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闻记01

请 师

(大阿弥陀赞)

弥陀佛大愿王。

慈悲喜舍难量。

眉间常放白毫光。

度众生极乐邦。

八德池中莲九品。

七宝妙树成行。

如来圣号若宣扬。

接引往西方。

弥陀圣号若称扬。

同愿往西方。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学习缘起

今天是第五年夏安居第一天,我们来学习《善导大师全集》。

在放光寺光明堂来学习善导大师所遗下来的甚深教法,是大家的善根成熟所催显出来的庄严相。若不是大家的种种福德所具,今天的学习是不能成就的。

《善导大师全集》来之不易。《观经四帖疏》在我们中国一直有所流传,但是就《善导大师全集》来说,是清末杨仁山居士逐渐从日本把这个资料请回来,使《善导大师全集》逐步地倡印出来。像我们这一本《善导大师全集》也是费了很多的心血,才能真正地拿到我们的手中。我们读这本书的时间,看着是容易,实际是许多人的心血。放光寺为这本《善导大师全集》也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前后大概经历了一年的时间,才把这本书整理、汇集或者说排版、印行出来,实是很艰辛的事情。因为在这个末法时代,法义的彰显,阻碍是特别地多又大,很难突破,所以大家拿到这一本《善导大师全集》,应该生庆幸想,稀有难得难遇想,的确是难得难遇。以前我们想见到一本《善导大师全集》是很难很难的,通过很多的渠道,费了很大的劲儿从台湾寄来一本书,很多周折,但上面有版权所有,又不能倡印,所以我们重新搞了这个版。

《善导大师全集》,我们并不是想把它当成一种文字的学习。现在我们世间对佛教、佛法、佛教文化,大概有这三大类的学习。当然外道依附于佛教,打着佛教的旗号来搞自己的种种过失作业,那就不是佛教了。就佛法的内部来说,繁衍出了佛教、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往往不依自己的行为发生的这种因缘,认为佛教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思潮,是一种哲学,把它当成一种与自己不相干的理论研究,这在社会上是比较普遍的。我希望大家不要把它判别为这一类,那就太可惜了。

《善导大师全集》也不是佛教,不是单单的教诲。我认为它是“法”,是直接予以我们真实,使我们得到清净的传承力,使我们得到真正的法益,指导我们真正的行为,解开我们的心地,使我们超越生死路的一个最上乘的启发,真实的启发,或者真实的启迪。

《善导大师全集》不是一个文化的传播,是一个法的给予,大家一定要把它认识到一定的高度,要把它当法一样来看,那我们学它就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功不唐捐,利益就在于学习的当下。学习本来是为了运用,那这样就比较方便一些,或者说,我们知道佛法是在于当下的启用,不在于以后的什么成就。佛法无所得亦是无所失,无所修证,假以修证,全显无修证法益,饶益世间,如此而已。

善导大师简介

《善导大师全集》,我们学习正式开始。让维那师把善导大师的简介给我们读一下。

善导大师简介

善导大师.生于隋炀帝大业九年.十岁出家。一日入大藏默祝.信手探得一经.乃观无量寿经也.乃曰.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乃潜心此经。慨然曰.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速超生死.合得之矣。自此常修十六观门.思惟西方胜境。又慕远公芳躅.特往庐山瞻礼遗范.身心豁然.乃隐于终南悟真寺.不数年.观想深妙.定中备见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目前.不觉涕泗交流.举身投地。既获胜定.乃历访名德.随方利物。贞观年间.闻道绰禅师于晋阳开阐净土法门.立九品道场.不远千里.往问津要。绰禅师授与无量寿经.披卷详览.比来所睹.宛然如在.因即发定.七日不起.时师二十九岁也。

