个无畏心智。因为你在这整个授受过程中是确认性的,在增上授受中确认身份了!有这个确认过程,再回到世俗中,说你是沙弥吗?你肯定说你是沙弥。说你是出家人吗?你是出家人。你是比丘、比丘尼吗?你会答的!不会换上便服回家。那是他畏怯,对自己本位身份不敢确认。在世俗面前他感到自己没有力量去说服、令人信服自己的身份,自己对自己的身份不确认。这是在我们现在僧众中一些特别现象。

许多人回家就把世俗衣服换上了,他不敢确认自己是沙门,不能确认。就是在增上法中出现了问题——心智未有确认,但他又担着这样的名,又有这个过程。他有缺,就是私度之缺!这是很麻烦的事。所以在你们受戒前要有辞亲,有很多仪规,让我们认识清楚自己是一点一点地从一个白衣或者近住男、近住女到一个沙弥、沙弥尼的过程,确认它,我们再过这一个月沙弥、沙弥尼的出家生活。确认这个身份,依法过这个生活,就会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是这样一个特定利益。许多私度者不成立。

我在九四年、九三年到福建时,见了很多这样的僧人——不是僧人,就是在家人。我们在一起住,这群人都说是法师,头发都很长。我说你们怎么称法师?明明是居士嘛!大家在那儿哄堂大笑。最后知道他们都受过戒、出过家,但是都留了很长头发。因为他们感觉穿着出家人衣服不舒服、光头不舒服。我说你们为什么又要做法师?做在家人多好,大大方方的!他说不行,习惯了。习惯这种生活了,但又不习惯于这种身份。就是要比丘的方便,不要比丘的责任。他做比丘很方便哪!你看他不为家庭服务了,不为事业服务了,也不应酬世俗了,也不纠缠感情了,很自由!但他又向往世俗,可以做世俗事,又可以不负责任——世俗责任可以不负,比丘责任也可以不负,但他又称比丘,有比丘的名字。要参加啥法会,头一剃,衣服一穿,成比丘了。但平时完全可以不做比丘,也可以做世俗事,世俗事做完又可以做比丘。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自由啊!

以前有这样一个寺庙。我去了以后,他们赶紧又剃头,说和尚回来了。我就骂人,我说你们这帮居士出去,这是出家人住的地方!让他们不好受,每天都让他们不好受。三五天以后,大家说都赶紧把头剃了,穿上衣服,谁也不撵谁了。

这个现象就是私度造成的对自己身份不确认。自己不尊重自己身份,这个不确认性是私度造成的障碍。所以过去私度者不成立。不是律师、僧团给予的法流相续的加持,令其确认身份尊贵,守护身份。这样的守护者越来越稀少,出现了障碍。很多人读过剃度沙弥的规范、文字,阅过藏的人都会读。僧人怎么度一个沙弥,怎么度一个沙弥尼?有很完善的要求,令自己身份得到确认,准确地确认!

还回到戒体上说。不管是近住、沙弥或者是比丘尼、比丘,这个戒体,就是沙门戒体、无漏戒体是一如的。同一戒体,戒相有别;戒相有别,戒体一如。戒相别,像众生业分别,像唯心所现一样,心是一如,在用处有别而现众生相。这样我们好理解戒体一如的特质。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