师一生精苦勤笃.每入堂.则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虽时寒冰.亦须流汗。出则为人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无别寝处.不暂睡卧.除洗浴外.曾不脱衣。般舟.行道.方等礼佛.以为己任.护持戒品.纤毫不犯.未尝举目视女人.绝意名利.远诸戏笑.所行之处.净身供养.饮食衣服.四时饶益.皆不自享.并将回施.好食送大厨.供养徒众.惟食粗恶.以自支身。诸有衬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坏寺废塔.所至修营.燃灯续明.常年不绝.三衣瓶钵.不使人持洗.始终无改。

著有劝化径路修行颂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主要著作有.观无量寿经疏四卷.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往生礼赞一卷.临终要诀一卷.大乘布萨法一卷。

师所化僧尼道俗.临终得往生瑞相.及现生得念佛三昧者.不可称计。有人问曰.念佛之善.生净土耶。师答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答已.师乃自念.一句阿弥陀佛.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十声至百千声.光亦如之。

时高宗永隆二年.师于所住之寺院中.画净土变相.忽催令速成就.或问其故。则曰.吾将往生.可住三两夕而已。忽示微疾.掩室怡然长逝.春秋六十九。身体柔软.容光如常。异香音乐.久而方歇。高宗以师念佛.口出光明.因赐额为光明寺.故后世称师曰.光明和尚。

刚才维那师把善导大师的简介读诵了一下。这个简介比较清晰地把善导大师这一生给我们作了一个介绍,使我们有一个对善导大师的认识。善导大师是中国净土法门的第二个祖师。

《善导大师全集》倡印序

下面的序我来读,这个序是己卯年作的,时间比较久了,有三四年的时间吧。我来读,做一些提示。

《善导大师全集》倡印序

夫众生本具真如佛性.然以无明妄执垢障覆深.宝净圆明之体无由显用.故劳阿弥陀因地顺性立愿.建立超越十方一切世界最究竟圆满之极乐.圆成普等回施。所谓无量寿佛欲意度脱十方世界诸生类.皆使往生其国.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萨者.令悉作佛.即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由阿弥陀佛修德回施.安乐国土.无尽宝藏.以彻彰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一佛宣化.十方诸佛异口同赞.诚证弥陀真实惠利.使一切众生类咸回本家本国.全显诸佛出世因缘.故称净土为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此五浊恶世.本师释迦牟尼大悲慈父.怜愍火宅众生.立五百大愿.始于此堪忍界成佛.如实宣化西方极乐世界妙德摄化九界。佛示灭后七百年.龙树菩萨出世.示教无佛之时.自力断惑证真.圣道难行.佛力摄受往生净土易行.如实开显仗佛力与自修证难易二门。继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以往生论示五门行法.令毕竟往生。而震旦首倡行净土于庐山东林.以慧远大师为首.百二十三人共同发愿往生西方.实际完整创立于唐善导和尚。和尚行化于盛唐八宗鼎立之时.直宣无量寿经真意。所谓一切往生.莫不仗借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闻我名号.俱来我刹.以佛愿力.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易得往生.与佛本愿相应故.一切含识自性究竟所在故.使见闻者皆得往生大利。以安心.起行.作业显净土非常规之法.易行所在。即以佛光明名号摄化称念必生.即得不退为安心.究归于清净法身之体.起行于圆满报德.以弥陀本愿回施.作业者对机施教方便之用。法者.先归家来.行化自在.正显佛恩.佛愿.佛力所在.别于自力未尽二惑不得其所.未至究竟故.依仗佛力则速达宝所.是此普度众生.畅佛本怀之法由净土而全显也。故千经万论同指共宣此一切法之归趣。佛力.自力.天壤悬殊.功效且日劫相倍.愿闻者.悉趣佛力安心.顿出生死苦海。

末法时代.邪说盛行.知识稀少.猜度佛智.小视净土.遮障佛慈.此正是善导大师全集倡印当机之缘。光明善导和尚乃弥陀化现.以五部九卷著作行化世间.作一切人天眼目.开众生法藏.以三心.五念.四修为弘化住持榜样.是今世净土行人之依怙。流通之处龙天欢喜.菩萨护祐.诸佛摄受。普愿见者.闻者.信者.疑者同得往生极乐.圆成佛道。

岁次己卯孟春沙门释慈法敬撰

【夫众生本具真如佛性】

一切众生如佛,本来是不二的。这个真如佛性在佛决定是不会增的,是诸佛通过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或者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成就三身的圆满,十号的具足,十八不共法,乃至说四种无畏,四力,一切大善巧,绝对也不会增加什么。那众生无始以来,旷劫流转,此佛性、法性也不会减少,但是不能称为法身,称为佛性。

【然以无明妄执垢障覆深】

无明妄执把我们覆遮起来,遮盖起来了。我们都具有如十方诸佛清净果德一样的威神善巧。

【宝净圆明之体无由显用.故劳阿弥陀因地顺性立愿】

诸佛实无所来,亦无所去,无所来去中,为饶益十方执著梦幻作业有情,来显现种种庄严国土,种种法力,种种三昧,种种不可思议的善巧,使一切众生有所归向,有所超越。

【建立超越十方一切世界最究竟圆满之极乐】

这个言词不是夸张的。因为《无量寿经》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建立在二百一十亿个佛土的基础上所显现的一种清净绝待的殊胜国土,阿弥陀佛的因地是以二百一十亿个清净佛土为蓝本,实际也就是以一切诸佛庄严报土为自己的因地。

许多佛在因地的愿望多是以饶益有情,随顺世间业缘发起的。像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发的五百大愿,就是以浊土,以浊土众生建立起来的,所以说显现种种不圆满的因缘来随顺、应化、施教众生。阿弥陀佛的教化是绝待、殊胜的,《无量寿经》所讲是“佛中之王,光中之极尊[[1]]”。

【圆成普等回施】

阿弥陀佛的成就最主要地表现在普等回施。他不是利益某一类有情,某一国土有情,他对十方九界一切有情彻底、平等、圆满的回施,无一遗漏的回施,所以说“普等回施”。下面的普等回施是《无量寿经》上的话。

【所谓无量寿佛欲意度脱十方世界诸生类】

佛以下的一切有情都称为众生类,就是所谓的菩萨法界,声闻缘觉,乃至地狱饿鬼畜生,九法界有情,全称诸众生类。我们说三善道、三恶道、三圣道,这九界众生都是诸众生类。

【皆使往生其国】

彻底彰显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证圆觉的真实利益。

【悉令得泥洹道】

“令”者,非假拟作词,九界有情在此呢,自力是所不能为的。

【作菩萨者.令悉作佛.即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

如《无量寿经》上的话说的比较简单,《无量寿经》[[2]]说:“设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闻号俱来,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普利诸群品”,这就是所谓的“转相度脱”。

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要认为是以后的利益。彻悟禅师在这个地方又作了一个清晰的讲述[[3]],说“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成佛时、往生时、度生时”,不离一念,全体圆成,一举法界,圆彰圆显。这个“转相度脱”,只是把这一乘圆教的广大的法益彻底地回施给每一个有情,在称念的当下,法界归于一真,得清净安稳,就是安一个真实的果德心,以佛的果德为我们现下的起用之心,他毕竟圆满,无亏无欠。

【由阿弥陀佛修德回施】

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深深地思惟,不要认为是文字。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的全体修德,极乐世界的报土是修德的安住相,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他的实用相、摄化相、利益相、成就的给予相,因为人人都可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大家切莫忘了,假设是没有佛的愿力,我们闻名号尚不可闻,况且能得到弥陀的修德回施呢?弥陀的修德回施正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名号的回施正是修德的回施。一定在这个地方切莫放过,一定不要放过,要放过了,我们会轻视净土一法——十方诸佛所护念、所赞许、所摄化的一个教化,那就丢失大利,实在是可惜。在这个地方,《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对阿逸多菩萨说:“阿逸多,汝闻无量寿佛名,吾助尔喜[[4]]。”何以故呢?因闻名故而具足大利,是为无上具足,闻名得具足。

我们现在对佛法的传播、心性的启迪往往认识不清,释迦佛以四法饶益世间。在《大集经》中,释迦佛举了这么个例子说:诸佛出世,皆以四法饶益世间。四法,名号就是一法;我们一般说的三藏十二部,以经教开显饶益世间,这是一法;以诸佛妙相庄严摄化众生,成就众生,这是一法;以名号传播十方,摄化必生,称念必生,称念必得,称念必成,这又是一法;以神通力饶益有情,亦是一法;这是四法度众生[[5]]

好比说有的人行持真言,有的人念诸佛名号,《药师经》中写的诸佛名号甚深功德,能获不可思议的功德胜利,唯有地上菩萨方能知,或者知一少分,真正究竟能知者,唯佛与佛能彻知。现在学习净土法门往往轻视这个名号功德,就是以名号摄化十方的利益,不知道这是佛在八万四千法的教化中的一种最善巧、殊胜、直接的教化,此名号就是全部的报德。

像我们一般在世间,我们叫某一个人的名字,那这个人就可以应名而来,使他的全部的修德现前,就是说他一生的作业、经验,由于你的呼唤而得到起用。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亦复如是,可以全体起用阿弥陀佛旷劫以来的修德,十劫以来的给予,无遗无漏,决定真实。

假如我们在这个地方不能真正地认识,那么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不能普利十方,要认识得到,那我们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会欢喜踊跃。所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实是诸佛成就瞬间的本因所发。因为一切诸佛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一瞬间,都有自己所出的言词,这个言词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情不自禁的,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情不自禁地念得出来,就是成佛的标志,圆满成佛的标志。当然也有阿弥陀佛的愿望的加持力或者相应力印许诸佛成就,所以“设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这个“立名无量寿”包括什么呢?十方诸佛若不称赞我名,那不取正觉。怎么称赞呢?十方诸佛称赞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是决定无疑的。不光十方诸佛称赞南无阿弥陀佛,一切菩萨贤圣亦复如是,如《无量寿经》说。

我们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思惟,不要轻易地放过去,就是所谓的“由阿弥陀佛修德回施”。这个修德的回施,我们要用得上,真是会欢喜踊跃,至心信乐,现下归命,直接入弥陀的大智愿海,成就不可思议的现前利益。

读过《往生论》的人,能体会到五念门的功德,就是现下一念听闻而发起的。听闻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由此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不离当下,全体归命。若作赞叹门,若作礼拜门、观察门、作愿门乃至回向门都能成就不可思议的利益。若取一门,都得出入自在;若自力,若他力,各个具足。因为净土法门有清净的传承,一代一代的,决定没有任何所昧失的。只是说像现在这个社会上这种传播方法,遮障佛慈,测度佛智,不知佛为法王,于法自在,饶益有情,威德回施。正如“善来,比丘!”闻言即证阿罗汉是一样的。

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能使一切众生闻名即得无上大利,具足无上大利。利根者的确是闻者即知,即心即佛,一闻即欢喜踊跃,住不退转,成就五门功德,入五种果地,出入自在。若入功德,若出功德,皆得善巧。那中根性人亦不可思议,只心作心是,念佛时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么常念阿弥陀佛摄化十方九界有情的大威德名号、光明名号,这个宝号能摄化十方,无一遗漏。不光是我们这样的凡夫人类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能利十方,就是八哥之类、蜎飞蠕动之类能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样普利十方,与诸佛称念等无差别,是为万德洪名,非是我等情计所能测度。我等情计往往遮障我们的这种本地心愿。就是最弱的根,佛力亦不可思议,潜移默化,逐渐归于无上道,所以说佛力不可思议。这是明末蕅益大师所判的三种根性,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判净土法门所遇到的三种根性。

【安乐国土.无尽宝藏.以彻彰一切众生本具佛性】

我们具的是佛性,佛性因为运用不出来,证得不出来,不能称为法身,或者说法性。称为佛性也好,法性也好,那以弥陀的修德来彰显我们的佛性,可以使我们当下转身得安稳乐,远离生死怖畏,得究竟安住。能不能如是呢?这是大家的接受因缘了。

【一佛宣化.十方诸佛异口同赞.诚证弥陀真实惠利】

《无量寿经》反复地讲[[6]]:“阿弥陀佛欲惠以众生真实之利,以无尽大悲而出现于世。”阿弥陀佛这个佛不是像其他佛的施教,他就是以自己的名号直接惠利众生,以一切世间众生之吼来作狮子吼,为众开法藏。任何有情,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万德洪名都可作狮子吼,饶益世间,含摄世间,普利世间,那真是不可思议。

所以直接把名号的功德惠利给一切有情,使一切众生握此尚方宝剑,可以斩杀一切众生染著情计,得无上的大利。所以释迦佛在经典上这样告诉我们说:“若有众生,称念无量寿佛名,与文殊等。”就是手执文殊智慧宝剑,能斩断一切情计,是故无量寿佛又称为不思议光、炎王光、超日月光。阿弥陀佛的真实惠利,就是以这个名号,究竟方便地给予众生。

【使一切众生类咸回本家本国.全显诸佛出世因缘】

一切诸佛出世,莫不是为了使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得清净道业。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直接惠利于一切众生真实的、究竟的、无所障碍的利益——出世的利益,入世的利益。

【故称净土为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玄奘法师所译的《阿弥陀经》,它的经题是《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称赞净土佛摄受,净土一法是佛摄受的教化,佛给予的教化,不是其他修证的法门。所以净土一法实是很难传播,很难开显。《无量寿经》在这个地方反复地告诉我们:遇善知识亦难开示。释迦佛说:“于此五浊恶世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甚难。”还有一说:“说是此法是为甚难,难中之难无过此难。”于此娑婆世界说此法难,于一切世间说此法亦是甚难,就是在菩萨中说此法亦是甚难,况且我等凡夫之类呢?所以能听闻此无上道法,实是大家不可思议的善根昭显,善根成熟啊!

大家要是读读《圆觉经》就会知道,有时间我希望大家能读读《圆觉经》,可能会知道此法门甚深甚深。入地菩萨,地上菩萨欲逾越此法门而不能,欲彻晓此法门而不能,实在是难遇难得难闻。我们因为宿世的善缘,像释迦佛在《无量寿经》讲:“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不要小看自己的因缘,切莫小看自己的因缘,莫以为释迦佛的教化是泛泛的说。佛是真实语者,不异语者,如语者,决定不说二语,是真诚语啊!所以我们遇到净土一法,实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实是不可思议!

若是能得到这个清净的传承,就是从无量寿佛,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龙树菩萨是妙云相古佛,从他方世界来我们娑婆世界弘传释迦佛的教化,亦传净土一法,天亲菩萨,一直到我们中国近代的印光大德。历代的祖师,一祖一祖相传,清净纯洁,无有疏漏。一切众生若有遇者,必得度脱。真正遇到清净传承者,深信不疑,当下承担,必得无上大利,即生必得成就,必得究竟安稳,实是不可思议的教化。

【此五浊恶世.本师释迦牟尼大悲慈父.怜愍火宅众生.立五百大愿.始于此堪忍界成佛】

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堪忍世界。今天我的确是身体特别地难受,回去以后坐了一会儿就受不了,特别地难受,可能有点病才知道“堪忍世界”这个名词不是虚设的吧。我们这个世界叫三界火宅,他方的人民看到我们这个国土的众生生存的方式,称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也就是所谓的堪忍。何以忍受啊?就是这个国家的人民怎么活人呢?就像我们看到蛆、蚂蚁、苍蝇很多生命在很困难的环境下生活是一样的,我们感觉到它们那么难受、狭隘。他方世界的人看到我们亦复如是。

【如实宣化西方极乐世界妙德摄化九界】

阿弥陀佛的妙德就是以名号摄化十方,导引一切众生往生彼报土。所谓往生,亦以无量光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摄化一切众生的心性,勾召一切众生的心性,不作舍离。所以摄十方念佛众生慈悲不舍,也就是说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一切念佛众生决定与弥陀结不退转的因缘、不舍的因缘。所以这个真实的妙德摄化九界,九界不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九界,是十方世界的九界。

【佛示灭后七百年.龙树菩萨出世】

这是以我们显教所说的;以密乘说,如以唐密说,就是佛灭度五百岁龙树菩萨来此娑婆世界应化。龙树菩萨的本相是妙云相古佛,他在他方世界早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摄化无量的人天,成就无量的菩萨。那为什么到我们阎浮提呀?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来助释迦佛的教化呢?因为佛佛相助,他看到释迦佛的教化在佛灭度之后出现了很多不能回转的因缘,所以来此世界应化。

【示教无佛之时】

这是龙树菩萨在他的《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中所开显出来的一段文字[[7]]。若没有这一段文字,我们很难辨识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的差别。

【自力断惑证真.圣道难行】

我们知道有两种惑——见思惑,见惑与思惑。就是所谓的利使与钝使,有五利使[[8]],有五钝使[[9]]。见惑是为利使,思惑是为钝使。贪、瞋、痴、慢、疑是思惑,它就比较迟钝一些,比较慢一些。他一般要先断见惑,主要靠自力来行持。并不是说没有这样的人,没有这样的修持,是有的,还是可行的,只是说难度大。

昙鸾大师举了几个例子说,末法时代,像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大家有五种障缘,大概地把我们障住。第一个就是外道乱善。现在大家不知道什么叫外道,很多外道也打着佛教的旗号,也在传播一些什么教化,但他是打着佛教的旗号,标立自己,昧失传承,就是没有来源,妄自发明,标新立异,各自称大,各立山头,使佛法毁于一旦。佛法重在于传承啊!所以外道乱善,我们大家就迷闷。

再一个就是所谓的大家只知自力,不知佛力[[10]]。要是修过密乘的人都会知道,祈请诸佛加持、上师加持,是修法的根本动源。《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一个菩萨次第,莫不靠念佛念法念僧而得以增上,这是决定的。若不念佛何以成佛呢?所以只知自力,不知佛力。现在人自以为是啊!

再一类有情,就是所谓的断灭慈悲种性,就是为我,声闻自利心态。干什么都是“我”字当头,我先往生了再说吧,我修成就了再说吧。《圆觉经》讲啊,你就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我相,也不是佛法啊!事相不破,佛法不立啊!现在呢,尤其我们汉地,基本上已经传播到极端了。问十个人,九个人这么说:“我往生以后怎么办怎么办,倒驾慈航,普利众生”。念偈子的时候就说“愿共诸众生,同生安乐国”,但是到下面又说,“我先往生,你们慢慢来,我以后回来度你们”。所以断灭大慈悲的种子,引发不起来修法的正因,不能知道诸佛真正教诲的深意。

再一类就是无记恶人,毁人善法。你以一生苦苦的行持,不敌人家几句恶话就使你声名狼藉。我听到太多太多的这种说法了。好比说,这个人习法呢,对某个善知识,抱着一腔热情去了,迷信心理去了,结果碰了钉子,好了,开始说很多罪恶的话,把这些恶水倒在这些善知识头上,也可能是他自己听到的、见到的,也可能是他自己编造出来的。这是无记恶人,毁人善法。

还有一个障碍,不知因果,不在乎因果,不依俗谛。现在大家遇见的比较多的,弘扬的一些什么这个法那个法,坏人俗谛啊!佛法的确是不害世间,“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不动摇世间而利益世间,特别地殊胜方便。

这五类障碍呢,使我们末世的有情很难自力地归入圣道,成就圣菩提,特别地难啊!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